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曰: 產(chǎn)后外感, 離床太早, 或換衣襲風, 冷入下部, 令人寒熱似瘧, 頭疼不歇。 血虛者, 芎歸漡加人參紫蘇干葛。 血氣虛者, 補虛湯加陳皮干姜。 寒熟甚者, 熟料五積散。 熱不止者, 黃龍湯主之。 如體盛發(fā)熱惡寒及瘧痢者, 小紫胡湯合四君子四物湯加黃氏, 名三分散。 切不可以傷寒治法, 若誤服熱藥過多, 熱證大見, 久而便閉者, 紫胡破瘀湯, 或四物湯加大菄芒硝暫服, 即調(diào)補之。 {寒熱似瘧頭疼不歇是冒下數(shù)項又消息酌用。 }
良方曰: 產(chǎn)后外感風寒, 發(fā)熱頭痛身疼, 雖如傷寒時氣, 當用麻黃, 亦不可輕易, {吃緊語。 } 如早起勞動, 為寒所傷, 則淅淅惡寒, 翕翕發(fā)熱, 頭項肩背骨節(jié)皆痛, 至七八日乃差, 若大使堅, 作嘔不能食, 用小柴胡湯加生姜地黃。 {以嘔加地黃宜酌用。 }
吳氏曰: 新產(chǎn)后患傷寒, 不可輕易發(fā)汗, 蓋有產(chǎn)時傷力發(fā)熱, 去血過多發(fā)熱, 惡露不未發(fā)熱, 三日蒸乳發(fā)熱, 或有早起勞動, 飲食停滯, 一皆發(fā)熱, 狀類傷寒, 要在仔細詳辨, 切不可輒便發(fā)汗, 大抵產(chǎn)后大血空虛, 若汗之則變筋愓肉潤, 或郁冒昏迷而不省, 或風搐搦而不定, 或大使閉澀而難去, 其害非輕, 切宜詳審。 {大虛變癥。 } 凡有發(fā)熱, 且與四物湯, 以川芎當歸為君最多, 白芍藥須炒過, 酒蒸熟地黃佐之。 如發(fā)熱, 加軟苖柴胡人參干姜炮之最效, 蓋干姜之辛熱, 能引血藥入血分, 氣藥入氣分也, 且能去惡養(yǎng)新, 有陽生陰長之道, 以熱治熱, 深合內(nèi)經(jīng)之旨, 予嘗用之, 取效如神, 故錄以勸。
如有惡露未盡者, 益母丸黑神散必兼用之; 若胃虛少食者, 必加白術(shù)茯苓; 有痰嘔逆者, 必加陳皮半夏, 其余六經(jīng), 各條治例皆同, 但藥中必加四物湯為主, 乃養(yǎng)血務(wù)本之要也。
大全云: 凡產(chǎn)后發(fā)熱頭痛身疼, 不可便作感冒治之, 此等多是血虛或敗血作梗, 宜以和平之劑與服必效, 如玉露散, 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煎, 若使以小柴胡湯, 及竹葉石膏湯之類, 竟不救者多矣。 {等分法乃善守法。 } 產(chǎn)后中風, 數(shù)十日不解, 頭微痛, 惡寒, 時時有熱, 心下悶, 干嘔, 汗出雖多, 陽旦證耳, 可與陽旦湯。 {即桂枝湯方見寒傷。 } {仲景所謂中風即今人所謂傷風陽旦湯者從佇景方也。 }
加味芎歸湯, 治產(chǎn)后血氣虛, 外感風寒, 頭痛, 憎塞壯熱。 當歸, 川芎[各二姜三片], 人參, 紫蘇, 干葛[各一錢]。 上銼, 加生姜三片, 水煎服。 竹葉湯, 治產(chǎn)后中風, 發(fā)熱面赤, 喘而頭痛。 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以竹葉干葛為君, 為面赤而喘也, 然不用血藥而用參桂從中風也, 此難大法用須斟酌。 } 上咀, 每服五錢, 棗一枚, 姜五片, 水一盞半, 煎一盞, 去滓服, 溫覆使汗出, 若頭項強, 用大附子五分, 煎藥揚去沫, 嘔者加半夏一錢。 {附子亦須善用。 }
大全云: 夫產(chǎn)后中風者, 由產(chǎn)時傷動血氣, 勞損臟腑, 未曾平復, 早起勞動, 致使氣虛, 而風邢乘虛入之, 故風邢冷氣, 客于皮膚經(jīng)絡(luò), 但疼痹蠃乏, 不任少氣。 大凡筋胝挾寒, 則攣急喎僻, 挾濕則縱緩虛弱, 若入諸藏, 恍惚驚悸, 隨其所傷腑臟經(jīng)絡(luò)而生病焉。 {邪乘虛入外因也, 若中藏便不可治矣, 即治亦須從本氣為主。 }
郭稽中論曰: 產(chǎn)后中風者何? 答曰: 產(chǎn)后五七日內(nèi), 強力下床, 或一月之內(nèi), 傷于房室, 或懷憂怒, 擾蕩沖和, 或因食生硬, 傷動臟腑, 得病之初, 眼澀口噤, 肌肉潤搐, 漸至腰脊筋急強直不可治, 此乃人作, 非偶爾中風所得也。
薛氏曰: 前證果外邪所屬, 形氣不足, 病氣有余, 當補元氣為主, 稍佐以治病之藥; 若強力不休, 月內(nèi)入房, 屬形氣俱不足, 當純補元氣, 多有復蘇者: 若誤投風藥, 乃促其危也。 {產(chǎn)后中風藥不可擅用。 }
丹溪曰: 產(chǎn)后中風, 囗眼喎斜, 必用大補氣血, 然后治痰, 當以左右手脈, 分其氣血多少以治, 切不可作中風冶, 而用小續(xù)命湯。 及發(fā)表治風之藥。
大全云: 產(chǎn)后下血過多, 虛極生風者何? 答曰: ﹃婦人以榮血為主, 因產(chǎn)血下太多, 氣無所主, 唇青肉冷, 汗出, 目眩神昏, 命在須臾者, 此虛極生風也, 宜急服濟危上丹, 若以風藥治之, 則誤矣。
薜氏曰: 前證若心脾血氣俱虛, 用大補湯, 如不應(yīng), 加附子鉤藤鉤; 若肝經(jīng)血虛, 用逍遙散加鉤藤, 經(jīng)云: 脾之榮在唇, 心之液在汗。 若心脾二藏虛極, 急用參附湯救之。 {鉤藤是肝經(jīng)風熱藥, 附子是脾腎虛寒藥, 豈并行不悖乎。 }
一婦人患前證, 用諸補劑, 四肢逆冷, 自汗泄瀉, 腸鳴腹痛, 余以陽氣虛寒, 用六君子加姜附各五錢, 不應(yīng), 以參附各一兩始應(yīng), 良久不服, 仍腸鳴腹痛, 復灸關(guān)元穴百余壯, 及服十全大補湯力效。
大全云: 產(chǎn)后中風口噤, 是血氣虛而風入于頷頰來口之筋也。 手三陽之筋, 結(jié)入于頷, 產(chǎn)則勞損臟腑, 傷于筋脈, 風若乘之, 其三陽之筋脈, 則偏持之, 筋得風冷則急, 故令口噤也。
大全云: 產(chǎn)后角弓反張者, 是體虛受風, 風入諸陽之經(jīng)也。 人之陰陽經(jīng)絡(luò), 周環(huán)于身, 風邢乘虛入于諸陽之經(jīng), 則腰背反折, 攣急如角弓之狀也。 {反張在背屬太陽及督脈二經(jīng), 設(shè)果為風所中能不用續(xù)命等湯乎, 四物湯不妨配用。 }
