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中文名】甘草
【拼音】GANCAO
【學名】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G.Glabra L.
【英文名】Licorice Roots Northwest Origin
【拉丁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出處】《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類別】草部·上品《本經(jīng)》
【異名】美草、
蜜甘(《本經(jīng)》);蜜草、
蕗草(《別錄》);
國老(陶弘景);
靈通(《記事珠》);
粉草(《群芳譜》);
甜草(《中國藥植志》);甜根子(《中藥志》);棒草(《黑龍江中藥》)。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粉草
光果甘草又名:歐甘草。
【處方名目】 處方中寫:“ 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統(tǒng)草、國老等 ” 均為甘草生用入藥者;偏于清熱解毒。
處方中寫:“ 草梢、
甘草梢、生草梢 ” 均為生甘草稍,即甘草根的末梢或細根,洗凈,切小段入藥者;偏于清熱利尿。
處方中寫:“
炙草、
炙甘草、制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蜜甘、蜜草等 ” 均為
蜂蜜炙制過的炙甘草(制甘草);偏于潤肺和中。
區(qū)分原則:帶有 “ 密 ” 、 “ 炙 ” 的名稱默認為炮制后的甘草,不帶 “ 密 ” 、 “ 炙 ” 的默認為生甘草,以示區(qū)別。 【來源考證】 豆科(Leguminasa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另有黃甘草Glycyrrhiza kansuensis Chang et Peng亦作藥用甘草。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
①《名醫(yī)別錄》:“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十日成!
②陶弘景:“甘草,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枹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虛?。又有如
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青州間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可用。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jīng)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
沉香也!
③《本草圖經(jīng)》:“甘草,今陜西、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
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上有橫梁,梁下皆細根也。采根,去蘆頭及赤皮。孫思邈論云,有人中
烏頭、
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稱大豆解百藥毒,嘗試之不效,乃加甘草為甘豆湯,其驗更速!
附:商品資料(商品名)
.
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為東甘草和西甘草兩種。
東甘草,又名東草,為產(chǎn)于東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為產(chǎn)于甘肅、內(nèi)蒙古、青海、陜西、新疆等地者。
此外還有以下傳統(tǒng)商品名稱:
梁外草:產(chǎn)于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一帶者。
王爺?shù)夭荩寒a(chǎn)于寧夏巴盟的阿拉善左旗者。習慣認為梁外草及王爺?shù)夭萜焚|最優(yōu),為地道藥材。
西鎮(zhèn)草:產(chǎn)于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寧夏陶東、平羅一帶者。屬于西草。
上河川草:產(chǎn)于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拉達特旗一帶者。屬于西草。
邊草:產(chǎn)于陜西北部靖邊、定邊一帶者。屬于西草。
北草:產(chǎn)于甘肅尼勤、慶陽、張掖、玉門等地者。屬于西草。
下河川草: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包頭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爾等地者。屬于西草。
東北草:產(chǎn)于內(nèi)蒙古東部、遼寧的昭烏達盟、吉林的哲盟、黑龍江的呼盟等地者。屬于東草。
新疆草:產(chǎn)于新疆者。屬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帶皮甘草、帶皮草、皮草。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長段者。
把甘草:為在加工過程中切成長段、扎成把者。
甘草節(jié):又名粉草節(jié)、草節(jié)。為甘草根及根莖中充填有棕黑色樹酯狀物質的部分。
甘草頭:又名疙瘩草、疙瘩頭。為甘草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
甘草稍:又名草稍、生草稍。為甘草根的末稍部分或細根。
均以皮細而緊、質堅體重、紅棕色、粉性大、甜味濃、干燥無雜質者為佳。
注:為了統(tǒng)一處方名、減少誤差,請不要用商品名作為處方名使用。
.
