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者,心下痞滿而不能食是也。仲景云∶滿而不痛為痞,滿而痛為結(jié)。
□
〔垣〕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其榮。榮者,血也。心主血,邪入于本,故為心下痞悶。仲景立瀉心湯數(shù)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附應(yīng)桴。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非以此專治痞也。蓋因先錯下必成痞癥,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氣,使不致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義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損胸中之正氣,則當(dāng)以仲景痞藥治之。經(jīng)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diào)治之,正謂此也。非止傷寒如此,至于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傷。蓋下多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谷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下陷于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氣藥導(dǎo)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復(fù)下之,氣愈下降,必變?yōu)橹袧M膨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閉者,濃樸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白芍陳皮湯主之;如飲食所傷痞悶者,當(dāng)消導(dǎo)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
〔!持纹Κ氁嬷兄萜⑼,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傷寒痞者,從血中來;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雖俱為血癥,大抵傷寒之癥,從外至內(nèi)52667788.cn/shouyi/,從有形至無形,故無形氣癥,以苦泄之;有形血癥,以辛甘散之。中滿者,勿食甘,不滿者,復(fù)當(dāng)食也。中滿者,腹脹也。如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即非中滿,乃不滿也。不滿者病也,當(dāng)以甘治之可也。(無形氣癥以苦泄之者,枳實、黃連之類是也;有形血癥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參湯是也。)
□
〔垣〕黃 補中湯
黃 (五分) 人參(八分) 甘草 白術(shù) 蒼術(shù)(各五分) 陳皮(五分) 澤瀉 豬苓 茯苓(各三分)
用水煎至七分,溫服,送下大消痞丸。
□
〔丹〕治一婦人,因有大不如意事,遂致膈滿不食。因循累月,積成 痞,不能起坐。至午巳間必發(fā)熱面赤,酉戌后熱退,面赤亦退。至夜小便雖數(shù),每出數(shù)滴而已。六脈沉澀而短小,左右一般,重取皆有。經(jīng)水雖按月,亦數(shù)滴而已。予曰∶此志不遂而氣郁,胃有瘀血而血亦虛。郁氣成痰在中宮,卻不食。兼用補瀉之治法。以白術(shù)二錢,人參、茯苓各一錢,紅花一豆大,陳皮一錢,煎取濃湯一呷,食前熱服之。少頃藥行,后與半匙稀粥。又少頃,用減輕粉牽牛三花丸,如芝麻大,以津唾下十五丸。一日一夜煎藥、丸藥各服四遍。至次日方食知味,又次日食稍進,第三日則熱退面亦不赤。如此七日,飲食起坐,平復(fù)如初。
三嬸口渴食少,氣痞脈弦。
白術(shù) 青皮 半夏(各二錢) 干葛(一錢半) 木通(一錢) 甘草(炙,少許)
葶藶丸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苦葶藶(酒浸炒) 人參(各三錢) 甘草根(炙) 羌活 柴胡 獨活(各二錢) 黃芩(三錢,一半酒浸,一半炒) 砂仁 茵陳(酒炒。各一錢) 白豆蔻(一錢) 青皮 濃樸 半夏(各五分)當(dāng)歸身(七錢)
上為末,蒸餅丸,篩內(nèi)水發(fā)如米大。臨臥白湯服一錢。
木香消痞湯治因憂氣郁結(jié)中脘,腹皮急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亦不散,常覺痞悶。
柴胡(七分) 陳皮(八分) 甘草(炙,五分) 半夏(一錢) 生姜(一錢) 歸梢(二錢) 紅花(少許)枳實(一錢) 木香(七分) 草蔻(一錢)
作一服,水煎去渣,食前熱服。忌酒面等物。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滿,及積年久不愈者。
黃芩 黃連(炒。各六錢) 姜黃 白術(shù)(各一錢) 人參(二錢) 甘草(炙) 砂仁(各一錢)枳實(炒,五錢) 半夏(制,四錢) 干姜(一錢) 陳皮(二錢) 神曲(炒,一錢) 澤瀉(三錢)濃樸(二錢) 豬苓(一錢半)
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每服六七十丸至百丸,食遠(yuǎn)白湯下。
