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毫針基本操作技術
毫針為古代“九針”之一。因其針體微細,故又稱“微針”、“小針”,是古今臨床應用最廣的一種針具。毫針基本操作技術包括毫針的持針法、進針法、行針法、留針法、出針法等針刺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嚴格的操作規(guī)程和明確的目的要求,其中以針刺的術式、手法、量度、得氣等關鍵性技術尤為重要。因此,毫針刺法是各種針法的基礎,是針灸醫(y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第一節(jié) 毫針的結構和規(guī)格
一、毫針的構成
(一)制針材料
毫針是用金屬制成的,其中以不銹鋼為制針材料者最常用。不銹鋼毫針,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能耐高熱、防銹,不易被化學物品等腐蝕,故目前被臨床廣泛采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屬制作的毫針,如金針、銀針,其傳熱、導電性能雖優(yōu)于不銹鋼針,但針體較粗,強度、韌性遠不如不銹鋼針,加之價格昂貴,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應用。
(二)毫針結構
毫針的構成,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5個部分(圖2-1)。
|
圖2-1 毫針
1、針尖 是針身的尖端鋒銳部分,亦稱針芒,是刺入腧穴肌膚的關鍵部位。
2、針身 是針尖至針柄間的主體部分,又稱針體,是毫針刺入腧穴內(nèi)相應深度的主要部分。
3、針根 是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是觀察針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標志。
4、針柄 是用金屬絲纏繞呈螺旋狀,從針根至針尾的部分,是醫(yī)者持針、行針的操作部位,也是溫針灸法時裝置艾絨之處。
5、針尾 是針柄的末端部分,亦稱針頂。
(三)毫針的分類(圖2-2)
根據(jù)毫針針柄與針尾的構成和形狀不同,可分為:
|
圖2-2毫針形狀
1、環(huán)柄針 又稱圈柄針,即針柄用鍍銀或經(jīng)氧化處理的金屬絲纏繞成環(huán)形者;
2、花柄針 又稱盤龍針,即針柄中間用兩根金屬絲交叉纏繞呈盤龍形者;
3、平柄針 又稱平頭針,即針柄也用金屬絲纏繞,而無針尾者;
4、管柄針 即針柄用金屬薄片制成管狀者。
上述4種毫針中,平柄針和管柄針主要在進針器或進針管的輔助下使用。
二、毫針的規(guī)格
毫針的不同規(guī)格,主要以針身的直徑和長度而區(qū)分。
(一)毫針的粗細規(guī)格(表2-1)
表2-1 毫針粗細規(guī)格表
號數(shù) | 24 | 26 | 28 | 30 | 32 | 34 | 36 |
直徑(mm) | 0.45 | 0.40 | 0.35 | 0.30 | 0.25 | 0.22 | 0.20 |
(二)毫針的長短規(guī)格(表2-2)
表2-2 毫針長短規(guī)格表
舊規(guī)格 | 0.5 | 1 | 1.5 | 2 | 3 | 4 | 5 | 6 |
新規(guī)格 | 13 | 25 | 40 | 50 | 75 | 100 | 125 | 150 |
注:新規(guī)格的單位為mm(舊規(guī)格為英寸—inch)。
一般臨床以粗細為26~30號(0.30~0.40mm)和長短為1~3寸(25~75mm)者最常用。短毫針主要用于耳穴和淺在部位的腧穴作淺刺之用,長毫針多用于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橫向透刺之用;毫針的粗細與針刺的刺激強度有關,供辨證施治時選用。
三、毫針的選擇
(一)針具質(zhì)量的選擇
衡量毫針的質(zhì)量,主要指針具的“質(zhì)”與“形”。質(zhì),是指制針選料的優(yōu)劣。不銹鋼針,根據(jù)GB 2024—87《針灸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規(guī)定,應以GB1220-75《不銹耐酸鋼技術條件》中規(guī)定,Cr18 Nig或Ocr18 Nig之不銹鋼制成者為優(yōu)。形,是指毫針的形狀、造型。在具體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針尖 要端正不偏,光潔度高,尖中帶圓,圓而不鈍,形如“松針”,銳利適度,使進針阻力小而不易鈍澀。
2、針身 要光滑挺直,圓正勻稱,堅韌而富有彈性。
3、針根 要牢固,無剝蝕、傷痕。
4、針柄 柄的金屬絲要纏繞均勻,牢固而不松脫或斷絲,針柄的長短、粗細適中,便于持針、行針。
(二)針具規(guī)格的選擇
《靈樞·官針》指出:“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闭f明不同針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和作用,因此不同病癥應選用相應的針具。臨床可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體形、年齡、病情和腧穴部位等的不同,選用長短、粗細不同規(guī)格的毫針。
四、毫針的檢查
毫針在每次使用前后,均要嚴格檢查,如發(fā)現(xiàn)有損壞等不合格者,應予剔除;或僅有微小問題,稍經(jīng)修整后仍可使用。
(一)檢查針尖
針尖有無鉤曲現(xiàn)象,有三種檢查方法。
1、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一面稍加捻轉,一面用左手指端抵抹針尖,頻頻試探,若針尖卷曲,指端可有劃刺的感覺。
2、已消毒的毫針,可用左手指執(zhí)消毒棉球,裹住針身下段,右手指持針柄,將針尖在棉球中反復隨捻隨提插,如發(fā)覺有不滑利或退出時針尖上帶有棉絮者,則表示針尖有毛鉤。
3、如同時檢查幾支毫針時,可用手夾持針柄,使針尖向上,針柄倒置在下,于陽光充足處仔細觀察,如發(fā)現(xiàn)針尖有白點者,表明有毛鉤現(xiàn)象。
(二)檢查針身
應檢查針身有無斑剝、銹痕、彎曲和上下是否勻稱等。如針身粗糙、彎曲,有折痕、斑剝、銹蝕明顯者,肉眼觀察即可發(fā)現(xiàn)。
(三)檢查針根
針根如有剝蝕損傷,往往容易折斷,尤應注意。
(四)檢查針柄
針柄的纏絲有無松動,可一手執(zhí)住針柄,另一手緊捏針身,兩手稍用力離合拉送,或作相反方向捻轉,如有松動即可覺察。
習 題
一 、選擇題
(一) A型題
1、毫針刺入腧穴內(nèi)相應深度的主要部分是:
A、針尖B、針身C、針根D、針柄E、針尾
2、無針尾的毫針是:
A、花柄針 B、環(huán)柄針C、平柄針D、管柄針E、盤龍針
3、溫針灸法時裝置艾絨之處
A、針尖B、針身C、針根D、針柄E、針尾
4、毫針是主要以何種金屬制成?
A、鐵B、銀C、銅D、不銹鋼E、金
5、臨床最常用的毫針是:
A、粗細為26~30號,長短為1~3寸
B、粗細為32號,長短為0、5~1寸
C、粗細為26~30號,長短為4~5寸
D、粗細為24~28號,長短為1~3寸
E、粗細為32號,長短為1~3寸
6、用于耳穴的毫針長短主要是:
A、 4~5寸B、1、5寸C、0、5~1寸D、1~3寸E、2寸
7、用于環(huán)跳穴的毫針長短主要是:
A、 3~5寸B、1、5寸C、0、5~1寸D、1~2、5寸E、2寸
(二)C型題
A、 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
B、 某些腧穴作橫向透刺之用;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非
1、長毫針多用于
2、短毫針多用于
C、 淺在部位的腧穴作淺刺之用
D、 耳穴;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非
3、長毫針多用于
4、短毫針多用于
A、針柄用金屬薄片制成管狀者
B、針柄中間用兩根金屬絲交叉纏繞呈盤龍形者為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非
5、環(huán)柄針
6、管柄針
A、針柄用金屬薄片制成管狀者
B、針柄中間用兩根金屬絲交叉纏繞呈盤龍形者為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非
7、花柄針
8、平柄針
二、填空題
1、毫針基本操作技術包括毫針的 、 、 、 、 等針刺方法。
2、毫針為古代“ ”之一。因其針體微細,故又稱“ ”、“ ”。
3、毫針是用 制成的,其中以 為制針材料者最常用。
4、毫針的構成,分為 、 、 、 、 5個部分。
5、根據(jù)毫針針柄與針尾的構成和形狀不同,可分為 、 、 、4種。
6、毫針的不同規(guī)格,主要以針身的 和 而區(qū)分。一般臨床以粗細為和長短為 者最常用。
三、簡答題
1、 為什么毫針要用不銹鋼制成?
毫針是用金屬制成的,其中以不銹鋼為制針材料者最常用。不銹鋼毫針,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能耐高熱、防銹,不易被化學物品等腐蝕,故目前被臨床廣泛采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屬制作的毫針,如金針、銀針,其傳熱、導電性能雖優(yōu)于不銹鋼針,但針體較粗,強度、韌性遠不如不銹鋼針,加之價格昂貴,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應用。
2、臨床應如何選擇不同規(guī)格的毫針?
臨床可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體形、年齡、病情和腧穴部位等的不同,選用長短、粗細不同規(guī)格的毫針。
四、問答題
1、針具質(zhì)量在具體選擇時應注意那幾點?
2、毫針在每次使用前后,應如何嚴格檢查?
