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陰十證,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60 疝氣門
前陰十證" /> 前陰十證,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60 疝氣門
前陰十證,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教程:60 疝氣門
前陰十證,疝氣門病機《內(nèi)經(jīng)》曰∶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曰∶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又曰∶小腹控睪引…" />
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60 疝氣門<br>前陰十證 上課筆記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教程:60 疝氣門
前陰十證

疝氣門病機《內(nèi)經(jīng)》曰∶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又曰∶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又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都滓医(jīng)》曰∶邪在小腹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jīng)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

疝氣門

病機

《內(nèi)經(jīng)》曰∶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又曰∶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又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甲乙經(jīng)》曰∶邪在小腹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jīng)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上沖肝肺,客冷散于胸,結(jié)于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沖于心胸,蓋其經(jīng)絡(luò)所系屬也。啟玄子曰∶控,引也。睪丸,陰丸也。

《靈樞經(jīng)》曰∶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luò)肺系心,氣盛厥氣上沖也。

又曰∶疝 者,陰連小腹急痛也。

《巢氏病源》云∶諸疝者,陰氣積于內(nèi),復(fù)為寒氣所加,使榮衛(wèi)不調(diào),氣血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nèi)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難經(jīng)》曰∶任之為病,其內(nèi)苦結(jié),男子為七疝。

《原病式》曰∶ 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jīng)言∶丈夫 疝,謂陰氣連小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足厥陰之脈也。經(jīng)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

病機

經(jīng)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壅腫,及為痿厥,其傳為索澤,其傳為 疝。夫熱在外,寒在內(nèi),則累垂,此九夏之氣也;寒在外,熱在內(nèi),則卵縮,此三冬之氣也。足太陽膀胱之脈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至足厥陰肝之脈不得伸,其任脈并厥陰之脈逆,則如巨川之水,致陽氣下墜,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致而睪腫大謂之曰疝,大甚則為 。足厥陰肝之木,與太陽膀胱寒水之脈同至前陰之末,傷寒家說足厥陰肝經(jīng)為病,煩滿囊縮,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

《玉機微義》云∶以平康不病之人論之,夏暑大熱,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縮收上。與前三說若不同也,乖耶?否耶?答曰∶傷寒家囊卵縮,大熱在內(nèi),宜承氣湯急下之,與經(jīng)筋說囊卵縮大寒在外亦是熱在內(nèi),與傷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之人以證之。冬天陽氣在內(nèi),陰氣在外,人亦應(yīng)之,故寒在外則皮急,皮急則囊縮。夏月陰氣在內(nèi),陽氣在外,人亦應(yīng)之,故熱在外則皮緩,皮緩則囊垂,此 疝之象也。三文殊,皆一理也。

《原病式》云∶ 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jīng)言丈夫 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足厥陰肝之脈也。經(jīng)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經(jīng)言五臟皆主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shù)而洪也,斯從寒也。

如疝脈緊急洪數(shù)則為熱痛,經(jīng)言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煩冤而痛出白蠱,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nèi)結(jié)銷爍脂肉如蠱之食,故名曰蠱也。然經(jīng)之復(fù)言熱為疝瘕,則亦不止言為寒,當以脈證辨之。

病機

丹溪曰∶疝痛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自《素問》以下皆以為寒,蓋經(jīng)絡(luò)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世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以通之可也,亦有踢冰涉溺不病疝者,以其素無熱也。因而思之,疝病始于濕熱在經(jīng)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收郁而作痛,若只作寒論,恐有未52667788.cn/yaoshi/備;蛟弧么俗C多客厥陰一經(jīng),濕熱之積何由而致?曰∶夫勞則火起于筋,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大怒則火起于本經(jīng);鹩糁茫瑵駳獗愠蓾嵋海鄄⑷胙,流于厥陰。肝屬木,惟速急,火性暴,為寒束,宜其痛甚而暴也。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其效亦速,后因此方隨形證加減無有不應(yīng)。又須分濕熱多少而治之,但腫多為濕 是也。卻有水氣而腫,又有挾虛而發(fā)者,當以參術(shù)為君而佐以疏導(dǎo),診其脈沉緊而豁大是也。若不以補瀉兼施,但行決裂之法,禍不旋踵。

《辨疑錄》云∶每見男子小腸疝氣,痛不可忍,陰曩腫大,或偏墜一邊,發(fā)作之時小腸捫之聲如青,狀如木瓜,沖上則面黑,墜下則仆地。病者不勝痛苦,諸醫(yī)治療莫測其機。

