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沈氏尊生書 腎病 上課筆記
    

沈氏尊生書教程:腎病

腎病源流(奔豚 腎癰 腎哄發(fā) 土龍疽)(足少陰腎脈, 起于足小指之下, 斜趁足心, 至然谷之下, 循內(nèi)踝之后, 別入跟中以上踹內(nèi), 又出腘內(nèi)廉, 上股內(nèi)后廉, 貫脊, 到腎, 絡(luò)膀胱。 其支者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luò)心, 注胸中, 次注手蹶陰心包絡(luò)經(jīng)。…

腎病源流(奔豚 腎 腎哄發(fā) 土龍疽)

(足少陰腎脈, 起于足小指之下, 斜趁足心, 至然谷之下, 循內(nèi)踝之后, 別入跟中以上踹內(nèi), 又出腘內(nèi)廉, 上股內(nèi)后廉, 貫脊, 到腎, 絡(luò)膀胱。 其支者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luò)心, 注胸中, 次注手蹶陰心包絡(luò)經(jīng)。 每出酉時, 周身氣血俱注于腎。 足少陰腎經(jīng), 多氣而少血。 )

少陰者, 陽代初轉(zhuǎn), 陰氣乍生之謂。 太陽寒水司氣, 獨歸于腎, 故腎為陽初轉(zhuǎn)、 陰乍生之少陰, 說以腎之氣, 主蟄伏, 衣歸藏, 天地斂藏之氣, 必歸于此。 是以腎得主寒水也, 是以為先天根柢與心火相對待也。 然腎雖主寒水, 而與心火南北對待, 而先天有真火亦涵于此, 是火也, 乃命門真陽之火, 安身立命之主, 即坎中一畫乾陽, 以運化生長收藏之原也。 是腎固以寒為位, 以水為體, 以火為本, 故其堅滑者, 水之體也。 其流行者, 火之本也, 所以諸臟各一, 獨腎有水火兩具, 而命門真火, 與蟄藏真水兩相并見。 然坎中一陽, 要即藏于兩陰之中, 故命門之火, 即涵于真水之內(nèi), 初非火是火, 水是水, 截分為二者, 殆如天地之陰陽動靜然, 靜極兩動, 陽生陰中, 遂能升陰精以上奉心主, 此升坎填離, 水火既濟, 皆先天之神妙。 不可思議者也。 先輩云: 腎之臟, 水猶海, 火猶龍, 水暖則龍潛, 水寒則龍起, 是腎火炎熾為患, 皆由腎水虛寒。 而腎既虛寒, 益為脾土所克, 其病自日生矣。 此言水火不能相濟, 因為致病之由也, 而不但已也。 腎家本有水火兩病, 火病者, 龍火騰熾, 上爍為害也, 其癥有口熱咽干, 煩心, 心如懸, 喝喝而喘, 面如漆柴, 咳唾有血等類; 水病者, 寒濕之yin, 所勝為災(zāi)也, 其癥有跗腫骨痛陰痹, 時眩清噘, 腹大脛腫, 喘咳身重, 寢汗, 頭項痛, 饑不欲食, 寒氣自傷。 意不樂等類, 是則腎之病有可指數(shù)者。 雖然, 水由地中行, 克水者固為土, 而為水所藏者, 亦即土也。 試觀江湖河海, 未有不載于土上, 行于土中者, 故其水得土之中氣, 而足為蛟龍之所潛藏。 若澗壑之水, 非不清澈, 要皆寒冷沁骨, 故雖魚蝦之細, 亦不能養(yǎng), 明乎此, 亦可知腎之蟄藏。 心藉土封之力。

《內(nèi)經(jīng)》所以謂腎合精, 其主脾, 不曰克而反曰主也。 羅淡生亦云: 水藏土中, 此前人補腎用六味, 當(dāng)知其入茯苓、山藥之妙是已。 但脾藥甚多, 而必用此二味者, 實因補水故補土, 水本濕土, 又易生濕, 故必須此二味, 能滲土中之濕, 則土既無濕yin之患。 而水之藏土中者, 亦自若其性, 而不至濕與濕并, 多潰溢之病矣, 此六味不用其他脾藥, 而必用茯苓、山藥者, 其旨更自深微不可不知也。 況乎先哲之言曰: 腎家不足, 勿撲其火, 須滋陰之真源以配火; 腎家火不足, 勿傷其水, 須益火之源以配水。 果能知其所以然以治瘳之, 腎家水火兩病, 吾知免矣。

【脈 法】

《脈經(jīng)》曰: 男子脈, 微弱而澀, 為無子, 腎經(jīng)不足, 精氣清冷也。

《脈訣》曰: 遺精白濁, 當(dāng)驗于尺, 結(jié)芤動緊, 二癥之的。 又曰: 澀脈為精血不足之候, 丈夫脈澀號傷精。

【兩腎同歸一腑】

《入門》曰: 小便清利, 脈沉遲, 是冷氣歸腎; 小便赤澀, 脈沉數(shù), 是熱氣歸命門。 是腎與命門脈同者, 謂其所受之病, 同歸于膀胱一腑也。

【腎病癥治】

《靈樞》曰: 有所用力舉重, 若入房過度, 汗出浴水則傷腎。 又曰: 邪在腎, 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而不得, 腹脹腰痛, 大便難, 肩背頸項痛, 時眩。

《內(nèi)經(jīng)》曰: 脾傳之腎, 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 出白, 一名曰蟲。

注云; 出白, 溲出白液也。 又曰: 腎熱者, 色黑而齒活。

又曰: 大骨活, 大肉陷, 肩髓內(nèi)消, 動作益衰, 真臟見(腎臟也, )期一歲死。

又曰: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開腠理, 致津液, 通氣也;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用苦補之, 咸瀉之。

又曰: 腎病禁碎, 熱食, 溫炙衣。

《難經(jīng)》曰: 久坐濕地, 強力入水, 則傷于腎。

又曰: 外癥善恐, 數(shù)欠, 面黑; 內(nèi)證臍下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氣, 少腹急痛, 泄痢下重, 足脛寒而逆。

【腎氣間甚】

《內(nèi)經(jīng)》曰: 腎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哺靜。

【腎絕侯】

《靈樞》曰: 足少陰氣絕, 則骨活, 。 少陰者, 冬脈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 則肉不能著也。 骨肉不相親, 則肉軟卻。 肉軟卻, 故齒長而垢, 發(fā)無澤。 發(fā)無澤者, 骨先死, 戊日篤, 己日死。 《脈經(jīng)》曰: 腎絕四日死, 何以知之? 為暴活, 面為正黑, 目中黃色, 腰中欲折, 自汗如流水。 一云: 人中平, 十日死。 仲景曰: 溲便遺矢, 狂言, 目反直視者, 此為腎絕也; 脈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不休, 水漿不下, 形體不仁, 乍靜乍亂者, 此為命門絕也。

【腎氣滯澀保養(yǎng)法】

《保生秘要》曰: 凡人氣旺, 則血榮而潤澤; 氣絕, 則血活而滅形。 故氣虛弱, 則滯澀而成病。 如澀于腎, 諸寒收引, 皆屬腎水氣弱, 或作腰疼, 水活瞳人昏暗, 兩耳難察律音。 冬月水旺, 宜吐納按節(jié), 吹氣調(diào)和, 會意掌心。 所忌須避寒冷, 最宜早臥遲升。 大抵冬月斂藏氣閉, 至陰己極, 宜節(jié)欲, 養(yǎng)一陽之初生。 說陰陽交精, 子南合璧, 萬物氣微, 在下不可動搖, 守此則保壽無疆。

腎之積曰奔豚, 發(fā)小腹, 上至心, 如豚奔走狀, 上下無時, 久則喘逆, 骨痿, 少氣, 脈沉而滑(宜奔豚丸、增損五積丸, )皆由腎虛, 脾家間斷邪下傳客腎所致, 治法宜補氣健脾, 辛溫散結(jié)。

【脈 法】

《脈訣》曰: 五積屬陰, 沉伏附骨, 肝弦心芤, 腎沉急滑, 脾實且長, 肺浮喘卒。

《醫(yī)鑒》曰: 腹中有積, 脈忌虛弱。

《綱目》曰: 內(nèi)有積不見脈, 難治; 見一脈相應(yīng), 為易治。

【腎積證治】

《永類鈐方》曰: 經(jīng)云: 治積聚, 有化積、消積、挨積、磨積, 而無下積之說, 說不可直便取下, 以傷胃氣也《得效》曰: 治積, 有奔豚丸, 又有奔豚湯。

腎癰 腎氣衰敗病也。 其發(fā)處正與內(nèi)腎相對。 大抵突起皮赤者易安, 陷入皮黑者難愈(宜加減八味元、加味十奇散、十六味流氣飲, 托里散加山梔、黃岑、 杏仁連翹, )說不可視為輕癥也。 而腎癰之外, 又有腎哄發(fā), 亦為腎臟虛證。 其瘡起于脊骨十四椎腎哄穴, 及腎哄下之腰哄穴, 此兩處, 皆屬至虛地位, 不拘癰疽, 但發(fā)此兩處者, 皆宜防毒氣內(nèi)攻, 急當(dāng)補益內(nèi)氣令實, 方可開破, 以內(nèi)氣實, 則毒氣不能內(nèi)攻, 且易得潰, 此皆治于末成之前者也。 若已成潰破, 猶宜峻補(已未成補藥俱宜參、耆、歸、術(shù), )勿使淹滯, 久不收口, 至成漏管, 此則治于已成之后者也。 大約補益之藥, 以補腎為主, 補脾次之, 補氣、補血又次之。 而尤不可犯者, 是房欲, 若犯, 必至不救, 男女皆然。 又有一癥名土龍疽, 亦發(fā)腎哄及胃哄兩處。 其發(fā)也, 必寒熱大作十?dāng)?shù)日, 大汗展頸, 身熱如火。

陳文治云: 九日可刺, 膿青黑者死, 血膿者不死, 失而不刺, 其上下亦黑, 二十日死, 亦言其癥之重且急, 醫(yī)者所當(dāng)詳察而理之也(宜消毒散, 防風(fēng)通圣散去大黃麻黃、 芒硝。 )

