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腹痛
    

醫(yī)學(xué)綱目:腹痛

□〔丹〕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酢苍撤蛐奈竿醇案怪兄T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jié),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jīng)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

〔丹〕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

〔垣〕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jié),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jīng)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胞絡(luò)也。前人以良、菖蒲大辛熱之味末之,酒調(diào)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jié),甚則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姜附御寒湯之類主之。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湯之類主之。雜癥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之也。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溪,余臟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jié)M而痛者,桂枝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 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颉毒址健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城锔雇,肌寒、惡寒,脈沉微,足太陰、足少陰主之,桂枝芍藥湯。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湯之類。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而止。

〔仲〕虛勞里急,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見傷寒。)

〔羅〕肝勝乘脾真定路總管劉仲美,年逾六旬,有脾胃虛熱之證。至元辛巳閏八月初,天氣陰寒,因官事勞役,渴而飲冷,夜半自利兩行。平旦予診視,其脈弦細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青褐色,腹中微痛,氣短而不思飲食。予思《內(nèi)經(jīng)》云∶色青者肝也,肝屬木。唇者脾也,脾屬士。木克土,故色見于唇!峨y經(jīng)》亦云∶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令脾不受肝之邪也。潔古先師云∶假令五臟各行己勝,侮所不勝,當重實不勝,微瀉其勝,以黃 建中加芍藥附子湯主之。且芍藥味酸,瀉其肝木,微瀉其勝。黃、甘草甘溫補實脾土,皆重實其勝。桂、附辛熱,治其寒水,又助陽退陰。飴糖甘溫,補脾之不足,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生姜、大棗辛甘大溫,生發(fā)脾胃,升騰其氣,行其榮衛(wèi),能緩其急。每服一兩,根據(jù)法煎服,再服而愈。黃 建中湯倍芍藥,量虛實加附子。(本方見治虛實法。)

〔仲〕理中湯(方見傷寒少陰病。)

〔垣〕草豆蔻 治脾胃虛而心火乘之,不能滋榮上焦元氣,遇冬腎與膀胱之寒水旺時,子能令母實,致肺金大腸相輔而來克心乘脾胃,此大復(fù)其仇也。經(jīng)曰∶大勝必大復(fù)。故皮毛血脈分肉之間,元氣已絕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氣并乘之,則苦惡風寒,耳鳴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時眩,目不欲開,腹中為寒水反乘,痰唾涎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脅下急縮,有時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瀉而少秘,下氣不絕或腸鳴,此脾胃虛之極也。胸中氣亂,心煩不安,而為霍亂之漸。膈咽不通,噎塞,極則有聲,喘喝閉塞,或日陽中,或暖房內(nèi)稍緩,口吸風寒則復(fù)作,四肢厥冷,身體沉重不能轉(zhuǎn)側(cè),不可回顧,小便溲而時躁。此藥主秋冬寒涼,大復(fù)氣之藥也。

草豆蔻仁(一錢四分,面裹,煨,去皮) 吳茱萸(八分,湯洗,焙干) 益智仁(八分) www.med126.com陳皮(八分)白僵蠶(一錢) 甘草(炙,六分) 仁(去皮尖,七分) 青皮(六分) 澤瀉(一分,小便數(shù),減半)黃(八分) 半夏(一錢,湯泡七次) 人參(八分) 麥 (一錢半,炒) 神曲(四分) 姜黃(四分)當歸身(六分) 柴胡(四分)

上件十七味,同為細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入一處研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送下,旋斟酌多少。

神圣復(fù)氣湯 治復(fù)氣乘冬足太陽寒氣、足少陰腎水之旺,子能令母實,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閉塞痛疼,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濁涕不止,或有 肉不聞香臭,咳嗽痰沫,上熱如火,下寒如水,頭作陣痛,目中流火,視物KT KT ,耳鳴耳聾,頭并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無滋味,兩脅縮急而痛,牙齒動搖不能嚼物,腰、臍間及尻臀、膝、足寒冷,陰汗,前陰冷,行步欹側(cè),起居艱難,掌中寒,風痹麻木,小便數(shù)而晝多夜頻而少,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遺矢無度。