有云∶疝本肝經(jīng),與腎經(jīng)絕無相干,恐為未備之說。原夫疝氣,肝經(jīng)屬本,心腎屬標。疝者多濕熱怒氣傷肝,房勞過傷心腎,胞絡(luò)郁結(jié),小腸皮里膜外氣聚而無出,以致如斯;蛟弧靡孕哪I為標,今以房勞過傷,是獨言其腎也,譬如小兒偏墜,無房勞,斯疾何由而作也?曰∶小兒因稟父母濕熱,氣郁小腸而成遍墜,皆不作疼痛。至于中房勞過度戕其真氣,胞絡(luò)氣虛,腎邪沖上,往來疼痛,故發(fā)作無度。今世俗作寒氣或作郁結(jié)而治,每用香燥,及用大黃、牽牛、巴霜利其大便,元氣轉(zhuǎn)傷而病愈甚。余考小腸多氣少血之經(jīng),心氣郁結(jié)則腑受邪,肝氣一盛則子亦盛矣,故二氣攻入小腸、膀胱而痛病者,但手捫之可忍,殊不知皮膜漸寬,其氣愈熾,服藥不能避忌,年遠根深,故難治救。每用五苓散內(nèi)加行氣之藥獲效者多,不利小便出邪,愈者鮮矣。按藥性,豬苓、澤瀉分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之氣;白術(shù)調(diào)脾,并利臍腰間濕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去膀胱之氣;檳榔下氣,少加木通以為導(dǎo)引小腸之火出也,屢用屢驗。

病機

古有七疝,曰厥、癥、寒、盤、氣、附、野狼也。其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曰厥疝。

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腎曰癥疝。因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曰氣疝。其痛在臍傍曰盤疝。腹中臍下有積聚曰附疝。小便與陰相引,大便難曰野狼疝。其證發(fā)時則可驗。又有石疝、血疝、陰疝、氣疝,妒疝,此五者有名而無形也。外有心疝、寒疝、肌疝、疝癖數(shù)者,其名不同,病則大同小異,世俗呼為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橫弦、豎弦、偏墜、木腎、腎余、陰腫,由疝之為病,其名別也。至于張子和論七疝,曰寒、水、筋、血、氣、、 七者是也。寒疝者,囊冷結(jié)硬如石,陰莖不舉,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之于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或坐臥風冷,內(nèi)多房事,宜溫劑下之,久則無子。水疝者,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之于飲水醉酒使內(nèi),亦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于囊中,故水冷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

筋疝者,其狀陰莖腫脹,或潰膿,或痛而里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有白物隨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勞傷,及邪術(shù)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血疝者,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傍、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勞于內(nèi),使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jié)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氣疝者,其狀上連腎區(qū),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郁脹,怒哭既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賓一穴灸之。狐疝者,其狀如丸,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

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經(jīng)流氣之藥下之。 疝者,其狀陰囊大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藥下之,以苦堅之。雖然,疝之名不同,大抵不過寒濕熱之邪氣,分三因盡之矣。稟生于胎氣者,此不內(nèi)外因也。冒寒涉濕而得者外因也,酷好酒面內(nèi)濕下著者內(nèi)因也?偛煌獯巳蚍ㄒ病

脈候

《內(nèi)經(jīng)》曰∶肝脈急大沉皆為疝。心脈滑搏急為心疝。肺脈沉搏急為肺疝。三陽急為瘕疝。

三陰急為脾疝。三陰脾脈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浮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浮則病肝風疝。寸口脈弦而緊,弦緊相搏則為寒疝。趺陽脈虛遲為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自汗出,手足厥冷。

治法

許學士云∶疝疾雖因虛而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jīng)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行,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邪,然后補益,斯其治也。

治法

《靈樞經(jīng)》治疝,必曰取厥陰以下之,言足厥陰肝經(jīng)病則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jīng),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且《內(nèi)經(jīng)》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而肝主筋,睪者乃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huán)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nèi)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是厥陰與沖任督之所會也!鹅`樞》言足厥陰之經(jīng)筋聚于陰器,其病疝。傷于寒則陰縮,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臥溫陰器,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于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諸厥陰。

丹溪曰∶疝氣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jīng)也。

有云肝為相火者,有瀉無補,肝只有余,腎只不足,有以龍膽瀉肝湯治疝而效甚速者可知矣;蛟弧米浴端貑枴芬韵陆詾楹魏我?大抵此證始于濕熱在經(jīng),郁之既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故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末備。今世用烏頭、梔子作湯服之甚效甚捷,是亦以烏頭疏通寒邪,梔子利其濕熱,亦通之之法,豈必用硝、黃、巴、牽之類,而方謂之通乎?夫寒也,熱也,濕也,故皆宜于通也,疏散、分利、針灸者,皆通之法也,善醫(yī)者宜擴充之。

丹溪云∶凡七疝多用熱藥而獲效者,則《內(nèi)經(jīng)》從治之法耳。須用寒涼藥監(jiān)制之,不可純用大熱之劑,如用烏、附之類,令人久服多服,必變劇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陳湯加枳實、山楂、橘核、梔子等藥煎,入湯汁熱辣飲之。

諸疝發(fā)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姜汁入湯調(diào)服,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

凡疝氣挾虛者,必以參、術(shù)為君,佐以疏導(dǎo)之藥,川楝子小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類。