3、詳述毫針結構及其作用。
一 、選擇題
(一)A型題
1、B 2、C 3、D 4、D 5、A 6、C 7、A
(二)C型題
1、C 2、D 3、D 4、C 5、D 6、A 7、B 8、D
二、填空題
1、持針法、進針法、行針法、留針法、出針法
2、九針。微針、小針
3、金屬,不銹鋼
4、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
5、環(huán)柄針、花柄針、平柄針、管柄針
6、直徑、長度。26~30號(0.30~0.40mm)、1~3寸(25~75mm)
三、簡答題
1、毫針是用金屬制成的,其中以不銹鋼為制針材料者最常用。不銹鋼毫針,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能耐高熱、防銹,不易被化學物品等腐蝕,故目前被臨床廣泛采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屬制作的毫針,如金針、銀針,其傳熱、導電性能雖優(yōu)于不銹鋼針,但針體較粗,強度、韌性遠不如不銹鋼針,加之價格昂貴,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應用。
2、臨床可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體形、年齡、病情和腧穴部位等的不同,選用長短、粗細不同規(guī)格的毫針。
四、問答題
1、衡量毫針的質(zhì)量,主要指針具的“質(zhì)”與“形”。質(zhì),是指制針選料的優(yōu)劣。以不銹鋼制成者為優(yōu)。形,是指毫針的形狀、造型。在具體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針尖: 要端正不偏,光潔度高,尖中帶圓,圓而不鈍,形如“松針”,銳利適度,使進針阻力小而不易鈍澀。
針身:要光滑挺直,圓正勻稱,堅韌而富有彈性。
針根:要牢固,無剝蝕、傷痕。
針柄:柄的金屬絲要纏繞均勻,牢固而不松脫或斷絲,針柄的長短、粗細適中,便于持針、行針。
2、檢查針尖:針尖有無鉤曲現(xiàn)象,有三種檢查方法。
(1)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一面稍加捻轉,一面用左手指端抵抹針尖,頻頻試探,若針尖卷曲,指端可有劃刺的感覺。
(2)已消毒的毫針,可用左手指執(zhí)消毒棉球,裹住針身下段,右手指持針柄,將針尖在棉球中反復隨捻隨提插,如發(fā)覺有不滑利或退出時針尖上帶有棉絮者,則表示針尖有毛鉤。
(3)如同時檢查幾支毫針時,可用手夾持針柄,使針尖向上,針柄倒置在下,于陽光充足處仔細觀察,如發(fā)現(xiàn)針尖有白點者,表明有毛鉤現(xiàn)象。
檢查針身:應檢查針身有無斑剝、銹痕、彎曲和上下是否勻稱等。如針身粗糙、彎曲,有折痕、斑剝、銹蝕明顯者,肉眼觀察即可發(fā)現(xiàn)。
檢查針根:針根如有剝蝕損傷,往往容易折斷,尤應注意。
檢查針柄:針柄的纏絲有無松動,可一手執(zhí)住針柄,另一手緊捏針身,兩手稍用力離合拉送,或作相反方向捻轉,如有松動即可覺察。
3、針尖是針身的尖端鋒銳部分,亦稱針芒,是刺入腧穴肌膚的關鍵部位。
針身是針尖至針柄間的主體部分,又稱針體,是毫針刺入腧穴內(nèi)相應深度的主要部分。
針根是針身與針柄連接的部分,是觀察針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標志。
針柄是用金屬絲纏繞呈螺旋狀,從針根至針尾的部分,是醫(yī)者持針、行針的操作部位,也是溫針灸法時裝置艾絨之處。
針尾是針柄的末端部分,亦稱針頂。
第二節(jié) 毫針操作基本功
熟練掌握毫針操作,并自如運用于臨床,是每一個針灸醫(yī)生必須做到的。要達到如此水平,只有通過自己不斷的練習。手法操作熟練者,不僅進針快,透皮時不痛,行針自如,病人樂于接受,而且能夠調(diào)整經(jīng)氣,起到熱補或涼瀉的作用,亦可氣至病所,取得迅速的臨床療效。
毫針操作不僅要課上練針,還要注意平時利用一些時間進行練習。這樣積少成多,天長日久,手指的力量和靈活度就會明顯提高。練針要求環(huán)境安靜,動作規(guī)范,寧神聚意,以加強治神、體驗針感。
毫針操作還必須逐步做到意氣的訓練。練太極拳和內(nèi)養(yǎng)功,就可練意、練氣,使全身氣血旺盛,形神合一;竟Φ挠柧氄且岩鈿鈨(nèi)養(yǎng)與指力練習結合起來,使神易聚于指,指又活動自如,能很快適用于針刺臨床操作。
一、基本功訓練方法
(一)練意、練氣
針灸專業(yè)對醫(yī)生身體素質(zhì)有特殊的要求!端貑枴毭握摗氛f:“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養(yǎng)身…”。清·周樹冬《金針梅花詩抄》說:“養(yǎng)身者卻病強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通過練太極拳和內(nèi)養(yǎng)功治神養(yǎng)身,可以達到三個目的:
1、蓄積丹田之氣以增強周身之力 氣是維持生命的動力,臟腑機能的活動都要依靠氣。內(nèi)養(yǎng)功的目的也就是培養(yǎng)這種氣。練內(nèi)養(yǎng)功法要求調(diào)整呼吸,氣沉小腹,肌肉放松,頭腦空靜,雜念俱除,吸氣時以意領氣送至丹田,以蓄養(yǎng)真氣。這時就會覺小腹微微發(fā)熱,即所謂少火生氣。長期堅持就會使真氣充盈,經(jīng)絡暢通,周身之力也就隨之加強。并可以通過丹田之氣的蓄積,升提上達臂、肘、腕、指,運針而作用于患者,以控制駕馭經(jīng)氣。
2、調(diào)自身之氣機以利于控制經(jīng)氣 太極拳是用意練氣,也是行氣練氣的一種運動方法。練太極拳要以意行氣,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后形動。這樣就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這種意氣運動的過程也就是調(diào)自身氣機的過程。
內(nèi)養(yǎng)功主要是通過意守丹田,調(diào)整呼吸以蓄養(yǎng)真氣,待真氣充盈,然后以意領氣,使氣行全身,偏重蓄養(yǎng)真氣。太極拳把意、氣、力合為一體,隨動作而運行不止,達到調(diào)氣機的目的,偏重于運氣和用力。兩者結合就會相得益彰。久練太極拳和內(nèi)養(yǎng)功法,才能在針刺時把全身各方面的力量巧妙地調(diào)動起來,使之到達指端施于針下。
3、去浮躁二字以練清靜之功 作為針灸醫(yī)生就要禁浮躁!鹅`樞·官能》說:“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毙母t不能辨別針下之氣,神躁則不能隨氣用巧。太極拳和內(nèi)養(yǎng)功法的練習要求心靜、氣沉,力戒浮躁,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訓練,經(jīng)過長期不懈的練習才能做到。
(二)練針、練指
1、紙墊練針法 用松軟的細草紙或毛邊紙,折迭成約2cm左右的厚度,長和寬分別為8、5cm的紙墊,外用棉線呈“井”字形扎緊。在此紙墊上可練習進針指力和捻轉動作。練習時,一手拿住紙墊,一手如執(zhí)筆式持針,使針身垂直于紙墊上,當針尖抵于紙墊后,拇、食、中三指捻轉針柄,將針刺入紙墊內(nèi),同時手指向下漸加一定壓力,待刺透紙墊背面后,再捻轉退針,另換一處如前再刺。如此反復練習至針身可以垂直刺入紙墊,并能保持針身不彎、不搖擺、進退深淺自如時,說明指力已達到基本要求。作捻轉練習時,可將針刺入紙墊后,在原處不停的來回做拇指與食、中兩指的前后交替捻轉針柄的動作。要求捻轉的角度均勻,運用靈活,快慢自如,一般每分鐘可捻轉150次左右。紙墊練針初時可用1.0~1.5寸長的短毫針,待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基本功后,再用2.0~3.0寸長的毫針練習。同時還應進行雙手行針的練習,以適應臨床持續(xù)運針的需要(見圖2-3)。
|
圖2-3紙墊練針法
2、棉球練針法 取棉絮一團,用棉線纏繞,外緊內(nèi)松,做成直徑約6~7cm的圓球,外包白布一層縫制,即可練針。因棉球松軟,可以練習提插、捻轉、進針、出針等各種毫針操作手法的模擬動作。作提插練針時,以執(zhí)毛筆式持針,將針刺入棉球,在原處作上提下插的動作,要求深淺適宜,幅度均勻,針身垂直。在此基礎上,可將提插與捻轉動作配合練習,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轉角度來回一致,操作頻率快慢一致,達到動作協(xié)調(diào)、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手法熟練的程度(見圖2-4)。
|
圖2-4棉球練針法
3、紙板練針法 這是進一步的練針方法。用1寸2 6號毫針在普通包裝用紙箱板上練針。練針姿勢要求端坐周正,全身放松,呼吸平穩(wěn),兩腳與肩同寬并自然放平,虛腋、沉肩、垂肘、懸腕,凝神于手下,聚意于指端。針孔要求均勻,針行平直,每天練針半小時以上。這種方法可以增強指力、腕力和懸臂力。由于針粗紙硬,初練3~5分鐘即感手指酸痛、肩肘不支,但堅持月余后就會感到整個上肢力量增強。最直接的練針效果就是進針不痛,達到“持針之道,堅者為寶”的要求。本法要在守神前提下進行,在鍛練了上肢力量的同時,也鍛練了清靜之功,增強了氣機的升提力、定向力,使蓄于丹田的下元之氣通過臂、指達于針下,去駕馭經(jīng)氣。
4、守神練針法 在自制支架木框上,平鋪毛邊紙1~2張,每邊用3~5個圖釘固定,亦可用繡花撐挾住1~2張毛邊紙。練習者要端坐于支架前,兩腳與肩同寬,挺胸、沉肩、垂肘、懸腕,右手持針,在毛邊紙上每隔3cm 針一下,扎滿一行后換下行繼續(xù)扎。因毛邊紙纖維粗糙不均,每針之間均有細微差別,所以練習者必須要全神貫注于針與紙之間,才能體會出這種差別。隨著指力的增強和手法的熟練,可以逐漸增加紙的張數(shù)。要求針后針眼橫豎成行,針刺時全神貫注,心定神凝,體察針感。
5、自身練針法 通過紙墊、棉球等物體練針,具有一定的指力基礎后,可以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練習,以親身體會指力的強弱、針刺的感覺、行針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練針時,能逐漸做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挺直不彎,刺入順利,提插、捻轉行針自如,用力均勻,手法熟練。同時,要仔細體會指力與進針、手法與得氣的關系,以及持針手指的感覺和受刺部位的感覺。
6、相互練針法 在自身練習比較成熟的基礎上,模擬臨床實際,兩人交叉進行試針練習。要求從實際出發(fā),按照規(guī)范操作方法,相互交替對練,練習內(nèi)容與“自身練針法”相同。通過相互試針練習,以便進入臨床實際操作時心中有數(shù),不斷提高毫針刺法的基本技能。
二、基本功訓練的效果
(一)增強指感,體察經(jīng)氣
針灸醫(yī)生通過指感去了解體內(nèi)經(jīng)氣的變化,要有一個過程。而其中正確體察針下變化是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得氣和應用針刺補瀉手法的依據(jù)。但針下的變化細微難測,并且因人、因時、因病而發(fā)生不同變化。要想迅速地體察這些細微的經(jīng)氣變化,必須認真守神,從而增強指感的訓練。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反復的實踐,就可在針刺入腧穴后,通過針下感覺來了解腧穴的反應(如沉、緊、澀、輕、緩、滑),根據(jù)腧穴的反應來判斷經(jīng)脈氣血的情況;根據(jù)經(jīng)脈氣血的變化來推測全身的虛實。當我們不斷地體察腧穴反應,并不斷地對這些反應進行分析判斷,總結出針感與機體虛實之間的規(guī)律,就可為進一步控制針感、駕馭經(jīng)氣打下基礎。
