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藥學理論 > 中國中藥 > 正文:赤小豆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學成分查詢
    

赤小豆

  
別名 小豆、赤豆、紅豆、紅小豆、豬肝赤、杜赤豆、小紅綠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紅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
漢語拼音 chi xiao dou
英文名 Rice Bean
藥材基原 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
動植物形態(tài) 1.赤小豆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m,密被倒毛。三出復葉;葉柄長8-16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被針
形、長圓狀披針形,長6-1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紙質;小葉具柄,脈3出。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mm,具毛;萼短鐘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二體,花藥。蛔臃可衔,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顆,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ㄆ5-8月,果期8-9月。
2.赤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莖上有白色長硬毛。三出復葉;托葉披針形,被白色長柔毛,小托葉線形;葉柄長達20cm,被疏長毛;頂生小葉卵形,例生小葉斜方狀卵形,長5-10cm,寬3.5-7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微3裂,兩面被疏長毛;小葉柄很短;基出脈3條;2-6朵,著生于腋生的總花梗頂部,黃色;小苞片線形,較萼長;萼鐘狀,5齒裂,萼齒三角形;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
寬于龍骨瓣,具短爪及耳,龍骨瓣上端彎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狀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與1二體;于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成熟時種子間縊縮,含種子6-10粒。種子橢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紅色,種臍白色,不凹;ㄆ7-8月,果期8-9月。
資源分布 1.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 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全國廣為栽培。
生態(tài)環(huán)境 栽培或野生。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赤小豆適應性強,一般農田都可栽種。以向陽,土壤疏松,中等肥力(過肥易徒長,結莢少)為
好,不宜連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開
1.3m寬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開窩,每窩播種子5-6粒,lhm2用種子量22.5-30kg,播后蓋人畜糞水排濕的火灰1把?膳c其他作物如甘薯間作,也可在果園空閑地上點播。
田間管理 苗高8-10cm時,中耕除草1次,并施人畜糞
水拌火灰,施后培土。在未封垅前,再除草1次。生長2個月后,要“打頂”。
病蟲害防治 銹病:用65%代森錳500倍液防治。病毒
。撼ブ行牟≈,結合蚜蟲防治。蟲害有潛葉蠅、紅蜘蛛及蚜蟲等。
采收和儲藏 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并打下種子,去雜質,曬干。
藥用部位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1)赤小豆種子圓柱形而略扁,兩端稍平截或圓鈍,長5-7mm,直徑3-5mm。表面紫紅色或暗紅棕色。平滑,稍具光澤或無光澤;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偏向一端,白色,約為種子長度的2/3,中央凹陷成縱溝;另側有一條不明顯的種脊。質堅硬,不易破碎;剖開后種皮薄而脆,子葉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細長,彎向一端。氣徽,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氣。
(2)赤豆種子近矩圓形而稍扁,直徑4-6mm,與赤小豆的主要區(qū)別為種臍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均以顆粒飽滿、色紫紅發(fā)暗者為佳。
顯微鑒別 (1)赤小豆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壁自內向外逐漸增厚,胞腔含淡紅棕色物質,近外側有1條光輝帶。表皮下有1列啞鈴狀的支柱細胞。薄壁細胞約10余列,位于支柱細胞內方,其內側數列細胞頹廢。位于種臍部位的表皮為2列柵狀細胞,外側有種阜,細胞含眾多淀粉粒;內側有管胞島,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有大型細胞間隙,細胞
呈星狀。子葉表皮細胞近方形,葉肉細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結晶;淀粉眾多,近圓形、腎形或圓三角形,直徑4-35(-70)μm,臍點星狀或裂縫狀,層紋明顯;草酸鈣方晶直徑3-13μm,簇晶6-16μm。
(2)赤豆子葉葉肉細胞不含草酸鈣簇晶,草酸鈣方晶直徑3-6μm。
中藥化學成分 1.赤小豆 含糖類,三萜皂甙(triterpenoidsaponin)。每百克含蛋白質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纖維4.9灰分3.3g,鈣67mg,磷305mg,鐵5.2mg,硫胺素(thiamine)0.3lmg,核黃素(riboflavine)0.11mg,煙酸(nicotinic
acid)2.7mg等。
2.從赤豆中分離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3-fu-ranmethanol-β-D-hlucopyranoside),右旋兒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和1D-5-O-(a-D-吡
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1D-5-O(a-D-galactopyranosyl)-4-O-methyl-myoinositol]。還分離得到6個齊墩果烯低聚糖甙(oleanene-oligoglycosides):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 sophoradiol};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
{3-O-[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azukisa-
pogenol};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l→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葉絲石竹酸{3-O-(β-D-glucopyranosyl)28-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 gypsogenic acid};赤豆皂甙Ⅴ,即是3-O-[a-L-吡喃鼠李糖基(l→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2)-β-D-glucuronopyranosyl]-soyasapogenol 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醋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赤豆皂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uropyranosyl]-29-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azukisapogenol}。