諸疝定痛速效,枳實、山楂各炒,濕盛者加荔枝核炒為末,丸服或用長流水調(diào)末空心服一二錢。一本有川楝肉。

陽明經(jīng)受濕熱傳入大腸,惡寒發(fā)熱,小腸連毛際結(jié)核悶痛不可忍,用山梔、枳實、桃仁、山楂等分,入姜汁煎,熱服。

肥人疝腫作痛,惡寒發(fā)熱,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驗。

木腎是濕熱頑痹結(jié)硬如痰核之類,反不痛是也,治宜溫散利逐之。

疝有四,一云不痛者是,《三因》論腸 因房室過度,原臟虛冷,腸邊 系不收,墜入中上下,難治。氣疝因七情臟氣下墜,陰 腫脹急痛,易治。卵 因勞役坐馬,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此難治也。外有婦人陰門挺出,名曰 病,但治不同耳。

凡 非斷房事與濃味不可用藥。

不痛者,以蒼術(shù)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之屬。

治七疝須先灸三陰交、大敦穴,然后服藥,無不愈者。

治法

三陰交(二穴,在內(nèi)踝上三寸骨傍陷中。灸三壯,治七疝。)

大敦(二穴,在足大母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灸三壯。《千金》云∶足大指聚毛中乃足厥陰肝經(jīng)。

歸來(二穴。)

關(guān)元(一穴,在臍下三寸,名丹田。灸百壯。主陰卵偏大 病。)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半。)

中脹(一穴。)

章門(二穴。)

闌門(二穴,在陰莖根兩傍各開三寸是穴。針一寸半,灸二七壯,治偏墜、木腎腫。)一法治小兒偏墜。午時令兒坐土上,灸卵下偏墜處七壯,治諸氣、心腹痛、小腸氣、外腎痛。

一法治疝氣,小腹急痛不可忍,足大姆指次指下中節(jié)橫紋當中灸五壯,男左女右,效。

一法用細小繩一節(jié)量患人口角為一折,如此三折或一角如△此樣,以一角安臍心,兩角在臍下兩傍盡處是穴,灸二七壯。治一切狐疝,水聲上下。

外陵(二穴,在臍左右各去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fā),屢用驗。)

風市(治疝氣外腎腫,小腸氣痛,腹內(nèi)虛鳴。)

治法

丹溪治一人舊有疳積,后因山行饑甚遇橘芋食之,即上丸腫大,寒熱。先服平胃劑一二帖,次早神思清,氣至下焦,嘔逆覺積動,復(fù)吐后,和胃氣,疏通經(jīng)絡(luò)而愈。

一人虛損潮熱偏墜小腸氣,四物加小茴香、吳茱萸、胡蘆巴各五分,枳實、青皮、山楂,漸愈。

滑伯仁治一婦,病寒致疝,自臍下上心皆脹攻痛,而脅尤甚,嘔吐煩悶不進飲食,診其脈,二手沉結(jié)不調(diào),曰由此寒在下焦,急攻之,與灸章門、氣海、中脘,服玄胡、桂、川楝、茴香、木香、青皮、白術(shù)、茯苓等,一日一服,溫利丸藥,聚而散之也。

一老人病臍腹 痛,醫(yī)以溫中散寒無驗。視之,脈兩尺搏堅而沉者,曰此大寒由外入也,寒在外,故為疝,治宜在下。加沉降之劑引入下焦,數(shù)服而愈。

一人病氣在濟下筑筑漸至心下嘔涌痛滿,手足皆青,喉中yinyin而癢,眉末酸疼,口不欲食,頭不欲舉,神昏欲睡而不寐,惡食氣,睪丸控痛,小便數(shù)而欠,年未三十, 瘠尤甚,人劣劣不自持,脈沉弦而澀。曰是得憂郁憤怒,寒濕風雨乘之為肝疝也。張從正云∶諸疝皆屬肝經(jīng),且肝欲急,以辛散之,遂以吳茱萸佐以姜、桂及治氣引藥,兼以茴、楝等丸,每日一服,利之,三月安。

藥方

(《發(fā)明》)茴香四神散 治諸疝痛。

小茴香 南木香 穿山甲(炮) 全蝎(微炒,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半兩,酒水各半盞煎服。

(丹溪)山楂橘核丸 治諸疝痛。

山楂(四兩) 橘核(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大茴香(炒,各一兩) 吳茱萸(泡,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十丸。

(丹溪)腎氣丸 治前證。

小茴香(炒) 破故紙(炒) 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葫蘆巴(七錢半) 木香(三錢半)
上為末,蘿卜汁丸,梧桐子大,鹽湯下五十丸。

(丹溪)五葉湯 治疝氣腫痛極效。

枇杷葉 野蘇葉 椒葉 蒼耳葡萄
上以水煎熏洗。

(丹溪)積疝丸 治諸疝。

山楂(炒,一兩) 茴香(炒,半兩) 丹皮 柴胡(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丹溪)蒼術(shù)附子 治疝作痛。

