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43 痰飲門 上課筆記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教程:43 痰飲門

痰飲門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一為火燥,一為寒濕。今醫(yī)不分,混同出治,所以鮮能取效。病機(jī)經(jīng)曰∶諸痙強(qiáng)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此是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為病也。)張子和論痰有五∶曰風(fēng)痰,曰濕痰,曰食痰、火痰、酒…

痰飲門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一為火燥,一為寒濕。今醫(yī)不分,混同出治,所以鮮能取效。

病機(jī)

經(jīng)曰∶諸痙強(qiáng)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此是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為病也。)張子和論痰有五∶曰風(fēng)痰,曰濕痰,曰食痰、火痰、酒痰是也。風(fēng)痰多帶涎沫,因形寒飲冷,或因感風(fēng)而發(fā),或因風(fēng)熱拂郁而致,則痰清白。濕痰因停飲不散而成。熱痰為火盛制金,飲食辛辣,重 濃褥所致。酒痰因浩飲所得。食痰因濃味炙爆過多。

病機(jī)

《玉機(jī)微義》云∶痰之為病,誠多也。何則?人之血?dú)饬餍,無一息之間斷,才有壅滯,津液凝積,郁而成熱,痰遂生焉。因證而觀痰,則火之變出也,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間有寒痰為病者,亦千百中之一二也。(甫謂寒痰之說非也。飲則有寒有熱不同,痰則一因于熱而已。加之寒字,不得所以。痰脈多滑大,明知停冷成痰,亦遂郁而為熱。藥惟以橘皮、半夏神曲之辛以散之行之,亦不敢用熱藥也。陳無擇云∶飲脈多沉弦微細(xì),始可以言寒,治以理中、二陳之屬是也,性理所謂有溫泉而無寒火,不其然歟?)

病機(jī)

《原病式》曰∶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于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土濕主病故也。大略要分濕熱寒濕之因。

病機(jī)

經(jīng)曰∶太陰在泉,濕yin所勝,民病飲積。又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fā)中滿。又云∶土郁之發(fā),飲發(fā)。又∶太陰之復(fù),皆病飲發(fā)于中,治水諸熱劑是也。

病機(jī)

陳無擇云∶人之有痰飲者,由榮衛(wèi)不清,氣血濁敗,凝結(jié)而成也。內(nèi)則七情汨亂,臟氣不行,郁而生涎,涎結(jié)為飲,為內(nèi)所因。外則六yin侵冒,玄府不通,當(dāng)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蝻嬍尺^傷,色欲無度,運(yùn)動失宜,津液不行,聚而為飲,為不內(nèi)外因。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為眩暈嘈雜,煩心忪悸, ○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如風(fēng)如癲,未有不由痰飲所致。

病機(jī)

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又云∶痰飲者,心下冷極,以溫藥和之,大甘草湯是也。)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又云∶懸飲者。

法當(dāng)下之,十棗湯是也。)飲水流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是也。)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云∶病支飲者,多屬濕,故其形如腫。眼下如臥蠶者,宜分利之,仲景五苓散、澤瀉湯是也。)古方有五飲六證之說,即四飲加以伏飲、留飲二證是也。留飲者,背寒如掌大,其人短氣而渴,四肢無力,歷節(jié)痛,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zhuǎn)甚。伏飲者,膈滿嘔吐喘咳,發(fā)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 惕者,為伏飲。

病機(jī)

王隱君曰∶痰證古今未詳!端貑枴冯m載鼻鼽辛 喘滿為熱,而無治法∶方書雖有五飲諸痰之異,而莫知其致病之源;蝾^風(fēng)目運(yùn),如坐車舟,精神恍惚,口眼 動,眉棱耳葉俱癢。

或腮頰四肢游風(fēng)腫硬,似痛非痛。或渾身燥癢,搔之則癮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用盡風(fēng)藥而無效。或齒頰似痛而痛無定所,累謁齒科,未能奏功;蜞鏆馔趟幔锹劷钩,喉間豆腥,心煩鼻塞,咽喉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蛞驀娞缍,或因舉動而唾,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或似膠,或如蜆肉,服四七湯,如水投石。其聚也,心下如停冰鐵,閉滯妨悶,噯逆連聲,狀如嗝氣,降氣湯、丁香五套丸之屬,其病自若。至若寢寐,常夢刑戮劍戟,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暫得一竇,百計(jì)透出,則失記何所;驂魺说厣,四面枯骨,煙焦撲鼻,不得其路。

或觸憤而怒,號哭悲啼。或騎馬郊行,急急回顧,原無所自。往往問醫(yī)師之達(dá)者,皆知為肺病,驗(yàn)方處藥,罕投其機(jī);蜃阆ニ彳,或腰腿卒痛,或四肢肌骨之間痛如擊截,即痛即止,并無常所。乃至不時(shí)手麻臂痛,狀若風(fēng)濕,百藥不效。夏臥光滑竹簟,如臥芒刺不安;蚍觋幇到蛔,則胸痞背脹,不時(shí)齒癢咽疼,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fā),則噴嚏連聲。始則唾涕稠粘,次則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腦后風(fēng)聲,耳內(nèi)蟬鳴,眼 肉惕,每于靜室默然。熟察病勢之來,則于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遂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沖,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沸然涌起,凜然毛豎,噴嚏千百連聲。然后遍身煩躁,大寒之時(shí)則盡去衣衾,裸體一凍,則稍止片時(shí)。或春和乍涼之時(shí),則多加衣衾亦暫少緩;蝾D飲冰水而勢定,或痛飲一醉而頗寧。

或時(shí)失志甚欲癲狂,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嘔吐冷涎綠水黑汁。婦人則月經(jīng)不通,忽成癆瘵荏苒之疾。內(nèi)外為病,非止百端,其狀不同,難以盡述。嘗用一藥愈止痰疾,不計(jì)萬數(shù),即滾痰丸是也。今用詩括以傳于世,共為饒益之事云。

病機(jī)

王隱君曰∶世論痰清白者為寒,黃濁者為熱,誤也。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薄漬于上,黃濁稠粘凝于下。咳而易出者,清而白;咳而難出者,黃濁結(jié)滯也。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jié),皆無清白者也,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guān)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久之漸成惡味,酸咸腥臭,焦苦不一,總是濕熱為源,而云寒因熱用,乃大誤也。

(甫謂清痰則飲是也,間亦有因于寒,濁痰則不可言寒也。)

病機(jī)

病痰者,眼皮及眼下必如灰煙黑色,舉目便知,不待診脈。眼堂黑而面頰赤者,熱痰也,如大黃色者,熱痰也。心下煩滿,口干思冷凍飲料,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久必生風(fēng),或眩暈耳鳴眼花,多虛證。誤以熱藥治之,服久脈大實(shí),發(fā)大熱,甚至中風(fēng),此宜急下之。凡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注骨者,入骨痰也。其證骨髓痛,眼面俱黑,四肢冷痹,屈伸不能,此風(fēng)濕也。眼黑而氣短,心驚恐,氣痰也。

病機(jī)

諸書論痰飲,有因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停留,結(jié)成痰者;有胃氣虛弱,不能營運(yùn)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飲水停滯于脾成痰者;有風(fēng)寒濕邪入脾,相搏成痰者。此證之所感不同,難以類舉。今脾胃為倉廩以納谷,因脾弱而不能營運(yùn),致氣血失于滋養(yǎng),故不周流,氣道壅滯,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滯為痰、為飲,變則為寒、為熱、為喘、為嗽、為嘔吐、為反胃、為腫滿、為眩暈、為風(fēng)癇、為噯氣、為吞酸嘈雜、為嗝噎、為怔忡、為疼痛之類,不可盡狀,皆痰之變而病。其源出于脾濕不流,水谷津液停滯之所致也。

病機(jī)