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牽心,陰陰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diào),煩心霍亂,逆氣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氣,腹不能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來復(fù)火土之仇也。

干姜(炮,三分) 人參(五分) 半夏(湯泡,七分) 柴胡(一錢) 本(八分) 防風(五分)羌活(一錢) 甘草(八分) 升麻(七分) 白葵花(五朵,去心) 歸身(六分,酒洗,浸) 黑附子(三分,炮,去皮臍) 桃仁(湯浸,去皮,五分,研) 郁李仁(湯浸,去皮、五分)

上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二盞,入黃 (一錢) 草豆蔻(一錢,面煨去皮稱) 陳皮(五分)

上件入在內(nèi),再煎至一盞,再入下項藥黃柏(五分,酒浸) 黃連(三分,酒浸) 枳殼(三分) 生地(二分,酒洗)

以上四味,預(yù)一日另用新水浸。又次入細辛(二分) 川芎(三分) 蔓荊子(三分)

預(yù)一日用水半大盞,分作二處浸,此三味并黃柏等藥,前正藥作一大盞,不去渣,入此浸藥,再上火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又能治咬頰、咬唇、咬舌、舌根強硬等癥如神。忌肉湯及食肉,使不助經(jīng)絡(luò)中火邪也。大抵腎并膀胱經(jīng)中有寒,肺氣元氣不足者,皆宜服之,神驗。于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

如病急,不拘時候。

益智和中丸 季秋合,治心腹中大痛,煩躁,冷汗自出。

草蔻仁(四錢) 益智仁(一錢三分) 砂仁(七分) 甘草(炙,二錢半) 黃 當歸身 人參 干姜 麥門冬 曲末 陳皮(各五分) 桂枝 桂花(各一錢半) 大麥 (炒,三錢半)黃連(一錢) 生地(一錢) 姜黃(三分) 木香(二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九,溫水送下。細嚼亦得。

溫胃湯 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 益智 砂仁 甘草(二分) 姜黃(各二分) 陳皮(七分) 澤瀉(三分)黃(七分) 干姜(二分) 濃樸(二分) 人參(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丹〕里成人,年二十五歲,肚痛二個月,食少,面微寒。

白術(shù) 陳皮 青皮(各半兩) 川芎 白芍 半夏(各三錢) 蒼術(shù) 官桂 歸身尾 甘草(炙)木通(各一錢)

分七帖,姜二片煎,下保和九二十粒。

一老人,腹痛作隔,不禁下者。

川芎 蒼術(shù) 香附 白芷 茯苓 干姜 滑石

上八方,皆治中寒、虛寒腹痛也。

〔垣〕術(shù)桂湯 治寒濕所客,身體沉重,胃脘痛,面色痞黃。

麻黃(一錢) 桂技(五分) 杏仁(十個) 草蔻仁 半夏 澤瀉 炒曲(各五分) 蒼術(shù)(三錢)陳皮(一錢) 白茯苓(一錢) 豬苓(五分) 黃 (各五分) 甘草(二分,炙)

上 咀,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麻黃草豆蔻丸 季秋合,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者。

麻黃(去節(jié),二錢) 草豆蔻 炒曲(各一錢) 益智(八分) 升麻 大麥曲 砂仁 黃 半夏(湯泡)白術(shù) 陳皮(各五分,去白) 柴胡 甘草(炙) 吳茱萸 當歸身 青皮 木香 濃樸(各二錢) 蓽澄茄 紅花 蘇木(各五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細嚼,溫水送下。

濃樸湯 治脾胃虛寒,心腹?jié)M;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濃樸(姜制)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炙) 干姜(各五錢) 茯苓(去皮一兩)

戊火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氣,聚為滿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溫,以淡泄之,扶持胃氣,以期平也。