(二)增強氣力,氣力結合,駕馭經(jīng)氣
當了解經(jīng)脈氣血變化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據(jù)經(jīng)脈氣血的變化實施手法,控制針感,駕馭經(jīng)氣,補虛瀉實。要達到以上過程,必須以指力、腕力、懸臂力、周身力、丹田力為基礎,自身氣機通暢,心神內(nèi)守,以意領氣。這些方面的訓練首先要調(diào)動丹田之力使之升提,通過肩、臂、肘和腕聚于指端,達于指下,或微引其針提退以瀉,或微按其針插進以補,或氣力結合隨針而入,使氣至病所。
(三)守神定志,意氣力結合
守神定志,才能了解經(jīng)脈氣血的變化;意氣力結合,才能控制針感,駕馭經(jīng)氣。術者給患者針刺,患者出現(xiàn)反應(包括針下的感覺,病人的面部表情和全身狀況等),根據(jù)反應來確定運用并不斷調(diào)整針刺手法,以達到最佳的刺激,取得最好的臨床療效。在針灸臨床上,經(jīng)過長期反復的實踐,就可掌握患者反應和針刺手法之間的規(guī)律,從而在針刺手法的運用上就會有章可循,并靈活自如,得心應手,從而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
習 題
一 、選擇題
C型題
A、 通過意守丹田,調(diào)整呼吸以蓄養(yǎng)真氣
B、 把意、氣、力合為一體,隨動作而運行不止,以調(diào)氣機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非
1、內(nèi)養(yǎng)功
2、太極拳、
二、填空題
1、練針要求 , , ,以加強治神、體驗針感。
2、毫針操作基本功的訓練要把 與 結合起來,
2、 練 和 ,就可練意、練氣。
4、《素問·寶命全形論》說:“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一曰,二曰 …”。5、《靈樞·官能》說:“ , 者可使行針艾!
三、簡答題
1、練太極拳和內(nèi)養(yǎng)功治神養(yǎng)身,可以達到那些目的?
2、自身練針法有那些要求?
3、練針、練指有那些方法?
四、問答題
1、 詳述毫針操作基本功訓練的效果。
答 案
一 、選擇題
C型題
1、A 2、B
二、填空題
1、環(huán)境安靜,動作規(guī)范,寧神聚意
2、意氣內(nèi)養(yǎng)、指力練習,
3、 太極拳、內(nèi)養(yǎng)功
4、 治神,知養(yǎng)身
5、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
二、簡答題
1、練太極拳和內(nèi)養(yǎng)功治神養(yǎng)身,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蓄積丹田之氣以增強周身之力
(2)調(diào)自身之氣機以利于控制經(jīng)氣
(3)去浮躁二字以練清靜之功 。
2、 通過紙墊、棉球等物體練針,具有一定的指力基礎后,可以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針練習,以親身體會指力的強弱、針刺的感覺、行針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練針時,能逐漸做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挺直不彎,刺入順利,提插、捻轉行針自如,用力均勻,手法熟練。同時,要仔細體會指力與進針、手法與得氣的關系,以及持針手指的感覺和受刺部位的感覺。
3、練針、練指有以下方法:
紙墊練針法、棉球練針法、紙板練針法、守神練針法、自身練針法、相互練針法
三、問答題
1、針灸醫(yī)生通過指感去了解體內(nèi)經(jīng)氣的變化,要有一個過程。而其中正確體察針下變化是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得氣和應用針刺補瀉手法的依據(jù)。但針下的變化細微難測,并且因人、因時、因病而發(fā)生不同變化。要想迅速地體察這些細微的經(jīng)氣變化,必須認真守神,從而增強指感的訓練。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反復的實踐,就可在針刺入腧穴后,通過針下感覺來了解腧穴的反應(如沉、緊、澀、輕、緩、滑),根據(jù)腧穴的反應來判斷經(jīng)脈氣血的情況;根據(jù)經(jīng)脈氣血的變化來推測全身的虛實。當我們不斷地體察腧穴反應,并不斷地對這些反應進行分析判斷,總結出針感與機體虛實之間的規(guī)律,就可為進一步控制針感、駕馭經(jīng)氣打下基礎。
當了解經(jīng)脈氣血變化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據(jù)經(jīng)脈氣血的變化實施手法,控制針感,駕馭經(jīng)氣,補虛瀉實。要達到以上過程,必須以指力、腕力、懸臂力、周身力、丹田力為基礎,自身氣機通暢,心神內(nèi)守,以意領氣。這些方面的訓練首先要調(diào)動丹田之力使之升提,通過肩、臂、肘和腕聚于指端,達于指下,或微引其針提退以瀉,或微按其針插進以補,或氣力結合隨針而入,使氣至病所。
守神定志,才能了解經(jīng)脈氣血的變化;意氣力結合,才能控制針感,駕馭經(jīng)氣。術者給患者針刺,患者出現(xiàn)反應(包括針下的感覺,病人的面部表情和全身狀況等),根據(jù)反應來確定運用并不斷調(diào)整針刺手法,以達到最佳的刺激,取得最好的臨床療效。在針灸臨床上,經(jīng)過長期反復的實踐,就可掌握患者反應和針刺手法之間的規(guī)律,從而在針刺手法的運用上就會有章可循,并靈活自如,得心應手,從而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
第三節(jié) 針刺前的準備
一、患者的體位
(一)選擇體位的重要性
患者在接受針刺治療時所處的體位是否合適,對于正確取穴、針刺操作、持久留針和防止針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義。對部分重癥和體質(zhì)虛弱,或精神緊張、畏懼針刺的患者,其體位選擇尤為重要。如果患者的體位不當,會使醫(yī)者取穴困難,施術不便,也不宜于留針,有的甚至會發(fā)生暈針。此外,由于體位選擇不當,在患者移動體位時,常會導致彎針或折針,給患者增加痛苦。因此,選擇恰當?shù)捏w位,對于毫針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針刺時對患者體位的選擇,應以醫(yī)者能夠正確取穴、施術方便,患者感到舒適自然,并持久留針為原則。
(二)臨床針刺時常用體位
1、 仰臥位 適用于前身部的腧穴(圖2-5)。
2、俯臥位 適用于后身部的腧穴(圖2-6)。
3、側臥位 適用于側身部的腧穴(圖2-7)。
4、仰靠坐位 適用于前額、顏面、頸前和上胸部的腧穴(圖2-8)。
5、俯伏坐位 適用于頭頂、枕項、背部的腧穴(圖2-9)。
6、側伏坐位 適用于頭顳、面頰、頸側、耳部的腧穴(圖2-10)。
|
|
圖2-5仰臥位 圖2-6俯臥位
|
|
圖2-7側臥位圖2-8仰靠坐位
|
|
圖2-9俯伏坐位 圖2-10側伏坐位
(三)選擇體位的注意事項
1、向初診患者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情緒,樹立治病信心。
2、施針腧穴部位要充分暴露,體位得當并使肌肉放松,以利于針刺和留針。
3、體位選定后,要求患者不要隨意改變或移動,以免影響施術。
4、醫(yī)者施術時,亦應根據(jù)患者的體位,選好適當位置,神態(tài)要自然鎮(zhèn)定,操作要認真。
二、腧穴的揣定
針刺前醫(yī)者必須將施術的腧穴位置定準。醫(yī)者以手指腧穴處進行揣摸、按壓,以取定腧穴的方法,稱為“揣穴”。揣穴為“下手八法”(《針灸大成》)之一,是確定腧穴正確位置、利于進針的準備工作。腧穴的定位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針刺的療效!夺樉拇蟪伞分赋觯骸胺颤c穴,以手揣摸其處,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進退方有準”。其具體步驟和方法是: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用左手拇指指甲置于穴位上,用力掐之,以宣散氣血、避免疼痛、固定穴位,即爪切法。
2、按壓揣穴法 肌肉豐滿松弛處,可用左手五指并攏或排開向下用力按壓,將肌肉壓平,以防移位,便于進針。如中脘穴位于腹部肌肉松弛之處,可將中指按壓該處,其他四指排開將腹部壓平。
3、分撥揣穴法 如遇肌腱、血管處,要用手指向前后或左右推撥,使其分開,從而按定穴位。如內(nèi)關穴,可用左手拇指按定其穴,將肌腱和血管撥開,同時要找到局部酸麻感。(圖2-11)
|
|
圖2-11 分撥揣穴法 圖2-12、旋轉揣穴法
4、旋轉揣穴法 如遇骨骼、肌腱、血管覆蓋處,令患者將有關部位旋轉,使其穴位充分暴露。如養(yǎng)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朝面,小指側向內(nèi)旋轉,尺骨小頭橈側顯現(xiàn)的凹陷窩處是穴。(圖2-12)
|
圖2-13滾搖揣穴法
5、滾搖揣穴法 遇到關節(jié)處,用左手拇指掐住穴位,右手牽拉患者肢體遠端,行左右或者上下滾搖,使其關節(jié)松弛,指下便可揣定穴位。如陽池穴,以左手拇指緊掐其穴,右手握住患者四指,用輕微力量牽拉并左右滾搖,使穴顯于指下。(圖2-13)
6、升降揣穴法 如遇伸屈關節(jié)才能較好顯露穴位時,應采取本法使肢體關節(jié)上下活動(升降)以顯露穴位。如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肢體、拇指緊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lián)u動,以松動踝關節(jié),揣定是穴。
7、滾搖升降揣穴法 如遇到伸屈關節(jié)、推撥肌腱才能顯露穴位時,用手握住關節(jié)向左右滾搖,前后屈伸,并推撥穴周組織,使其顯于指下。如肩 穴,左手拇指緊掐其穴,右手托握肘關節(jié),上下抬舉,左右滾搖活動,即可使穴位顯于指下。
(二)臨床應用
1、正確取穴定位 在掌握骨度分寸、同身寸與解剖標志的基礎上,運用揣穴法對腧穴定位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肌腱、血管、骨骼、關節(jié)等處的穴位,用本法可避免損傷上述組織,便于進針。
2、了解局部特征 用揣穴法按壓、觸摸、爪切、分撥腧穴局部,可體察該穴解剖特征,如肌肉之厚薄、血管肌腱之走向、骨骼關節(jié)的間隙,對掌握進針角度、方向、深淺,避免進針和行針時的疼痛,防止針刺出血、血腫、滯針、彎針等有一定作用。尤其在關刺、恢刺、短刺、輸刺等刺筋、刺骨法時,必須先用揣穴法。
3、協(xié)助經(jīng)絡切診 揣穴時,術者指下可體會到經(jīng)絡穴位皮下之異常感覺,如松弛虛軟、緊張堅硬、包塊結節(jié)和條索狀物,結合問診則可進行經(jīng)絡診斷,指導臨床取穴和施術。
三、消毒
使用毫針,除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針灸針外,普通毫針針刺都有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同時,由于不消毒或消毒不嚴,也容易引起感染。輕者可引起局部紅腫,形成膿瘍,重者會出現(xiàn)全身癥狀等不良后果。因此,針刺治病要有嚴格的無菌觀念,切實做好消毒工作。已經(jīng)消毒好的或未經(jīng)消毒過的針具,都不能隔衣針刺或以口溫針。針后皮膚針孔不要立即接觸水和污染物品。
