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acute vulvae ulcer |
拚音 | JIXINGNUYINKUIYANG |
別名 | 中醫(yī):陰瘡,陰腫,陰蝕,狐惑,蚌疸,陰癢,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桿菌性皮膚病,婦科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急性女陰潰瘍系一種發(fā)生于青年婦女、少女及幼女的非性病、非接觸傳染性的陰部良性潰瘍。一般發(fā)病急劇,易于復發(fā),潰瘍劇痛是其特點。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本病在臨床上酷似軟下疳,其分泌物中含有革蘭氏陰性粗大桿菌。此菌為腐物寄生菌,可見于正常婦女的生殖器下段,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則該菌可獲得致病性而造成發(fā)病。一些急性傳染性疾患如傷風、麻疹、流感等也促成本病的發(fā)生,亦有人認為本病與結核菌感染有密切關系。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本病多發(fā)于貧血、瘦弱年輕女性,其中有不少是未婚者。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表皮呈不同程度的缺損,深達乳頭下層。缺損部組織高度壞死,并有大量的白細胞浸潤,血管及淋巴管擴張、水腫,潰瘍周圍的膠原纖維排列不整,其中也有白細胞浸潤,在壞死組織間可見到粗大桿菌。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女陰為肝經所屬,由于郁怒損傷肝脾,肝郁不達則化火,脾失健運則濕盛,濕熱下注而使本病發(fā)生;或陰部感受毒邪,日久肝腎陰虛,毒蘊肌膚,阻滯經絡而發(fā)病。 1.濕熱證候:潰瘍表面附有大量膿性分泌物,疼痛劇烈,常伴有發(fā)燒、全身不適等癥狀。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辨析:①辨證:潰瘍紅腫、熱痛,表面有大量膿性分泌物,膿色灰黃,周圍xin紅等為本型特點。②病機:濕熱下注,兼感毒邪。 2.陰虛證侯:潰瘍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腰酸腿軟,手足心熱,口燥咽干,易怒,舌質紅,少苔,脈沉細。 辨析:①辨證:潰瘍呈不整形,數目多,反復發(fā)作,難以愈合,舌紅,少苔,脈沉細為特點。②病機:肝腎陰虛,兼感毒邪。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1.皮損潰瘍、劇痛、急性經過,并伴有全身不適、疲乏、發(fā)熱、白帶增多、陰部灼熱、瘙癢、易于復發(fā)等特點。 2.泛發(fā)于女陰各部,而以小陰唇內外側、陰道前庭、尿道附近、前后聯合處為多,少數亦可見于外部皮膚。 3.常同時并發(fā)下肢結節(jié)性紅斑及濾泡性口腔炎。 4.分泌物中可查見粗大桿菌。 5.此病愈后可見萎縮性疤痕。 |
發(fā)病 | 發(fā)病較急,且易反復發(fā)作,常并發(fā)其它疾病。是非接觸傳染性的疾病。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癥狀:發(fā)病前先輕重不等的前驅癥。如:全身不適,疲乏,體溫升高,白帶增多,繼之陰部灼熱、瘙癢,潰瘍迅速形成。 2.體征:陰部灼熱,瘙癢,劇痛,潰瘍等。 3.臨床分型:可分三型。 (1)下疳型(性病型):本病常見好發(fā)于大小陰唇的內側,病程較短。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深淺不一,邊緣不整,有穿鑿現象,性質柔軟,邊緣炎性浸潤明顯,基底有膿液纖維性苔,表面附有多量膿液。如扁豆至指蓋大小不等,可一面治愈,一面新發(fā),數目單發(fā)或數個并存。 (2)壞疽型:多對稱地發(fā)于小陰唇內側,數目少,紅腫顯著,潰瘍邊緣不整,銳利穿鑿,表面附有多量濃液或污黃青黑的覆蓋物。除去后可見基底柔軟不平,自覺劇痛。 (3)粟粒型:本型較少見,多發(fā)于小陰唇內側,數目多。潰瘍有豆粒大,多為圓形或不整形,大小往往始終不變,少有融合。潰瘍凹陷較深,周緣有炎性紅暈,表面有少量膿液,基底有黃色膿苔。自覺癥輕微,易愈合。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軟下疳、Behcet綜合征、陰部皰疹、幼兒女陰陰道炎、女陰炎等鑒別。 1.軟下疳:有性接觸史,分泌物中可查見軟下疳桿菌,愈后不復發(fā)。 2.白塞氏綜合征:除陰部有潰瘍外,可伴有眼部癥狀如虹膜結狀體炎,前房蓄膿,視網膀炎或脈絡膜炎等,經過緩慢,常反復發(fā)作。 3.女陰炎:多為糜爛,一般不形成潰瘍,有繼發(fā)感染時可有淺表性潰瘍,疼痛不劇。 4.陰部皰疹:為多數聚集水皰,不形成潰瘍,有癢感,不疼痛,男女皆可發(fā)病。 5.女陰白喉(女陰偽膜病):本病亦多見于少女,可原發(fā)亦可繼發(fā)于咽白喉,有急性及慢性兩型。急性者多呈潰瘍型,但有偽膜明顯。表面分泌物以LOFFLER染色可查見白喉桿菌,注射白喉抗毒素有良好效果。 