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jīng)方醫(yī)學(xué) > 正文:傷寒論里哪個類證書比較好?
    

經(jīng)方讀書社:傷寒論里哪個類證書比較好?

類方的書很多,類證的好像見得不多,大家給推薦一下。

-------------------
《金匱要略》就是類證的書,此外有很多后世的書都是類證的,只不過這些書用經(jīng)方的不多,推薦皇漢醫(yī)學(xué)《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

-------------------
同問

-------------------
gugu推薦的是大冢敬節(jié)的書,確實很有幫助。大家可以從這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970883/找到相關(guān)的網(wǎng)站購買內(nèi)鏈接。

-------------------
此書中很多西醫(yī)病名翻譯的稀奇古怪。讀起來感覺不是很流暢。

-------------------
我在網(wǎng)上找到一本任應(yīng)秋先生的《傷寒論證治類詮》,感覺不錯。

-------------------
引用第1樓gugu于2011-06-28 10:11發(fā)表的  :
《金匱要略》就是類證的書,此外有很多后世的書都是類證的,只不過這些書用經(jīng)方的不多,推薦皇漢醫(yī)學(xué)《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 700)this.width=700;" >

  下面是《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上篇。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目錄  
   凡例(略)
   序言(略)
   前篇   證候與治法概論
   第一章頭痛  眩暈  耳鳴
   第二章嘔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雜  噦
   第三章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宮出血
   第四章小便自利  遺尿  小便不利淋瀝  血尿
   第五章口渴  咽中干燥
   第六章咳嗽  喘
   第七章胃內(nèi)停水  心下痞
   第八章心悸亢進(jìn)
   第九章浮腫水腫
   第十章熱
   第十一章 不眠  譫語  狂癇
   第十二章 胸痛  腹痛
   第十三章 腹?jié)M

  下篇 略
第一章


頭痛  眩暈  耳鳴
  頭痛
 當(dāng)患者訴頭痛之際。應(yīng)考其頭痛起于何病。陽證之頭痛乎。陰證之頭痛乎。抑為虛證之頭痛乎。實證之頭痛乎。探求病源。實為漢醫(yī)最要之事。同一風(fēng)邪之頭痛也。在甲則鼻塞。微惡寒。有熱無汗脈浮緊。乙則鼻涕交流。惡寒強(qiáng)。體溫不變。脈沉而弱。甲病陽證。乙病陰證。處方自異。故甲宜麻黃湯。乙宜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同一胃病之頭痛也。而胃內(nèi)停滯之水毒雖同。而丙則脈浮數(shù)?诳省P”悴焕I嗵Π锥稍。時欲飲水。飲則屢屢吐出。丁則脈浮數(shù)?诓豢。舌苔無。屢屢吐水。丙陽證也。丁陰證也。前者宜五苓散。后者宜吳茱萸湯。又同一子宮病之頭痛也。戊則脈沉實。大便有秘結(jié)之傾向。顏面充血。時時眩暈。月經(jīng)不順。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覺全部有充實之感。以指觸于左臂骨窩這部。有過敏之索條物。己則脈虛軟。大便每日一次至兩次。眩暈耳鳴肩凝。月經(jīng)不順。一月中有兩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軟弱。腰腳易冷。戊所患者為陽實證。己所患者為陰虛證。前者以核承氣湯主治藥。后者以當(dāng)歸芍藥散治之。
 易起頭痛之疾患。就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之見地。多起于發(fā)熱。腎臟炎 。動脈硬化癥、綠內(nèi)障、腦腫瘍、霉毒、外傷、硬結(jié)頭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膿、便秘、循環(huán)障礙、子宮疾患等。余今大別分為四類。一曰外邪之頭痛。流行性感冒。腸窒扶斯等頭痛屬之。痛時多兼發(fā)熱。二曰痰飲之頭痛。水毒停滯于胃腸之內(nèi)。上沖而起之頭痛也。三曰血癥性頭痛。月經(jīng)不順或血液循環(huán)受障礙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頭痛。便迷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滯于胃腸之內(nèi)。頭中受刺激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分陰陽虛實欹矣。
 外邪之頭痛。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柴胡湯、及其加減之方以治者為多。痰飲性之頭痛。用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飲、人參湯、大建中、真武湯、吳茱萸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治之。血證性之頭痛。用當(dāng)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以治之。食毒性頭痛則應(yīng)用瀉心湯。大承氣類。
 眩暈
 眩暈俗名也。眩者眼前黑之意。暈與運通。故有眩運。目運、頭眩、冒眩、癲眩之稱。凡眩暈輒兼頭冒。頭冒者即頭覺沉重。眼前不清楚是也。凡西醫(yī)學(xué)之貧血。胃腸病、心臟病(尤其在瓣膜狹窄)腦腫瘍(尤其在腦霉毒)小腦疾患、多發(fā)性硬化癥。癲癇、希斯篤里、神經(jīng)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內(nèi)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暈。
 傷寒論.金匱要略言及眩之處方有十一方。其中有術(shù)者六方。有茯苓者五芳。此亦鑒於事實?啥ㄑ炁c水毒密切之關(guān)系者也。西醫(yī)則云眩暈與三半規(guī)管內(nèi)液之搖動有直接的關(guān)系。然吾人對于古賢[治眩暈必先治水]之深謀遠(yuǎn)慮。大堪驚嘆焉。此就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拾出治眩之處方十一。計苓桂術(shù)甘湯、真武湯、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近效方術(shù)附湯、茵陳蒿湯、甘草湯、治冒之處方四。計苓桂五味甘草湯、苓甘姜味辛夏湯、大承氣湯等。其治乍起眩暈之方。大抵使用瀉心湯。古人云“瀉火降逆”其與水火相克之理論。述之甚詳。茵陳湯證之眩。雖近與瀉心湯證之眩。而與水火相克之理論。說來至詳且備。尚細(xì)細(xì)考究之。實能發(fā)現(xiàn)甚有趣味之暗示焉;菝廊自啤.a(chǎn)后血運者。水氣也。得以附子瀉心湯治之。原南陽云。世人用人參、黃連、防己大黃、桂枝、茯苓、術(shù)、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暈。遠(yuǎn)不如白虎湯之有奇驗。白虎湯證用白虎湯。其有其驗。固無論已。即如舟車酒醉之眩暈。用半夏瀉心湯與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識矣。和回子真翁云。所謂調(diào)血劑必從根治。余曾屢屢用當(dāng)歸芍藥散以治此種之患者。而其中之澤瀉茯苓術(shù)諸藥。則視其原因之或為船醉。或為水毒而有加減焉。
 耳鳴
 耳鳴往往與眩暈為同時并起之癥候。眩暈愈時。耳鳴亦止。耳鳴告愈。同時眩暈亦止。此為余日常臨床所得之實驗古人云耳久鳴則聾。蓋耳鳴則激之為聾也。
 所謂患神經(jīng)衰弱癥者之耳鳴多因於水毒。用茯苓飲、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苓桂術(shù)甘湯、苓桂五味甘草湯、棗仁湯、當(dāng)歸芍藥散等輒有效;紕用}硬化癥者之耳鳴。多用瀉心湯。梔子湯及以上各方之加味;贾卸渍咧Q。多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以治之。
 備考
 [本間棗軒對眩暈之說]
 古人學(xué)說。稱眩暈為腦海虛。即腦病也。夫腦有自體發(fā)病者。亦有外界侵犯於腦而起病者。中風(fēng)、
癇癥、發(fā)狂、恐怖等之眩暈。腦之自體之病也。產(chǎn)后及子宮出血、出血、吐血、衄血、腸出血、尿血等癥。至血液虛竭。虛里與腎間動悸非常;蛞蜻^飲、過浴、諸熱病等而發(fā)之眩暈。從外界侵犯於腦而起者也。[中略]卒然暈倒者?刹徽撈涮搶。與以回生散、參連湯、三黃湯等當(dāng)有效。產(chǎn)后之血暈或血多則上沖。面目紅赤。脈絡(luò)怒脹之眩者。用三黃湯加辰砂;蛴密吖鹦g(shù)甘湯、三黃湯[瀉心湯]合方為佳。下劑不宜長服。若前方已服數(shù)十日者。用苓桂術(shù)甘湯、巫神湯、如心散之類轉(zhuǎn)方為佳。亡血后動悸高而眩甚者?捎腎氣丸、連珠飲。八珍湯、而兼用鎮(zhèn)悸丸。脾胃虛弱。面色萎黃。動悸而眩暈者。宜歸脾湯。兼用寧心膏。即真武湯亦可用之。癇癥之眩暈者。沉香天麻湯為上。頭痛。眩暈。嘔吐者。宜與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如服后嘔吐猶不止者。宜用半夏瀉心湯。或小半夏加茯苓湯。
   (原著者按)不論何處。若藐視病之虛實。隨經(jīng)治療。猶之未治;厣⑾蹈阶、紫檀、人參、白檀、郁金、甘草、胡椒、而成。尚施於實證之眩暈。即為不考藥效之誤。又以三黃投於虛癥。亦大不妥。參連湯者。人參與黃連也。產(chǎn)后之血暈。多運用當(dāng)歸芍藥散。不長服下劑云云。系從西醫(yī)之知識而出發(fā)者之說也。西醫(yī)藐視陰陽虛實。往往濫用下劑。因過下而困疲。下已難下。而又有不得不下之必要。故曰轉(zhuǎn)方。此種轉(zhuǎn)方。山脅東洋之所謂醫(yī)之自轉(zhuǎn)。醫(yī)者翻弄病之良手也。巫神湯者。五苓散加干姜、黃連、木香者也。連珠飲。八珍湯、木香、甘草也。沉香天麻鎮(zhèn)悸丸可參照心悸亢進(jìn)條。歸脾湯者。當(dāng)歸、白術(shù)、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遠(yuǎn)志。人參湯者。沉香、益智、天麻、防風(fēng)、半夏、附子、獨活、羌活、甘草、當(dāng)歸、僵蠶、生姜也。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者。半夏、陳皮、麥芽、茯苓、黃芪、人參、澤瀉、蒼術(shù)、天麻、神曲、白術(shù)、黃柏、干姜、生姜也。亡血后動悸高而眩甚整個。炙甘草湯、芎歸膠艾湯、當(dāng)歸芍藥散有效。脾胃虛弱。面色萎黃。動悸眩暈者。多用茯苓飲合苓桂術(shù)甘湯。頭痛眩暈嘔吐者。為吳茱萸湯。五苓傘之證。從證運方。庶不誤也。
 [有持桂里之眩暈說] 眩者目之意。暈者猶運也。如身在車船之上。不能自主也。故俗人往往即用眩運二字。此疾多從水飲而生。亦有因氣疾而來者。亦有因過食而來者。婦人從血道而發(fā)。男子自瘀血結(jié)毒(陳久性霉毒)而生。
   (原著者按)眩多因水飲之說。實得我心意。
 [傷寒贊論] 太陽病。脈沉。身熱頭痛者。陽中夾陰者也。黃芪建中湯治之。若誤投發(fā)汗而不瘥者。四逆湯溫之。
 [集驗良方] 白虎湯治中暑(熱射病)口渴喜飲。身熱。頭暈。昏暈等證有效。
 [傷寒緒論] 太陽病者發(fā)汗。發(fā)汗過度。則陽虛而耳聾。叉手自冒。不可誤用小柴胡湯。宜同建中湯治之。
選自皇漢醫(yī)學(xué)叢書  《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第一章
  日本  湯本求真閱  大冢敬節(jié)著   陳存仁編校