薜氏曰: 前證因氣血耗損, 腠理不密, 汗出過多而患者, 虛象也, 宜固氣血為主, 佐以本方。
丹溪曰: 產(chǎn)后當大補氣血為先, 雖有他證, 以末治之。 如惡寒發(fā)熱等癥, 乃氣血虛甚之極也, 宜大劑參苠歸術(shù)肉桂以培養(yǎng)之, 如不應(yīng), 急用炮附子, 再不應(yīng), 用人參一兩, 炮附子二三錢, 名參附湯, 倘有未應(yīng), 乃藥力未能及也, 宜多用之。
小續(xù)命湯, 治產(chǎn)后中風, 身體緩急, 或頑痹不仁, 或囗眼喎斜, 牙關(guān)緊急, 角弓反張。 防風[一錢], 麻黃[去節(jié)], 黃苓, 芍藥, 人參, 川芎, 防己, 肉桂[各七分], 附子炮則勞損臟腑, 傷于筋脈, 風若乘之, 其三陽之筋脈, 則偏持之, 筋得風冷則急, 故令口噤也。
大全云: 產(chǎn)后角弓反張者, 是體虛受風, 風入諸陽之經(jīng)也。 人之陰陽經(jīng)絡(luò), 周環(huán)于身, 風邢乘虛入于諸陽之經(jīng), 則腰背反折, 攣急如角弓之狀也。
薜氏曰: 前證因氣血耗損, 腠理不密, 汗出過多而患者, 虛象也, 宜固氣血為主, 佐以本方。
丹溪曰: 產(chǎn)后當大補氣血為先, 雖有他證, 以末治之。 如惡寒發(fā)熱等癥, 乃氣血虛甚之極也, 宜大劑參苠歸術(shù)肉桂以培養(yǎng)之, 如不應(yīng), 急用炮附子, 再不應(yīng), 用人參一兩, 炮附子二三錢, 名參附湯, 倘有未應(yīng), 乃藥力未能及也, 宜多用之。
小續(xù)命湯, 治產(chǎn)后中風, 身體緩急, 或頑痹不仁, 或囗眼喎斜, 牙關(guān)緊急, 角弓反張。 防風[一錢], 麻黃[去節(jié)], 黃苓, 芍藥, 人參, 川芎, 防己, 肉桂[各七分], 附子[炮],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五分], 甘草炙[四分], 上銼, 加生姜, 水煎溫服。 有熱, 去附子, 減桂一半。 有汗, 去麻黃, 加干葛。 骨節(jié)煩疼, 去附子。 加芍藥。 精神恍惚, 加茯神, 遠志。 煩心多驚, 加犀角。 嘔逆腹脹, 加人參半夏。 骨間疼痛, 加附子官桂。 臟寒下痢, 去防風黃芩。 加附子, 白術(shù)。 煩悶大使?jié)? 去附子, 加芍藥入竹瀝。 盛冬初春, 去黃芩。 華佗愈風散, 治產(chǎn)后中風口噤, 牙關(guān)緊急, 手足瘈瘲如角弓狀, 亦治產(chǎn)后血暈, 不省人事, 四肢強直, 或心眼倒筑, 吐瀉欲死, 此藥清神氣, 通血脈, 其效如神。 荊芥穗略焙, 指迷力加當歸等分。 {荊芥氣味辛涼不寒不熱散不傷氣行不害和, 且理血分風邪調(diào)以豆酒或童便怯風降火, 妙不可言, 誠產(chǎn)后血暈神方也。 } 上為末, 每服三錢, 黑豆淬酒調(diào)服, 或童子小便亦可。 口噤者, 斡開灌之, 或吹鼻中, 皆效。 李時珍曰: : 此方諸書盛稱其妙, 姚倡坦集驗方, 以酒服, 名如圣散, 藥下可, 立效, 陳氏方名舉卿古拜散, 蕭存敬方用古老錢煎湯服, 名一捻金。 許叔微本事方云: 此藥委有奇效神圣之功, 一婦產(chǎn)后睡久, 及醒則昏昏如醉, 不省人事, 醫(yī)用此藥及, 交加散, 云: 服后當睡, 必以左手搔頭, 用之果然。 昝殷產(chǎn)寶方云: 此病多因怒氣傷肝, 或憂氣內(nèi)郁, 或坐草受風而成, 宜服此藥也。 戴氏證治要訣名獨行散, 賈似道悅生, 隨抄, 呼為再生丹。 血氣湯, 治產(chǎn)后諸風攣急, 或痿弱無力。 秦艽, 羌活, 防風, 白芷, 川芎, 芍藥, 當歸, 熟地, 自術(shù), 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溫酒調(diào)服, 一半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溫酒下。 防風湯, 治產(chǎn)后中風, 背項強急, 胸滿氣短。 防風, 獨活[各去蘆], 葛根[各五兩], 當歸, 人象, 白芍, 甘草[炙各二兩]。 上咀, 每服八錢, 水一盞半, 棗二枚, 煎一盞, 溫服。 云岐力, 治產(chǎn)后中風, 半身手足不遂, 言語蹇澀, 恍惚多忘, 精神不定。 獨活, 當歸, 芍藥, 防風, 川芎, 元參, 天麻[各五錢], 桂心[三錢]。 上咀,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半, 分為三服, 覺效, 更作一劑, 又作丸, 每服二十, 如有熱, 加葛根五錢。 有冷, 加白術(shù)五錢。 有氣證, 加生姜一兩半。 手足不遂, 加牛膝一錢半, 萆薢三錢, 黃苠四錢。 腹痛, 加芍藥當歸各七錢半。 不食, 加人參五錢, 玄參一兩。 若寒中三陰, 所患必冷, 小續(xù)命湯加姜煎。 , 若暑中三陽, 所患必熱, 小續(xù)命湯去附子, 減桂一半, 加薄荷煎。 防風羊角湯, 治產(chǎn)后氣血不足, 風邪所襲, 肢體攣痛, 背項強直。 {此治心肝二經(jīng)風藥也, 而羚羊桂心寒熱不同, 乃古人獨擅其長用之遠之存乎其人。 } 防風[一兩], 赤芍[炒], 桂心[各半兩], 羚羊角, 川芎, 羌活, 當歸, 酸棗仁[炒], 牛蒡子[力炒各二錢], 上銼, 每服四錢, 水煎服。 川芎散, 治產(chǎn)后中風, 身背拘急, 有如繩束。 {如繩束者拘急收引之象。 } 川芎, 羌活, 羚羊角屑, 酸棗仁[炒], 芍藥[炒各四兩], 桑白皮[兩半], 防風[去蘆一兩二錢], 上銼, 每服一兩, 水煎, 日進三服。 濟危上丹, 治產(chǎn)后去血過多, 氣無所主, 以致唇青肉冷, 汗出, 目瞑神昏, 命在須臾, 此虛極生風也, 急服此藥, 若以風藥治之, 則誤矣。 乳香, 五靈脂, 硫黃, 玄精石[以上各另研極細], 阿膠蛤粉[炒], 卷柏[生用], 桑寄生, 陳皮[去白等分]。 {靈脂硫黃須制用生地汁丸妙。 } 上將前四味同研勻, 入石臼內(nèi)微火炒, 再研極細, 后入余藥末, 用生地黃汁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溫酒或當歸湯下。 大豆紫湯, 治產(chǎn)后風虛, 五緩六急, 手足頑麻, 氣血不調(diào)等癥。 {此方以獨活一味而治風則妙矣, 于治虛則未也, 五緩六急者陰緩而陽急也, 皆風寒所為故服法如此。 } 獨活[去蘆兩半], 大豆[半升], 酒[三升], 上先用酒浸獨活, 煎一二沸, 別炒大豆, 令極熱, 焦煙出, 以酒沃之, 去渣, 每服一, 二合許, 得少汗則愈, 日夜數(shù)服, 一以去風, 一以消血結(jié), 如妊婦折傷, 胎死在腹中, 服此即瘥。 一方無獨活, 只用大豆炒焦, 淋酒服。 獨活酒, 治產(chǎn)后中風。 獨活[一斤], 桂心[三兩], 秦艽[五兩]。 上三味, 咀, 以酒一斗半, 漬三日, 飲五合, 稍加至一升, 不能多飲, 隨性服。 雞矢酒, 治產(chǎn)后中風及百病, 并男子中一切風, 神效。 {雞糞入肝治污濁之血, 豆酒去風通周身之氣, 蓋肝主筋, 風主氣, 氣行血流, 筋榮風散, 故治一切百病。 } 烏雞糞[一升炒黃], 大豆[一升炒另聲絕勿焦]。 上二味, 以清酒三升, 乘熱先淋雞糞, 次淋大豆取汁, 每服一升, 溫服取汗, 病重者, 凡四五服, 無不愈。 交加散, 治產(chǎn)先后百病, 兼治婦人榮衛(wèi)不通, 經(jīng)脈不調(diào), 腹中撮痛, 氣多血少, 結(jié)聚為痂, 產(chǎn)后中風, 并宜服之。 生地一斤研取, 生姜十二兩研取自然汁。 {交加炒法絕妙絕神。 } 上將地黃汁炒生姜滓, 生姜汁炒地黃滓, 各稍干, 焙為細末, 每服三錢, 溫酒調(diào)下, 尋常腹痛亦宜服, 產(chǎn)后亦不可離。 一物獨活湯, 治產(chǎn)后中風, 虛人不可服他藥者, 此藥及一物白鮮湯主之, 亦可與獨活合, 煮服。 川獨活三兩細切,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服, 飲酒者, 亦可酒水煮。 白鮮皮亦依獨活法。 羌活散, 治產(chǎn)后中風語澀, 四肢拘急。 羌活三兩為末, 每服五錢, 水酒各半盞, 煎服。 右產(chǎn)后中風, 用續(xù)命湯, 及羌活發(fā)散之藥, 必詳氣血, 以四物四君子相與各半, 停對分兩, 服之可也。
郭稽中曰: 產(chǎn)后汗出多而變痙者, 因產(chǎn)后血虛, 腠理不密, 故多汗出, 遇風邪搏之, 則變痙也。 痙者, 口噤不開, 背強而直, 如發(fā)癇狀, 搖頭馬嘶, 身反折, 須臾又發(fā), 氣息如絕, 宜速斡口, 灌小續(xù)命湯, 稍緩, 即汗出如雨, 手摸空者, 不可治也。
薜氏曰: 產(chǎn)后發(fā)痙, 因去血過多, 元氣虧極, 或外邪相搏, 以致牙關(guān)緊急, 四肢痙強, 或腰背反張, 肢體抽搐。 若有汗而不惡寒者, 曰: 柔痙: 無汗而惡寒者, 曰: 剛痙, 由亡血過多, 筋無所養(yǎng)而致, 故傷寒汗下過多, 潰瘍膿血大泄, 多患之.乃敗證也, 急以十全大補湯, 大補血氣, 如不應(yīng), 急加附子, 或保無虞, 若攻風邢, 死無疑矣。
夷堅志云: 杜壬治郝質(zhì)子婦產(chǎn)四日, 痍瘲戴眼, 弓背反張, 壬以為痙病, 與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 政和間, 余妻方分娩, 猶在蓐中, 忽作此癥, 頭足反接, 相去幾二尺, 家人驚駭, 以數(shù)婢強拗之不直, 適記所云: , 而藥草有獨活, 乃急為之, 召醫(yī)末至, 連進三劑, 遂能直, 醫(yī)至即愈矣, 更不須用大豆紫湯, 古人處力, 神驗屢矣。
陳臨川曰: 凡產(chǎn)后口噤, 腰背強直, 角弓反張, 皆名曰: 痙, 又名曰: 疶, 古人察有汗無汗, 以分剛?cè)彡庩柖? 今產(chǎn)寶諸書, 有中風口噤一門, 又有角弓反張一門, 其實一也, 如憎寒發(fā)熱, 有類傷塞, 皆不論及, 豈可只以一二藥治之。 按素問有痙字而無痑字, 仲景太陽陘有痙病而無痙方, 則今書中痣字, 乃痙字傳寫之, 誤也。 夫勁痙二字, 諧體諧聲, 而痙之病狀, 有項背勁急反張之相, 則從痙字無疑。
若痙字于義莫解, 故當以痙字為正, 且寒主收引, 風寒在太陽經(jīng), 而項背強直者, 太, 陽筋病也, 諸力皆主續(xù)命, 從仲景論矣, 郭氏不問產(chǎn)后虛實, 邪之有無, 而概宗之, 似乎一偏, 至薛氏又為產(chǎn)后亡血過多, 非急用十全大補不可, 若攻風邢, 死無疑矣, 又一見也。 及夷堅志案, 以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者, 則又主于風矣, 是續(xù)命亦不為妄, 但本方有麻黃附子, 于氣血兩虛之人, 不可經(jīng)用, 而郭氏論, 又有速灌之說, 稍緩即汗出如雨, 反不以麻黃為忌, 何其語之切也, , 二說均不可廢, 臨證之際, 詳之可也。
小續(xù)命湯, 治蔍后汗多變痙, 口噤首強, 或搖頭馬嘶, 不時舉發(fā), 氣息如絕。 方見前中風。 陳臨川云: “陳無擇評曰: : 產(chǎn)后汗出多變痙, 亦令服小續(xù)命湯, 此又難信, 既汗多, 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 不若大豆紫湯為佳, 局方大圣散, 亦良藥也。 愚觀朱奉, 議云: , 凡剛?cè)岫d, 小續(xù)命湯并可加減與之。 若柔痙自汗者, 去麻黃加葛根之說, 朱奉議必有所據(jù), 雖大豆紫湯大圣散良, 亦不可偏見曲說, 有妨古人之意。 ” 大豆紫湯, 治中風頭眩, 惡風自汗, 吐冷水, 及產(chǎn)后百病, 或中風痱痙, 背強口噤, 直視煩熱, 脈緊大者, 不治。 方見前中風。 大豆湯, 治產(chǎn)后卒中風發(fā)痙, 倒悶不知人, 及妊娠挾風, 兼治在蓐疾諸。 {防已行十二經(jīng)虛者忌用, 今分兩且獨多宜斟酌。 } 大豆[五升炒另微焦], 葛根, 獨活[各一兩], 防己[六兩], 上咀, 每服五錢, 酒二盞, 煎至一盞半, 去渣溫服, 不拘時, 日三服。 一方, 治產(chǎn)后中風, 諸體疼痛, 自汗出者, 及余百疾。 獨活[八兩], 當歸[四兩]。 上咀, 以酒八升, 煮敢四升, 去滓, 分四服, 日三夜一, 取微汗。 若上氣者, 加桂心二兩, 不瘥, 更作。 羚羊角飲子, 治產(chǎn)后氣實, 腹中堅硬, 兩脅脹滿, 心中煩熱, 渴欲飲水, 欲成剛痙, 中風之疾。 羚羊角[半兩鎊], 防風, 羌活, 桔梗[并去蘆], 敗醬[各八錢], 桂心, 柴胡, 大黃[酒浸過煨各一兩二錢]。 {地黃酒妙甚。 }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半, 同煎至一盞, 去渣, 溫服, 不拘時, 更服地黃酒, 用地黃切一升, 炒令黑, 磁瓶中下熱酒三升, 密封囗, 煮令減半, 任意服之。 防風當歸散 防風, 川芎, 當歸, 地黃[各五錢]。 上銼, 每服一兩, 水三盞, 煎至二盞, 溫服。 樓氏曰: 續(xù)命湯大豆紫湯舉卿古拜散, 太陽厥陰藥也。 邢實脈浮弦有力者, 固宜, 但產(chǎn)后血氣大虛之人, 不宜輕發(fā)其表, 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
防風湯, 治風虛發(fā)熱, 項背拘急, 肢體不隨, 恍惚狂言, 來去無時, 不自覺悟, 亦治腳, 氣緩弱甚效, 此藥溫和, 不虛人。 秦艽, 獨活, 麻黃[去節(jié)], 半夏[湯洗七次], 防風[去蘆各二兩], 升麻, 防已, 白術(shù), 石膏[煆], 白芍, 黃芩, 當歸[去蘆], 人參[去蘆], 遠志[去骨], 甘草[各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 水二中盞, 生姜七八分, 煎至一盞, 去滓, 取清汁六分, 入麝香末少許, 食后臨臥帶熱服。 華佗愈風散, 方見前中風。 當歸散, 治產(chǎn)后中風, 牙關(guān)緊急, 不省人事, 口吐延沫, 手足瘈瘲。 {此即愈風湯法。 } 執(zhí)業(yè)護士網(wǎng) 當歸[去蘆, 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酒半盞, 煎至一盞, 灌之, 如牙關(guān)緊急, 斡開微微灌之, 但下咽即生, 屢用救人, 大有神效。 增損柴胡湯, 治產(chǎn)后感異證, 手足牽搐, 涎潮昏悶。 {此以小柴胡合白虎加黃氏治虛熱痰飲變怪諸癥, 乃陽明少陽藥也內(nèi)無血藥亦有見。 } 紫胡[三錢], 黃芩[一錢二分], 人參, 甘草[炙], 半夏[各一錢半], 黃茛[一錢],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 上咀, 分二服, 水二盞, 生姜三片, 棗二枚, 煎八分, 不拘時服。 秦艽湯, 前證己去, 次服此藥, 去其風邢。 {此方榮肝去風是肝膽二經(jīng)寒熱藥。 } 秦艽, 芍藥, 紫胡[各一錢七分], 防風, 黃芩[各一錢二分], 人參, 半夏[各一錢], 甘草[炙一錢三分], 上咀, 作二帖, 每帖加生姜三片, 水煎, 食遠服。
大全云: 產(chǎn)后中風, 筋脈四肢攣急者, 是氣血不足, 臟腑俱虛, 月內(nèi)末滿, 起早勞役, 動傷臟腑, 虛損未復, 為風所乘, 風邢冷氣, 初客于皮膚經(jīng)絡(luò), 則令人頑痹不仁, 羸乏少氣, 風氣入于筋脈, 挾寒則攣急也。 薜氏曰: 肝屬木而主筋, 前證若肝經(jīng)風熱血燥, 用加味逍遙散, 如不應(yīng), 當用六味地黃丸, 以補腎水。 經(jīng)云:“風客yin氣, 精乃亡, 邢傷肝也!比詤⑶半s癥諸風血方論治之。 一產(chǎn)婦手麻, 服愈風丹, 遍身皆麻, 祌思倦怠, 余謂氣血虛弱, 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數(shù)劑漸愈, 去姜又數(shù)劑, 及逍遙散而痊。
舒筋湯, 治一切筋骨拘攣疼痛, 蓋因風濕所傷, 氣血凝滯, 經(jīng)絡(luò)不行所致, 其效如神。 羌活, 片子姜黃, 甘草[炙各二錢], 赤芍, 當歸, 海桐皮[去粗皮], 白術(shù)[各一錢], 上切作一服, 加生姜三片, 水煎去滓, 磨沉香水少許入內(nèi), 溫服, 上痛食后, 腰以下, 痛食前。 芎藭散, 治產(chǎn)后中風, 四肢筋脈疼痛, 攣急, 背項強急。 {此即防風羚羊角湯但分兩少異, 而牛蒡獨多者以其能去皮膚嵐通十二經(jīng)利腰腳也。 } 芎藭, 羌活, 當歸, 酸棗仁[炒], 羚羊角屑[各七錢半], 防風, 牛蒡子[炒各一兩], 桂心, 赤芍[各半兩], 上咀, 每服八錢, 水煎溫服, 不拘時。 薛氏曰: : 前方如不應(yīng), 當用八珍湯, 更不應(yīng), 用十全大補湯。 {觀薛氏所言則亦先治風后議補要得此竅。 } 防己膏, 治產(chǎn)后中風, 四肢筋脈攣急, 身體麻痹。 漢防己[去皮半斤], 茵芋[五兩]。
一產(chǎn)婦筋攣臂軟, 肌肉掣動, 此氣血俱虛而自熱也, 用十全大補湯而安。 上咀, 用酒五升, 浸藥一宿, 取豬肪脂一斤, 文武火熬, 三上三下成膏, 攤在紙花上, 貼病人患處, 以熱手不住摩膏上千遍。
大全云: 人心有七孔三毛, 產(chǎn)后虛弱, 多致停積敗血, 閉于心竅, 神志不能明了。 又心氣通于舌, 心氣閉塞, 則舌亦強矣, 故令不語, 但服七珍散。 {本論所重在敗血而七珍敗不用破血之味為其本于虛也。 }
薜氏曰: 經(jīng)云: 大腸之脈散舌下。 又云: 脾之脈是動, 則病舌本強, 不能言。 又云: 腎之別脈, 上入于心, 系舌本, 虛則不能言。 竊謂前證若心腎氣虛, 用七珍散。 腎虛風熱, 地黃飲。 大腸風熱, 加味逍遙散加防風白芷。 脾經(jīng)風熱, 秦艽升麻湯。 肝經(jīng)風熱, 柴胡清肝散加防風白芷。 脾氣郁結(jié), 加味歸脾湯加升麻。 肝木太過, 小柴胡加鉤藤鉤。 脾受土侮, 六君加升麻白芷鉤藤鉤。 肝脾血虛, 用fo手散。 脾氣虛, 用四君子。 氣血俱虛, 八珍湯, 如不應(yīng), 用獨參湯, 更不應(yīng), 急加附子, 補其氣而生其血, 若竟用血藥則誤矣。