〔羅〕高良姜 治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不可忍。

高良姜(五錢) 濃樸(姜制) 當歸(炒) 桂心(各二錢)

上 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二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若強人分二服,劣人分三服,增損之。

〔《本》〕治心脾痛神效。荔枝核為末,每服一錢,熱醋湯調(diào)下。

〔仲〕四逆湯 真武湯 附子湯(以上三方并見傷寒。)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膈逆滿,嘔吐,附子粳米主之。

附子(一個,炮) 半夏(五分) 甘草(半兩) 大棗(十個)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用湯,或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羅〕益智散 治傷寒陰盛,心腹痞滿,嘔逆瀉利,手足厥逆,及一切冷氣攻心,脅臍腹脹滿絞痛。

川烏(炮,去皮臍,四兩) 益智(去皮) 干姜(炮) 青皮(去白。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食前。

〔《本》〕又方 治胸滿氣噫,下部冷,臍腹 痛。

半夏(二兩,制) 生姜(六兩) 陳皮(四兩,去白) 桂(一兩) 吳茱萸(五十粒,湯洗泡)

上 咀,用水十升,煮取四升,分五服,冷再服,空心食前服。予少年時,曾患臍 腹痛,初不疑其虛,遍服諸家藥無效,遂自診之,覺是虛癥,合此藥一劑,服未至半劑,頓愈。

〔!痴柹 回陽丹 當歸四逆湯(以上三方方見傷寒。)

〔羅〕蔥熨治驗《內(nèi)經(jīng)》云∶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luò)血之中,血泣而不得注于大經(jīng),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又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諸寒作痛,得炅則痛立止。真定一秀士,年三十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敢食冷物,覺寒則痛,或嘔吐清水,眩運欲倒,目不敢開,惡人煩冗。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藥則病退。延至至元甲戌秋初,因勞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不澤,全不得臥,扶幾而坐,咳嗽,咽膈不利。予與藥服之,見藥則吐,藥不得入,無如之何,遂以熟艾約半斤,用白紙一張鋪于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蔥數(shù)枝批作兩半片,鋪于熟艾上,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則易之,覺腹中熱,腹皮暖不禁,以帛三搭,多縫帶系之,待冷方解。初熨時,得暖則痛減,大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證藥服之,良愈。故立此熨法,以救將來之痛也。

〔!诚母雇,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芍藥黃芩湯治腹痛,脈洪數(shù)。(方見下滯下。)

〔丹〕婦人肚墜痛,不泄,脈不數(shù)。

陳皮 地黃 芍藥(二錢) 黃芩 木通 歸尾(一錢) 甘草(炙些) 桃仁(二十四個)

〔《經(jīng)》〕卒患腹痛。水研山豆根汁半盞服之。

靈脂中暑,肚腹疼不已。

五靈脂 香附(各等分)

上為末,白湯調(diào)服。

腹痛,或大便利,或用手重按痛處,不痛者為虛,治法并于寒條選用之;驘o寒者,如下方。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治腹痛,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

芍藥(二兩) 甘草(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海藏云∶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鍰之。

〔海〕肚腹痛者,芍藥甘草湯主之。

脈弦 傷氣 加芍藥

脈洪 傷金 加黃芩 加棗

脈緩 傷水 加桂枝 生姜

脈澀 傷血 加當歸

脈遲 傷火 加干姜

〔丹〕婦人痢后,血少腹痛。

白芍藥(二錢) 歸身尾(一錢半) 陳皮(二錢) 川芎(五分)