從赤豆的熱水提取物中還得到三種黃烷醇鞣質(flavanoltannins):D-兒茶精(D-catechin)、D-兒茶精(D-epicatechin)和表沒食子兒茶精(epigallocatechin)。從新鮮種子中分離到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B1和B3。
理化性質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 本品粗粉1g,加對70%乙醇10ml,沸水浴上加熱20min,冷后濾過,取濾液0.2ml,在水浴上蒸干,加醋酐2-3滴、硫酸1-2滴,顯黃色,漸變?yōu)榧t色、紫紅色。(檢查三萜皂甙)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劑型
中藥制藥工藝
藥理作用 具抑菌,利尿作用。
藥理學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藥物配伍 1.配赤茯苓,清利下焦?jié)穸玖Υ,可用于濕熱蘊結小便不利,尿血,下肢浮腫,或瀉痢。 2.配當歸,滲濕清熱,活血行瘀,使熱去濕除則出血自止,可用于濕熱便血,腹痛,尿血。3.配連翹,既能解心經之火,又利濕熱而解毒,可用治濕熱內蘊之黃疸,濕熱下注之淋癥,婦科盆腔炎急性發(fā)作和產后高燒。 4.配白茅根,在增強利水消腫的同時,還有一定的涼血通淋之功,可用于水腫,腳氣浮腫,小便不利,淋閉尿血等癥。 5.配瓜蒂,酸苦涌泄,催吐作用甚捷,又得赤小豆護中保胃氣,使快吐不傷正,可用于痰涎壅塞胸中,宿食停滯上脘而瀉利不能及者。 6.配鯉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 7.配雞子白,調涂治熱毒腫。 8.配麻黃,二藥均可利水,但赤小豆清熱利濕而消腫,并能解毒,麻黃宣暢肺氣下達膀胱而利水,相配有宣肺利濕,清熱功效。 9.配商陸,逐水除脹,常用于水腫脹滿等癥。
藥性 味甘;酸;性微寒
歸經 心;脾;腎;小腸經
功效 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
功效分類 利水藥;消腫藥
主治 水腫;腳氣;黃疸;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生研調敷;或煎湯洗。
用藥禁忌 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妒承员静荨罚壕檬呈萑恕!峨S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1.赤小豆湯(《圣濟總錄》),用治腳氣氣喘,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2.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用治傷寒瘀熱在里,身黃者。3.赤小豆散(《圣惠方》),用治急黃身如金色者。4.赤豆薏苡湯(《瘍科捷徑》),用治濕熱氣滯瘀凝所致大小腸癰。5.消疹湯(《本草綱目》),用治風瘙癮疹。6.治消散(《備急千金要方》),用治癰疽瘡毒。7.赤小豆當歸散(《金匱要略》),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8.赤小豆散(《證治準繩·瘍醫(yī)》),治胃痛初起,中脘隱痛微腫,寒熱如瘧,身皮甲錯,無咳嗽,咯吐膿血,脈洪數者。9.赤苓散(《千金翼方》),用治黑疸,皮膚,大便皆黑者。10.鐵箍散(《北京中成藥規(guī)范》),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各種癰腫瘡早期,紅腫堅硬瘀痛,及未潰乳瘡,焮熱瘀痛,若已成膿可使其破潰。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2.《名醫(yī)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脹滿。
3.《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涂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涂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4.《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jié)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5.《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6.《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7.《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8.《本草綱目》: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9.《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11.《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僻,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
12.《本草經疏》:凡水腫、脹滿、泄瀉,皆濕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濕,故主下水腫脹滿,止泄,利小便也。《十劑》云,燥可去濕,赤小豆之屬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腫脹滿,總屬脾虛,當雜補脾胃藥中用之,病己即去,勿過劑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熱從小便利去,若用之過多,則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濕。濕癥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濕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濕。蓋下身之濕,真濕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濕,虛濕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經疏證》:癰腫膿血,是血分病,水腫是氣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蓋氣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與水同源而異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順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癰腫膿血為火之有余,水腫則火之不足,赤小豆兩者兼治,既損其盛,又補其衰。
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赤小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色者,并不治病。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敷之,無不愈者。但其性粘,干則難揭,若入苧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
藥物應用鑒別 赤小豆、綠豆、黑豆,三者都有利水消腫,解毒療瘡作用,對于水腫脹滿,濕熱黃疸,癰腫熱毒等均可應用。但又各有所偏,赤小豆善長利水祛濕,故水腫,瀉痢黃疸多用之;綠豆善長清暑解藥毒,故暑熱煩渴及藥物中毒等多用之;黑豆善長祛風解毒,故風痹筋攣,產后風痙,癰腫熱毒等多用之。
藥典收錄
藥材拉丁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2.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 Willd.;Phaseolus (Willd.)W.F.Wight]
科屬分類 豆科
出處 《中華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