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heat blood and wind-dry |
拚音 | XUEREFENGZAO |
別名 | 西醫(yī):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玫瑰糠疹,銀屑病,皮脂溢性皮炎,石棉狀皮炎,扁平苔蘚,脫屑性紅皮病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心主血,心主火,心火內(nèi)熾,熱伏營血,血分有熱,怫郁肌膚,內(nèi)外合邪而觸發(fā)。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本證發(fā)生的原因,有內(nèi)外之分,內(nèi)因有三:其一,素稟血熱體質(zhì);其二,情志內(nèi)傷,郁而化火;其三,嗜食肥甘辛辣而化火,火助蘊熱。外因多為而化火復(fù)感燥熱之邪。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心主血,心主火,心火內(nèi)熾,熱伏營血,血分有熱,怫郁肌膚,內(nèi)外合邪而觸發(fā)。多見于熱瘡、白疕,面游風、白屑風等病過程中。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均能見到局限性或彌漫性紅斑,其上覆有糖秕狀白色鱗屑,疊疊飛起,落之又生;偶見皴裂和輕微滲血;毛發(fā)焦枯且黃,時有脫落。自覺燥癢或刺癢不適;初期常常伴有輕微發(fā)熱,心煩,頭痛,咽疼,小便短黃;后期則有口干咽焦鼻燥等癥。舌質(zhì)紅,苔薄黃微干少津,脈浮數(shù)或弦滑。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yù)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涼血,清熱,養(yǎng)營,活血,疏風,潤燥。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1)醫(yī)宗金鑒消風散加減:荊芥6克、防風6克、當歸10克、生地 12克、牛蒡子(炒研)10克、胡麻仁l2克、生石膏12~15克、蟬衣6克、赤芍10克、炒丹皮6克、石菖蒲6克、甘草6克。本方為血熱風燥證的通用方。 (2)克銀一號方: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山豆根l0克、板藍根15克、草河車15 克、白蘚皮15克、威靈仙6克、甘草6克。本方適用炎性紅斑明顯的血熱偏重證。 (3)涼血消風散加減:生地12克、當歸6克、荊芥6克、蟬衣6克、苦參4.5克、知母6克、生石膏12克、防風6克、紫草10克、紅花6克,焦山梔6克,黃芩6克。本方適用燥癢為主的風燥證。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服用。 2.加減變化:紅斑偏于血分基本方加凌霄花l0克、炒槐花12克;偏于氣分加寒水 石12克、玄參10克;皮膚干燥加沙參15克、山藥15克、石斛10克;皮屑偏多加何首烏l2克、沙苑子12克、蒼耳子4.5克、白附子6克;燥癢不適加烏蛇6克、徐長卿10克。 (二)外敷藥物: 1.苦參15克、白蘚皮15克、山豆根l2克、蔓荊子10克。本方適用于紅斑為主者。 2.菟絲子15克、冬瓜皮30克、天冬15克本方適用于皮屑較多者。 3.桑白皮30克、五倍子10克、青葙子25克、石菖蒲10克。本方適用頭屑偏多者。 以上方藥,加水800~1200毫升,煎汁300~500毫升,紗布6~8層,浸透濕敷患 處,每次30~45分鐘,每日3~5次。 4.潤肌膏:當歸15克、紫草3克、麻油l20毫升、黃蠟15克。前二藥與麻油同熬, 藥枯濾清,將油再熬,入黃蠟化盡。本方通用于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5.大楓子油:大楓子油6250克、硼酸3l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先將大楓 子擠油,再兌入硼酸諸藥,攪勻備用。 6.玉黃膏:當歸30克、白芷9克、姜黃90克、甘草30克、輕粉6克、冰片6克、蜂 白蠟90~125克。先將前四種藥,浸泡麻油內(nèi)三天,然后爐火上熬至枯黃,離火去渣,加入輕粉、冰片(研末),最后加蜂白蠟融化(夏天加125克,冬天加90克),調(diào)攪至冷成膏。以上軟膏在具體應(yīng)用時略有區(qū)別:潤膚膏為通用方;大楓子油適用于紅斑、皮屑俱多者;玉黃膏適用于皮膚干燥、甚則破裂。 (三)飲食療法 1.赤小豆15克、白扁豆10克、黑料豆(或用綠豆)15克,冰糖適量,小火熬至豆爛 為度,分2次服食。本方為血燥通用方。 2.凈百合10~15克,冰糖適量,小火熬至糊狀為度,分2次服食。本方適用后期 皮膚干燥不潤澤階段。 施治要點: (一)本證的要點在于血熱怫郁,因而涼血、清營、護陰諸法應(yīng)當貫穿其始終。 (二)血熱生風,風勝則皮膚皴裂燥癢,分析是因風而生熱,還是因熱而生風,前者系風寒外閉,火郁于中;后者系熱極傷陰,火達于外;外感之火,當先治風, 風散而火自熄,宜升散不宜清降;內(nèi)生之火,當先治火,火滅而風自消,宜清降不宜升散。本證所治風邪以輕宣為主,處于輔助地位,切忌不分內(nèi)外,見癢皆投風藥之弊。 |
中藥 | |
針灸 | 1.針刺:合谷、曲池、大椎、血海、足三里。瀉法,留針10~15分鐘,日1次。 2.刺絡(luò):適用大片紅斑的血熱證,確有涼血瀉火的功效。取穴:耳輪部:上點、中點、下點。背部:大椎、左右肩胛岡上。頭部;百會、四神聰。局部點刺,刺后以見組織液及微量血液為度。隔日刺1次。 3.委中放血:本法適用于血熱燥癢為主,有涼血、解毒、疏風、止癢的功效。 取委中穴,先推拿l0余次,消毒皮膚后,用2~3厘米的毫針刺入委中穴,反映強烈的痠麻、脹痛感為度,行針10~15次拔針,擠其針眼,滲血1~2滴或皮下青紫為度。每周1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
護理 | 1.少食動物油脂;忌食辛辣、酒、濃茶和咖啡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病情處于急性期應(yīng)以高蛋白的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飲食為主。 2.急性時期應(yīng)臥床休息,最好住單人病房,保持病室溫暖,注意空氣流通。 3.不用刺激性肥皂和熱水燙洗,衣著應(yīng)潔凈、柔軟和寬松。 |
康復(fù) | |
預(yù)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