【腎癰等癥治】

《靈樞》曰: 京門(穴名)隱隱而痛者, 腎疽; 上肉微起者, 腎癰也。

《內(nèi)經(jīng)》曰: 腎癰胠下至小腹?jié)M。

《入門》曰: 五臟癰疽, 俱宜十六味流氣飲、仙方活命飲; 腎哄發(fā), 宜干千金內(nèi)消散、仙傳化毒湯、 連翹敗毒散。

治腎病諸藥要品及方六

六味地黃丸 腎水不足陰虛 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此方如 血虛陰衰, 熟地黃為君; 滑精, 山萸為君; 小便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茯苓為君; 小便淋澀, 澤瀉為君; 心氣不足丹皮為君; 皮膚干澀, 淮山藥為君。 按此 《綱目》所載法也, 可知此方之妙, 四通八達, 隨用皆宜, 固不必拘于地八、 山山四、丹苓澤瀉三之說, 以為止宜于血虛陰衰之人矣。
補腎丸 酒龜板四兩 酒黃柏 酒知母各三兩 干一兩 粥丸空心鹽湯 下。
滋陰降火湯 腎水不足陰虛火動 白芍錢三分 當(dāng)歸錢二分 熟地 白術(shù) 天冬 麥冬各一錢 生地八分 陳皮七分 蜜知母 蜜黃柏 炙甘草各五分 姜三 棗二
八味丸 命門火不足陽痿 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再加車前子, 名金匱腎氣丸。
加減八味丸 水火兼補 熟地二兩 山藥 山萸各一兩 酒蒸澤瀉 丹皮 茯 苓各八錢 五味子一兩半 肉桂五錢 蜜丸, 五更未言語時, 酒或鹽湯下, 晚間空腹再服。
溫腎散 腎命虛寒腰脊重痛 熟地錢半 肉蓯蓉 牛膝 巴戟 麥冬 五味子 炙甘草各八分 茯神 干姜 杜仲各五分煎服, 為末酒下二錢亦可。

附載仲景大法及分別標本方藥

  • 有余為寒(氣, 天雄、附子、山萸、補骨脂、陽起石; 血, 熟地、肉桂、巴戟、 肉蓯蓉) 不足為熱(氣, 山藥、遠志、五味子; 血, 牡蠣、生地、 蛤粉)
  • 腎溫則實(豬苓 車前 澤瀉 滑石)
  • 腎虛則寒動于中(肉蓯蓉 補骨脂)
  • 盛則寒(附子 肉桂)
  • 虛則燥(天冬 當(dāng)歸 益智仁 生地 砂仁)
  • 咽痛(咽物無妨不腫為寒, 炙甘草湯、半夏干桔湯、肉桂、苦酒; 咽物有妨腫痹為熱, 紫河車散、礬石散、尤重速下之, 下遲即咽閉也。 《內(nèi)經(jīng)》曰: 喉氣通于天, 咽氣通于地, 傷于風(fēng)上先受之, 傷于濕下先受之也)
  • 消渴(益火之源使溺有余, 烏附; 壯水之主使渴不想飲, 哈蚧)
  • 消中(調(diào)中, 人參、五味子、茯苓、枸杞子) 消腎(益火消陰, 八味丸加五味子; 壯水制陽八味丸加五味子、地黃) 干(寒, 人參、菖蒲、茯苓、 朱砂; 熱, 山萸、芡實、蓯蓉、補骨脂)
  • 精滑(黃連 遠志 牡蠣 益智仁 黃柏 地黃 哈粉 縮砂仁)
  • 澀脈(男子失血亡精, 女子半產(chǎn)漏下。 因寒天麻, 因熱遠志) 命門(有余, 生地、朱砂、黃柏、知母、寒水石、天雄; 不足, 附子、 肉桂、川烏硫黃、陽起石。 實, 車前子、天冬、元參、黃柏、知母, 麥冬、生地黃、 丹皮、木通、澤瀉、甘草、黃岑、白茯苓、牛膝、童便; 虛, 紫河車、人參、鹿茸、 白膠、杞子, 蓯蓉、菟絲子、巴戟、五味、山萸、附子、仙茅、覆盆子、蛾雀卵、 山藥、蓮肉、肉蔻、陽起石、砂仁、木香、吳萸、故紙、肉桂、蛇床子、狗陰莖、 白馬陰莖) 陰囊濕癢(黃耆 羌活蒺藜 白附子 共為末, 湯酒任調(diào), 空心服, 即將四味加吳萸、盤龍子煎湯洗。 )
  • 一法, 郁則折之, 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過者折之, 則以其畏也(過, 太過也, 太過, 以其味瀉之, 以咸瀉腎, 酸瀉肝, 辛瀉肺, 苦瀉心, 甘瀉脾, 瀉故畏, 謂瀉為畏也。 )
  • 標(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細辛味辛溫?zé)嵋詽櫲? 寒主頭痛腦痛, 百節(jié)拘郁, 風(fēng)濕痹痛, 汗不出, 血不行, 所以主足少陰連及足厥陰也)
  • 標之本(豬苓湯)
  • 本(寒, 四逆湯; 熱, 大承氣。 厚樸、枳實, 雖治大實大滿, 本治傷寒頭痛, 大風(fēng)在皮, 與大黃、芒硝同用, 白膏而下無所通, 與酒浸大黃同為佐使, 仲景之法, 可謂極矣)
  • 本之標(白虎湯 姜附湯 通脈四逆湯)
  • 本之本(承氣湯 抵當(dāng)湯 抵當(dāng)丸 桃仁承氣湯)

治奔豚方三

奔豚丸 總治 厚樸七錢 黃連五錢 川楝子三錢 茯苓 澤瀉 菖蒲各二 錢 延胡索一錢半 全蝎 附子 獨活各一錢 川烏 丁香 巴霜各五分 肉桂二 分蜜丸, 鹽湯下, 服法照息賁丸。
奔豚湯 半夏二錢 川芎 當(dāng)歸各錢半 甘李根干葛各一錢 黃岑 白芍 甘草各七分 姜三 棗二
增損五積丸 黃連 厚樸 川烏 干姜 人參 茯苓 增損法詳息賁條。

治腎癰方五

加減八味丸 總治
加味十奇散 當(dāng)歸 肉桂 人參 黃耆 川芎 白芷 防風(fēng) 桔梗 厚 樸 甘草 乳香 沒藥 等分為末, 酒服三錢, 不飲酒, 麥冬湯下。 一名固壘元戎, 即十宣散加乳香 沒藥也。
十六味流氣飲 人參 當(dāng)歸 黃耆 桔梗 防風(fēng) 木香 川芎 枳殼 白芍 白芷 肉桂 檳榔 厚樸 52667788.cn/yaoshi/蘇葉 烏藥 甘草各六分
托里散 人參 黃耆各二錢 陳皮 白術(shù) 熟地 當(dāng)歸 茯苓 白芍各錢半 甘草一錢 此方治癰疽潰后, 久末斂, 以此補托。 另有神效托里散, 是治癰疽腫毒能托里排膿者, 其方用黃耆、忍冬藤各三錢, 當(dāng)歸二錢, 甘草一錢, 水酒煎服。
仙方活命飲 大黃五錢 銀花三錢 歸尾 皂角刺 陳皮各錢半 乳 香 貝母 花粉 白芷 甘草節(jié) 赤芍各一錢 防風(fēng)七分 沒藥五分 穿山甲三片 燒另研 好酒入瓦罐內(nèi), 封口煎熟, 隨瘡上下飲之, 服后再飲酒二三杯, 側(cè)臥而睡, 忌酸物錫器。 如在背皂角刺為君, 在腹白芷為君, 在四肢金銀花為君。 此方通治一切癰疽毒腫, 末成者內(nèi)消, 已成者即潰, 排膿、止痛、消毒之圣藥也。

治腎哄發(fā)方三

千金內(nèi)消散 總治 大黃三錢 金銀花二錢 酒歸尾錢半 木鱉子去殼 赤 芍 白芷 乳香 沒藥 皂角刺 姜蠶 瓜蔞仁 花粉各一錢 甘草節(jié)五分 穿山 甲三片蛤粉炒 酒水煎服。 此方通治一切癰疽, 及腸癰、肚癰、便毒, 初起即消, 己腫即潰, 血從大便中出也。 此方與仙方活命飲略同。
仙傳化毒湯 金銀花 花粉各錢二分 甘草節(jié) 防風(fēng) 黃岑 白芍 赤 苓 貝母 連翹 白芷各一錢 半夏七分 乳香 沒藥各五分 酒水煎。 此方通治一切癰疽、發(fā)背、乳癰、無名腫毒, 未成立消, 已成立潰。
連翹敗毒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金銀花 桔梗 川芎 赤苓 枳殼 連翹 薄荷 防風(fēng) 荊芥 甘草各七分 姜三片, 水煎。 此方治一切癰疽初發(fā), 憎寒壯熱, 甚者頭痛拘急, 狀似傷寒, 五日前二三服, 輕者消。 若不消, 宜服仙方活命飲。

治土龍疽方二

消毒散 總治 皂角刺 金銀花 防風(fēng) 當(dāng)歸 瓜蔞實 甘草節(jié) 大黃等分 水酒煎, 食前溫服, 仍提掣頂中發(fā)立效。 此方癥發(fā)三四日者可消。
防風(fēng)通圣散 赤芍 芒硝 滑石 川芎 大黃 桔梗 石膏 荊芥 麻黃各四分半 山梔 白術(shù) 連翹 當(dāng)歸 薄荷 甘草 防風(fēng) 黃岑各八分 此方非表里俱實、大小便秘者, 未可輕用。

虛損癆瘵源流

(五癆六極七傷 煎厥癥 解證 食證 二陽病)

