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論古人的煎藥法
    

醫(yī)患雜談:論古人的煎藥法

論古人的煎藥法古代煎藥用水講究多:論古人的煎藥法(一)
張瑞賢 楊華 易紅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古代醫(yī)家對于煎藥極為重視,徐大椿就指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奔逅幱盟羌逅幊蓴〉年P(guān)鍵。在眾方之祖的《傷寒雜病論》中,對于煎藥用水已經(jīng)十分講究。概論下來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漿水、泉水、甘瀾水、東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各種不同的水應用于不同的煎劑,有不同的用途。⑴井花水,見風引湯。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⑵潦水,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處所積的雨水。⑶漿水,見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發(fā)酵后的水。⑷泉水,見百合病、滑石代赭湯諸方。⑸甘瀾水,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張仲景自注造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也。⑹東流水,見澤漆湯。⑺酒水各半煎,見炙甘草湯。⑻酒煎,見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紅藍花酒等。此外還有在煎劑中加入苦酒、蜜、豬膏、馬通汁等。
  現(xiàn)代認為煎藥中的水等屬于溶媒(還有醋、酒等),通過煎煮,使藥物(溶質(zhì))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藥用水,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歷代中醫(yī)都對煎藥用水十分重視。同時水既是溶媒,也是藥物。在許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時作為藥物出現(xiàn)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功用、主治等。
  一般煎劑,使用的溶媒主要還是普通水,孫思邈指出:“凡煮湯,當取井華水!笨赡苡捎诘赜蚴褂玫姆奖悖院蟮尼t(yī)家逐漸降低了煎藥用水的要求。宋代《圣濟總錄》就已經(jīng)提出使用干凈的新鮮水煎藥的說法,“凡煎藥當取新水,令極清潔。”元代醫(yī)家王好古引述了李東垣類似的主張:“病人服藥……必用新凈甜水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shù)。”明代李時珍指出:“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依方,詳見水部!背綍辛硗庖笸,一般煎藥用水需要味甜、清潔、新鮮,無論流水、井水、沸湯等皆可。
  不過,關(guān)于使用什么水,醫(yī)家的看法還有區(qū)別。唐慎微認為最適合的是千里水和東流水,因為這二種水“味平,無毒。主病后虛弱,揚之萬過,煮藥,禁神驗。二水皆堪蕩滌邪穢,煎煮湯藥……蓋取其潔誠也!笨娤S赫J為:“凡湯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洌者,次則長流河水,井水不用!彼麍猿终J為只有流動的水才可以煎藥,而“死水”不行。石壽棠的看法則比較中庸:“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緩中,用甘瀾水(即千揚水,如煎大半夏湯法)……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睆堣磪s認為:“古人服藥必擇水火,故凡湯液多用新汲井華水,取天真之氣浮于水面也!
  多數(shù)醫(yī)家主張因病證制宜,代表有李東垣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李時珍《本草綱目》、尤乘《壽世青編》、張璐《本經(jīng)逢原》、趙晴初《存存齋醫(yī)話稿》等等。
  題名李東垣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對于煎藥用水有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并解釋了機理:“凡煎藥用水,也各有宜!薄叭缰螡衲[浮脹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則取長流水。以流長源遠,其性通達,直引四肢之間也!薄叭缰味悴煌,及足脛以下風濕,則取急流水。以其湍縱峻急,其性速下也”等等,有長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瀾水、池潦水、陰陽水等皆有適應癥。規(guī)定不僅指出了不同病證煎藥用水的不同,而且說明了不同水的制法、取法以及使用的機理。之后不少醫(yī)家引述了這段論述。
  《本草綱目》是中藥的集大成者,其卷五為水部,“集水之關(guān)于藥食者”,凡四十三種,分為二類:曰天,曰地。天之水有13種: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臘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之水有30種:流水、井泉水、井華水、節(jié)氣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溫湯、碧海水、鹽膽水、阿井水、山巖泉水、古冢中水、糧罌中水、赤龍浴水、車轍中水、地漿、熱湯、生熟湯、齏水、漿水、甑氣水、三家洗碗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藍水、豬槽中水、市門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兒湯。李時珍對煎藥用水十分重視,他指出:“水性之不同如此。陸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惡,烹藥者反不知辨此,豈不戾哉!”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流水也。其外動而性靜,其質(zhì)柔而氣剛,與湖澤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濁,而溪澗之水清,復有不同焉。觀濁水流水之魚,與清水止水之魚,性色迥別;淬劍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異。則其入藥,豈可無辨乎!
