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jīng)方醫(yī)學 > 正文:向你推薦《名家教你讀醫(yī)案》
    

經(jīng)方讀書社:向你推薦《名家教你讀醫(yī)案》

700)this.width=700;" >

圖片:111.jpg



向你推薦《名家教你讀醫(yī)案》
一套值得向初入中醫(yī)臨床醫(yī)生推薦的書—《名家教你讀醫(yī)案》
這套書共6本,從2010年6月開始出版第1輯,今年3月隨著第6輯的出版,該書已經(jīng)出齊。每一輯均是從醫(yī)案中領會名醫(yī)理法方藥思路的18堂課。在當當網(wǎng)這套書熱銷已久,且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0883343)
該書是作者在認真閱讀了近百位名老中醫(yī)的醫(yī)案類學術著作后,遴選出原著中最精華的醫(yī)案進行了詳細研讀并予以畫龍點睛的評述,使這些名老中醫(yī)在醫(yī)案中蘊涵的理法方藥經(jīng)驗得以較好的傳承和弘揚。。。。。。

-------------------
第6輯目錄

第1講  領航中醫(yī)是經(jīng)方——黃煌內(nèi)科經(jīng)方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一、經(jīng)方臨證,發(fā)揚仲景
  二、經(jīng)方闡奧,還本出新
第2講  集創(chuàng)良方祛百病——陳樹森經(jīng)驗方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3講  內(nèi)外證治本才目通——吳震西內(nèi)病外治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4講  巧用時方馭雜病——承忠委時方治雜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5講  幼人之幼善治幼——何世英兒科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6講  思接仲景重扶陽——徐小圃兒科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7講  仲景余韻響杏壇——董廷瑤六經(jīng)診治發(fā)熱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8講  妙合眾法謂之乖L一王伯岳“和”法治療小兒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9講  小八,諸疾從肺治——劉弼臣調(diào)肺法治療肺外疾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0講  宏涉約取拯孩嬰——王鵬飛兒科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1講  膽識兼具挽急!麓喂杭毙詿岵♂t(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2講  承前啟后樹一幟——韋文貴眼科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3講  妙手解惑辨治新——陸南山眼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4講  江南日眼科一奇葩——姚和清眼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5講  真積力久醫(yī)乃成——干祖望耳鼻喉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6講  方寸之間鑄岐黃——蔡福養(yǎng)耳鼻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7講  彈丸之地顯神通——張贊臣咽喉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第18講  善于走馬看咽喉——言庚孚咽喉病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
第7講  仲景余韻響杏壇——董廷瑤六經(jīng)診治發(fā)熱醫(y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節(jié)錄)
一、太陽病及其并病合病證治按評
1. 太陽陽明并病案(麻杏石甘湯證)
案1  溫毒犯肺熱閉案 朱某,男,9個月。1962年6月30日住院治療。
發(fā)熱咳嗽氣急2日,體溫39.5℃。兩肺散在性濕啰音。胸透:右上肺片狀陰影,合并右上后段肺不張。診斷為腺病毒肺炎,西藥治療4天無效。體溫更趨上升,出現(xiàn)煩躁氣急、面色蒼白、唇口青紫,7月4日請中醫(yī)會診。
現(xiàn)證:咳嗽日久,發(fā)熱5日(39.5℃);汗出而喘,痰阻不暢,煩吵不安,面白唇青,哭則無淚,便溏溲少,舌紅苔潤,二脈浮數(shù)。指紋青紫,直通三關。溫毒犯肺,里熱郁閉。處方:麻黃、生甘草各2.4 g,杏仁、生黃芩各6 g,生石膏(先煎)24 g;另熊膽1.5 g,麝香0.09 g,研末化服,1劑。
翌日熱減,體溫38.5℃,涔涔汗出,氣急較緩,咳嗽尚多,胃氣稍動,大便溏粘,舌紅潤,脈滑數(shù)。清火解毒,再以原法。處方:麻黃、生甘草各2.4 g,杏仁、生黃芩各6 g,生石膏(先煎)15 g,川連2.4 g,葛根、竹茹各6 g,橘紅3 g,熊膽1.5 g,麝香(化服)0.06 g,1劑。
7月6日三診:昨曾大汗,形體較軟,今晨活潑,余熱未盡(38.2℃),痰稠便溏,舌紅,苔灰薄黃。癥勢大緩,病入坦途。續(xù)以清肺化痰,以桑葉、枇杷葉、竹茹、紫菀、杏仁、麥冬、川貝、百部之類調(diào)治而愈。
原按:患兒高熱5天,汗出而喘,煩躁不安,是為溫毒犯肺,邪熱壅閉,故用麻杏石甘湯發(fā)越郁熱,加熊麝散解毒瀉火、清心豁痰。1劑熱即漸降,因大便溏粘,氣急較緩,續(xù)予前方合葛根芩連湯。三天后諸癥趨平。
評述:1.本案腺病毒肺炎,煩躁氣急、面色蒼白、唇口青紫諸證示已并發(fā)呼吸、循環(huán)衰竭,病情危重。2.《傷寒論》:“發(fā)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焙钩龆瓰橹髯C,汗出后通常熱減,本案高熱故加大石膏與麻黃的藥量比例。初診加黃芩清肺熱。3.二診大便溏粘,熱邪得入陽明,故合入葛根芩連湯,再加竹茹、橘紅疏化熱痰。三診病急已緩,予宣肺請熱、化痰潤肺善后。4.熊麝散:為董老創(chuàng)制治療腺病毒肺炎等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的專方,相對于“溫病三寶”、抱龍丸等清熱解毒、涼心豁痰、醒腦鎮(zhèn)痙之品,熊麝散則集中于清火解毒、開郁除壅。取其方小力專效宏,專擅治療腺病毒肺炎的痰、熱、昏、痙。熊麝散的應用須在實證之始,原則上不超過3劑。寒涼而香竄,當中病即止,否則損胃傷正。5.董老所創(chuàng),對于今人治療非典、禽流感等急重肺系傳染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jīng)驗。