黃連消痞丸治心下痞滿,壅塞不散,煩熱喘促不寧。
黃連(一兩) 枳實(炒,七錢) 干姜(二錢) 半夏(七錢) 黃芩(一兩)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三錢) 姜黃(一錢) 澤瀉(一兩) 豬苓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食前下。
失笑丸治右關(guān)脈浮弦,心下濕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 黃連(各五錢) 干姜(二錢) 半夏曲(三錢) 濃樸(炙,四錢) 人參(五錢) 甘草(炙,二錢) 白術(shù)(三錢) 麥 (二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量虛實加減服。
□
〔丹〕小娘心頭痞悶,口干,面微黃,脈洪。
黃連 半夏 白術(shù) 青皮 木通(各三錢)
分三帖。姜煎,去渣熱服,下保和丸十五丸。
回金丸瀉肝火,行濕與熱。能開痞結(jié),治肝邪,補脾土。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一方用黃連六兩,吳茱萸半兩,一名佐金丸。
□
〔海〕少陰面赤下痢,心下痞,瀉心湯加減例。易老單用黃連瀉心湯,用錢氏法。后隨癥加減。
煩者,加山梔。燥,加香豉。嘔,加半夏。滿,加枳實、濃樸。腹痛,加芍藥。脈遲,加附子。
下焦寒,加干姜。大便硬,加大黃。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熱不僭,后加黃連同用。
□
〔羅〕枳實理中丸 治中脘痞滿,滯氣不消,積寒停冷,飲食不化。(方見傷寒。)
□
〔仲〕人參湯治胸痹心痞。(方見胸痹。)半夏瀉心湯治痞滿,關(guān)脈沉。(方見傷寒。)
□
〔丹〕一女子在家,因事不如意,郁結(jié)在脾。半年52667788.cn不食,每日食棗數(shù)枚,適喜饅頭,亦能少食,惟深惡粥飯。予診其脾氣,非枳實不能散。遂以溫膽湯去竹茹與服。經(jīng)三月,服二百帖而愈。
又一女子,二十余,許婚后夫遠(yuǎn)出,二年不歸。女子病重不食,困臥如癡,他無所苦,諸醫(yī)不效。予往治之,見女向里床而睡,形體羸瘦。予思之,此氣結(jié)病也,藥不能治,得怒可解。予往激其怒,掌其面三,且責(zé)以不得有外思。女果大怒而哭,待其哭一二時許,令其父母解之。進藥二帖,即欲食矣。予謂其父母曰∶雖愈必得喜方可解,若再思則結(jié)氣必復(fù)至矣。其父因偽作其夫有書回,約日成婚。一月余其夫果歸,病得全愈。
飲食傷脾痞悶,輕者,大消痞丸、枳術(shù)丸、回金丸之類;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檳榔丸、煮黃丸;吐之者,二陳湯及瓜蒂散探吐之是也。
□
〔《經(jīng)》〕治膈下冷氣及酒食飽滿。常服用青皮四兩,分作四分。一分用湯浸一宿去穣;余三分用鹽二兩拌勻,良久,銚內(nèi)微炒焦為末。每服一錢半,茶末五分,水一盞,煎七分,放溫常服。用沸湯點服,尤妙。寒痞,辛甘散之,枳實理中丸之類是也。熱痞,苦寒泄之,大消痞丸之類是也。
□
〔丹〕治痞。軟石膏研末,醋糊丸服。能瀉胃火、食積、痰火。
運氣痞有三∶
一曰濕痞。經(jīng)云∶土平氣曰備化。備化之紀(jì),其病痞。又云∶太陰所至為蓄滿,為積飲痞膈。
又云∶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痞逆。又云∶土郁之發(fā),痞堅腹?jié)M。又云∶土不及曰卑監(jiān)。卑監(jiān)之紀(jì),其病留滿痞塞是也。
二曰寒痞。經(jīng)云∶水郁之發(fā),民病痞堅腹?jié)M。又云∶太陽之復(fù),心痛痞滿是也。
三曰燥痞。經(jīng)云∶陽明之復(fù),甚則痞滿是也。
□
〔海〕問井主心下滿。十二經(jīng)皆有井,當(dāng)治何井?假令善潔、面青、善怒,是少陽經(jīng)受病,當(dāng)治金井竅陰是也。假令滿閉、淋溲、便難、轉(zhuǎn)筋,足厥陰肝經(jīng)受病,當(dāng)治木井大敦是也。假令頭項痛、腰脊強、發(fā)熱、惡寒,足太陽膀胱受病,當(dāng)治陽井至陰是也。假令手足自溫、自利、不渴,足太陰脾受病,當(dāng)治陰井隱白是也。
□
〔羅〕藥戒客有病痞者,積于其中,伏而不得下,自外至者,捍而不得納。從醫(yī)而問之曰∶非下之不可。歸而飲其藥,既飲而暴下,不終日而向之伏者散而無余,向之捍者柔而不支,焦膈通達,呼吸開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不數(shù)日,痞復(fù)作,投以故藥,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不逾月,而痞五作五下,每下輒愈。然客之氣,一語而三引,體不勞而汗,股不步而栗,肌革無所耗于前,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來。嗟夫!心痞非下不可已,予從而下之,術(shù)未爽也。 然獨何如?聞楚之南有良醫(yī)焉,往而問之。醫(yī)笑曰∶子無怪是 然者也!凡子之術(shù)固為是 然也。坐,吾語汝。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傷。求無傷于其中,則無望快于吾心。夫陰伏而陽蓄,氣與血不運而為痞,橫乎子之胸者,其累大矣。擊而去之,不須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物不能為也,必將搏擊震撓而后可。夫人之和氣沖然而甚微,泊乎其易危,擊搏震撓之功成,而子之和亦已病矣。