【植物形態(tài)】 1.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30~70厘米,罕達1米。根莖圓柱狀,多橫走;主根長而粗大,根及根莖外皮呈淡黃褐色、紅棕色、暗棕色或深褐色。
莖直立,稍帶木質,被白色短毛、腺狀毛或腺鱗。
托葉披針形,早落;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17枚,具短柄,長1毫米許;小葉片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偶近于圓形,長2~5.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狀,基部通常圓形,兩面被腺鱗及短白毛。
總狀花序腋生,較葉序短,長5~12厘米,花密集;小苞片披針形;花萼鐘形,長約為花冠的1/2而稍長,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略長,外被白色短毛或淺棕色腺毛,內(nèi)無毛而有棕色腺體;花冠蝶形,紫紅色或蘭紫色,長約14~18毫米;旗瓣大,長方橢圓形,先端圓或微缺,下部有短爪;
龍骨瓣直,較翼瓣短,翼瓣長圓形微彎,基部一側下伸呈長爪;雄蕊10,9枚基部連合,花絲長短不一,花藥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無柄,上部漸細成短
花柱,密被腺體。花期6~7月。
莢果線狀長圓形,通常寬6~8毫米,多數(shù)緊密排列成球形,窄長,彎曲成鐮狀或環(huán)狀,密被絨毛腺瘤,黃褐色刺狀腺毛和少數(shù)非腺毛。種子2-9粒,扁圓形或腎形,黑褐色光亮,千粒重8-10克。果期7~9月。
2.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40厘米。
本種同甘草的區(qū)別為:
植物體局部常被密集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狀腺體,無腺毛。
根莖粗大木質。
小葉3~5片,稀達7片,卵形、橢圓形,邊緣波狀,干時有皺褶,上面暗綠色,具黃褐色腺點,下面有似涂膠狀光澤,下面中脈無毛。
總狀花序,一般與葉等長。
莢果短。ㄩL圓?)而直,膨脹,光滑或具腺毛,果皮質,堅硬;種子3-7粒,腎形,黃褐色,千粒重9-10克。
3.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 多年生草本。高約80-180厘米。
此種與甘草極相似,主要區(qū)別為植物體密披淡褐色腺點和鱗片狀腺體,常局部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
小葉片較多,約5-19 片,長橢園形或窄長卵狀披針形,兩面均淡綠色,上面無毛或有微柔毛,下面密被淡黃色、不明顯的腺點。
穗狀花序,腋生,花稀疏。
果序與葉等長或略長,莢果扁而直或微彎,卵矩形,光滑或具褐色腺毛,莢殼堅硬,有種3-9粒,卵圓形,深褐色,千粒重7 -8克。
4.黃甘草,其特征莖上部被微毛或近無毛。莢果略作鐮狀彎曲,膨脹,具腺毛。
{生長形態(tài)圖——全身照:1張;花果種頁根莖等,可拼到1~3張}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甘草多生于東北、西北、華北等北溫帶地區(qū),海拔0-200米的平原、山區(qū)、河谷、向陽干燥的鈣質草原。野生甘草伴生
羅布麻、胡楊、旱韋、
沙蒿、
麻黃等植物。土壤多為砂質土。
生物特性資料.
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較少,夏季酷熱,冬季嚴寒,晝夜溫差大的生態(tài)條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熱、耐鹽堿和耐寒的特性。
甘草植物呈區(qū)域性分布,因其物種不同,生態(tài)幅度較寬。在氣候嚴寒的新疆阿勒泰,年平均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43.5℃,無霜期130天,結凍期188天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在氣候酷熱的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候33℃,極端最高氣溫47.6℃,年最高氣溫在35℃以上的酷熱日達100天,年降水量100毫米以內(nèi),年蒸發(fā)量為2 200-3 01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為30%的條件下,甘草亦能生長。
甘草抗逆性強,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多適于腐植質含量高的壤土、砂土條件下生長。在新疆輕壤土、礫質砂土,西北黃土高原沙質灰鈣土,黑龍江松嫩平原碳酸鹽黑鈣土上均可生長。甘草耐鹽堿能力較強,耐鹽堿力以脹果甘草、黃甘草、甘草、光果甘草、粗毛甘草的順序而遞減;脹果甘草能在鹽化草甸土、草甸鹽土,甚至結皮鹽土上生長。脹果甘草耐鹽極限為20%,最適為2-4%。甘草及光果甘草耐鹽極限為10%,最適為1-2%。
