病名。系骨關節(jié)之脫臼。見《圣濟總錄》卷一百四十五。有:“凡墜墮顛撲,骨節(jié)閃脫,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須以手揣搦,復還樞紐,次用藥調養(yǎng),使骨正筋柔,營衛(wèi)氣血不失常度!弊C治參見脫臼條。
證名。亦稱骨節(jié)煩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多由風濕相搏所致。
人體部位名。指骨縫!鹅`樞·九針》:“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腠理之間為深痹也!
病名。即習慣性脫臼。見《正體類要》上卷。常因肝腎虛損,氣血不足,筋肉松弛引起;或因外傷性脫臼治療不當,關節(jié)結構破壞所致。常由于旋轉不慎或扭、拉等動作而造成重復脫臼。證見局部疼痛、畸形、關節(jié)功能障礙,久則可無痛苦。治宜手法復位,并施以可靠的長時間固定。藥物治療宜滋補肝腎、強筋壯骨,可內服六味地黃丸、補筋丸;若氣血虛者,可內服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外治可用五加皮湯外洗,配合局部按摩、功能鍛煉,或針灸療法。
病名。癰疽之侵及于骨者!鹅`樞·刺節(jié)真邪》:“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薄锻馀_秘要》卷二十四:“久瘡不差,差而復發(fā),骨從孔中出,名為骨疽。”即附骨疽。參見該條。
病名。骨髓困枯敗絕的病證。證見腰脊痛,不可轉側;發(fā)無光澤,足膝后平,齒黃而落等。《備急千金要方·腎臟》:“扁鵲云:骨絕不治,痛而切痛,伸縮不得,十日死。骨應足少陰,少陰氣絕,則骨枯,發(fā)無澤,骨先死矣!薄吨胁亟(jīng)》卷中:“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后平者,五日死!薄峨s病源流犀燭·身形門》:“迨至骨絕,齒必黃落!眳⒁姽菢O條。
病證名。外傷或疾病引致骨之粉碎者。出《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即粉碎骨折。可參見骨折條。
證名。出《素問·脈要精微論》!峨s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發(fā)病源流》:“人身之痛,或由風yin濕滯,或由血刺痰攻,淺不過肌肉皮毛,深亦止經(jīng)絡臟腑,若入里徹骨,作酸作疼,雖因寒因熱有不同,要其損傷勞極,為至甚而無加矣!敝我搜a腎散寒,祛風止痛,用虎骨散等方。久立傷骨,骨傷之病,亦有痛者,或漸至成痿者,當受傷之初,急宜補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補等藥。
病名。亦稱腎痿。由于腎熱內盛,或邪熱傷腎,陰精耗損,骨枯髓虛所致。證見腰脊酸軟,不能伸舉,下肢痿弱,不能行動,面色暗黑,牙齒干枯等!端貑枴ゐ粽摗罚骸澳I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治宜滋陰清熱,補腎填精,用虎潛丸、地黃飲子、滋陰補髓湯、金剛丸、牛膝丸等方。參見痿條。
病名。燎漿水泡之生于背部神堂穴等處者。見《外科啟玄》卷六。其瘡生于背部神堂穴、膈關及膈俞穴處。多因風熱郁滯于該部之肌膚所致。初起時局部皮膚瘙癢劇烈,繼則成燎漿水泡,若搔破其甚者可潰爛見骨。治宜托里解毒?蓛确游堆a血湯,外敷太極黑鉛膏。
病名。指多骨疽潰破骨出不休者。見《醫(yī)宗金鑒》卷七十二。證治可參見多骨疽條。
病名。外傷或疾病所致之骨部分或完全折斷者。見《外臺秘要》卷二十九。又名折骨、折傷、傷折、折瘍。多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所造成。骨折通?煞譃榻財唷⑺閿嗷蛐睌。患處可有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軸心叩擊痛、異;顒蛹肮δ苷系K等種種表現(xiàn)。如因骨本身患結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變,每遇輕度外力碰撞而發(fā)生骨折的稱病理性骨折。治宜根據(jù)傷情不同分別采用手法整復,或切開復位、夾縛固定等。內服藥物治療宜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服七厘散、復元活血湯、云南白藥等;外敷可選梔乳散。若腫消痛減后,治宜接骨續(xù)筋,內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貼改用接骨膏。后期恢復時治宜培補肝腎,舒筋通絡,內服補腎壯筋湯、或舒筋活血湯、小活絡丹等;外用海桐皮湯、五加皮湯或損傷洗方外洗,同時配合按摩與功能鍛煉。病理性骨折還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證治可參見附骨疽、附骨痰及骨瘤條。手法整復或手術切開整復可參見不同部位之單純骨折或復雜骨折。
古針具名。以動物骨骼制成。據(jù)考我國大約在山頂洞文化時期已能用石刀削制骨針,用來縫紉,這時就有可能將骨針應用于醫(yī)療方面。
病名。