針刺前的消毒范圍應包括:針具器械、醫(yī)者的雙手、病人的施術部位、治療室用具等。
(一)針具器械消毒
針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壓蒸氣滅菌法為佳。
1、高壓蒸氣滅菌法 將毫針等針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閉的高壓蒸氣鍋內(nèi)滅菌。一般在1.0~1.4kg/cm2的壓力,115℃~123℃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可達到消毒滅菌的要求。
2、藥液浸泡消毒法 將針具放入75%乙醇內(nèi)浸泡30~60分鐘,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一般器械消毒液內(nèi)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規(guī)定濃度和時間,進行浸泡消毒。
直接和毫針接觸的針盤、針管、針盒、鑷子等,可用2%來蘇爾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2小時后,達到消毒目的。經(jīng)過消毒的毫針,必須放在消毒過的針盤內(nèi),外用消毒巾或消毒紗布遮蓋好。
3、煮沸消毒法 將毫針等器具用紗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鍋內(nèi),進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鐘,亦可達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對鋒利的金屬器械,易使鋒刃變鈍。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鈉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點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對器械的腐蝕作用。
已消毒過的毫針,應用時只能一針一穴。消毒毫針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復使用。
(二)醫(yī)者手指消毒
在臨針刺前,醫(yī)者應先用肥皂水將手洗刷干凈,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針操作。持針施術時,醫(yī)者應盡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觸針身,如某些刺法需要觸及針身時,必須用消毒干棉球作間隔物,以確保針身無菌。
(三)針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針刺的腧穴皮膚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脫碘。擦拭時應從腧穴部位的中心點向外繞圈消毒。當腧穴皮膚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保持潔凈,防止重新污染。
(四)治療室內(nèi)消毒
針灸治療室內(nèi)的消毒,包括治療臺上用的床墊、枕巾、毛毯、墊席等物品,要按時換洗晾曬,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墊布、墊紙、枕巾則更好。治療室也應定期消毒凈化,保持空氣流通,環(huán)境衛(wèi)生潔凈。
、高壓蒸氣滅菌法 將毫針等針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閉的高壓蒸氣鍋內(nèi)滅菌。一般在1.0~1.4kg/cm2的壓力,115℃~123℃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可達到消毒滅菌的要求。
2、藥液浸泡消毒法 將針具放入75%乙醇內(nèi)浸泡30~60分鐘,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一般器械消毒液內(nèi)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規(guī)定濃度和時間,進行浸泡消52667788.cn/job/毒。
直接和毫針接觸的針盤、針管、針盒、鑷子等,可用2%來蘇爾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2小時后,達到消毒目的。經(jīng)過消毒的毫針,必須放在消毒過的針盤內(nèi),外用消毒巾或消毒紗布遮蓋好。
3、煮沸消毒法 將毫針等器具用紗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鍋內(nèi),進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鐘,亦可達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對鋒利的金屬器械,易使鋒刃變鈍。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鈉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點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對器械的腐蝕作用。
習 題
一 、選擇題
(一)A型題
1、針刺雙側風池穴的體位是:
A、仰靠坐位 B、仰臥位 C、側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側臥位
2、針刺印堂穴的體位是:
A、仰靠坐位 B、俯臥位 C、側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側臥位
2、 針刺雙側環(huán)跳穴的體位是:
A、仰靠坐位 B、俯臥位 C、側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側臥位
4、針刺天樞穴的體位是:
A、仰靠坐位 B、仰臥位 C、側伏坐位 D、俯伏坐位 E、側臥位
5、取天樞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轉C、分撥D、滾搖E、按壓
6、取陽池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轉C、分撥D、滾搖E、按壓
7、取內(nèi)關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轉C、分撥D、滾搖E、按壓
8、取養(yǎng)老穴宜用的揣穴法是:
A、指切、B、旋轉C、分撥D、滾搖E、按壓
9、高壓蒸氣滅菌法要求用高壓蒸氣鍋內(nèi)滅菌。一般在:
A、1.0~1.4kg/cm2的壓力,115℃~123℃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
B、1.0~1.4kg/cm2的壓力,115℃~123℃的高溫下保持10分鐘
C、0.5~1.04kg/cm2的壓力,115℃~123℃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
D、1.0~1.4kg/cm2的壓力,100℃~110℃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
E、0.5~1.04kg/cm2的壓力,100℃~110℃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
10、煮沸消毒法可將器具用紗布包扎后,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鍋內(nèi),進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鐘,亦可達到消毒目的。
A、水沸后即可
B、水沸后再煮10分鐘
C、水沸后再煮15~20分鐘
D、水沸后再煮5分鐘
E、 水沸后再煮5~10分鐘
11、藥液浸泡消毒法可將針具放入:
A、 95%乙醇內(nèi)浸泡30~60分鐘
B、 75%乙醇內(nèi)浸泡30~60分鐘
C、 75%乙醇內(nèi)浸泡10~15分鐘
D、 95%乙醇內(nèi)浸泡10~15分鐘
E、 75%乙醇內(nèi)浸泡15~30分鐘
F、 、
(二)B型題
(三)C型題
一、填空題
1、針刺時對患者體位的選擇,應以醫(yī)者能夠,患者感 為原則。
2、針刺前的消毒范圍應包括: 、 、 、 等。
3、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要求在 的壓力, ℃的高溫下保持 分鐘以上。
4、藥液浸泡消毒法,要求將針具放入 內(nèi)浸泡 分鐘。
5、針具器械消毒法,包括 、 、 三種。
6、直接和毫針接觸的針盤、針管、針盒、鑷子等,可用溶液或溶液浸泡后,達到消毒目的。
二、簡答題
1、 什么是揣穴?
2、選擇體位有那些重要性?
3、試述陽池穴的揣穴法。
4、試述解溪穴的揣穴法。
5、試述養(yǎng)老穴的揣穴法。
三、問答題
1、 試述選擇體位的注意事項。
2、 揣穴在臨床上應用,有那些重要作用?
答 案
一、填空題
1正確取穴、施術方便,舒適自然,并持久留針
2、針具器械、醫(yī)者的雙手、病人的施術部位、治療室用具
3、1.0~1.4kg/cm2,115℃~123℃,30
4、75%乙醇,30~60
5、高壓蒸氣滅菌法、藥液浸泡消毒法、煮沸消毒法
6、2%來蘇爾,1:1000升汞,1~2小時
二、簡答題
1、針刺前醫(yī)者以手指腧穴處進行揣摸、按壓,以取定腧穴的方法,稱為“揣穴”。揣穴為“下手八法”(《針灸大成》)之一,是確定腧穴正確位置、利于進針的準備工作。腧穴的定位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針刺的療效。
2、 患者在接受針刺治療時所處的體位是否合適,對于正確取穴、針刺操作、持久留針和防止針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義。
3、陽池穴,以左手拇指緊掐其穴,右手握住患者四指,用輕微力量牽拉并左右滾搖,使穴顯于指下。
4、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肢體、拇指緊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lián)u動,以松動踝關節(jié),揣定是穴。
5、養(yǎng)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朝面,小指側向內(nèi)旋轉,尺骨小頭橈側顯現(xiàn)的凹陷窩處是穴。
三、問答題
1、試述選擇體位的注意事項。
(1)向初診患者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情緒,樹立治病信心。
(2)施針腧穴部位要充分暴露,體位得當并使肌肉放松,以利于針刺和留針。
(3)體位選定后,要求患者不要隨意改變或移動,以免影響施術。
(4)醫(yī)者施術時,亦應根據(jù)患者的體位,選好適當位置,神態(tài)要自然鎮(zhèn)定,操作要認真。
2、揣穴在臨床上應用,有那些重要作用?