痰者,津液之異名。血?dú)夂推,?lián)絡(luò)調(diào)暢,則津液流通而無痰患至。若氣脈窒塞,關(guān)竅凝滯,則津液停聚而成痰涎。痰之所以發(fā)動者,豈無自而然哉?大抵飲食酸寒辛辣,炙爆腥膻,生冷醇酒,濕熱蒸郁而成痰者最多。其次為七情久郁而致者亦有矣。凡治痰病,須審其因,有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音,有因氣郁、有因風(fēng)火而成痰者,有因積飲,有因傷宿酒而成痰者,所宜審別而施治也。

【熱痰】則多煩熱,咳吐頗難,間有口干。

【濕痰】者,多倦怠軟弱,或面浮腹脹,因停飲不散所致。

【風(fēng)痰】多稀白,或成癱瘓奇證,因形寒飲冷所致。

【驚痰】發(fā)則心痛,或?yàn)榘d疾恐怖。

【食積痰】多成痞塊癖滿,因過食濃味及脾虛所致。

【酒痰】飲酒過多,不得消導(dǎo),次日又吐,漸成反胃。

【氣痰】攻刺走注不定,或時(shí)一點(diǎn)如刺,或時(shí)一掌如冰,皆為氣痰。丹溪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是也。

臂不能動是痰。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jié)遍身疼痛,坐臥不安,此痰入骨也。有人腳氣病久,骨節(jié)痛,與腳氣藥不愈,此痰病也。

嘈雜是痰。凡人胸膈一時(shí)如火烘炙,似痛非痛,忽然饑甚,北人呼為心刺,此火動其痰也。

(詳見本門。)眩暈是痰。頭目眩暈,眼前黑暗,如坐舟車,○ ○ 欲吐者,痰也。(詳見本門。)煩躁是痰。凡人似熱非熱,似寒非寒,似病無病,坐臥不寧,心中焦躁,欲哭欲叫者,痰病也。審其人之虛實(shí),從痰治之立愈。

顛狂是痰。凡人忽然發(fā)狂,語言錯(cuò)亂,棄衣登高,此痰病也。痰在膈上,使人顛狂或健忘。(詳見本門。)顛仆是痰。凡人卒然跌倒,不省人事,痰病也。雖氣虛治痰為先。

中風(fēng)不語是痰。雖曰中風(fēng),亦以治痰為先52667788.cn。(詳見本門。)小兒驚風(fēng)是痰。(詳見本門。)婦人驚痰最多,十有八九。蓋因產(chǎn)后,因乳孩兒,因月事方行,驚因虛而入,結(jié)而成塊者,為驚痰;虺S幸粔K在腹,如身孕,轉(zhuǎn)動跳躍,痛不可忍者是也。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fā)熱,惡風(fēng)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xiàng)不強(qiáng)為異。

脈候

脈要精微篇曰∶肝脈 而散,色澤者,當(dāng)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巢氏云∶偏弦為飲,浮而滑為飲。

仲景云∶脈雙弦者,寒飲也;虼笙潞笊铺,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脈浮而細(xì)滑者,傷飲。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其人短氣,四肢歷節(jié)痛。肝脈澀甚為溢飲,沉者為留飲。脈弦數(shù),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經(jīng)》云∶病患一臂疼痛,一時(shí)又移在一臂,其人脈沉細(xì),非風(fēng)也,必有飲在上焦。

陳無擇云∶飲脈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關(guān)脈大實(shí)者,膈上有痰也,可吐之。病患百藥不效,關(guān)上肺浮而大者,痰也。

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熏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得開,必費(fèi)調(diào)理。

治法

春甫謂百病中多有兼痰,世鮮知也。古人用二陳湯治痰,所以實(shí)脾土燥脾濕,是其本之治也。脾實(shí)而濕燥,則痰自清而飲自散,何變病之有?王節(jié)齋謂二陳為實(shí)脾燥濕,以治其標(biāo),則誤也。夫痰因脾濕為病之源,久則變而為頑痰老痰之類,當(dāng)因其形證,觀其緩急而分治之。是則諸方皆以治標(biāo)而后立者。

治法

嚴(yán)氏曰∶人之氣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患。古方治痰多用汗下溫利之法,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dǎo)次之。氣順痰飲亦順,而下出矣。此則嚴(yán)氏亦有所見而云然也。

《玉機(jī)微義》云∶順氣特一法耳,要觀痰之淺深,有痰積膠固,氣道因之而不得順,宜先逐去積痰,然后氣可得順,豈可專主理氣一法。愚謂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廢者也,但看痰與氣孰輕而孰重,故施治有可急而可緩,故曰逐痰理氣有所先后。

治法

痰在胸膈之上,大滿大實(shí),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法春宜吐,蓋春時(shí)陽氣在上,人氣與邪氣亦在上,故宜吐也52667788.cn/job/。涌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則傷人。然則四時(shí)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時(shí)也,但仲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廢而不行。試以名方所記者略數(shù)之∶如仲景《傷寒論》中以蔥白豆豉湯吐頭痛梔子濃樸湯吐懊,瓜蒂散吐傷寒六七日因下后腹?jié)M無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實(shí)中∶滿,痰嗽失音,牙關(guān)緊閉,如喪神守;萬全方以郁金散吐頭痛眩暈,頭風(fēng)惡心;《普濟(jì)方》以追風(fēng)散吐口噤不開,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總錄》方以常山吐瘧;孫尚方以三圣散吐狂,神驗(yàn)方吐舌不正。

《內(nèi)經(jīng)》名言∶高者越之。王啟玄∶上盛不已,奪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上脘者,當(dāng)吐之。又如宿飲酒積在上脘者,亦當(dāng)吐之。又曰∶病患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jié),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dāng)吐之。予今用吐法,皆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傷寒頭痛,用蔥白豆豉湯以吐雜病頭痛,或單瓜蒂散名獨(dú)圣,加茶末少許以吐痰飲,加全蝎梢以吐兩脅肋刺痛濯濯有聲者,《內(nèi)經(jīng)》所謂濕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謂歟?今人亦有竊予之法者,然終非口授,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豈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縱卷舒。近有醫(yī)工,吐一婦人半月不止,涎至數(shù)斗,命懸須臾,倉惶失計(jì),求予解之。予煎麝香湯,下咽立止;騿枴明晗愫稳缰雇?予謂之曰∶瓜苗聞麝即死,今吐瓜蒂,所以立解也。如蘆吐不止者,解以蔥白湯;石藥吐不止者,解以甘草貫眾湯;惟草木吐者,解以麝香。

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葉、梔子、黃連、苦參、大黃。辛苦而寒者,有郁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者,有地黃汁?喽鴾卣,有木香遠(yuǎn)志、濃樸。辛苦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谷精草、蔥根須。辛而寒者,有輕粉。辛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有赤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而寒者,有白米飲。辛咸而溫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食鹽、青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者,有參蘆。

甘辛而熱者,有蝎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頭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不涌漸次加之。

余之撩痰者,以釵股、雞翎探引不出,以齏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

吐至昏眩頭痛者,飲以冰水立解,如無冰水,新汲水亦可飲。壯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無損也。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zhuǎn)甚者,蓋吐之傷而未平也,俟數(shù)日再當(dāng)涌之。如覺渴者,新水瓜梨及涼物皆不禁,惟禁食飽濃饌干 難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沖和,陰道必強(qiáng),大禁房勞,大憂大怒。謹(jǐn)守禁忌,不信浮言,真知病證決可吐者,然后吐之,庶萬全也。