-------------------
第二章 嘔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雜 噦
 嘔吐  
 金匱要略傷寒論中之區(qū)別嘔吐干嘔。嘔逆等項。東坦之解釋云。有聲無物曰嘔。有物無聲曰吐?谥锌τ新曈型抡咧。而始終不吐出者嘔也。干嘔也。如乳兒患腳氣與患腦膜炎者。其聲未出。而乳汁食物已有甚多之吐出者。吐也。食急而有物奔出者。大抵為吐。有聲而同時有物者曰嘔吐。嘔逆者。嘔之激也。吐逆者。吐之激也。
 上述嘔有干嘔之逆。而干嘔嘔逆之中。又各分陽證與陰證。小柴胡湯 、梔子生姜豉湯、柴胡加桂枝湯、白虎加桂枝湯、豬苓湯、治陽證之嘔者也。烏梅圓、吳茱萸湯、大建中湯、四逆湯、真武湯治陰證之嘔者也。今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采集治嘔之方一十有六。其中十四方配合以生姜干姜。治干嘔之方一十有三。其中十二方亦有生姜或干姜之配合。此抄錄如次,[嘔]  大建中湯   半夏瀉心湯   苓甘姜味辛夏湯   烏梅圓   四逆湯(以上諸藥中有干姜)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葛根加半夏湯   吳茱萸湯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梔子生姜豉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真武湯(以上諸藥中有生姜)   白虎加桂枝枝湯   豬苓湯
 [干嘔]   小青龍湯   六物黃芩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白虎加豬膽汁湯   半夏干姜散   甘草瀉心湯(以上諸藥中有干姜)   桂枝湯   小柴胡湯   橘皮湯(以上諸藥中有生姜)   十棗湯
 [嘔逆]   竹皮大丸(有桂枝)
 從上看來?芍仓螄I。干嘔。嘔逆之病。大抵用生姜干姜桂枝。此生姜桂枝。均含揮發(fā)油。西醫(yī)用為健胃之劑。認(rèn)為作用甚廣。臨床醫(yī)家最宜注意者。凡治嘔與干嘔往往多用上舉諸溫性刺激藥之一方。然有時亦有全然不用刺激藥。卻用緩和黏滑疏通之劑。如豬苓湯等方劑。此不可忘忽者也。
 近來西醫(yī)界盛用半夏以為鎮(zhèn)吐之劑。余敢斷然言之。此系西醫(yī)之誤。吾人當(dāng)矯正也。治吐之劑。余獨舉大黃。半夏雖治吐有效。其實不能治吐。漢醫(yī)對於吐證。雖亦有以半夏處方者。然實非半夏之效。彼不自知其力量之將軍。不能視察敵人之病。以致誤遭敗北。而乃罪責(zé)兵卒。其可得乎。試觀傷寒論。金匱要略。其中言及治吐之處方。共計有七。其中皆無以半夏為配劑也。
 [吐]   茯苓澤瀉湯   五苓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茯苓飲(以上各方有術(shù))大黃甘草湯   調(diào)胃承氣湯(以上兩方有大黃)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右舉七方中四方有術(shù)。二方有大黃。於此可知治吐以大黃;蛴葹橐幰印5g(shù)之可治者。大黃往往不能治之。椐金匱要略云。痰飲之病宜溫藥。痰飲者。胃內(nèi)停水也。停水于胃內(nèi)。則飲食之物不得疏通。于是吐矣。故宜用術(shù)等之溫藥。以去其水。此時消化器無遲緩癥狀。反之宿食燥屎淤積于消化管內(nèi)。以防飲食物之下降。于是吐矣。此時宜用大黃等之冷藥。使胃腸緊縮以去其宿食。此際消化器現(xiàn)緊縮之狀態(tài)。以上云云。皆其區(qū)別也。即言吐之癥狀。凡胃內(nèi)停水者。宜配用術(shù)之方劑。宿食燥屎者。宜用有大黃之方劑。二者誤用。則增病勢之惡逆。診斷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雖有將術(shù)于大黃組合于一方劑者。然與后世醫(yī)人之加味者。不可同日而語。況嘔吐與吐。又無區(qū)別。習(xí)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學(xué)識者。即批判漢藥。區(qū)別門戶。藐視前人之勞苦。殊失公平之見地也。此檢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嘔吐之方。配以半夏者亦計有六。開列如下。
 [嘔吐]   附子粳米湯   小半夏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大半夏湯   半夏干姜人參丸   黃連湯。
   吐血 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從口腔吐出之謂也?ρ。從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謂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語。而無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時這吐血。無今日喀血之意。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項中。有云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脈浮弱。以手按之即絕者下血也。煩渴者必為吐血。實為今日之所謂喀血也。
 吐血與喀血。不可同一處理。但在處方上若不確定其陰陽虛實而誤用之。亦往往無效。故在處方之前。先宜看定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后辯明其為陰證歟。陽證歟。實證歟。試舉一例以明之。瀉心湯。柏葉湯。均治吐血之劑也。然瀉心證之出血。為組織上起炎癥之出血。柏葉湯之出血。為組織遲緩所起之瘀血。蓋瀉心湯為陽證之治劑。柏葉湯為陰真證之治劑。茍柏葉湯之證。誤與瀉心湯。則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斃。吐血喀血既認(rèn)明矣。陰陽之分。亦不可不慎。前例諸方之外。如人參湯。甘草干姜湯。黃土湯。治陰證之吐血者也。白虎湯。梔子豉湯。(以其加減方)茵陳蒿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治陽證之吐血者也。請在第三章下血條更事研究。茲采用金匱要略中關(guān)于吐血之說于下。
   (一)吐血?饶。上氣之候也。其脈數(shù)有熱者死。
 栗園(譯者按即日本名漢醫(yī)淺田栗翁)曰。脈緩而身涼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結(jié)核者。多表見此種癥狀。上氣者。兩頰潮紅。氣上逆之謂也。
   (二)貧血之亡血者無汗薏。出汗者更失體液。故至惡寒戰(zhàn)栗。
   (原著者按)病者對醫(yī)家施行手術(shù)之創(chuàng)口或誤傷之處訴疼痛時。西醫(yī)往往在阿斯匹靈中混加莫兒希納加羅莫金之類。企圖達(dá)其鎮(zhèn)痛這目的。稱為補(bǔ)血液。又以搿兒液注射之。稱為消耗之發(fā)汗劑。此殆即西醫(yī)之治療方針乎。
 吞酸嘈雜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雜。治吞酸嘈雜之方。屢屢應(yīng)用者為。生姜瀉心湯 、  旋復(fù)花代赭石湯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小陷胸湯等。如以上方劑不能見效。病勢反覺惡化時。則用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此系余之經(jīng)驗。頗著速效。此中陰陽相異之認(rèn)辯。甚為切要也。
 噦
 噦。俗名也。有陰陽虛實?梢源小承氣湯治之。亦可與以小柴胡湯。桔皮湯、桔皮竹茹湯之類。亦可選用。食毒、氣逆。水毒。以及帶熱帶寒之時機(jī)。可用小半夏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
 備考
 [蘭軒醫(yī)談]  噦有數(shù)因。陽明證渴而不能食。食下后。漸漸口渴引飲。此必發(fā)噦選用茯苓飲桔皮竹茹湯可愈。(竹茹湯之人參代以麥門冬竹茹代以竹瀝更妙)因留飲而噦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氣湯后。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噦者。此因熱氣挾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瀝不效。
 [有持桂里之說]  方書有種種之名目。而以噦字最為正確。自證自古即認(rèn)為胃中之寒。亦有因熱而來者;紫x聚集。痰飲者。皆患此病發(fā)時挾以他病者兇候也。(尤以痢疾后及諸病之所發(fā)者為最兇)
 桔皮竹茹湯   此為古今治噦逆之通用方劑。
 桔皮湯 手足厥而氣逆者均用之。詳說見嘔吐門?蓞⒄铡
 半夏噦逆湯   噦逆而心下痞硬者。用次方開通之。痢疾傷寒之患此者。尤為爻吃緊之要方。
 吳茱萸湯  吳茱萸為止噦之效藥。陰證用之。陽證則不適用。本草綱目中有吳茱萸桔皮附子三味之方。用于陰證甚相宜。
 柿蒂湯 大冢云。自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姜煎而熱服之。古時無此方劑。對證應(yīng)用。能奏偉效。其主治為胸滿與咳逆不止等。
 用桔皮竹茹湯之類尚不止者。可用此方止之。蓋柿蒂為治噦之專藥。煙法印云。此物若與石蜜合煎。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偉效。
 甘草干姜湯   與以苦味劑而猶不止者。用此方間能奏效。
 炙甘草湯  噦而脈結(jié)者可用此方。但需在危篤癥中用之。
 附子粳米湯   胃中寒甚。噦逆更加嘔吐。輕劑無效時用之。
 四逆湯 陰寒脫癥之噦用此方甚佳。在霍亂癥嘔吐下利。手足微冷。脈細(xì)而噦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豬膽汁湯  噦時呃呃不已。呼吸有暫絕之狀。用此可以急救。無豬膽時。熊膽亦可用之。(大冢云。此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之類。)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吐血嘔血。古時通稱嘔血。有從肺出與胃出兩證。(中略)而治法并不區(qū)別。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黃湯、犀角地黃湯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逆湯者。吐血少者或連綿不止。胸肋苦滿者。用柴胡四物湯或黃土湯。如用以上手段猶不止者?膳c斷紅飲間服阿芙容液。服后血色變黑者。為止之前兆。亡血過多。而脈沉微。虛里煽動。氣短汗出者。生命已在瞬息之間?捎锚殔。兼用回生散亦佳。吐血之后變黃胖者?捎眠B珠飲兼鎮(zhèn)悸丸。虛勞者以人參養(yǎng)榮湯為佳。無病而微咯血。久而不止者。涼膈散為宜。飲酒后吐血者。亦可用涼膈散。出血過多。亡血甚者。可與理中湯四逆湯。
   (原著者按)   吐血亦有陰陽虛實。宜從證以處方。三黃湯者。瀉心湯之別名也。四逆湯者。當(dāng)歸、川芎、芍藥、地黃也。柴胡四物湯者。小柴胡與四物湯之合方也。命期促迫者。宜與獨參湯。而不投四逆加人參湯。獨參湯者。人參一味也。斷紅飲、犀角地黃湯、人參養(yǎng)榮湯、涼膈散等可參照肺結(jié)核條備考之部。
 黃胖者。在十二指腸蟲病、心臟病、腎臟病等。其病勢進(jìn)行。則其人貧血甚。皮膚淡黃。稍有水氣。動悸甚強(qiáng)者也。連珠飲者。苓桂術(shù)甘湯合四物湯加木瓜、苡仁、術(shù)、萆蘚也。
 [傷寒緒論]   太陽則脈浮數(shù)。灸之必驚狂。起臥不安。咽燥吐血。此時投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為佳。
 [集驗良方]   黃芪建中湯治吐血。衄血。虛贏不足。飲食乏味。腳步軟弱。言語倦怠。失精(遺精)內(nèi)熱等諸虛損之證有效。
 [續(xù)易簡方]   理中湯治身寒氣虛?┭卵畡。
 [千金方]  酒徒之咳著者必吐血。自因久經(jīng)長年月日過度之飲故也。其脈虛者避血冒。若飲后胸滿者。厚樸大黃湯治之。
 [櫻寧生傳]   桃仁承氣湯治積郁。火甚。迫血上行。衄血數(shù)升。面赤。脈躁疾。精神恍惚。如癡者有效。
 [心法服馀]   吐血者。胸中覺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千金方]  凡服藥后。嘔逆不入腹者。先與甘草一兩。水煎服之可效。
 [朱氏眾驗]   二神湯(既甘草干姜湯)治吐血極妙。
 [證治準(zhǔn)繩]   梔子柏皮湯治小兒衄血極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只限于小兒衄血。吐血。亦極有效。小兒衄血?捎寐辄S湯、桃核承氣湯、瀉心湯之類。
 [三因方]  大半夏湯為治心氣郁而不行。生涎飲。心下痞硬。聚結(jié)不散。腸中轆轆有聲。食入即吐之劑。
 [仁齊直接]   半夏丸生姜半夏湯所制之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諸病有效。
 按崩中帶下即今西醫(yī)之所謂子宮病也。
 [療治茶談]   嘔吐證之動悸甚者。必致煎湯不入。往往無相應(yīng)之藥。其時在下焦穴針灸之。以引下其動氣。藥則將丸藥為散藥。漸漸靜其動氣。然后在與煎藥。若無此心得。妄用湯藥。反足增病。
 [蘭軒醫(yī)談]   衄血之實證應(yīng)用三黃湯(瀉心湯}此其現(xiàn)象為出血不止。及其血自止。血虛者用廣東人參肉桂之類。血實者脈實數(shù)。血虛者脈沉微。若脈微數(shù)者必死。
 [證治摘要]   一男子下痢不止。發(fā)噦。吐蚘蟲。與以吳茱萸湯見效。
 