  清初尤乘也對歷代煎藥用水進行了歸納,涉及的煎藥用水有長流水、急流水、順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井華水、新汲水、甘瀾水、潦水、冬霜水、臘雪水、陰陽水、菊英水等,并舉例說明煎藥用水在治療上的重要性!敖裆跤兴匏逅,不惟無功,恐有蟲毒,陰氣所侵,益蒙其害。即滾湯停宿者,浴面無顏色,洗身成癬!
  其他清代醫(yī)家如張璐的《本經(jīng)逢原》、何夢瑤的《煎藥用水歌》、趙晴初的《存存齋醫(yī)話稿》等都對煎藥用水有過詳細的論述。
  如今煎藥用水基本上以自來水為主,它符合古人要求的潔凈、新鮮、流動的原則,其他使用的還有礦泉水、蒸餾水、純凈水等。農(nóng)村有些地區(qū)還使用井水、河水,當以潔凈、新鮮、流動為好。古人提到的其他用水,現(xiàn)今已經(jīng)很少有人使用了。至于它的機理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轉(zhuǎn)摘自:shen39論壇   http://www。shen39。com/viewthread.php?tid=4384

-----------煎藥注意先煎與后煎:論古人的煎藥法(二)
先煎
  現(xiàn)代認為,先煎主要應用于有效成分難溶于水的礦物、貝殼類藥物,有些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需久煎祛除毒性。而在古代似乎并不是這樣。在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就有先煎的要求,如麻黃、葛根、茯苓、梔子、生、蜀漆、大黃瓜蔞、肥大棗、茵陳、芍藥葦莖、厚樸、枳實等皆有“先煮”的方劑。
  明·陶華就在《傷寒六書》中根據(jù)《傷寒雜病論》的先煎用法,曾提出主病之藥先煎的觀點,以后徐春圃的《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李梴的《醫(yī)學入門》、繆希雍的《炮炙***》都有類似提法,并列出具體藥味,如下表。
  繆希雍認為:“凡煎湯劑,必先以主治之為君藥先煮數(shù)沸,然后下余藥……凡諸治劑,必有主治為君之藥,俱宜先煎,則效自奏也!鼻宕t(yī)徐大椿指出煎藥時間的順序各有不同:“煎藥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藥一味,后入余藥者,有先煎眾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湯以煎藥者;有先分煎,后并煎者……”這時已并不完全主張主治之君藥先煎了。
  后煎
  后煎又稱后下,現(xiàn)代主要用于一般氣味芳香的藥物,此外還有一些藥物為不破壞其有效成分也應后煎,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
  在《傷寒雜病論》中不用后煎后下等詞匯,而是在先煎各種藥物之后再煎余下的一味藥。如桂枝人參湯由桂枝、甘草、白術(shù)、人參、干姜等五味藥物組成,《傷寒論》中的煎法是“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憋@然,用現(xiàn)在的說法應該是桂枝后下了。再如大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等四味組成,煎煮方法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贝簏S后下,芒硝更后下。對于《傷寒論》先煎后下的意義,石壽棠是這樣分析的:“至于煎法……或先煎以厚其汁,或后煎以取其氣,或先煎取其味厚而緩行,或后煎取其氣薄而先至(如大承氣湯,先煎大黃、枳實、厚樸,后下芒硝是也)!
  徐大椿對煎藥法極為重視,他指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飪禽魚羊豕,失其調(diào)度,尚能損人,況藥專以之治病,而可不講乎?”煎藥的先煎后下,體現(xiàn)的是煎藥時間長短,“大者發(fā)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蕩;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敝挥姓_掌握煎藥方法,才能保證臨床的療效。否則“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無效。蓋病家之常服藥者,或尚能依法為之;其粗魯貧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難愈也。若今之醫(yī)者,亦不能知之矣,況病家乎?”