虛損癆瘵, 真元病也。 虛者, 氣血之虛。 損者, 臟腑之損。 虛久致?lián)p, 五臟皆有。 損肺傷氣, 毛槁皮焦, 急宜養(yǎng)氣(宜四君子湯。 )損心傷神, 血脈不榮, 急調(diào)榮衛(wèi)(宜八珍湯。 )損肝傷筋, 筋緩不收, 急當(dāng)緩中(宜牛膝丸、八味丸。 )損腎傷精, 骨髓消減, 急須益精(宜金剛丸、煨腎丸。 )損脾傷倉廩, 飲食不為肌膚, 急應(yīng)時飲食, 適寒溫(宜十全大補湯。 )五臟之氣, 有一損傷, 積久成癆, 甚而為瘵。 癆者, 勞也, 勞困疲憊也。 瘵者, 敗也, 羸敗凋敝也。 虛損癆瘵, 其病相因, 其實由于五臟如此。 然五臟雖分, 而五臟所藏, 無非精氣, 其所以致?lián)p者有四, 曰氣虛, 曰血虛, 曰陽虛, 曰陰虛。 陽氣陰血, 精又為血本, 不離氣血, 不外水火, 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 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 此虛損之大概。 而氣血陰陽, 各有專主, 認得真確, 方可施治。 氣虛者, 脾肺二經(jīng)虛也, 或飲食, 或勞倦, 氣衰火旺, 四肢困熱, 無氣以動, 懶于言語, 動作喘乏, 自汗心煩, 必溫補中氣(宜補中益氣湯。 )血虛者, 心肝二經(jīng)虛也, 吐血瀉血, 女人產(chǎn)后, 或崩漏, 或諸血失道妄行, 眼花頭暈, 漸至吐血不止, 或干血癆(宜四物湯、當(dāng)歸補血湯。 )而陽虛陰虛, 則又皆屬腎。 陽虛者, 腎中真陽虛也, 真陽即真火, 審是火虛, 右尺必弱, 只宜大補元陽, 亦不可傷陰氣, 忌涼潤, 恐補陰邪也, 尤忌辛散, 恐傷陰氣也, 惟喜甘溫益火之品, 補陽以配陰(宜八味丸, )沉陰自斂, 陰從乎陽矣, 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陰虛者, 腎中真陰虛也, 真陰腎水, 審是水虛, 脈必細數(shù), 只宜大補真陰, 亦不可伐陽氣, 忌辛燥, 恐助陽邪也, 尤忌苦寒, 恐伐元陽也, 惟喜純甘壯水之劑, 補陰以配陽(宜六味丸加杞子、魚鰾, )虛火自降, 而陽歸于陰矣, 所謂壯水之主, 以鎮(zhèn)陽光也。 而二者之為病亦各有異, 陽虛所生病, 為熱癆, 口干咽痛, 舌瘡, 涕唾稠粘, 手足心熱, 大便燥, 小便赤。 然至咽瘡失音, 或?qū)顿? 陽不舉, 脈細無根, 脈數(shù)不倫漸已成瘵而難救(宜逍遙散、坎離既濟丹。 )陰虛所生病, 為虛癆, 吐痰白色, 胃逆不思飲食, 惡食, 食不化, 遺濁, 便溏泄。 然至泄不已, 神瘁肉削, 漸已成瘵而難救(宜人參養(yǎng)榮湯、三白廣生湯。 )二病之原, 皆由勞心好色, 以至真陽衰憊, 邪火盛熾, 真陰虧損, 虛火炎爍, 由是火蒸于上, 則為咳血(宜五汁膏, )為潮熱(宜清骨散, )火動于下, 則為精濁(宜龍齒丸, )為泄瀉(宜歸脾湯、三白廣生湯, )諸癥蜂起矣。

然病之原, 雖屬陰陽之虛, 而其癥必積各見于一經(jīng), 就其癥之所見, 以審知為何經(jīng), 而因以辨乎陰陽之所屬, 然后可與療治。 何言之? 如現(xiàn)患精濁, 又兼脛酸腰背拘急, 知其病在腎也(宜大菟絲子丸補中地黃丸。 )現(xiàn)患喘咳嗽血, 又兼皮活, 鼻塞聲重, 知其病在肺也(宜保和湯。 )現(xiàn)患咯血多汗又兼驚惕, 口舌瘡, 知其病在心也(宜圣哄湯。 )現(xiàn)患夢遺, 又兼疼, 善怒, 項強, 知其病在肝也(宜補肝湯、柴胡疏肝散, 兩方參用。 )現(xiàn)患溏泄, 又兼腹痛痞塊, 飲食無味, 四肢倦怠, 知其病在脾也(宜調(diào)中益氣湯。 )此皆由陰陽之虛, 以致病成于五臟者也。 而猶不止此也, 有雜病久不愈, 病久必虛, 虛久成癆者(宜調(diào)榮養(yǎng)衛(wèi)丸。 )有思慮過度, 心氣不舒, 郁熱熏蒸胸中, 因生內(nèi)熱, 而成癆者(宜歸脾湯。 )有房勞精損困乏, 虛火目暈, 耳聾遺精, 步履欹邪, 而成癆者(宜鹿胎丸。 )有饑飽傷脾, 而成癆者(宜補中益氣湯口柴胡、山藥。 )有積勞虛損, 體瘦氣短, 好臥, 寒熱, 而成癆者(宜十四味建中湯。 )有負重受傷, 而成癆者(宜補中益氣湯, )如病久再為加減。 有盛暑勞碌受傷, 而成癆者(宜清暑益氣湯。 )有縱酒傷脾, 而成癆者(宜葛花解酲湯。 )有老人氣血兩虧, 下體痿弱, 不善食, 而成癆者(宜嵩崖脾腎丸, 常服神仙延壽酒。 )有童男女稟受母胎之氣, 骨蒸黃瘦, 口臭肌熱, 而成癆者(宜麥煎散。 )有婦人女子經(jīng)閉, 或血熱血活而成癆者(宜逍遙散、補血養(yǎng)陰丸。 )有情竇初開, 有其心而無其事, 邪火煎耗真陰, 而成癆者(宜清離滋坎丸。 )種種病因, 難更仆數(shù), 而治之之法, 要不外溫補滋補兩端, 以陽虛即宜溫, 陰虛即宜滋也。 然即用溫不得偏任辛香丁附之屬, 即用滋不得偏任苦寒知柏之屬, 此士材所必諄諄誥誡也。 由是推之, 陽為氣, 陰為血, 即陰陽之須補, 益可知氣血之應(yīng)補矣。 然古人云陽生則陰長, 又云血脫者補氣, 實以氣藥有行血之央, 血藥無益氣之理也。 又況血藥滯膩, 非痰多食少者所宜, 血藥清潤, 久用必多泄滑之患乎。 夫虛癆之癥, 疑難不少, 陰虛火動, 內(nèi)熱爍金, 必致?lián)p肺, 寒熱內(nèi)熾, 多服寒涼, 必致傷脾, 補脾必礙肺, 須知燥熱能食而不泄者, 急當(dāng)潤肺, 兼補脾(宜滋陰清化丸加白術(shù)、建蓮。 )若虛羸食少而腸滑者, 雖喘嗽不寧, 但當(dāng)補脾, 而清潤宜戒(宜三白廣生湯, )以土能生金, 金不能培土, 故補脾尤要也, 古人謂癆病多死于泄瀉, 職是故耳。 又如脾腎法宜兼補, 但甘寒補腎不利于脾, 辛溫快脾益?zhèn)谀I, 即兩者而衡之, 土能生金, 金為水母, 即腎虛宜補, 當(dāng)更扶脾, 即欲壯脾, 不忘養(yǎng)腎可耳(或滋腎, 而佐以沉、術(shù)、砂、蓮。 或快脾, 而佐以菟絲、 五味。 )故部學(xué)士有補腎不如補脾, 孫真人有補脾不如補腎之說, 兩家雖似相反, 要皆為虛癆家指示要法, 醫(yī)者當(dāng)必辨癥察脈, 或補脾, 或補腎, 務(wù)當(dāng)其施, 庶無偏之弊。 說以血之原在腎, 氣之原在脾, 故肺氣受傷, 而土為金母, 必求助于脾, 肝血受傷, 而水為木母, 必借資于腎, 此二臟乘, 則百疾作, 二臟安, 則百脈調(diào), 而病自息也。