  注:日本人著中醫(yī)書,文字較蹩口,須細(xì)看。

-------------------
第三章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宮出血
 便秘
 便秘有種種。為說明上便宜計。區(qū)別為(一)緊縮性便秘。(二)弛緩性便秘。(三)狹窄性便秘。
   (一)緊縮性便秘。所謂實證之病也。其見證為脈沉實或沉遲。而多力。因而起便秘。按其腹部。有充實之感。血壓高。大便堅硬。大黃芒硝之配劑可奏效。
   (二)弛緩性便秘。為腸管麻痹遲緩。無排出之力。因而起便秘。脈浮弱而沉遲而多微弱。大便多水分。排泄少而不通快。此多起于水毒停滯以消化管內(nèi)。而起胃腸之下垂。此證決不可用下劑。若投以大黃。則弛緩益盛。且起腹痛里急后重之患。宜與大建中湯、理中湯、當(dāng)歸芍藥散等以除水毒。刺激腸管之緊縮。大建中湯等溫藥也。溫可以去弛緩。及去失其麻痹。則大便不求暢而自暢矣。
   (三)狹窄性便秘。為腸管自身起窄。與鄰接之臟器。生腫瘤或腫大。壓迫腸管而起狹窄。結(jié)果起便秘之病也。此方可用大黃牡丹皮湯、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下瘀血丸、大黃蟄蟲丸等以去腫瘤炎癥。瘀血塊等而圖腸管之疏通。
 此外尚有老人或熱性病之恢復(fù)期;蚵圆〉。體液枯燥。致大便難通者。投以麥門冬等溫潤之劑。往往得效。有時亦可用麻子熱仁丸。亦可用蜜在藥味中煎導(dǎo)之。
 上述便秘之癥在漢醫(yī)非經(jīng)嚴(yán)重區(qū)別。徹底之明了。決不濫用下劑。蜜煎導(dǎo)之方法。與今日里斯林浣腸之理論方法相似。其適應(yīng)之癥。不止限于便秘。(但今日為濫用浣腸之時代。宜注意)。大承氣湯掃滌胃腸內(nèi)容物者也,患腸實證者。用以浣腸也。溫藥者對于弛緩性之便秘用浣腸也。然我道之用蜜煎導(dǎo)者。須在發(fā)汗過度;蛐”愣喑觥sw液枯竭。致大便不下。而不能用下劑以攻之者始用之。而患腸炎與以阿芙蓉后致起便秘時。始用浣腸之法。
 下利
 投發(fā)汗劑之葛根而愈下利。投利尿劑之豬苓湯而愈下利。甚至投下劑而止下利。凡此諸法。決非偶然之奇跡。漫然投藥而得僥幸。須握有確確鑿鑿之實證者也。
  今日西醫(yī)界凡遇里急后重者而兼下利者。即以投以下記為其定則。里急后重。誠然多現(xiàn)于陽實之證。然有時陰虛之證。亦有里急后重者。此則不可忘忽者也。在證之不適用下劑時。可用真武湯之附子劑。大腸加答兒或赤痢之里急后重者;蛴斜碜C者。投葛根湯以發(fā)汗。能見速效。余對于慢性大腸加答兒之歷久未愈者。投豬苓湯以圖利尿。果見速效。豬苓湯之阿膠。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之阿膠。對于里急后重。大有緩解之力。凡有濕熱。即炎癥沖血肛門感灼熱者。多用白頭翁湯。凡里急后重。而不感緊迫。壓出之力不足。大便有殘留之氣味而不能通快者。真武湯治之。故在診斷這際。有無里急后重。宜寧訊問。里急后重而有緊迫之感者陽證也。脈舌均現(xiàn)陽性之證狀。脈遲緩而弱者陰證也。在按脈之際。即能區(qū)別之。自陰證之相異。為治療方針之根干。不可輕輕看過。茲采錄傷寒論今匱要略中言及下利之處方。陰陽之大別于次。
 [陽證之治劑]   黃芩湯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六物黃芩湯   甘草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大柴胡湯   葛根黃連黃芩湯(以上皆有黃芩)   白頭翁湯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葛根湯   四逆湯   大承氣湯   豬苓湯。
 [陰證之治劑]   真武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白通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   四逆加人參湯   人參湯   桂枝人參湯   桃花湯   吳茱萸湯。
 通觀以上各方。凡陽證之治劑。大半配合苦味之劑。如黃芩。黃連。黃柏等。陰證之治劑。多用辛味之藥物為配合附子。干姜。吳茱萸。術(shù)等。兩兩比較之。覺其問題殊有興味。
 附言   金匱要略有利氣之文字。今日神經(jīng)之下利者。往往頻頻有催便之意。如廁后大便不能通快者。此其治法用訶梨勒散。訶梨勒即訶子也。有利氣之意。凡大便不通。投硝黃(芒硝大黃)之劑后。便意頻數(shù)而不能通者用之。即不可誤于藥室方函口訣。用寬暢湯治之。
 下血子宮出血
 從大便而出之血曰下血。近于肛門之出血曰近血。在肛門深部之出血曰遠(yuǎn)血。漏下者有子宮之出血。故云子宮出血。
 治下血及漏下之處方如次。
黃土湯   桃核承氣湯   桂枝茯苓丸   芎歸膠艾湯   赤豆當(dāng)歸散   旋覆花
 下血漏下由于組織遲緩而起瘀血。或周圍血行障礙而起郁血。郁血之極。乃呈是癥。右舉六方?梢灾沃。在鼻粘膜附近之組織緊張。局部充血之甚。逐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者曰衄血。麻黃湯可以止之。炎癥充血之喀血。瀉心湯可以止之。身體上半部之出血。多系炎癥。充血這所致。身體下半部之出血。多屬郁血之所致。此為今日生理學(xué)病理學(xué)上之說明與證明。亦為臨床上極有興味之事實。
 妊娠中因胎兒之壓迫。障礙血行。易起郁血。即非妊娠之婦女。與普通之男子。亦有起郁血者。多用當(dāng)歸川芎桃仁丹皮之類以治之。其各處方可參照藥方解釋編。