-------------------
2.太少兩感、久熱不退案(附子湯合加味桂枝湯證)
案2  郭女,6歲。1994年11月17日診。
 患兒自今年5月起間歇性弛張發(fā)熱,每次4至7天,最高體溫達40℃,發(fā)熱時神萎,乏力,納呆,并伴有寒戰(zhàn)。先住市一醫(yī)院診治,查無確診,后兒科醫(yī)院經(jīng)血培養(yǎng)、胸片、B超、心掃描、肝脾CT,以及查找瘧原蟲、紅斑狼瘡細胞、肥達反應、骨髓象等各項檢查,均無陽性發(fā)現(xiàn),惟血沉30mm/小時。曾請院外專家二次大會診,經(jīng)各種西藥治療,發(fā)熱依然如故。因病無好轉,診斷仍為“發(fā)熱待查”,又要“腰穿刺”檢查,家屬不允,自訴已耗資7萬余元,要求出院,轉請中醫(yī)治療。有人曾作少陽證治,用小柴胡湯而無功,以少陽證不可能逗留如此之久也。今辨證:見經(jīng)常寒顫發(fā)熱,熱甚時40℃以上,汗出淋漓,肢冷。住院7個月,持續(xù)發(fā)熱。來診時精神萎靡,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神安不躁,脈微細,但重按尚有力。根據(jù)上述情況,從“久”字著眼,以久病必虛,深入少陰;又根據(jù)形神、脈象,則為內(nèi)有郁陽,故治以附子湯,甘溫以和少陰之熱,加桂枝以通陽,而制寒戰(zhàn)高熱大汗也。處方:桂枝3g,淡附片5g,炒白芍、太子參各6g,茯苓、青蒿、白薇花粉各9g,炙甘草3g,5劑。
二診:服上藥2劑后,熱度不作,舌凈無苔,胃納正常,便下通調(diào)。再以附子湯加味。處方:太子參9g,淡附片4g,炒白芍6g,焦白術、茯苓、青蒿、白薇各9g,川石斛、炙甘草各3g,5劑。
三診:病情穩(wěn)定,下方調(diào)理之。處方:白參須(另燉代茶)6g,焦白術、茯苓、生扁豆、炒谷麥芽各9g,清甘草3g,7劑。
原按:患兒間歇發(fā)熱已7個月,辨證首先從“久”字著眼,以久病必“虛”也。又經(jīng)細察詳辨,患兒精神萎靡,面色無華,脈息微細,但重按有力,此乃病邪雖已深入少陰,而形體尚有實處,且中有郁陽,而發(fā)熱乃系假象。少陰病主證為脈微細,但欲寐,寐字作活看,亦可作靜而不躁解。本例患兒的脈證符合少陰證,故治從少陰,方用仲景附子湯主之,甘溫退大熱,熱病用熱藥,為反治之法。方中附子溫陽扶正;白芍和血;太子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花粉補虛安中;用桂枝一藥者,因內(nèi)有郁陽,取其通陽,以制寒戰(zhàn)高熱,且使有汗能止也;配以青蒿、白薇,乃可治陽氣浮越熱盛之要藥,故有熱者倍之。辨證精確,投藥中的,故2劑熱退。復診再予上方化裁,發(fā)熱不作,療效鞏固。再經(jīng)調(diào)理,康復而安。
評述:本案為太少兩感證,董老取附子湯與加味桂枝湯合方;純弘m然西醫(yī)檢查重要臟器未發(fā)現(xiàn)明顯病變,但已內(nèi)呈少陰陽氣虧耗,外現(xiàn)太陽中風桂枝加附子湯證(其方證表現(xiàn)如寒顫高熱、汗出肢冷、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等)!秱摗吩模骸疤栔酗L,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病人藏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董老治療小兒久熱、汗出,營衛(wèi)已虛弱之“發(fā)熱不清、營衛(wèi)已耗”者,常予桂枝湯加白薇、青蒿捷效,名之加味桂枝湯。
二診時熱度不作、舌苔已化、納振便暢,治法由兩解表里改為附子湯溫健少陰,青蒿、白薇、石斛護津透邪。久熱當固護陽氣,又當防范傷陰;扶正還應注意殘留外邪的透達。