(1)正確取穴定位:在掌握骨度分寸、同身寸與解剖標志的基礎上,運用揣穴法對腧穴定位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肌腱、血管、骨骼、關節(jié)等處的穴位,用本法可避免損傷上述組織,便于進針。
(2)了解局部特征 :用揣穴法按壓、觸摸、爪切、分撥腧穴局部,可體察該穴解剖特征,如肌肉之厚薄、血管肌腱之走向、骨骼關節(jié)的間隙,對掌握進針角度、方向、深淺,避免進針和行針時的疼痛,防止針刺出血、血腫、滯針、彎針等有一定作用。尤其在關刺、恢刺、短刺、輸刺等刺筋、刺骨法時,必須先用揣穴法。
(3)協(xié)助經(jīng)絡切診 :揣穴時,術者指下可體會到經(jīng)絡穴位皮下之異常感覺,如松弛虛軟、緊張堅硬、包塊結節(jié)和條索狀物,結合問診則可進行經(jīng)絡診斷,指導臨床取穴和施術。
第四節(jié) 毫針基本操作技術
毫針基本操作技術包括毫針的持針法、進針法、行針法、留針法、出針法等針刺方法。行針是進針后為了針下得氣,產(chǎn)生針感,使針感循經(jīng)傳導的操作技術,主要有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捻轉,以及提插、捻轉相結合,手法平和,用力、幅度均勻的平補平瀉等手法。輔助手法將在第四章介紹。
一、持針法
持針法,是術者操持毫針保持其端直堅挺的方法。臨床常用右手持針行針,稱為刺手。持針法以三指持針法為主!鹅`樞·九針十二原》:“持針之道,堅者為寶。”這是持針法操作的總則。同時,術者持針應重視“治神”,全神貫注,運氣于指下,毋左右顧盼,以免影響針刺療效,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
(一)操作方法
1、兩指持針法 用拇指、食指末節(jié)指腹捏住針柄,適用于短小的針具。(圖2-14)
2、三指持針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末節(jié)指腹捏拿針柄,拇指在內(nèi),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協(xié)同,以保持較長針具的端直堅挺狀態(tài)。(圖2-15)
|
|
圖2-14兩指持針法 圖2-15三指持針法
3、四指持針法 用拇、食、中指捏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稱四指持針法。(圖2-16)適于長針操持,以免針體的彎曲。
|
|
圖2-16四指持針法圖2-17、持針身法
4、持針身法 用拇、食兩指捏一棉球,裹針身近針尖的末端部分,對準穴位,用力將針迅速刺入皮膚。(圖2-17)
|
圖2-18兩手持針法
(二)臨床應用
1、保持針體端直堅挺 應用以上諸法持針,可保持針體端直,避免進針與行針過程中針體彎曲。
2.有助于指力深透 各鐘持針法如應用得當,有助于術者靈活利用自己的指、掌、腕力,通過針體到達針尖,從而使針尖易于透皮,并透達至穴位深層以激發(fā)經(jīng)氣。
3、掌握針刺操作的刺激量和針刺的方向深淺 有經(jīng)驗的針灸師可通過持針之刺手,體察針刺方向、深淺及有效刺激量,尤其是針下如魚吞餌的得氣感。
(三)注意事項
1、持針必須端正安靜 刺手持針,進針前要調(diào)神定息,進針時宜心、手配合,進針后仍須全神貫注,如此才能達到針刺有效的目的。
2、持針必須正指直刺 刺手持針宜將針柄(或針體)固定,以保持針體端直堅挺,不致彎曲、歪斜。
二、押手法
押手法,是術者用手按壓、循攝穴位皮膚和相關經(jīng)脈,以協(xié)同刺手進針行針的方法。臨床常用左手按壓爪切穴位,稱為押手。針刺時押手的正確運用,有揣穴定位、爪切固定、減輕疼痛、激發(fā)經(jīng)氣等實用意義!鹅`樞·九針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薄峨y經(jīng)·七十八難》:“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倍颊f明了押手應用在針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操作方法
押手一般可分為指按和掌按兩法,常用左手按壓、爪切。也有用右手為押手者。
1、指按法 進針時用左手手指按壓的方法。
(1)單指押手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定穴后,用指尖按壓、爪切穴位。適用于一般情況。
(2)雙指押手法:用左手拇指、食指按住穴位兩側,并向外用力將皮膚撐開,以固定穴位,便于進針。適用于肌肉松弛、肥厚處的穴位,和長針深刺。
2、掌按法 用左手手掌按壓穴位左下方,以固定穴位、協(xié)同進針的方法。
左手掌位于穴位左下方,拇、食指位于穴位上下,繃緊皮膚,固定穴位,其余三指自然屈曲或伸開放平,盡量擴大與皮膚接觸的面積。進針時,可用其余三指在穴位周圍等處頻頻爪刮、輕彈,或用力點按。押手與刺手同時用力向下,在雙手配合下,針尖隨之迅速透皮。
(二)臨床應用
1、揣穴定位 臨床常用左手揣穴,取定腧穴的部位,或兩手配合分撥、搖動、旋轉、循按,使穴位顯露,并避免刺入肌腱、血管、關節(jié)骨骼等處而造成損傷。見揣穴法。
2、減輕進針疼痛 用左手指爪切或手掌按壓穴位,或在進針時按揉穴位,使局部感覺減退,可減輕針刺疼痛,甚而達到無痛。竇漢卿《標幽賦》:“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彪p手配合,是無痛進針的重要方法之一。
3、辨別得氣 進針之前用左手揣揉按壓穴位,或在進針后用左手循攝穴位相關經(jīng)脈,可激發(fā)經(jīng)氣,迅速獲得針感,如左手指下有如動脈搏動一樣的感覺,即是氣至的征象。許多有經(jīng)驗的針灸醫(yī)生,都通過手指觸覺來體會“氣至”感應,如穴位肌肉有抽動、跳動感等。
4、減輕組織損傷 臨床正確應用押手,固定穴位,可協(xié)同掌握針刺方向和深淺,防止因手法過強而引起的肌肉攣縮和局部出血,從而減輕組織損傷所引起的疼痛,避免滯針、彎針、折針等意外情況的發(fā)生。
(三)注意事項
1、一般情況下,應雙手協(xié)同進針,左手按穴,右手持針刺入。如左右手同時持針操作,可用左右手的小指或無名指按壓穴位,以代替押手。
2、押手用力宜與刺手配合,適度而施。或雙手同時用力下壓,或左手稍稍放松、右手持針向下刺,總以方便進針為原則。
三、進針法
又稱下針法,是將毫針刺入腧穴皮下的技術方法。臨床常用的進針法,有雙手、單手、管針三類。如從進針速度而言,又有快速進針與緩慢進針的區(qū)別。不論哪一種進針法,其關鍵在于根據(jù)腧穴部位的解剖特點,選擇合適的毫針,并重視“治神”和進針的配合,以達到無痛或微痛的進針。
(一)操作方法
1、雙手進針法 即左手按壓爪切,右手持針刺入,雙手配合進針的操作方法。
(1)爪切進針法:又稱指切進針法,臨床最為常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針穴皮膚,右手持針,針尖緊靠左手指甲緣迅速刺入穴位。(圖2-19)
(2)夾持進針法:多用于3寸以上長針。左手拇、食指捏持針體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食指持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雙手配合,迅速將針刺人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圖2-20)
(3)舒張進針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張置于穴位兩旁以固定皮膚,右手持針從左手食、中指之間刺入穴位。行針時,左手中、食指可夾持針體,防止彎曲。(圖2-21)此法適于長針深刺。對于皮膚松弛或有皺紋處,用左手拇、食指向兩側用力,繃緊皮膚,以利進針,多用于腹部穴位的進針。(圖2-22)
(4)提捏進針法:左手拇、食指按著針穴兩旁皮膚,將皮膚輕輕提捏起,右手持針從提起部的上端刺入。(圖2-23)此法多用于皮肉淺薄處,如面部穴位的進針。
|
|
圖2-19爪切進針法 圖2-20夾持進針法
|
|
圖2-21舒張進針法圖2-22舒張進針法
|
圖2-23提捏進針法:
2、單手進針法 用右手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體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圖2-24)此法三指兩用,在雙穴同進針時尤為適宜。多用于較短的毫針。
3、管針進針法 將針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屬制成的比針短3分左右的小針管內(nèi),放在穴位皮膚上;左手壓緊針管,右手食指對準針柄一擊,使針尖迅速刺入皮膚;然后將針管去掉,再將針刺入穴內(nèi)。(圖2-25)此法進針不痛,多用于兒童和懼針者。也有用安裝彈簧的特制進針器進針者。
|
|
圖2-24單手進針法 圖2-25管針進針法
4、快速進針法 除上述爪切進針、夾持進針、管針進針之外,還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快速刺入。
(1)插入速刺法:術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針體下端,留出針尖2、3分,在穴位上,利用腕力和指力快速將針尖刺入皮膚。
