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菜部
    

本經(jīng)逢原:菜部

韭生辛澀,熟甘溫,無毒。葉細根紫者良。韭子入藥,蒸熟曝干,簸去黑炒黃研用。韭初生芽,食之傷人心氣。發(fā)明 韭入足厥陰經(jīng),下散血積。生用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及婦人經(jīng)脈逆行,打撲損傷,搗汁和童便飲。然須善食,便實者宜之。有腎氣上攻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

生辛澀,熟甘溫,無毒。葉細根紫者良。韭子入藥,蒸熟曝干,簸去黑炒黃研用。

韭初生芽,食之傷人心氣。

發(fā)明 韭入足厥陰經(jīng),下散血積。生用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及婦人經(jīng)脈逆行,打撲損傷,搗汁和童便飲。然須善食,便實者宜之。有腎氣上攻心痛者,宜用韭汁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虛而噎勿用,恐致嘔吐也。其心腹有痼冷者勿食,食之必加劇,《黃帝》云,凍韭不可生食,動宿飲,飲盛必吐水。韭花食之動風,風氣人勿食。韭子辛溫壯火,治夢泄尿血,白帶白淫,男子隨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惟腎氣過勞不能收攝者為宜。若陰虛火旺,及亢陽不交,獨陰失合,誤用是抱薪救焚矣。

大抵韭之功用,全在辛溫散結(jié)。子則包含少火未散,故能澀精;而壯火熾盛,則為戈戟。今人以韭子薰齲齒出蟲,然能傷骨壞齒,不可不知。

辛苦溫,無毒。似韭而葉闊者是�!饵S帝》云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韭之氣味相類,功用亦相類,如無薤處,以韭代之。

《本經(jīng)》治金瘡瘡敗,輕身不饑,耐老。

發(fā)明 薤白味辛氣溫,入手陽明。除寒熱,溫中去水,專泄氣滯。故四逆散加此,治泄利下重胸痹。薤白白酒湯專用以泄胸中痹氣也�!侗窘�(jīng)》治金瘡瘡敗,取辛以泄氣、溫以長肉也。弘景云,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即《本經(jīng)》輕身不饑耐老之謂。諸瘡中,風寒水腫,生搗敷之。搗汁生飲,能吐胃中痰食蟲積屢驗�!督饏T》救卒死,搗汁灌鼻中效。薤葉治肺氣喘急,《千金方》用之,以薤善散結(jié),蒜能消癥,各適其用也。

胡蔥良,蟠蔥即龍爪蔥

辛平,無毒。服地黃、常山、蜜桂者犯之無效。生蔥尤忌。蔥與雞、犬肉食之,令人動血。

《本經(jīng)》作湯,治傷寒寒熱中風,面目浮腫,能作汗。

發(fā)明 蔥莖味辛溫,上升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專主發(fā)散,以通上下陽氣,即《本經(jīng)》作湯以下主治,故傷寒頭痛如破,用連須蔥白香豉湯。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脈微者,白通湯內(nèi)用蔥白,以其辛溫通陽氣也。妊娠風邪喘嗽,非蔥白、橘皮不除,且能安胎順氣。金瘡折傷血出疼痛不止者,用蔥連葉煨熟敷之,冷即頻易,其痛立止,更無瘢痕也。

以蔥葉專散血氣。蔥須專行經(jīng)絡。蔥花主心痹痛如刀刺。蔥子明目,補中氣不足。蟠蔥專主冷熱疝氣。胡蔥化五石,消桂為水,療腫毒。

小者曰蒜,大者曰胡

辛溫小毒。服云母人切禁,胡蒜、獨顆蒜尤忌。

發(fā)明 胡之與蒜功用仿佛,并入手太陰、陽明。氣味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腫,化癥積肉食,主溪毒下氣。治蠱傳蛇蟲沙虱瘡,此其功也。夏月食之解暑,多食傷氣損目。養(yǎng)生者忌之。艾火炙用獨顆蒜甚良,以其力專也。凡中暑毒人爛嚼三四瓣下咽即知。又鼻衄不止者,搗貼足心,衄止即拭去之。蒜齏水頓服二升,吐腹中蟲積。噎膈食不得下,腹熱如火,手不可近者,皆效。但胃虛少食者,誤投是速其咎也。香港腳風病,及時行病后忌食,為其能鼓午余毒也。服云母、鐘乳人勿食,為其能攪散藥力,犯之必腹痛泄利,前功盡棄也。小蒜主霍亂腹中不安,溫中除邪痹毒瓦斯�!饵S帝》云,食小蒜、啖生魚,令人奪氣陰核疼,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