調(diào)服六一散

〔仲〕痛而秘者,濃樸三物湯主之。

濃樸(一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個)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丹〕一男子,年十八歲,自小面帶微黃,五月間腹大痛,醫(yī)者與小建中湯加丁香兩帖,不效。加嘔吐清汁,又與十八味丁沉透膈湯兩帖,食全不進,痛無休止,臥不能起。如此五六日,又與阿魏丸百余粒,至夜發(fā)躁不得睡,口卻不渴。予脈之,左三部沉弦而數(shù),關(guān)部尤甚;右三部沉滑而數(shù)實,痛處不可按。遂與大柴胡湯四帖,加甘草下之,痛嘔雖減,食猶未進;遂與小柴胡湯去黃芩、人參,加芍藥、陳皮、黃連、生甘草二十帖而愈。

白云許先生,始因飲食作痰成脾疼,后累因觸冒風雪,腿骨作疼,眾皆以脾疼、骨疼為寒,雜進黃牙 丹等藥雜治。十余年間,艾灸數(shù)萬計,或似有效,及至病再作,反覺加重。至五十一歲時,又冒雪乘船而病愈加,至坐則不能起,扶起亦不能行,兩胯骨不能開合。若脾疼作時,則兩胯骨痛處似覺稍輕;若飲食甘美,脾疼不作,則胯骨重痛增。諸老袖手,計無所出。予謂此初因中脘有食積痰,雜以胃寒濕抑遏經(jīng)絡(luò),血氣津液不行,痰飲注入骨節(jié),往來如潮,其涌而上則為脾疼,降而下則為胯痛,非涌泄之法不足以治之。時七月二十四日,遂以甘遂末一錢,入豬腰子內(nèi)煨與食之,連瀉七行,至次日兩足便能行步。至八月初三日,嘔吐大作,不能起床,顆粒不食,但時煩躁,氣弱不能言語,諸老皆歸罪于七月之瀉,而又知累年熱補之誤,皆不敢用藥。予嘗記《金匱》云∶病患無寒熱,而短氣不足以息者,此實也。其病多年郁結(jié),一旦以刀圭之劑泄之,徒動猖狂之勢,他未有制御之藥,所以如此。仍以吐劑達其上焦,以次第治及中、下二焦。于初三日,用瓜蒂吐不透;初六日,用梔子又吐不透;初九日,用附子尖三枚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其嘔噦終止。前后所吐,共得膏痰沫液一大水桶。初十日,遂以樸硝、滑石、黃芩、石膏連翹等涼藥, 咀一斤,蒸煎濃汁,放井水中極冷凍飲料之。十一月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每日食上件藥一斤;十五日,腹微滿,大小便皆秘悶。予欲用大承氣下之,諸老皆以為不可。十六日,六脈皆歇至。予診其脈,獨歇至卯酉二時,其余時刻平勻如舊。予曰卯酉為手、足陰陽之應(yīng),此大腸與胃有積滯不行所致,當速瀉之。爭論不已。至十八日,遂作紫雪半斤。十九日早,紫雪成,每用一匙頭,以新汲井水化下,至二十日天未明,已服紫雪五兩,神思稍安,腹?jié)M亦減。遂收起紫雪不與。二十一日,大為小便閉作痛所苦,遂飲以蘿卜子汁半茶鐘,隨手痛止,小便立通。二十二日,小腹?jié)M痛,不可捫摸,神思不佳,遂以大黃、牽牛作丸,服至三百丸。至二十三日巳時,下大便,并通如爛魚腸三碗許,臭惡可畏。是日神思稍安,診其脈不歇至矣。二十四日,腹大絞痛,殆不能勝者約一時許,腰胯沉重且墜,兩時不出聲,不能言,瀉下穢物如 油條者一尺余,肚中如燒,片時方定。至二十五日,神思漸安,夜間得睡。二十六日,漸能出聲言語。自初二日至此,并顆粒不曾入口,語言并不出聲。至二十七日,方啜半盞稀粥者四次,似有生意。至次月初四日方平安。其脈自嘔吐至病安日,皆是平常弦大之脈,唯有中間數(shù)日歇至少異耳。至次年四月復(fù)行倒倉法,方步履如初。

亦腹痛,但小便數(shù)似淋,脈滑數(shù)為異耳。(治法見腸癰本門。)