(2)彈入速刺法:左手持針體,留出針尖2、3分,對準穴位;右手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呈待發(fā)之弩狀對準針尾彈擊,使針急速刺入皮下?捎糜2寸以下的毫針,對易暈針者和小兒尤宜。
5、緩慢進針法 原則上進針宜迅速透皮而無痛,但對于一些特殊部位仍宜緩慢進針。
(1)緩慢捻進法:左手單指爪切或雙指舒張押手,右手持針稍用壓力,輕微而緩慢地以小于90°角的手法,均勻捻轉針柄,邊捻邊進,使針體垂直于皮膚,漸次捻入皮內(nèi)。進針時,不要用力太猛,捻轉角度不可太大。
(2)壓針緩進法:右手拇、食指持針柄,中指指腹抵住針體,用腕力和指力,緩慢將針勻速壓入穴位皮內(nèi)。針刺入皮內(nèi)后,不改變針向,如遇有明顯阻力或患者有異常感覺時,應停止進針。進針后不施捻轉、提插手法。適用于眼區(qū)穴位及天突穴等。
(二)臨床應用
進針法的合理應用,旨在刺入部位正確,透皮無痛或微痛,迅速取得針感。為此,根據(jù)不同情況選擇應用相應的進針法,可達到上述目的。
1、針具長度 2寸以下的毫針,可采取爪切進針、單手進針和快速進針。2.5寸以上的毫針,如宜采取夾持進針、緩慢捻進等法。
2、患者體質(zhì) 小兒和容易暈針者,宜采用管針進針法;成人和針感遲鈍者,則可采用其他各種進針法。
3、腧穴部位 腹部穴及肌肉松弛處宜用舒張進針法,面部穴及肌肉淺薄處宜用提捏進針法,眼眶穴及一些特殊穴位(天突)則宜用壓針緩進法。
目前,臨床較常用的是爪切進針、快速插入和緩慢捻進法。
(三)注意事項
1、進針必須持針穩(wěn),取穴準,動作輕,進針快(個別亦須慢)。
2、進針必須手法熟練,指、腕、掌用力均勻。在雙手進針時,押手爪切按壓,刺手持針刺入,相互配合。
3、進針前要對病人作好安慰工作,要求醫(yī)患雙方配合,進針時病人體位合適,切莫隨意變動。
4、進針時可配合咳嗽、呼吸等法,以減輕進針疼痛。隨咳下針,還可激發(fā)經(jīng)氣。如針刺頭額等痛覺敏感處,可屏息以緩痛。
四、針刺角度和方向
在進針和行針過程中,合理選擇進針角度,及時調(diào)整針刺方向,以避免進針疼痛和組織損傷,是獲得、維持與加強針感的方法。
(一)操作方法
1、進針角度 指進針時可根據(jù)腧穴部位特點與針刺要求,合理選擇針體與表皮所形成角度。一般分為直刺、斜刺和橫刺三種。(圖2-26)
|
圖2-26針刺角度
(1)直刺法:將針體垂直刺入皮膚,針體與皮膚呈如90°角。適用于大多數(shù)穴位,淺刺與深刺均可。
(2)斜刺法:將針體與皮膚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皮膚。適用于骨骼邊緣和不宜深刺者,如需避開血管、肌腱時也可用此法。
(3)橫刺法:又稱沿皮刺、平刺或臥針法。沿皮下進針,橫刺腧穴,使針體與皮膚呈15°角左右,針體幾乎貼近皮膚。適用于頭面、胸背及皮肉淺薄處。
2、針向調(diào)整 針刺入穴位后,根據(jù)針感強弱及其傳導方向等情況,及時提退針、調(diào)整針向以激發(fā)經(jīng)氣的方法。
(1)針向催氣法:在針刺入穴內(nèi)一定深度,行針仍不得氣,或針感尚未達到要求時,可提針至淺層,改變針向,再度刺入穴位深層。
(2)針向行氣法:行針得氣后,為促使針感傳導、控制感傳方向,可搬倒針體、調(diào)整針向,使針尖對準病所(或欲傳導之方向),再次刺入或按針不動。常配合搖、努、循、攝等輔助手法應用。
(二)臨床應用
1、保證針刺安全,避免針刺疼痛 針刺時根據(jù)不同穴位組織結構與生理特點,嚴格掌握進針角度和針刺方向,可避免針刺疼痛和組織損傷。如肺俞、風門宜微斜向脊柱直刺5分至1寸,或沿皮刺,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肺臟。啞門穴宜對準口部、耳垂水平進針,直刺1寸,不可向內(nèi)上方深刺,以免延髓損傷。
2、通經(jīng)導氣 采取適當針刺方向,將針尖對準病所,再施行各種手法如循、攝、彈、搖、搓、捻轉、按壓關閉等,可促使經(jīng)氣運行,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在得氣基礎上,針尖向上可使氣上行,針尖向下可使氣下行,往往較單純應用循、攝等法為佳。
3、有效地發(fā)揮腧穴治療作用 通過不同針向的針刺,可達到不同的針感,從而擴大腧穴主治范圍,發(fā)揮其治療作用。
(三)注意事項
1、要根據(jù)施術部位、腧穴特點、病情需要、患者體質(zhì)、形體胖瘦等具體情況決定,選擇合適的角度進針。
2、針刺方向要以能否得氣為準則。不得氣時要調(diào)整方向,使氣速至;得氣后則應固定針向,守氣調(diào)氣。
五、針刺深淺
針刺深淺,是根據(jù)腧穴部位特點和病情需要,在針刺得氣取得療效前提下,結合患者體質(zhì)、針刺時令等因素,正確掌握針刺深度的方法。
《素問·刺要論》云:“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有至理,無過其道!闭f明針刺深淺當因病而施。在《甲乙經(jīng)》卷三中,有342穴針刺深度的記述,后世諸家大多以此為據(jù)。近代以來,各穴針刺深度大多有增無減。但必須指出,針刺深淺應該正確掌握,以確保安全而取得針感為原則。
(一)操作方法
1、依據(jù)腧穴部位定深淺 一般肌肉淺薄,內(nèi)有重要臟器處宜淺刺;肌肉豐厚之處宜深刺。如頭面、胸背部及四肢末端腧穴當淺刺,腰背、四肢、腹部穴位可適當深刺。即“穴淺則淺刺,穴深則深刺”之謂。
2、依據(jù)疾病性質(zhì)定深淺 熱證、虛證宜淺刺,寒證、實證宜深刺。如《靈樞·終始》篇說:“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靈樞·根結》篇說:“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表證,可淺刺以宣散;里證,宜深刺以調(diào)氣等?傊瑧罁(jù)疾病證候之性質(zhì)來選擇針刺深淺。
3、依據(jù)疾病部位定深淺 一般病在表、在肌膚宜淺刺,在里、在筋骨、臟腑宜深刺。故《素問·刺齊論》說:“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4、依據(jù)體質(zhì)定深淺 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fā)達者,宜深刺;消瘦、虛弱、肌肉脆薄者,宜淺刺。成人深刺,嬰兒淺刺。故《靈樞·終始》篇說:“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
5、依據(jù)時令定深淺 一般是“春夏宜刺淺,秋冬宜刺深!薄鹅`樞·終始》篇說:“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6、依據(jù)得氣與補瀉要求定深淺 針刺后淺部不得氣,宜插針至深部以催氣;深部不得氣,宜提針至淺部以引氣。有些補瀉方法要求,先淺后深,或先深后淺,此時應依據(jù)補瀉要求定針刺深淺。
(二)臨床應用
1、深淺刺法 根據(jù)病變深淺,分別采用淺刺與深刺,以治皮、脈、肉、筋、骨之疾。淺刺如毛刺、半刺、浮刺,深刺如輸刺、短刺等。臨床上可靈活選擇針具,淺刺用短毫針和皮膚針,深刺用較長的毫針、芒針等。
2、深淺補瀉 補法從衛(wèi)分(淺層)候氣,瀉法從營分(深層)候氣。補法由淺層逐漸深入,三部進針,一部退針;瀉法由深層逐漸退出,一部進針,三部退針,是為徐疾補瀉。
3、取穴處方 淺刺取穴宜多,可反復多行捻轉,適用于病變后期、正氣不足者;深刺取穴宜少,中病即止,注意掌握深度,勿盲目提插捻轉,適用于病變進行期,邪氣熾盛者。
(三)注意事項
1、針刺深淺應以得氣為準,并根據(jù)治療要求,結合針刺方向和手法操作來掌握。
2、針刺深淺應確保安全,在各穴深淺分寸的標準范圍內(nèi)掌握。如確需深刺并超過界定范圍者,必須認真仔細地體察針下感覺,在充分掌握局部解剖特點的前提下進行操作,以免損傷重要臟器、血管、神經(jīng)等組織。
3、針刺深淺以病位深淺、病證虛實寒熱為關鍵,病深則深刺,病淺則淺刺,以免犯“虛虛實實”之戒。
六、提插法
提插是針刺過程中行針的一種基本手法,提插法包括上提和下插兩個動作,即針體在腧穴空間上下的運動!鹅`樞·官能》篇有“伸”和“推”的方法,但尚未述及提插之名。實際上,伸就是提,推就是插。提插法又稱為提按法,瓊瑤真人《瓊瑤神書》就有“提提、按按”之稱。提針和插針兩者相對,一上一下,是進針達到一定深度后,在所要求的層次或幅度內(nèi)反復操作的手法,與分層進退針不可混淆。
(一)操作方法
進針后,將針從淺層插至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前者為下插,又為按、推;后者為上提,又稱伸、引。下插與上提的幅度、速度相同,均不分層操作,如此一上一下均勻的提插動作,是為提插法。(圖2-27)
|
圖2-27提插法
提插幅度大(3~5分),頻率大(120~160次/分鐘),針感即強;反之,提插幅度。1~2分),頻率。60~80次/分鐘),針感相對較弱。因此,需根據(jù)病人體質(zhì)、年齡與腧穴部位深淺,乃至病情緩急輕重,接受針刺的次數(shù)(初診、復診),而逐步調(diào)節(jié)提插的幅度與頻率。
(二)臨床應用
1、催氣 針刺未得氣,可用提插、捻轉結合,促使氣至。單獨運用提插手法,也有催氣作用。
2、行氣 在針刺得氣基礎上,針體在1分左右范圍內(nèi)連續(xù)均勻提插,可使針感擴散!夺樉拇蟪伞氛f:“徐推其針氣自往,微引其針氣自來。”即指提插可以行氣,可使針感擴散,甚至循經(jīng)感傳、氣至病所。提插亦可配合呼吸,如此則激發(fā)經(jīng)氣的作用更加明顯。
