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腫脹
    

臨證指南醫(yī)案:腫脹

某(五一)食谷不運(yùn)。 脹嘔惡。大便不爽。脈弦色黃。此胃陽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當(dāng)溫通陽氣。(胃陽虛)吳萸(八分) 半夏(三錢) 蓽茇(一錢) 淡干姜(一錢) 生姜汁(五分) 廣皮白(一錢半)陳(三八)診脈右大而緩。左如小數(shù)促。冬季寒熱身痛。汗出即解。自勞役…

(五一)食谷不運(yùn)。 脹嘔惡。大便不爽。脈弦色黃。此胃陽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當(dāng)溫通陽氣。(胃陽虛)

吳萸(八分) 半夏(三錢) 蓽茇(一錢) 淡干(一錢) 生姜汁(五分) 廣皮白(一錢半)

(三八)診脈右大而緩。左如小數(shù)促。冬季寒熱身痛。汗出即解。自勞役饑飽嗔怒之后。病勢日加。

面浮足腫。呼吸皆喘。目淚鼻衄。臥著氣沖欲起。食納留中不運(yùn)。時序交夏。脾胃主候。睹色脈情形。中滿脹病日來矣。蓋此癥屬勞倦致?lián)p。初病即在脾胃。東垣云。胃為衛(wèi)之本。脾乃營之源。臟腑受病。營衛(wèi)二氣。晝夜循環(huán)失度為寒為熱。原非瘧邪半表半里之癥。斯時若有明眼。必投建中而愈。經(jīng)言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建中甘溫。令脾胃清陽自立。中原砥定。無事更遷。仲景亦謂男子脈大為勞。則知內(nèi)經(jīng)仲景東垣垂訓(xùn)。真規(guī)矩準(zhǔn)繩至法。且汗泄積勞。都是陽傷。醫(yī)藥辛走劫陽?嗪?dāng)∥。病患自述飲蔗即中脘不舒。頃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陽為苦辛大傷明甚。又述咳頻。沖氣必自下上逆。夫沖脈隸于陽明。胃陽傷極。中乏坐鎮(zhèn)之真氣。沖脈動。則諸脈交動。濁陰散漫上布。此臥著欲起矣。愚非遙指其脹。正合內(nèi)經(jīng)濁氣在上。

則生 脹。太陰所至為腹脹相符也。昔有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當(dāng)以病因傳變推求。故辨論若此。

濃樸 杏仁 人參 茯苓 蜜煨姜 南棗濃樸杏仁。取其能降氣。參苓姜棗。取其創(chuàng)建胃中之清陽。而和營衛(wèi)也。

(二四)單脹溺少。溫通頗適。當(dāng)用大針砂丸一錢二分。八服。(脾陽虛)

食下 脹。舌黃。當(dāng)治脾陽。

白術(shù)(一錢半) 廣皮(一錢) 茯苓(三錢) 濃樸(一錢) 木瓜(五分) 淡附子(七分)

(三九)攻痞變成單脹。脾陽傷極。難治之癥。

生白術(shù) 熟附子 茯苓 濃樸 生干姜

食入腹脹。已五十日。且痛必有形攻動。頭中微痛。夫痞滿屬氣。痛因氣滯。二便既通。其滯未必在乎腸胃。從太陰脾陽傷。以辛溫開泄主之。

桂枝白芍 淡干姜 濃樸

照方去白芍加生益智仁茯苓。

(五十)飲酒聚濕。太陰脾陽受傷。單單腹脹。是濁陰之氣錮結(jié)不宣通。二便不爽。治以健陽運(yùn)濕。

茅術(shù) 草果 附子 廣皮 濃樸 茯苓 蓽茇 豬苓

(四三)食下 脹。便溏不爽。肢木不仁。此脾陽困頓。不能默運(yùn)使然。溫通中陽為主。

白術(shù)(三錢) 附子(一錢) 炮姜(一錢半) 桂枝木(一錢) 茯苓(三錢) 蓽茇(一錢)

(四七)俗語云。膏粱無厭發(fā)疽。淡泊不堪生腫脹。今素有脘痛。氣逆嘔吐。漸起腫脹。乃太陰脾臟之陽受傷。不司鼓動營運(yùn)。陰土宜溫。佐以制木治。

于術(shù) 茯苓 廣皮 椒目 濃樸 益智仁 良姜

(六七)左脈弦。脹滿不運(yùn)。便泄不爽。當(dāng)溫通脾陽。

草果仁(一錢) 茯苓皮(三錢) 大腹皮(三錢) 廣皮(一錢半) 青皮(一錢) 濃樸(一錢半) 木豬苓(一錢半) 椒目(五分)