-----------煎藥要掌握好火候:論古人的煎藥法(三)
古人對煎藥的火候十分講究。南朝梁陶弘景就指出:“凡煮湯,欲微火,令小沸!边@是自古以來煎藥的基本火候。如果用火過急則會湯液溢出,還可能熬干湯液,不僅造成藥材浪費,而且可能造成藥物變性而有害于身體。文火慢煎是對一般湯劑的煎藥要求,其目的是將有效成分更多地煎煮出來。王懷隱指出:“凡煮湯……常令文火小沸,令藥味出。”王好古也指出:“病人服藥……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shù)。用紗濾去渣,取清汁服之,無不效也!笨娤S簭娬{(diào)指出:“煎時不宜烈火,其湯騰沸耗蝕而速涸,藥性未盡出而氣味不純。人家多有此病,而反責藥不效咎將誰歸?”患者及家屬常常不知道煎藥需用文火的道理,往往采用急火速煎,服用后療效不好,反而責怪醫(yī)生,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沒有真正掌握煎藥用火的基本原則造成的。
  然而不是所有的煎劑都要采取文火慢煎,要根據(jù)病情的輕重緩急、藥物的功效主治的不同,常常采取不同的煎法。沈括就指出:“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jié)也!泵鞔t(yī)家李梴指出:“如補湯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濕藥,緊火煎服!泵鞔_周彥《醫(yī)宗粹言》云:“凡煎湯藥,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泵髂┲t(yī)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藥,各有法度。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敝赋鼋獗硭幰蛞詺鈩伲市杓被鹚偌,補益藥因以味勝,故需慢火緩煎。
  清代石壽棠在闡發(fā)張仲景《傷寒論》用藥法則時,談到火候問題:“至于煎法,亦當用意……欲其上升外達,用武火;欲其下降內(nèi)行,用文火……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鼻宕齑蟠环治隽怂幬镉谩懊突稹、“緩火”的原因:“煎藥之法各殊……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緩火者。各有妙義,不可移易。今則不論何藥,惟用猛火多煎,將芳香之氣散盡,僅存濃厚之質(zhì)。如煎燒酒者,將糟久煮,則酒氣全無矣,豈能和營達衛(wèi)乎?須將古人所定煎法,細細推究,而各當其宜,則取效尤捷!币呀(jīng)認識到含揮發(fā)油成分的藥物在大火酒煎的情況下會揮發(fā)掉,就如同制造燒酒時如果煎煮的時間過久會使酒精蒸發(fā)一樣。黃凱鈞對于人參的煎法認識不同,他認為人參不是用文火,而應用武火:“煮藥之法,取味者火宜緩,取氣者火宜速。若人參雖取氣,亦須武火緩煎!眳莾x洛指出了一些動物類藥物需要微火慢煎,而且膏滋類藥物都應如此:“凡煎阿膠、鹿膠等,止宜微火,令小沸,不得過七日。若日數(shù)多,火氣太重,雖陳之至久,火氣終不能脫,服之不惟無益,反致助火傷陰也。煎膏子亦宜微火、并不可久煎。”
  古代往往是以用什么作為燃料來控制和掌握火候。
  明代孫志宏撰提出桑木是最好的煎藥用木柴:“煎藥***……用桑柴火不緩烈,取幾分者,必準其數(shù)!
  李時珍對于煎藥的火候也十分重視,他說:“須識火候,不可太過不及。火用木炭、蘆葦為佳……若發(fā)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躁及暑月伏陰在內(nèi)者,宜水中沉冷服!痹凇侗静菥V目》中列有火部,“撰火之切于日用灸焫者凡一十一種”,包括陽火、陰火、燧火、桑柴火、炭火、白炭、蘆火、竹火、艾火、神針火、火針、燈火、燈花、燭燼。其中適合煎藥的有桑柴火、炭火、蘆火和竹火。
  李時珍在“桑柴火”條引用東晉葛洪《抱樸子》中話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敝赋觯骸胺惨磺醒a藥諸膏,宜此火煎之!痹谔炕饤l中指出:“櫟炭火,宜鍛煉一切金石藥。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藥丸散!痹凇疤J火”、“竹火”條中指出:“宜煎一切滋補藥”,并進一步指出:“凡服湯藥……火用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藥力;桴炭,取其力慢;櫟炭,取其力緊;溫養(yǎng)用糠及馬屎、牛屎者,取其緩而能使藥力勻遍也!