-------------------
接上頁

備考
 [本間棗軒便秘之說]   患眼病者連服大黃芒硝等之下劑。不按通常之分量。致脾胃衰弱。再與強(qiáng)下之劑。往往促其生命。假令幾日不通。而不能投下劑時。可與參連白虎湯。用滑細(xì)棒。如此數(shù)十日。大便自然可通如平常矣。
   (原著者按) 便秘不必用大黃芒硝主治。誤而長服之。脾胃當(dāng)然虛弱矣。但確為大黃芒硝之證。間續(xù)服之而不得復(fù)其健康者。此又非下劑之罪矣。其故在於用之人之力量不足。便秘亦有陰陽虛實。不辨別之。服藥亦無效也。
 傷寒論中有燥屎五六枚與燥屎在胃中之文。以西醫(yī)內(nèi)景之理推之。胃決非燥屎之處。又依仲景內(nèi)臟之說觀之。所謂胃中云云。亦非西醫(yī)所指之胃。此殆與熱入血室。冷結(jié)膀胱之類相同。茲從各方實驗證之。大便之腸。指橫行結(jié)腸而言。可與大柴胡湯等。又查蜜煎導(dǎo)條中。有用豬膽汁以為導(dǎo)劑。對於宿食惡物甚有效云云。夫?qū)┎幌揿敦i膽汁。惟聞諸西醫(yī)云。膽汁可以消化飲食。則膽汁或能解宿食惡物而制燥屎者歟。
   (原著者按) 膽汁有促進(jìn)腸中蠕動之性質(zhì)。故便秘用豬膽汁。為極合理的。數(shù)千年前所行之合理方法。至至今日而漸漸明瞭其原理。此即漢法醫(yī)學(xué)十分偉大之明證。(引用稻田博士言)
 仲景之書。從實驗而出。與今日西洋學(xué)說。若合符節(jié)。(中略)治法從病因而有異同。麻子仁丸調(diào)胃承氣湯蘆薈丸等可審用之。亦可兼施蜜煎導(dǎo)。灌腸法等。
 [有持桂里便秘之說]   凡有癥疝之人。大便常易秘。
 (原著者按)   子宮及附屬器有炎癥腫瘤者。常有所謂習(xí)慣性便秘。臨床醫(yī)家時常遇之。又產(chǎn)后。發(fā)汗后。一切久病之末。津液干者多結(jié)燥。高年血弱別無病患者。亦結(jié)燥。先哲云。燥結(jié)有實者。有虛者。誠難言也。
 (原著者按)   燥結(jié)有虛實。不能誤投峻下之劑。。椐桂里翁對于便秘之治法。推獎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調(diào)味承氣湯、倒換散、大黃荊芥二味各等分研末服之。潤腸湯、麻子仁丸加減方、通仙丸、麻子仁丸、蜜煎導(dǎo)之外。并推獎熨法。
  熨法 炒鹽入絹袋在病人腹上熨之之法也。
  服下藥以內(nèi)催通氣。而屎不出時。行熨法可效。又用溫石以為通徹溫氣之法。對於大小便秘均有效。
 [醫(yī)宗金鑒] 經(jīng)行后或出血過多者。貧血而榮養(yǎng)衰弱者。黃耆建中湯主之。
 [圣濟(jì)總錄] 烏梅於產(chǎn)后。冷熱痢。久病下痢不止者有效。
 [證治摘要] 甘草瀉心湯之治下痢。以腹中雷鳴者為目的。若腹不雷鳴為穀不和之下痢。四逆湯主治之。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宮出血
 便秘
 便秘有種種。為說明上便宜計。區(qū)別為(一)緊縮性便秘。(二)弛緩性便秘。(三)狹窄性便秘。
   (一)緊縮性便秘。所謂實證之病也。其見證為脈沉實或沉遲。而多力。因而起便秘。按其腹部。有充實之感。血壓高。大便堅硬。大黃芒硝之配劑可奏效。
   (二)弛緩性便秘。為腸管麻痹遲緩。無排出之力。因而起便秘。脈浮弱而沉遲而多微弱。大便多水分。排泄少而不通快。此多起于水毒停滯以消化管內(nèi)。而起胃腸之下垂。此證決不可用下劑。若投以大黃。則弛緩益盛。且起腹痛里急后重之患。宜與大建中湯、理中湯、當(dāng)歸芍藥散等以除水毒。刺激腸管之緊縮。大建中湯等溫藥也。溫可以去弛緩。及去失其麻痹。則大便不求暢而自暢矣。
   (三)狹窄性便秘。為腸管自身起窄。與鄰接之臟器。生腫瘤或腫大。壓迫腸管而起狹窄。結(jié)果起便秘之病也。此方可用大黃牡丹皮湯、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下瘀血丸、大黃蟄蟲丸等以去腫瘤炎癥。瘀血塊等而圖腸管之疏通。
 此外尚有老人或熱性病之恢復(fù)期。或慢性病等。體液枯燥。致大便難通者。投以麥門冬等溫潤之劑。往往得效。有時亦可用麻子熱仁丸。亦可用蜜在藥味中煎導(dǎo)之。
 上述便秘之癥在漢醫(yī)非經(jīng)嚴(yán)重區(qū)別。徹底之明了。決不濫用下劑。蜜煎導(dǎo)之方法。與今日里斯林浣腸之理論方法相似。其適應(yīng)之癥。不止限于便秘。(但今日為濫用浣腸之時代。宜注意)。大承氣湯掃滌胃腸內(nèi)容物者也,患腸實證者。用以浣腸也。溫藥者對于弛緩性之便秘用浣腸也。然我道之用蜜煎導(dǎo)者。須在發(fā)汗過度;蛐”愣喑。體液枯竭。致大便不下。而不能用下劑以攻之者始用之。而患盲腸炎與以阿芙蓉后致起便秘時。始用浣腸之法。
 下利
 投發(fā)汗劑之葛根而愈下利。投利尿劑之豬苓湯而愈下利。甚至投下劑而止下利。凡此諸法。決非偶然之奇跡。漫然投藥而得僥幸。須握有確確鑿鑿之實證者也。
  今日西醫(yī)界凡遇里急后重者而兼下利者。即以投以下記為其定則。里急后重。誠然多現(xiàn)于陽實之證。然有時陰虛之證。亦有里急后重者。此則不可忘忽者也。在證之不適用下劑時。可用真武湯之附子劑。大腸加答兒或赤痢之里急后重者。或有表證者。投葛根湯以發(fā)汗。能見速效。余對于慢性大腸加答兒之歷久未愈者。投豬苓湯以圖利尿。果見速效。豬苓湯之阿膠。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之阿膠。對于里急后重。大有緩解之力。凡有濕熱。即炎癥沖血肛門感灼熱者。多用白頭翁湯。凡里急后重。而不感緊迫。壓出之力不足。大便有殘留之氣味而不能通快者。真武湯治之。故在診斷這際。有無里急后重。宜寧訊問。里急后重而有緊迫之感者陽證也。脈舌均現(xiàn)陽性之證狀。脈遲緩而弱者陰證也。在按脈之際。即能區(qū)別之。自陰證之相異。為治療方針之根干。不可輕輕看過。茲采錄傷寒論今匱要略中言及下利之處方。陰陽之大別于次。
 [陽證之治劑]   黃芩湯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六物黃芩湯   甘草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大柴胡湯   葛根黃連黃芩湯(以上皆有黃芩)   白頭翁湯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葛根湯   四逆湯   大承氣湯   豬苓湯。
 [陰證之治劑]   真武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白通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   四逆加人參湯   人參湯   桂枝人參湯   桃花湯   吳茱萸湯。
 通觀以上各方。凡陽證之治劑。大半配合苦味之劑。如黃芩。黃連。黃柏等。陰證之治劑。多用辛味之藥物為配合附子。干姜。吳茱萸。術(shù)等。兩兩比較之。覺其問題殊有興味。
 附言   金匱要略有利氣之文字。今日神經(jīng)之下利者。往往頻頻有催便之意。如廁后大便不能通快者。此其治法用訶梨勒散。訶梨勒即訶子也。有利氣之意。凡大便不通。投硝黃(芒硝大黃)之劑后。便意頻數(shù)而不能通者用之。即不可誤于藥室方函口訣。用寬暢湯治之。
 下血子宮出血
 從大便而出之血曰下血。近于肛門之出血曰近血。在肛門深部之出血曰遠(yuǎn)血。漏下者有子宮之出血。故云子宮出血。
 治下血及漏下之處方如次。
黃土湯   桃核承氣湯   桂枝茯苓丸   芎歸膠艾湯   赤豆當(dāng)歸散   旋覆花湯
 下血漏下由于組織遲緩而起瘀血;蛑車姓系K而起郁血。郁血之極。乃呈是癥。右舉六方。可以治之。在鼻粘膜附近之組織緊張。局部充血之甚。逐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者曰衄血。麻黃湯可以止之。炎癥充血之喀血。瀉心湯可以止之。身體上半部之出血。多系炎癥。充血這所致。身體下半部之出血。多屬郁血之所致。此為今日生理學(xué)病理學(xué)上之說明與證明。亦為臨床上極有興味之事實。
 妊娠中因胎兒之壓迫。障礙血行。易起郁血。即非妊娠之婦女。與普通之男子。亦有起郁血者。多用當(dāng)歸川芎桃仁牡丹皮之類以治之。其各處方可參照藥方解釋編。
 備考
 [本間棗軒便秘之說]   患眼病者連服大黃芒硝等之下劑。不按通常之分量。致脾胃衰弱。再與強(qiáng)下之劑。往往促其生命。假令幾日不通。而不能投下劑時?膳c參連白虎湯。用滑細(xì)棒。如此數(shù)十日。大便自然可通如平常矣。
   (原著者按) 便秘不必用大黃芒硝主治。誤而長服之。脾胃當(dāng)然虛弱矣。但確為大黃芒硝之證。間續(xù)服之而不得復(fù)其健康者。此又非下劑之罪矣。其故在於用之人之力量不足。便秘亦有陰陽虛實。不辨別之。服藥亦無效也。
 傷寒論中有燥屎五六枚與燥屎在胃中之文。以西醫(yī)內(nèi)景之理推之。胃決非燥屎之處。又依仲景內(nèi)臟之說觀之。所謂胃中云云。亦非西醫(yī)所指之胃。此殆與熱入血室。冷結(jié)膀胱之類相同。茲從各方實驗證之。大便之腸。指橫行結(jié)腸而言?膳c大柴胡湯等。又查蜜煎導(dǎo)條中。有用豬膽汁以為導(dǎo)劑。對於宿食惡物甚有效云云。夫?qū)┎幌揿敦i膽汁。惟聞諸西醫(yī)云。膽汁可以消化飲食。則膽汁或能解宿食惡物而制燥屎者歟。
   (原著者按) 膽汁有促進(jìn)腸中蠕動之性質(zhì)。故便秘用豬膽汁。為極合理的。數(shù)千年前所行之合理方法。至至今日而漸漸明瞭其原理。此即漢法醫(yī)學(xué)十分偉大之明證。(引用稻田博士言)
 仲景之書。從實驗而出。與今日西洋學(xué)說。若合符節(jié)。(中略)治法從病因而有異同。麻子仁丸調(diào)胃承氣湯蘆薈丸等可審用之。亦可兼施蜜煎導(dǎo)。灌腸法等。
 [有持桂里便秘之說]   凡有癥疝之人。大便常易秘。
 (原著者按)   子宮及附屬器有炎癥腫瘤者。常有所謂習(xí)慣性便秘。臨床醫(yī)家時常遇之。又產(chǎn)后。發(fā)汗后。一切久病之末。津液干者多結(jié)燥。高年血弱別無病患者。亦結(jié)燥。先哲云。燥結(jié)有實者。有虛者。誠難言也。
 (原著者按)   燥結(jié)有虛實。不能誤投峻下之劑。。椐桂里翁對于便秘之治法。推獎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調(diào)味承氣湯、倒換散、大黃荊芥二味各等分研末服之。潤腸湯、麻子仁丸加減方、通仙丸、麻子仁丸、蜜煎導(dǎo)之外。并推獎熨法。
  熨法 炒鹽入絹袋在病人腹上熨之之法也。
  服下藥以內(nèi)催通氣。而屎不出時。行熨法可效。又用溫石以為通徹溫氣之法。對於大小便秘均有效。
 [醫(yī)宗金鑒] 經(jīng)行后或出血過多者。貧血而榮養(yǎng)衰弱者。黃耆建中湯主之。
 [圣濟(jì)總錄] 烏梅於產(chǎn)后。冷熱痢。久病下痢不止者有效。
 [證治摘要] 甘草瀉心湯之治下痢。以腹中雷鳴者為目的。若腹不雷鳴為穀不和之下痢。四逆湯主治之。

-------------------
第四章 小便自利   遺尿   小便不利淋漓   血尿
  
   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者。尿自利而快。其量多之謂也。桂子附子去桂加術(shù)湯、小建中湯、苓姜術(shù)甘湯、小青龍湯、抵擋湯等。治小便自利之癥也。八味丸、當(dāng)歸芍藥散、真武湯、四逆湯、甘草干姜湯等。亦治小便自利之癥也。小便自利亦分陰證陽證。陰證依甘草干姜湯條上虛而不能制下。故宜用干姜附子等熱藥以刺戟之。抵擋湯治瘀血之蓄積而現(xiàn)小便自利者。此外如白虎湯治陽證之小便自利者也。故對於小便自利之癥。宜詳細(xì)審查其為苓姜術(shù)甘湯之證之小便自利乎。抑為白虎湯證之小便自利乎。所謂白虎湯證之癥狀。即熱厥之癥狀。所謂苓姜術(shù)甘湯之癥狀。即腰冷如坐水中。雖其癥狀紛紛。然一見便明。
   遺尿  
 有白虎湯證之遺尿。有甘草干姜證之遺尿。前者為陽之極點。后者純粹陰證。同一遺尿也。機(jī)轉(zhuǎn)正相反。白虎湯條中有口不仁之文。口不仁者?谥胁挥X有香味也。以今日新名詞言之。不仁即知覺麻鈍之謂。吾今易口字為膀胱。曰陽證之遺尿者。膀胱之知覺麻鈍也。雖上下相異。而自命確有至理。甘草干姜湯證之遺尿。則起于緊縮力之不足。故小便多而不足。
 遺尿亦小便自利之變相。運用小便自利諸方?梢猿晒。
   小便不利淋漓