蒼術(shù)(鹽水炒) 香附子(鹽水炒) 黃柏(酒炒各一錢)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各七分)茴香(炒) 附子(鹽炒) 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作湯,服后一痛過更不再作。

(《局方》)香殼散 治小腸疝,腹 痛,筋急陰股中痛,昏悶不省人事。

舶上茴香(鹽炒) 枳殼(麩炒,各一兩) 沒藥(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并進二三服效。

(《寶鑒》)楝實 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川楝子(炒) 茴香(炒) 山茱萸食茱萸(炒) 吳茱萸 青皮 陳皮 芫花(酷煮,減半)馬藺花(各等分)上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寶鑒》)天臺烏藥 治小腸疝氣,卒引臍腹疼痛。

烏藥 木香 茴香(炒) 青皮 良姜(炒,各半兩) 檳榔(二個) 川楝子(十個) 巴豆(七十粒)上先以巴豆微打破,用川楝子麩炒黑,去麩及巴豆不用,其余藥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甚者姜酒下。

(《寶鑒》)川楝散 治諸疝氣、小腸氣。

川楝子(一兩。用巴豆十五粒打破同炒黃去巴豆) 南木香 小茴香(鹽炒,各一兩)
上為末,空心酒下二錢。

(《集成》)薈陳紫蘇飲 治小腸氣,腎核作痛。

蒼術(shù) 陳皮 紫蘇葉 川楝子(各二錢) 蔥白(五根)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聚香飲子 治七疝,心腹及腰脅背脹疼痛皆效。

(《局方》)蟠蔥散 治男子脾胃虛弱,氣滯不行,攻刺心腹連腰背脅痛,膀胱小腹諸疝氣,及婦人血氣刺痛。(二方并見氣門。)(《局方》)五積散 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姜五片、蔥白五寸煎,空心熱服,治一切腸疝氣痛不可忍。(方見寒門。)

藥方

(《元戎》)加味五苓散 治濕熱疝氣及偏墜腫痛。

本方加川楝子一分為末,空心米飲調(diào)下二錢。

(和劑) 莪術(shù) 治疝氣腹內(nèi)塊痛、走痛、積氣痛。

莪術(shù) 三棱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香附子(炒,各二錢) 黃連(同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凈連五錢) 桃仁 山梔 橘核(炒,各半兩)
上為末,姜汁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良方》)加味通心飲 治諸疝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 梔子(去殼) 黃芩 瞿麥 連翹 枳殼 川楝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濟生》)葵子湯 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干燥。

葵子(微炒) 豬苓 赤茯苓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子 滑石(各錢)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蔥煎空心服。

(《集成》)蒼術(shù)半夏丸 治濕熱疝痛。

蒼術(shù) 半夏 南星 黃柏(炒) 山楂 白芷 神曲 昆布 滑石 吳茱萸(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守效丸 治 疝之要藥,不痛。

蒼術(shù) 南星 半夏 白芷 川芎 枳實 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集成》)參術(shù)湯 治虛疝。(脈豁大者死。)人參 蒼術(shù) 梔子 香附子 白術(shù)(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煎八分,空心服。

藥方

(《金匱》)烏頭桂枝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及身疼痛,灸刺諸藥不效者。

烏頭(大者,五枚 炮去皮尖,不 咀) 桂枝(煎湯,五合)以蜜一斤煎減半去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每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若自汗出、脈沉弦者,止用烏頭煎。

(《三因》)烏頭桂枝湯 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或致陰縮。

大烏頭(五枚,去皮尖,蜜煎過洗切) 桂心芍藥(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咀,每服四錢,加姜棗煎服。

(《三因》)補腎湯 治寒疝,大腹小腹疼痛,時復(fù)泄瀉,胸膈痞滿。

人參 黃耆 茯苓 白術(shù) 附子(炮,各一錢) 沉香(四分) 木瓜(一錢) 羌活(五分) 紫蘇川芎 甘草(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加姜棗煎服。

(《百選》)十補丸 治小腸寒疝。

附子(一大枚,用防風、銼墨豆一合約煮,附子去皮尖) 胡蘆巴 木香 巴戟天 川楝肉玄胡索 官桂 茄舶上 茴香 破故紙(炒,各一兩)上末,糯米粉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空心酒下五十丸。

(《百選》)葫蘆巴 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經(jīng)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炒,半斤) 巴戟天(炒,三兩) 川楝子(炒,九兩) 川烏(炮,三兩) 茴香(炒,十兩)吳茱萸(炮,五兩,炒)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酒下。

(《寶鑒》)沉香桂附丸 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 痛,手足厥逆,便利無度,七疝引痛不可忍,喜熱熨少緩者。

沉香 附子(炮) 官桂 干姜(炮) 良姜 川烏(炮) 茴香(炒) 吳茱萸(湯泡,各一兩)上末,好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五十丸,漸加七八十丸。

(東垣)丁香楝實丸 治寒疝氣血留滯。

當歸(酒洗) 附子(炮) 川楝肉 茴香(各一兩)上銼,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干為末,入沒藥、丁香、木香(各五分) 全蝎(十三枚)玄胡索(半兩) 為末,酒糊丸,酒下。