〔《肘》〕治小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用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內(nèi)大錢二七枚,煮取二升半,強人可頓服;瘦人可分之再服。

〔!當歸丸 治三陰受邪,于心、臍、少三腹疼痛,氣風等癥。

四物湯(各半兩) 防風 獨活 全蝎(各五分) 續(xù)斷(一兩) 苦楝 玄胡(各七錢) 木香 丁香(各二錢半) 茴香(一兩,炒)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招臏鼐葡氯迨,大效。

四物苦楝湯

四物湯(四兩) 玄胡索 苦楝(各一兩)

〔云〕治腹中攪痛不可忍。

玄胡索 當歸 白芍 川芎 干姜(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

又法 治證同前。

玄胡索 桂心(各半兩) 當歸(一兩)

上為細末,熱酒調(diào)下。

失笑散 治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效,服此頓愈,(方見心痛。)

〔《經(jīng)》〕治脾寒氣發(fā)歇痛不可忍者。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以酒浸,溫分三服。

腹痛,脈滑者,痰;脈弦者,食。

清痰多作腹痛。

臺芎 蒼術(shù) 香附 白芷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調(diào)入,熱湯服之。

溫中丸 治食積肚痛。

白術(shù) 香附(童便浸) 針砂(各四兩,醋浸,炒紅) 山楂肉 神曲(各八兩) 苦參(一兩)川芎(半兩,春用夏去) 吳茱萸(半兩,湯浸。冬用春去之)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二兩五錢)

上為末,醋調(diào)曲糊為丸,如桐子大。一方,去山楂、神曲、川芎,加半夏、青皮、黃連。

〔世〕蒼術(shù)丸 治失饑傷飽,肚痛不食。

蒼術(shù)(炒) 橘紅(等分,為末)

上生姜汁打、炒,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七十丸,米飲下。

〔丹〕酒積腹疼痛。用三棱、蓬莪術(shù)、香附、官桂、蒼術(shù)、濃樸、陳皮、甘草、茯苓、木香、檳榔治之。

楊淳三哥,年六十,食積痰作痛在心頭,或在腹脅,脈皆弦澀,食甚少,大便秘實,此濕積也,宜生血、行氣、進食、磨積、補虛。

白術(shù) 炒曲 半夏(各一錢半) 郁李仁 歸身尾 芍藥 陳皮(各五錢) 山楂(五錢) 川芎(三錢)人參(二錢) 柴胡(二錢) 紅花(五分) 桃仁(三個)

細末粥丸。一日三次,食前白湯下四五十丸。

〔羅〕七氣湯 治虛冷上氣,及寒氣、怒氣、思氣、喜氣、憂氣、愁氣,內(nèi)結(jié)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fā)時止,發(fā)即欲死,此藥主之。

半夏(湯洗,五兩) 人參(去蘆) 甘草(炙) 肉桂(各一兩)

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渣稍熱服,食前。

腹痛有作止者,有塊耕起往來者,吐清水者,皆是蟲痛。治法見心痛。

井窈渠吳孺人,年近四十,得腹隱痛,常以火燒磚瓦熨之,面與胸襟間,惡火之熱氣。發(fā)時少煩,食亦減,六脈和,皆微弦,最苦夜間不得睡,但世上兇惡之事,并憂苦境像皆上念,時作惡泣,說離別,囑付后事。如此者一年,眾作心痛治之。自覺氣自下沖上,雖久病,人卻不瘦。予曰∶此肝受病,遂與防風通圣散吐之。時尚春寒,于通圣中加桂,入姜汁調(diào)之,日三四次,至初夏稍熱,與當歸龍膽丸、枳術(shù)丸,一月而愈。

