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六經(jīng)表證有主證和變證之別
姚荷生先生《<傷寒論>有關疾病分類學綱目》參考仲景原文六經(jīng)六氣結(jié)合八綱辨證作為疾病分類方法,采取六經(jīng)主證、變證為綱,表、里、半表半里為目的分類方式,減少中間層次,切合實際需要,又參以《金匱要略》《溫病學》、時方代表類方,更容易看出傷寒六經(jīng)辨證實超出傷寒病之外,而六經(jīng)表證具體詳盡的分類恰恰能反映此點。即姚老六經(jīng)表證的分類是以傷寒六經(jīng)表證的分類為主涵蓋《金匱要略》《溫病學》、時方代表類方在主體分類中的補充作用,實際是三大經(jīng)典和寒溫統(tǒng)一的精簡和薈萃。而這些方證相繼被分類在六經(jīng)表證主證和六經(jīng)表證變證里。
太陽主證表證[2]1-13 分類:傷寒表實證代表方為麻黃湯,中風表虛證代表方桂枝湯。而太陽變證表證較之《傷寒論》原文有較大擴充。太陽變證表證代表方有表證兼熱之
大青龍湯和桂枝二越婢一湯;其次結(jié)合《金匱要略》《溫病學》將有關風濕、風熱所致表證引入太陽變證范疇以廣其太陽可受邪于多種致病因素。如(1)素體陰虛風寒郁熱之
栝蔞桂枝湯(見《金匱要略》)倍芍(參考新加湯,
芍藥甘草湯)加芩(參考《千金》陰旦湯)之類;(2)太陽風溫,“六經(jīng)各有主氣”,太陽病不僅有風寒證,同樣也有風溫證,不過太陽主表,以寒為主氣,因而太陽所表之風寒為主癥,而風溫表證則屬太陽表癥中的變證罷了———姚老附桑菊飲、
銀翹散、麻杏甘石湯為代表方;(3)水郁膚表是針對太陽外感風寒,正當惡寒、發(fā)熱、欲汗的高潮,醫(yī)者誤以古法口含冷水噴患者面部或浸灌患者全身以求退熱,與風寒內(nèi)動其水者不同,民間尚有此治法,故屬太陽變癥之一。代表方為行水以清熱的
文蛤散;(4)剛痙(風寒痙,代表方為辛溫以驅(qū)風寒,升津以舒經(jīng)脈之
葛根湯);(5)柔痙(風濕痙)代表方為桂枝加
葛根湯;若發(fā)汗太多,仍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身體亦強,脈反沉遲,名曰柔痙,師括栝蔞桂枝湯之大法,改取辛涼之銀翹加
花粉之類主之。即以銀翹散加栝蔞根為主藥;(6)風濕(濕痹之一)代表方根據(jù)病情不同,有風濕身疼(若惡寒)頭項疼痛、發(fā)熱無汗,可與麻黃加術湯;(若汗出惡風),脈浮虛弱而澀者,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
白術湯;(7)中暍(
傷暑)即太陽風寒夾暑,較之陽明暑病,少陽暑病較為廣泛,取
藿香正氣散為代表方。由是姚老的太陽表證遠括于太陽傷寒表證之外,其指導臨床價值顯著。
陽明主證表證[2]19-21 分類:姚老仍按柯韻伯“六經(jīng)皆有主氣”的觀點,考慮“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為主,而將風寒直犯陽明列于陽明變證表證之中,且結(jié)合陽明中風、中寒,胃氣之強弱來細分陽明中風、陽明傷寒,別具匠心。陽明主證表證有:(1)發(fā)熱,汗自出較甚,不惡寒,或始惡寒,兩日自止反惡熱,但頭眩(多不痛),能食而咳,咽痛或氣逆欲嘔,或但欲眠睡,目合則汗,面合色赤,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脈浮大上關上之陽明風溫,代表方
銀翹湯、桑杏湯,甚者
竹葉石膏湯;(2)發(fā)熱,不惡寒,反無汗,而小便利,其身如蟲行皮中然,口干鼻燥,但欲飲水不欲咽,能食,或咽噪
咳血,脈浮數(shù),用辛涼甘潤法,代表方為葛根芩連湯、
桑麻丸、清絡飲。陽明變證表證有:(1)陽明風寒,即陽明中風、陽明傷寒,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加