(《集成》)神應(yīng)散 治寒疝、諸疝心腹痛不可忍,散氣開郁。

玄胡索 胡椒 小茴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

(《集成》)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氣血刺痛。

牡丹皮(四兩,一凈) 川烏(炮去皮尖) 桃仁(同上) 桂枝 青皮(各等分)上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集成》)橘核散 治同前。

橘核 桃仁 梔子仁 川烏52667788.cn/yishi/(炮) 吳茱萸(泡,各一兩)
上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集成》)硫黃 治疝氣甚至手足厥冷,上沖心腹欲死者,二三服除根。

硫黃(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為末) 陳皮 荔枝核(為粗末,炒焦黃)上等分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丸,酒下,立止。甚者只用六丸,不可多服。

(《集成》)桃仁湯 治 疝寒氣凝結(jié)。

桃仁 吳茱萸 桂枝 白蒺 青皮 茯苓 檳榔(各七分) 木香(三分,磨汁) 海藻 枳殼 三棱 莪術(shù)(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局方》)奪命丹 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生腎硬日漸澀長,陰間濕癢成瘡。

吳茱萸(凈一斤四兩。用酒、醋、湯、童便各浸一宿,焙干用) 澤瀉(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茱萸內(nèi)消丸 治腎經(jīng)虛弱膀胱為邪氣所搏結(jié),成寒疝陰 偏大。

吳茱萸 山茱萸(去核) 肉桂 馬藺花 陳皮 木香 山藥 川楝子 青皮 茴香(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局方》)鹽煎散 治冷疝寒氣卒痛。

草果 砂仁 檳榔 濃樸(姜制) 羌活 蒼術(shù) 陳皮 肉蔻(煨) 蓽澄茄 枳殼 良姜茯苓 茴香 川芎 麥芽 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鹽少許,空心服。

(《醫(yī)林》)金鈴散 治疝氣,作痛時,先曲腳腰啼哭,唇干額汗,或外腎釣上,陰囊偏大。治小兒疝氣極效。

金鈴子(半兩) 砂仁(七錢半)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鹽湯或酒調(diào)下二錢。

(《醫(yī)林》)四神丸 治疝氣脹痛不已。

吳茱萸(凈一兩半,酒浸、拌醋浸) 香附子(凈,一兩)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乳香、蔥湯任下。

(《醫(yī)林》)金鈴?fù)?/span> 治膀胱腫痛,并小腸陰囊腫,毛間出水。

金鈴子(五兩) 馬藺花(炒) 茴香(炒) 海蛤( ) 破故紙 菟絲子(制) 海帶(各二兩)木香 丁香(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醫(yī)林》)香蝎散 治疝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乳香 蝎梢(各一錢) 川烏(去皮尖生用,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少許,空心調(diào)下。

(《三因》)蔥白散 治一切寒疝作痛。

當歸 川芎 枳殼(炒) 濃樸(制) 官桂 青皮 干姜(炮) 茴香(炒) 茯苓 川楝肉麥芽(炒) 神曲(炒) 三棱(炮) 莪術(shù)(煨) 熟地黃 白芍藥 木香 人參(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蔥白三莖、鹽少許水煎,空心溫服。

(《良方》)蜀椒 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痛,自汗出,氣欲絕。

川椒(一錢,去目及合口者,微炒出汗) 附子(制) 干姜(炒) 半夏(制) 桂心 甘草(炙,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粳米半合、姜三片、棗三枚煎六分,溫服。

(《良方》)吳茱萸丸 治寒疝心腹痛,面目青黃,不思飲食,縱食嘔逆,肌體羸瘦。

吳茱萸(湯泡) 當歸 赤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白術(shù) 干姜(炮) 半夏(制)赤芍前胡 桂心 陳皮 川椒(去目炒) 附子(制) 人參 木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日三服。

(《良方》)三增茴香丸 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jié),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痛,陰核偏大,膚囊壅腫重墜瘡瘍時出黃水,或長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腎經(jīng)閉結(jié),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大,皆由頻服熱藥內(nèi)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藥溫導(dǎo)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散疝氣,能使復(fù)元。一應(yīng)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第一料藥∶用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 川楝肉(炒) 沙參(洗) 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日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藥。

第二料藥∶加下項藥∶蓽茇(一兩) 檳榔(五錢)又加入前藥內(nèi),通共六味,重五兩半,為細末,如前丸服。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藥。

第三料藥∶又加下項藥∶白茯苓(四兩) 黑附子(半兩。泡去皮臍)上共前藥重十兩,如前丸服,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三料愈。小腸氣發(fā)頻三十年者,寒疝氣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良方》)木香導(dǎo)氣丸 治一切小腸疝氣,腹下痛,氣積下元冷。脾胃不和并宜服之,神效。

木香 乳香 丁香 川楝子 大茴香 香附子 破故紙(炒) 葫蘆巴(炒) 三棱 杜仲(姜炒去絲)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進三服。