①五蒸之一。發(fā)熱似自骨髓蒸蒸而出!锻馀_秘要》卷十三:“骨髓中熱,稱為骨蒸。”《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且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過傷,內則變?yōu)轲,食人五藏!辈⒊R娪?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52667788.cn/tcm/2009/20090113023407_77580.shtml" target="_blank">盜汗、遺精、夢交,或月經(jīng)失調等證。由陰虛內熱所致,治宜養(yǎng)陰清熱,用秦艽鱉甲散、柴前梅連散等方。又為二十三蒸之一!吨T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骨蒸,齒黑!眳⒁娬舨 ⑽逭、二十三蒸等條。
②指癆瘵。《雜病廣要·骨蒸》:“骨蒸即后世所稱癆瘵是也。”詳癆瘵條。
骨蒸病專著。一卷。見《舊唐書·經(jīng)籍志》。又名《灸勞法》。唐·崔知悌撰。是一部以灸療主治“骨蒸”病的專著。據(jù)自序稱以此療骨蒸“前后差者,數(shù)過二百”。書中專門論述骨蒸病的灸療方法,并附有圖形,易學易用。原書已佚,但佚文見于《外臺秘要》、《蘇沈良方》等后世醫(yī)籍中。
見《幼科要略》。即疳癆。詳該條。
病名。腎虛而骨弱髓枯所致腰脊不舉,足不任身之證。見《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勞諸方》。骨蒸病的總稱。詳該條。
病證名。見《證治準繩·幼科》。小兒乳食失宜,積滯不化,遷延失治,蘊積成熱;或大病之后,余毒未清,陰液耗傷,虛火內灼而致。癥見身熱消瘦,入夜潮熱,盜汗心煩;或腹內有癖塊,有時微痛。治宜滋陰清熱,用青蒿鱉甲湯。若腹內有癖塊,用消癖丸。
病證名。見《傅青主女科》卷上。不孕癥型之一。多因婦女腎陰不足,陰虛火旺,熱伏沖任胞宮,不能攝精成孕。癥見骨蒸夜熱盜汗,顴紅唇赤,心悸,腰膝酸軟,手足心熱,月經(jīng)量少,色紅無塊等,治宜滋補腎陰,清其骨蒸。方用拯陰理癆湯,或用清骨滋腎湯。
解剖結構名。指顴骨,因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骨骼大小而稱之!鹅`樞·五變》:“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病名。
①泛指由蟲毒結聚,絡脈瘀滯而致脹滿、積塊的疾患。《赤水玄珠·蟲蠱》:“蠱以三蟲為首。”“彼蠱證者,中實有物,積聚已久,濕熱生蟲!薄蹲C治匯補》卷六:“脹滿既久,氣血結聚不能釋散,俗名曰蠱!眳⒁娤x臌條。
②少腹熱痛,溺白濁的病證。《素問·玉機真藏論》:“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③指房事過度成疾。見《左傳·昭公元年》:“晉候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蠱!薄昂沃^蠱?對曰,yin溺惑亂之所生也。在《周易》,婦惑男,風落山謂之蠱!
④古代用毒蟲所制的一種毒藥!吨T病源候論·蠱毒候》:“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
病名。因中蠱毒所致的多種病證。包括射工病、沙虱病、水毒病、蛇蠱、晰蜴蠱、蝦蟆蠱、蜣螂蠱等。《諸病源候論·蠱毒病諸候》:“凡蠱毒有數(shù)種,皆是變惑之氣!薄胺仓行M病,多趨于死,以其毒害勢甚,故云蠱毒!薄秱浼鼻Ы鹨健肪矶模骸罢撛,蠱毒干品,種種不同,或下鮮血,或好臥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jié)酸疼。”參見蠱、水蠱等條。
病名。《圣濟總錄》卷十二:“蠱風,論曰蠱風之狀,在皮膚間一身盡痛,若劃若刺,yinyin躍躍,如中蠱毒,故名蠱風。皆由體虛受風,侵傷正氣也!敝斡白花蛇煎方。
病名。下痢膿血相雜,瘀黑成片者。即蠱注痢!妒備洝肪砥呤撸骸胺蚕铝∧撗g雜瘀黑有片,如雞鴨肝,與血俱下者,蠱痢也。此由歲時寒暑不調,濕毒之氣,襲人經(jīng)脈,漸至藏府,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客于腸間,如病蠱注之狀,故名蠱痢也!敝斡地榆湯、桔梗散、黃芩湯等方。參見蠱注痢條。
病名。指少腹急痛,小便時有白色粘液排出者。見《圣濟總錄》卷九十四。其病多因邪熱灼傷腎陰所致。實證宜清利濕熱,分清泌濁,用程氏萆薢分清飲加味。虛證治宜補腎固澀,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病證名。因蠱蝕臟腑所致的便血。見《外臺秘要》卷二十八。證見下血瘀黑,如爛雞肝,心煩腹痛。治用茜根丸。參見蠱毒病條。
病名。
①有流行性,因蠱毒引起腹部脹大,四肢浮腫,形體消瘦的病患。見《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醫(yī)林繩墨·膨脹》:“至若蠱脹之癥,所受山嵐瘴氣,或蟲蛇蠱毒之物,遂使大腹作脹,肚見青紅之紋。皆由山嵐蠱毒之氣,因感入腹,聚而不散,結為腹?jié)M之癥!眳⒁娦M注條。
②即鼓脹!豆沤襻t(yī)鑒·脹滿》:“經(jīng)曰鼓脹”,“其病膠固難治。又名蠱者,若蠱侵蝕,有蟲之義!