蕓苔

即油菜

辛溫無毒。

發(fā)明 蕓苔破血,故產(chǎn)婦宜食之,然須藏久者,庶無泄瀉之虞。若舊患香港腳者不可食,胡臭人不可食,食之加劇。游風丹腫取葉搗敷如神。無葉時以子代之。時病瘥后不可食一切生菜,令手足腫。其子打油,名香油,癰疽及漏中生蟲,以香油涂之即盡。臘肉蛀孔中滴入,其蟲即滅,治蟲之功可知。

白芥

辛溫微毒。

發(fā)明 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達,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義也。辛能入肺,溫能散表,故有利氣豁痰,散痛消腫辟惡之功。昔有脅痛諸治不效,因食芥齏而愈者,偶中散結(jié)開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氣上氣發(fā)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雖日常用品,然多食則昏目動火,泄氣傷精。肺經(jīng)有熱、虛火亢者切忌。陳年咸芥鹵治肺癰,吐盡臭痰穢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潰宜之。

蕪菁

一名蔓菁,即諸葛菜

苦溫無毒。

發(fā)明 蔓菁治熱毒風腫乳癰寒熱,和鹽少許生搗涂之,熱即易,不過三五次瘥。子能明目�!肚Ы稹访嬷接弥�,令人面潔白悅顏色。但不可久食,令人氣脹。

菜菔子

辛甘平,微溫無毒。其子多種,惟春種夏收,子細而色黯者佳。服地黃、何首烏人忌之。

發(fā)明 菔子治痰有推墻倒壁之功,長于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降則定痰嗽,皆利氣之效。同蘇子白芥子為三子散,治痰喘胸滿。其根,生升,熟降。生則克血消痰,熟則生痰助濕。生萊菔汁治火傷垂死,灌之即蘇。打撲損傷青紫,搗爛罨之即散。煨熟揩摩凍瘃二三日即和。偏頭風痛,取近蒂青色者半寸許搗汁滴鼻孔,左痛滴右,右痛滴左,左右俱痛兩鼻俱滴,滴后臥少頃,日滴一次,不過六七日,永不復發(fā)。欲令須發(fā)白者,以生地黃汁一升,合生萊菔汁一升飲之即白,傷血之驗可征也。小兒丹瘤游風,搗涂即消,能消面積,解附子毒。性最耗氣傷血,故脾胃虛寒,食不化者勿食�!兜し健啡∶缛~陰干治痢,隨色之紅白用,赤者砂糖調(diào)服,白者糖霜調(diào)服,然惟初痢為宜。若久痢胃虛畏食者,不可用也。

宿根謂之母姜

辛溫無毒。解半夏、莨菪、濃樸毒。

《本經(jīng)》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發(fā)明 生姜辛溫而散,肺脾藥也。散風寒,止嘔吐,化痰涎,消脹滿,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嘔吐等病。辛以散之,即《本經(jīng)》去臭氣,通神明,不使邪穢之氣傷犯正氣也。同大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wèi)。凡藥中用之,使津液不致沸騰,不獨專于發(fā)散也。煨熟則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氣,散郁結(jié),故逍遙散用之。同蜂蜜熬熟,治風熱咳逆痰結(jié),取蜜之潤,以和辛散之性也。生姜搗汁則大走經(jīng)絡,與竹瀝則去熱痰,同半夏則治寒痰。凡中風中暑及犯山嵐霧露毒惡卒病,姜汁和童便灌之立解。姜能開痰下氣,童便降火也。甄權(quán)云∶搗汁和蜜食,治中熱嘔逆,不能下食,取姜以治嘔,蜜以和胃也。姜為嘔家圣藥,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以其能行陽散氣也。干生姜溫中主嗽,治脹滿霍亂嘔吐不止,腹痛者宜之。較生姜稍守,較干姜稍緩,為屑和酒服治偏風頭痛。姜皮辛涼,能消四肢浮腫,腹脹痞滿,五皮散用之。古云,秋不食姜,令人瀉氣,而新姜尤當忌之。目疾、痔瘡勿食�;及b疽人食之則生惡肉。妊婦嗜食,令子余指。