-------------------
3.太少兩感、陽亡欲脫案(真武湯合麻附辛湯證)
案3  唐女,2歲。
主訴:素體羸弱,近日發(fā)熱(就診時體溫38℃)。
診查:咳逆喘促,鼻煽面青,痰聲漉漉,自汗淋漓,眼眶凹陷,四末厥冷,大便泄利,舌苔白膩,脈沉細數(shù)。
辨證:證屬陰盛于內(nèi),陽亡于外,正虛欲脫。
治法:急擬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救其逆。
處方:麻黃(帶根節(jié))4.5g,淡附片、細辛各2.4g, 茯苓9g, 淡干3g ,五味子2.4g ,焦白術9g ,1劑。
二診:藥后陽氣漸回,面色稍潤,二目見淚,自汗亦減,舌苔轉膩,發(fā)熱未除(體溫38℃),咳逆,便泄一天五六次,小溲短少,四肢不溫,脈象細數(shù)。里寒有溫化之機,尚未離乎險境。宗原法真武湯為主出入。處方:淡附片3g, 淡干姜2.4g,茯苓、焦白術各9g,細辛、五味子各2.4g,陳皮3g,姜半夏9g,桂枝2.4g, 川貝粉(包)3g, 1劑。
服藥后陽回肢溫,面潤泄瘥,唯痰咳氣逆,苔膩脈滑。乃腎不納氣,痰飲未化。以二陳合三子,參入黑錫丹,2劑告平。
原按:本例之病,起于太少兩感,旋呈陽亡欲脫,故勉以麻黃附子細辛合真武。因其下利,去芍藥而用五味子,以干姜代生姜,守中陽而納腎氣。一劑癥見好轉,續(xù)予原法,去麻黃易以桂枝,重在安表。藥下陽回肢溫,已出險境矣。
評述:1.復習《傷寒論》相關原文: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第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钡283條:“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 第285條:“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钡286條:“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第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2.什么叫太少兩感?就是太陽和少陰感寒而同時發(fā)病。前案屬少陰陽虛兼太陽表虛證,本案屬少陰陽虛兼太陽表寒證。為兩經(jīng)兼病亦即表里同病,當視其表里證之輕重緩急而確定治療側重點或具體步驟,是先表后里還是先里后表,抑或表里同治。尚未見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少陰陽虛陰盛之證,可用麻黃細辛附子湯表里同治,溫陽發(fā)汗;如證見下利肢厥,則少陰陽虛較甚,里虛為急,當側重先溫其里,急救少陰之陽。
3.何以會太陽與少陰同?乃素體陽虛體弱之人感受寒邪直中而病。
4.陽虛而見發(fā)熱,還可見陰盛于內(nèi)而格陽于外的格陽證和脫陽亡陽證,其雖有發(fā)熱,但手足厥逆,身反不惡寒,同時必有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之里虛寒盛。
5.本案素體羸弱、面青厥冷、脈沉細數(shù)為少陰里病,發(fā)熱咳喘、鼻煽痰鳴、舌苔白膩,為太陽之表。病至汗多目陷、四末厥冷、虛痰上壅為微陽外亡,已呈少陰厥脫之勢,且大便泄利,下元失固。真武湯固護真陽、救內(nèi)外之虛寒,制水氣上逆。陽虛表寒之證,以麻附辛助陽解表、定喘平逆。
6.董老用細辛配麻黃既可祛痰利水又可治咳逆上氣,因有汗多用帶根節(jié)的麻黃發(fā)中有收。