③指單腹脹!夺t(yī)鈔類編·脹病門》:“單腹脹,四肢頭面不腫脹,惟在腹,故名為單腹脹,其實脾胃病也。又以其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故亦名蠱脹!
④指腹膨大而中實有物者!额愖C治裁·腫脹》:“別有蠱脹,因氣血郁痹,久則凝滯不行,腹形充大,中實有物,非蟲即血,非如鼓脹之腹皮繃急,中空無物也!
病名。因蠱蟲侵食府臟致病,并能流注傳染他人。出《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諸病源候論·蠱注候》:“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蠱是聚蛇蟲之類,以器皿盛之,令其自相啖食,余有一個存者,為蠱也,而能變化。……人中之者,心悶腹痛,其食五藏盡則死。有緩有急,急者倉卒十數(shù)日之間便死,緩者延引歲月,游走腹內,常氣力羸憊,骨節(jié)沉重,發(fā)則心腹煩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變化為蠱,漸侵食府藏盡而死,則病流注染著旁人,故謂之蠱注!逼渲慰捎谩肚Ы稹桃奴湯、大乙備急散等方。參見疰條。
病名。見《張氏醫(yī)通》卷七。即蠱注痢,詳見該條。
病名。
①下痢膿血相雜,瘀黑有片者。又稱蠱疰痢、蠱注毒痢、蟲疰痢、蠱痢!吨T病源候論·蠱注痢候》:“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隨經(jīng)脈血氣,漸至于臟腑。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毒氣侵蝕于臟府,如病蠱注之家,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雜肝,與血雜下是也。”《圣濟總錄·泄痢門》治用地榆湯、桔梗散、猬皮丸等方。參見蠱痢條。
②服食金石藥,而致毒發(fā)熱盛為痢者!夺t(yī)學入門》卷五:“蠱疰痢,黑如雞肝,發(fā)渴,五內切痛。乃服五石湯丸,逼損真陰,其血自百脈經(jīng)絡而來。”治用茜根丸、羚羊丸、烏梅丸、理中湯等方。參見痢疾條。
病名。見《世醫(yī)得效方》卷十。即蠱注痢,詳該條。
①五不女之一。又名鼓花頭、鼓花。指處女膜閉鎖,且堅硬如鼓皮,以致不能行房事,經(jīng)血亦難以排出,蓄積于內而成癥塊?刹捎檬中g治療。參見五不女條。
②《內經(jīng)》十二脈之一。浮大或搏指有力的脈象!对\家正眼》:“曰鼓者,且浮且大也!
病名。
①癰疽引致肢體形似鼓槌者。見《瘍科心得集》卷上。即腕癰,詳見該條。
②指肢節(jié)酸痛,腫脹,形若鼓槌者,稱鼓槌風。見《解圍元藪》卷一。
③見《外科證治準繩》卷四。即鶴膝風。詳見該條。
上下牙不自主碰擊、頤頰顫動!鹅`樞·寒熱病》:“振寒灑灑,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素問·瘧論》:“瘧之始發(fā)也,先起毫毛,伸欠仍作,寒栗鼓頷!