運氣 腹痛有二∶

一曰土盛攻腎而痛。經(jīng)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是也。

二曰火郁之發(fā)痛。經(jīng)云∶火郁之發(fā),民病腹中暴痛是也。

〔世〕鹽炒熱,用布裹,熨痛處,神效。

〔丹〕攪腸沙。用臺芎為末,每一錢許,入生姜自然汁半盞,熱湯內(nèi)調(diào)服。又方,樟木煎湯大吐之,或用白礬末一錢,清湯調(diào)服探吐之,或鹽湯探吐之亦可。

〔世〕治發(fā)沙,面青肚疼,昏倒不省人事。急以鼠屎一合,研為細末,滾湯調(diào)令通口澄清服之,一服而安,神效。宜預(yù)收下。

刺灸 腹痛有四法∶

其一取脾胃。經(jīng)云∶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diào)于三里。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jié)之后一寸,實則腹中切痛取之所別也。又云∶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己,刺氣沖,已刺,按之立已是也。

其二取大腸。經(jīng)云∶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感于寒即52667788.cn/acu/泄,當臍而痛,取巨虛、上廉是也。

其三取督脈。經(jīng)云∶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jīng)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其四取任脈。經(jīng)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取之所別也。

〔世〕治絞腸沙癥,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溫水,于病者膝灣內(nèi)拍打,有紫黑處,以針刺去惡血即愈。

〔《玉》〕腹痛,并治氣塊∶內(nèi)關(guān) 支溝 照海

〔《撮》〕氣痛,并治積痛,食不化∶氣海(一寸半,灸五十壯。) 中脘(二寸半,灸十壯。) 隱白(二分,瀉之,灸七壯。)

〔!秤址ā镁揸I 足三間

〔怪穴〕腹痛腸鳴∶氣沖(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世〕臍腹痛∶陰陵泉 太沖 三里 支溝 不已,取下穴∶中脘 關(guān)元天樞 繞臍痛∶公孫 三陰交 陰谷

〔東〕胃脘暴痛,臍中堅痛∶石門 商丘 陰谷 大腸俞 膈俞

〔《甲》〕腹中盡疼,外陵主之。大腸寒中,(《千金》作“寒疝”)大便干,腹中切痛者,肓輸主之。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腹結(jié)主之。

〔仲〕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脈》〕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蟲痛,脈浮大無妨。)

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有積,脈堅大無妨。)

胎前腹痛

〔仲〕婦人懷胎,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shù)(四兩) 澤瀉(半斤) 芎 (半斤,一作三兩)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潔〕地黃當歸湯 治婦人有孕胎痛。

當歸(一兩) 熟地(二兩)

上為末,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去渣,頓服之。

〔仲〕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見虛勞。)

〔云〕芎歸湯 治妊娠先患冷氣,忽心腹痛如刀刺。

川芎 人參 茯苓 桔梗 吳茱萸 當歸(各一兩) 濃樸(制) 芍藥(各二兩)

上 咀,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氣下即安。

〔丹〕孫院君,因近喪冒惡氣,傷胎肚痛,手不可近,發(fā)熱,口中不思食。須安胎、散滯氣。

青皮(三錢) 黃芩 芍藥(各二錢) 歸尾(一錢半) 川芎(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少)

分二帖。水三盞,先煎苧根二大片,至二盞,去苧根,入前藥同煎至一盞,熱服。

〔《大》〕治妊娠腹痛。用生地黃三斤,搗汁;酒一升,合煎減半,頓服,愈。

〔《脈》〕師曰∶婦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若胎病不動,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杯者則男;如肘頸參差起者女也。冷在何面,冷者為死,溫者為生。

產(chǎn)后腹痛

〔《大》〕黑神散 治產(chǎn)后惡露不盡,心胸痞滿,臍腹撮痛,污血諸疾。(方見婦人產(chǎn)后。)

〔丹〕產(chǎn)后三日,血塊痛,發(fā)熱。

五靈脂(略炒) 牡丹沒藥 滑石

上研細,分五帖。豆淋酒下之,食前。

馮宅產(chǎn)后發(fā)熱,腹中痛有塊,自汗惡寒,曾服黑神散

白術(shù) 芍藥(三錢) 滑石(五錢) 黃芩(二錢半) 丹皮(二錢半) 人參 川芎 歸尾 陳皮 荊芥(各一錢) 干姜(一錢) 甘草(些)