干姜

其嫩者曰白姜

辛熱無毒�;蛏�,或炮黑用。炮法,濃切,鐵銚內(nèi)烈火燒,勿頻動,俟銚面火然略 以水急挑數(shù)轉(zhuǎn),入壇中勿泄氣,俟冷,則里外通黑,而性不烈也。

《本經(jīng)》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 下痢,生者尤良。

發(fā)明 干姜稟陽氣之正,雖烈無毒,其味本辛,炮之則苦,專散虛火。用治里寒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生者,能助陽,去臟腑沉寒,發(fā)諸經(jīng)寒氣,腹中冷痛,霍亂脹滿,皮膚間結(jié)氣,止嘔逆,治感寒腹痛,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理中湯用之,以其溫脾也。四逆湯用之,以其回陽也。生則逐寒邪而發(fā)表,胸滿咳逆上氣,出汗風濕痹宜之。炮則除胃冷而守中,溫中止血,腸 下利宜之。曷觀小青龍、四逆等方并用生者,甘草干姜湯獨用炮者;其理中丸中雖不言炮,在溫中例治不妨隨緩急裁用。然亦不可過多,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也。少用則收攝虛陽,溫以順之,是少火生氣也。同五味子以溫肺,同人參以溫胃,同甘草以溫經(jīng)。凡血虛發(fā)熱,產(chǎn)后大熱須炮黑用之。有血脫色白、夭然不澤,脈濡者,宜干姜之辛溫以益血,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又入肺利氣,入腎燥濕,入肝引血藥生血,于亡血家有破宿生新,陽生陰長之義。如過用涼藥,血不止,脈反緊,疾者乃陽虧陰無所附,加用炮姜、炙甘草可也。陰虛有熱、血熱妄行者勿用,以其散氣走血也。

胡荽

一名芫荽

辛溫微毒。服白術(shù)牡丹皮者忌食。

發(fā)明 胡荽辛溫,香竄內(nèi)通心脾,外達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氣,酒后煎湯漱洗則絕無酒氣。痘瘡出不快者,搗 衣被發(fā)之,如春夏陽氣發(fā)越時用之,反助熱毒,恐變黑陷,不可不慎。華佗云,患臭人勿食,口氣 齒人食之加劇。服云母,鐘乳人勿食,為其辛溫能解諸藥之力也。

辛平無毒。

發(fā)明 草 香入足太陽、手足少陰,能開胃進食。專治膀胱疝氣及腎氣沖脅如刀刺痛,喘息不便者,生搗熱酒絞服,以其辛香不竄,善降濁陰之氣也。下焦多火,強陽易舉者勿食。

水芹

俗名水芹

甘微辛,小毒。

《本經(jīng)》云∶女子赤沃下血,養(yǎng)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

發(fā)明 按∶ 有兩種,一種生平田者,曰旱 ,稟青陽之氣而生,氣味辛竄。能清理胃中濁濕,故《本經(jīng)》主女子赤沃,濁濕去則胃氣清純,而精血有賴,令人肥健嗜食。一種生陂澤者,曰水 。得濕淫之氣而生,氣味辛濁。有蟲子在葉間視之不見,食之令人為患,面青手青腹?jié)M如妊,痛不可忍,作蛟龍病,但服硬餳二三升,吐出便瘥,大抵是蛇虺之毒爾。

其根白,盈尺者曰馬 ,食之令人發(fā)瘡疥,以其濕熱之氣最盛也。和醋食之損齒,有鱉瘕人不可食。

甘冷滑,無毒。

發(fā)明 凡菜蔬皆能疏利腸胃,而菠 冷滑尤甚,多食令人腳弱發(fā)腰痛動冷氣,與 魚同食發(fā)霍亂,取汁煉霜制砒、汞,伏雌黃硫黃毒。

蕹菜

甘平無毒。

發(fā)明 蕹菜干柔如蔓而中空,以之橫地節(jié)節(jié)生根,南方之奇蔬也。專解野葛毒,生搗服之尤良。搗汁和酒服治難產(chǎn),取汁滴野葛苗當時萎死,其相畏如此。