寒熱傷中。腹微滿。舌白。用治中法。

人參 益智 廣皮 茯苓 澤瀉 金斛 木瓜

(五五)久嗽四年。后失血。乃久積勞傷。酒肉不忌。濕郁脾陽為脹。問小溲僅通。大便仍溏。濁陰乘陽。午后夜分尤劇。

生于術(shù) 熟附子

(五十)積勞。脾陽傷。食下脹。足腫。

生白術(shù) 茯苓 熟附子 草果仁 濃樸 廣皮

躬耕南畝。曝于烈日。漬于水土。暑濕內(nèi)蒸為瀉痢。邪去正傷。臨晚跗腫腹?jié)M。乃脾陽已困。

諸氣不司營運(yùn)。濁陰漸爾竊據(jù)。內(nèi)經(jīng)病機(jī)。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生白術(shù) 草蔻 茯苓 濃樸 附子 澤瀉

(三九)深秋霍亂轉(zhuǎn)筋。必有暴冷傷及脾胃。病機(jī)一十九條。河間皆謂熱。亦屬偏見。愈瀉愈脹。豈是實癥。夫酒客之濕。皆脾胃陽微不運(yùn)。致濕邪凝聚。氣壅成脹。見脹滿徹投攻下。不究致病之因。故曰難調(diào)之癥。

生白術(shù) 草果 熟附子 濃樸 廣皮 茯苓

(四四)苦寒多用。胃陽久傷。右脅痛。嘔酸濁。皆濁陰上干。用辛甘溫中補(bǔ)虛痛減。病患述早上腹寬。暮夜氣緊微硬。大便不爽。有單腹脹之憂。(脾胃陽虛)

人參 生白術(shù) 茯苓 肉桂 歸身 益智 廣皮 煨姜

(五四)胸腹脹滿。久病痰多。

生白術(shù)(二兩) 茯苓(二兩) 濃樸(一兩) 肉桂(五錢) 姜汁丸本草云。濃樸與白術(shù)能治虛脹。仿潔古枳術(shù)之意也。佐茯苓通胃陽。肉桂入血絡(luò)。則病邪可卻矣。

脈沉小弦。中年已后。陽氣不足。痰飲水寒。皆令逆趨。致運(yùn)納失和。漸有脹滿浮腫。法以辛溫宣通。以本病屬脾胃耳。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白芍(一錢半) 淡附子(一錢) 姜汁(三分調(diào))

(二十)腹 膨。便不爽。腑陽不行。

生益智 茯苓 生谷芽 廣皮 砂仁殼 濃樸

六腑不通爽。凡濁味食物宜忌。

雞肫皮 麥芽 山楂 砂仁 陳香櫞

脈沉小緩。早食難化。晚食夜脹。大便不爽。此腑陽久傷。不司流行。必以溫藥疏通。忌食閉氣粘葷。

生白術(shù) 附子 濃樸 草果 茯苓 廣皮白 檳榔

(四九)腎氣丸。五苓散。一攝少陰。一通太陽。濁泄溺通。腹?jié)M日減。不為錯誤。但虛寒脹病。而用溫補(bǔ)。閱古人調(diào)劑。必是通法。蓋通陽則濁陰不聚。守補(bǔ)恐中焦易鈍。喻氏謂能變胃。而不受胃變。茍非純剛之藥。曷勝其任。(腎胃陽虛)

議于暮夜服玉壺丹五分。晨進(jìn)。

人參 半夏 姜汁 茯苓 枳實 干姜

(六二)老人脾腎陽衰。午后暮夜。陰氣用事。食納不適。腸鳴 脹。時泄。治法初宜剛劑。俾陰濁不僭。陽乃復(fù)辟。

人參(一錢半) 淡附子(一錢) 淡干姜(八分) 茯苓(三錢) 炒菟絲(三錢) 胡蘆巴(一錢)

此治陽明之陽也。若參入白術(shù)甘草。則兼走太陰矣。

三七)腫脹由足入腹。診脈細(xì)軟。不能運(yùn)谷。當(dāng)治少陰太陰。(脾腎陽虛)

生白術(shù) 濃樸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蓽茇

(三六)暮食不化。黎明瘕泄。乃內(nèi)傷單脹之癥。脾腎之陽積弱。據(jù)理當(dāng)用腎氣丸。

(四三)脈微而遲。色衰萎黃。為介屬。咸寒沉降。凡陽氣不足者。食之損陽。其致病之由。自試二次矣。久利久泄。古云無不傷腎。今浮腫漸起自下。是水失火而敗。若非暖下。徒見泄瀉有紅。

脾胃濕熱。必致中滿敗壞。

生茅術(shù) 熟地炭 熟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車前

脾腎虛寒多瀉。由秋冬不愈。春木已動。勢必克土。腹?jié)M。小便不利。乃腫病之根。若不益火生土。日吃疲藥。焉能卻病。

人參 白術(shù) 附子 生益智 菟絲子 茯苓

(四八)據(jù)說情懷不適。因嗔怒。痰嗽有血。視中年形瘁肉消。漸漸腹脹跗腫。下午漸甚。陽氣日奪。

早服腎氣丸三錢。晝服五苓散。(腎陽虛)