6.糖尿病性潰瘍:多先發(fā)生糜爛而后形成潰瘍,伴有糖尿病。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一、全身治療 1.臥床休息,注意營養(yǎng),保持局部清潔,解除思想顧慮,鼓勵治愈信心。 2.口服大劑量復合維生素B,每次2片,每日3次;維生素C,每次0.2g,每日3次;注射青霉素、紅霉素、卡那毒素等。壞疽型患者需全身使用皮質激素和抗生素(一般首選青霉素),必要時注射丙種球蛋白。潰瘍嚴重者,可靜脈點滴青霉素或紅霉素、卡那霉素等。 二、局部治療 1.外用1:6000高錳酸鉀坐浴,每次20分鐘,然后涂上復方新霉素軟膏;紅霉素軟膏、四環(huán)素軟膏等。 2.坐浴后用5%硝酸銀擦創(chuàng)面,再貼復方硝酸銀軟膏。或先用5%碳酸液涂潰瘍面,再撒布碘仿粉,最后用溫和的軟膏(如紅霉素軟膏)保持創(chuàng)面。 3.物理方法:氦-氖激光照射局部,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選方 1.濕熱 治法:健脾除濕,清熱解毒。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5g,黃柏15g,生山梔10g,生地10g,當歸10g,魚腥草30g,車前子(包)10g,萆薢30g,白花蛇舌草10g,土茯苓10g,黃芩10g,元胡15g,甘草6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2.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清熱解毒。 方藥:滋補肝腎湯加減:北沙參15g,麥冬10g,當歸10g,熟地10g,陳皮10g,首烏藤15g,川斷10g,女貞子15g,旱蓮草10g,苦參1Og,公英1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蛇床子、甘參煎水坐浴后,外用冰硼散撒布;蛲庥藐幬g黃連膏,后期可用黃連甘乳膏。 2.腐爛者,先以苦參湯薰洗,再用青八寶、青黛膏外敷。 3.腐脫新生者,可用生肌散、青黛膏外敷。 三、專方驗方 1.肌蝕黃連膏:乳香粉10g,青黛面10g,黃連膏80g。功用:清熱解毒,生肌止痛。治療:女陰潰瘍。 2.黃連甘乳膏;黃連粉10g,乳香粉10g,爐甘石粉20g,凡士林70g。功用:解毒收斂,止痛生肌。治療:女陰潰瘍。 3.苦參湯:苦參60g,蛇床子30g,白及15g,銀花30g,菊花60g,黃柏15g,地膚子15g,大菖蒲9g。功用: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治療陰蝕。用法:水煎去渣,1劑洗2~3次。 4.青八寶(經驗方):飛甘石30g,煅石膏30g,輕粉4.5g,青黛4.5g共研細末和勻即成。功用:提膿祛腐;治療陰蝕。用法:將藥粉均勻地摻于患處。 5.青黛散(經驗方):青黛60g,石膏120g,滑石120g,黃柏60g各研細末和勻。功用:收濕止癢,清熱解毒。用法:干摻或麻油調敷患外,每日1次。 6.青黛膏:青黛散75g,凡士林300g。先將凡士林烊化冷卻,再將藥粉徐徐調入即成,用時外敷患處,每日1次。 |
中藥 | 龍膽瀉肝丸、滋補肝腎丸、抗炎靈片、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除濕丸等。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一、在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要解除病人的思想負擔,鼓勵病人的治愈信心。 2.潰瘍期間,禁用刺激性強的藥膏,要使用比較溫和的藥膏外涂。 3.此病常并發(fā)阿弗他性口腔炎和結節(jié)性紅斑,故治療時要及時足量,并配合中藥如銀花、菊花等煎水含嗽,以防并發(fā)他癥。 二、西藥外用配合中藥內服 內服中藥龍膽瀉肝湯、滋補肝腎丸或甘草瀉心湯加減,或內服中成藥如:龍膽瀉肝丸、除濕丸、抗炎靈片(每次6片,每日3次)、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滋補肝腎丸等。清熱解毒,滋補肝腎。增加機體免疫力,祛除毒邪。 配合外用西藥:1:6000高錳酸鉀或3%硼酸液外洗,后涂抗生素軟膏保護創(chuàng)面。 三、西藥內服配合中藥外用 西藥內服:抗生素(青霉素、紅霉素等),維生素(B族、C等)以及少量糖皮質激素,聯合用藥。 配合中藥外洗、外敷金黃散、青黛散混合使用,很多疼痛消失,潰瘍愈合,治療痊愈。通過實踐,中西藥綜合療法,不僅可縮短療程,而且止痛效果明顯,局部用藥亦簡便可行。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類似于中醫(yī)文獻中的"陰瘡"、"陰腫"、"陰蝕"、"狐惑"。以《外科正宗·陰瘡論》中說:"婦人陰瘡,乃七情郁火傷損肝脾,濕熱下注所致。其形不一,總由由邪火所化也!帒艉鋈荒[突作痛,因勞傷血分,濕火下流"。《外科證冶全書》中說:"陰腫(一名蚌疸),陰戶忽視腫而疼痛,…如餅如雞冠,或潰爛。…陰癢(一名陰蝕)……微則癢,甚則痛,或外生疙瘩,或膿水淋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