茼蒿

甘溫無毒。

發(fā)明 茼蒿氣濁,能助相火。禹錫言,多食動風,氣熏人心,令人氣滿�!肚Ы稹费园残臍猓B(yǎng)脾胃,消痰飲,利腸胃者,是指素稟火衰而言,若腎氣本旺,不無助火之患。

菥子

薺菜

辛微溫,無毒。

《本經(jīng)》明目治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

發(fā)明 菥 即薺之大而有毛者,與薺之性不甚相遠。其子專于明目,《千金》治目暗去翳方用之,亦治目中 肉,搗篩為末,夜夜點之,久久其膜自落。甄權(quán)以薺治青不見物,補五臟不足,二薺之性總不出《本經(jīng)》主治也。

莧子

甘冷利,無毒。

《本經(jīng)》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

發(fā)明 時珍曰∶莧子去青盲白翳,與青葙同類異種,故其治目之功仿佛�!妒セ荨芬郧{子治大小便不利,無外乎《本經(jīng)》主治也。

馬齒

酸寒無毒。恭曰辛溫,即莧之赤色者。

發(fā)明 馬齒莧功專散血消腫,故能治血瘤及多年惡瘡,搗敷不過兩三遍即愈。解馬汗射工毒,涂之瘥。燒灰和梳垢封疔腫,先炙后封之,其根即出。不可同鱉食,令成鱉瘕。

白草

甘微苦平,無毒。

發(fā)明 翻白草出《救荒本草》,楚人謂之湖雞腿,淮人謂之天。時珍曰,湖雞腿生近澤田地,高不盈尺,一莖三葉,尖長而濃,有皺紋鋸齒,面青背白,四月開小黃花,結(jié)子如胡荽子,中有細子,根狀如臺術(shù),兩頭尖,剝?nèi)コ嗥ぃ鋬?nèi)白色如雞肉,食之有粉,小兒生食之�;哪昃蛞院惋埵常瑑嚎贫化彴勿鄯接弥�,取其涼潤解毒也。

蒲公英

俗名奶汁草,苗高尺余者良

甘平無毒。

發(fā)明 蒲公英屬土,開黃花,味甘。解食毒,散滯氣。然必鮮者搗汁和酒服,治乳癰效速。服罷欲睡是其功驗,微汗而愈。

落葵

一名藤葵,亦名燕脂菜,俗名染綠子

酸寒滑無毒。

發(fā)明 落葵蔓生,葉圓濃如杏葉。子似五味子,生青熟紫,所在有之,揉取汁紅如胭脂,女人飾面點唇,及染布帛。謂之胡胭脂,亦曰染綠子,但久即色易變�!秳e錄》言滑中散熱。時珍云,利大小腸。子仁可作面脂,和白蜜涂,鮮華立現(xiàn)。

蕺草

一名魚腥草

辛微溫,小毒。

發(fā)明 魚腥草方藥罕用。近世僅以煎湯熏滌痔瘡,及敷惡瘡白禿。又治咽喉乳鵝,搗取自然汁灌吐頑痰殊效�!秳e錄》主蠼 尿瘡,又云多食氣喘,患香港腳人勿食�!肚Ы稹费�,素有香港腳人食之一生不愈。時珍云,散熱毒癰腫,脫肛斷 疾,解鹵毒。合上諸治,總不出辟諸蟲毒、瘡毒。即治痔瘡,亦是濕氣生蟲之患,專取穢惡之氣,以治穢惡之疾,同氣相感之力也。