且夫虛癆之由, 有寒有熱, 皆由虛而感, 感乎寒者陽傷, 傷則虛, 陽虛必陰盛, 故受損自上而下, 由肺而心而胃, 治宜辛甘淡(宜二術(shù)、當(dāng)歸、 茯苓、茯神、桑皮、 橘皮, )
過于胃, 則不可治也; 感乎熱者陰傷, 傷則虛, 陰虛必陽盛, 故受損自下而上, 由腎而肝而脾, 治宜甘緩溫(宜地黃、丹皮、白芍、 知母、山萸、石斛、麥冬, )
過于脾, 則不可治也。 經(jīng)曰: 陽虛生外寒, 陰虛生內(nèi)熱, 陽盛生外熱, 陰盛生內(nèi)寒, 而寒與熱二者常相因, 而熱為甚, 故治之者必以熱為憑, 而寒為驗。 說癆病必發(fā)熱, 其發(fā)熱之由不一, 有氣虛熱, 必兼少氣自汗, 體倦心煩(宜八珍湯加減。 )
有血虛熱, 必兼燥渴, 睡臥不安(宜圣愈湯、人中白丸, 兩方參酌用。 )
有往來潮熱, 必兼自汗食少, 膝軟骨節(jié)疼(宜參苓建中。 )有骨蒸熱必兼肌瘦, 舌紅頰赤(宜龜甲散、河車丸、二仙膠。 )
有五心熱必兼體疼, 口干頰赤發(fā)熱(宜逍遙散、十全大補湯。 )
有遍體發(fā)熱, 必兼瘦削神困(宜十四味建中湯。 )
有病久結(jié)痰成積, 腹常熱, 惟頭面手足于寅卯時乍涼(宜六君子湯送滾痰丸二錢, 先以潤腸丸分三次投之, 使其徐化, 六君子湯中加姜汁、竹瀝尤妙。 )
此熱之見于身體顯而可驗者也。 若五臟之熱, 尤不可不審。 大約肺熱輕手即得, 略重全無, 肺主皮毛也, 日西尤甚, 必兼喘咳, 灑淅, 善嚏, 善悲, 缺盆痛, 胸中及肩臂皆痛, 臍右脹痛, 小便數(shù), 皮膚痛及麻木(宜茯苓、麥冬、五味、山藥、紫菀、百合以補之, 桑皮、葶藶、枳殼、 蘇子以瀉之, 干姜、豆莞、木香、款冬花以溫之, 二母、沙參、元參、山梔、黃岑、 花粉、馬兜鈴以涼之。 )
心熱微按之, 皮毛之下, 肌肉之上乃得, 心主血脈也。 日中尤甚, 必兼煩心, 掌熱而嘔, 善笑, 善忘, 善驚不寐, 筑筑然動, 舌破, 消渴, 口苦, 心胸間汗(宜丹參、龍眼、茯神、歸身、麥冬、山藥以補之, 黃連以瀉之, 菖蒲、益智以溫之, 竹葉、犀角、連翹、朱砂、牛黃、天冬以涼之。 )
脾熱輕重按俱不得, 熱在不輕不重間, 脾主肌肉也, 夜尤甚, 必兼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無氣以動, 泄瀉溺閉, 面黃口甘, 舌強痛, 吐逆, 不貪食, 不化食, 搶心, 善味, 善饑, 善嘻, 當(dāng)臍痛, 腹脹腸鳴, 肉痛足腫(宜參、芩、術(shù)、草、陳皮、扁豆、 山藥、苡仁以補之, 姜、附、丁桂以溫之, 石膏、滑石、元明粉以涼之。 )
肝熱按至肌肉之下, 骨之上乃得, 肝主筋也, 寅卯時尤甚, 必兼多怒多驚, 便難, 轉(zhuǎn)筋攣急, 四肢困熱, 滿悶, 筋痿不能起, 頭痛, 耳聾, 頰腫, 面青, 目腫痛, 兩小腹痛, 嘔逆作酸, 睪疝, 冒眩, 多瘛(宜阿膠、山藥、木瓜、 棗仁以補之, 青皮、青黛、柴胡、白芍、黃連、木通、龍膽草以瀉之, 木香、吳萸、肉桂以溫之, 甘菊、車前子、柴胡、山梔以涼之。)
腎熱極重按至骨乃得, 腎主骨也, 亥子時尤甚, 必兼腰膝脊臂股后痛, 耳鳴, 遺泄, 二便不調(diào), 骨痿不能起, 眇中清, 面黑, 口干, 咯血, 饑不欲食, 腹大, 脛腫, 少腹氣逆急痛, 下腫, 腸澼, 陰下濕癢, 手指青黑厥逆, 足下熱, 嗜臥, 坐而欲起, 善怒, 四肢不收(宜地黃、杞子、山藥、 桑螵蛸、龜板、牛膝、山萸、杜仲、五味子以補之, 知母、澤瀉以瀉之, 鹿茸、肉桂、 附子、鹿角膠、補骨脂、沉香、肉蓯蓉以溫之, 知母、黃柏、丹皮、地骨皮以涼之。 )
以上皆癆成于五臟, 其熱之發(fā), 因而各異者也。 然五臟雖皆有癆, 而心腎尤多, 固有不可不知者。 說心主血, 腎主精, 天下之人, 大抵勞心好色者眾, 精傷血耗, 勞自成也。 誠察乎此, 惟當(dāng)溫養(yǎng)滋補, 調(diào)心益腎(宜還少丹、坎離既濟丹, )一切熱藥涼藥安可偏任哉。 癆病多吐血, 吐血之原, 未有不由五臟來者。
咳嗽血出于肺, 因悲憂所致也(宜二冬、二母、桔梗、黃岑。 )
痰涎血出于脾, 因思慮所致也(宜生地、石斛、葛根、丹皮、甘草、茯苓、 陳皮、黃耆。 )
吐血出于心, 因驚恐所致也(宜丹參、山藥、麥冬、茯神、當(dāng)歸、生地。 )
吐血多塊出于肝, 因恚怒所致也(宜柴胡、芍藥、山梔、丹皮、棗仁、生地、 沉香。 )
咯血出于腎, 因房欲所致也(宜生地、丹皮、茯苓、遠志、阿膠、知母、黃柏。 )
嘔血出于胃, 中氣失調(diào), 邪熱在中所致也(宜犀角、地黃、丹皮、甘草、元明粉。 )
其余致血之由正多,而止血之法, 又必各從其類。 有由酒傷者, 用解止之(宜葛根、 蔻仁、側(cè)柏、茅花。 )有由食積者, 用消止之(宜白術(shù)、陳皮、山查、神曲。 )有由血熱者, 用涼止之(宜山梔炭、黃連炭。 )
有由血寒者, 用溫止之(宜血余灰、 干姜炭。 )
有由血滑者, 用澀止之(宜棕灰、荷葉灰。 )
有由血虛者, 用補止之(宜發(fā)灰、地黃灰。 )
有由怒傷肝木, 血菀于上者, 必含人搏厥, 用平止之(宜沉香、木瓜、青皮、 丹皮、白芍。 )
有由血瘀在中者, 必脈沉實, 腹中滿痛, 用行止之(宜當(dāng)歸、降香、 木查、蓬術(shù)、 桃仁、延胡索、赤芍藥。 )
有由血溢者, 被觸傷破, 泉涌不止, 用補止之(宜十全大補頻頻多服。 )
有由血脫者, 九竅齊出, 亦用補止之(宜急用發(fā)灰、 大薊汁, 人參湯調(diào)服。 )
此外有積勞吐血, 久病后吐血, 多而久不止者(并宜獨參湯。 )
或內(nèi)多干血, 肌膚甲錯, 兩目暗黑(宜大黃蟲丸。 )
皆當(dāng)加意治之。

是知血宜靜宜下, 七情妄動, 形體疲勞, 陽火相迫錯行, 必脈洪口渴便結(jié), 用涼藥救之(宜黃岑、黃連、生地、竹葉、麥冬、丹皮。 )
若氣虛挾寒, 陰陽不相為守, 血亦妄行, 必有虛冷之狀, 說陽虛陰必走是也(宜八味丸, 或理中湯加烏藥、木香。 )
而古人謂血以下行為順, 上出為逆, 吐血初起, 宜食大黃下之, 又謂亡血失血, 虛家禁下, 非兩言之相背也, 須知宜行者畜妄之初, 禁下者亡失之后, 固不可混視也。 總之, 治血之法, 不外治肝, 而治肝之余, 必兼補水順氣。

說氣有余即是火, 血隨氣上, 補水則火自降, 順氣則血不升也(補水宜熟地、牛膝、丹皮等, 順氣宜蘇子、沉香、橘紅等。 童便能使?jié)彡帤w下竅, 兼能行瘀, 汁能達血無滯, 兼能止?jié)?)
若《內(nèi)經(jīng)》云: 凡風(fēng)寒暑濕燥火, 六氣之變, 皆能失血, 若不察其所因, 概與涼折, 必生變, 醫(yī)者不可不知。 古人治血, 多以胃藥收央, 如烏藥、沉香、炮姜、 姜、棗, 稱為虛家神劑, 醫(yī)者又不可不知。 以上治血之大凡也。

癆病必咳嗽, 或由陰傷陽浮, 水涸金燥喉癢而咳, 宜用甘潤養(yǎng)肺, 水旺氣復(fù)而咳自已(宜麥冬、 花粉、生地、杏仁、橘紅、阿膠、桔梗。 )
或由脾胃先虛不能制水, 水泛為痰, 水冷金寒而咳(宜立效方加羌活、皮白、白術(shù)。 )
或由火爍肺金而咳(宜六味丸。 )
或由命門火衰, 氣不化水而咳(宜于治咳藥中加附子、肉桂、人參、羌活。 )至癆嗽失音, 肺氣郁也(宜杏仁膏。 )
痰嗽兼喘, 痰涎涌也(宜五汁膏。 )
癆嗽痰熱渴汗, 心脾傷也(宜滋陰清化丸。 )
以上治咳之大凡也, 參看咳嗽門更詳。

虛癆之屬, 有桃花疰, 其癥面色不衰, 肌膚不瘦, 外如無病, 內(nèi)實虛傷, 須審現(xiàn)在何癥, 及傷在何臟以治之(大概宜用紫金錠、蘇合丸、或回春避邪丹等方。 )又有傳尸癆, 乃鬼作蟲而為祟, 其癥沉沉默默, 不知所苦, 經(jīng)時累月, 漸漸羸頓, 至于死亡, 治法以固本為先, 祛蟲為次(固本宜人參養(yǎng)榮湯、八味丸, 祛蟲宜十疰丸、 桃奴丸、紫金錠。 )嗟乎, 虛勞為病, 亦既甚矣, 茍非洞其源, 徹其流, 何以云治乎, 故知治癆之法, 不可偏熱, 不可偏涼, 不可偏補, 務(wù)在察其脈癥, 斟酌用藥, 庶乎有廖。 丹溪云: 一水既虧, 不勝五火, 虛癥蜂起, 先當(dāng)和解微下, 次用調(diào)補, 若邪未除, 便行補劑, 邪入經(jīng)絡(luò), 深為可悲, 惟無積人, 脈舉按無力者方可補之。 此誠治虛損癆瘵之要道也。

【脈 法】

《靈樞》曰: 氣虛則脈弦, 陰虛則脈大。 仲景曰: 平人脈大為勞, 脈極虛亦為勞。 又曰: 脈虛細弱者, 勞也。 又曰: 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虛漏下, 男子則亡血失精。 又曰: 寸口脈微而澀, 微者衛(wèi)氣衰, 澀者榮氣不足。 衛(wèi)氣衰, 面色黃。 榮氣不足, 面色青。 榮為根。 衛(wèi)為葉, 榮衛(wèi)俱微則根葉槁活, 而寒栗, 咳逆, 唾膠, 吐涎沫。

《脈經(jīng)》曰: 脈來軟者為虛, 緩者為虛, 微者為虛, 弱者為虛, 弦者為中虛, 細而微者氣血俱虛, 小者氣血俱少, 大而芤者脫血, 血虛脈大如蔥管, 脈沉者遲者脫氣。

《脈經(jīng)》曰: 平脈弦大, 勞損而虛; 大而無力, 陽衰易扶; 數(shù)而無力, 陰火難除; 寸弱上損, 浮大里活; 尺寸俱微, 五勞之軀; 血羸左濡, 氣惟右推; 左右微小, 氣血無余。 丹溪曰: 男子久病, 氣口脈弱則死, 強則生; 女子久病, 人迎脈強則生, 弱則死。

《直指》曰: 虛勞之脈, 大抵多弦, 或浮大, 或數(shù)大者, 易治; 血氣未定, 可藥而正也, 弦者難治; 血氣已耗, 未易調(diào)補也; 若帶雙弦, 則為賊邪侵脾, 尤為難治; 加數(shù)極, 則殆。