五不女之一!稄V嗣經(jīng)要·擇配篇》:“鼓花頭繃急似無孔。”即鼓。詳該條。
病證名。出《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指小兒舌上生瘡腫大,其形腫大如吹泡。因邪熱風毒上壅所致。治疏風清熱解毒,用導赤散加銀花、連翹等。外用錫類散吹患處。
病證名。
①指腹部膨脹如鼓的病證。鼓通臌,后世亦名臌脹!鹅`樞·水脹》:“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脹膚等也;色蒼黃,腹筋(指腹壁靜脈)起,此其候也!薄端貑枴じ怪姓摗罚骸坝胁⌒母?jié)M,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鼓脹!薄夺t(yī)林繩墨》卷五:“臌脹者,如鼓之形,外堅中空,擊之有聲,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脹,……”《風勞臌膈四大證治》形容此病“腹皮脹急而光,內空空然如鼓!倍嘤汕橹居艚Y、飲食失節(jié),或嗜酒,或有蟲積,久之肝脾受損,氣滯血瘀、水濕不行。亦有俗名為蠱脹者,今人多以血吸蟲病之腹水脹急,稱之為蠱脹。根據(jù)其病因和癥候的不同,有氣臌、血臌、水臌、食臌、蟲臌等不同。治宜健脾疏肝、理氣化瘀、滲濕逐水等法。正氣虛者,宜攻補兼施。參見有關各條。
②指氣脹!夺t(yī)碥》卷三:“氣脹又名鼓脹,此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鼓也!眳⒁姎饷洍l。
③指單腹脹。見《景岳全書·雜證謨》。參見單腹脹條。
證名。
①系指無目之盲,即眼瞼平合如鼓皮之盲者。
②泛指失明諸證。見《中藏經(jīng)》卷上。
治療學術語。系一種收澀法之一。治療婦人血崩暴注,帶下淋漓的方法。如陰虛血熱,血崩或經(jīng)行不止。用固經(jīng)丸。帶下淋漓,偏濕熱者用易黃湯;兼肝郁者用完帶湯。
病名。
①脾腎虛寒所致大便先硬后溏的病癥!秱摗け骊柮鞑∶}證并治》:“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傷寒來蘇集》卷三:“固瘕,即初硬后溏之謂,肛門雖固結,而腸中不全干也。溏即水谷不別之象,以癥瘕作解者謬矣!敝我藴刂猩⒑,用理中湯加附子、肉桂等。
②即大瘕瀉、溏瀉!夺t(yī)宗金鑒》卷四:“固瘕者,大瘕瀉也,俗謂之溏瀉。固者,久而不止之謂也!眳⒁姶箴秊a、溏瀉條。
即固腎澀精。詳該條。
治療學名詞。即收澀法。指用收斂固澀藥物治療氣血津液滑脫散失的方法?煞譃楣瘫碇购、斂肺止咳、澀腸固脫、澀精止遺、固崩止帶五類,分別用于自汗盜汗、肺虛久咳、遺精滑泄、小便失禁、久瀉久痢、崩漏帶下等病證。
治療學術語。系收澀法之一。治療腎虛失藏,精關不固之遺精滑泄的方法。癥見遺精滑泄,腰膝耳鳴,四肢乏軟,盜汗神疲等。方如金鎖固精丸。
固,二便不通;泄,二便不禁!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T厥固泄,皆屬于下!
原有的疾病,舊病!端貑枴ひ凭儦庹摗罚骸肮什∥匆,新病復起。”
①回頭看!端貑枴ご腰痛》:“少陽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
②看視,了望!鹅`樞·大惑論》:“余嘗上于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
③考慮,顧慮!鹅`樞·通天》:“太陽之人……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
清末文人。字詠植。江蘇武進人。撰《周禮醫(yī)官評說》,對古醫(yī)政制度詳加考訂。
清代女醫(yī)家。江蘇吳縣人。長于內、婦科,以婦科著名。道光、咸豐(1821-1861)年間多為士大夫延請診病。撰《花韻樓醫(yī)案》一卷,1921年經(jīng)張玉田錄校,刊入《珍本醫(yī)書集成》。
明代眼科醫(yī)家。字九和。昆山(今屬江蘇)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狀元,授翰林修撰,轉侍讀。官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精醫(yī)理,長于眼科。著《醫(yī)眼方》(一作《經(jīng)驗方》)一卷,已佚。