甘寒滑,無毒。

發(fā)明 蕨性寒滑,不可生食,《搜神記》言,有甲士折蕨食之,覺心中怏怏成疾,后吐一小蛇,漸干成蕨。孫真人云,久食成瘕,信與前說相符耳。

黃獨

即土芋

甘辛寒小毒。不可溺灌,灌之則苦。

發(fā)明 土芋解諸藥毒。生研水服,當吐出惡物便止。煮熟食甘美不饑,濃人腸胃,去熱嗽。小兒熟食能稀痘,解痘毒、瘡毒。其藤燒灰敷痘爛成瘡,可無瘢痕。

薯蕷

山藥,因唐代宗名蕷,宋英宗名薯,改名山藥

甘平無毒。同面食發(fā)動氣,微焙用。

《本經(jīng)》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發(fā)明 山藥入手足太陰。色白歸肺。味甘歸脾。大補黃庭,治氣不足而清虛熱。故《本經(jīng)》治傷中寒熱邪氣,補而不滯,溫而不熱。又能益氣力,長肌肉,強陰固腎,止泄精小便頻數(shù)。肺為腎之上源,源既有滋,流豈無益,《金匱》八味丸用以強陰也,薯蕷丸以之為君。而主虛勞不足,風氣百病,甘溫平補而不礙久積之邪也。其鮮者,和生鯽魚腦搗敷腫,又搗爛和芎 末白糖霜涂乳癖結(jié)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但涂上奇癢不可忍,忍之良久漸止,不過數(shù)次即愈。子名零余子,補虛損,強腰腳,益腎。一種曰甘薯,色較薯蕷稍紫,味較薯蕷稍甜,質(zhì)較薯蕷稍膩,性較薯蕷稍溫,補脾強腎之功較薯蕷稍勝。廣人以之代糧,今徽寧亦多種之,名曰薯,音孺與薯字形切音并相類,傳久之訛耳。

百合

甘平無毒。白花者補脾肺,赤花者名山丹,散瘀血藥用之。

《本經(jīng)》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發(fā)明 百合能補土清金,止咳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黃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侗窘�(jīng)》主邪氣腹脹心痛,亦是散積蓄之邪,今世所昧也。其曰利大小便者,性專降泄耳。其曰補中益氣者,邪熱去而脾胃安矣。然性專降泄,中氣虛寒、二便滑泄者忌之。紅花者活血,治婦人崩中。其蕊敷疔腫惡瘡,按中吳紀聞云,百合乃蚯蚓所化,此洵有之。余親見包山土罅中有變化未全者,大略野生百合,蚓化有之。其清熱解毒,散積消瘀,乃蚓之本性耳。

一名落蘇

甘寒小毒。

發(fā)明 茄性寒利,多食腹痛下利,女人能傷子宮發(fā)動痼疾,秋后多食損目。老裂者燒灰治乳裂。根治凍瘡皺裂,煮湯漬之良。其白茄根入風濕藥,浸酒服,其白茄蒂蘸硫黃末擦白癜風。紫茄蒂蘸硫黃末擦紫癜風,取其散風毒瘀血也�!兜し健分文X疽初起,用茄蒂燒灰存性酒服,未潰即消。又方用茄蒂中骨七枚,生何首烏一兩煎服,連進三服即愈。

苦瓠

即細頸葫蘆

苦寒,有毒。

《本經(jīng)》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發(fā)明 瓠有甜苦二種。甜者雖言無毒,亦不利人。扁云,患腳虛脹者不得食之,患永不瘥�?嗾哂葌笟�,不可輕試。凡苦寒藥皆能伐胃,不獨瓠也�!侗窘�(jīng)》治大水浮腫,又云下水,令人吐,大傷中氣。今人治黃癉水氣,大小便不通�;蚪鹁骑埳险簦�?qū)嵦撬嫘�,必暴病實證庶可劫之。若久病胃虛誤服,必致吐利不止,往往致斃,可不慎歟。其子煎汁或酒浸,治鼻窒氣塞,少少滴入。又目疾 肉血翳藥中亦有用者,取苦寒以降火也。長柄胡蘆燒灰存性,腋下癭瘤研52667788.cn末擦之,以愈為度。

冬瓜

冬瓜仁

瓜甘寒,子甘平無毒。

《本經(jīng)》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輕身耐老。

發(fā)明 冬瓜利大小腸,壓丹石毒。其子治腸癰,去面 黑,潤肌膚。及作面脂,即《本經(jīng)》悅澤好顏色之用也。瓜練絞汁服,治五淋,壓丹石毒。

越瓜

菜瓜,俗名生瓜,長可尺余,有青白二色,青者尤勝

甘平小毒。

發(fā)明 越瓜生于越中,今湖州等處最多,僅供菜蔬,故名菜瓜。生食動氣,令人心痛,臍下癥結(jié),腳弱不能行。天行病后不可食。惟解酒毒,利小便宜之。燒灰敷口瘡及陰莖熱瘡,以其能解熱毒,收濕氣也。