【虛勞原由癥治】

《回春》曰: 百病皆生于腎。 說精傷則腎水空虛, 不能平其心火, 火炎傷其肺金, 是絕水之源, 金水衰弱, 不能勝其肝木, 木盛則克脾土, 而反生火, 火獨旺而不生化, 故陽有余, 陰不足, 獨熱而不久矣。

《綱目》曰: 虛者皮毛、肌肉、筋脈、骨髓、氣血、津液不足是也。

《入門》曰: 凡飲食減少, 精神昏短, 遺精夢泄, 腰背胸筋骨引痛, 潮熱自汗, 痰盛咳嗽, 是虛癆常癥也。 又曰: 虛損皆由水火不濟, 但以調(diào)和心腎為主, 兼補脾胃, 則飲食加, 而精神氣血自生矣。

《直指》曰: 皮虛則熱, 脈虛則驚, 內(nèi)虛則重, 筋虛則急, 骨虛則痛, 髓虛則墮, 腸虛則泄, 三陽實三陰虛汗不出, 三陰實三陽虛汗不止。

又曰: 虛勞之疾, 百脈空虛, 非滋潤粘膩之物以養(yǎng)之, 不能實也, 切不可妄施金石燥熱等藥。

東垣曰: 肺損益其氣, 心損調(diào)其榮衛(wèi), 脾損調(diào)其飲食, 適其寒溫, 腎損益其精, 肝損緩其中。 緩中者, 調(diào)血也, 宜四物湯, 以其中有白芍也。

《得效》曰: 虛損之癥, 峻補者, 烏、附、天雄、姜桂等; 潤補者, 鹿茸、當(dāng)歸、蓯蓉等; 清補者, 二冬、 人參、地黃等。

【陰陽氣血虛辨】

《入門》曰: 虛脈多弦, 弦而濡大為氣虛, 沉微無力為氣虛甚, 弦而微為血虛, 澀而微為血虛甚, 形肥而面白者為陽虛, 形瘦而面?zhèn)}黑者為陰虛。

又曰: 房勞思慮傷心腎, 則陰血虛; 饑飽勞役傷胃氣, 則陽氣虛。 此傷癥之至要也, 海藏曰: 呼吸少氣, 懶言語, 動作無力, 目無精光, 面色白, 此兼氣血虛也。

《保命》曰: 右脈浮而大, 或大而弦, 皆為虛勞, 說陽盛陰虛之癥, 暮多見之; 右脈虛微細弦為虛勞者, 乃陰陽俱虛也, 晨多見之。

丹溪曰: 人之一身,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氣常有余血常不足, 故滋陰補血之藥, 自幼至老, 皆不可缺。

【虛癆五敗九死十絕侯】

《千金方》曰: 手足腫無交紋, 心敗; 唇反黑無紋, 肺敗; 面黑有瘡, 肝敗; 陰腫囊縮, 腎敗; 臍突腫滿; 脾敗。 又曰: 九死候者, 一手足青, 二手足久腫, 三脈活齒干, 四語聲散鼻虛張, 五唇寒冷宣露, 六唇腫齒焦, 七手循衣縫, 八汗出不流, 九舌卷卵縮。 又曰: 氣短, 目視亭亭無精光, 心絕; 鼻虛張, 氣復(fù)短, 肺絕; 面青, 眼視人不直, 數(shù)出瓷, 肝絕; 面黑, 眼晴黃。 素汁流, 腎絕; 泄涎唾不覺, 時時妄語, 脾絕; 爪甲青, 惡罵不休, 膽絕; 背脊酸痛, 腰重反覆難, 骨絕; 面無精光, 頭目自眩, 血絕; 舌卷縮, 如紅丹, 咽唾不得, 足踝小腫, 肉絕; 發(fā)直如麻, 汗出不止, 腸絕。

【虛癆脈代及生死癥】

仲景曰: 虛癆不足, 汗出而悶, 脈結(jié)代, 心動悸, 行動如常, 不出百日死, 急者十余日死, 宜用炙甘草湯救之。 《正傳》曰: 《難經(jīng)》言七傳者死, 間臟者生, 何謂也? 然七傳者, 傳其所勝也; 間臟者, 傳其子也。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傳肺, 肺病傳肝, 肝病傳脾, 脾病傳腎, 腎病傳心, 一臟不再傳, 故言七傳者死也。 間臟者, 傳其所生也, 假令心傳脾, 脾傳肺, 肺傳腎, 腎傳肝, 肝傳心, 是子母相生, 周而復(fù)始, 如環(huán)無端, 故言生也。 今考之經(jīng)文, 所謂七傳者, 只六傳而已, 謂一臟不再傳, 按其數(shù), 乃有四臟不再受傷也, 夫此條言虛癆之癥也。 其所謂七傳者, 心病上, 必脫去腎病傳心一句, 其一臟不再傷, 當(dāng)作三臟不再傷, 皆傳寫之誤耳。 說虛癆之癥, 必始于腎經(jīng), 五臟從相克, 而逆?zhèn)饕驯M, 又復(fù)傳于腎與心, 則水絕而火太旺, 故死, 而不復(fù)再傳于彼之三臟矣。 其有從相生而順傳者, 有生生不息之義, 故間臟者生也。 《回春》曰: 虛癆之疾, 不受補者難治; 喉中生瘡, 聲音啞者不治; 久臥生胝者不治; 虛極之病, 火炎面紅, 發(fā)喘痰多, 身熱如火, 跗腫溏泄, 脈緊不食者死不治。

【虛癆導(dǎo)引】

《保生秘要》曰: 掌心無事任擦搓, 早晚摩兩腎哄耳根涌泉; 令人搓百四十回, 固精多效。 朝?人乳酒, 飲清潔童便或服循環(huán)水, 用姜棗以暖脾宮, 或用秋石代鹽, 取其滋陰降火。 若虛損無力服參者, 宜依方進氣, 取效天然。 至危漏底, 諸藥難治者, 用好臍帶數(shù)條燥為末, 每服二錢, 好酒諒意調(diào)服, 神驗也。 戒惱怒, 絕思欲, 忘言守靜, 能踵息, 起死回生。

【運 央】

《保生秘要》曰: 一指歸元, 三提三咽, 念四字咒, 于分寸虛虛抱守, 妄念返復(fù), 持一死字, 世事盡歸于空, 抱守二七, 痰涎稍清, 運央周天, 借督脈, 按四時進退, 有神央。 嘔紅起念艮背, 運行庭歸元合用, 百日央夫, 勿使間斷, 骨蒸盜汗, 痰嗽盡愈。 五癆六極七傷 皆虛損之屬病也。 說虛損之病, 由五臟之勞而生, 其病既成, 即生六極, 漸至七傷, 是五勞者虛損之原。 而六極七傷, 則皆虛損病之流極也, 其患有相因, 其勢有必至, 雖皆虛損之屬, 而其癥狀調(diào)治, 實有不容混者, 故復(fù)舉而詳之。

《金匱》曰: 五勞者, 心勞神損, 肝勞血損, 脾勞食損, 肺勞氣損, 腎勞精損也(心宜大五補丸, 肝宜黑元, 脾宜橘皮煎元, 肺宜人參黃耆散, 腎宜腎氣丸。 )然則知五勞之癥治, 即可以杜癆瘵之原。

《入門》曰: 數(shù)轉(zhuǎn)筋十指爪甲皆痛, 為筋極(宜并服滋補養(yǎng)榮丸、酒煮木爪粥。 )牙痛, 手足痛, 不能久立為骨極(宜茸珠丸。 )面無血色, 頭發(fā)墮落, 為血極(宜補榮湯。 )身上往往如鼠走, 體上干黑, 為肉極(宜參苓元。 )氣少無力, 身無膏澤, 翕翕羸瘦, 目無精光, 立不能久, 身體若癢, 搔之生瘡, 此為精極(宜巴戟元。 )胸逆滿, 恒欲大怒, 氣少不能言, 此為氣極(宜益氣丸。 )然則知六極之癥治, 即可以拯癆瘵之深。

《入門》曰: 七傷, 一陰寒, 二陰痿, 三里急, 四精漏, 五精少, 六精清, 七小便數(shù)也(總治宜鎖陽丹、九龍丹。 )然則知七傷之癥治, 即可以培癆瘵之根。

【勞傷形癥】

孫思邈曰: 忽喜怒, 大便苦難, 口內(nèi)生瘡, 此為心勞; 短氣面腫, 鼻不聞香, 咳嗽唾痰, 兩脹痛, 喘息不定, 此為肺勞; 面目干黑, 精神恍惚, 不能獨臥, 目視不明, 頻頻瓷下, 此為肝勞; 口苦舌強, 嘔逆醋心, 氣脹唇焦, 此為脾勞; 小便黃赤, 兼有余瀝, 腰痛耳鳴, 夜間多夢, 此為腎勞。

《入門》曰: 曲運心機, 為心之勞, 其癥血少, 面無色, 驚悸, 盜汗, 夢遺, 極則心痛, 咽腫; 盡力謀慮, 為肝之勞, 其癥筋骨拘攣, 極則頭目昏眩; 意外過思, 為脾之勞, 其癥脹滿少食, 極則吐瀉肉削, 四肢倦怠; 預(yù)事而憂, 為肺之勞, 其癥氣乏, 心腹冷痛, 極則毛焦津活, 咳嗽烘熱; 矜持志節(jié), 為腎之勞, 其癥腰脊痛, 遺精白濁, 極則面垢, 脊如折。 又曰: 心勞則口舌生瘡, 語澀肌瘦; 肝勞則痛, 關(guān)格不通; 脾勞則氣急, 肌瘦多汗; 肺勞則氣喘面腫, 口燥咽干; 腎勞則尿赤陰瘡, 耳鳴面黑。

《醫(yī)鑒》曰: 七傷者, 一陰汗, 二精寒, 三精清, 四精少, 五囊下濕癢, 六小便澀數(shù), 七夜夢陰人, 其病皆小便赤熱, 或如針刺。 煎厥癥 陽虛病也。