-------------------
二、陽明病證治按評
陽明經(jīng)熱、腑實津傷案(加味白虎湯證)
案4  楊女,10歲。1962年6月3日初診。
主訴:壯熱不退,已有一周(39.5~40℃),神志昏迷,狂妄不安,便結九天,矢氣頻轉,手足掣搐,汗少溲赤。
診查:兩脈數(shù)實,舌苔黃膩。
辨證:治法:是陽明經(jīng)腑實熱,擬通腑結,下實熱。
處方:川厚樸3g,生枳實6g,西大黃9g,玄明粉(沖)6g,紫雪丹(化服)3g,1劑。
二診:6月4日。神志仍昏,大便未下,汗出較多,小溲赤澀。脈象同前而舌絳苔燥。為實熱逗留腸胃,勢已化燥。改用白虎加味以透邪清熱,生津潤燥。
處方:生石膏(先入)60 g,知母6g,生甘草3g,陳粳米(包)、生地各30g,花粉9g,鮮竹葉50片,鮮菖蒲6g,紫雪丹(化服)3g, 1劑。
三診:6月5日。藥后解大量宿糞,熱和神清,知饑索食,津津有汗。舌轉滋潤,脈象平靜。然余熱未清,防其死灰復燃。擬竹葉石膏湯2劑。
藥后熱清神安,調(diào)理而愈。
 原按:本例急驚昏迷掣搐,是因陽明經(jīng)腑實熱所致.用大承氣釜底抽薪,未見顯效,大便不下。此時病邪化火化燥之勢轉甚,故改進白虎湯加味清透泄熱,增液潤燥。藥后腑氣得通,熱勢頓和,神識即清,驚搐就定。此亦吳鞠通氏增水行舟之變法也。
評述:1.本案初診用大承氣湯攻下未下,二診方未用承氣類方而反得“大量宿糞”,值得推敲。
2.初診方治有誤,問題出在辯證。看到陽明經(jīng)腑實熱的凸顯一面,忽略了津傷液耗的隱蔽一面。
3.壯熱不退已一周、手足掣搐、便結九天、汗少溲赤,顯然除了陽明病經(jīng)熱、腑實外,還當考慮津液已經(jīng)虧耗,清退陽明經(jīng)熱與攻下陽明腑實是不夠的。陰液不足輒祛邪無力。
4.陽明經(jīng)之盛熱急需白虎,陽明腑實矢氣頻轉當承氣急下,陰液不足當顧護。故初診時當考慮用增液白虎承氣湯來護津清熱通腑實。
5.二診時“神志仍昏,大便未下,汗出較多,小溲赤澀,脈象滑實,”舌絳苔燥已陰涸化燥。此時,就不能再用苦溫燥烈之大承氣湯,改用以清代下之法斡旋。且邪熱已入營分,雖陽明胃實便秘而忌大下,宜辛涼與清解相合,以疏達之品使內(nèi)結之熱邪松化。據(jù)“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法則,董老用生地、花粉、鮮竹葉、鮮菖蒲來養(yǎng)陰滋液、涼營透熱、化痰醒神。配紫雪丹清熱鎮(zhèn)痙、解毒開竅。當然,初診的大承氣湯雖未得下,但里結已有松動,使結熱有外達之機,也是不能忽視的。
6.此案是否可以傷寒“痙病”論治?初診時熱盛腑實津虧三個病理環(huán)節(jié)關聯(lián),陽明痙病已成?煽紤]從傷寒痙病論治,方出大承氣湯合白虎湯加栝樓根,或再合用紫雪丹。