治法

病患性行剛暴好怒,善yin,不可吐。

病患左右多雜之言,不可吐。

病患頗讀醫(yī)書,實(shí)非深明其理,疑而不決不可吐。

主病者不能辨邪正之說,不可吐。

病患無定見,妄言妄從,反覆不定者,不可吐。

病勢 危,老弱衰朽者,不可吐。

自吐不止,亡陽血虛者,不可吐。

吐血、嘔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吐則轉(zhuǎn)劇。

治法

子和云∶留飲一證也,古人有五飲六證之分,皆觀病之形狀而定名也。予詳飲之所得,其來有五∶有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慮而得之者,有痛飲而得之者,有熱而傷冷得之者。飲證雖多,其因無出于此。夫水陰物也,但積水則成痰成飲。在左脅者,同肥氣也,在右脅者,同息賁也。入肺則嗽,入腸則泄,入腎則為涌水,入脾則為腫滿。故在上則面浮,在下則 腫,在中者為支滿痞隔。痰逆在陽不去者,久則化氣;在陰不去者,久則成形著。今之用方,例以飲為寒積,皆用溫?zé)嶂畡┭a(bǔ)之燥之,水濕未除,反增大熱。豈知《內(nèi)經(jīng)》云∶留者攻之,導(dǎo)水丸、禹功散、十棗湯、三花神佑丸之類是也。昔有病數(shù)年不愈,子和診之,左手皆微小,右手皆滑而大。微小為寒,滑大為燥,以瓜蒂散涌其寒痰數(shù)升,汗出如沃,次以導(dǎo)水丸、禹功散去腸中燥垢亦數(shù)升,其人半愈,然后以淡劑流濕降火,開其胃口,不逾月而瘥。

治法

丹溪曰∶氣之初病,其端甚微;蛞蝻嬍巢恢(jǐn);或外觸風(fēng)雨寒暑;或內(nèi)因七情;或食味過濃,偏助陽氣,蘊(yùn)為膈熱;或資稟充實(shí),表密無汗,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之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病源,便認(rèn)為寒,處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dāng)?shù)服,時(shí)暫得快,以為神方。濃味依前不節(jié),七情又復(fù)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于攢聚;虬朐乱辉,前證復(fù)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醫(yī)猶不察,復(fù)以香燥之藥,久服過多,血液俱耗,胃脘枯搞,漸成痞痛膈噎之證,此燥熱之誤也。若夫用熱藥,其必挾虛寒之證,或?yàn)橥馐L(fēng)寒,痰氣內(nèi)郁,可以溫散,或先疏導(dǎo)痰滯,必當(dāng)攻補(bǔ)兼施,要在臨病制方,隨時(shí)增減。河間、子和、丹溪諸家治法靡不精詳,或熱或寒,或攻或補(bǔ),究其所屬,合其所宜,無施不當(dāng)矣,何熱藥之誤哉!

治法

世人泥用二陳湯治痰,不論風(fēng)寒濕熱,一概施治,凡兼痰字,堅(jiān)執(zhí)二陳,雖彌年不效,亦不敢更變,甚至佐之南星,其誤何可勝言也?自王節(jié)齋氏《雜著》之論出而后,醫(yī)者聞之,其差知,亦未必盡知之也。其曰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氣血濁逆,則津液不清,蒸熏成聚而變?yōu)樘笛。痰之本,水也,源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shí)脾燥濕,治其標(biāo)也。(標(biāo)當(dāng)作本。)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動,肺氣不清,咳嗽時(shí)作,及老痰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隨氣而升,卒為火郁,凝結(jié)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名曰老痰,又曰郁痰,而其源即火邪。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南星、茯苓、蒼術(shù)枳殼等藥所能治也。惟在開其郁,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化凝結(jié)之痰,緩以治之,庶可效耳。故制老痰丸,用黃芩、海粉、桔梗、栝蔞、天門冬之類,則二陳湯輩,豈能觀效于萬一哉?由此觀之,半夏非但不能效于老痰,若用之,必反劇者,大抵執(zhí)泥丹溪有云二陳湯總治一身之痰之句,竟不察夫新久寒熱,每有用之,痰結(jié)成膠,聲不清咳不出者,半夏之過也,或者憾其辨之不早。予觀今之例執(zhí)半夏、南星而治痰者,猶不少矣。

治法

痰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挾濕者則分利之。

痰在經(jīng)絡(luò)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fā)散之義。(吐則有汗,故曰發(fā)散。)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去。

稠痰膠固者必用吐,脈浮者亦必用吐。

氣實(shí)痰熱,結(jié)在上者,吐難得出。

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

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也,如防風(fēng)、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齏汁之類。

中焦有痰食積,胃氣亦賴所養(yǎng),卒不可峻用攻之,攻盡則虛矣。

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胃虛,則痰反易生而多矣。治痰病久滯不通,狀若寒凝,不用溫藥導(dǎo)引,必有拒格之患。況有風(fēng)寒外束,痰氣內(nèi)郁者,不用溫散,亦何以開郁行滯也?亦有峻用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津液不運(yùn),痰反易生,法當(dāng)補(bǔ)脾胃,清中氣,則痰自運(yùn)下。治痰用寒涼攻擊藥過多而痰不去,此必脾氣虛而不營運(yùn)也,亦須佐以溫補(bǔ)。

肥人氣虛有痰,宜二陳、參、術(shù)。

瘦人血虛有火,當(dāng)歸、黃芩、礞石丸之屬。

痰成塊吐咯不出,氣郁者,難治。

治法

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達(dá)。痰在脅下,非芥子不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瀝不能導(dǎo)達(dá)。熱痰火痰用青黛、黃芩、黃連、天花粉,實(shí)者滾痰丸最效。老痰用海石、栝蔞、貝母、老痰丸之類。風(fēng)痰用南星、白附子。濕痰用白術(shù)、蒼術(shù)、半夏。食積痰用神曲、山楂麥芽。

酒痰用花粉、黃連、白術(shù)、神曲。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術(shù)、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加參、術(shù)。痰結(jié)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藥加咸能軟堅(jiān)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連翹,佐以樸硝、姜汁。二陳湯丹溪謂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藥,要上行加引上行藥,噫!斯言過矣。按∶二陳不過治輕小飲食之濕痰耳。痰勢甚者,宜各從其門戶,如火炎上者用流金膏、滾痰丸,膠固者老痰丸,飲積者小胃丹之類是也。如此對證,尚有不去,況二陳乎?潤下丸降痰最妙,可以常服。小胃丹治痰飲必用之藥,實(shí)者用之亦二三服而已,虛者便不宜多用。滾痰丸治火痰必用之藥,亦不宜多用。竹瀝導(dǎo)痰,非姜汁不能行經(jīng)絡(luò)。荊瀝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二瀝佐以姜汁,治經(jīng)絡(luò)中痰最效。痰中帶血者,加齏汁效。海粉熱痰能清,濕痰能燥,堅(jiān)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藥,亦可入煎藥。南星治風(fēng)痰濕痰,半夏油炒大治濕痰喘氣心痰。石膏墜痰火極效,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也。枳實(shí)去痰,有沖墻倒壁之功。五倍子能治老痰,人鮮知之。天花粉治熱痰酒痰最效,又云大治膈上熱痰。玄明粉治熱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軟堅(jiān)故也。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結(jié),降痰火,研細(xì)末和白糖置手心,舌舐服甚效。蒼術(shù)治痰飲成窠囊,行痰極效,(即神術(shù)丸。)又治痰挾瘀血成窠囊。

醫(yī)案

虞摶治一婦人,因多食青梅得痰飲病,日間胸膈中痛如刀割,至晚,胸中痛止而膝○大痛,蓋痰飲隨氣升降故也。醫(yī)作胃寒,治用干姜、良姜、官桂、烏、附、丁、沉輩,病日劇,加之口渴,小水淋瀝。虞診六脈洪數(shù)而滑,作痰治與竹瀝,服三日,口不湯小水利,但胸中與膝立痛如舊,用蘿卜子汁研與半碗,吐痰升許,至夜痛尤甚,丹溪所謂引動其猖狂之勢耳。次日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以苦參湯服,又不吐。又與附子尖桔梗蘆,皆不吐。一日清晨用藜蘆末一錢,麝少許,酸漿水調(diào)服,始得大吐,半日得頑痰及飲約一小桶,其痛如脫,后以薄粥將理而安。