〔云〕卷荷散 治產(chǎn)后血上沖心,血刺血暈,腹痛惡露不快。

初出卷荷 紅花 當歸(各二兩) 蒲黃(紙炒) 牡丹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diào)下一碗;或用童便調(diào)下,妙。

〔《大》〕治血瘕,痛無定處。

童便(三升) 生地汁 生汁(各一升) 生姜汁(二升)

上先煎三味,約三分減二,次下姜汁,慢火煎如稀餳,每取一合,溫酒調(diào)下。

治兒枕痛,乃血瘕也。用真蒲黃研細,調(diào)服二錢。如燥渴者,用新汲水調(diào)下。

〔丹〕治產(chǎn)后兒枕大痛,黑白散。

烏金石(醋 七次,另研) 寒水石( 存性,為末)

上,各收之。服時各抄一錢半,米飲調(diào)下,痛止勿服,未止再服。

〔海〕四物加玄胡沒藥白芷湯 治產(chǎn)后敗血作痛。(方見婦人門。)

四物苦楝湯(方見腹痛) 一方,治臍下痛不可忍,四物湯加玄胡索二錢半服之。

〔《大》〕紫金丸 治產(chǎn)后臍下痛,即失笑散醋為丸是也。(五靈脂、蒲黃等分,醋丸服。)

立效散 治產(chǎn)枕痛不可忍,用五靈脂慢火炒令干,為末。二錢,溫酒下,瘥。(產(chǎn)枕,即血枕也。)

〔丹〕產(chǎn)后惡露未盡,小腹作痛。

五靈脂 香附末

上合和醋為丸,甚者入留尖桃仁。(一方加蛤粉。)

〔《大》〕治產(chǎn)后血不盡,血痛悶方。取敗荷葉燒作灰,暖水和服;煮汁服亦良。又方,取亂發(fā)雞子大,灰汁洗凈燒為末,酒調(diào)服二錢。

治產(chǎn)后血瘕腹痛,及喉痹,熱因寒用。鐵稱錘鍛令通赤, 酒中,候溫飲之。(丹溪法用 醋中,使鼻聞其氣,妙。)

〔仲〕產(chǎn)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jīng)水不利。

大黃(二兩) 桃仁(二十枚) 虻蟲(二十個,炒,去足)

上三味為末,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云〕又方 療產(chǎn)后血結(jié)下不盡,腹中絞痛不止。

大黃(另浸) 生地 當歸(各二兩半) 川芎 芍藥 桂心(各一兩) 甘草 黃芩(各二兩) 桃仁(四十九個,制)

上切細,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大黃更煎一二沸,分三服。

桂心丸 治產(chǎn)后血氣不散,積聚成塊,上攻心腹。或成寒熱,四肢羸瘦,頭痛

青皮 干漆(炒煙盡,各七錢) 沒藥 檳榔 當歸 桂心 赤芍 牡丹皮(各五錢) 大黃 桃仁(去皮尖)鱉甲(醋炙) 濃樸(制) 三棱(煨) 玄胡索(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下。

〔《保》〕治血暈血結(jié),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小腹,或連于脅肋。四物湯四兩,倍當歸、川芎,加鬼箭、紅花、玄胡各一兩,同為粗末,加四物煎,調(diào)沒藥散服之。

虻蟲(二錢,去翅足,炒) 水蛭(一錢,炒) 麝香(少) 沒藥

上為末,入前藥調(diào)服,血下痛止,只服一服。

〔仲〕產(chǎn)后腹中疼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方見產(chǎn)后血弱。)

〔《衍》〕一婦人產(chǎn)當寒月,寒氣入產(chǎn)門,臍下脹滿,手不得犯,此寒疝也。醫(yī)將治之以抵當湯,謂其有瘀血也。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張仲景羊肉湯。少減,作二服,遂愈。