-------------------
三、少陽病及其兼夾病證治按評
1.少陽氣郁案(加味四逆散證)
案5 程男, 6歲。1983年1 月26日診。
低熱五月,體溫37.5℃-38.5℃,夜間為髙。四末不溫,納少便干,眠中寢汗,脈弦細,苔浮膩。西醫(yī)理化檢查無陽性發(fā)現(xiàn)。證屬氣機不舒,邪熱內(nèi)郁,治以四逆散。處方:柴胡3 g,枳殼6 g,清甘草3 g,赤芍、青蒿、地骨皮各9 g,陳皮3 g,茯苓9 g,生姜2片,紅棗3枚,5劑。
藥后夜熱漸降,復診時體溫37.2℃。再予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石斛、甘草等5劑,半年發(fā)熱,迅即獲安。
2.少陽募原濕熱案(達原飲三仁湯證)
案6  喬女,9歲。1984年4月14日診。
反復發(fā)熱,遷延不愈,已有半年。上周熱度又起,近日在38℃?39℃之間。痰咳咽紅,面?頭昏,納少作惡,尿黃混濁,腹痛欲便,一天數(shù)次,兩脈濡細,舌苔白厚膩濁。濕熱久伏,夾有穢濁,治擬清化濕濁,滌穢和中。藥用:檳榔6 g,川樸3 g,草果仁4.5 g,條芩9 g,杏仁6 g,白蔻仁(后下)3 g, 苡仁12 g,藿佩各、連翹、赤苓各9 g,碧玉散(包)12g,3劑。
藥后其熱即退,大便調(diào)和,咳減納開,舌苔薄膩。續(xù)用清熱利濕劑而安。
原按:蒿芩清膽湯和達原飲,亦屬和解祛邪之良劑。蒿芩清膽湯適于小兒寒熱往來,或午后陣熱,脘痞納呆,嘔吐惡心,便通尿黃,脈弦滑緩,舌邊尖紅而苔白膩者。達原飲則主于濕熱穢濁之深藏蘊結,往往久熱不退,發(fā)則陣作寒熱,口氣臭濁,嘔惡時見,胸脘不舒,舌苔白膩有如積粉。在寒熱往來,或陣發(fā)高熱,其癥屬濕熱羈戀者,若已投柴胡或清熱利濕又現(xiàn)反復,仍可選用兩方。臨證之際,靈活加減,運用得當,退熱甚速。
3.少陽里急案(柴胡建中湯證)
案7  李男,7歲。1974年8月22日診。
患兒因脘腹疼痛,久治無效,后服小建中湯,其痛始解。然近日低熱陣發(fā),脘腹又見作痛,出汗較多,納少作惡,脈細帶弦,舌苔薄白。原屬土虛里寒,今又熱結少陽。故擬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以溫建中土,外達樞機。處方:桂枝2.4 g,白芍9g,生姜3片,紅棗3枚,清甘草2.4g,飴糖(沖)30g,黨參、柴胡、條芩各4.5 g,半貝丸(包)9g,4劑。
藥后再診:低熱已平,腹痛大減,原法既效,仍予前方,7劑。藥后諸癥均愈,隨訪未見復發(fā)。
原按:氣機之條達通暢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的條件之一。若有外邪侵犯,在產(chǎn)生種種病變的同時,亦必阻滯氣機;因此,疏解達邪在治療不少外感病中是一個基本治則。尤在伏邪潛藏的情況下,只有逐步疏松透達,轉動氣機,才能使邪外解。吳又可達原飲之類用檳、樸以疏達氣機,即是此理。同樣的,少陽樞機不利時亦可見;仲景柴胡諸方及后世溫膽、清膽之屬,亦為疏通氣機而和解泄邪。本例則是另一情況,因患兒久久腹痛里急,曾投小建中湯而得初安,其后腹痛又作,伴有低熱作惡,脈弦,從氣機動靜分析,乃太陰寒邪勢欲外解,而少陽樞機阻結不利。故宗經(jīng)旨:“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102條),即予小建中小柴胡合方,一以溫里散寒,一以和解少陽,使寒邪隨氣機之條達而疏泄外解,其癥自愈。
4.少陽病兼太陽案(柴胡桂枝湯證)
案8  朱男,18歲。1977年3月1日診。
發(fā)熱五六天,因高熱40℃入院。血常規(guī)、胸透均無異常,西醫(yī)擬診“發(fā)熱待查”,F(xiàn)發(fā)熱、微惡寒,寒熱往來,汗出不徹,咽干口苦,胸脅滿悶,小溲短赤,便結兩天,舌紅苔薄白,脈弦數(shù)。癥屬少陽而太陽表證未罷,擬柴胡桂枝湯主之。處方:桂枝3 g,柴胡4.5 g,白芍6 g,條芩9 g,清甘草3 g,生姜2片,紅棗3枚,3劑。
3月5日二診:汗出較多,熱度已退,寒熱不作,稍有咳嗽,舌紅苔薄黃,脈緩。表邪初解,上焦余熱未清。治以輕宣理肺。處方:桑葉、蜜枇葉、杏仁、連翹各9 g,薄荷2.4g,象貝9 g,條芩4.5 g,陳皮3 g,生草2.4g,3劑。藥后病愈出院。
原按:《傷寒論》146條云:“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此為邪入少陽而太陽證尚未罷的證治。本例的病情屬這一類型。其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悶、脈象弦數(shù)為一系列少陽見癥;又有微惡寒、汗出不徹的太陽表證,故宜于柴桂湯。其加減之處,以不嘔而去半夏,不渴而去人參,悉遵仲師之法度。由于辨證精確,見效甚速,服后二天熱退;余邪不清,戀肺作咳,遂以輕清宣肺,三日而安矣。
5.少陽郁結夾暑案(加味小柴胡湯證)
案9  徐女,18歲。1976年9月25日診。
發(fā)熱月余不退,其癥寒熱往來,胃納不佳,便下間隔,形色萎倦,舌苔白薄,脈象細數(shù)。邪戀少陽,治以小柴胡加味。處方:黨參4.5 g,制半夏9 g,柴胡4.5 g,條芩9 g,生姜2片 紅棗3枚 炙草3 g, 枳實4.5 g,青蒿9 g,佩蘭9 g,3劑。
9月28日二診:發(fā)熱升降不退,納少便澀,脈舌略同。仍宗原法。
上方去枳實,加白芍9 g,黨參用9 g,4劑。
10月5日三診:發(fā)熱已和(37℃),胃納亦動,大便暢下,舌淡苔白,脈象細弱。原方既合,續(xù)予和解。處方:黨參9g,半貝丸(包)9g,條芩6 g,白芍9 g,炙草3g,生姜3片,紅棗3枚,柴胡4.5g, 陳皮3g,青蒿9g,4劑。
藥后熱平而愈。
原按:仲景論少陽病,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該患者初診所見,寒熱往來,不欲飲食之少陽病證,故可與小柴胡湯。加枳實以下氣利便;加蒿、佩以清其兼夾暑濕之邪,乃因時制宜者也。一周后其熱果退。大便隨之而通暢,仲師所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遂使清升濁降也。
6.少陽陽明合病案(大柴胡湯證)
案10梁男,2歲。1983年12月15日診。
發(fā)熱3天,現(xiàn)肛溫39℃,熱勢起伏,大便秘結,肢末清涼,咳嗽痰多,苔根薄膩,脈滑納呆,邪郁少陽,腑有實積,治擬表里雙解。藥用:柴胡4.5g,黃芩6g,半貝丸(包)9g,前胡、杏仁各6g,川樸4.5g,枳實6 g,生軍(后下)3 g,生姜3片,紅棗5枚,3劑。
3天后復診,其熱即清。評述:1.上述6案均為邪結少陽之機轉案例。發(fā)熱病證,尤其是小兒髙熱,董老六經(jīng)辨證準確、方證思路清晰、方藥任用切當、治病退熱神速。反映了發(fā)熱邪結少陽臨床多見之事實,體現(xiàn)了董老少陽辨治發(fā)熱的匠心獨運。2.其證寒熱往來,時高時低,煩擾不寧,納少作惡,舌邊尖紅,脈弦而滑,治宜小柴胡湯和解退熱。若上證伴微惡寒,骨節(jié)疼痛,乃少陽兼太陽表證,治宜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兼散外邪。3.應用小柴胡湯常遵仲景意,中氣不虛者去黨參;納呆苔膩加陳皮、枳殼;熱勢較高加連翹、蘆根;夜間熱重參以青蒿、白薇諸品,以增退熱疏宣之力。4.以柴胡劑退少陽發(fā)熱,另一常用方為四逆散。指征在于寒熱時作,而肢末清冷,每見遷延日久,納少煩躁。證屬少陽氣結,熱郁于內(nèi)。以四逆散為主疏達樞機、解郁泄熱,其加味法同前。5. 案7柴胡建中湯與案8柴胡桂枝湯兩方對比,小柴胡合小建中湯與桂枝湯,藥味相差無幾,然病理、方證之異如同霄壤,仲景經(jīng)方配伍之嚴謹可見一斑。