摶治一人遍身作塊子如腫毒,即痰也,以二陳湯加白芥子、姜炒黃連,服數(shù)劑遂消。

春甫治一婦人,年二十,身頗肥,性急,因氣惱后得痰咳嘔逆,用二陳加順氣降火開郁利痰之劑,如水投石,漸次咳逆,怪聲哈哈,日夜不絕如縷。昔人所謂咳逆,連連五七十聲方已,或三五十聲而已者,此之謂咳逆也。茲日夜連聲不息,無乃死證歟?脈浮而微洪,沉按小滑,復(fù)以滾痰丸下之,亦如故。予意痰郁滯胃脘胸膈之間,而氣不得宣通,咳逆而后能出,非吐之不可。遂以瓜蒂散酸漿水調(diào)鵝翎探吐,得痰碗許而咳逆遂止,寂然無聲,而其效苦神也。逾二日,因食面及肉汁,又復(fù)咳逆。與清痰順氣藥,不效。予意前日吐痰不多,尚有未盡。再吐之,又得痰半碗許,即愈。

治一丈夫年四十余,身肥,素耽勞神,有痰火。一日先惡寒后發(fā)熱,頭微痛,眩多,如不勝其重,躁熱不退。自用參蘇飲發(fā)汗,不愈,請予治。診其脈沉洪而滑。予謂∶痰火郁積無疑矣,以二陳加芩、連、天麻、神曲之類,復(fù)以滾痰丸下之,三逾日反躁熱不退,咳唾痰涎不止。此正丹溪云∶痰在膈上,非吐不可,瀉之亦不去。復(fù)用瓜蒂散探吐之,得痰半碗許,彼畏苦而止。予意痰少不能效,躁熱如舊,但以人參白虎湯、五苓散合服,亦不愈。予謂∶郁滯重,吐難得出,分利亦不去,宜以散郁之劑。仍用二陳加前胡柴胡、葛根、桔梗、蒼術(shù)、川芎、姜汁炒芩、梔,三劑遂愈。

藥方

(海藏)五飲湯一留飲在心下,二僻飲在脅下,三痰飲在胃中,四溢飲在膈上,五留飲在腸間,凡此五飲,酒后飲冷過多所致。

旋復(fù)花 人參 陳皮(去白炒) 枳實(shí) 茯苓 澤瀉 濃樸(姜汁炒) 半夏 豬苓 白術(shù)(各八分)前胡 桂心 芍藥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飲酒傷者加葛根、砂仁

(秘方)五飲丸 治一切停痰留飲,理脾順氣消食寬胸。

青皮 陳皮(去白,各一兩)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兩) 枳實(shí)(炒) 茯苓(各一兩)白術(shù)(炒,二兩) 香附子 真蘇子楂肉 神曲(炒,各半兩) 白礬(一兩) 皂角 生姜(各二兩,搗)上以南星、半夏同皂角、白礬、生姜煮,南星無白點(diǎn)為度,以南星、半夏焙干,同前藥為末,竹瀝、姜汁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或臨臥,白湯送下。

(《和劑》)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飲酒過多,脾胃不和,此效。

橘紅 半夏(制,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二賢湯 治一切痰飲。

橘紅(用真正廣陳皮刮去白一斤) 炙甘草 食鹽(各四兩)上水五碗慢火煮,焙干搗為細(xì)末,白湯點(diǎn)服。

一方橘紅(四兩),甘草(一兩)為細(xì)末點(diǎn)服,治痰極有效。世人但知用南星、半夏、枳實(shí)、茯苓之類,何足語此。

有人腹?jié)M堅(jiān)痛,服此利下物數(shù)塊如彈子,臭惡不可近,腹?jié)M疾豁然頓愈。

(《和劑》)導(dǎo)痰湯 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陳皮 茯苓 甘草 半夏 南星 枳殼(炒,各等分)
上咀,每服六錢,水二盞,姜十片,煎七分,食后服。

(王隱)豁痰湯 治一切痰疾。此方與滾痰丸相副,蓋以小柴胡湯為主,合前胡、半夏、南星、枳殼、紫蘇、陳、樸之屬,出入加減。素抱痰疾及肺氣壅塞者,以柴胡為主,余者并去柴胡,以前胡為主。

柴胡 半夏(各二錢) 枯芩 人參(脈盛有力者不用) 甘草 紫蘇 陳皮 濃樸 南星薄荷葉 枳殼 羌活(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中風(fēng)者加獨(dú)活,胸膈不利者加枳實(shí),內(nèi)外無熱者去黃芩。治一切痰氣最效。

(《宣明》)橘皮半夏湯 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潤燥,解肌熱,止嗽。

陣皮(半兩) 半夏(制,二錢半)
上為末,作二服,水盞半,姜十片,煎七分,溫服。

(《御藥》)大半夏湯 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 陳皮 白茯苓(各二錢)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溫服。有熱加甘草。

(《拔萃》)白術(shù)湯 治胃中虛損及吐痰者。

半夏曲(半兩) 白術(shù) 木香 甘草(各一錢) 茯苓(二錢) 檳榔(二錢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生姜湯調(diào)下,食前服。

(《濟(jì)生》)茯苓飲子 治痰飲蓄于心膈,怔忡不已。

赤茯苓 茯神 半夏 麥門冬 陳皮(各一兩) 沉香 檳榔 甘草(各三錢)
上咀,每服八錢,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指迷》)茯苓丸 治人有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右時(shí)復(fù)轉(zhuǎn)移,因伏痰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xì)者是也,但治痰則臂痛自止。及婦人產(chǎn)后發(fā)喘,四肢浮腫者,用此則愈。

半夏(制,二兩) 茯苓(一兩) 枳殼(炒,半兩) 風(fēng)化硝(三錢半)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覺如有人抽掣,兩手戰(zhàn)掉,至于茶盞亦不能舉,隨服隨愈,立見功效。

(《御藥》)導(dǎo)飲丸 治痰氣滯,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痹,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消痰進(jìn)食,忌豬魚面。

三棱 莪術(shù)(煨,各二兩) 白術(shù) 白茯苓 陳皮 青皮(半兩) 木香 檳榔 枳殼 半夏(制,各一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

(《宣明》)大人參半夏丸化痰止嗽定喘,治諸痰不可盡述。

人參 半夏 南星 茯苓 薄荷葉(各半兩) 干姜 白礬 寒水石 蛤粉(各一兩)藿香葉(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姜湯下三十丸,食后或溫水下。一方加酒炒黃連、黃柏各一兩。

(《本事》)化痰丸 治停痰宿飲。

半夏 白茯苓(各一兩) 前胡(半兩) 桔梗(姜制) 人參(各八錢) 白術(shù) 香附子(各一兩)枳實(shí)(炒) 甘草(各半兩)上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姜湯送下,四十丸。

(《金匱》)苓桂術(shù)甘湯 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各二錢) 甘草(七分)
上水煎服,小便即利。

藥方

(《直指》)加味二陳湯 治酒面積熱成痰,手臂痛,并痰攻眼腫,及身麻痹。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蒼術(shù) 邵武姜黃 枳殼(炒,各少許)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金匱》)茯苓湯 治胸中痰飲,自吐清水后膈間虛,氣滿不能食,服此消痰氣,能飲食。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二錢) 枳實(shí)(一錢) 橘皮(錢半) 生姜(半兩)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良方》)茯苓半夏湯 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風(fēng)邪羈絆于脾胃之間,當(dāng)先實(shí)脾胃。

茯苓 半夏 白術(shù) 神曲(炒,各一錢) 麥芽(炒錢半) 陳皮 天麻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胡半夏湯(一名補(bǔ)肝湯)柴胡 蒼術(shù)(各錢半) 半夏(二錢半) 白茯苓(二錢) 神曲(炊) 本(各一錢)升麻(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和劑》)小半夏湯 治心下支飲,痰飲嘔吐痞滿。