《內(nèi)經(jīng)》曰: 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絕, 辟積于夏, 使人煎厥, 目不可以視, 耳閉不可以聽, 潰潰乎若壞都, 汩汩乎不可止。 注曰: 以煎迫而氣逆, 因以煎厥為名。 厥, 謂氣逆也。 說陽虛之人, 其氣本浮, 為外熱所迫, 氣遂逆而不止, 甚至昏冒, 故成此癥也。 然其原雖本陽虛, 以由熱邪煎迫而成, 仍禁用辛熱之品, 醫(yī)者固不可不知也(宜加味補陰丸、加減補陰丸。 )

【煎厥癥治】

《入門》曰: 煎厥而至目盲所視, 耳閉厥聽, 大矣哉, 房之為患也, 治法宜與陰虛火動同。 解 肝腎虛病也。

《內(nèi)經(jīng)》言: 尺脈緩澀, 謂之解。 釋云: 尺為陰部, 肝腎主之, 緩為熱中, 澀為無血, 故謂之解。 解者, 寒不寒, 熱不熱, 弱不弱, 壯不壯, 停不可名, 謂之解也。 據(jù)此則知解一癥, 洵由肝腎二經(jīng)之虛。 說肝主筋, 腎主骨, 肝虛則筋軟緩, 而無力以束, 無力以束則周身之肌肉, 皆渙而若解。 腎虛則骨萎薾, 而不能自強, 不能自強則遍體之骨節(jié), 皆松懈而多, 惟其然, 故懨懨悒悒, 悶悶。 若有不可以為人, 并不自知所以為人者, 則肝腎二經(jīng)之虛為已極矣(宜遐齡萬壽丹、 神仙既濟丹。 )此則《內(nèi)經(jīng)》之旨也。 然而李氏梃則又兼內(nèi)傷外感言之, 細詳其癥, 誠非混雜之論也。 李云: 解者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骨, 其癥似寒非寒, 似熱非熱, 四肢骨節(jié)解散, 怠惰煩疼, 飲食不美, 或因酒傷(宜葛花解酲湯, )或中濕(宜加味術(shù)附湯, )或感冒風(fēng)寒(宜羌活沖和湯, )或房事過多(宜鹿胎丸, )或婦人月水不調(diào)(宜加味逍遙散, )以此得病, 宜通其氣血疏其腠理, 以內(nèi)傷兼外感藥調(diào)之, 則又醫(yī)者所當(dāng)詳察。 總之, 《內(nèi)經(jīng)》之言解, 本癥也; 李梃之言解, 兼癥也。 由本癥論為虛癆已極, 由兼癥論為虛癆派別, 固不可一例視也。 且由李氏之言推之, 如大腸移熱于胃, 胃移熱于膽, 皆成食癥, 皆多飲食, 皆食易饑, 皆不生肌肉, 應(yīng)亦為解兼癥之流派也(宜參苓元。 )病千變而不窮, 治隨機而難執(zhí), 必審乎此, 乃可與言醫(yī)。

【解癥狀】

《靈樞》曰: 髓傷則消爍, 腑酸體解, 然不去矣, 不去者謂不能行去也。 二陽病 血虛精少癥也。 《內(nèi)經(jīng)》言: 二陽之病發(fā)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fēng)消, 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 夫所謂二陽者, 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也。 說以腸胃發(fā)病, 心脾受之; 心主血, 今受病, 則失所主而血不流; 脾主化食作味, 輪于臟腑而成精, 今受病, 則失所主而味不化, 致男子少精, 不得為隱蔽委曲之事。 然則二陽之病, 非由精少血衰而何。 古人謂為癥屬血勞, 洵有然也。 說以女子不月, 固屬血病(宜逍遙散、加味逍遙散, )精即是血, 男子不得隱曲, 亦即血病也(宜菟絲子丸、鹿胎丸。 )

附載陳藏器諸虛用藥例

  • 虛癆頭痛身熱(杞子 玉竹)
  • 虛而欲吐(人參)
  • 虛而多氣微嗽(麥冬 五味子)
  • 虛而不寧(人參)
  • 虛而腰不利(杜仲 磁石?)
  • 虛而多夢(龍骨)
  • 虛而痰又有氣(半夏 生姜 枳實)
  • 虛而大熱(黃岑 天冬)
  • 虛而小腸不利(茯苓 澤瀉)
  • 虛而多熱(地黃 地膚子 牡蠣 甘草)
  • 虛而小腸自利(龍骨 桑螵蛸)
  • 虛而口干(麥冬 知母 天冬)
  • 虛而驚悸兼冷(小草 紫石英)
  • 虛而驚怖(沙參 龍齒)
  • 虛而吸吸(胡麻 覆盆子 柏子仁)
  • 虛而多忘(茯神 遠志)
  • 虛而客熱(沙參 地骨皮 龍齒)
  • 虛而大冷(肉桂 附子)
  • 虛而髓竭(熟地 當(dāng)歸)
  • 虛而溺白(厚樸)
  • 虛而溲赤(黃岑)
  • 虛而損(蓯蓉 巴戟)
  • 虛而冷(川芎 干姜 當(dāng)歸)
  • 虛而昏(茯神 朱砂)
  • 虛癆頭痛身熱 杞子 玉竹 五味子 磁石◎
  • 虛而欲吐人
  • 虛而不寧
  • 虛而多夢
  • 虛而
  • 虛而多熱地
  • 虛而口干
  • 虛而驚怖 沙參 龍齒
  • 虛而吸吸胡麻 覆盆子 柏子仁
  • 虛而多忘 茯神 遠志
  • 虛而客熱 沙參 地骨皮 龍齒
  • 虛而大冷 肉桂 附子
  • 虛而髓竭熟地 當(dāng)歸 虛而溺白厚樸
  • 虛而溲赤黃岑 虛而損蓯蓉 巴戟
  • 虛而冷川芎 干姜 當(dāng)歸
  • 虛而昏茯神 朱砂
  • 心虛(人參 茯苓 石菖蒲 鰲按: 心虛者, 心家氣血不足, 致成虛癆也, 宜古庵心腎丸、大五補丸, 方附后)
  • 肝虛(川芎 防風(fēng) 天麻 螯接: 肝虛者, 肝家受損, 面無血色, 筋緩目暗也, 宜拱辰丸、滋補養(yǎng)榮丸, 方附后)
  • 脾虛(白術(shù) 白芍 益智仁 鰲按; 脾虛者肌肉消瘦, 飲食不進也, 宜橘皮煎元、大山芋元, 方附后)
  • 肺虛(天冬 麥冬 五味子 鰲按: 肺虛者, 咳嗽痰盛, 氣急或唾血也, 宜人參黃耆散、補肺散, 方附后)
  • 腎虛(熟地 丹皮 遠志 鰲按: 腎虛者, 水火不足也, 水虛宜太極丸、 無比山藥丸, 方附后。 火虛宜增益歸茸丸、玄菟固本丸, 方附后)
  • 膽虛(棗仁 細辛 地榆 鰲按: 膽虛多驚多畏, 不能獨處, 如人將捕之也, 宜仁熟散、溫膽湯, 方附后)

附載李士材治癆法

苡仁、茯苓扶胃, 且有降下之央效。 桑皮、貝母止痰嗽。 桔梗、陳皮行氣, 且有健脾之力。 蓮心、山藥止泄瀉。 麥冬、五味保肺, 而能滋化之源。 人乳、 梨汁解燥結(jié)。 地骨、丹皮治蒸, 而無寒冷之累。 童便、藕汁能止血。 以上皆以甘涼之品, 行收降之令, 為初起者設(shè)也。 若久病百脈空虛, 虛火炎亢, 非甘溫不能復(fù)真元, 異央散是也(人參、茯苓、白術(shù)、炙草、陳皮。 )非粘膩不能潤活朽, 地黃丸是也(人參、黃耆、當(dāng)歸、白芍、地黃、防風(fēng)、遠志、 茯神、鹿茸、黃岑、石韋、滑石、蒲黃、戎鹽、炙草、車前子、瓜蔞。 )