明代醫(yī)家。字君升,號友七散人。古吳(今江蘇吳縣)人。博覽儒書,精醫(yī)理,兼涉兵書,常以戰(zhàn)理妙比醫(yī)藥,謂“用藥如用兵”。著《分部本草妙用》五卷。
晚清醫(yī)家。字尚之,又名漱泉。江蘇金山人。世醫(yī)出身。初為太學生,博通經(jīng)史百家、天文歷算,屢試不第,遂棄儒承家學。致力于本草學研究,博覽古醫(yī)籍,搜采散見各書中之《本草經(jīng)》佚文,重輯《神農本草經(jīng)》,對整理和繼承古代本草學有一定貢獻。
南北朝時南齊醫(yī)生。字玄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好道術,嗜儒、道之書,隱居不仕。齊太祖輔政,欲征之為揚州主薄,辭而不就。性仁愛,通醫(yī)術,治病除用醫(yī)藥外,兼用迷信術。
清代醫(yī)家。字曉瀾。江蘇如皋人。業(yè)儒。屢困秋試,后攻醫(yī)學。臨證多驗,頗負醫(yī)名。弟子錄其醫(yī)案、驗方,輯《吳門治驗錄》四卷(1822年)。又重訂《靈蘭要覽》,更名《重訂靈蘭要覽》、費養(yǎng)莊之《幼科金鑒》等書。另著《良方匯集》(1825年刊行)。
明代醫(yī)家。號惠巖。江蘇無錫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篤好經(jīng)方,曾以《醫(yī)方選要》、秋石、紅鉛等進獻,擢禮部尚書。著《眼科對證經(jīng)驗方》一卷,已佚。
明代醫(yī)家(1533-1618年)。字成憲,號云竹山人。江蘇江陰人。棄舉子業(yè),研習醫(yī)理。初師事浙東之異人,繼問業(yè)于梁溪之高士,力學數(shù)載,不憚晝夜,投劑療疾,每獲良效。著《簡明醫(yī)要》(又作《簡明醫(yī)方》)五卷(1606年)。
清代醫(yī)家。號蘊山。江蘇吳縣人。著《病機輯要》、《疫痧草》,未見流傳。
綜合性醫(yī)書。清·顧靖遠撰于1718年。十六卷,共六種。即《素靈摘要》、《內景圖解》、《脈法刪繁》、《格言匯要》、《本草必備》和《癥方發(fā)明》。此六種皆系作者選錄《內經(jīng)》、《傷寒論》及歷代中醫(yī)著作中的精華部分,并www.med126.com結合個人的學術經(jīng)驗加以歸納整理并闡述注解而成。全書論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論、診斷、療法、藥物、方劑等方面,內容較廣泛而系統(tǒng)。顧氏的學術思想,主要受喻嘉言的影響。196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根據(jù)其家屬所獻抄本校訂出版,題名為《顧松園醫(yī)鏡》,但卻刪去了《內景圖解》的全部插圖。現(xiàn)存康熙抄本、1921年鉛印本。
清代醫(yī)家。一名澄,字練江。安徽蕪湖人。后遷居揚州。世醫(yī)出身,承家學,業(yè)醫(yī)四十余年,聞名于當時,尤以治瘍科著稱,以治外必本諸于內之治則,故倡瘍醫(yī)須諳內科證治、脈理等。輯《瘍醫(yī)大全》四十卷(1760年),凡涉外證者,繪圖立說,按證立方,內容豐富,收羅廣博,于外科學發(fā)展有較大影響。
清代眼科醫(yī)家。字養(yǎng)吾。浙江桐鄉(xiāng)人。以治眼病見長。提出眼病大抵以肝腎為本,舍本而從標皆非正法。擅長以內治法治眼疾,忌用針刺、鉤割及炮烙。用方多宗張景岳。著《銀海指南》四卷(1807年)、《眼科大成》(1867年)。門人殳芬、張畹,繼其業(yè)。
清代醫(yī)家。精岐黃術,善治傷寒。嘗得陶節(jié)庵《全生集》,惟恐后學難明其淵深之義,遂廣采前賢之書為之注釋,撰《新纂傷寒溯源集》六卷。
明代醫(yī)家。字敏三。浙江錢塘人。長于兒科。著《傷寒心印》一卷、《治瘄全書》二卷、《痘疹金鏡重磨》三卷,均佚。
明代醫(yī)家。字昂夫。江蘇常熟人。少習舉業(yè),通經(jīng)義,善詩賦。稍長,盡棄所學,專攻醫(yī)。能別陰陽,辨病機,精診療。有司以明醫(yī)薦于朝,供事太醫(yī)院。后辭歸,筑“南園草堂”,隱居其中,時挾書卷、藥籠逍遙于山水間,遇有疾求者輒應之。其孫樸盡得其傳,有醫(yī)名。