藥方

(《良方》)芫花丸 治寒疝積聚動搖,大者如鱉,小者如杯,乍來乍去,在于小腹及腸胃間,或大腑不通,腸鳴,寒氣上搶,胸脅滿悶。

芫花(二兩,醋炒) 川椒(炒) 川大黃(炒) 川烏頭(制) 細辛 赤芍藥 桂心 赤茯苓木香(各一兩) 吳茱萸(湯泡微炒) 半夏(泡) 桔梗(半兩)上末,楝蜜丸,梧桐子大。酒送下七丸,日進三服,下物如泥。

(《良方》)茴香楝實丸 治諸疝痛。

小茴香 川楝子(各兩半) 吳茱萸(二兩) 海藻(酒洗) 青皮(各一兩) 木香 澤瀉(各半兩) 青鹽(三錢) 三棱(醋炒) 莪術(shù)(酷炒,各七錢半) 黑牽牛(七錢,半生半炒)上將川楝、茴香、茱萸用酒、醋、童便各浸半日,又用巴豆去皮、斑蝥去翅足各二十五個,以川楝、茴香、青皮同炒得所,去豆、蝥不用,余為細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鹽湯下。

(《良方》)海藻丸 治奔豚、疝氣、膀胱小腸氣、 疝、木腎、小兒偏墜。

海藻(洗焙) 木香 檳榔 川椒(去目炒) 甘遂(各半兩) 川烏(半兩,炮。小兒不用,老人用一錢) 吳茱萸(四錢,炒) 茴香(炒) 澤瀉(各二錢) 豬苓(去皮,三錢) 白牽牛 黑牽牛(各取頭末,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五十丸加至百丸,利下黃涎為效。十五歲以下者服二十五丸至五十丸。此藥不特利大便,亦利小便。服藥后忌甘草,相反。

(《局方》)三白散膀胱濕熱相乘,陰囊腫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二兩) 桑白皮(炒) 白術(shù)(炒) 陳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姜湯調(diào)下。

(《局方》)復(fù)元通氣散 治前證。

舶上茴香 穿山甲 蛤粉(炒,各二兩) 牽牛頭末 玄胡索 陳皮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熱酒調(diào)下。

(子和)禹功散 治同前。

黑牽牛(頭末,四兩) 茴香(炒一兩)為末,姜汁點湯,臨睡調(diào)服二錢。

(《本事》)立效散 治同前。

川芎 川楝子 青皮 舶上茴香 牽牛(炒) 桃仁(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無灰酒一盞煎,食前溫服。

(《良方》)宣胞丸 治外腎腫痛。

黑牽牛(頭末,半生半熟) 青木香(一兩。斑蝥七個同炒,去蝥不用) 川木通(炒,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

(《良方》)神效丸 治腎囊腫大。

黑牽牛(一兩,炒黃色 香熟為度) 舶上硫黃(研為末,拌牽牛,五錢)上二味和極勻,將牽牛紙襯于地上一宿研末用,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良方》)川楝子丸 治諸疝氣,一切下部之疾,腫痛悉皆治之。

川楝子肉(凈,一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麩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麩黃色去麩、蝥不用。

一分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麩黃色去麩,巴不用。一分用鹽一兩、茴香一合約炒,黃色為度,去鹽、茴香不用。一分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炒,麩黃色去麩,戟不用。) 青木香 破故紙(炒香,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次,食前服。

(《醫(yī)林》)青木香丸 治寒濕疝氣,結(jié)硬如石,或控睪丸而痛。得于坐臥濕地,房勞過度,宜此溫利,極效。

黑牽牛(頭末,一錢二分) 破故紙(炒香,各一兩) 蓽澄茄 木香(各三錢) 檳榔(酸粟米飯裹之,紙包煨,令紙焦去飯。四錢)上共為細末,滴水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水下。

(《醫(yī)林》)蕩疝丹 治疝氣痛,外腎腫墜。

川楝肉(炒) 小茴香(炒) 破故紙(炒) 牽牛(頭末各一兩) 青皮 陳皮(各三錢) 廣術(shù)木香(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醫(yī)林》)當歸散 治疝氣大便秘,或因血氣凝滯引小腹撮痛。唇青者不治。

官桂 牽牛(頭末,各半兩) 當歸 大黃 桃仁(去皮尖焙,各二錢半) 全蝎(錢半)
上咀,每服二錢,用蜜二匙煎,溫服。以后藥煎服,調(diào)和胃氣。

陳皮 青皮 木香 砂仁 茯苓 甘草 生姜
上等分,水煎服。

(《百選》)桃仁膏 治氣血凝滯,疝氣、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桃仁(炒,去皮尖研) 茴香(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白二寸煨熟,蘸藥細嚼,空心熱酒下。