治虛損癆瘵方五十六

四君子湯 養(yǎng)氣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炙甘草
八珍湯 虛熱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炙草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十全大補湯 調(diào)衛(wèi)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炙草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黃耆 肉桂
牛膝丸 緩肝 牛膝 萆薢 杜仲 防風(fēng) 蓯蓉 肉桂 蒺藜 菟絲子
八味丸 補火 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肉桂 附子
金剛丸 益精 萆薢 杜仲 蓯蓉 菟絲子 酒煮豬腰子丸。
煨腎丸 白蒺藜 牛膝 萆薢 杜仲 防風(fēng) 肉桂 蓯蓉 菟絲子 破故紙 葫蘆巴 酒煮豬腰子, 和蜜丸
補中益氣湯 溫補 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甘草 陳皮 升麻 柴胡
四物湯 諸血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當(dāng)歸補血湯 芥穗 當(dāng)歸 生地 熟地 川芎 赤芍 黃耆 陳皮 棗二 烏梅
六味丸 補水 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逍遙散 陽虛 當(dāng)歸 白芍 柴胡 黃岑 白術(shù) 甘草 薄荷 煨姜
坎離既濟丹 肉蓯蓉 生地 麥冬 山萸 杞子 五味 川柏 歸身 白芍 天冬 熟地 遠志 茯苓 茯神 丹皮 棗仁 人參 澤瀉 蜜丸。
人參養(yǎng)榮湯 陰虛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當(dāng)歸 白芍 地黃 黃耆 陳皮 遠志 肉桂 五味子
三百廣生湯 地骨皮 白術(shù) 白芍 茯苓 甘草 陳皮 棗仁 山藥 貝母 丹皮 芡實 蓮肉 烏梅
五汁膏 咳血 天冬 麥冬 生地 薄荷 貝母 丹皮 阿膠 茯苓 犀角 犁汁 藕汁 蔗汁 人乳 蘿卜羊角水八杯, 煎三杯去渣, 入五汁再熬, 以入水不化為度, 又入蜜二兩, 重湯頓半日
清骨散 潮熱 秦艽 鱉甲 知母 青蒿 甘草 銀柴胡 地骨皮 胡黃連
龍齒丸 精濁 茯神 遠志 人參 龍齒 菖蒲 知母 黃柏
歸脾湯 泄瀉 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茯神 棗仁 遠志 龍眼 木 香 甘草 姜 棗
大菟絲子丸 腎病 鹿茸 澤瀉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山萸 川斷 防風(fēng) 杜仲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 川芎 蓯蓉 菟絲子 破骨紙 蓽澄 茄 桑螵蛸 覆盆子 石龍芮去尖
補中地黃湯 積勞 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茯苓 地黃 山萸 山藥 澤瀉 丹皮 升麻 姜 棗
保和湯 肺病 貝母 知母 天冬 麥冬 苡仁 杏仁 甘草 紫蘇 薄 荷 紫菀 百合 桔梗 當(dāng)歸 阿膠 百部 飴糖冬花 五味子 馬兜鈴 生姜 失血加炒黑蒲黃、生地、小薊, 痰加瓜蔞仁、茯苓、橘紅, 喘去紫蘇、 薄荷, 加蘇子、桑皮
圣愈湯 心病 人參 黃耆 川芎 當(dāng)歸 生地 熟地
補肝湯 肝病 山萸 甘草 肉桂 桃仁 茯苓 細辛 防風(fēng) 大棗 柏子 仁
柴胡疏肝散 香附 柴胡 陳皮 川芎 白芍 枳殼 甘草
調(diào)中益氣湯 脾病 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白芍 甘草 升麻 柴胡 陳皮 五味子
調(diào)榮養(yǎng)衛(wèi)丸 久癆 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白芍 茯苓 山藥 麥冬 遠志 山萸 陳皮 熟地 生地 五味子 鴨血蜜丸。
鹿胎丸 房欲 鹿胎去穢煮爛 熟地八兩用人乳粉山藥各一兩拌蒸九次 菟絲子十兩酒煮 杞子八兩乳浸 制過首烏十兩乳浸日曬夜露九次 金石斛六兩酒炒 巴戟肉五兩酒炒 黃耆酥炙五兩 人參四兩 黃蒿膏丸。
十四味建中湯 積癆 人參 黃耆 當(dāng)歸 白術(shù) 甘草 白芍 茯苓 地黃 川芎 麥冬 附子 肉桂 蓯蓉 半夏 姜棗
清暑益氣湯 暑癆 人參 黃耆 白術(shù) 甘草 當(dāng)歸 蒼術(shù) 升麻 陳皮 神曲 澤瀉 麥冬 青皮 葛根 五味子
葛花解酲湯 酒癆 葛花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青皮 木香 橘紅 豬苓 澤瀉 神曲 干姜 砂仁 蔻仁
嵩崖脾腎丸 老人 熟地 山藥 山萸 茯苓 丹皮 澤瀉 附子 肉桂 牛膝 砂仁 車前 補骨脂 益智仁
神仙延壽酒 補骨脂 熟地 生地 天冬 麥冬 人參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茯苓 木香 砂仁 菖蒲 遠志 柏子仁 煮酒三十斤。
麥煎散 童癆 赤苓 當(dāng)歸 干漆 鱉甲 常山 大黃 柴胡 白術(shù) 生地 石膏 甘草 小麥
補血養(yǎng)陰丸 女癆 生地 丹皮 麥冬 白芍 當(dāng)歸 牛膝 杞子 青蒿 茯苓 鱉甲 川斷 五味子 益母膏為丸。 咳加蜜炙枇杷葉。 咳甚, 加貝母、沙參、百部。 痰加橘紅。 熱甚, 加胡黃連、銀柴胡。 食少泄瀉, 去歸、地、杞、鱉, 加蓮肉、山藥、陳松花。
清離滋坎丸 情癆 熟地 生地 天冬 麥冬 當(dāng)歸 白芍 知母 黃柏 白術(shù) 山藥 山萸 茯苓 丹皮 澤瀉 甘草吐血, 加童便調(diào)陳墨。 痰加竹瀝、姜汁。 汗加黃耆、棗仁。 痰加貝母、瓜蔞仁。 熱加地骨皮。 嗽加五味。 怔忡加遠志、棗仁。 遺精加龍骨、牡蠣。 膈礙加陳皮。 咽瘡加桔梗、元參。 痰喘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久陔加阿膠、五味、紫菀、麥冬。
滋陰清化丸 痰熱 熟地 生地 天冬 麥冬 當(dāng)歸 鱉甲 阿膠 白芍 茯苓 山藥 貝母 花粉 甘草 五味 蜜丸, 含化。
人中白丸 血熱 生地 當(dāng)歸 阿膠 白術(shù) 白芍 鱉甲 熟地 青蒿子 羚羊角 人中白 百部膏丸, 男服四錢, 女服三錢。
參苓建中湯 潮熱 人參 茯苓 當(dāng)歸 白芍 肉桂 甘草 前胡 細辛 麥冬 陳皮 半夏
鱉甲散 骨蒸 柴胡 鱉甲 知母 秦艽 當(dāng)歸 青蒿 烏梅 地骨皮 早晚服。
河車丸 人中白 河車 秋石 五味 人參 乳粉 阿膠 鱉甲 地骨皮 銀柴胡 百部、 青蒿、童便、陳酒熬膏丸。
二仙膠 鹿角膠 龜膠 人參 杞子 共為末, 酒調(diào)服, 亦治遺精。
六君子湯 痰結(jié)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陳皮 半夏
潤腸丸 火麻仁 羌活 歸尾 大黃 桃仁
遠少丹 溫補 山藥 山萸 牛膝 遠志 茯苓 五味 巴戟 蓯蓉 菖蒲 楮實 杜仲 茴香 杞子 熟地 蜜同棗肉丸。
獨參湯 久血 人參一味濃煎。
大黃 蟲丸 干血
理中湯 陽虛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
杏仁膏 喘嗽 杏仁泥 姜汁 蜜 砂糖 桑皮 木通 紫菀 五味子 后四味先煎, 去渣, 入前四味熬膏, 含化。
立效方 痰嗽 貝母 杏仁 瓜蔞仁 五味子 款冬花 桔梗 天冬 蔥白 川椒每歲一粒 共為末, 納豬肺中, 荷葉包, 蒸熟, 五更作一次用薄燒酒食, 食完再吃陳酒少部, 安臥至?xí)浴?/TD>
紫金錠 桃花疰 五倍子去蟲土三兩 山茨菰去皮焙二兩 大戟洗焙一兩半 千金子去皮油一兩 麝香三錢 糯米粥和杵千下, 每一料分作四十錠, 每服半錠, 重者一錠, 蒲荷湯下。 一名太乙紫金丹。
蘇合香 木香 麝香 丁香 檀香 安息香 白術(shù) 犀角 香附 朱砂水飛半為衣 蓽撥各二兩 乳香 冰片各一兩 蘇合油入安息膏內(nèi)為丸, 每一兩分作四十丸, 每取二三丸, 姜湯、白湯任下。
回春辟邪丹 虎頭骨二兩 朱砂 雄黃 鬼白 蕪荑 藜蘆 鬼箭羽 雄黃各一兩 蜜丸, 彈子大, 囊盛一丸, 系臂上, 又于病者戶內(nèi)燒之, 一切邪鬼不敢近。 與鬼交者亦治。 兼治瘟疫。
十疰丸 傳尸癆 雄黃 巴霜各一兩 人參 北細辛 麥冬 附子 桔梗 皂角 川椒 甘草各五錢 蜜丸, 梧子大, 每五丸, 溫水化下。 此藥并治一切鬼氣。
桃奴丸 桃奴七個另研, 玳瑁鎊細末一兩, 安息香去渣一兩, 上三味, 同入銀石器中熬成膏, 朱砂、犀角各五錢, 琥珀、雄黃各三錢, 麝香、冰片、 牛黃各二錢, 桃仁麩炒十四個, 安息膏丸, 芡子大, 陰干封固, 安靜室, 每一丸, 人參湯下。
炙甘草湯 脈代