一產(chǎn)婦不語, 用七珍散而愈, 后復不語, 內(nèi)熱哺熟, 肢體倦怠, 飲食不進, 用加味歸脾湯為主, 佐以七珍散而愈。 后因怒不語, 口噤, 腰背反張, 手足發(fā)搐, 或小便見血, 面赤或青或黃, 或時兼赤, 余曰: 面青, 肝之本色也; 黃者, 脾氣虛也; 赤者, 心血虛也, 用八珍湯加鉤藤鉤茯苓遠志漸愈, 又用加味歸脾湯而痊。 {凡新產(chǎn)怒不可有。 }
李氏曰: 有臨產(chǎn)服湯藥過多, 胃濕使然者, 熟料五積散六君子湯。 痰熱迷心不語者, 導痰湯; 或痰氣郁滯, 閉目不語者, 用孤鳳散。 {不語由于胃濕謂生痰也, 而謂湯藥過多何歟, 五積散之用又難解。 }
七珍散, 治產(chǎn)后虛弱, 多致停積, 敗血閉于心竅, 神志不明。 又心氣通于舌, 心氣閉塞, 則舌亦強, 故令不語。 人參, 石菖蒲, 生地黃, 川芎[各一兩], 細辛[一錢], 防風, 辰砂[另研各五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薄荷煎湯調(diào)服。 胡氏孤鳳散, 治產(chǎn)后閉目不語。 生自礬為末, 每服一錢, 熱水調(diào)下。 一方, 治產(chǎn)后不語。 人參, 石蓮肉[不去心], 石菖蒲[各等分]。 上銼, 每服五錢, 水煎服。 逐血補心湯, 產(chǎn)后失音不語者, 心肺二竅為血所侵, 又感傷風故也。 當歸[一錢半], 赤芍, 生地, 桔梗, 蘇葉, 前胡, 茯苓, 防風, 膽星, 黃蓮, 粉葛。 上銼, 加生姜三片, 水煎, 空心服。
大全云: 產(chǎn)后語言顛倒, 或妄言譫語, 如見鬼神者, 其源不一, 須仔細辯證, 用藥治療。 產(chǎn)后驚風, 語言亂道, 如見鬼神, 精神不定者, 研好朱砂調(diào)酒下龍虎方見局方三丸, 作一服, 兼琥珀地黃丸服之。 {諸條俱不言痰。 }
一則因產(chǎn)后心虛, 敗血停積, 上干于心, 而狂言獨語者, 當在乍見鬼神條求之。
二則產(chǎn)后臟虛, 心神驚悸, 志意不安, 言語錯亂, 不自覺知, 神思不安者, 當在驚悸條求之。
三則宿有風毒, 因產(chǎn)心虛氣弱, 騕背強直, 或歌哭嗔笑, 言語亂道, 當作風痙治療, 當在心驚中風條求之。
四則產(chǎn)后心虛中風, 心神恍惚, 言語錯亂, 當在中風恍惚條求之。
五則產(chǎn)后多因敗血迷亂心經(jīng)而顛狂, 言語錯亂無常, 或暈悶者, 當于本卷血暈類求之。
六則因產(chǎn)后感冒風寒, 惡露斬然不行, 憎寒發(fā)熱如瘧, 晝?nèi)彰髁? 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 當作熱入血室治之, 宜琥珀地黃丸及四物湯, 只用生干地黃加北柴胡等分煎服, 如不退者, 以小柴胡湯加生干地黃如黃芩分兩, 煎服愈。 {即傷寒治法。 } 雖然以上諸癥, 大抵胎前產(chǎn)后, 自有專門一定之法, 毫發(fā)不同, 如產(chǎn)后, 首當逐敗生新, 然后仔細詳辨疾證, 不可妄立名色, 自生新意, 加減方藥, 大宜對證, 依古法施治, 末有不安者也。
薛氏曰: 前證當固胃氣為主, 而佐以見證之藥, 若一干攻痰則誤矣。
一產(chǎn)婦形體甚倦, 時發(fā)譫語, 用柏子散稍愈, 又用加味歸脾湯而愈。 又因怒,仍狂一言脅痛, 小便下血, 用加味逭遙散, 以清肝火養(yǎng)肝血, 頓瘥,又佐以加味歸脾湯而安。
一靈三圣散, 治產(chǎn)后敗血沖心, 發(fā)熱妄言奔走, 脈虛大者。 干荷葉, 生干地黃, 牡丹皮, 生蒲黃[另研各二錢]。 上前三味, 濃煎湯調(diào)入蒲黃末, 一服即定。 奪命散, 治產(chǎn)后血入心經(jīng), 語言顛狂, 健忘失志。 方見前血暈。 調(diào)經(jīng)散, 治血氣虛損, 陰虛發(fā)熱, 或瘀血停滯, 以致心神煩燥, 如見鬼神, 或言語譫妄。 {此方重在瘀血停滯不治陰虛發(fā)熱故用桂心麝香。 } 沒藥, 琥珀[并研細], 桂心[各一錢], 赤芍炒, 當歸[酒浸各一錢], 細辛[二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 生姜汁溫酒各少許調(diào)服。 , 或用蘇合香丸一錢, 以童便調(diào)服即醒。 {產(chǎn)后用蘇合香恐芳香太過走散真氣, 以童便調(diào)服具見妙用。 } 柏子仁散, 治產(chǎn)后元氣虛弱, 瘀血停滯, 妄言亂語, 乍見鬼神。 {桑寄生治產(chǎn)后余疾益血脈。 } 柏子仁, 遠志, 生地黃, 人參, 當歸, 桑寄生, 防風, 琥珀[另研], 甘草[灸各等分], 上為粗末, 先用白羊心一個, 切片, 以水三盞, 煮取清汁七分, 入藥末五錢, 煎至六分服。 妙香散, 治產(chǎn)后心神顛倒, 語言錯亂, 如見鬼神。 干山藥, 白茯苓, 茯神[去木], 黃耆, 遠志[去心各一兩], 人參, 桔梗, 甘草[各五錢], 辰砂[三錢], 麝香[一錢], 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 溫酒調(diào)服。 一方用生干地黃當歸二味, 煎湯調(diào)服, 立效。 烏金散, 治產(chǎn)后三五日, 或半月間, 忽妄言亂語, 目見鬼神等證。 {經(jīng)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故神非心有而天與之有也, 天與之者清凈光明之氣也, 是故心室清凈則志意治而神明居之少有邪, 乘則神無所歸, 志無所定, 而有妄言妄見之病矣, 故心室不可一日不清, 而神明不可一日不居也, 夫生神者, 氣養(yǎng)心者血故氣血盛則神明旺而思慮精, 氣血虛則神明衰而思慮少, 如產(chǎn)后三五半月之間其氣血誠虛矣, 若或卒有所驚則神出舍空邪, 襲其室遂使神無所歸, 心無所主, 而妄亂生矣。 