清代醫(yī)家。字焉文。江蘇毗陵(今武進)人。長于本草,輯有《本草匯箋》十卷(1660年),取眾書之長,收常用藥近400種。
清代醫(yī)家。字中村。浙江嘉興人。素重養(yǎng)生,倡飲食必潔且熟,有理有節(jié),遵生頤養(yǎng),以和于身。取楊子建輯《食憲》,錄其有關飲食內容,結合己驗,撰《養(yǎng)小錄》三卷(1818年)。
經(jīng)久不愈的痹證!鹅`樞·官針》:“病在經(jīng)絡痼痹者,取以鋒針。”
指久治不愈的病證。出《靈樞·九針論》。一名痼疾。參見該條。
病名。指生于人體關節(jié)部位的感染化膿性炎癥。為癰疽五發(fā)之一。出《衛(wèi)濟寶書》卷上。因感受四時不正之厲氣而生。易發(fā)于手、足、或腰、腿、臀下伸縮活動處(關節(jié)部位)。癥見關節(jié)紅腫疼痛,活動受限,可伴見憎寒發(fā)熱,四肢沉重,煩渴等全身癥狀。治宜祛風燥濕,活血養(yǎng)血,可用萬靈丹加減,如不消而潰膿者可按癰、疽施治。該病近似于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化膿性關節(jié)炎。
指病證頑固、牽延不愈。見《難經(jīng)·十八難》;颊卟∑谳^長,投劑、服藥多不易見效。如痼疾患者又感受新病、急病,宜先治其新、急病證,后再調治痼疾。參見痼病、瘤病條。
病證名。系寒邪久伏、固滯于腸胃,陽氣郁結的病證。見《千金要方》卷十六!度驑O一病證方論·痼冷積熱證治》:“痼冷者,中寒也。多因真氣既微,胃氣不實,復啖生冷、冰雪之屬,致腸胃虛寒,陰既停凝,陽不能正,大便洞泄,小便頻并,鼻多清涕,嘔吐涎沫,水谷不化,灑灑淅淅,皆陽虛陰盛之所為也!币藴仃柦∑B(yǎng)胃,祛寒固真,用真武湯、附子理中湯、金液丹、回陽返本湯、四神丸加減等方。
病名。肛門瘺管形似瓜蒂之蔓延者。見《外科十三方考》下編,又名瓜藤漏。多因肛門痔并發(fā)化膿性感染失治或治療不當而形成。證見肛門周圍單孔或多孔之漏管,搔癢疼痛間作,時時膿從孔出,甚則漸漸蔓延至大腿兩側根部,漏孔可由單孔發(fā)展到多孔,或三、五孔不等,膿水淋漓,病程纏綿不斷。治法:宜先從始發(fā)之一孔作掛線療法治療,配合熏洗湯坐浴,或用加味天然散。內服槐角丸。參漏痔條。
病名。漏之所出如西瓜瓤者。出《外科大成》卷二,“瓜瓤漏形如出水西瓜瓤之類”。泛指瘡面如西瓜瓤狀,不時往外滲流出膿水之漏癥。
病名。瘟疫癥見胸高脅起,嘔血如汁似瓜瓤者。《雜病源流犀燭·瘟疫源流》:“瓜瓤瘟,胸高脅起,嘔血如汁是也。”證情多屬危重,治宜生犀散、加味涼膈散等。參見瘟疫條。
病名。纏繞足脛部而生的一種瘡瘍。見《外科證治準繩》卷四。多因濕熱下注,蘊蒸肌膚而成。其證見小腿或足部生核數(shù)枚,日久腫核纏繞疼痛,繼則破潰而流膿血,時雖有好轉而難愈。治宜健脾利濕,清熱解毒。內服防風通圣散化裁。若局部發(fā)熱者,可服當歸拈痛湯。外敷藥可用陽和解凝膏。相當于下肢紅斑結節(jié)類疾病。
病名。瘰疬結塊之如藤上結瓜狀。出《外科大成》卷二。瘰疬纏綿久延不愈,蔓及胸肋、腋窩等部位,其腫大之淋巴大小不等,若藤上之瓜實,其根顆相連者,證治參見瘰疬條。
病名。
①即直腸瀉,泄瀉頻繁,食物穿腸而過之證!峨s病廣要·泄瀉》:“日夜頻并,飯食直過者,名曰刮腸。又《靈樞》所謂洞泄,《倉公傳》迥風,皆此證也!痹斠娭蹦c瀉條。
②糞便排出粘稠物,似從腸中刮出。《證治要訣》卷二:“又有內不太滿,猶生寒熱,未可下而便下之,內虛熱入,挾熱自利,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下腸間津汁垢膩,名曰刮腸!敝我饲鍩釄阅c,選用白頭翁湯、黃芩湯、芍藥湯等方。參見痢疾、泄瀉等條。
③諸病壞證下膿血等穢物者!蹲C治要訣》卷八:“諸病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頻出無禁,有類于痢,俗名刮腸。此乃臟腑俱虛,脾氣欲絕,故腸胃下脫,若投痢藥則誤矣!敝我私∑刂,澀腸止瀉,用六柱飲。參見痢疾有關條。
①針刺手法名。指進針后用指甲向上或向下頻頻刮動針柄以促使得氣和加強針感的一種方法!夺t(yī)學入門》:“將大指爪從針尾刮至針腰,此刮法也!