半夏(五錢) 生姜(二錢半)
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服。

(仲景)五苓散 治瘦人臍下悸動,吐涎沫而頭眩者,水也,白術(shù) 白茯苓(各二錢)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水二盞,煎七分,食遠(yuǎn)服。

(《玉機(jī)》)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

澤瀉(五錢) 白術(shù)(二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良方》)驅(qū)痰飲子 治痰飲。頭痛背痛,飲食嘔惡,皆痰飲之證。

南星(制) 半夏(制) 陳皮(去白) 青皮(各一錢) 赤茯苓 草果(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通口服。遇飲酒時(shí),先進(jìn)一服,酒后醒來或次日再進(jìn)一服,永無痰疾。

(《百選》)三仙丸 治一切濕痰、痰飲,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南星 半夏 香附子(各制,各五兩)上用南星、半夏泡過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不可太軟,用楮葉或荊葉包住,以蒲包再包,令發(fā)黃色,曬干收之,須是五六月內(nèi)造,如 曲法,每制丸藥,用星半(二兩) 香附(一兩),同為細(xì)末,煮面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湯下。

(《和劑》)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治脾胃虛弱,不能運(yùn)化食積,痰厥頭眩,嘔吐等證。(方見脾胃門。)(丹溪)保和丸 治積食痰滯,胸膈飽悶,嘔吐痰涎。(方見飲食門。)(學(xué)士)神術(shù)丸 治痰飲。

茅山蒼術(shù)(制一斤) 生油麻(半兩,水兩盞研細(xì)取漿) 大棗(十五枚,煮爛取肉)上三味和丸,梧桐子大,日干。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丹溪)星半丸 治濕痰。

南星 半夏(各制一兩) 蛤蚧(三兩)
上為末,姜湯泡,蒸餅丸,青黛為衣。每服五十,姜湯送下。

二術(shù)丸 治濕痰。

白術(shù)(六錢炒) 蒼術(shù)(三錢炒) 芍藥(二錢半) 香附子(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服。

清痰丸專清中脘食積熱痰。

南星 半夏 神曲 山楂 香附子 陳皮(去白,各一兩) 青皮 枳實(shí) 蒼術(shù) 黃芩 烏梅枯礬 滑石(炒) 干姜(各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東垣)小黃丸化痰涎,除濕飲,和胃氣,利膈。

黃芩(一兩) 半夏 白術(shù)(各兩半) 干姜(五錢) 澤瀉(三錢) 黃耆(二錢)
上為細(xì)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黃栝蔞丸 治食積痰壅滯喘急。

栝蔞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為末,栝蔞汁丸,姜湯下,五十丸。

半夏丸 治肺氣不調(diào),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jiān)悶,短氣煩心,風(fēng)痰壅實(shí),頭目昏眩,咽膈不利,嘔吐惡心,神思昏沉,心悸面熱,涕唾稠粘,并皆治之。

(《集成》)潤下丸 治膈痰,降痰甚妙。

陳皮(去白,一斤鹽水浸)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秘方)瓦粉栝蔞丸 治一切頑痰結(jié)滯,咯吐難出,久嗽不已,氣塞妨悶,痰火勞嗽,并效。

瓦楞子(一名子,將殼火 醋淬二次,研為極細(xì)末) 黃栝蔞(霜后黃熟時(shí),取瓤并子,和瓦粉爛搗成膏為餅) 廣陳皮(去白。各等分)上各精制曬干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八十丸,食后臨臥,姜湯送下。

法制竹瀝丸清熱降火,化痰利膈,止嗽止嘔吐,進(jìn)食開胃,治勞嗽。

陳皮(去白) 白術(shù)(炒) 白茯苓(各三兩) 炙甘草 半夏曲 貝母 枳殼 神曲(炒)桔梗 黃芩(各三兩) 玄明粉(一兩) 香附子(制,一兩)上為粗末,用大瓷盆,以竹瀝一碗入姜汁,酒半盞和勻拌諸藥,日中曬干,仍依法入竹瀝、姜汁拌曬,七次為度,磨羅為細(xì)末,滴水丸,如綠豆大。食后或臥時(shí)白湯送下八十丸,三日便見效驗(yàn)。久病者七日效,疲者一月全愈。此方得之海上道人,秘密不傳,予求以治痰火,效如附應(yīng)。不敢自私,公于天下,共倡醫(yī)道云。

制竹瀝法(詳見制法備錄)凡取竹瀝,大約宜于春夏間而竹有汁多,凡筍可食,其竹可用,金竹、桂竹尤佳,其竹節(jié)高,味甘,勝于大竹,江南最多。

藥方

(《經(jīng)驗(yàn)》)流金膏 治一切火痰咳逆等證。

白石膏(微 研細(xì)末,無津?yàn)槎? 大黃(錦紋者,不見鐵器搗碎如豆大,好酒浸半日蒸熟曬干,須九蒸九曬為度,各二兩) 片黃芩(酒洗) 橘紅(各半兩)連翹(去枝酒洗) 川芎 桔梗 貝母(各一兩) 臘膽南星 蘇州 薄荷葉 香附子(各半兩)上各精制為極細(xì)末,煉蜜為丸,彈子大。午后或臨臥細(xì)嚼一丸,忌酒面諸濕熱物。

(《宣明》)黃芩二陳湯 治熱痰。

黃芩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yuǎn)服,可隨證加味。

清膈導(dǎo)痰湯 治胃火濃味,膈上熱痰,咯吐不出,咳唾稠粘。

黃芩 貝母(各一錢) 桔梗 甘草 陳皮(各五分) 天花粉 栝蔞仁 白術(shù) 白茯苓(各八分)石膏 樸硝(各錢半)
上水二盞,加竹葉二十個(gè),洗凈揉爛,煎八分,食遠(yuǎn)服。

(仲景)小陷胸湯 治熱痰,胸膈不利,痞滿喘嗽。

黃連 栝蔞仁 半夏(各二錢)上先以水二盞煎栝蔞仁,一盞半下二藥同煎八分,溫服,未利再服。

(節(jié)齋)老痰丸潤燥開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間,肺氣不清,或吐咯難出,皆因火邪炎上,凝滯于心肺之分,俱宜開郁降火消痰,緩而治之,庶可效耳。

天門冬(去心) 黃芩(酒炒) 海粉(另研) 橘紅(去白,各一兩) 連翹(半兩) 桔梗香附子(淡鹽水浸炒,各半兩) 青黛(另研,一錢) 芒硝(另研,二錢) 栝蔞仁(另研,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入姜汁少許,和藥杵勻,丸如龍眼大,噙嚼一丸,清湯送,細(xì)咽之。

或丸如綠豆大,淡姜湯送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大率飲酒人多有之,酒氣上蒸,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郁結(jié)而成痰也。此方天冬、黃芩瀉肺火,海粉、芒硝咸以軟堅(jiān),栝蔞潤肺消痰,香附、連翹開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之藥。

(東垣)黃芩利膈丸利膈上熱,治胸中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一兩) 半夏 南星 黃連 枳殼 白茯苓 陳皮(各二錢) 澤瀉(半兩)白術(shù)(一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

(嚴(yán)氏)栝蔞半夏丸 治肺熱痰嗽。

栝蔞仁(另研) 半夏(制,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丹溪)清氣化痰丸 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口渴,胸中痞悶。

南星(制,三兩) 半夏 黃連 黃芩(各五兩) 栝蔞仁 茯苓 杏仁(去皮尖,四兩)陳皮 枳實(shí)(炒,各六兩) 甘草(二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清膈化痰丸清熱去濕利痰。

黃芩 黃連(各一兩) 黃柏 山梔(各五錢) 香附(制) 蒼術(shù)(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青黛丸 治熱痰咳咯不出。

青黛 栝蔞仁 黃芩 香附子 貝母(各一兩) 橘紅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青礞石清熱化痰燥濕,重在風(fēng)化硝。