甘草屬于旱生植物,脹果甘草的耐旱能力最強,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以內(nèi),甚至有的僅為15毫米也能生長。地下水位在1-5米,脹果甘草仍能生長良好,有的還形成群落。水位在5-8米,也可生長,并能開花結實。甘草和光果甘草耐旱性較脹果甘草差,多分布在年降水量180-500毫米。在地下水位1-3米的河流漫灘、河谷階地及地下水位較高的荒漠地帶,土壤水分過多,根莖易腐爛,造成死亡。
甘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植株播于每年秋末冬初枯萎,翌年土壤解凍后出苗,再生新株。新疆南部、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及遼寧南部地區(qū)于3月中下旬返青出苗;新疆北部、黑龍江、內(nèi)蒙古、寧夏地區(qū)于4月中下旬甘草返青出苗。幼苗出土后約半月生長高度可達20厘米。人工種植的實生苗,當年生苗高30-50厘米,2年生苗高50-80厘米,3年生苗高70-100厘米,并可開花結實。甘草的開花期,因區(qū)域不同和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脹果甘草在新疆吐魯番盆地于4月開花,巴楚、阿圖什于5月中旬開花,在阿爾泰于7月開花;ㄆ谳^短,一般約15天;ㄖx后形成莢果。
甘草根系發(fā)達,地下根莖為繁殖和營養(yǎng)器官。根莖有垂直根莖和水平根莖之分。垂直根莖處于土壤表層,與地表呈垂直生長,上接地上莖,下連根或水平根莖。人工有性繁殖的一年生實生苗只長直根,粗約1厘米;野生多年的垂直根一般根粗2-5厘米,粗者可達10厘米以上:老齡的根皮粗糙,髓部常腐爛而中空,失去甜味。水平根同垂直根相連,呈水平生長,一般根長3-5米,粗2-5厘米,甚有10厘米以上者。人工種植的3年生根粗1.5-2.5厘米,根表皮光滑,質柔軟,纖維細嫩,髓質黃色,組織堅實,粉性足。生長于草原的甘草在地下20-30厘米處形成水平根;鹽堿土在地下50厘米左右處形成水平根;砂性土壤在地下1米左右處形成水平根。一般水平根多為一層,偶有兩層或數(shù)層的。水平根亦可再生水平根,形成交織的水平根莖網(wǎng)。水平根莖上生有不定芽,并可形成新的植株。新植株與母株不分離,形成群體。垂直根和水平根均可再生數(shù)條輸導根及吸收根。根莖深一般為1.5米以下,深者達8-9米,甚至10米以上。根系發(fā)達是甘草的重要特征。
.
【產(chǎn)地】 甘草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南亦有少量分布。
光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及甘肅西部。
脹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東部及甘肅酒泉、金塔一帶。
黃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肅等地。
甘草主產(chǎn)于:
內(nèi)蒙古鄂托克前、杭錦、達拉特、敖漢、阿拉善右、額濟納、翁中特、鄂托克、奈曼、阿拉善左、開魯、扎魯特、烏審;
寧夏鹽池、靈武、同心、中寧、平羅、海原;
新疆巴楚、沙雅、阿瓦提、溫宿、庫車、輪名、尉犁、麥蓋提、和靜、莎車、和田、于田、阿圖什、察布查爾、鞏留、新源、福海、布爾津、沙灣、烏蘇、精河、哈密、庫爾勒、民豐;
吉林洮南、通榆、長嶺,大安;
陜西定邊;
黑龍江大慶、安達、召川、杜蒙;
河北宣化;
山西五臺;
遼寧朝陽、建平、阜新;
甘肅安西、敦煌、環(huán)縣、民勤等地。
地方習用品:黃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葉爾羌河、孔
雀河沿岸及東疆吐魯番、哈密盆地;甘肅安西、酒泉、金塔也有少量分布。粗毛甘草只在新疆北部有少量分布。云南甘草分布于云南、本省局部地區(qū)民間藥用。
以內(nèi)蒙古、寧夏甘草品質優(yōu)良,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所產(chǎn)品質最優(yōu)。{產(chǎn)地環(huán)境圖:1~2張——缺}
【采集】 秋季采挖,除去莖基、枝叉、須根等,截成適當長短的段,曬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曬至全干。
也有將外面栓皮削去者,稱為粉草。
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時嚴守傳統(tǒng)工藝,做到皮凈身干,單條順直,兩頭見刀,口徑整新,根莖分攏,按類歸等。
出售時視甘草取材部位和質量優(yōu)劣,莖分兩草,根分五節(jié)!扒o分兩草”是:一日白粉草,即鮮草剝?nèi)ネ馄ふ撸灰蝗沾蟛,即適于藥用之莖!案治骞(jié)”是:大節(jié)、中節(jié)、小節(jié)、毛條、疙瘩頭。甘草全身均有用處。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 于 2007/4/16 23:46 編輯 52667788.cn/job/]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