(氏)行動氣墜于下。臥著氣擁于上。此跗腫晝甚。頭脹夜甚?偸侵心觋栁ⅰW钣懈勾蟠敝。濟(jì)生丸(十服)

陽微陰結(jié)。腫脹。

附子 苡仁 白術(shù) 防己 澤瀉 細(xì)辛

陽明胃逆。厥陰來犯。丹溪謂上升之氣。自肝而出。清金開氣。亦有制木之功能。而痛脹稍緩。議以溫膽加黃連方。(肝胃不和)

半夏 茯苓 橘紅 枳實 竹茹 川連 生白芍

(二八)舌微黃。瘕逆。脘胸悉脹。當(dāng)和肝胃。

桂枝木 干姜 青皮 吳萸 川楝子 炒半夏

兩年初秋發(fā)傷。脈絡(luò)氣血不為流行。而腹?jié)M重墜。臥則頗安。臍左動氣。臥則尤甚。吐冷沫。

常覺冷氣。身麻語塞。肝風(fēng)日熾。疏泄失職。經(jīng)以肝病吐涎沫。木侮土位。自多 脹。丹溪云。自覺冷者非真冷也。兩次潰瘍之后。剛燥熱藥。似難進(jìn)商。議以宣通肝胃為治。有年久恙。貴乎平淡矣。

云茯苓(三錢) 三角胡麻(搗碎滾水洗十次三錢) 濃橘紅(一錢) 嫩鉤藤(一錢) 熟半夏(炒黃一錢半) 白旋復(fù)花(一錢) 濾清。服一杯。四帖。

接服大半夏湯。

熟半夏(炒二錢半) 云苓(小塊五錢) 姜汁(調(diào)服四分) 人參(同煎一錢)

(五九)診脈百至。右緩澀。左弦勁。始而腸鳴泄氣。由漸腹?jié)M 脹。納食幾廢。便難溺少。此皆情懷少曠。清氣不轉(zhuǎn)。肝木侵侮胃土。腑陽窒塞。脹滿日甚。據(jù)云。先因胃脘心下痛癥。氣郁顯然。非旦晚圖功之象。議河間分消法。(肝郁犯胃兼濕)

杏仁 濃樸 海金沙 陳香櫞 郁金 萊菔木通 雞肫皮

(三七)食入不運(yùn)。脘中 脹。病由悒郁。經(jīng)年不愈。視色黃形瘦。按脈小而澀。喜涼飲。惡熱。大便未經(jīng)通調(diào)。九竅不和。皆胃病矣。

川連 雞肫皮 枳實 廣皮 桔梗 栝蔞實 半夏 萊菔子 郁金 杏仁 姜汁竹瀝丸。

(四十)肝郁乘胃為脹。經(jīng)年內(nèi)結(jié)有形。用緩消一法。

生茅術(shù) 雞肫皮 川連 生濃樸 淡姜渣 針砂(制)

椒目湯法丸。

濕熱。由腑滯及腸中。大便不爽。食入不適。平昔肝木易動。厥陰不主疏泄。少腹形脹。無非滯氣之壅。久則凝瘀日踞。

小溫中丸三錢。十服。

(三十)脈右弦。面黃。腹?jié)M。按之漉漉有聲。每大便先腹痛。便不能干爽。此胃氣不降。陽氣自滯。

由乎嗔怒不息。肝木橫逆。疏泄失司。 脹之來。皆由乎此。議泄肝通腑。濁宣脹減之義。

杏仁 紫濃樸 豬苓 郁金 椒目 檳榔汁接服小溫中九。

(五七)不饑不運(yùn)。少腹胃脘悉滿。診脈左弦。乃肝木犯胃。二腑不主流行。濁陰漸次彌漫。他日單脹之作。竟有難以杜患者。速速戒惱怒。安閑自在。誠治斯疾之良圖。

小溫中丸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夏四月。脾胃主氣。嗔怒怫郁。無不動肝。肝木侮土。而脾胃受傷。郁久氣不轉(zhuǎn)舒。聚而為熱。

乃壯火害氣。宜乎減食 脹矣。當(dāng)作木土之郁調(diào)治。桂附助熱。萸地滋滯。郁熱益深。是速增其病矣。

鉤藤 丹皮山梔 川連 青皮子 紫濃樸 萊菔子 廣皮白 薄荷梗

脹勢已緩。脈來弦實。此濕熱猶未盡去。必淡泊食物。清肅胃口。以清滲利水之劑。服五六日再議。

豬苓 澤瀉 通草 海金沙 銀花 茯苓皮 黑 豆皮

診脈浮中沉。來去不為流利。氣阻濕郁。膠痰內(nèi)著。議用控涎丹六分。緩攻。

服控涎丹。大便通而不爽。診右脈弦實。目黃舌燥。中焦?jié)駸岵恍。因久病神倦。不敢過攻。

議用丹溪小溫中丸。每服三錢。乃泄肝通胃。以緩治其脹。

形神勞煩。陽傷。腑氣不通。疝瘕陰濁。從厥陰乘犯陽明。胃為陰濁蒙閉。腸中氣窒日甚。年前邪勢頗緩。宣絡(luò)可效。今閉錮全是濁陰。若非辛雄剛劑。何以直突重圍。脹滿日增。人力難施矣。