南星 半夏(各以皂角明礬水浸二宿,切片曬干) 黃芩(姜汁炒) 茯苓 枳殼(各一兩)青礞石(如法,二兩) 風(fēng)化硝(一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周府)黃芩半夏丸 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黃芩 半夏(制,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汁湯下。

(《集成》)加味洞下丸 治前癥。

橘紅(半斤,食鹽一兩,微以水拌半日) 南星(制) 半夏(制)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藥方

(《和劑》)千緡湯 治風(fēng)痰壅盛,喘急日夜不得臥,人扶而坐者,一服立愈。

半夏(制,大者七枚) 皂角(炙,去皮弦一寸) 甘草(炙,一寸)
上作一服,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直指》)星姜湯 治風(fēng)痰。

南星(五錢一個(gè),制) 老生姜(三錢半)
上咀,水三盞,煎去半,逐漸溫服。

(《良方》)省風(fēng)湯 治厥痰。

半夏(四錢) 防風(fēng)(二錢) 炙甘草(一錢)
上為細(xì)末,分二服。每服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去滓,無時(shí)服。

(《醫(yī)林》)辛芎散 治熱痰壅塞,頭目不清,語音不出,服藥不解,乃是熱兼風(fēng)痰所致,服此即愈。

細(xì)辛 川芎 防風(fēng) 桔梗 白術(shù) 羌活 桑白皮(炒) 薄荷葉(各一兩)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丹溪)搜風(fēng)化痰丸 治一切風(fēng)痰。

人參 槐角僵蠶 白礬 陳皮 天麻 荊芥(各一兩) 半夏(制,四兩)辰砂(半兩,另研)
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辰砂為衣。每服四十丸,姜湯下。

(《醫(yī)林》)辰砂化痰丸 治風(fēng)化痰,安神定志,止嗽除堅(jiān)。

辰砂(另研) 明礬(另研,各半兩)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兩)為細(xì)末,姜汁糊丸,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玉芝丸 治風(fēng)痰咳嗽。

人參 白茯苓 薄荷葉 明礬(枯) 南星(制,各二兩) 半夏曲(六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下,風(fēng)盛薄荷湯下。

(《和劑》)玉壺丸 治風(fēng)痰。

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兩) 天麻 白礬(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良方》)豁痰丸 治風(fēng)痰壅盛。

南星(制) 半夏(各二兩。制) 白附子 直僵蠶(炒,各一兩) 華陰細(xì)辛 白礬(枯)全蝎(炙,各三錢)
上為末,皂角煮汁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易老)水煮金花丸 治風(fēng)痰咳嗽。

南星 半夏(生用,各一兩) 寒水石(一兩,存性) 天麻(五錢) 白面(三兩) 雄黃(一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沸湯下藥丸,煮浮為度,撈出,淡漿浸。另用生姜湯下。

(《和劑》)青州白丸子 治風(fēng)痰。(方見風(fēng)門。)(《良方》)天南星 治婦人風(fēng)痰。

天南星(泡) 半夏曲 白附子 皂魚子(炒,各一兩) 晉礬(枯半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糊丸,姜湯送下。

(《澹寮》)靈砂白丸子 治元?dú)馓撊,風(fēng)痰壅盛,嘔吐不已。

靈砂(另研) 白丸子(各一兩)
上為末和勻,以生姜自然汁打黍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藥方

(楊氏)丁香茯苓湯 治脾胃虛寒,宿飲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以致嘔吐涎沫,或嘔酸水,不思飲食。

半夏(制) 陳皮(去白。各兩半) 丁香 附子(制,各半兩) 木香 干姜(炮,各一兩)肉桂 砂仁(各半兩) 茯苓(兩半)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發(fā)明》)半夏溫脾湯 治中脘痰飲冷氣,心下汪洋,嘈雜多唾清水,脅脹不食,此脾胃虛冷所致,其脈沉細(xì)遲弦。

旋復(fù)花 細(xì)辛 桂心 人參 陳皮 桔梗 芍藥 甘草 半夏(制,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和劑》)五膈寬中丸 治脾胃虛寒,不行津液,氣郁停痰,遂成嗝噎。(方見本門。)

新法半夏湯 治脾胃虛弱,痰飲停滯,嘔逆酸水,胸脅腹?jié)M,頭運(yùn)惡心,不思飲食。

砂仁 神曲(炒) 陳皮 草果(各半兩) 白豆蔻 丁香(各二錢) 大半夏(二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先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成膏,入炒鹽湯點(diǎn)服。

(《良方》)御愛紫宸湯 解宿酒嘔噦,惡心痰唾,不進(jìn)飲食。

木香(五分) 砂仁 芍藥 檀香 茯苓 官桂 藿香(各一錢) 陳皮 干葛 良姜 丁香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和劑》)丁香五套丸 治胃氣虛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谷,故痰飲聚結(jié),嘔吐惡心,脹滿不食。

丁香 木香 青皮 陳皮(去白,各半兩) 干姜(炮) 白術(shù) 良姜 茯苓(各一兩)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神曲、大麥芽各二兩為末,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湯下。

半夏丁香丸 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嘔吐惡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滿,不思飲食。

肉豆蔻 丁香 木香 藿香 人參 陳皮(去白,各二錢) 半夏(制三兩)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溫中化痰丸 治停痰留飲,胸膈痞滿,頭目眩暈惡心,咳嗽痰涎。

陳皮 青皮 良姜 干姜(炮,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倍術(shù)丸 治五痰飲證。

干姜(炮) 肉桂(去皮,各半斤) 白術(shù)(炒一斤)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澹寮》)順元散 治氣虛,中氣痰厥,虛寒厥冷,不得睡臥。

南星(制,一兩) 川烏(制) 附子(制,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熱服。

黑錫丹 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涸,一應(yīng)下虛之證,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赤白帶,并宜服之。(方見頭痛門。)

靈砂丹 治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鎮(zhèn)墜,升降陰陽,安和五臟,扶助元?dú)狻?p>水銀(一斤) 硫黃(四兩)上以硫黃新鐵杓化開,次入水銀炒成砂子,入固濟(jì)罐內(nèi),以鐵燈盞封口,鹽泥赤石脂,固定三釘在地上架住罐子,四圍磚攔,以文武火煉一日,罐子通紅為度,冷定取下,則成靈砂。研極細(xì)末,糯米糊丸,麻子大。

每服二十粒,空心米飲下。此靈砂即煉銀朱,市中罐口砂是也。

(《三因》)強(qiáng)中丸 治胃脘虛寒,痰飲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

高良姜 干姜(炮) 陳皮 青皮(各一兩) 半夏(制,二兩)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八味丸 腎氣丸并治虛寒痰飲。(方見虛損門。)

藥方

(《和劑》)四七湯 治七情氣郁結(jié)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并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半夏(三錢) 茯苓(二錢四分) 濃樸(一錢六分) 蘇葉(一錢二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丹溪)香莎丸調(diào)中氣,散郁痰。

香附子 蒼術(shù)(各四兩) 黃芩(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中和丸 治濕痰郁熱。

蒼術(shù) 黃芩 半夏 香附子(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神曲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清痰丸專清中脘食積熱痰。

南星(制)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香附子(制) 陳皮(去白,各一兩) 青皮 枳實(shí) 蒼術(shù)黃芩 烏梅 枯礬 滑石 干姜(炮,各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僵蠶丸 治郁痰。

白僵蠶 栝蔞仁 杏仁 訶子 貝母 五倍子(各等分)
上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良方》)前胡半夏丸感冒停痰咳逆。

前胡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陳皮 紫蘇 枳殼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烏梅一個(gè),煎一盞,食遠(yuǎn)服。

藥方

(《和劑》)千緡湯 治風(fēng)痰壅盛,喘促不能睡,一服則安。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錢) 皂角(一寸) 甘草(一錢)
上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蘇子降氣湯 治痰喘氣逆不已。(方見氣門。)(丹溪)黃栝蔞丸 治食滯痰壅喘急,如神。