-------------------
四、太陰少陰病證治按評
1.太陰水停、少陰不振案(附子五苓散證)
案11  楊男,7個月。1983年9月21日診。
主訴:上月初開始發(fā)熱,大便泄利,小溲短少。
診查:現(xiàn)體溫尚平,9月初囟門高突,納呆作惡,神志清晰,大便干結,小溲仍少。面色萎黃,舌苔淡白。夜睡尚安。
辨證與治法:證屬腎陽不振,水飲阻結。治以五苓散加附子。
處方:桂枝3 g ,米泔浸茅術、赤苓、豬苓、澤瀉各9 g,淡附片6 g,通草3g, 炒谷芽9g,7劑。
藥后小便通利,囟門已平,續(xù)以溫化調(diào)治。
原按:囟填即嬰兒囟門凸起,古人有:“解顱者,上下囟不合,乃腎氣不足之故”;“囟腫者,臟腑不調(diào),其氣上沖,為之填脹囟突而高”之說。治療當辨寒熱虛實,熱者用清熱解毒法,虛者用健脾益氣法,本例患兒辨證較特殊,考慮到患兒因發(fā)熱以后大便泄利,小溲短少,囟門高突,是由于腎陽不振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水蓄不行,故用五苓散加附子,溫陽利水,水道利則囟填得以平軟。
評述:囟填一證首當辨別陰陽,此案神清夜安、面黃舌淡,為陰證無疑。
1.本案囟填為水停所致,但辨為“腎陽不振,水飲阻結”值得商榷,如確為“腎陽不振,水飲阻結”之證,當選真武湯、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等苓附劑治療。苓桂劑的治療側重在太陰脾,而苓附劑的治療側重在少陰腎。仲景五苓散原文:“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071);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074);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386)。 ”可見五苓散證可表現(xiàn)為外有表證、內(nèi)有水停,上多有嘔渴、中可有痞、下常尿不利。選方要點是抓住了病初信息,“發(fā)熱,大便泄利,小溲短少”?梢钥隙ú∑鹩谕飧校矣小凹{呆作惡”的中焦太陰水痞之征象,從董老所出效方來看,確是定為五苓散證。 2. 水濕內(nèi)停必賴通陽而化,五苓散加附子為溫化太陰脾土之水濕。3. 處方中重用附子為針對患兒精神萎頓所加,病的重點仍然在太陰脾,并加通草為溫補脾腎、化氣利水,加谷芽和胃健脾。