由是觀之,則子之痞凡一快者,則子之和亦一傷矣。不逾月而快者五,子之和平之氣不既索乎。故 然如不終日也。且將去子之痞,而無害于和也。子歸,燕居三月而后與之藥可為也。客歸三月,齋戒而復(fù)請之。醫(yī)曰∶子之氣少復(fù)矣。取藥而授之曰∶服之三月而疾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終年而可復(fù)常,且飲藥不得亟進?蜌w而行其說,然其初使人懣然而遲之,蓋三投藥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見其所攻之效,久較則月異而時不同,終歲而疾平矣。客謁醫(yī)再拜而謝之,坐而問其故。醫(yī)曰∶此醫(yī)國之說,豈特施之于病哉。子獨不見秦之治民乎!悍而不聽令,墮而不勤事,放而不畏法。令之不聽,治之不變,則秦之民常痞矣。商君見其痞也,厲以刑法,威以斬伐,悍厲猛鷙,不毫發(fā)少貸,痛劃而力 之,于是乎秦之政如建瓴,流通四達,無敢或拒,而秦之痞常一快矣。自孝公以至二世,凡幾痞而幾快矣,頑者已圮,強者已柔,而秦之民無懼心矣。故猛政一快者,歡心一亡,積快而不已,而秦之四肢枵然,徒具其物而已。民心日離,而君孤立于上,故匹夫大呼,不終日而百姓皆起,秦欲運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應(yīng)。故秦之亡也,是好為快者之過也。昔者先王之民,其初亦嘗痞矣,先王豈不知砉然擊去之以為速也?惟懼其有傷于中也,故不敢求快于吾心。優(yōu)柔而撫育之,教以仁義,道以禮樂,陰解其亂而除去其痞。旁視而懣然有之矣,然月計之歲察之,前歲之俗非今歲之俗也。不擊不搏,無所忤逆,是以日去其戾氣而不嬰其歡心,于是政成教達,安樂久而后患除矣。是故三代之治,皆更數(shù)圣人,歷數(shù)百年而后俗成,則予之藥終年而疾愈,蓋無足怪也。故曰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傷,求無傷于其終,則無望快于予心。雖然,豈特治天下為然哉!客再拜,而紀(jì)其說。
心下不痞滿,自不能食也。
□
〔《經(jīng)》〕治大人小兒不進乳食,和氣去痰。用人參四兩,半夏一兩,姜汁浸一宿,曝干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湯下。
□
〔垣〕和中丸開胃進食。
干姜(一錢) 木瓜(一枚) 甘草(炙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
〔《本》〕七珍散開胃進食,補脾養(yǎng)氣。
人參 白術(shù) 黃 (蜜炙) 山藥 白茯苓 粟米(微炒) 甘草(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煎服。如故不思飲食,加扁豆一兩,名八珍散。此方溫平不熱,常服飲食自倍。
□
〔海〕六神湯治傷寒虛羸,不思飲食。
人參 白術(shù) 黃 (各一兩) 枳殼(一方用枳實。炒) 白茯苓(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姜、棗同粳米合許煎,食前服。
□
〔羅〕錢氏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異功散用人參、白茯苓、白術(shù)、甘草、橘紅、木香各等分,姜、棗煎服。)
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錢氏異功散補之,自然能食。設(shè)或嗜食太過,傷脾而痞滿嘔逆,權(quán)用枳實丸一服,慎勿多服。予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先用補劑加黃連、枳實,月余食反不進,汗亦不止。因悟謙甫此言,遂減去枳、連,純用補劑;又令粥多于藥而食進;又于原方內(nèi)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
〔垣〕寬中進食丸滋形氣,喜飲食。
草蔻仁(五錢) 砂仁(一錢五分) 半夏曲(七錢) 麥芽(炒,一兩) 枳實(炒,四錢) 神曲(炒,半兩) 甘草(炙,一錢半) 干姜(一錢) 陳皮(三錢) 木香(五分) 白術(shù) 白茯苓(各二錢)豬苓 澤瀉 人參 青皮(各一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和中丸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常服和中理氣,消痰進食,去濕濃腸胃。
濃樸(姜制,一兩) 白術(shù)(一兩半) 半夏(制,一兩) 橘紅(八錢) 檳榔(四錢) 枳實(麩炒,三錢) 木香(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半)
上為末,生姜汁浸蒸餅丸。每服五六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
木香枳術(shù)丸、木香干姜枳術(shù)丸能開胃進食。(二方并見內(nèi)傷飲食門。)
交泰丸升陽氣,瀉陰火,調(diào)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脹。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知母(四錢,一半生,一半酒炒,春夏用,秋冬減去) 柴胡(一錢半) 濃樸(去皮,炒,三錢。秋冬加七錢) 人參(一錢) 黃連(六錢,秋冬減一錢半) 苦楝(酒煮,三錢) 肉桂(去皮,一錢) 白茯苓(三錢) 皂角(去皮弦,煨,六錢) 紫菀(去苗,六錢) 小椒(炒,去汗、并閉目者,一錢半) 白術(shù)(二錢) 川烏頭(四錢半) 干姜(炮,三錢) 巴豆霜(半兩) 吳茱萸(湯洗,半兩) 砂仁(三錢)
