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28條:服
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
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術湯主之。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生
姜(切)白術茯苓(各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
桂枝湯,今去桂枝,(醫(yī)宗金鑒作,余根據(jù)桂枝湯法煎服),加茯苓白術。
后世對于此條有2點爭論:1、有無表證;2、方藥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還是桂枝湯加茯苓白術,亦或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
一、有表證,方桂枝湯加
白術茯苓湯。
成無己:“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雖經(jīng)汗下,為邪氣仍在表也。心下滿,微痛,小便利者,則欲成
結胸。今外證未罷,無汗,小便不利,則心下滿,微痛,為停飲也。與桂枝湯以解外,加茯苓白術利小便行留飲。”
二、有表證,方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
《醫(yī)宗金鑒》:余根據(jù)桂枝湯法煎服,謂根據(jù)桂枝湯法取汗也。小便利則愈,謂飲病必輸水道始愈也。此方即
苓桂術甘湯,而有
生姜大棗,其意專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棗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苓桂術甘湯,不用生姜、大棗,而加茯苓,其意專在利水,扶陽次之,故倍加茯苓,君桂枝,于利水中扶陽也,所以方后曰根據(jù)服桂枝湯法也。
三、有表證,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陳修園: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此表不解,所以去桂,無犯無汗之禁也。
四、無表證,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唐容川、劉渡舟、陳亦人、顧武軍:陽郁于外,水停于內(nèi)!邦^項強痛、翕翕發(fā)熱”非表證獨有,陽郁亦可見;利小便而解陽郁。通陽而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學生學習體會:
1、 經(jīng)典謂之經(jīng)典,在于他的不完整,留有余地讓后人發(fā)揮。后人借傳抄、遺失等名,進行發(fā)揮發(fā)展!稖夭l辨》依《傷寒》條文文法著書,然自注自解,不讓后人錯解作者本意。
2、 初讀《傷寒》,贊成有表證,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又讀,則既贊成《醫(yī)宗金鑒》又贊成劉渡舟唐容川等。總之,凡是“理論說得通,臨床有療效”即可。
-------------------
-------------------
仙珠:學習了,謝謝樓主?(2012-06-06 10:41)?700)this.width=700;" >
-------------------
就是苓芍術甘湯加姜棗
郝萬山說,既然有苓桂術甘就會有與之相對應的苓芍術甘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為何要去桂枝呢?實際上,此時的“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已不是桂枝證,而是汗后或下后導致心下虛,客邪趁虛欺心下,所以心下滿微痛,交通樞紐堵塞,陽路不同,小便不利。當利水。陽路一通,表邪自解。
-------------------
bennyzhang:就是苓芍術甘湯加姜棗
郝萬山說,既然有苓桂術甘就會有與之相對應的苓芍術甘?(2012-06-06 15:40)?700)this.width=700;" >
那芍藥在里面什么功效呢?
-------------------
不戴帽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為何要去桂枝呢?實際上,此時的“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已不是 ..?(2012-06-06 16:13)?700)this.width=700;" >
劉渡舟、陳亦人、唐容川即如此認為。那你認為芍藥功效什么呢?
-------------------
古今醫(yī)家對此條的注解,都忽視了“翕翕發(fā)熱,無汗”的癥狀。《傷寒論》各法,如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都是依據(jù)陰陽氣的或強或弱的狀態(tài)而決定的。陰氣陽氣本是一體,只不過以內(nèi)外而別。陰出外則為陽,陽入內(nèi)則為陰。所以,陰氣陽氣統(tǒng)稱為正氣。正氣一分為二,陽氣以津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外,陰氣以血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內(nèi)。表部陽氣重者,以
麻黃湯攻之;表部陽氣強而陰氣弱者,以桂枝湯攻之。為什么可以攻表呢?是因為正氣足或正氣尚足,人體的正氣能夠禁得住用藥物攻擊邪氣而帶來的自身的傷耗。若正氣已顯不足,就不能再攻邪,而要以扶正為法。正氣是祛邪的根本能量。這就是《傷寒論》時時處處都注意正氣的強弱,反復強調(diào)亡血虛家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的基本道理或原理所在。
翕翕發(fā)熱,是一種發(fā)熱的感覺,是熱氣上浮于頭面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旁人也能看得見。如“翕翕如有熱狀”(《傷寒論》);“翕翕發(fā)熱,形如醉人”(《金匱要略》);“其面翕熱如醉狀”(《金匱要略》)。熱氣已然上浮于頭面了,若為正氣強者,當有汗出。“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就是表部津液不足的反應,沒有出汗的能力,故翕翕發(fā)熱反而無汗。這與第12條:“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的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鑒別點就在于翕翕發(fā)熱而有沒有汗出。翕翕發(fā)熱有汗出者,是“陽浮而陰弱”、或“榮弱衛(wèi)強”的狀態(tài),“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那么第28條翕翕發(fā)熱而無汗,只能說明衛(wèi)陽不強。衛(wèi)陽不強者不可再與桂枝攻表傷陽,這就是去桂留芍的基本道理。
以上是個人淺見,與大家商榷。
-------------------
讀中醫(yī)經(jīng)典:那芍藥在里面什么功效呢??(2012-06-06 16:24)?700)this.width=700;" >
應該是把水拉回來代謝掉
典型的這樣用芍藥的手法在真武湯里面,當然真武湯也可以視作苓芍術甘去甘草加姜附
-------------------
lgdaz:古今醫(yī)家對此條的注解,都忽視了“翕翕發(fā)熱,無汗”的癥狀!秱摗犯鞣ǎ绾、吐、下、和、溫、清、消、補等,都是依據(jù)陰陽氣的或強或弱的狀態(tài)而決定的。陰氣陽氣本是一體,只不過 ..?(2012-06-06 17:46)?700)this.width=700;" >
1、陽氣以津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外,陰氣以血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內(nèi)。存質疑。何以解釋衛(wèi)氣與營陰?難道衛(wèi)氣以津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外,營氣以血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內(nèi)?這是中醫(yī)概念的不清。
2、依作者言,麻黃證和桂枝證孰輕孰重?