-------------------
2.少陰陽脫、太陰冷積案(千金溫脾湯合桂枝加大黃湯證)
案12  郭女,7歲。
主訴:下痢赤白兩天,里急后重,日10余行。
診查:高熱神昏汗淋(體溫39.5~40℃),納呆作惡,脈伏微細,舌苔厚膩。
辨證:是為疫毒下痢,積熱蘊郁,冷實不清,內(nèi)閉欲脫也。
治法:病勢危重,亟須溫脾湯溫通下達,以力挽之。
處方:淡附子4.5g ,干姜3g ,肉桂1.5g ,酒浸大黃、玄明粉(分2次立服)各9g,炙甘草3g ,當歸4.5g ,黨參6g ,炒白芍9g,2劑。
二診:二進溫脾湯,熱毒外泄,痢次反增,日十七八次之多,赤白粘凍,兼夾綠色。熱和神清(體溫38.3℃),陽回肢溫,吐惡亦戢,脈象細數(shù),舌紅苔化薄。病有轉機,然郁滯未清,尚須苦寒泄熱。處方:葛根、酒炒黃芩各6g ,炒川連2g,白頭翁、川黃柏各4.5g,秦皮、馬齒莧、銀花炭、扁豆花、車前子各9g,2劑。
 三診、四診:服藥后,癥情遞減,仍宗前義,上方去秦皮、川黃柏,加酒炒赤芍、酒炒苦參,加減增損,續(xù)服藥7劑。
五診:熱度已平,痢下初和,胃納轉佳,但大便溏泄,面浮形萎,舌淡苔厚,脈滑軟數(shù)。此為痢后土虛,脾陽不振也。再擬溫中消滯,以化余濕。處方:黨參4.5g, 焦白術9g, 炮姜2.4g, 肉桂1.5g, 廣木香2.4g, 陳皮、 川厚樸各3g, 山楂炭9g,煨葛根6g,酒炒黃芩4.5g,7劑。
六診:痢愈腹軟,大便仍溏(糞培養(yǎng)3次陰性),兩脈細弱,舌根尚膩,胃納轉佳。是脾陽虛耗,須溫運固澀以善其后。處方:黨參4.5g, 焦白術9g, 生姜炭3g, 粳米15g, 山藥9g, 煨木香3g, 扁豆花、石蓮子、石榴皮炭、赤石脂各9g,5劑。
服上方藥后諸恙均和而出院。
原按:患兒下痢赤白,高熱神昏,屬疫毒痢(西醫(yī)診斷中毒性菌痢)。病勢危重,非常法所勝。董氏辨其熱高神昏,肢厥面白,脈伏苔厚,雖似熱盛厥盛,卻為冷實與濕熱疫毒錯雜蘊郁而成內(nèi)閉欲脫之象也。謂其內(nèi)有實積,非攻不去;里有陰寒,非溫難解。故選用千金溫脾湯寒溫互施,補瀉并用。以桂、附、姜、草溫中回陽;參、歸、白芍調(diào)和氣血;投硝、黃泄熱開結,蕩滌積滯。俾陽氣得回,陰寒之邪即夾濕滯下泄也。繼以葛根芩連合白頭翁湯,參入理氣化滯之品,苦寒泄熱,導滯和痢。繼后再用溫中法為主,或參消滯或參固澀,惟見證辨治,終獲全功。
評述:1.下痢頻急、舌苔厚膩,痢無止法、通因通用。初診時證現(xiàn)陽虛欲脫、攻補兩難。此時必當回陽固本而攻積亦急,故須兩相不誤,董老予《千金》溫脾湯合桂枝加大黃湯。二診時陽回本固,少陰熱化、太陰外傳陽明。方隨證轉,選葛根芩連湯合白頭翁湯。
2.本案病勢危急、虛實錯雜,董老膽大心細、處置熟稔,辨治理法清晰、轉方層次井然。
3.綜觀董老醫(yī)案,重大危急之病證均用經(jīng)方力挽狂瀾,發(fā)熱后期輒多以益氣健脾或益氣養(yǎng)陰善后。董老有《外感熱病擇途逐盜論》甚為精辟,為方便我輩學習,特附錄于此:“嘗云中醫(yī)治外感熱病理法有二,一是為病邪找出路,一是給病人存津液。病邪初入,當汗時而汗之,邪熱傳里,當下時而下之,濕熱阻滯,當滲利之,都是給邪以出路,使邪毒排除后,表里得和,津液自保。即使因病受損,病去亦可緩復。董老擅救小兒各種熱病急癥,既自六經(jīng)分辨?zhèn),又從溫病衛(wèi)氣營血論治,識病有定法,療疾有主方,感證高熱,邪自外入,初起邪在淺表,強調(diào)祛邪安正,曰:譬如盜至人家,近大門則驅從大門出,近后門則驅從后門出,乃宗經(jīng)旨‘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開鬼門’、‘潔凈府’給病邪以出路。諸如高熱驚厥、麻疹、乙腦等不同熱病以發(fā)汗、攻下、利尿、涌吐,甚至發(fā)疹布痧、痘疹引漿等不同方法都為給邪毒以出路也。臨床上更有見傷寒蓄血證用抵當湯、核承氣湯,乃取‘血實宜決之’之經(jīng)旨。傷寒熱病若治不及時,邪傳三陰,如賊已逼近寢室,倘能由陰轉陽,回歸陽明,不失時機則仍可驅從后門出,故曰三陰亦有可下之證也。熱病的‘開門逐盜’是不令病邪深入也,若驅賊不給出路,關門與之斗,即或賊敗,能不損及器皿乎?設或不勝,必兩敗俱傷,甚或反被賊害,禍莫大焉!故曰‘治熱病不可關門殺賊也’!蔽⒀源罅x,回味無窮。