生炮川烏頭 生淡川附子 淡干姜 淡吳萸 川楝子 茴香 豬膽

(氏)紫菀 杏仁 通草 郁金 黑山梔

三焦不通。脘痹腹脹。二便皆秘。前方用開手太陰肺?嘈翝櫧怠P′训美。兼進(jìn)小溫中丸。

泄肝平胃。脹勢十減有五。但間日寒熱復(fù)來。必是內(nèi)郁之氣。陽不條達(dá)。多寒戰(zhàn)栗。議用四逆散和解。其小溫中丸仍用。

生白芍 枳實 柴胡 黃芩 半夏 杏仁 竹茹 生姜

(嫗)腹臌 脹。大便不爽。得暖氣稍快。乃陽氣不主流行。蓋六腑屬陽。以通為補(bǔ)。春木地氣來升。土中最畏木乘。勢猖熾。治當(dāng)泄木安土。用丹溪小溫中丸。每服三錢。

(氏)用鎮(zhèn)肝逆理胃虛方法。脈形小弱。吐涎沫甚多。仍不納谷。周身寒凜。四肢微冷。皆胃中無陽。濁上僭踞。而為 脹。所謂食不得入。是無火也。(肝犯胃陽虛)

人參 吳萸 干姜 附子 川連 茯苓

(三十)嗔怒。氣血逆亂。右脅不和。夜食噯噫 脹。乃肝胃病。治以解郁。宣通氣血。(木郁氣滯血澀)

鉤藤 丹皮 桑葉香附 茯苓 神曲 降香木 炒黑楂肉

平素肝氣不和。脅肋少腹 脹。氣血不調(diào)。痰飲漸聚。厥陰陽明同治。

延胡 歸尾 小茴 香附 半夏 茯苓 橘紅 神曲

(三四)脈實。久病瘀熱在血。胸不爽。小腹墜。能食不渴。二便澀少。兩進(jìn)苦辛宣腑。病未能卻。此屬血病。用通幽法。

桃仁 郁李仁 歸尾 小茴 紅花大黃 桂枝 川楝子

晝?nèi)諝鈮嬌俑。夜臥不覺。甚則頭昏胸悶。今年五月。初用疏滯。繼通三焦。續(xù)進(jìn)通幽。其墜脹仍若。議辛香流氣法。

川楝子 延胡 小茴 黑山梔 青木香 橘核 生香附磨汁法丸。

初因下血轉(zhuǎn)痢。繼而大便秘艱。自左脅下有形。漸致脹大堅滿。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久病兩年。形瘦氣短。不敢峻攻。若五積成例。議用古禹余糧丸。每日一錢。

(氏)得食腹痛。上及心胸。下攻少腹。甚至筋脹。擾于周身經(jīng)絡(luò)之間。大便欲解不通暢。此乃腸胃氣阻。故痛隨利減。神保丸。(一錢)

脈左弦。右浮澀。始因脘痛貫脅。繼則腹大高凸。納食減少難運(yùn)。二便艱澀不爽。此乃有年操持縈慮太甚。肝木拂郁。脾土自困。清濁混淆。脹勢乃成。蓋臟真日漓。腑陽不運(yùn)?脊胖蚊浢。必以通陽為務(wù)。若滋陰柔藥。微加桂附。凝陰冱濁。豈是良法。議用局方禹糧丸。暖其水臟。攻其穢濁。俟有小效。兼進(jìn)通陽剛補(bǔ)是為虛癥內(nèi)傷脹滿治法。至于攻瀉劫奪。都為有形而設(shè)。與無形氣傷之癥不同也。(肝郁犯脾)局方禹余糧丸。

(嫗)久郁。傷及脾胃之陽。面無華色。納粥欲嘔。大便溏泄。氣陷則跗腫。氣呆則脘悶。有中滿之憂。用治中法。(肝犯脾胃)

人參 生益智 煨姜 茯苓 木瓜 炒廣皮

(女)脈數(shù)。惡心。脘脹。(肝脾不和夾暑邪)

炒半夏 廣皮 藿香(黃連一分煎水拌) 茯苓 郁金

暑傷脾胃。則肝木犯土。左腹膨。泄瀉。

人參 濃樸 廣皮 炒澤瀉 茯苓 木瓜 炙草 炒楂肉

人參 炒柴胡 炒白芍 炒黃芩 茯苓 炙草 生姜 大棗

食入脘脹。此屬胃病。視色蒼形瘦。自述飲酒嘔吐而得。又述耳鳴肉 。是木火犯中。郁勃病甚。議用逍遙減白術(shù)。合左金方。(木火犯土)