(三)注意事項
1、提插作為基本手法時,指力要均勻,提插幅度一般以3~5分為宜,不可過大。同時頻率也不宜過大。
2、提插又稱提按。提并不是要拔針外出,與出針不同。插,也不是使針直入,僅是按插針體,使其向內(nèi)。
3、肌肉菲薄的穴位,用提插宜慎,一般可用捻轉法代替。
七、捻轉法
捻轉法,是拇、食指持針,捻動針體使針左右均勻旋轉的手法。作為一種基本手法,《靈樞·官能》篇說:“切而轉之”,“微旋而徐推之”。其中的旋和轉,即指捻轉針體的動作。本法臨床應用廣泛,除捻轉可以進針之外,還可配合提插以催氣,配合針向與呼吸以行氣。
(一)操作方法
作為基本手法的捻轉,即針體進入穴位一定深度以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針,并用中指微抵針體,通過拇、食指來回旋轉捻動,反復交替而使針體捻轉。(圖2-28)
捻轉時,拇指與食指必須均勻用力,其幅度與頻率可因人而異;颊唧w弱、對針刺敏感者,捻轉幅度小(180°),頻率。60~80次/分鐘);患者體強,對針刺不太敏感者,捻轉幅度大(360°),頻率大(120~160次/分鐘)。
|
圖2-28捻轉法
(二)臨床應用
1、進針 捻轉進針是臨床常用的方法,一般可用輕微、緩慢、幅度小于90°的捻轉手法進針。詳見進針法。
2、催氣 針刺至一定深度,病人尚未得氣時,可將針上下均勻地提插,并左右來回地作小幅度的捻轉,如此反復多次,可促使針下得氣,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催氣法。
3、行氣 配合針刺方向行氣,出現(xiàn)針刺感應且循經(jīng)傳導時,將針體連續(xù)捻轉,幅度稍大時,使針下有緊張感,往往可促使針感進一步循針尖方向擴散,甚至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
4、針感保留與消減 將出針時,用力持針向一個方向捻針,然后迅速出針。可使針感保留。針感保留的強弱程度及時間長短,與用力、捻轉幅度有關。如將出針時,針感過強、患者難以忍受,術者可用極輕微的指力持針,均勻反復捻轉針體,針感即可迅速減輕或消失。
(三)注意事項
1、以拇指和食指末節(jié)的指腹部來回捻轉。
2、捻轉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最大限度也應控制在360°以內(nèi)。具體情況須根據(jù)治療目的,病人體質(zhì)及耐受度而定。
3、捻轉時,切忌單向連續(xù)轉動,否則針體容易牽纏肌纖維,使病人感到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針時的困難。
4、捻轉手法應輕快自然,有連續(xù)交替性,不要在左轉與右轉之間有停頓。
八、導氣法和平補平瀉
導氣法,出《靈樞·五亂》:“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睂В幸龑еx。導氣之旨,在于引導臟腑經(jīng)絡清濁相干之氣,恢復正常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
今人論平補平瀉,云:進針后“再作均勻地提插捻針,使針下得氣,然后根據(jù)情況,將針退出體外,這種方法主要用于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證!保ā夺樉膶W講義》,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實際上,這種以得氣為度的手法,不具有補瀉作用,手法平和,也應屬本法范疇。
(一)操作方法
1、導氣法 根據(jù)從陽引陰、從衛(wèi)取氣,從陰引陽、從營置氣的原則,在進針得氣后作導氣手法。由淺層徐徐進插入深層,再從深層徐徐提退至淺層;或由深層徐徐提退針至淺層,再從淺層徐徐進插入至深層。每1次需時3~4分鐘,為導氣1度?煞磸托嗅3~5度。每度導氣可留針3~5分鐘后,再行下一度導氣手法,也可連續(xù)操作。待導氣完畢后,留針20~30分鐘。
2、平補平瀉法 進針至穴位一定深度,用緩慢的速度,均勻平和用力,邊捻轉、邊提插,上提與下插、左轉與右轉的用力、幅度、頻率相等,并注意捻轉角度要在90°至180°之間,提插幅度盡量要小,從而使針下得氣,留針20~30分鐘,再緩慢平和地將針漸漸退出。
(二)臨床應用
1、催氣、守氣 如針刺未得氣時,可用本法催氣,促使得氣;如已得氣時,可用以維持與保留針感。
2、適應病癥 本法可用于虛實不太明顯或虛實相兼的病癥。如郁證、癭病、慢性喉痹、癲病、臟躁、遺精等。尤其適于清濁相干、氣亂于臟腑經(jīng)絡的病癥,如胸痹、咳嗽、脘痞、脹滿、痹證等。
(三)注意事項
1、導氣法操作的全過程,術者必須全神貫注,用力均勻,進、退針的方向和每度導氣的針刺深度要保持一致。注意“徐入徐出”,提針與插針的時間相等,用力均勻,速度緩慢,始終如一。不同于徐疾補瀉(進針、退針兩者時間不等),也不同于提插補瀉(提針、插針用力大小不等,速度有快慢之分)。
2、平補平瀉法手法平和,有連續(xù)性,務使針感舒適,不宜過強。
3、根據(jù)不同情況決定留針時間長短,一般可留針20~30分鐘。
九、留針法
留針法,是針刺得氣以后,將針體留置穴內(nèi),讓它停留一段時間后,再予出針的方法。臨床可分為靜留針法和動留針法兩種,根據(jù)病情和患者體質(zhì)不同而分別使用。此外,還有不少病人并不適宜留針,有的留針反而會影響療效。因此,對是否需要留針,以及留針時間的長短,都必須辨證而施,不可機械。
對于留針法的應用,承淡安《中國針灸學》分為置針術和間歇術,前者即靜留針法,后者即動留針法。他認為,置針術可抑制鎮(zhèn)靜,間歇術則以興奮為目的。
(一)操作方法
根據(jù)留針期間是否間歇行針,可分為以下兩類方法施用。
1、靜留針法 針刺入穴內(nèi),讓其安靜自然地留置一段時間,其間不施行任何針刺手法!端貑枴るx合真邪論》:“靜以久留”,即是此例。靜留針法,又可根據(jù)病證情況的不同,分別采取短時間靜留針和長時間靜留針法。短時間靜留針法,可靜留針20~30分鐘;長時間靜留針法,可靜留針幾小時,甚而幾十小時,現(xiàn)代大多用皮內(nèi)針埋植代替。
2、動留針法 將針刺入穴內(nèi),得氣后仍留置一段時間,其間間歇行針,施以各種手法。短時間動留針法,可留針20~30分鐘,其間行針1~3次;長時間動留針法,可留針幾小時,甚而幾十小時,每10~30分鐘行針1次,在癥狀發(fā)作時尤當及時行針,加強刺激量。
(二)臨床應用
1、候氣 進針至穴內(nèi)一定深度后,可靜以留針,以候氣至!端貑枴るx合真邪論》:“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本褪沁@種候氣法。候氣時,可以采用靜留針,也可采用捻轉、提插結合以催其氣至。
2、守氣和行氣 留針期間靜而留之,保持針體在穴內(nèi)深度不變,或手持針柄運氣于指下,并治神調(diào)息,以維持針感,是為守氣之法。留針期間,調(diào)整針刺方向與深淺,或采用相應的手法間歇行針,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循經(jīng)傳導,是為行氣之法。
3、留針應根據(jù)病癥情況而施用 急性病癥或慢性病急性發(fā)作,如急性菌痢、急腹癥、哮喘和坐骨神經(jīng)痛等癥狀發(fā)作時,宜長時間動留針法。慢性病患者一般采用靜留針法,體弱不耐針刺者可短時間靜留針,頑固性病癥可采取長時間靜留針法。頭針、耳針或遠道刺、巨刺時,留針期間可配合病所運動、導引、按摩諸法。正氣不虛、癥狀不顯著者,常采用短時間動留針法。
4、留針應根據(jù)病證性質(zhì)而施 里證、陰證、寒證宜久留針,表證、陽證、熱證宜短時間留針,甚而不留針。留針還必須因人、因時制宜。嬰幼兒不宜留針,可淺刺、疾刺;老人、體虛者可短時間留針;青壯年則可留針時間適當延長。春夏季留針宜短,秋冬季則留針時間可適當長些。
5、留針應根據(jù)患者針感來掌握 針感顯著、氣至病所者,或對針刺不能耐受者,宜短時間留針,甚而不予留針。針感不顯、感應遲鈍,或對針刺有較強耐受性者,可采用長時間留針或間歇行針。
(三)注意事項
1、留針應根據(jù)治療要求正確使用 針刺已達到治療目的,所謂“中病”者,如仍留針不去則會損傷正氣。如針刺未到達治療目的,留針時間過短,又易造成邪氣滯留、病情反復等不良后果。
2、留針要保持適合環(huán)境 一般而言,留針大多采取患者臥位的姿勢,病人應保持體位舒適平穩(wěn),避免亂動、亂碰,以免滯針、彎針、折針等。留針時,診室要保持安靜,空氣要保持清新,氣氛良好,以免影響病人情緒。冬春寒冷季節(jié),留針時要保持室內(nèi)溫度,對虛寒者尤須覆蓋衣被以保暖。
八、出針法
出針是毫針技術操作過程的最后步驟,是針刺達到要求后將針取出的方法。在臨床上,出針法應根據(jù)病證虛實、患者體質(zhì)、針刺深淺和腧穴特點等具體情況正確施行,否則會影響療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腫、針刺后遺感等不良后果。
《金針賦》說:“出針貴緩,太急傷氣!薄夺t(yī)經(jīng)小學》說:“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針灸大成》:“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倍紡娬{(diào)指出,出針不可草率從事,否則容易耗傷氣血,影響療效。
(一)操作方法
出針前,稍捻針柄,待針下輕松滑利時方可出針。出針時,左手持一消毒干棉球按壓穴位(或夾持針體底部),右手拇、食指持針柄,捻針退出皮膚。出針后,一般宜用棉球按壓按針孔,以防出血。