〔仲〕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產(chǎn)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

產(chǎn)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

當歸(四兩)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nèi)于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nèi)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nèi)阿膠服之。

〔云〕產(chǎn)后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因呼吸冷氣乘虛入客于血分,宜服當歸建中湯。(方見上。)

〔《大》〕獨圣湯 治產(chǎn)后腹痛。當歸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云〕治產(chǎn)后惡物不盡,腹內(nèi)疼痛。產(chǎn)后常服此,妙。

生地 當歸(并略炒,各一兩) 生姜(五錢,細切,新瓦炒,令焦黑)

上為細末,姜酒調(diào)二錢服。

〔《大》〕治產(chǎn)后血塊痛。

熟地(一斤) 陳生姜(半斤)

上拌勻,同炒干為末。每服一錢,酒調(diào),產(chǎn)后以烏梅湯下之。

〔仲〕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以枳實芍藥散主之。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研末)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產(chǎn)后腹痛,服枳實芍藥散不愈者,宜下瘀血湯主之。(方見敗血條。)

〔仲〕產(chǎn)后七八日,無太陽癥,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fā)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jié)在膀胱也。(大承氣湯方見傷寒。)

〔《山》〕兒枕痛。用隔年殼燒灰,酒下。

〔丹〕局方五積散 治產(chǎn)后余血作痛。

以蒼術(shù)為君,麻黃為臣,濃樸、枳實為使。雖有當歸、芍藥之補血,僅及蒼術(shù)三分之一。不思產(chǎn)后之婦,有何寒邪,血氣未充,似難發(fā)汗,借曰藥性溫和,可以推陳致新,豈可用麻黃之悍,附以蒼術(shù)、枳、樸之散乎?虛而又虛,禍不旋踵矣。

產(chǎn)后血塊痛∶三陰交、氣海(宜灸之。)

腸鳴

〔垣〕如胃寒泄瀉,腸鳴,于升陽除濕湯加益智仁五分,半夏五分,生姜、棗子和煎。(升陽除濕湯方見泄瀉。)

〔丹〕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芩、連、梔子。腹中鳴者,病本于胃也。(全文見水腫。)腸鳴多屬脾胃虛。一男子腸鳴食少,臍下有塊耕動,若得下氣多乃已,已則復(fù)鳴。醫(yī)用疏氣藥與服,半年不效。予用參、術(shù)為君,甘草、連、參、枳、干姜為臣,一帖腸鳴止,食進。又每服吞濃樸紅豆丸,其氣耕亦平。經(jīng)云∶脾胃虛則腸鳴腹?jié)M。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之謂也。

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之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水漿之聲也。(全文見診病傳變。)

〔河〕葶藶 治涌水,疾行則腹鳴,如囊裹水漿之聲。

葶藶(隔紙炒) 澤瀉 椒目白皮 杏仁 豬苓(去黑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二十丸,蔥白湯下,不拘時,以利為度。

運氣 腸鳴有二∶

一曰土發(fā)。經(jīng)云∶土郁之發(fā),腸鳴而為數(shù)后是也。

二曰熱勝。經(jīng)云∶少陰在泉,熱yin所勝,病腹中腸鳴,氣上沖胸,治以咸寒是也。

針灸 腸鳴有三法∶

其一補脾。經(jīng)云∶脾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jīng)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是也。

其二補足太陽。經(jīng)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補足外踝下留之五分申脈穴也。

其三取太陽。經(jīng)云∶腸中雷鳴,氣上沖胸,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是也。

〔《甲》〕腹中常鳴,時上沖心,灸臍下。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泄糜,不嗜食,胸脅 滿,喘息而沖,鬲嘔,心痛,及傷飽,身黃,骨瘦羸,章門主之。腸鳴相逐,不可傾倒,承滿主之。

腸鳴而痛,溫留主之。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jié),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