上除巴豆霜另研入,余俱為細(xì)末,蜜丸。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
□
〔丹〕治一男子,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食少。此時四月,后與此方,分作十四帖,食后煎熱,下
大補丸十五粒。
白術(shù)(一兩半) 炒曲(一兩) 陳皮(七錢) 黃芩(六錢) 人參 知母(炒) 麥門冬 木通(各半兩)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
又治勞苦不思飲食。
白術(shù)(三錢) 滑石 白茯苓(各一錢)
水煎服,下保和丸三十丸。
治香港腳瘦倦,不思飲食。
白術(shù)(二兩) 蒼術(shù) 陳皮 黃連 黃柏 半夏(各半兩) 扁柏(七錢半) 香附(一兩)白芍藥(一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
憂抑傷脾,不思飲食。
黃連(炒) 芍藥(酒炒) 香附 青六散末(方見滯下。即六一散加紅曲二兩)
上姜汁浸,炊餅為丸。
濕痰氣滯,不思谷食,三補丸加蒼術(shù),倍香附。
□
〔《本》〕治脾氣久虛,不進飲食,停飲脅痛,曲術(shù)丸。
神曲(炒,十兩) 白術(shù)(五兩) 干姜 官桂(各二兩) 吳茱萸 川椒(各三兩)
上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湯下。有飲加白術(shù)二兩。此方自試有效。
二神丸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
上為末。用肥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用肉研為膏,入藥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頓能進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米谷,下無火力,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凈,酒浸曝干,日挑數(shù)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
〔《摘》〕胃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陰交
□
〔東〕三焦停水,氣攻不食,身黃微熱,胃中有寒故也∶維道、中封、胃俞、腎俞。
□
〔《撮》〕三焦邪熱,不嗜飲食∶關(guān)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
□
〔東〕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饑。)
脈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陽脈滑而緊,滑則胃氣實,緊則脾氣傷,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枳術(shù)丸之類治之。)
□
〔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達。榮衛(wèi)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頭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則惡寒?dāng)?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為遺溲。(異功散之類治之。)
□
〔《靈》〕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大惑論)
運氣饑不欲食,皆屬濕邪傷腎。經(jīng)云∶太陰司天,濕yin所勝,民病心如懸,饑不欲食,治以苦熱是也。
針灸饑不欲食有二法∶
其一清胃。經(jīng)云∶胃者,水谷之海。其 ,上在氣沖,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審守其 ,調(diào)其虛實是也。
其二取腎。經(jīng)云∶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心如懸,若饑狀。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
〔東〕饑不能食,飲食不下,嘔而雷鳴∶大迎、中極、食竇。又法∶期門、章門。冬脈不及,為病在中,令人心懸如饑。(全文見治虛實法。)
□
〔仲〕寸口脈弱遲,弱者胃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虛則發(fā)熱;胃為氣,氣虛則發(fā)厥。
□
〔《素》〕太陰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食臭也。
□
〔丹〕惡食者,胸中有物,導(dǎo)痰補脾,二陳加白蒼楂芎湯。白術(shù) 山楂 川芎 蒼術(shù)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
〔垣〕失笑丸 治虛痞惡食。(方見痞門。)
□
〔《大》〕治妊娠惡食。
人參(四兩) 濃樸 生姜 枳殼 甘草(各一兩) 水煎服。
凡妊娠惡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