所謂邪者風痰也, 敗血也, 本方以羌活芷蝎天麻半夏以去風痰, 四君四物以培氣血, 血有所瘀則以牛膝赤芍行之, 氣有所滯則以香附陳皮理之, 神不歸則招之以茯神棗仁, 志不定則寧之以辰砂遠志, 而麥冬者為清心要藥, 金銀者為安鎮(zhèn)靈丹, 引之以蔥則上通天氣, 加之以姜則內(nèi)通神明, 制方者其神全者與曰: 烏金貴之辭血說益氣, 故不用血藥, 尤妙在成膏。 }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熟地黃, 白術(shù), 遠志肉, 茯神[去木], 羌活, 酸棗仁。 辰砂[另研入], 防風, 香附子[各二錢], 半夏[三錢], 白芷, 陳皮[各一錢五分], 人參, 牛膝, 麥門冬, 天麻, 全蝎[各一錢], 甘草[九分], 上銼, 作二服, 姜三片, 蔥三枝, 入金銀同煎服。 四物補心湯, 治產(chǎn)后言語恍惚, 顛倒錯亂。 當歸[五錢],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白術(shù), 半夏, 桔梗, 茯神[各四兩], 陳皮[三錢], 甘草[一錢]。 上銼為散, 分作六服, 每用姜三片, 水煎, 空心服。 , 有熱, 加酒炒黃連二錢, 無熱不用。 寧神膏, 治失血過多心神昏悶, 言語失常, 不得睡臥。 辰砂, 乳香, 酸棗仁[炒], 人參, 茯苓[各一兩], 琥珀[七錢半], 上為末, 每服一錢, 燈心棗子煎湯調(diào)服, 或蜜丸彈子大, 薄荷煎湯化下一丸。 琥珀地黃丸, 治心血虛, 而言語譫妄。 琥珀[另研], 玄胡索[糯米炒赤去米], 當歸[各一兩], 蒲黃[炒四兩], 生地黃, 生姜[各二斤], 上地黃生姜各另搗汁留渣, 以生姜汁炒地黃渣, 地黃汁炒生姜渣, 各干, 與前四味俱, 為末, 煉蜜丸如彈子大, 短服一丸, 當歸煎湯下。
大全云: 療產(chǎn)后因驚敗血沖心, 昏悶發(fā)狂, 如有鬼祟, 宜用局方大圣澤蘭散, 加好辰砂, 研令極細, 每服加一字許, 煎酸棗仁湯調(diào)下, 一服可安。 薜氏曰: 前證乃血虛, 神不守舍, 非補養(yǎng)元氣不可, 仍參后各門互用。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或用大澤蘭湯而愈, 后又怔忡妄言, 其痰甚多, 用茯苓散補其心虛, 頓愈, 又用八珍散加遠志茯神, 養(yǎng)其氣血而瘥。
一產(chǎn)婦亦患此證, 用化痰安神等藥, 病益甚, 神思消鱳, 余以為心脾血氣不足, 用大劑參術(shù)芎歸茯神酸棗仁四斤余而安, 乃以歸脾湯五十余劑而愈。
大圣澤蘭散, 治婦人血海虛冷, 久無子息, 及產(chǎn)后敗血沖心, 中風口噤, 子死腹中, 劈, 開囗灌藥, 須臾生下, 便得無恙。 治墮胎, 腹中攻刺疼痛, 橫生逆產(chǎn), 胎衣不下, 血暈血癖, 血滯血崩, 血入四肢, 一應(yīng)血藏有患, 及諸證風氣, 或傷寒吐逆咳嗽, 寒熱往來, 遍身生瘡, 頭痛惡心, 經(jīng)脈不調(diào), 赤白帶下, 乳生惡氣, 胎藏虛冷, 數(shù)曾墮胎, 崩中不定, 因此成痰, 室女經(jīng)麻不通, 并宜服之, 常服暖子宮, 和血氣, 悅顏色, 退風冷, 消除萬病, 兼療丈夫五勞七傷, 虛損等病。 澤蘭葉, 石膏[研各二兩], 生地黃[一兩半], 當歸, 川芎, 芍藥, 蕪荑, 甘草[炙各一兩七錢半], 肉桂[一兩二錢半], 厚仆, 姜汁[炒], 白茯苓, 防風, 細辛, 吳茱萸[湯洗七次], 卷柏, 柏子仁[微炒], 桔梗[各一兩], 黃氏, 人參, 白術(shù), 丹參, 五味子, 川椒[去目并閉口者微炒], 川烏頭[炮去皮臍], 干姜[炮], 木[去苗], 白芷[各七錢半], 白薇, 阿膠[碎炒燥各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空心臨臥熱酒調(diào)下, 若急疾, 不拘時, 日三服。 抱膽丸, 洽產(chǎn)后過驚發(fā)狂, 或遇經(jīng)行發(fā)狂。 {人之神以心為宅, 水銀之液以朱砂為宅, 朱之色通乎心, 水根之液通乎神, 神以妙應(yīng)無方根以圓連不滯二者皆萬劫不衰, 故以類從焉。 然心火之下陰精承之, 則安水銀之流真鉛制之, 則定所以者皆以真水制真火也, 本方以乳香通心氣, 朱砂養(yǎng)心, 血鉛汞交心, 腎于頃刻而引神歸舍也, 神歸則睡安矣。 } 水銀[二兩], 黑鉛[一兩五錢], 朱砂[一兩研細], 乳香[一兩研細]。 上將黑鉛入銚內(nèi), 火熔開, 下水銀攪結(jié)成砂子, 下朱砂乳香, 乘熱用柳木槌研勻, 丸如雞頭實大, 每服一丸, 空心薄荷湯下, 得睡勿驚覺, 覺來即安。 妙香散亦善。 辰砂遠志丸, 治產(chǎn)后中風驚狂, 起臥不安, 或痰涎上涌。 石菖蒲, 遠志[去心], 人參, 茯神[去木], 辰砂[各三錢], 川芎, 山藥, 鐵粉, 細辛 麥門冬[去心], 天麻, 半夏湯[泡], 南星, 白附子[各一兩]。 上為末, 姜汁煮糊丸, 如綠豆大, 別以朱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 臨臥姜湯下。 加味八珍湯, 產(chǎn)后顛狂, 乃血虛神不守舍, 非補養(yǎng)元氣不可, 用此, 或茯苓散歸脾湯。 {下二方見后驚悸門。 }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炙],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 遠志, 茯神[各二錢]。 上銼, 加姜棗水煎服。
大全云: 心主身之血脈, 因產(chǎn)傷以耗血脈, 致心氣虛, 其敗血停積, 上干于心, 心不受觸, 疼致心中煩躁, 臥起不安, 乍見鬼神, 言語顛錯, 醫(yī)人不識, 呼為風邢, 如此為治, 必不得愈, 但服調(diào)經(jīng)散, 每服加龍腦一捻, 得睡即安。 {妙在加龍腦一捻。 }