(《局方》)玉燭散 治血疝。

四物湯加大黃、樸硝、枳實、濃樸煎服。

敷熨法

牡蠣粉(炒) 良姜(銼,各一兩)為末津調(diào)敷偏處,須臾如火痛即安。

淋洗方 治陰疝腫痛不能忍,及陰腫大。

雄黃(研) 甘草(各一兩) 白礬(研,二兩) 為細末,每用一兩,熱湯五升,通手洗腫處,良久再暖洗之,候汗出瘥。

(嚴氏)鹽熨法∶食鹽半斤炒極熱,以故帛包熨痛處。

一法 用布帛扎圈置臍上,用鹽填入一寸濃,用熨斗熨之,或上鋪艾灼之,妙。

敷熨法

(《經(jīng)驗》)蒼術(shù)散∶治下元虛損,偏墜、腎莖痛楚。

茅山蒼術(shù)(六斤。一斤老米泔水浸二日夜。一斤酒浸三日夜,切作片曬干。一斤斗子青鹽半斤同炒黃色,不用鹽。一斤小茴香四兩同炒黃色,去茴不用。一斤桑椹二斤取汁制過曬干。上共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酒下。)

一方∶絲瓜架上初結(jié)者,直待滿架結(jié)盡,葉落方取下,燒灰存性,為末煉蜜調(diào),臨晚好酒調(diào)下一匙。如病右則右睡,病左則左睡。

一方∶治小兒偏墜,用雙蒂茄子懸于房門上,出入用目視之,茄淹其患亦淹,茄干亦干矣。又云用雙茄懸門上,每日抱兒視之二三次,鐵釘于上,十余日消。

《太平圣惠方》∶治小腸氣,臍腹緩?fù),陰中疼悶,不省人事。用小茴香(鹽炒) 枳殼(麩炒)各一兩、沒藥半兩,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

又方∶治寒疝陰中引痛,汗出欲死,丹參(一兩)為散,熱酒調(diào)服二錢。

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全不思食,用桂枝(二兩) 去皮搗羅為散,不計時候,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

《肘后方》∶治小腸氣痛不可忍者,用烏藥搗碎酒浸一宿,良姜、茴香、青皮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發(fā)時熱酒調(diào)下。

又方∶靈脂、蒲黃(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先以醋一盞將藥熬為膏,水一盞煎服。

亦治婦人血痛。

《本事方》∶治疝氣痛,有盜汗,用延胡索、小茴、胡椒等分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蔥白煎酒食前下。

又方∶茴香、乳香、豬苓、桔梗、木通、甘草等分,燈心、淡竹葉各一握,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又方∶苦楝子炒黃為末,每服二錢,熱酒下。

《外臺秘要》∶治多年疝氣諸藥不效者,用臘月八日活麻一個,肚中割一小孔,填白礬令滿,用線縫合。以筒瓦合定鹽泥固濟,炭火內(nèi),存性,取出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diào)服,甚效。

一方∶蕪荑搗,和鹽末,二物等分,以綿裹如棗大,內(nèi)下部,去惡水汁,并效。

導(dǎo)引法

一法∶坐舒兩腳,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引腹中氣周行身體,去疝瘕病,利諸竅,往來易行,久行清爽聰明修長。

一法∶以兩手合搓一二百回,以熱掌捻大子,久久自消而痛亦止。

前陰十證

前陰十證

病機

《內(nèi)經(jīng).骨空論》云∶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luò)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男子循陰下至篡,與女子等,皆督脈所主也。

《靈樞.經(jīng)脈篇》云∶肝足厥陰脈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

經(jīng)筋篇云∶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結(jié)于髀,聚于陰器。足少陰之筋并足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jié)于陰器。由是知前陰為四經(jīng)屬也。

病機

陰縮,謂前陰受寒縮入腹內(nèi)也。陰縱,謂前陰受熱挺長不收也!鹅`樞》云∶足厥陰之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是也。又云∶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nèi)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jīng)脛上睪結(jié)于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病機

《靈樞》云∶足厥陰之筋結(jié)于陰氣絡(luò)諸筋,陰器不用,傷于內(nèi)則不起是也。凡陰痿之疾,皆耗散太過,傷于肝筋所致也。又云∶腎脈大甚為陰痿。又云∶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陰痿,氣大衰而不起是也。陰莖腫或堅而痛,皆是濕熱積注而然,亦有房事過多所致。針法取中極、太溪、三陰交、復(fù)溜。

病機

潔古云∶男子陰頭痛,女人陰中痛,宜灸刺大敦怪穴。陰中濕癢,外腎生瘡,灸瀉海底。

(在浮囊海底十字健中。)

病機

男子陰囊冷,女子陰中寒,歸來穴灸之。東垣云∶前陰濕癢,盡為酒色之過,補肝湯、溫腎湯、固真湯之類選用。丹溪吳茱萸湯、《千金》大蘇根汁皆妙。

病機

仲景云∶陰吹為胃氣下泄。此谷氣之實也,以膏發(fā)煎導(dǎo)之。東垣云∶一人問前陰間常悶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予曰∶夫前陰者,足厥陰之脈絡(luò)陰器,出其梃末。夫臭者心之所屬,散屬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臭,此其一也,當于肝經(jīng)中瀉其行間,是治其本;后于心經(jīng)中瀉少沖,乃治其標。如惡針當用藥除之,治法當求其本。連日飲灑,夫酒氣味俱濃,能生里濕熱,是風濕熱合于下焦為邪,故經(jīng)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焦者,引而竭之。酒者是濕熱之水,宜亦決前陰以去之,是合下焦二證之治。