胡瓜

今名黃瓜,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隋時避石勒,名改呼黃瓜,至今因之

甘寒小毒。

發(fā)明 黃瓜甘寒,故能清熱利水,善解火毒。北人坐臥炕床,以此為珍品。南人以之供蔬,甚不益人,多食動氣,發(fā)寒熱,發(fā)瘡疥,發(fā)香港腳,令人虛熱上逆。天行后不可食,小兒切忌,作瀉生疳。其治咽喉腫痛,用老黃瓜去子,以芒硝填滿,陰干為末,每以少許吹之。

杖瘡 腫,取黃瓜入磁瓶中,河水浸之,每以水掃瘡上立效�;鹧鄢嗤矗宵S瓜挖去瓤,入芒硝令滿,懸陰處待硝出刮下,磁罐收貯,留點眼甚效。湯火傷灼,五月五日以黃瓜搗碎入瓶內(nèi)封,掛檐下,取水刷之,皆取其甘寒以解毒也。

南瓜

種出南蕃故名

甘溫有毒。

發(fā)明 至賤之品,食類之所不屑,時珍既云,多食發(fā)香港腳黃癉。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其性滯氣助濕可知。何又言補中益氣耶,前后不相應如此。

絲瓜

甘寒無毒。

發(fā)明 絲瓜嫩者寒滑,多食瀉人,菜蔬中最不足取。其老者,經(jīng)絡貫串房隔聯(lián)屬,故能通人經(jīng)脈支絡,而解熱消腫祛毒殺蟲,及治諸血病。故痘瘡不快,用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水服甚效,以其甘寒解毒而無滑瀉之虞也。其立冬后,小絲瓜 ,入朱砂服之能稀痘。其絲瓜藤取近根三五寸,燒灰存性為末,治鼻中時流臭濁水,酒調(diào)日服方寸匙效。其葉搗汁生服,解一切蛇傷之毒。即以滓罨傷處,干即易之。

苦瓜

一名錦荔枝

苦寒無毒。

發(fā)明 錦荔枝有長短二種。生青,熟赤。生則性寒,熟則性溫。閩粵人以長者去子,但取青皮煮肉充蔬,為除熱解煩清心明目之品。短者性溫,其子苦甘,內(nèi)藏真火,故能壯陽益氣。然須熟赤,方有殊功。

紫菜

甘咸寒,無毒。

發(fā)明 凡癭結(jié)積塊之疾宜常食之,咸能軟堅之義。多食令人腹痛,發(fā)冷氣,吐白沫,飲熱醋少許即消。

石花

甘咸寒滑,無毒。

發(fā)明 石花煮肉夏月必凍。下部虛寒及脾氣不充者勿食。

木耳

甘平小毒。

發(fā)明 木耳稟濕土之氣而生于朽株,故有衰精冷腎之患。然治痔瘡 腫,崩中漏下大驗。俱炒見煙為末,酒服方寸匙效。

桑耳

桑上寄生

甘平有毒。有桑蛾、桑雞、桑黃、桑臣等名。

《本經(jīng)》黑者主女子漏下。赤者治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瘍,寒熱無子。

發(fā)明 桑耳涼潤,善祛子臟中風熱,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熱積聚,積聚去不難成孕�!侗窘�(jīng)》專取黑者達腎,赤者走肝,補中寓瀉,瀉中寓補之機,具見言外矣。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金色者治癖飲積聚,及腸風瀉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虛勞,咽喉痹痛,一切血證咸宜用之。槐耳治五痔脫肛。柳耳治反胃吐痰。柘耳治肺癰咳吐膿血,不問已成未成,皆可用之。

香蕈

甘平無毒。

發(fā)明 諸蕈稟土之熱毒浮長,所以有毒傷人。惟香蕈楠木上糯米種出,大益胃氣,與磨菰雞 性味不殊,蘑菰亦埋桑楮諸木于土中,澆以米泔而生,其長大色白,柔軟中空如雞腿者,名雞腿蘑菰。狀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其出云南生沙地間,高腳傘頭者曰雞 菜,皆能益胃清神。蘑菰兼能化痰,雞 兼能治痔。一得桑楮余澤,一鐘山川靈氣,故其性各有不同耳。