薜氏曰: 前證若敗血停滯, 用調(diào)經(jīng)散。 若血虛發(fā)熱, 甩八珍加炮姜。 若心血虛損, 用柏子仁散。 大抵此證皆心脾血少所致, 但調(diào)補胃氣, 則痰清而神自安矣。 若果系鬼祟所附, 即灸鬼穴可愈, 其或不起, 多因豁痰降火, 攻伐之過也。 {前論止言瘀血而不言痰, 此言痰而又不治痰, 但調(diào)胃氣設(shè)果有痰, 亦須觀人勇怯為之。 }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或用調(diào)經(jīng)散愈而復作, 仍服前藥益甚, 痰涎上涌, 朝寒暮熱, 余朝用八珍散, 夕用加味歸脾湯, 各五十余劑而愈。 云歧治產(chǎn)后發(fā)熱, 狂言奔走, 脈虛大者, 四物湯加柴胡, 如不愈, {脈虛者豈可加柴胡但從癥則可。 } 加甘草柴胡生地黃等分, 煎服亦可。
調(diào)經(jīng)散, 方見前妄言譫語。 琥珀散, 治產(chǎn)后瘀血攻心, 迷悶, 妄言見鬼。 人參, 茯神, 生地黃, 阿膠[各七錢半], 朱砂[五錢另研], 甘www.med126.com草, 琥珀, 鐵粉[另研], 麝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用金銀煎湯調(diào)下。 茯神散, 治產(chǎn)后血邢, 心神恍惚, 言語失度, 睡臥不安。 茯神[去木一兩], 人參, 黃苠, 赤芍, 牛膝, 琥珀[研], 龍齒[研各七錢半], 生地黃[一兩半], 桂心[半兩], 上為末, 每服三錢, 水煎服。 一方, 治產(chǎn)后血暈, 心迷狂亂, 恍惚如見鬼。 {凡逐瘀之藥必香熱, 此方不芳香不燥熟為清涼降火逐瘀圣藥, 蓋與時宜者也, 氣虛者忌用。 } 生益母草[三合根亦可], 生地黃汁[二合], 童便[一合], 雞子清[三枚]。 上同煎三四沸, 后入雞子清攪勻, 作一服。
大全云: 產(chǎn)后臟虛, 心神驚悸者, 由體虛心氣不足, 心之經(jīng)為風邢所乘也, 或恐懼憂迫, 令心氣受于風邪, 邢搏于心, 則驚不自安。 若驚不已, 則悸動不定, 其狀目睛不轉(zhuǎn)而不能動, 診其脈動而弱者, 騖悸也, 動則為驚, 弱則為悸矣。
薜氏曰: 按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主者血, 心血一虛, 神氣不守, 此驚悸所由作也, 當補氣血為主。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二度服琥珀地黃丸局方妙香散, 隨效, 再患服之, 其證益甚, 而胝浮大, 按之如無, 發(fā)熱惡寒, 此血氣俱虛, 用十全大補加味歸脾二湯, 各百余劑而愈, 后遇騖恐勞怒復作, 仍服前藥而安。
加味四物湯, 治產(chǎn)后血少, 怔忡無時。 當歸, 川芎, 白芍[炒], 熟地[酒洗], 茯神[去木各一錢], 遠志[去心], 棗仁[炒各七分]。 上咀, 水煎, 食遠服。 白茯苓散, 治產(chǎn)后心神騖悸, 言語失常。 白茯苓, 人參, 熟地黃[各一兩半], 黃苠, 當歸, 白芍藥,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石菖蒲, 桑寄生[各七錢半]。 上咀, 每服八錢, 水一大盞半, 生姜五片, 棗三枚, 竹葉三七片, 煎至一大盞, 去滓, 溫服無時。 熟干地黃散, 治產(chǎn)后心神驚悸, 神思不安。 {以氣血藥為主似矣, 而以羌活為佐者, 豈果有風邪乘之耶。 } 熟干地黃[二兩], 黃苠, 白薇, 龍齒[另研各一兩], 茯神[去木], 人參, 羌活, 遠志肉[各七錢], 桂心, 防風, 甘草[炙各半兩]。 上咀, 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半, 生姜五片, 棗三枚, 煎至一大盞, 去滓溫服, 不拘時。 力無黃苠, 有荊疥。 產(chǎn)乳七寶散, 初產(chǎn)后服之, 調(diào)和血氣, 補虛, 安心神, 鎮(zhèn)驚悸。 {凡產(chǎn)后方古人喜用熱藥, 今人仍古方者亦十之九, 此方以芎歸姜桂為主似太熱矣, 為之溫血行血則可若謂其能調(diào)和血氣安神鎮(zhèn)驚則未可也, 臨癥者悉再詳之。 } 當 ,川芎, 人參, 白茯苓, 桂心, 羚羊角[燒存性], 朱砂[水飛各二錢], 干姜[一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一錢, 用羌活豆淋酒調(diào)下, 不飲酒者, 用清米飲調(diào)下。 如覺心煩熱悶, 以麥門冬去心煎湯調(diào)下。 , 若心下煩悶而痛, 用童便調(diào)下。 若覺心胸煩熱, 即減姜桂。 心寒卻加之。 腹痛, 加當歸。 心悶, 加羚羊角。 心虛氣怯, 加桂心。 不思飲食或惡心, 加人參。 虛煩, 加茯苓。 以意斟酌, 日二夜一, 服之。 人參散, 治產(chǎn)后臟腑虛, 心怔驚悸, 言語錯亂。 {此方清涼氣血并補, 而治痰不用燥劑, 清心不入苦寒可補辛熱之未備, 而獨活防風父治風升舉之法須察之。 } 人參, 麥冬[去心各八錢], 茯神, 遠志[去心], 獨活, 防風, 生地黃, 甘草[灸], 天竺黃[另研], 龍齒[另研], 朱砂[水飛各四錢], 牛黃[另研], 白薇[各一錢], 龍腦[另研], 麝香[另研各一錢],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薄荷酒調(diào)下, 不拘時。 琥珀散, 治血虛, 驚悸少寐, 及產(chǎn)后敗血停留, 少腹作痛。 辰砂[另研], 沒藥, 號珀[并研細], 當歸[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空心日午臨臥, 白湯調(diào)下。 茯苓散, 治產(chǎn)后狂語, 志意不定, 精祌昏亂, 心氣虛, 風邢所致。 