   小便不利。非小便滑利也。淋漓。出淋也。今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采錄治小便不利之方二十二。
 桂枝加黃芪湯   甘草附子湯   蒲灰散   滑石白魚散   茯苓戎鹽湯   葵子茯苓散   四逆散   五苓散   豬苓湯   八味丸   栝樓瞿麥丸   小青龍湯   月婢加術(shù)湯   小柴胡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大承氣湯   真武湯   大黃硝石湯   茵陳蒿湯   桃花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術(shù)湯。
 通觀右舉諸方。其最顯明者為多用滑石、蒲灰、栝樓根、龍骨、牡蠣等。使粘膜面滑利之藥物。以圖尿量之增加。其次同大承氣湯。大黃硝石湯。茵陳蒿湯等下瀉之劑。以治小便不利。此亦堪注目者也。又此二十二方劑中。有桂枝者計七方。此因其氣上沖而起小便不利也。小便不利之治藥中。力最大而配用最多者為茯苓。計二十二方中共有九方配茯苓焉。
 淋漓亦有實證虛癥之分。余于實證使用桃核承氣湯或大黃牡丹皮湯。。屢收良好之效果。虛癥用蒲灰散;佐~散等。在虛實之間者。豬苓湯最多。
   血尿
 尿中有血。此從膀胱或腎臟而出者最多。從膀胱出血者。多用豬苓湯。從腎臟出血者。多用芎歸膠艾湯。黃土湯以治愈之。
   備考
   [內(nèi)科摘要]   茯苓甘草湯。治膀胱發(fā)咳?榷z尿者也。
  (原著者按)老年婦人在冬期罹氣管支炎。在咳嗽之際。稍稍努責(zé)。往往遺尿。此即膀胱腑因發(fā)咳而遺尿之解也。
   [醫(yī)學(xué)綱目]   腎著湯。治胞痹。小便不通。
   (原著者按)   腎著湯者。苓姜術(shù)甘湯也。鮑痹者。膀胱之麻痹也。本方治胞痹小便自利之劑。胞痹達(dá)于極度。則小便不通。亦可治之。
   [傳信尤易方]   桃仁承氣湯。治淋血有效。
   [類聚方廣義]   苓姜術(shù)甘湯。治老人平日小便失禁。腰腿沉重而冷痛者。又在十四五歲時無遺尿者難治。惟有此方加反鼻能奏效。因證可加附子。
   老人腰冷。小便頻數(shù);蜻z尿。下腹動悸者。天雄散治之。
   [橘窗畫影]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本治失精。一老醫(yī)用之以治老宮女之小便頻數(shù)。和田東郭用之以治高規(guī)老臣之小便閉而奏效。余用之以治遺尿?qū)乙娖嫘А?nbsp; 

-------------------
第五章   口渴   咽干口燥  
  口渴
   口渴與咽干口燥似同而異。前者欲飲湯水。后者雖覺干燥但不欲飲水。向口內(nèi)望之有濕者也。西醫(yī)不重視其區(qū)別。
   口渴大抵為陽證之征候。其治療目標(biāo)。在乎消炎鎮(zhèn)靜。配藥以寒藥或冷藥為多。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治渴之處方十八。悉為陽證之治劑。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身體腫,發(fā)熱出汗之渴。)
   五苓散 (脈浮數(shù)。煩渴者。汗出而渴者?识嬎摺H胨畡t吐者。水下后心下痞者。   與以瀉心湯而痞不解者?识谥性餆┱。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下利六七日?榷鴩I渴。心煩不得眠。)
   栝樓瞿麥丸   (小便不利有十氣。其人若渴者。)
   小青龍湯  (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渴;蚩;蚶。)
   湯小柴胡  (或心中煩而不嘔;蚩;蚋怪型础)
   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 (虐病。發(fā)渴者。)
   柴胡桂枝干姜湯  (胸肋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白虎加人參湯 (大汗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
   生姜甘草湯   (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小半夏加茯苓湯  (先渴后嘔。水停心下。此屬飲酒家之病。)
   栝樓牡蠣散   (白合病?识坏顾摺)
   茯苓澤瀉湯   (反胃。吐而渴。欲飲水者。)
   茵陳蒿湯  (小便不利?视嬎。)
   文蛤散 (吐后渴欲得水。食飲整個。)
   豬苓湯 (思水者。)
   大陷胸湯  (重發(fā)汗。大便五六日不下。舌上燥而渴者。)
   白頭翁湯  (下利欲欲飲水者。此系有熱者。)
   以上石膏、黃連、文蛤、豬苓、澤瀉、栝樓根、半夏、牡蠣、山梔子、黃柏、芒硝等寒藥冷藥。占其大半。因此口渴而屬陰證者甚稀之故。四逆湯則陰證之治劑也。以附子干姜等熱藥構(gòu)成。此方若非下利而失體液。陷于陰證者戒用之。其類似陰證。而在發(fā)汗。嘔吐、下利之后。發(fā)渴及內(nèi)熱而好水者。仍為陽證。此應(yīng)明確區(qū)別者也。
  咽干口燥
   咽干口燥必非陽證之標(biāo)識。左揭諸方。系治咽干口燥者。
   小建中湯 (咽干口燥)
   苓桂五味甘草湯 (咽中干)
   大承氣湯 (少陰病。有二三日口燥咽干急者。可以此下之。少陰病自利下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干燥急者。以此下之。)
   桔梗湯(咽干不渴。時出腥臭。之濁唾者。)
   己椒藶黃丸  (腹?jié)M口舌干燥者。)
   苦參湯(下部潰瘍則咽干者。)
   咽干不唾。此為可驚一種急迫癥狀。宜用小建中湯。甘草甘姜湯之類。以甘草為君藥。使其飴而緩其急迫。解其咽干。大建中湯治屢屢咽干口燥之癥狀。苓桂五味甘草湯治口燥時唾液多而稀薄之癥?跒槿肟凇D虻罏槌隹。故凡尿意頻數(shù)。有淋漓之氣味者。亦能擴(kuò)為多唾口燥之癥。用此方能奏偉效。大承氣湯亦治口燥咽干。但其干燥不僅咽口而已。腸管內(nèi)亦干燥結(jié)糞者同之。余嘗診一男子。誤口渴為咽干口燥。與以白虎湯三周而不效。易以大承氣湯。三日即愈。又大承氣湯癥口燥咽干與苦參湯證之因夏部潰瘍而咽干者。適成有趣之相反證。此則臨床家所宜隨時注意者也。桔梗湯證為咽干。甘草湯為咽痛而感輕微之干燥。己椒藶黃丸證之為口苦干燥。臨床家應(yīng)毋忽忘。

-------------------
第六章   咳嗽   喘
   咳嗽
   咳嗽俗語也。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咳、咳唾、咳逆等文字。丹臺玉案中有有聲無痰曰咳。痰隨聲出曰嗽。聲中有痰曰咳嗽之分。其實咳不能全然無聲。亦不能全然無痰。此比較的無甚意味。故不具論。茲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之方一十八種于左。
  苓甘五味姜辛湯 (沖氣即低。反之咳更甚者。)
  豬苓湯(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榷鴩I?收。)
  湯小青龍 (干嘔。發(fā)熱而咳?榷⒋)
  月婢加半夏湯(咳則氣上。此肺脹也。其人喘。)
  小柴胡湯 (或咳者。)
  桔梗湯(渴而胸滿)
  真武湯(此有水氣者。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驀I者。)
  十棗湯(久咳家。其脈弦。或系好飲家。咳煩而胸中痛者。)
  桔梗白散 (咳而胸滿)
  葦莖湯(咳而有微熱。胸中煩滿。)
  四逆散(其人或咳或悸;蛐”悴焕)
  射干麻黃湯  (咳而氣上。)
  葶藶大棗瀉肺湯 (咳逆氣上。喘鳴。迫塞。)  
  皂莢丸(咳逆上氣。時時唾渴。)
  生姜甘草湯  (咳唾涎沫不止。)
  栝樓薤白白酒湯 (喘息咳唾)
  小青龍加石膏湯 (肺脹?榷蠚。煩躁而喘。)
  厚樸麻黃湯  (咳而脈浮者。)
 統(tǒng)觀以上各方?榷嗥鹩谏蠚狻I蠚庹。即氣之上沖也。今從苓甘五味姜辛湯觀之。氣不上沖則咳。反之則斷。此為特有之現(xiàn)象而配以特有之藥方者也。越婢加半夏湯、射干麻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皂莢丸、小青龍加石膏湯等皆治咳而上氣;蚩饶嫔蠚庹咭病T芥炯影胂臏。小青龍加石膏湯者。中有石膏與半夏也。射干麻黃湯者。中有大棗與半夏也。葶藶大棗瀉肺湯者。葶藶與大棗也。皂莢丸者。皂莢與大棗也。考此等藥物之效能。而了解咳之性質(zhì)者。即可無誤。厚樸麻黃湯無上氣之語。只言浮脈。故上氣者不宜。方中有石膏與半夏。即類似小青龍加石膏湯。此應(yīng)明曉。
 桔梗湯。桔梗白散。莖葦湯治咳時容易咳出如膿之停痰者。但在咳時。有力鎮(zhèn)其上氣者為宜。如用于咳而上氣時。反增病。
 豬苓湯治下利與咳與嘔者也。真武湯亦治下利與咳與嘔者也。兩者一見類似。其實正完全相反。前者構(gòu)成之藥物悉為冷藥或平藥。后者為附子之熱藥與生姜等之溫藥所構(gòu)成。豬苓湯以治炎癥或與興奮緊縮性之癥狀。真武湯以治遲緩性非炎癥性之癥狀。二者表里不同也。  
  喘
 衛(wèi)生實鑒云。喘者上氣急促而不能息之謂也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喘、喘息、喘滿等之語。其治方如下:
  麻黃湯  (無汗而喘者。喘而胸滿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出汗。喘。大熱者。)
  小青龍湯(或小便不利。小腹?jié)M。或喘者。)
  越婢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此肺脹也。其人喘。目如脫狀。)
  葛根黃連黃芩湯(喘而出汗者。)
  大承氣湯(短氣腹?jié)M之喘。)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太陽病。微喘者。)
  栝樓薤白白酒湯(喘息咳唾。)
  木防己湯(膈間阻飲。其人喘滿。)
  葶藶大棗瀉肺湯(喘鳴迫塞。)
  竹葉湯  (喘而頭痛。)
 統(tǒng)攬以上治喘之方。不必限於麻黃或杏仁。如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葛根黃連黃芩湯、竹葉湯等以治屬表之喘。如大承氣湯、栝樓薤白白酒湯、木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以治屬里之喘。屬里之喘。應(yīng)除去其腹內(nèi)或胸內(nèi)之食毒或水毒。減其腹壓或胸壓而至於消失。里證之喘。與表證之喘之緩急常異。大抵多有持續(xù)性而常少消長。
 備考
   [傷寒緒論] 大抵外感之咳嗽。當(dāng)發(fā)汗以解之。然亦有不發(fā)汗者。經(jīng)曰喘而小便利者 及小便頻數(shù)者。不發(fā)汗。發(fā)汗則劂逆。又咳時出汗。倦伏苦滿者。均可以小建中湯與之。
 [蘭軒醫(yī)談] 咳逆上氣致面部浮腫者。世間醫(yī)者往往投以利水劑。然無效也。若與小青龍加石膏之類。則氣腫因氣降而退。水腫因溫散而自通利以愈矣。
 [雜病紀(jì)文] 心下因滯水氣而起咳。用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樸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等治之。因外邪郁結(jié)。致陽氣難於表達(dá)而從心下推上。復(fù)由於推上之水氣而起咳。又因外邪難於表達(dá)而郁於胸中。致氣道之津液粘濃而起咳。此種治咳之藥。宜先用治邪之藥。邪去則里陽從三焦而達(dá)於表。水氣與疼自除而咳自止矣。