半夏湯,往往兼有能食不能食、嘔不嘔以區(qū)分胃氣強弱之別,反映風寒直犯陽明之臨床表現(xiàn);(2)陽明風濕,因風濕表證六經(jīng)皆可現(xiàn)而以太陰陽明為主;太陰之濕易從寒化,陽明之濕易從熱化,故代表方有桂枝加
芍藥湯、桂枝加
大黃湯、麻黃
連翹赤小豆湯等。
少陽主證表證[2]26-32 即典型的少陽中風、少陽傷寒。少陽中風多伴有
耳聾目赤,若寒熱交作、耳前后焮赤腫痛,姚老選用普濟
消毒飲,或用苦寒降火兼以清透之方如
黃芩加半夏生
姜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少陽傷寒代表方為小
柴胡湯。少陽變證半表證:(1)水飲游移為外邪引起陽氣怫郁不得外泄,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姚老引唐容川對《傷寒論》中48 節(jié)后半段的解釋,認為本病外感,當汗不汗,汗留膜腠為水為飲,因身內(nèi)外游移不定,用滌飲為主,兼與疏風之指迷苓丸加
防風類為代表;(2)寒水郁熱,太陽發(fā)汗不徹而復誤下,寒熱內(nèi)陷少陽出現(xiàn)胸脅滿而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飲水不嘔,外證仍有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此為表猶未解,柴胡桂枝
干姜湯主之。
太陰主證表證[2]37-23 分類:姚老根據(jù)脾主肌肉和四末的生理特點,將太陰表證分為(1)營衛(wèi)不足,即太陰。ü鹬ψC具),若發(fā)汗后,身疼痛(不休)或誤下之后身重
心悸,脈沉弦或微,代表方為桂枝湯、桂枝加芍藥
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2)太陰中風(風濕),證見肢體煩疼,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代表方為桂枝附子湯;(3)太陰傷寒(寒濕)證見惡風寒,手足自溫,脈遲浮弱,或浮或緩,代表方用散寒利濕的麻杏薏甘湯或
神術散。太陰變證表證未見分型。
少陰主證表證[2]52-53,65-66 分類:由于少陰涉及心腎兩臟,有從寒化熱化之不同,故少陰中風多屬于腎陰不足,經(jīng)脈燥熱上擾咽喉,臨床以咽痛為主癥,代表方為
豬膚湯、半夏
苦酒湯;腎陰不足,少陰經(jīng)脈涼燥,代表方有甘草湯、
桔梗湯、半夏散及湯;少陰傷寒為外寒直中少陰,采用溫陽解表,代表方為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變證表證,姚老認識極為獨到:(1)太陽病外感風寒發(fā)汗過多,暫時性引起心氣不足,與心血氣虛的
炙甘草湯不同,尚屬于誤汗傷陽比較輕淺的一種,甚至脈浮惡寒的表證仍輕度存在,治法甘辛以通心之陽氣,兼祛余寒,代表方為桂枝甘草湯;(2)汗動腎氣,姚老根據(jù)《傷寒論》第64、120 兩節(jié)條文之“奔豚”,實屬于誤汗后觸動腎氣而發(fā),與《金匱要略》驚恐動肝氣之奔騰不同,應溫陽以化水,代表方苓桂棗甘湯、桂枝加桂湯。
厥陰主證表證[2]73-74,79-81 分類:厥陰傷寒屬血虛感寒,代表方有通脈養(yǎng)血的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
吳茱萸生姜湯。厥陰變證表證,即厥陰協(xié)熱利為外邪引動肝膽之氣不舒、脾胃運化之機不暢,屬于陽郁氣厥證。臨床表現(xiàn)以四逆、腹痛、泄利下重為主,病位在肝脾,病因?qū)偻夂痍栍糇C。姚老認為:
四逆散與大柴胡對待,符合偏表之升清降濁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