附載葛可久治癆十方

保真湯 當(dāng)歸 生地 人參 白術(shù) 黃耆各一錢 赤芍 炙草各八分半 天冬 麥冬 陳皮 白芍 知母 黃柏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各三分半 蓮肉 白茯苓 赤茯苓各六分 姜三 棗二 驚悸, 加茯神、棗仁、遠志。
尿濁, 加豬苓、澤瀉、萆薢。
尿澀, 加木通、石韋、篇蓄。
遺精, 加牡蠣、蓮須。
燥熱, 加石膏、滑石、青蒿、鱉甲。
盜汗, 加浮麥、牡蠣、麻黃根。 各因癥之輕重, 而量加之可也。
此方專治虛癆骨蒸, 潮熱盜汗等癥。
保和湯 天冬 麥冬 知母 貝母 款冬花各一錢 苡仁 杏仁 花粉 五味子 各七分 馬兜鈴 炙甘草 紫菀 百合 桔根 阿膠 當(dāng)歸 酒生地各三分半 蘇 葉 薄荷各二分 姜三片 煎至半, 去渣, 入飴糖一匙, 食后服, 日三次。 此方專治虛癆咳嗽, 肺痿, 唾膿血。
血甚, 加蒲黃、茜根、藕節(jié)
痰盛, 加南星、 半夏、陳皮、枳殼、瓜蔞仁。
喘急, 加桑皮、陳皮、葶藶。
熱盛, 加梔子、黃岑、連翹。
風(fēng)盛, 加防風(fēng)、荊芥、金沸草
寒盛, 加人參、桂枝。
太平丸 天冬 麥冬 知母 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兩 當(dāng)歸 生地 熟地 阿膠各一兩半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兩 白蜜四兩 麝香一錢 用銀石器 先煉白蜜, 再下諸藥末, 攪勻, 再上火, 入麝末熬數(shù)沸作丸, 彈子大, 每日二服, 食后細嚼一丸, 薄荷湯緩緩送下, 次噙一丸。 痰盛, 先用飴糖拌消化丸吞下, 卻噙此丸, 仰臥, 使藥入肺竅, 則肺清潤, 其嗽退除, 七日病痊。 此方專治虛癆久嗽, 肺萎。
消化丸 礞石?如金色 明礬 皂角 炮南星 制半夏 茯苓 陳皮各二兩 枳實 枳殼各一兩半 薄荷一兩 沉香 黃岑各五錢 姜汁浸神曲末作糊丸, 二藥相攻, 痰嗽自然除根矣。 此方專治虛癆肺萎咳嗽, 熱痰壅盛。
潤肺膏 羊肺一具 杏仁另研 柿霜 真酥 真蛤粉各一兩 白蜜一兩二錢 先洗凈肺, 次將水拌諸藥, 入肺中, 白水煮熟, 如常法食之, 與一藥相間服亦可。 此方專治虛癆久嗽, 肺萎。
白鳳膏 墨嘴白鴨一只 黑棗三升 參苓平胃散末一升 陳酒一瓶 將鴨頭割開 , 取血將熱酒隨量和血飲之, 能直入肺經(jīng)潤補, 卻將鴨干去毛, 于邊開一孔, 去腸雜拭干, 將棗去核每個納參苓平胃散填入鴨腹中, 麻扎定, 以大沙罐置鴨及酒, 四圍用火慢煨, 將酒作二次添入, 煮干為度, 然后食之。衛(wèi)生資格考試網(wǎng) 其棗陰干, 任意去藥食用, 參湯送下。 或?qū)椦袪, 為丸服亦可。 服此藥后, 隨服補髓丹。 此方專治虛癆肺萎, 嗽血。
補髓丹 雄豬脊髓一條、羊脊髓一條、鱉魚一個、烏雞一只, 將四樣制凈, 去骨取肉, 用酒一大碗, 沙鍋內(nèi)煮熟, 打爛, 再入大山藥五條、建蓮肉半斤、 大棗百個、柿餅十個, 將四味修凈, 用井華水一大碗, 于沙鍋內(nèi)煮爛, 與前肉合一處, 慢火熬之, 再下明膠四兩、黃蠟五兩, 上二味, 逐漸添下, 與前八味和打成膏, 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知母黃柏末各一兩, 共十兩, 如干, 入蜜同熬, 取起, 于青石上以木捶打如泥, 為丸, 每百丸, 不拘時, 棗湯下。 此方專治虛癆贏瘦, 能補髓生精, 和血順氣。
十灰散 大薊 小薊 側(cè)柏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梔子 棕皮 丹皮 等分, 燒存性, 出火毒, 研細, 用藕汁或萊菔汁磨京墨半碗, 調(diào)服五錢, 即止。 此方專治虛癆, 心肺損, 大吐血, 及咯血、唾血不止, 宜服此以止之。 如不效, 用花蕊石散以消之, 無不愈。
花蕊石散 花蕊石?研極細 童便一杯, 煎溫, 調(diào)下三錢或五錢服之, 或男用酒一半、 女用醋一半與童便和服亦可。 此方專治虛癆吐血, 五內(nèi)崩損, 涌出升斗者, 宜服此, 使瘀血化為黃水, 繼服獨參湯以補之。
獨參湯 人參 加棗一二枚, 以長流水濃煎服。 此方專治虛癆, 吐血后贏弱氣微。

治五勞六極七傷方十四

大五補丸 [心勞 天冬 麥冬 茯神 菖蒲 人參 杞子 遠志 熟地 益智仁 地骨皮
黑元 肝勞 酒當(dāng)歸 鹿茸各一兩 烏梅肉為膏丸, 酒下五七十丸。
橘皮煎元 脾勞 橘皮五兩 甘草三兩三錢 當(dāng)歸 萆薢 蓯蓉 吳萸 厚 樸 肉桂 巴戟 石斛 附子 牛膝 鹿茸 杜仲 干姜 陽起石 菟絲子各一兩 酒一升半。 沙鍋內(nèi)入橘皮末熬如飴, 再入諸藥末攪勻為丸, 空心, 溫酒、 鹽湯任下五七十丸。
人參黃耆散 肺勞 鱉甲錢半 天冬一錢 秦艽 地骨皮 柴胡 生地各七分 桑皮 半夏 知母 紫菀 黃耆 赤芍 甘草各五分 人參 茯苓 桔梗各三分
腎氣丸 腎勞 熟地八兩 山藥 山萸 五味子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 各三兩 此乃水泛為痰之圣藥, 血虛發(fā)熱之神劑, 又能補肝。 說肝腎之病, 同一治也。
滋補養(yǎng)榮丸 筋極 遠志 白芍 黃耆 當(dāng)歸 山藥各二兩 陳皮八錢 茯 苓七錢 生地五錢 山萸四錢 蜜丸。 此方專補肝血, 并治虛勞, 氣血不足, 精神短少, 脾胃虛弱。
酒煮木瓜粥 大木瓜 酒水煮爛, 研作膏, 熱裹轉(zhuǎn)筋處, 冷即易, 一宿三五度。 即差。 此方并治腳膝筋急痛。
茸珠丸 骨極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膠 熟地 當(dāng)歸各兩半 蓯蓉 棗仁 柏子仁 黃耆各七錢 附子 陽起石 朱砂各三錢 酒糊丸。 此方專冶腎損, 兼補命門陽衰。
補榮湯 血極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熟地 赤苓 山梔 麥冬 陳皮各一 錢 人參 甘草各五分 棗二 烏梅一
參苓元 肉極 人參 菖蒲 遠志 赤苓 牛膝 地骨皮各一兩 蜜丸,米飲下。
巴戟元 精極 五味子 巴戟 蓯蓉 菟絲子 人參 白術(shù) 熟地 骨碎 補 茴香 牡蠣 龍骨 覆盆子 益智仁 等分, 蜜丸, 每三十丸, 米湯下, 日二服, 虛甚八物湯下。 此方專治面色白而不澤, 悲愁欲哭, 脈空虛, 是為脫精脫神, 宜峻補肝腎, 收斂精氣, 補益元陽。
益氣丸 氣極 人參 麥冬各七錢 陳皮 桔梗 炙草各五錢 五味二十一粒 水浸油餅丸, 芡子大, 每一丸, 細嚼津唾咽下。
鎮(zhèn)陽丹 七傷總 桑螵蛸三兩 龍骨 茯苓各一兩 糊丸, 茯苓鹽湯下。 專治脫精滑泄。
九龍丹 金櫻子 杞子 山楂 蓮子 蓮須 熟地 芡實 茯苓 當(dāng)歸等分, 酒糊丸。 如精滑便濁者, 服二三日尿清如水, 飲食倍常, 行步輕健。

治煎厥癥方二

加味補陰丸 煎厥 黃柏 知母各四兩 牛膝 杜仲 熟地 巴戟 山萸各三兩 蓯蓉 茯苓 杞子 遠志 山藥 鹿茸 龜板各二兩 蜜丸, 鹽湯下八九十丸。 此方極能補陰虛, 瀉陰火。
加減補陰丸 熟地八兩 菟絲子 牛膝各四兩 白芍 當(dāng)歸 鎖陽 龜板各三兩 虎骨 黃柏 山藥 杜仲 人參 黃耆各二兩 補骨脂 杞子各兩半 豬脊髓入蜜和丸, 每百丸, 鹽湯下。

治解方八

遐齡萬壽丹 解 茯神 赤石脂 川椒微炒出汗各二兩 飛朱砂 乳香燈心同研各一兩 用雞子二個, 去清黃, 只將朱砂、乳香各裝一卵內(nèi), 紙糊七重, 青絹袋盛之, 懷于肚上, 常令溫暖, 朱砂懷三十五日, 乳香懷四十九日, 再出, 再研前三藥亦為細末, 和勻, 以蒸棗肉丸, 綠豆大, 每三十丸, 空心溫酒下, 或人參湯下, 一月外加至四十丸。 一名五老還童丹。
神仙既濟丹 酒炒黃柏四兩 酒蒸山藥 酒洗牛膝各三兩 人參 姜杜仲 巴戟 五味子 酒洗杞子 茯苓 鹽炒茴香 酒蓯蓉 酒山萸 甘草水浸遠志 菖蒲 熟地 酒知母 酒生地 酒菟絲子 麥冬 黑山梔 酒洗甘菊 去白陳皮各一兩 蜜和, 蒸棗肉丸, 空心, 溫酒、鹽湯任下。 一方有天冬、酒當(dāng)歸各二兩, 無甘菊、山梔、陳皮。
此方專補諸虛百損, 五勞七傷, 滋腎水, 除心火, 益脾土, 添精補髓, 益氣和血, 壯筋骨, 潤肌膚, 聰耳明目, 開心定智, 強陰健陽, 延年益壽, 性味溫而不熱, 清而不寒, 久服則坎離既濟, 陰陽浹和, 火不炎而神自清, 水不滲而精自固, 乃平補之圣藥也。
葛花解酲湯 酒傷 葛花 砂仁 蔻仁各五錢 青皮三錢 白術(shù) 干姜 神曲 澤瀉各二錢 人參 茯苓 豬苓 陳皮各錢半 木香五分 共為末, 每三錢, 白湯下, 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此說不得已而用之, 豈可恃賴日日飲酒, 若頻服之, 損人天年。
加味術(shù)附湯 中濕 附子二錢 白術(shù) 赤苓 甘草各錢半 姜七 棗二 水煎, 日再服, 才見身痹, 三服后當(dāng)如冒狀, 勿怪, 說術(shù)附并行脾中, 逐水氣故耳。
羌活沖和湯 感冒 羌活 防風(fēng) 蒼術(shù) 甘草 川芎 白芷 生地 黃岑 細辛 姜 棗 渴加葛根、石膏。
鹿胎丸 房事過多 鹿胎 熟地 菟絲子 杞子 制首烏 金石斛 巴戟 黃耆 人參 黃蒿膏丸。 本方制法及分量, 詳在虛癆條內(nèi)。
加味逍遙散 月病 =白芍 白術(shù)各錢二分 地骨皮 知母 當(dāng)歸各一錢 茯苓 麥冬 生地各八分 山梔 黃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參苓元 食 方詳上。

治二陽病方四

逍遙散 不月 白術(shù) 白芍 茯苓 柴胡 當(dāng)歸 麥冬各一錢 甘草 茯苓各五分 姜三片
加味逍遙散 白術(shù) 白芍各錢二分 知母 當(dāng)歸 地骨皮各一錢 茯苓 麥冬 生地各八分 山梔 黃柏 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菟絲子丸 精少 菟絲子 山藥 蓮肉 茯苓 杞子
鹿胎丸 菟絲子 杞子 鹿胎 熟地 首烏 石斛 巴戟 人參 黃耆 黃蒿膏丸。 本方制法及及分量, 詳在虛癆條內(nèi)。

點擊查看:<<沈氏尊生書>>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