-------------------
第七章   胃內(nèi)停水   心下痞
 胃內(nèi)停水  
   胃內(nèi)停滯上水毒之謂也。此有名為心下痰飲者。亦有名為心下有水氣者。更有名為心下有留飲者。意味皆同也。其治療方針。裾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dāng) 以溫藥和之。是溫散之藥即為此病之藥無疑。溫藥何藥。術(shù)、生姜、細(xì)辛之類是也。
   苓桂術(shù)甘湯  (心下有痰飲。胸肋阻滿。目眩。)
 澤瀉湯   (心下阻飲。其人苦目眩。)
 茯苓飲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枳術(shù)湯   (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以上四方有術(shù)。
 小青龍湯 (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
 桂枝去芍加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氣分。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以上二方有細(xì)辛。
 生姜瀉心湯  (肋下有水氣)
   以上一方有生姜。
 治胃內(nèi)停水。其方劑不止以上七方。為說明上便宜計。將上列方計分為三組。即有術(shù)者。有細(xì)辛者。有生姜者。有術(shù)之方劑使用于痰飲、留飲、停飲、宿飲、水飲等證。有細(xì)辛之方劑。用于水氣或云氣分。今從脈證方面觀之。有術(shù)之方劑中。言脈證者大半為脈沉。而用越婢加術(shù)湯、附子湯、苓甘術(shù)桂湯。脈浮者。有五苓散一方。有細(xì)辛之方劑中。用麻黃附子瀉心湯。脈細(xì)而欲絕者用當(dāng)歸四逆湯。脈浮者用厚撲麻黃湯。脈緊弦者用大黃附子湯,而不言及小青龍湯之脈證。以表不解者。當(dāng)然脈浮也。本草中言術(shù)逐痰水。細(xì)辛行水氣之語?梢陨钏家。易詞以言之。細(xì)辛多治表水為主。術(shù)多治里水為主。余曾對于脈浮數(shù)之患者以苓桂術(shù)甘湯。服后非特胃內(nèi)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浮腫。(人參亦起浮腫)於此可知術(shù)雖為利尿劑而力不大也。
   生姜治水與治水氣者也。其收水富于動搖性。(術(shù)與細(xì)辛比較的非動搖性。)在配劑中與術(shù)辛均為必要之方。生姜與半夏同用可以止嘔吐。干姜與附子同用?芍雇旯认吕4思锤粍訐u性而能收水之故。
 心下痞
   痞者噎之意。俗稱胸噎。無食愁。傷寒論金貴要略中言及治痞之方有七。
   五苓散  (未嚼碎之全粒咽下后成心下痞。與以瀉心湯而痞不解者。其人渴而口燥煩。)
   小半夏加茯苓湯(卒然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
   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按之痛。)
   瀉心湯  (婦人吐涎沫。服藥后。心下即痞者。)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復(fù)惡寒。汗出者。)
   半夏瀉心湯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甘草瀉心湯 (醫(yī)見心下痞之病未盡。再與以藥。其痞益甚者。)
   以上七方中前二方有茯苓。后五方有黃連。可知茯苓可治心下痞。黃連亦可以治心下痞。又從五苓散條下觀之。凡全粒咽下成痞。瀉心湯不能解者。五苓散可解之。查近世有以黃連茯苓組合成方者遍覽傷寒金匱方中。一方無以茯苓與黃連為伍者。要知二者之間。藥能不同。茯苓之味淡。黃連之味苦。此為其最大之相反點。物編云。古人謂苦者能瀉。能燥。能堅。淡者能利竅。能滲瀉。此定則我們可以無條件承認(rèn)者也。瀉心湯一類。必配以如黃連之多量苦味劑。利水之流。去血之滯。開精神之郁積者。必配以茯苓之劑。其間效用之途。正不可以道里計之,
   心下痞之外。又有治心中痞者三方。
   桂枝生姜枳實湯(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枳實薤白桂枝湯(心中痞。留氣結(jié)于胸。胸滿。從肋下逆槍至心。)
   人參湯  (同上。)
   從上方觀之。可知心中痞者。氣上逆郁塞于胸而成為痞也。與心下痞之狀異。枳實薤百桂枝湯證與人參湯證就文字觀止。為用相同。但從人參與枳實。術(shù)與薤百。干姜與桂枝之藥效比較考之。則就想象上可知凡屬緩而病情深者。宜用人參湯也。
   心下痞者以手按之軟而不覺其硬者也。又有所謂心下痞鞭者。按之其硬如鞭然。其處方亦有六,
   桂枝人參湯 (利不止。心下痞鞭。)
   甘草瀉心湯 (心下痞鞭而滿。)
   大柴胡湯(心下痞鞭。嘔吐下利。)
   旋覆花代赭石湯(心下痞鞭。)
   木防已湯 (心下痞堅。)
   小柴胡湯(肋下痞鞭。)
   此外尚有瓜蒂散治胸中痞鞭。而病勢沉重。從胸下至胸中者。通覽上列六方除大柴胡湯外。其他五方均有人參。但大柴胡湯中之枳實亦如其他方劑中人參之役務(wù)。東洞翁云。人參治心下痞鞭。但逆之心下痞鞭。未云以人參主治也。
   統(tǒng)觀以上心下痞。心中痞。心下痞鞭言及處治這方劑。屢用人參、枳實、黃連、黃芩、茯苓、半夏之類云。
   備考
  [蘭軒醫(yī)談]   治痰飲者。始用溫散。其次疏通。其次燥痰。先燥者則不適。溫散用敗毒散。小青龍湯。疏通用柴梗半夏湯(或加大黃少許。)。燥痰用苓桂術(shù)甘湯之類。金匱云。病痰飲者。當(dāng)溫藥和之。信確言也。但痰飲如有蛔蟲之見癥者。宜先用滋潤溫劑以擾亂之。然后以下劑以除之。以去其沉痼之疾。是為至要。比譬諸去煙管之煙膏者。必先用捻紙稍稍通之。而后用火與熱湯通之。其理正同也。

-------------------
第八章   心肌亢進(jìn)   (動悸)
  
   心肌亢進(jìn)
  心肌亢進(jìn)即動悸也。悸者心動之謂;騽託庵偡Q。故如單言悸。即不限于心尖之動悸。而有心悸。臍下悸等之名稱。鳩尾之動悸。心下悸也。臍下之動悸。臍下悸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guān)于悸之處方十有一。舉之如下。
   桂枝甘草湯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茯苓甘草湯  (厥而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湯  (心下悸者。)
   小柴胡湯 (心下悸。小便不利。)
   真武湯   (心下悸,頭眩。)
   炙甘草湯 (脈結(jié)代。心動悸。)
   小建中湯 (心中悸而煩。)
   苓桂甘棗湯  (臍下悸。)
   五苓散   (臍下悸。)
   小半夏加茯苓湯 (眩悸。)
   四逆散 (其人或可渴;蚣隆)  (原書四逆散方無。根據(jù)前后文補(bǔ)之。)
   以上諸方中。計有桂枝者六。有茯苓者五。桂枝茯苓均無者為四逆散。小柴胡湯。半夏麻黃湯三方,而除五苓散外。凡有桂枝之方。必伴有甘草。由此可知悸之大半之方意。胚胎于桂枝甘草湯。不過茯苓亦得治悸而已。桂枝甘草證之悸。究竟如何乎。余敢為之說明曰。桂枝甘草湯之悸者。氣急迫的沖逆之時。因衛(wèi)氣弱而無抑制之力,F(xiàn)悸之癥狀者。發(fā)汗過多云云。即指示同時衛(wèi)力損喪之意。故兩手交叉則心臟及胃部不能鎮(zhèn)其悸也。由此類推?梢酝浦烁什轀。小建中湯之悸之模樣矣。苓桂甘棗湯。茯苓甘草湯中亦有桂枝甘草。同時配伍以茯苓。此其為悸。必兼有桂枝甘草湯與茯苓二者之見證也。
   茯苓證之悸。為體液(即血液與淋巴液)之循環(huán)障礙而起。譬如之水流。在激湍之時。遇巖石沖突。則生波浪。振動其周圍然。不若桂枝甘草湯證之起於氣之沖逆也。此將於結(jié)論中詳述之。此處徒增繁雜。恕不具論。用茯苓之意甚多。治痞條中有“淡者能利竅。能滲濕。”此說亦可適用。
 半夏麻黃丸證之心悸。適反於桂枝甘草湯證之表虛而為表實。半夏之作用。與桂枝異。治一種之沖逆癥狀。此在有半夏之各方劑中可以觀察而得之。余對於半夏麻黃丸究以治何等之心悸為宜。久久有疑問。積而不解。后診察越婢加半夏湯證之患者后。始能想像而得半夏麻黃丸證之心悸焉。
 最后應(yīng)注意者。配用柴胡、甘草之四逆散證及小柴胡湯證之悸。均為小便不利。故用柴胡等疏通之劑。此其為悸。與茯苓證類似。宜參照其他癥狀而識別之。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治法第一宜鎮(zhèn)悸。第二為清血。第三用滋養(yǎng)法。鎮(zhèn)悸用鐵砂湯兼用鎮(zhèn)悸丸。清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蛴眉鬃譁纤奈餃。滋養(yǎng)用炙甘草湯;虬苏錅5俗C若為先天遺毒者不治。
 (原著者按)不治之證。未見說明。但臨床之際。就一二三次中可以區(qū)別之。鐵砂湯者。苓桂術(shù)甘湯加鐵砂人參也。甲字湯者。桂枝茯苓丸加甘草生姜也。八珍湯者。當(dāng)歸芍藥散加地黃人參甘草去澤瀉也。八珍湯與炙甘草湯均為滋養(yǎng)之法。鎮(zhèn)悸丸者。綠礬 、茯苓、術(shù)、桂枝、甘草也。即茯苓桂術(shù)甘湯加綠礬也。
第九章   浮腫水腫
   浮腫水腫
   浮腫俗名也。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稱水氣。后世稱水腫。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辯及治法條中。有風(fēng)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水等名稱。證治未見。風(fēng)水者。其脈自浮。骨節(jié)疼痛之外證也。而寸口之脈沉滑者。中有水氣也。顏面腫大而有熱者曰風(fēng)水。眼瞼微腫。頸動脈能見其動。時咳。按其手足。直陷而不上起者。風(fēng)水也。又曰在太陽病脈浮緊者。骨節(jié)疼痛者;蛏眢w不疼而覺重酸?诓挥X渴者。風(fēng)水也。出汗可愈。其發(fā)汗過度。體液虛耗。而發(fā)熱惡寒之態(tài)者。極虛癥也。以上所言風(fēng)水。僅言水之表而不及里。
  皮水者。其脈浮。有浮腫之外證者也。按之沒指。不惡風(fēng)。腹如鼓之膨脹?诓豢。又曰口渴而不惡寒者皮水也。此時身體腫而冷。真元氣已失。全身知覺麻鈍矣。間嘗考之。風(fēng)水者。水毒與外邪之結(jié)合也。水毒停留于表而不伴以外邪者也。茲舉言風(fēng)水及治水之方如下。
   防已黃芪湯(風(fēng)水脈浮。身重。出汗。惡風(fēng)者。)
   越婢湯 (風(fēng)水。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續(xù)自汗。無大熱。)
   防已茯苓湯(皮水之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此外有里水者。在先輩中往往誤為皮水。夫里水不必水毒停止于里。然較風(fēng)尚皮水所停之水。確有較里之傾向。治里水之方。有越婢家術(shù)甘湯與甘草麻黃湯。
   上舉風(fēng)水、皮水、里水之外。尚其相似之證。又可分以麻黃為主藥與以防已為君藥之二大別。
   此外又有血分之文句。金匱要略中有婦人經(jīng)水不通。即經(jīng)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此因月經(jīng)閉止。或因體液之障害而起水腫之謂也。婦人良方中對此又有血分與水分之區(qū)分別。婦人經(jīng)水不通則化為血。血不適則復(fù)化為水。故先因經(jīng)水?dāng)嘟^。而后四肢浮腫。至小便不通者。名曰血分。先小便不通。后身體浮腫而致經(jīng)水不通者。名曰水分。在臨床之際。余曾屢遇此種患者。余又曾診斷一心臟瓣膜癥之處女。全身先強(qiáng)度之水腫。皮膚悉呈緊張狀態(tài)。按之以指。毫不凹陷。大小便亦不利。月經(jīng)亦自浮腫以來而見少。心肌抗進(jìn)。呼吸困難。胸內(nèi)苦悶。投以大柴胡湯兼用桂枝茯苓丸。數(shù)次瀉下。尿量隨之增加。前后數(shù)十次。浮腫全去。經(jīng)過二周以后。月經(jīng)恢復(fù)如平常。以后完全恢復(fù)健康。至今無何等之病。所謂血分之腫者。如投以木防已湯或防已茯苓湯后越婢加術(shù)湯大黃青龍湯等。非特不能稍見其效。且往往引起其他諸病之苦焉。
   金匱要略中對于氣分之說明。文字難澀。(譯者按日人多中國古文。宜乎有此語。請讀者勿誤會)后世人言者不多,就余之見解。當(dāng)如下解釋之。
   氣份重者。陰證之水腫也。陽氣不足。則陰氣內(nèi)盛。寒邪相聚而起水腫;即四[者。所謂冷性者居多。脈沉細(xì)沉遲或遲弱等之無力狀態(tài)。浮腫亦軟以指壓之容易凹陷。指痕多永留者。治氣分腫之劑。有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xì)心附子湯者。余則大建中湯亦可治之。
   黃汗?fàn)钏骑L(fēng)水。其病身體腫。發(fā)熱。出汗而渴。汗滴沾衣。則色黃如柏汁。栗園淺田翁注云。黃汗本屬濕熱。故身體腫。發(fā)熱出汗。其狀如風(fēng)水。其汗沾衣。則色黃如柏汁。而身體反不黃云。治黃汗者。當(dāng)用黃芪配劑為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等方劑。
   以上述浮腫之療法之概略。所謂雜病中。水病之證。尤富變化。且系難治。故不憚援引二三先輩之經(jīng)驗于備考中。  