栝蔞仁 半夏(制) 神曲(炒) 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栝蔞水為丸。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杏仁來復(fù)丹 治痰喘。(即來復(fù)丹加杏仁,方見痼冷門。)

藥方

(《和劑》)葛花解酲湯(方見飲食門)治酒滯,宿痰留積,胸膈痞滿。

(《瑞竹》)半夏湯消酒痰宿飲痞滿。

半夏(制) 橘紅 桔梗(炒,各一兩) 枳實(shí)(炒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服。一加黃連、砂仁各一錢。

御愛紫宸湯(方見前。)(《集成》)白龍丸 治酒積有痰。

半夏 白茯苓 白礬(各等分)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姜湯下。

藥方

(仲景)瓜蒂散瓜蒂(七十五枚) 赤豆(同上)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或錢半,量虛實(shí)加減,空心溫齏汁調(diào)服。

(子和)獨(dú)圣散瓜蒂(不拘多少)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齏汁調(diào)服。脅痛加全蝎,頭痛加郁金同服吐。

茶調(diào)散(一名二仙散)瓜蒂(二錢) 好茶(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齏汁調(diào)服。

稀涎散牙皂角(炙去皮弦,一兩) 藜蘆(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錢,漿水調(diào)下,牙關(guān)不開者灌之。

三圣散瓜蒂(一兩,銼炒微黃,研末,滓再炒研) 防風(fēng)(一兩) 藜蘆(三錢,去苗去心)
上為粗未,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四沸,去齏汁,次入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熬二三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蔚金散(輕劑)蔚金 滑石 川芎(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二錢,空心齏汁調(diào)下。

青黛散(吹鼻)豬牙皂角(一條) 玄胡索(一粒) 青黛(少許)
上為細(xì)末,鼻內(nèi)灌之,其涎自出。

(《元戎》)勝金丸薄荷(半斤) 瓜蒂(半斤) 藜蘆末(一兩) 豬牙皂角(一兩) 朱砂(半兩)上將皂角炙,去皮弦捶碎,水一升,與薄荷一處,揉取汁,熬成膏,另將藜蘆等研勻,用膏子和丸,龍眼大,以余朱砂為衣。溫酒化下一丸,以吐為度。得吐知人事者,愈。不知者,不救;蛑^不吐唾痰涎,不須吐法。有痰飲凝結(jié)胸膈,阻塞清氣,或咳而不已,或悶瞀昏沉,或悸怖健忘。如此諸證,俱宜吐涌。若謂無顯而不吐,病何由安?

藥方

(《金匱》)濃樸大黃湯 治肢節(jié)脅滿,痰飲為患。

濃樸(一錢) 大黃(五錢) 枳實(shí)(八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溫服。即《傷寒》小承氣湯是也。

十棗湯 治懸飲內(nèi)痛。

芫花(醋拌經(jīng)宿炒黑勿焦) 甘遂(面包煨) 大戟(長流水煮半時(shí)曬干。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水盞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分,去棗納藥末。強(qiáng)人一錢,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決下,徐以糜粥自養(yǎng)。

(《三因》)小胃丹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

芫花 甘遂 大戟(各一兩) 大黃(酒拌蒸,一兩半) 黃柏(炒褐色,二兩)
上為細(xì)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湯下。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頭項(xiàng)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時(shí)時(shí)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變?yōu)榇思病;蚴肿憷浔,氣脈不通,誤認(rèn)癱瘓,非也。

甘遂(制) 大戟(制)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臨臥淡姜湯或溫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妙應(yīng)丸 治諸痰。

控涎丹(加下項(xiàng)藥),驚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黃、全蝎,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玄胡索、蓬術(shù),臂痛加木鱉子去油、官桂,熱痰加盆硝,寒痰冷凍飲料加胡椒、丁香、肉桂。

(《宣明》)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濕熱沉積,痰飲變生諸病,或風(fēng)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風(fēng)痰涎嗽,氣血壅滯,不得宣通等證。

芫花 大戟 甘遂(各半兩) 黑丑(取頭末,二兩) 大黃(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日三服,快利為度。

痞滿甚者,初多服,頓攻不開,反加痛悶,則初只可服二三丸,每服再加二丸,快利則止。

以上五方皆是攻結(jié)破飲,藥性之有毒者,非此瞑眩,厥疾弗瘳,誠不得已而用之也。

醫(yī)者須要量人虛實(shí),不可輕率也。

(隱君)滾痰丸 治一切濕熱食積等痰,窠囊老痰。

大黃(酒蒸) 黃芩(各半斤) 礞石(制,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強(qiáng)弱加減。

隱括其方,詩曰∶甑里翻身甲掛金,于今頭戴草堂深。

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

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桐子意常真。

千般怪證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凡服滾痰丸之法,必須臨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許,只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在咽膈間徐徐而下。如日間病出不測,疼不可忍,干嘔惡心,必即徐瘥者,須是一依臨睡服法,多半日不可飲食湯水,及不可以起身坐行言語,直俟藥氣除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入腹,然后動作,方能中病。每次須連進(jìn)兩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夜減十丸,下一二次者,仍服前數(shù),下五七次或只下二三次而病勢頓已者,次夜減二十丸,頭夜所服并不下惡物者,次夜加十丸。

壯人病實(shí)者多至百丸,雖狂痰動實(shí)及暴卒惡候,多服無妨。大抵服罷仰臥,咽喉稠粘壅塞不利者,乃痰氣泛上,藥病相攻故也。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貼。往往痰病日久,結(jié)實(shí)于肺胃間,或只暴病余無泛溢者,服藥下咽即仰臥,頓然百骸安靜,五臟清寧,夢寐佳境,如游華胥氏之國,和悅何可云喻?大抵次早先去大便一次,其余遍次皆是痰涕惡物,亦有看是溏糞,用水?dāng)囍,盡系痰片,粘涎,或百中有一,稍稍腹痛腰背拘急者,蓋有一種頑痰滯秘,里急后重,狀如痢疾,片時(shí)即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其為快利,不可勝言,頓然滿口生津,百竅爽快。

間有片時(shí)倦怠者,蓋為病苦不安,一時(shí)為藥所勝,體氣 和,似醉初醒,如浴方出,如睡初起,則非虛倦也。此藥并不洞瀉元?dú),但能取痰積惡物,次第穿鑿,而下腹中槽粕,并不相傷。非比神佑丸小胃丹之毒藥 悍,多服必傷人也。服者當(dāng)自知之。

一切新久失志喪心,或癲或狂等證,每服百丸,人壯氣盛能食?裆跽咭话俣,以效為度。

一切中風(fēng)癱瘓,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結(jié)者,每服八九十丸,壯實(shí)者加之。常服二三十丸,則無大便秘結(jié)之患,自然上清下潤。

一切陽證,風(fēng)毒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愈再加。

一切無病之人,遍身筋骨平日疼痛不能名狀者,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加之,以效為度。

一切頭痛又非頭風(fēng),牙痛或腫或癢,每服八十丸,一切噎氣吞酸致于噯逆膈氣,及胸痞,腹中氣塊沖上,嘔吐涎飲,狀如翻胃者,每七八十丸,未效再服。

一切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陰陽關(guān)隔,變生怪證,每服七八十丸,甚者加之。

一切新久痰氣喘嗽,或嘔吐痰沫,或痰結(jié)實(shí)熱,或頭運(yùn)目眩,每服七八十丸。老人虛弱者,四五十丸,未效加服。

一切急慢喉閉赤眼,每服八九十丸。腮頰腫硬,繞項(xiàng)結(jié)核,若瘰癧之狀,正宜服之?诿由酄咽喉生瘡者,每以五六十丸,同蜜少許,一處嚼碎噙睡,徐徐咽下。些少口瘡等證,只以二三十丸如前噙嚼二三夜即瘥。