3、贊成作者“表部陽氣重者,以
麻黃湯攻之;表部陽氣強而陰氣弱者,以桂枝湯攻之!敝f。
4、若津液不足,何以家白術茯苓利小便?
5、作者可以幫我分析一下我的第一篇日志,關于
厚樸七物湯的不解。
6、為何無汗還用桂枝湯,我也不解。厚樸七物湯也沒有提出有汗?為何也用桂枝湯?
-------------------
1、“榮氣行于脈中”為陰,“衛(wèi)氣行于脈外”為陽,這個概念應該是清晰的。
2、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的不同點,主要是營氣強與營氣弱的不同。麻黃證和桂枝證都有證情較輕和證情較重者,都有嗇嗇惡寒者,都有
頭痛身痛者。麻黃湯證有體溫不超過38℃的,有體溫超過41℃的;桂枝證也有體溫不超過38℃的,也有體溫超過41℃的。臨床上很難說孰輕孰重。理論上只能說麻黃湯證邪氣強正氣亦強,桂枝湯證邪氣強正氣相對不足。
4、正是因為表部津液不足,所以只能以滲利為法,不能攻表。
5、抱歉!我還沒有看過您的日志,有機會一定拜讀。
6、厚樸七物湯“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此為表里同病。腹?jié)M、發(fā)熱、脈數(shù),為有里熱;脈浮、飲食如故,為表邪未解而里熱未深。若里熱深入,津傷便燥,當不能食。以小承氣加厚樸合桂枝去
芍藥湯,重用厚樸以燥濕去滿,
枳實、
大黃清瀉里熱,也可以證明津液還存,若津傷血虧,必不能攻下,也不能攻表。
很高興和您討論,不對之處,還請斧正!
-------------------
lgdaz:1、“榮氣行于脈中”為陰,“衛(wèi)氣行于脈外”為陽,這個概念應該是清晰的。
2、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的不同點,主要是營氣強與營氣弱的不同。麻黃證和桂枝證都有證情較輕和證情較重者,都有 ..?(2012-06-06 22:50)?700)this.width=700;" >
1、“陽氣以津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外,陰氣以血液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內(nèi)!贝苏Z意正氣就是津液和血液!皹s氣行于脈中”為陰,“衛(wèi)氣行于脈外”為陽,那您的意思是衛(wèi)氣是津液,營氣是血液嗎?
2、劉渡舟說桂枝湯是風傷衛(wèi),麻黃湯是衛(wèi)營兩傷,故麻黃湯較桂枝湯臨床癥狀較重?磦畻l文可知。麻黃八證是比較重的。又言:體質弱的人一般容易得中風,體質強的人一般容易得傷寒。也就是您說的營氣的弱與強。
3、的確有表證,但為何用桂枝湯呢?如果以方測證,當有汗出等中風證?那為何去芍藥呢?這是我那篇日志爭論的焦點。
4、是否有麻黃證在臨床上不現(xiàn)實呢?因為邪氣傳里,表邪已輕,不宜
大發(fā)汗。也就是說太陽病與其他的合病并病,解表都不宜用麻黃湯。
學生初學傷寒,還請您多多指教。
-------------------
-------------------
tony:莫名其妙,糊里糊涂.?(2012-06-07 07:17)?700)this.width=700;" >
何意?未解。
-------------------
其實,讓我解釋自己的醫(yī)案,我覺得機關就在里濕,究竟是加桂還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臨床有效就行!對于初學者來說,臨證在于靈光一現(xiàn),而靈光一現(xiàn)來源于熟讀傷寒,金匱,經(jīng)典!
-------------------
梁月紅:其實,讓我解釋自己的醫(yī)案,我覺得機關就在里濕,究竟是加桂還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臨床有效就行!對于初學者來說,臨證在于靈光一現(xiàn),而靈光一現(xiàn)來源于熟讀傷寒,金匱,經(jīng)典!?(2012-06-08 22:30)?700)this.width=700;" >
確實。熟讀才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