  清初尤乘對于《本草綱目》煎藥用柴進行了補充,他提出要“慎火候,按方書所載!本唧w使用的有桑柴火、櫟炭火、金粟火、烰炭火、蘆荻火、竹火等。
  桑柴火:桑木能利關(guān)節(jié),養(yǎng)津液,得火則良!侗阕印吩疲阂磺邢伤,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藥力,除風寒痹痛。久服不患風疾故也。
  櫟炭火:宜煅煉一切金石之藥,以其堅也。
  金粟火:即粟米殼也,煅煉丹藥用。
  烰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藥丸散。
  蘆荻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藥。
  煎藥火候有文武。從容和緩,不疾不徐,文火也。恐熾焰沸騰,則藥汁易涸,氣味不全耳,并用紙蘸水封器口煎之。如煎探吐痰飲之劑,當用武火,取其急速而發(fā)吐之也。
  煎藥是制劑過程中的一環(huán),傳統(tǒng)煎藥都是患者或家屬在自家煎藥。因此醫(yī)者必須清楚地向病人作詳細交代,要搞清楚所煎湯劑應該用什么樣的火候,以保證療效。醫(yī)院或診所的代煎也應該按照醫(yī)囑控制火候,使藥物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煎煮出來。
-----------古代湯劑的包煎—— 論古人的煎藥法(四)
現(xiàn)代包煎主要用于一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一般是采用紗布袋裝好,再與其他藥物同煎。常見的需要包煎藥物有灶心土、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車前子、蒲黃和多種散劑。有學者進行分析,包煎的目的有:為防藥物飄浮而充分煎煮需包煎;為防異物混入湯液需包煎;為防湯液稠化、糊化而包煎;為防藥液混濁而包煎。
  古代用于包煎藥物的器物一般是絹制成的(清以后有夏布),名絹囊、練囊、絹包、絹袋,或直稱藥囊。最早的絹袋多數(shù)是用于浸藥、泡酒、外用等!侗静萁(jīng)集注》就指出:“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shù),視其濃烈,便可瀝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作散服!保ā侗静萁(jīng)集注》·序錄上)古代最早記載包煎的書籍尚未考證,《外臺秘要》卷二十七引《范汪》療石淋方又方,“取車前子二升,用絹囊盛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頓服之,移日又服,石當下也,宿勿食服之神良!辈⒆⒚鳌吨夂蟆贰肚Ы稹吠#ā锻馀_秘要》·卷第二十七·石淋方一十六首)可見這種包煎車前子的煎法至少在晉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類似的方法還出現(xiàn)在同書卷第三十八,療石淋狀如碎沙石下者方!败嚽白樱ǘ,以絹囊盛)上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經(jīng)宿空腹服之,即石下!保ā锻馀_秘要》·卷第三十八·石發(fā)大小便澀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證類本草》引《外臺秘要》又方:“治石淋。車前子二升。以絹囊盛,水八升,煮取三升。不食盡服之,須臾石下!保ā蹲C類本草》·卷第六·車前子)但所引其他車前子方都沒有包煎,可見當時包煎并不嚴格。這是宋以前罕見的包煎湯劑。
  明初的《普濟方》中收載了一則來自《圣惠方》的半夏散,其中有旋覆花半兩,并注明“以絹包煎”,檢閱現(xiàn)今流傳版本的《太平圣惠方》,在卷第六十九治婦人風痰諸方中查到該方“治婦人風痰氣逆、胸膈壅悶、難下飲食半夏散方”,方劑藥物組成及煎服法如下:“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前胡(一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旋覆花(半兩),大腹皮(一兩,銼),桂心(半兩),人參(三分,去蘆頭),白術(shù)(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半兩,銼),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逼渲胁⑽刺岬叫不ㄐ枰濉,F(xiàn)已無從查明是《太平圣惠方》在傳抄過程中失載,還是后代醫(yī)家的補充了。不過宋代確實很少有藥物被記載應該包煎的。在宋代方書中包煎藥物有磁石、乳香等,在陳直的《養(yǎng)老奉親書》中有一首白蒺茅根粥方,是治療老人熱淋、石淋的食療方,其方劑藥物組成及煎服法為:“白蒺藜(一兩,包煎),鮮茅根(二兩),粳米(一兩,凈淘)。上三味,先煎白蒺藜鮮茅根,以水兩碗熬取一碗半汁,過濾去滓,下粳米煮粥一碗,空心頓服之。日服二次,至病愈為度!逼渲械陌纵疝疾捎昧税。