(四三)瘰 馬刀。都是肝膽為病。病久延及脾胃。腹?jié)M便澀。舌黃微渴。非溫補(bǔ)可服。泄木火以疏之。和脾胃以調(diào)之。冀其脹勢稍減。

吳萸拌川連 生于術(shù) 川楝子 炒山楂 黑山梔 濃樸 青皮 椒目

(女)氣臌三年。近日跌仆嘔吐。因驚氣火更逆。胸臆填塞脹滿。二便皆通。自非質(zhì)滯。喜涼飲。面起癉瘰。從病能篇驟脹屬熱。

川連 淡黃芩 半夏 枳實 干姜 生白芍 鐵銹

(六三)今年風(fēng)木加臨。太陰陽明不及。遂為 脹。小便不利。兩跗皆腫。大便澀滯。治在腑陽。用分消湯方。(肝犯脾胃陽虛有濕)

生于術(shù) 茯苓 澤瀉 豬苓 濃樸 椒目 海金沙湯煎。

今歲厥陰司天加臨。驚蟄節(jié)。病腹?jié)M喘促。肢腫面浮。寒熱汗出。皆木乘土位。清陽不得舒展。濁氣痞塞僭踞。故泄氣少寬。姑擬通腑以泄?jié)帷?/p>

生于術(shù) 茯苓 椒目 紫濃樸 澤瀉 淡姜渣

(四九)郁勃久坐。中焦不運(yùn)。寒熱。小溲不通。腹膨脹滿。脈小而澀。全是腑陽失司。與泄木通腑分消法。四苓加椒目濃樸大腹皮青皮。

壯盛年歲。形消色奪。診脈右小促。左小弦勁。病起上年秋季。脘中卒痛。有形梗突。病后陡遇驚觸。漸次食減不適。食入不運(yùn)。停留上脘。腹形脹滿。甚則脅肋皆脹。四肢不暖。暮夜?jié)u溫。

大便旬日始通。便后必帶血出。清早未食。自按臍上氣海。有瘕形甚小。按之微痛。身動飲水。

寂然無蹤。天氣稍冷。爪甲色紫。細(xì)推病屬肝脾。氣血不通。則為郁遏。久則陽微痹結(jié)。上下不行。有若否卦之義。閱醫(yī)藥或消或補(bǔ)?偛灰娦д摺N粗栔畩W耳。(肝脾不和清陽痹結(jié))

薤白 桂枝 栝蔞仁 生姜 半夏 茯苓

薤白汁 桂枝木 栝蔞實 川楝子皮 半夏 茯苓 歸須 桃仁 延胡 姜汁 二汁法丸。

脹滿跗腫。小溲短澀不利。便泄不爽。當(dāng)開太陽為主。(濕濁凝滯小溲不行當(dāng)開太陽)

五苓散加椒目。

(六七)少腹單脹。二便通利稍舒。顯是腑陽窒痹。濁陰凝結(jié)所致。前法專治脾陽。宜乎不應(yīng)。當(dāng)開太陽為要。五苓散加椒目。

兩投通里竅法。痛脹頗減。無如陰陽不分。舌絳煩渴。不欲納谷。想太陽膀胱不開。陽明胃不司闔。法當(dāng)仍與通陽腑為要。但五苓桂術(shù)。斷不適用。議用甘露飲意。

豬苓 茯苓 澤瀉 寒水石 椒目 炒橘核

今年長夏久熱。熱勝陽氣外泄。水谷運(yùn)遲。濕自內(nèi)起。漸漸浮腫。從下及上。至于喘咳不能臥息。都是濁水凝痰。阻遏肺氣下降之司。但小溲不利。太陽氣亦不通調(diào)。此雖陽虛癥。若腎氣湯中萸地之酸膩。力難下行矣。

茯苓 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干姜 五味 生牡蠣 澤瀉

(五一)初起胸痹嘔吐。入夏跗 少腹悉腫。食谷不運(yùn)。溲短不利。此陽氣式微。水谷之濕內(nèi)蘊(yùn)。致升降之機(jī)失司。當(dāng)開太陽。姑走濕邪。

豬苓(三錢) 桂枝木(八分) 茯苓皮(三錢) 澤瀉(一錢) 防己(一錢半) 濃樸(一錢)

四帖。

(六歲)六齡稚年。夏至濕熱外薄。所食水谷之氣。蒸為濕滯。阻遏氣機(jī)。脾不轉(zhuǎn)運(yùn)。水道不通。腹笥滿脹。幼科但知消導(dǎo)。不曉通腑泄?jié)瘛V缕獯罄。泄瀉不分陰陽。參苓之補(bǔ)。僅救消滌之害。