病機

(仲景)附子理中湯 治三陰寒證,腹痛陰縮。

承氣湯 治厥陰煩滿囊縮,毒瓦斯入腹,尺寸脈俱沉而短者,陰挺腫而痛,脈數(shù)而實者,俱用此方以下之。(二方并見寒門。)

正陽散 治陰縮囊縮,大小便俱通,地道不塞,不渴不飲,邪不在里,宜溫之灸之,外相接以復(fù)陽氣。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治諸風寒,利九竅,療腹?jié)M及囊結(jié)縮) 干姜(炒) 甘草(炙,各二錢半) 皂角(一兩,酥炙去皮核) 麝香(一錢,研極細)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不拘時合渣溫服。

八味丸 治陽事多痿不振,夏減桂附一半,春秋三分減一,痿去精通全減,只服六味地黃丸

(方見虛損門)丹溪治一人年二十歲,玉莖挺長,腫而痿,疲塌常潤,磨股不能行,兩脅氣上,手足倦弱。

先以小柴胡加黃連大劑行其大熱,次又略加黃柏降其逆上之氣,其挺腫漸收漸減及半,但莖中有一堅塊未消。遂以青皮一味為君,佐以散風之劑服之,外用絲瓜汁調(diào)五倍子抹之而愈。

龍膽瀉肝湯 治溺黃臊臭淋瀝,雨丸如冰,汗浸雨胯,陰頭亦冷。值十二月天寒霜雪交集,寒之極矣。

膽草(八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羌活根 酒黃柏(各一錢) 防風根 麻黃根(各二錢)蒼術(shù)(五分) 豬苓 澤瀉(各三分) 本 紅花 當歸(各二分) 黃芩(五分) 炙甘草(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稍熱服,忌酒面。

固真湯 治兩丸冷,前陰痿弱,陰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氣,尻臀并前陰冷,惡寒而喜熱,足膝亦冷。

溫腎湯 治面色萎黃,身黃,腳軟無力,陰汗,陰莖有火色。

麻黃(六分) 防風(一錢半) 白術(shù) 蒼術(shù)(各一錢) 豬苓 澤瀉 白茯苓 酒黃柏 升麻(各八分) 柴胡梢(六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一盞,食前稍熱服。

柴胡勝濕湯 治外腎冷,兩髀陰汗,前陰痿弱,陰囊濕癢臊氣。

柴胡 升麻 羌活 澤瀉(各一錢) 甘草 龍膽草 酒黃柏(各八分) 麻黃根歸尾 防己茯苓(各七分) 紅花(少許) 五味子(十二粒)
上水二盞煎一盞,稍熱服,食前,忌酒面房事。

清震湯 治陰部時常濕癢臊臭。

當歸尾(三錢) 柴胡 木通 澤瀉(各五分) 車前子(一錢) 草龍生地黃(各四分)
上水二盞煎一盞,空心稍熱服,以美膳壓之。此藥用當歸滋肝血之不足,用柴胡入肝為引,車前、木通淡滲小便之邪以去臊,是在下者引而竭之也。生地、膽草以去濕熱酒面之邪毒。

椒粉散 治前陰兩丸濕癢,秋冬尤甚,夏月減。

麻黃(一錢) 黑狗脊(五分) 斑蝥(二個) 豬苓(三分) 肉桂(一分) 當歸尾(三分) 輕粉(少許) 紅花(少許) 蛇床子(半兩) 小椒(三分)
上為末,干摻上。避風濕冷處坐臥。

(丹溪)吳茱萸煎 治腎囊濕癢。

吳茱萸(半兩) 寒水石(三錢) 黃柏(三錢) 蛇床子(半兩) 樟腦 硫黃 白礬 檳榔(各三錢) 輕粉(一錢)
上為末干摻。先用吳茱萸煎湯洗過,即用此摻。

(秘方)牡蠣散 治陰囊濕癢,搔之則汁水流珠,用此極效。

醋牡蠣(一兩) 枯礬 硫黃(各二錢) 雄黃(一錢) 苦參(二錢) 蛇床子(二錢)
上為細末,先用蒼術(shù)椒鹽水煎湯洗過,后用此藥摻上。

蒸洗法 治一切陰囊濕癢。

陳茶(一撮) 蒼術(shù)(二錢) 花椒 蛇床子(各一錢) 蒼耳草(量入) 煨鹽(半兩) 皮硝(三錢) 白礬(一錢)上水四碗煎汁,去渣,入鹽硝礬泡化,先蒸后洗,三四次絕癢。


點擊查看:<<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