土蕈

蕈,通作菌,甘寒有毒。

發(fā)明 處處山中有之,以其得嵐嶂郁蒸之氣而生,助長濕熱最甚。過食令人腹痛、顱脹,或發(fā)痰氣嘔逆,其在初春蟄蟲未起之時為毒尚淺,夏秋濕熱盛行之時,毒邪尤甚。以其多有蛇虺之毒也。即生朽株上者,除槐榆松柳杉桑,及 蘆根者食之無虞。然日久蟲生味苦,亦不宜食。他如皂莢、苦竹、茅根,生者不無小毒,食之多發(fā)瘡疥。而生于楓樹上者,食之毒攻心包,令人笑不止,急以苦茗地漿或生白礬研,新汲水解之。諸菌之可食者,首推雷驚菌,次則糖菌、松花菌,味極鮮美。若味苦或辣皆為有毒,切不可食。至如光白如銀,中夜有光,上有毛,下無紋,底無贈裥,仰卷色赤,欲爛無蟲,洗之水黑,煮之不熟者,并有大毒傷人。中其毒者,非地漿清糞不能救之。昔聞有人得一大菌,光潤可愛,置之瓶中,蠅蚋撲上即死,究其所得之處乃在古冢穴中洵為桫枋之毒無疑。今人煮菌,每以銀飾并燈心草置鍋中,但驗其銀色黑者即為有毒,近見食蕈而死者與河豚無異,特表而出之。

闂佺儵鏅濇灙闁告鍥ф闁搞儮鏅濊ぐ鍧楁煙閹帒濮€鐎规洘锕㈤弫宥夋晸閿燂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經(jīng)論書籍: 《經(jīng)絡全書》 《四圣心源》 《內(nèi)經(jīng)評文》 《靈樞懸解》 《素問懸解》 更多>>
    傷寒金匱: 《傷寒說意》 《傷寒心法要訣》 《傷寒懸解》 《傷寒尋源》 《傷寒醫(yī)訣串解》 更多>>
    診治書籍: 《脈訣刊誤》 《脈訣乳�!� 《脈理求真》 《脈確》 《脈象統(tǒng)類》 更多>>
    本草書籍: 《本草崇原》 《本草從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經(jīng)》 《本草綱目》 更多>>
    方言書籍: 《洪氏集驗方》 《華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經(jīng)》 《急救便方》 更多>>
    內(nèi)科書籍: 《中國醫(yī)籍考》 《中風論》 《重訂靈蘭要覽》 《重訂廣溫熱論》 《止園醫(yī)話》 更多>>
    婦科書籍: 《產(chǎn)寶》 《產(chǎn)鑒》 《婦科秘方》 《婦科秘書》 《婦科問答》 更多>>
    兒科書籍: 《保嬰撮要》 《保幼新編》 《慈幼便覽》 《慈幼新書》 《達生編》 更多>>
    外科書籍: 《金瘡秘傳禁方》 《救傷秘旨》 《立齋外科發(fā)揮》 《傷科補要》 《傷科大成》 更多>>
    五官書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條辨》 《包氏喉證家寶》 《喉科秘訣》 《喉科指掌》 更多>>
    針灸書籍: 《針經(jīng)指南》 《針灸大全》 《針灸甲乙經(jīng)》 《針灸聚英》 《針灸神書》 更多>>
    醫(yī)論書籍: 《思考中醫(yī)》 《四圣懸樞》 《塘醫(yī)話》 《推求師意》 《外經(jīng)微言》 更多>>
    醫(yī)案書籍: 《馬培之醫(yī)案》 《奇癥匯》 《三家醫(yī)案合刻》 《邵蘭蓀醫(yī)案》 《孫文垣醫(yī)案》 更多>>
    綜合書籍: 《急救廣生集》 《景岳全書》 《明醫(yī)雜著》 《明醫(yī)指掌》 《儒門事親》 更多>>
    養(yǎng)生書籍: 《食療方》 《壽世傳真》 《壽世青編》 《心醫(yī)集》 《服食導餌》 更多>>
    其它書籍: 《本草問答》 《瘋門全書》 《厘正按摩要術(shù)》 《醫(yī)暇卮言》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更多>>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