不能卻除濕滯。故雖受無益于病。病根都在中宮。泄肝以安胃。分利以通腑。必得小溲頻利。

冀有中 之機(jī)。

豬苓 澤瀉 海金沙 通草 椒目

平昔濕痰阻氣為喘。茲因過食停滯。陰臟之陽不運(yùn)。陽腑之氣不通。二便不爽。跗腫腹?jié)M。

診脈沉弦。猶是水寒痰滯。阻遏氣分。上下皆不通調(diào)。當(dāng)從三焦分治。頃見案頭一方。用菟絲子升少陰。吳茱萸泄厥陰。不知作何解釋。不敢附和。仍用河間分消定議。(濕壅三焦肺氣不降)

大杏仁 萊菔子 豬苓 澤瀉 葶藶子 濃樸 桑白皮 廣皮 細(xì)木通

三焦分消。泄肝通腑。二便不爽如昔。診脈浮小帶促。聞聲呼息不利。是氣分在上結(jié)阻。以致中下不通。喘脹要旨。開鬼門以取汗。潔凈腑以利水。無非宣通表里。務(wù)在治病源頭。據(jù)脈癥參詳。急急開上為法。合金匱風(fēng)水反登義矣。

麻黃 杏仁 石膏 甘草 苡仁

初因面腫。邪干陽位。氣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應(yīng)。即與導(dǎo)滯。滯屬有質(zhì)。濕熱無形。入肺為喘。乘脾為脹。六腑開合皆廢。便不通爽。溺短混濁。時或點(diǎn)滴。視其舌絳口渴。腑病背脹。臟病腹?jié)M。更兼倚倒左右。腫脹隨著處為甚。其濕熱布散三焦。明眼難以決勝矣。

經(jīng)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從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此癥逆亂紛更。全無頭緒。皆不辨有形無形之誤。姑以清肅上焦為先。

滑石(一錢半) 大杏仁(去皮尖十粒) 生苡仁(三錢) 白通草(一錢) 鮮枇杷葉(刷凈毛去筋手內(nèi)揉三錢) 茯苓皮(三錢) 淡豆豉(一錢半) 黑山梔殼(一錢) 急火煎五分服。

此手太陰肺經(jīng)藥也。肺氣窒塞。當(dāng)降不降。杏仁微苦則能降;蕸。滲濕解熱。苡仁通草。淡而滲氣分。枇杷葉辛涼。能開肺氣。茯苓用皮。謂諸皮皆涼。梔豉宣其陳腐郁結(jié)。凡此氣味俱薄。為上焦藥。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義。

暴腫氣急。小溲澀少。此外邪壅肺。氣分不通。治當(dāng)從風(fēng)水皮水。宣其經(jīng)隧。以能食能寢為佳。勿得誅伐無過之地。

前胡 蜜炙麻黃 牛蒡子 姜皮 紫菀 杏仁 茯苓皮 廣皮

髀尻微腫。小腿下 腫甚。乃腑陽不行。病甚于暮。宜辛香通其經(jīng)腑之郁。(下焦寒濕流經(jīng))

生于術(shù) 炮川烏 北細(xì)辛 茯苓 漢防己獨(dú)活

中滿用余糧丸獲效。得暖下泄?jié)嶂。腹脹已去。而髀尻足跗肌肉腫浮。夫臟寒生滿病。

暖水臟之陽。培火生土是法。究竟陽未全復(fù)。四末流行未布。前議幽香通其下焦經(jīng)脈。果得腫減。議用加味活絡(luò)丹。

炮川烏 干地龍 乳香 沒藥 北細(xì)辛 桂枝木用油松節(jié)三兩。酒水各半。煎汁法丸。

腫自下起。脹及心胸。遍身肌膚赤瘰。溺無便滑。濕熱蓄水。橫漬經(jīng)隧。氣機(jī)閉塞。呻吟喘急。

濕本陰邪。下焦先受。醫(yī)用桂附 術(shù)。邪蘊(yùn)化熱。充斥三焦。以致日加兇危也。(濕熱壅塞經(jīng)隧)

川通草(一錢半) 海金沙(五錢) 黃柏皮(一錢半) 木豬苓(三錢) 生赤豆皮(一錢半) 真北細(xì)辛(一分)

前法腫消三四。仍以分消。

川白通草 豬苓 海金沙 生赤豆皮 葶藶子 茯苓皮 晚蠶砂

間日寒戰(zhàn)發(fā)熱。渴飲。此為瘧。乃病www.med126.com上加病。飲水結(jié)聚。以下痛脹。不敢用涌吐之法。暫與開肺氣壅遏一法。

大杏仁 蜜炒麻黃 石膏

濕邪留飲。發(fā)紅瘰。胸聚濁痰。消渴未已。用木防己湯。

木防己(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苡仁(二錢) 飛滑石(一錢半) 寒水石(一錢半)