茯苓[一方用茯神], 生地黃[各三兩], 遠志, 白薇, 龍齒[各二兩五錢], 人參, 防風, 獨活[各二兩], 上為末, 以銀一斤, 水一斗五升, 煮取七升, 下諸藥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忌菘菜豬, 肉生冷。 一方加荊芥二兩, 甘草一兩二錢半。 {妙在用銀一斤。 } 一方, 治產(chǎn)后多虛羸弱, 若大汗利, 皆至于死, 此重虛故也, 若中風語謬, 昏悶不知人者, 宜服此。 {既不宜大汗何以用羌活二兩所未信也, 下竹瀝一升妙甚。 } 人參, 茯苓, 羌活, 遠志, 大棗[各二兩], 竹瀝[一升]。 上用水六升, 煮取二升, 下竹瀝, 更煎二升半, 分三服。 歸脾湯, 治產(chǎn)后血氣大虛, 心神驚悸, 怔忡不寐, 或心脾傷痛, 嗜臥少食, 或憂思傷脾, 血虛發(fā)熱。 人參, 黃苠[蜜炒],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 龍眼肉, 當歸,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各一錢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加姜棗煎服。 加柴胡牡丹皮, 名加味歸脾湯。 遠志丸, 治產(chǎn)后臟虛不足, 心神驚悸, 志意不安, 腹中急痛, 或時怕怖, 夜臥不寧。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黃苠, 當歸[炒], 人參, 白術(shù), 獨活[去蘆], 白茯苓, 桂心, 柏子仁, 山茱萸, 石菖蒲, 熟地黃, 鐘乳粉, 阿膠[碎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 煉蜜和捂五七百下: 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溫酒送下, 不拘時, 日進三服。 白茯苓丸, 石菖蒲, 柏子仁, 琥珀。 {此溫補法于虛寒者宜之, 然心虛則熱收干內(nèi)用熱藥又當斟酌。 } 上為細末, 煉蜜和捂二三百下, 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不拘時, 粥飲送下。
大全云: 產(chǎn)后中風恍惚者, 由心主血, 血氣通于榮衛(wèi)臟腑, 遍行經(jīng)絡(luò), 產(chǎn)則血氣俱傷, 五臟皆虛, 榮衛(wèi)不足, 即為風邢所乘, 則令心神恍惚不定也。 {自不語至恍惚等癥有謂氣血虛, 有謂敗血入心, 有謂風邪所乘一皆名為心風, 然此風從何來當從何治, 前人亦未之悉, 但言治痰治風。 而丹溪立齋則以大補氣血為主各有所見在臨癥酌用可也。 }
薜氏曰: 前證當大補血氣為主, 而佐以后方為善, 蓋風為虛極之假象也, 固其本源, 諸病自退, 若專治風, 則速其危矣。
一產(chǎn)婦患前證, 盜汗自汗, 潑熱哺熱, 面色黃白, 四肢畏冷, 此氣血俱虛, 用八珍湯不應(yīng), 更用十全大補加味歸脾二湯始應(yīng)。 后因勞怒, 發(fā)厥昏憒, 左目牽緊, 兩唇抽動, 小便自遺, 余謂盰火熾盛, 用十全大補加釣藤山梔而安, 再用十全大補湯辰砂遠志丸而愈。 {以虛中之火故用如是耳。 }
千金方, 治產(chǎn)后暴苦, 心悸不定, 言語錯亂恍惚, 皆因心虛所致。 {養(yǎng)古方恒以桂為補, 今之治者又畏其太熱反以傷血遵古法, 今所當因病致宜也。 } 茯苓[三兩], 芍藥[二兩], 當歸, 桂心, 麥冬[去心一升], 生姜[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為散, 用水三升, 煎取一升, 去滓, 分作二服。 經(jīng)效方, 療產(chǎn)后心虛忪悸, 志意不定, 煩躁恍惚。 {此涼心之劑心熱者宜之。 } 茯神, 當歸, 芍藥,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黃芩, 甘草, 白鮮皮[各二兩], 大棗[七枚], 上為粗末, 水二升, 煮取七合, 去滓溫服。 琥珀散, 治產(chǎn)后中風恍惚, 語澀, 心神煩悶, 四肢不隨。 {真產(chǎn)后中風者宜之, 若曰: 虛風所為則不宜用風藥。 } 琥珀[另研], 茯神[去木各一兩], 遠志[去心], 石菖蒲, 人參, 黃苠, 麥門冬[去心], 芎藭, 赤芍, 防風, 獨活, 桑寄生, 羚羊角屑[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咀, 每服五錢, 水煎溫服, 不拘時。 遠志散, 治產(chǎn)后中風, 心神恍惚, 言語錯亂, 煩悶, 睡臥不安。 {此與前方不甚遠, 而且加桂心故非真中風者, 不敢用丹溪有云: 北方之人真中風者, 恒有之南方之人皆是痰生熱熱生風, 且如恍惚錯亂煩悶不安皆熱也, 何敢用焉。 } 遠志[去心], 防風[去蘆各一兩], 當歸, 茯神[去木], 棗仁[炒], 麥冬[去心], 桑寄生, 羚羊角屑, 獨活[去蘆], 桂心[各七錢半], 甘草[炙半兩]。 上咀, 短服五錢, 水煎服。 天麻丸, 治產(chǎn)后中風恍惚, 語澀, 四肢不隨。 天麻, 防風[去蘆], 姜活[去蘆], 朱砂水飛[各一兩], 僵蠶[炒七錢半], 干蝎[炒], 五靈脂[炒], 上為細未, 糯米飯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薄荷酒送下, 日進二服。 辰砂遠志丸, 治產(chǎn)后中風, 消風化痰, 安神鎮(zhèn)心。 辰砂, 遠志肉[甘草煮], 石菖蒲, 人參, 茯神[去木各五分], 川芎, 山藥, 麥門冬[去心], 細辛, 天麻, 半夏, 南星, 白附子, 鐵粉[各一兩]。 上為末, 姜汁煮糊丸, 如綠豆大, 別以朱砂為衣, 每服三十丸, 夜臥時, 生姜湯下。
點擊查看:<<濟陰綱目>>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