-------------------
接上頁

備考
  [和田東郭之說]   水腫這之病無病癥。而審其脈癥。不過三候。識此三候。施藥可無大過。是為治療水腫之一大要領(lǐng)。此不第治療水腫而已。雖萬病中皆有三候。亦無不可。三候者何。一曰實腫之候。一曰虛實間腫之候。一曰虛腫之候是也。
  實腫者。其腫多。治療易。間腫次之。虛腫又次之。識此三候施藥可治。唯急虛之腫。難于見效。然此名不治之腫?刹患右辕熤我病
  實腫之腫勢堅。手按之則凹陷。手離則仍復(fù)故態(tài)。類似肉脹。虛腫之腫無勢。其腫和。手按之。其跡留而不急復(fù)其原狀。是為順癥之腫狀。此辨虛實之梗概也。亦有虛腫之腫。硬如石。而易認(rèn)為實腫者。亦有實腫之腫。其和大類虛腫者。此二癥之辨別。此診察其腫之虛實。皮膚之虛實。舌色之虛實。參以腎間之候。而后可知。吾道中故名此為六診。六診之中。對于腎間之候。于舌色之候。暨皮膚之候。皆另有口傳。又有一種之腫。其水不達(dá)于皮膚之表面。皮膚現(xiàn)皺態(tài)者。是為大虛之腫。又有一種。其腫之形狀與前癥相似。;驁匀缡。腫在腹腰以下。在腹腰以上不論臂肩胸背皆呈贏瘦狀態(tài)。是亦為大虛之腫。二者多屬不治。然實腫中亦有腫在腹腰以下。而上部不腫者。但其臂肩胸背唯不腫耳。非贏瘦也。此則大宜注意而辨別者也。
  水腫有虛實。然實腫之病。亦起于脾胃之虛。故不可用攻利之劑致?lián)p脾胃。用之不特?zé)o益于病。且損人實甚。此層尤為治療水腫者所宜深戒。余往年未能深考此因。凡遇滿腫之癥。必用巴豆、甘遂、桃花、牽牛之類。逞肆瀉下。在病者甚感苦惱。而全治之效甚稀。即幸而得效。亦往往再起滿腫。此時再投瀉下之藥。其效與前正同。而漸漸異癥蜂起終于無救。此時余滿懷積結(jié)。欲尋另一手投。以糾從前療治之誤。經(jīng)一歲余之時間。研究施治水腫之方術(shù)。終于束手無策。內(nèi)心殊不自安。于是更博讀古人方籍。始了悟其病因。于是更而取舍其方法。征諸病推其實效。乃知取用方藥。至為簡約。而與無數(shù)之癥相應(yīng)?v橫施治。至今已五年于茲矣。除極虛之癥不驗外。竟施無不效者焉?傊[在小水不利者。從大便瀉下亦不益。(原著者按瀉下卻能通快小便。但此正所謂欲入南風(fēng)而開北窗之意)須勉力用對癥之藥以通其小水為要。但在實腫之勢甚盛。大小便均閉塞。投以利水之劑。乃涓滴不利。腹脹如鼓。呼吸逼迫。苦悶欲死者。始不得不用甘遂末薔薇實桃花之類瀉下之。然亦不宜多用。在下利后。病勢已有轉(zhuǎn)機(jī)。即宜對癥而轉(zhuǎn)用和平之行氣利水劑。此實為無法之法。奇策而非常法也。
   凡水腫之脈沉實有力者為實。吉。脈沉微。沉細(xì)而無力者為虛。兇。虛浮、浮大按之無精神。有如風(fēng)散木葉或如木之浮水者。虛像也。慎防其兇。腫狀、舌色與其他諸候均為虛候。而脈反弦緊洪大。按之其勢強(qiáng)盛如丸粒之像者。此猶之指頭彈極薄之竹蓖。極虛不治之脈也。
   凡水腫之舌。為甚薄之白胎而有潤澤者。實腫之輕癥也。厚白胎較重。黃胎更重。然虛腫之舌。亦有白胎黃胎。此宜參考腫狀而辨其虛實。倘胎白而呈枯骨狀之干燥占多數(shù)。大虛之癥也。黑胎亦有虛實二種。此非口授可明。故從略。厚之白胎或黃胎而舌之四邊鮮紅如緋帛之鑲邊者;蛏嗌蠠o胎而干燥如火者。皆虛候也。又無胎而色殷然如干燥之火之甚者;虬谆疑醺稍镎。俱為極虛不治之舌。又白胎黃胎或無胎而色赤。左右邊緣有紫黑色之斑點。系虛候而有結(jié)毒之舌也。(無論何病。凡舌旁生紫黑之點者。皆系結(jié)毒之候。)此外舌候尚多。往往形色相似而癥紛易。不易具載。要之舌候脈候為診斷諸病之標(biāo)準(zhǔn)。不獨水腫為然。
   水腫而大便秘硬者實。吉。下痢者虛。兇,大便不下痢。一日通五六次;蛞粫円拱l(fā)氣急五六次。發(fā)則每催大便。此二癥者。皆大虛之兆也。又因尿量少而致大小便不分離。大便中多水分而成下痢之狀者。實腫也。大便秘澀者。虛腫也。宜仔細(xì)參考其腫狀與六診。不可混同。
   水腫之癥而嗜食者實。吉。無食欲者虛。兇。然亦有虛腫而食食者。此為胃脾皆已虛損。非吉兆也。亦有實腫而心下甚痞塞。不思飲者。此癥亦宜參酌腫狀與六診。以審辨其虛實為要。
   凡水腫而兼吐血痰血下血者。多屬不易治之癥。然十中亦有一二可救者。此在乎能否細(xì)細(xì)審辯其患候而已。
   凡病水腫之人。宜絕對禁食鹽味。在麥飯中和以水煮海帶之汁食之最佳。汁內(nèi)如加羅菔。紫菜亦不惡;蛉牒е}于冬瓜、赤豆中煮而食之亦佳。鳥類魚鱉不可食。膏梁之飯更不可食?傊车粗穭t佳。有飽滿之時者。脾氣不轉(zhuǎn)也。脾氣不轉(zhuǎn)。則水道不通。故宜食淡泊之物而禁鹽味以利水道也。此為治療水腫之一手段。
  凡病水腫者。宜禁沐浴。一入沐湯。其腫愈甚。即其水氣全消而病愈。亦勿早入浴湯。若早入浴湯。其腫往往有在再發(fā)者。大凡水氣盡后。輕者三十日。重者六十日許。然后 可以入浴。不可忽視。
  凡病水腫者。最宜謹(jǐn)絕房事。彼無呼吸逼迫等及無哭苦惱之病人。在閑暇無事之時。往往行動欲情。而犯同房之事者。正多正多。此曾諄諄告戒。千萬莫犯。犯則水道不通利也。大約在無水氣之后。須謹(jǐn)守半年。否則仍有再發(fā)之虞。(東郭翁更揭示各種用方。茲附于后。以參照。
  [有持桂里之說]   水腫之疾。古來名目甚多。但要不外二大類。曰陽水。曰陰水。凡脈浮大數(shù)。尿赤。口渴。按其腫處則有窟。松則隨手而起者陽水也。脈沉小遲。變溏尿赤清?诓豢。按其腫處則有凹。手離猶不起者陰水也。此外雖雜癥變化繁出。畢竟不出此二道。千斤云。水有十種。其中不治者五。第一。唇黑者傷肝。第二。缺盆(鎖骨上窩也)不平者傷心。第三。臍突出者傷脾。第四。背不平者傷肺。第五。足下平滿者傷腎。此五癥者。實不治之兇癥也。水腫病者身有瘡。其瘡處流水者兇。即其瘡處并不自流。而醫(yī)者或用針刺之使之流水。迨夫水出腫消。然其人亦隨之?dāng)酪印?br > (原著者按)今日之大病院中。此中光景。屢屢見之。千金方云。水病忌從腹上出水。水出則一月之內(nèi)外死矣。故大忌之。且不止限於腹上也。即一身中皆忌之。
  腫之俄然消退者。禍在眉睫間。此不可不留意也。