-------------------
小榮版主推薦的書,一定要買來好好研讀。

-------------------
真巧了,上個星期剛到圖書館借了這幾本書,正準備認真看看

-------------------
我愛看何廉臣前輩編[[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和[[名醫(yī)醫(yī)案選讀]]。

-------------------
小紅:我愛看何廉臣前輩編[[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和[[名醫(yī)醫(yī)案選讀]]。?(2013-03-24 21:45)?700)this.width=700;" >

很好的書,值得研讀!

-------------------
一個宅人:小榮版主推薦的書,一定要買來好好研讀。?(2013-03-19 15:26)?700)this.width=700;" >

謝謝劉先生的信任!書很不錯,作者的臨床與理論功底俱佳!
可先買一本看看,覺得可讀性強再考慮購買其他幾本!

-------------------
mark500:真巧了,上個星期剛到圖書館借了這幾本書,正準備認真看看?(2013-03-19 17:18)?700)this.width=700;" >

擁有圖書館,真心幸福呀!

-------------------
請問:這書與早年的《現(xiàn)代名醫(yī)醫(yī)案選析》有什么關聯(lián)吖?

-------------------
該書脫胎于《現(xiàn)代名醫(yī)醫(yī)案選析》一書,但內(nèi)容大增,原書為單行本,僅收錄40位名醫(yī)醫(yī)案,共40萬字,現(xiàn)分6輯出版,共150萬字,從100多位中醫(yī)翹楚(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仍健在者)醫(yī)著中精選出涵蓋臨床各科的醫(yī)案,并包括當代中醫(yī)俊彥彭堅教授、黃煌教授醫(yī)案。與同類書相比,該書特點有三:1、作者絕大數(shù)皆長期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學驗俱豐,思路清晰,文筆流暢:2、有案有評,畫龍點睛,既忠實原文,又融入己意,相互闡發(fā),推陳出新;3、內(nèi)容涵蓋廣,內(nèi)、外、婦、兒、五官,治法、中醫(yī)五大急證、經(jīng)方時方,均有論及,一冊在手,可免四處淘書之煩。

-------------------
江邊日月:該書脫胎于《現(xiàn)代名醫(yī)醫(yī)案選析》一書,但內(nèi)容大增,原書為單行本,僅收錄40位名醫(yī)醫(yī)案,共40萬字,現(xiàn)分6輯出版,共150萬字,從100多位中醫(yī)翹楚(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仍健在者)醫(yī)著中精 ..?(2013-03-26 22:37)?700)this.width=700;" >

謝謝前輩!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