一切荏苒之疾,男子?jì)D人之患非傷寒內(nèi)外之證,或酒色吐血,或月水愆期,心煩志亂,或腹?jié)M脅痛,或背脹腰疼,耳聵鼻干,酸疼燥熱,干嘔惡心,諸般疼痛,百藥不效,病者不能喻其狀,方書未曾載其疾,醫(yī)者難以別其證,并依前法加減服之,無不全愈。

(《拔萃》)蠲飲枳實(shí)丸 逐飲消痰,導(dǎo)滯清膈。

枳實(shí)(炒) 半夏(制) 陳皮(去白) 黑牽牛(取頭末,各三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御藥》)滌痰丸 治三焦滯氣,胸膈痞滿,咳唾稠粘,面上赤熱,肢體倦怠,不思飲食。此藥下痰飲,消食快膈。

木香(二錢) 檳榔 半夏(制) 三棱(各半兩) 青皮 陳皮 枳殼(各三錢) 大黃(一兩) 黑牽牛(二兩炒)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yuǎn)姜湯下。

開結(jié)枳實(shí)丸 宣導(dǎo)滯氣,消化痰飲。專治嘔逆惡心,宿酲不醒,宿物停滯,兩脅膨脹,咽嗌不利,上氣咳嗽等疾。

枳實(shí)(炒) 白術(shù)(炒) 半夏(制) 南星(制) 白礬(枯) 苦葶藶(炒) 青皮 大黃(各五錢) 木香(三錢) 黑丑(頭末,二兩) 大皂角(炙去皮弦) 旋復(fù)花(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婦人干嘔,嗝氣滿悶,或面目浮腫,小便不利,姜蔥湯下。

(子和) 川丸(即 川散) 治一切痰飲,十種水脹。

甘遂(面包煨) 芒硝(各二錢) 郁李仁(一錢) 大黃(三錢) 牽牛末(二錢)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圣惠》)舟車丸 治五飲痰積腫脹。

甘遂 大戟(醋炒) 芫花(醋炒,各一兩) 大黃(二兩)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去白,各五錢)牽牛(頭末,四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溫水下,以利為度。

(《醫(yī)林》)烏巴丸 治胸膈久為頑痰所害,積成痰氣,面目清白色,腫浮,不思食,遍身痛,夜間氣壅不得睡,往來寒熱,手足冷痛,不得轉(zhuǎn)側(cè)。屢用南星、半夏、黑錫、靈砂墜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頑痰堅(jiān)滯,宜此藥。

利下頑痰如魚腦則愈,未利再服。

烏梅肉(二兩) 巴豆(五粒,研去油)上用水兩碗,砂銚內(nèi)將烏梅肉煮爛,候水稍干入巴豆,將竹片攪,候如稠糊,取出搗爛,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湯下,不拘時(shí)。

(《玉機(jī)》)透羅丹 治痰實(shí)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兩) 黑丑(微炒) 半夏 大黃(各一兩) 巴豆(去油另研)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姜汁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醫(yī)林》)墜痰丸 治痰飲風(fēng)痰等證。

黑丑(頭未,二兩) 枳實(shí) 枳殼(半兩) 白礬(枯) 樸硝(風(fēng)化) 豬牙皂角(各三錢。炒)
上為細(xì)末,蘿卜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平旦時(shí)服,初下糞,次下痰。

(《瑞竹》)神仙墜痰丸大皂角(炙去皮弦子,一兩六錢) 白礬(一兩二錢) 黑丑(取頭末,四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醫(yī)林》)破痰丸 治痰飲心腹痛立效。

蓽茇 胡椒 丁香 木香 砂仁 蝎梢 烏梅肉 青皮 巴豆(去殼。各等分)上以青皮同巴豆入漿水內(nèi)浸一宿,次日同炒,青皮焦,去豆為末,水浸烏梅肉,湯炮蒸餅,碾和成膏,入藥和勻,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不拘時(shí),姜湯下。

(《秘方》)沉香和中丸 治一切痰氣壅盛。

陳皮 青皮 枳殼 黃芩(各一兩) 木香 礞石(制,各半兩) 大黃 黑丑(頭末,各一兩二錢)檳榔(一兩) 沉香(二錢) 滑石(二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茶清下。

藥方

《御藥方》∶治胸中有痰瘀癖者,白礬一兩,水二升,煮一升,入蜜一合更煮少時(shí),溫服。須臾即吐,如未吐再飲熟水一盞,吐痰為效。

一方∶治膈壅風(fēng)痰,以半夏洗凈為末,姜汁和為餅子,濕紙包煨,熟水二盞,餅子一塊彈子大,入鹽五分,煎一盞,食遠(yuǎn)溫服。

一方∶治痰涎隔塞,以檳榔為末,每服食后白湯調(diào)下二錢。

一方∶治痰飲流注疼痛,以大半夏二兩,洗凈為末,風(fēng)化硝一兩,姜汁打糊丸,梧桐子大。姜湯下十五丸,痛在上臨臥服,在下空心服。

《千金翼方》∶治痰飲吐水,用赤石脂一斤為細(xì)末,每服方寸匕,酒飲任下,漸加至三匕,服盡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按∶《本草》赤石脂補(bǔ)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吐清汁,諸藥不效,用此遂愈。

一方∶治頑痰不化,以石青一兩,石綠半兩,俱水飛末,曲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湯下四十丸,五日十日一服,輕者半月一服。

一方∶治冷痰寒飲惡心,用蓽茇一兩為末,食前用清米飲調(diào)下五分。

《勝金方》∶治風(fēng)痰,白僵蠶七條細(xì)研,以姜汁一匙,溫水調(diào)灌。

又方∶治風(fēng)痰,蘿卜子末溫水調(diào)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一方∶消痰潤燥,以貝母為末,和砂糖為丸,龍眼大,嚼下能止嗽。

《經(jīng)驗(yàn)方》∶治胸膈氣滯,煩悶,痰飲不利,頭目不清,生南星刮去皮,半夏湯泡七次,各五兩為末,以姜汁和為餅,以楮葉蓋之,今發(fā)黃色,曬干,須五六月內(nèi)做,合時(shí)用香附子一兩,制如常法,以成曲二兩共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湯下。

一方∶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目昏眩,吳茱萸泡,焙干,白茯苓等分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yuǎn)熟水下。

一方∶治風(fēng)痰食不消化,大便秘澀,訶子三枚,搗調(diào)酒服三五度,良。

一方∶治風(fēng)痰用郁金一分,藜蘆十分為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diào)下,余水漱口,都服便食物壓之。

一方∶治痰暈用白礬枯為末,姜湯調(diào)下,吐之即愈。

一方回生丹∶治痰厥氣絕,心頭溫者,取古塔上陳鍛石一合,水一盞,煎滾去水,再用清水一盞,煎極滾澄清,鑿口灌之,痰下自蘇。

一方化痰丸∶用天絡(luò)絲,(即絲瓜也。)通條燒存性為細(xì)末,棗肉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可化痰。

一方∶治風(fēng)痰壅塞,大便秘滯,用蜣螂大者一枚,小者一對,新瓦上烙干存性為末,好酒調(diào)下。不能飲酒者,以滾水各半服,大便即通,其效如神。蜣螂名推糞蟲,以其性能推糞下行通塞故也。

一方∶治痰飲奇效,以瓦楞子殼,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 研末,候栝蔞黃熟時(shí),正搗和瓦粉作餅子,曬干為末,用蜜湯調(diào)一錢,或入諸藥為丸,其效過于海粉多矣。

造蛤粉法∶此可代海粉用,能化酒痰頑痰。有謂此粉即海粉,非也。泰州紫口蛤蜊,以炭火 成粉,候栝蔞熟時(shí),同粉搗爛作餅子,竹囊懸風(fēng)處陰干,次年聽用。入丸藥為極細(xì)末,入煎藥為咀。

藥方

左右側(cè)臥,不息十通,治痰飲不消。右邊飲積左側(cè)臥,左邊飲積右側(cè)臥。又有不消,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點(diǎn)擊查看:<<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yàn)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