通草煎湯代水。

進(jìn)神芎導(dǎo)水丸二日。所下皆粘膩黃濁形色。余前議腑氣窒塞。水濕粘滯。濁攻犯肺為痰嗽。水漬脈隧為浮腫。大凡經(jīng)脈六腑之病?傄孕槭。內(nèi)

經(jīng)云。六腑以通為補(bǔ)。今醫(yī)不分臟腑經(jīng)絡(luò)。必曰參術(shù)是補(bǔ)。豈為明理。然肢節(jié)足跗之濕。出路無由。必針刺以決其流。此內(nèi)外冀可皆安。戊己丸三錢。用二日后。再進(jìn)前藥一服。

(十九)腹?jié)M下至少腹。三陰都已受傷。而周身疥瘡。數(shù)年不斷。脈絡(luò)中必有濕熱。就腹痛泄瀉。腑陽不通。不獨(dú)偏熱偏寒之治。常用四苓散。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半) 生于術(shù)(一錢) 椒目(五分)

(嫗)濕熱香港腳。上攻心胸。脘中滿脹。嘔逆。乃濕上甚為熱化。與苦辛先平在上之滿脹。用瀉心法。(濕熱香港腳)

川連 黃芩 枳實 半夏 姜汁 杏仁

囊腫腹脹。此屬瘡蠱。(濕郁瘡蠱)

茯苓皮 海金沙 白通草 大腹皮絨 濃樸 廣皮豬苓 澤瀉

(三六)性躁。氣有余便是火。肝膽中木火入絡(luò)。成形為脹。便溺皆赤。喉痛聲嘶痰血。肝病過膈犯肺。久延為單腹脹難治。(木火入絡(luò))小溫中丸三錢。

(五五)氣逆 脹。汨汨有聲。已屬絡(luò)病。難除病根。(氣逆入絡(luò))

蘇梗 生香附 濃樸 白蔻仁 土栝蔞 桔梗 枳殼 黑山梔

脈右澀。左弱。面黃瘦。露筋。乃積勞憂思傷陽。濁陰起于少腹。漸至盤踞中宮。甚則妨食嘔吐。皆單鼓脹之象大著。調(diào)治最難。欲驅(qū)陰濁。急急通陽。(陽虛單脹濁陰凝滯)

干姜 附子 豬苓 澤瀉 椒目

通太陽之里。驅(qū)其濁陰。已得脹減嘔緩。知身中真陽。向為群藥大傷。議以護(hù)陽。兼以泄?jié)岱ā?/p>

人參 塊茯苓 生干姜 淡附子 澤瀉

陰濁盤踞中土。清陽蒙閉。腹?jié)M 脹。氣逆腹痛。皆陽氣不得宣通。濁陰不能下走。擬進(jìn)白通法。

生干姜 生炮附子 沖豬膽汁。

(三八)停滯單脹。并不渴飲。晝則便利不爽。夜則小溲略通。此由氣分郁痹。致中焦不運(yùn)。先用大針砂丸。每服一錢五分。暖其水臟以泄?jié)帷?/p>

向有宿痞。夏至節(jié)一陰來復(fù)。連次夢遺。遂腹形堅大。二便或通或閉。是時右膝癰腫潰瘍。

未必非濕熱留阻經(jīng)絡(luò)所致。診脈左小弱。右緩大。面色青減。鼻準(zhǔn)明亮。納食必腹脹愈加。四肢惡冷。熱自里升。甚則衄血牙宣。全是身中氣血交結(jié)。固非積聚停水之脹?脊湃擞诿洶Y。

以厘清氣血為主。止痛務(wù)在宣通。要知攻下皆為通腑。溫補(bǔ)乃護(hù)陽以宣通。今者單單腹脹。

當(dāng)以脾胃為病藪。太陰不運(yùn)。陽明愈鈍。議以緩攻一法。

川桂枝(一錢) 熟大黃(一錢) 生白芍(一錢半) 濃樸(一錢) 枳實(一錢) 淡生干姜(一錢)

三帖。

診脈細(xì)小。右微促。畏寒甚。右脅中氣。觸入小腹。著臥即有形墜著。議用局方禹余糧丸。暖水臟以通陽氣。

早晚各服一錢流水送八服。

脈入尺。弦勝于數(shù)。元海陽虛。是病之本。肝失疏泄。以致 脹。是病之標(biāo)。當(dāng)朝用玉壺丹。午用疏肝實脾利水。分消太陽太陰之邪。

紫濃樸(炒一錢半) 縮砂仁(炒研一錢) 生于術(shù)(二錢) 豬苓(一錢) 茯苓(塊三錢) 澤瀉(一錢)