②推拿手法名。以拇指側或食、中兩指指面在體表上,用力作快速的推動!侗3嗤颇梅ā罚骸肮握,醫(y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被蛴霉饣哪壑癜濉⒋善髌,象牙板、玻璃棒或圓針等輔助工具,以代替手指在體表上進行推動。所用器具的邊緣要光滑。
推拿方法名。又作括沙。用邊緣光滑的瓷器或硬幣,沾取植物油或溫水刮頸項、肩胛、背部或肋間等處,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反復www.med126.com數(shù)次,到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為止。常用于感冒、中暑、惡心、嘔吐、頭昏頭脹、胸悶、腹痛、腹瀉、食積、暈車、暈船、暈機、水土不服等癥!毒霸廊珪るs證謨》:“蓋以五臟之系,咸附于背,故向下刮之,則邪氣亦隨而降。凡毒氣上行則逆,下行則順。改逆為順,所以得愈。雖近有兩臂刮沙之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
外治法之一。治療實熱痧脹的方法。癥見頭眩、胸悶、肢體麻木、上吐下瀉、惡心等,多因中暑或感受穢濁所致。用銅錢(或光邊瓷器)蘸香油沿患者脊柱兩旁輕輕向下順刮,逐漸加重,以出現(xiàn)紅紫斑點或斑塊為度。繼以消毒三棱針刺破斑塊,出盡紫黑血,使痧毒外泄。如刮頭、額、肘、腕、腿、膝等處,可用紗線或頭發(fā)蘸香油刮之。腹部柔軟處,可用食鹽以手擦之。
小兒推拿方法名!侗3嗤颇梅ā罚骸肮问直撤,從兒手背刮至中指梢,能使兒瀉!
養(yǎng)生術語。意即節(jié)制或禁絕欲求。其中“欲”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意。廣義指人的一切欲望;狹義專指性欲。一般而言,中國古代養(yǎng)生學甚為強調節(jié)制性欲。參見情欲條。
外治法之一。多用于治療肛漏。見《古今醫(yī)統(tǒng)證脈全書》。如該書稱:“用芫根煮線,掛破大腸,藥線日下,腸肌日長!敝赣盟幘(或普通絲線)或橡皮筋掛開漏管的方法。其治療原理,是利用扎線的張力,逐漸使局部氣血阻斷,使組織緩慢發(fā)生壞死,以達到逐步切開漏管的目的。多用于配合手術治療高位肛漏。此外,對于瘡瘍潰后形成的漏管也可采用掛線療法。
又稱真臟脈、敗脈、死脈、絕脈。指無胃、無神、無根的特殊脈象。多見于重病后期,臟腑之氣衰竭。胃氣已絕的病證。參七怪脈、十怪脈條。
經(jīng)絡學說術語。用以解釋三陽三陰經(jīng)的不同功能和氣機變化特點。見《靈樞·根結》和《素問·陰陽離合論》!瓣P”,指門栓,其變動為開;“闔”,指門扇,其變動為閉;“樞”,指門軸,其變動為轉。三陽經(jīng)中,太陽居陽分之表,為關;陽明居陽分之里,為闔;少陽居陽分之中,為樞。三陰經(jīng)中,太陰居陰分之表,為關;厥陰居陰分之里,為闔;少陰居陰分之中,為樞。六經(jīng)皮部也是結合關闔樞來命名。參見皮部條。按:“關”曾被誤寫為“開”。
經(jīng)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井(金)穴。在手無名指末節(jié)尺側,距指甲角0.1寸處。布有來自尺神經(jīng)的指掌側固有神經(jīng)和指掌側固有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wǎng)。主治昏厥,熱病,頭痛,目赤痛,咽喉腫痛等。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刺法名。五刺之一!鹅`樞·官針》:“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蛟粶Y刺,一曰豈刺。”指在患處兩端關節(jié)的肌腱附著部直刺并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應肝而用于治療與肝有關的筋痹等疾患。
㈠病名。
①小便不通與嘔吐不止并見。小便不通名關,嘔吐不已名格。見《傷寒保命集類要·關格病》。《醫(yī)學心悟》卷三:“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關格。經(jīng)云: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北咀C多系癃閉的嚴重階段,見于尿毒癥等疾患。
②大小便不通。大便不通名內關,小便不通名外格。《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wèi)不通故也!