  至《本草綱目》時有石膏、石硫磺、艾等需要包煎。清代以后包煎多了起來,并且在方書中也解釋了理由,如《得配本草》中就指出旋覆花要“去皮蒂蕊殼,蒸用。入藥須絹包煎,恐妨肺而反嗽!薄厄灧叫戮帯分赋馬勃需要包煎的理由:馬勃“系喉科最要之藥,馬勃必用綢絹包煎,用線扎好,以免煎出如同糊粥令人難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關(guān)于車前子、旋覆花等常用包煎藥物是否有必要的問題在中醫(yī)藥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有人做實驗證明,經(jīng)包煎后煎出的藥有效成分降低,但目前此說尚無定論。

-----------特殊煎藥法——論古人的煎藥法(五)
古代湯劑的特殊煎法除先煎、后煎、包煎之外,還有烊化、泡服、沖服等,嚴格地說它們不屬于煎法,但也同屬湯劑的組成部分。
  烊化
  烊化,有時又被稱為溶化,主要用于某些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是指在煎劑之外,采取另外用水、酒等溶劑加熱使其溶化,再用煎好的藥液沖服的方法。主要用于阿膠、鹿角膠、板膠、鱉甲膠等。
  烊化的方法漢代就已出現(xiàn),如《傷寒論》炙甘草湯,方劑由炙甘草、生姜、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等九味組成,煎煮方法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逼渌幬锛逯,惟阿膠烊化。在《傷寒論》中含有阿膠的湯劑還有豬苓湯、黃連阿膠湯等,其中的阿膠皆需烊化。陶弘景也指出:“芒硝、飴糖、阿膠皆須絞湯竟,納汁中,更上火兩三沸,烊盡乃服之。”陳嘉謨明確記載,阿膠“入劑不煎,研末調(diào)化!保ㄋ幖迨鞎r,傾凈渣滓,將末投內(nèi),自然烊化。)
  泡服
  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于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藥效的藥物,可以用少量開水或復方中其他藥物煮沸的煎出液趁熱浸泡,防止揮發(fā),F(xiàn)今常用藥物有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等,由于這些藥物應用的時間不長,在清代以前還基本上是與其他藥物同煎的。
  泡法在《本草綱目》中已經(jīng)常見,如百病主治藥中列有治療心腹痛安息香,“心痛頻發(fā),沸湯泡服!痹儆椰子殼治療“楊梅瘡筋骨痛”時用“以滾酒泡服二、三錢,暖覆取汗,其痛即止,神驗。”其他如《本草備要》應用皂角消痰破堅,“取中段,湯泡服,治老人風秘”。
  更早的《本草綱目》轉(zhuǎn)引元代《嶺南衛(wèi)生方》的一首治療挑生蠱毒、胸口痛者方劑中就已有“膽礬二錢,茶清泡服,即吐出”的煎服法。
  沖服
  沖服現(xiàn)今主要用于散劑和一些使用量小的貴重藥,常用的有麝香、牛黃、珍珠、羊角等。古代則不是這樣,無論貴重與否,都可以沖服,但沖服的記載卻不是很早!侗静菥V目》引《圣濟總錄》的一個湯方“大便后血:萱草根和生姜,油炒,酒沖服!倍诂F(xiàn)今版本的《圣濟總錄》中卻查不到該文。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若干附方中有藥物沖服的記載,大多是引自現(xiàn)今已經(jīng)亡佚的古方。清代以后的方書中使用藥物沖服的湯方記載才多了起來。
  明清以前沖服藥物都記載為“末服”,如《傷寒論》大陷胸湯方的煎服法,“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煮一兩沸;內(nèi)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备仕旒词菦_服。而花湯的煎服法則更有意思,方中有赤石脂、干姜、粳米和粳米三味。其中赤石脂用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煎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狈街谐嗍话肴霚珓┘逵茫话胙心_服。漢以后歷代皆有沖服藥物在湯劑中。唐代孫思邈提出:“凡湯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須末如粉,臨服納湯中攪,令調(diào)和服之!逼浜笠恍┵F重藥材皆采取了沖服的方案,沿用至今。明代徐春甫也總結(jié)說:“凡湯中用犀角、羚羊角,一概末如粉,臨服內(nèi)湯中。然入藥法,生磨汁煮亦通。”“凡用沉香、木香、乳、沒,一切香末藥味,須研極細,待湯熱先傾汁盞,調(diào)香末服訖,然后盡飲湯藥。”《炮炙***》等也有同樣的記載。以后某些貴重藥和香料藥沖服成為共識。
  清代名醫(yī)徐大椿指出,為了保證療效,“須將古人所定煎法,細細推究,而各當其宜,則取效尤捷!贝_為至理名言。
-----------不知是喜還是憂!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