脈弦數(shù)。手足畏冷。心中兀兀。中氣已虛。且服小針砂丸。每服八十粒。開水送。二服。以后藥壓之。

生于術(shù) 云茯苓 廣皮 煎湯一小杯。后服。

脈如澀。凡陽氣動則遺。右脅汨汨有聲。墜入少腹?芍[脹非陽道不利。是陰道實。水谷之濕熱不化也。議用牡蠣澤瀉散。

左牡蠣(四錢泄?jié)? 澤瀉(一錢半) 花粉(一錢半) 川桂枝木(五分通陽) 茯苓(三錢化氣) 紫濃樸(一錢)

午服。

脈數(shù)實。惡水。午后手足畏冷。陽明中虛。水氣聚而為飲也。以苓桂術(shù)甘湯劫飲。牡蠣澤瀉散止遺逐水。照前方去花粉加生于術(shù)三錢。

手足畏冷。不喜飲水。右脅汨汨有聲。下墜少腹。脈雖數(shù)而右大左弦。信是陽明中虛。當(dāng)用人參熟附生姜。溫經(jīng)補(bǔ)虛之法。但因欲回府調(diào)理數(shù)日。方中未便加減。且用前方。調(diào)治太陽太陰。

生于術(shù)(三錢) 左牡蠣(生四錢) 澤瀉(炒一錢) 云苓(三錢) 生益智(四分) 桂枝木(四分) 炒濃樸(一錢) 午后食遠(yuǎn)服。

朝服小溫中丸五十粒。開水送。仍用三味煎湯壓之。

(十六)味過辛酸。脾胃氣傷結(jié)聚。食入則脹滿。曾服礞石大黃丸。滯濁既下不愈。病不在乎腸中。

前賢治脹治滿。必曰分消。攻有形不效。自屬氣聚為瘕。疏胃宜清。調(diào)脾當(dāng)暖。此宗前賢立法。(脾胃氣窒不和)

生茅術(shù) 廣皮 丁香皮 黃柏 草豆蔻 川黃連 濃樸 茯苓 澤瀉 水法丸。

腫脹證。大約腫本乎水。脹由乎氣。腫分陽水陰水。其有因風(fēng)因濕因氣因熱。外來者為有余。即為陽水。因于大病后。因脾肺虛弱。不能通調(diào)水道。因心火克金。肺不能生腎水。以致小便不利。因腎經(jīng)陰虧。虛火爍肺金而溺少。誤用行氣分利之劑。漸至喘急痰盛。小水短赤。釀成腫證。內(nèi)發(fā)者為不足。即為陰水。若脹病之因更多。所脹之位各異;蛞驖褚蛴粢蚝驘嵋驓庖蜓蛱狄蚍e因蟲。皆可為脹;蛟谂K在腑。在脈絡(luò)在皮膚。在身之上下。表里皆能作脹。更或始因于寒。久郁為熱。或始為熱中。末傳寒中。且也脹不必兼腫。而腫則必兼脹。亦有腫脹同時并至者。其病形變幻不一。其病機(jī)之參伍錯綜。更難敘述。故案中諸癥。有濕在下者。用分利。有濕在上中下者。用分消。有濕而著里者。用五52667788.cn/shiti/苓散通達(dá)膀胱。

有濕郁熱兼者。用半夏瀉心法?嘈镣ń。有濕熱氣郁積者。用雞金散加減。消利并行。有氣血郁積。夾濕熱之邪。久留而不散者。用小溫中丸。清理相火。健運(yùn)中州。有濕熱與水寒之氣交橫。氣喘溺少。通身腫脹者。用禹余糧丸。崇土制水。暖下泄?jié)。有寒濕在乎氣分。則用姜附。有寒濕入于血分。則用桂附。有濕上甚為熱。則用麻杏膏苡等味。清肅上焦之氣。

有濕下著為痹。則用加味活絡(luò)等劑。宣通下焦之郁。有藉乎薤白栝蔞者。滑潤氣機(jī)之痹結(jié)于腹脅也。有藉乎制黃歸尾者。搜逐血沫之凝澀于經(jīng)隧也。有藉乎玉壺控涎神保神芎者。視其或輕或重之痰。飲水積而驅(qū)之也。此皆未損夫臟氣。而第在腑之上下。膜之表里者也。若有胃陽虛者。參苓必進(jìn)。脾陽衰者。術(shù)附必投。更有傷及乎腎者。則又需加減八味濟(jì)生等丸矣。其他如養(yǎng)陽明之大半夏湯。疏厥陰之逍遙散。蓋由證之牽連而及。是又案中法外之法也已。(姚亦陶)

徐評 脹滿之為病。即使正虛。終屬邪實。古人慎用補(bǔ)法。又脹必有濕。濕則有熱。內(nèi)經(jīng)所以指為熱癥。今多用溫補(bǔ)之藥。內(nèi)雖有通利之品。而臣不勝主。貽誤必多。細(xì)閱諸案?钟呱。而不治者多也。

脹滿必有有形之物。宜緩緩下之。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