③上則嘔吐,下則大小便秘結!夺t(yī)貫》卷之五:“關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飲之,少頃即吐出,復求飲復吐。飲之以藥,熱藥入口即出,冷藥過時而出,大小便秘,名曰關格。關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
④嘔吐而漸見大小便不通!夺t(yī)醇剩義·關格》:“始則氣機不利,喉下作梗;繼則胃氣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漸便溺艱難!币蚋螝夥肝,食入作吐者,宜解郁和中,用歸桂化逆湯;痰氣上逆,食入嘔吐者,人參半夏湯;孤陽獨發(fā),阻格飲食,甚則作呃者,和中大順湯。通治關格用二氣雙調飲。
㈡脈象名。人迎與寸口脈俱盛極,系陰陽離決之危象!鹅`樞·終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薄懊}口四盛,且大且數(shù)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⑶病理名詞。陰陽均見偏盛,不能相互營運的嚴重病理狀態(tài)!鹅`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陽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不得盡期而死也。”
出《靈樞·官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jié)者”。中醫(yī)學對關節(jié)一詞之用有兩種不同含義。其一為解剖部位名,即骨與骨相接之處,有屈曲伸展并旋轉活動功能者,稱為關節(jié)。如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髖關節(jié)、指(趾)關節(jié)等等,另有不能屈伸旋轉活動者則為不動關節(jié),如腰骶關節(jié),骶尾關節(jié)等。其二則系瘡瘍癰疽病勢發(fā)展之時日順序之名詞!锻饪普凇肪硪环Q:“關節(jié)在于斯時變生出于此候”之注文中曰:“關節(jié)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二十一日為節(jié),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攘,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為瘡之關節(jié),亦由次序來也。如期不得膿者,后即便有變生,為一關順,后必多順,一關逆,后必多逆,以此觀之,不可不察也!眱煞N含義截然不同,不可不辨也。
病證名。流注病證之一種。多因暑濕、外傷或病后余毒客于經(jīng)絡不去,流注于關節(jié)部位者。證見被流注之關節(jié)部位腫脹,酸痛,久則寒熱,關節(jié)功能障礙,伸直尤難,局部可有膿聚之波動。甚則疼痛劇烈,關節(jié)強直,全身發(fā)熱,納減而乏力。類似化膿性關節(jié)炎,或其他部位化膿性感染之膿汁經(jīng)由一定間隙流注于關節(jié)者。治宜審因辨證,若因暑濕所致者,宜祛濕解毒,方用五神湯加豆卷、佩蘭、薏苡仁等;若因外傷瘀血流注化膿所致者,宜活血化瘀解毒止痛之劑,方選活血散瘀湯加三七、乳香之品;若因外感熱病后余毒未盡所致,則宜涼血解毒之劑,方選黃連解毒湯,或與犀角地黃湯內服;若重癥兼見神昏驚厥者,則宜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若膿已成而未潰者,則視其陰陽屬,陽證者宜切開引流,陰證者宜補益等保守治。無論陰陽順逆,治療均應辨其流注之源處治之。若潰后膿出難斂愈者,外撒生肌散、太乙膏敷貼。參見流注條。
解剖名稱。也即指咽峽部。因咽峽部位于呼吸氣流及飲食物之必經(jīng)之路上,又形似關隘故名。如《喉科指掌》卷三描述雙乳蛾之部位時,曾有:“雙乳蛾,……生于關口上部兩邊”的記載。
經(jīng)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夺樉木塾ⅰ纷髁宏P。即金門,參見該條。
經(jīng)穴別名。出《針灸大全》。即膝陽關。參見該條。
寸口脈三部之一。詳寸關尺條。
解剖名稱。
①《三因方》卷十六:“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余也!毕抵干稀⑾慢X構成的形態(tài)類似門戶、關隘。故稱之為關門。
②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肚Ы鹨矸健纷麝P明。屬足陽明胃經(jīng)。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布有第八肋間神經(jīng),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納呆,身腫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病因病機學名詞。指腎的氣化障礙導致小便不利,發(fā)生水腫的病機。腎為水之下源,腎的氣化功能失職,則水液內聚,不能從小便排出,出現(xiàn)水腫!端貑枴に疅嵫ㄕ摗罚骸澳I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經(jīng)穴別名。見《千金翼方》。即關門。參見該條。
眼的八廓名稱之一。系據(jù)相應臟腑的功能予以命名!稄埵厢t(yī)通》卷八:“小腸之府為雷廓,又名關前廓。”說明該廓的病變與小腸有一定的關系,辨證用藥須予斟酌。參見雷廓。
解剖部位名。見《傷科匯纂》卷五。即關節(jié)。詳該條。
眼的八廓名稱之一。用相應臟腑的功能命名的廓名。
①葆光道人《眼科龍木論》認為:“小腸之腑屬關泉,受病先從心膽傳,兩眥多生熱淚癢,但調經(jīng)脈自然痊。”
②《證治準繩·雜病》認為:“兌正西方,絡通下焦之府,臟配腎絡。腎與下焦相為臟腑,關主陰精化生之源,故曰關泉廓”。
③《醫(y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關泉廓即雷廓,命門者,龍雷之火,故名關泉”。
④陳達夫《中醫(yī)眼科六經(jīng)法要》:“兌澤名關泉廓,屬三焦者,以三焦為決瀆之官,只有沼澤,主能關其泉水也”。盡管歷代對該廓的解釋不盡一致,但在臨床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參見雷廓、澤廓條。
六經(jīng)皮部之一。太陽皮部名!端貑枴てげ空摗罚骸疤栔,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闭f明手足太陽經(jīng)循行部位上所見的浮絡都屬于太陽絡,而浮絡之外的皮膚,即為太陽之皮部!瓣P”是關鍵,門栓的意思,“樞”有樞轉的含義。陽經(jīng)中以太陽為關,故稱“關樞”。
經(jīng)外穴名。《千金要方》:“女人陰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絞痛,腹中五寒,灸關儀百仁。穴在膝外邊上一寸宛宛中。”即在膝外側緣,當腘窩橫紋上1寸處。主治小腹絞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