如左右手同時出針時,可用左手或右手拇、食指捻動針柄,輕輕提針外出,中指則按住針孔旁的皮膚,略施力按摩或按壓不動,以免肌肉隨針牽起,再逐步或一次外提。
(二)臨床應用
在臨床上,出針法應根據(jù)病證虛實、病情緩急等情況正確施行。
虛證宜徐出針而疾按針孔,為補法;實證宜疾出針而徐按針孔(或不按針孔),為瀉法。詳見開闔補瀉法。
(三)注意事項
1、出針前應注意針下感覺 —般而言,只有在針下感覺松動滑利時,方可出針。如針下沉緊,推之不動,按之不移,多為邪氣未退,或真氣未至,或肌肉纏針產(chǎn)生滯針現(xiàn)象。此時不可出針,宜留針以候邪氣退、真氣至,或循、切經(jīng)絡腧穴周圍,使氣血宣散。滯針者可在針旁5分處再進一針,或左右前后各進一針,分別搖動捻轉,使肌肉松弛,再逐步將針退出。必須注意的是,此時退針宜緩,退出些許,留針片刻,不得猛浪,以免折針、彎針。
2、出針時應注意用力輕巧 不論是快速出針,還是緩慢出針,都應柔和、輕巧、均勻捻動針柄,將針取出。如遇有阻力,宜稍停后再按一般方法施術。如用力過猛,往往會引起疼痛、出血及針刺后退感。
3、頭、目等部位應注意針孔按壓 對于頭皮、眼眶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針時尤其要注意緩緩而行,同時左手要用力按壓針孔,出針后尤須用干棉球按壓較長時間,以免出血或血腫。對于留針時間較長的,出針后亦應著力按壓針孔。
4、出針當重視先后順序 一般而言,出針應按“先上后下、先內(nèi)后外”的順序進行。也就是說,先取上部的針,后取下部的針;先取醫(yī)生一側的針,后取另一側的針。
5、針刺后遺感的處理 出針后,如針孔局部或循經(jīng)上下脹、痛、麻木而難以忍受者,可用一手指輕微按揉手背二、三掌骨間、指掌關節(jié)上1寸處片刻,或針刺之,即可使其消減。此外,亦可在腧穴四周進行按摩,或循經(jīng)上下推、按、敲、剁,以消減其不適針感。
6、出針后患者須稍事休息 出針后不必急于讓患者離去,應稍事休息,待氣息調(diào)勻、情緒穩(wěn)定后方離去。有的人出針后不久會出現(xiàn)暈針,有的人出針后無局部出血或血腫,但過了片刻可能出血、血腫,因此出針后令患者休息,并嚴密觀察,可防止意外發(fā)生。
習 題
一、填空題
《靈樞·五亂》:“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留針法,臨床可分為靜留針法和動留針法兩種,
短時間靜留針法,可靜留針20~30分鐘;長時間靜留針法,可靜留針幾小時,甚而幾十小時,
短時間動留針法,可留針20~30分鐘,其間行針1~3次;長時間動留針法,可留針幾小時,甚而幾十小時,每10~30分鐘行針1次
二、簡答題什么是靜留針
1、持針時必須注意那些事項?
2、什么是押手法?
3、 什么是導氣法?
4、 什么是平補平瀉法?
5、什么是靜留針法?
6、什么是動留針法?
7、簡述留針的注意事項
8、簡述出針的操作方法。
三、問答題
3、試述捻轉法的注意事項。
4、試述留針法的臨床應用。
5、試述出針法的注意事項。
答 案
一、填空題
二、簡答題
1、持針時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持針必須端正安靜 刺手持針,進針前要調(diào)神定息,進針時宜心、手配合,進針后仍須全神貫注,如此才能達到針刺有效的目的。
(2)持針必須正指直刺 刺手持針宜將針柄(或針體)固定,以保持針體端直堅挺,不致彎曲、歪斜。
2、押手法是術者用手按壓、循攝穴位皮膚和相關經(jīng)脈,以協(xié)同刺手進針行針的方法。臨床常用左手按壓爪切穴位,稱為押手。
3、導氣法,出《靈樞·五亂》:“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導,有引導之義。導氣之旨,在于引導臟腑經(jīng)絡清濁相干之氣,恢復正常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
4、平補平瀉法 :進針后作均勻地提插捻針,使針下得氣,然后根據(jù)情況,將針退出體外,這種方法主要用于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證。這種以得氣為度的手法,不具有補瀉作用,手法平和。
5、靜留針法: 針刺入穴內(nèi),讓其安靜自然地留置一段時間,其間不施行任何針刺手法。靜留針法,又可根據(jù)病證情況的不同,分別采取短時間靜留針和長時間靜留針法。短時間靜留針法,可靜留針20~30分鐘;長時間靜留針法,可靜留針幾小時,甚而幾十小時,現(xiàn)代大多用皮內(nèi)針埋植代替。
6、動留針法 : 將針刺入穴內(nèi),得氣后仍留置一段時間,其間間歇行針,施以各種手法。短時間動留針法,可留針20~30分鐘,其間行針1~3次;長時間動留針法,可留針幾小時,甚而幾十小時,每10~30分鐘行針1次,在癥狀發(fā)作時尤當及時行針,加強刺激量。
7、簡述留針的注意事項
(1)留針應根據(jù)治療要求正確使用 針刺已達到治療目的,所謂“中病”者,如仍留針不去則會損傷正氣。如針刺未到達治療目的,留針時間過短,又易造成邪氣滯留、病情反復等不良后果。
(2)留針要保持適合環(huán)境 一般而言,留針大多采取患者臥位的姿勢,病人應保持體位舒適平穩(wěn),避免亂動、亂碰,以免滯針、彎針、折針等。留針時,診室要保持安靜,空氣要保持清新,氣氛良好,以免影響病人情緒。冬春寒冷季節(jié),留針時要保持室內(nèi)溫度,對虛寒者尤須覆蓋衣被以保暖。
8、簡述出針的操作方法。
出針前,稍捻針柄,待針下輕松滑利時方可出針。出針時,左手持一消毒干棉球按壓穴位(或夾持針體底部),右手拇、食指持針柄,捻針退出皮膚。出針后,一般宜用棉球按壓按針孔,以防出血。
三、問答題
3、試述捻轉法的注意事項
(1)以拇指和食指末節(jié)的指腹部來回捻轉。
(2)捻轉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最大限度也應控制在360°以內(nèi)。具體情況須根據(jù)治療目的,病人體質(zhì)及耐受度而定。
(3)捻轉時,切忌單向連續(xù)轉動,否則針體容易牽纏肌纖維,使病人感到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針時的困難。
(4)捻轉手法應輕快自然,有連續(xù)交替性,不要在左轉與右轉之間有停頓。
4、試述留針法的臨床應用。
(1)候氣 進針至穴內(nèi)一定深度后,可靜以留針,以候氣至!端貑枴るx合真邪論》:“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本褪沁@種候氣法。候氣時,可以采用靜留針,也可采用捻轉、提插結合以催其氣至。
(2)守氣和行氣 留針期間靜而留之,保持針體在穴內(nèi)深度不變,或手持針柄運氣于指下,并治神調(diào)息,以維持針感。留針期間,調(diào)整針刺方向與深淺,或采用相應的手法間歇行針,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循經(jīng)傳導。
(3)留針應根據(jù)病癥情況而施用 急性病癥或慢性病急性發(fā)作,長時間動留針法。慢性病患者一般采用靜留針法,體弱不耐針刺者可短時間靜留針,頑固性病癥可采取長時間靜留針法。正氣不虛、癥狀不顯著者,常采用短時間動留針法。
(4)留針應根據(jù)病證性質(zhì)而施 里證、陰證、寒證宜久留針,表證、陽證、熱證宜短時間留針,甚而不留針。留針還必須因人、因時制宜。嬰幼兒不宜留針,可淺刺、疾刺;老人、體虛者可短時間留針;青壯年則可留針時間適當延長。春夏季留針宜短,秋冬季則留針時間可適當長些。
(5)留針應根據(jù)患者針感來掌握 針感顯著、氣至病所者,或對針刺不能耐受者,宜短時間留針,甚而不予留針。針感不顯、感應遲鈍,或對針刺有較強耐受性者,可采用長時間留針或間歇行針。
5、試述出針法的注意事項。
(1)—般而言,只有在針下感覺松動滑利時,方可出針。如針下沉緊,推之不動,按之不移,多為邪氣未退,或真氣未至,或肌肉纏針產(chǎn)生滯針現(xiàn)象。此時不可出針,宜留針或循、切經(jīng)絡腧穴周圍,使氣血宣散。必須注意的是,此時退針宜緩,退出些許,留針片刻,不得猛浪,以免折針、彎針。
(2)不論是快速出針,還是緩慢出針,都應柔和、輕巧、均勻捻動針柄,將針取出。如遇有阻力,宜稍停后再按一般方法施術。如用力過猛,往往會引起疼痛、出血及針刺后退感。
(3) 對于頭皮、眼眶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針時尤其要注意緩緩而行,同時左手要用力按壓針孔,出針后尤須用干棉球按壓較長時間,以免出血或血腫。對于留針時間較長的,出針后亦應著力按壓針孔。
(4)一般而言,出針應按“先上后下、先內(nèi)后外”的順序進行。也就是說,先取上部的針,后取下部的針;先取醫(yī)生一側的針,后取另一側的針。
(5)出針后,如針孔局部或循經(jīng)上下脹、痛、麻木而難以忍受者,可用一手指輕微按揉手背二、三掌骨間、指掌關節(jié)上1寸處片刻,或針刺之,即可使其消減。此外,亦可在腧穴四周進行按摩,或循經(jīng)上下推、按、敲、剁,以消減其不適針感。
(6) 出針后不必急于讓患者離去,應稍事休息,待氣息調(diào)勻、情緒穩(wěn)定后方離去。有的人出針后不久會出現(xiàn)暈針,有的人出針后無局部出血或血腫,但過了片刻可能出血、血腫,因此出針后令患者休息,并嚴密觀察,可防止意外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