-------------------
接上頁

   越婢湯
  麻黃附子湯
  桃花湯(桃花 大黃)
  郁李仁湯 (茯苓 杏仁 橘皮 防己 蘇子 郁李仁 或加桑白皮 檳榔)
  此方專治上體之腫。以心腹脹滿或氣短為目標(biāo)。凡藥之烈者治病亦速。如甘遂之煩。桃花之渴。營實之下重是也。郁李仁能瞑眩。然逐水則勝於諸藥云。
  蘇子降氣湯  (參考喘息條備考部)
  導(dǎo)水茯苓湯  (茯苓   麥門冬   澤瀉   白術(shù)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   腹皮   陳皮   砂仁  木香   燈草)
  水氣病。遍身洪腫。凡喘滿者。連服此藥。則小便利而病漸可愈。腳氣腫亦可用此方。
  治水之方中。配合麥門冬者甚少。往年有一男子。通身洪鐘。諸藥不應(yīng)。有一奇士以生麥門冬一物為大劑。濃煎與之。則小便快利而病痊愈。奇士云。麥門冬者。逐水之神品也。
  (原著者按) 予以麥門冬則打便通利。小便快利。麥門冬非逐水之劑。然有潤滑組織之效。從證運用。使大小便均通利。病當(dāng)然愈矣。
   禹水湯  (赤小豆   大麥   王彗[地膚、 掃帚菜 。 天路中轉(zhuǎn)站注]豬苓   澤瀉   茯苓   牽牛子)
   實脾飲  (蒼術(shù)   白術(shù)   厚樸   枳殼   陳皮   茯苓   砂仁   木香  香附子   豬苓   澤瀉   腹皮   生姜   燈草)
   陸豆湯  (商陸   赤小豆   麥芽   蒼術(shù)   厚樸   梔子   陳皮   甘草)
   用此方者。宜慎飲食。否則無效。浪華有一有名之烏藥。其方僅用赤小豆、大麥、地膚子三味。而用時以禁食為第一。凡湯汁與一切下飯之物。均所禁止。僅食赤小豆與麥。此其理甚大也。
   金苓散  (蒼術(shù)   厚樸   陳皮   半夏   藿香   甘草   豬苓   澤瀉   桂枝   茯苓   生姜   大棗)
   此為草醫(yī)所傳之方。易簡妙。曾試驗于一二腫脹之兒。果見奇效。
   澤漆湯  (澤漆   鯉魚   赤小豆   生姜   茯苓   人參   甘草)
   諸凡腫脹屬虛者。用此方有奇效。產(chǎn)后水腫腳氣腫滿等。用此方愈者數(shù)人矣。方見千金。
   真武湯   虛寒之腫脹。世醫(yī)無不用之。
   壯原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破故紙   桂心   附子   干姜   砂仁   陳皮)
   痢久下則脾虛。脾不能治水。因成腫脹。多服此方有效。
   加味腎氣丸 (八味丸加車前牛膝)
   胃氣虛衰不能收攝水氣。致腰腳泛腫。此丸可以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諸瘡毒內(nèi)攻。變腫者。用此湯及連翹湯。
   連翹湯  (連翹   黃芩   麻黃   升麻   川芎   甘草   大黃   枳實)
   毒盛者加犀角。反鼻。其功更超絕。凡瘡疥上因淋洗涂搽攻毒歸內(nèi)。而起腫脹者。大抵不外古之二湯。二湯猶無效。至喘滿氣急者。用建瓴丸。紫丸之類以治之。又此際已成越婢湯麻杏甘石湯等癥矣。
   勝勢飲  (當(dāng)歸   香附子   川芎   茯苓   蒼術(shù)   桂枝   沙參   木通   丁香   甘草)
   婦人因積冷結(jié)氣而腫脹者。用此方極妙。
   防己散  (防己   桑白皮   茯苓   紫蘇   木香   生姜)
   妊婦腰腳微腫。為安產(chǎn)之佳兆。不必服藥。如小便不利。周身浮腫。可服此方。
  (原著者按)  妊婦之浮腫。有陽水。有陰水宜時時從證用方。常用一方者。每難奏效。
   琥珀湯  (五苓散琥珀 反鼻)
   產(chǎn)后水腫。以琥珀為專藥。但反鼻亦有效。凡瘡毒內(nèi)攻之腫。加反鼻于赤小豆湯中或連翹湯中。其應(yīng)若響。故反鼻實可謂攻毒之奇藥。又產(chǎn)后水腫。于服藥之外。食水禽為佳。因水擒有利水之功。此中尤替蒼鷺之功為最大。此系友人屢試屢效之經(jīng)驗。
   赤小豆湯   (防己   桑白皮   茯苓   葶藶子   杏仁   赤小豆)
   此方用于諸般之水腫脹滿婦人胎水。為小林翁屢試屢效之方。
   另有一方用百部根   商陸   菟絲子   蒼術(shù)   接骨木葉   赤小豆者。此系吉益南涯家藏之方。與前方之功?盀殡y兄難弟。
   禹水丸  (針砂   禹余糧   蛇含石為主。從證而加諸種之藥。桂里翁盛推獎此方謂誠治水腫膨脹之神方也。)
   凡治腫脹(水腫之意)以圖利尿為上法。攻下者。為不得已自下策。然觀今時醫(yī)生之醫(yī)腫脹者。往往率意用下劑。不愈時則云自力已竭。欲圖下泄。已屬不及。此天命也。逞一時之能。人於死。猶委之天命。不知其心中能自安否。至於小兒之腫脹。尤不得不慎用。
  (原著者按)桂里翁時代。盛行所謂東洞流之治術(shù)。有濫用下劑之癖。故桂里東郭二大家君諄諄以此為戒。
   [千金方]久患?xì)饧保ê粑倨?而不愈。則成水腫。其皮中之浮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上腫。用甘草麻黃湯以發(fā)汗可愈。
   [千金翼]麻黃湯(麻黃甘草湯)主治風(fēng)濕水疾。身體面目腫脹不仁。
   [醫(yī)宗金鑒] 小青龍湯對於雜病之膚脹水腫者。用以發(fā)汗利水。有效。
   [療治茶談] 水腫之癥兼咳嗽。腹中之動氣甚者。為必死之證。
   [類聚方廣義]  妊娠每現(xiàn)水腫。因而有流產(chǎn)者。不用逐水之劑。而以葵子茯苓散煎服之。挾喘咳者。合甘草麻黃湯服之。
   苓姜術(shù)甘湯中加杏仁。名腎著湯。治妊婦之浮腫、小便自利、腰髀冷痛、喘咳者有效。
   產(chǎn)后現(xiàn)水腫。而有腰腳冷痛、小便不仁、小便不利之狀者。八味丸可愈。
   稟性薄弱之婦。妊娠每現(xiàn)水腫。因而有流產(chǎn)者。如用越婢加術(shù)附。木防己湯等。即有墮胎之虞。此宜用麻黃加術(shù)湯;蚝峡榆蜍呱⒁嗉选
   妊婦浮腫喘咳息迫;蛏眢w麻痹;蛏眢w疼痛者。麻黃杏仁薏苡甘湯可愈。
   建瓴湯(甘遂黃良二味成為藥丸。有治一身洪之效。用此丸時。宜量其形勢氣力而有多少。黃良者。大黃之別名也。)

-------------------
第十章 熱

   熱為陽證。但亦有陰證這發(fā)熱者。大凡陽證及實證者易伴熱。陰證及虛癥者易伴寒;蕽h醫(yī)學(xué)要訣云。所謂熱者。不必達(dá)體溫計之標(biāo)準(zhǔn)始謂之。凡局部之有熱感者。亦可謂之熱。同時熱之云云。即寓今日炎癥之意。西醫(yī)別為熱型、熱勢。熱型分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熱勢分亞熱、輕熱、中等熱、高熱、過熱。但此等分類法。與直接治療法無關(guān)。反之;蕽h醫(yī)學(xué)上。將辯為陽證之熱乎。陰證之熱乎。虛熱乎。更進(jìn)一步。如已認(rèn)為陽證之熱者。又將從何審辯為太陽病之熱乎。少陰病之熱乎。抑或陽明病之熱乎。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guān)于熱癥之用方甚多。茲從證歸納而采擇如下。
   發(fā)熱 桂枝湯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頭痛發(fā)熱。發(fā)熱汗出。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
   桂枝麻黃各半湯(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
   黃芪芍藥苦酒湯(發(fā)熱。汗出。口渴。)
   桂枝加黃芪湯  (發(fā)熱。)
   五苓散  (發(fā)熱。頭痛發(fā)熱。)
   豬苓湯  (脈浮發(fā)熱。)
   麻黃湯  (頭痛發(fā)熱。無汗發(fā)熱。身疼痛。)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
   大青龍湯(發(fā)熱。惡寒。身疼痛。)
   小柴胡湯(嘔而發(fā)熱者。傷寒瘥后。更發(fā)熱者。)
   柴胡桂枝湯 (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
   厚樸七物湯 (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數(shù)。)
   大黃附子湯 (肋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癥也。下溫藥治之。)
   調(diào)胃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汗發(fā)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
   大黃牡丹皮湯  (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fù)惡寒。)
   四逆湯  (吐利。出汗。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真武湯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但仍發(fā)熱。)
   梔子柏皮湯 (身黃。發(fā)熱者。)
   麻黃薏苡仁干草湯 (發(fā)熱。日復(fù)晡更劇。)
   消石礬石散 (黃家。日晡所發(fā)熱惡寒。)
   大承氣湯(發(fā)熱。多汗。)
   往來寒熱 小柴胡湯   (往來寒熱。胸肋苦滿。)
   柴胡桂枝甘姜湯(往來寒熱。心煩者。)
   大柴胡湯(往來寒熱。)
   潮熱 柴胡加芒硝湯  (潮熱。)
   大承氣湯(短氣。腹?jié)M而喘。潮熱。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潮熱。不能食者。)
   小承氣湯(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者。)
   大陷胸湯(日晡稍稍潮熱。)
  煩熱  小建中湯   (手足煩熱。)
   八味丸  (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
   小柴胡湯(四肢苦煩熱。)
   梔子豉湯(發(fā)熱。胸中窒者。)
   溫經(jīng)湯  (手掌煩熱。)
   瘀熱
   茵陳蒿湯(渴欲飲水者。此瘀熱在里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
   熱入血室
   小柴胡湯(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發(fā)作時如瘧狀。)
   身熱
   小柴胡湯(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
   梔子豉湯(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
   梔子干姜湯 (傷寒。醫(yī)用大下之丸藥。身熱不去。微煩者。)
   熱
  白虎加人參湯   (熱結(jié)在內(nèi)。表里共熱。)
   白虎加桂枝湯  (身不寒。但熱。)
   調(diào)胃承氣湯 (不惡寒。但熱。)
   四逆湯  (出大汗后熱不去者。)
   通脈四逆湯 (里寒外熱。)
   梔子豉湯(熱在外者。)
   微熱
  五苓散  (微熱消渴。)
  小柴胡湯(身微熱。)
  大承氣湯(時微熱。)
  四逆湯  (治身微熱見厥者。)
  葦莖湯  (欬微熱。)
  此外尚有越婢湯及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治大熱之語。大熱者體表之熱之意。非熱大之說也。
  通覽上列。表實證之熱用麻黃湯。表虛癥之熱用桂枝湯。陽明病之熱用調(diào)胃承氣湯。大承氣湯。治少陽病之熱用小柴胡湯。均發(fā)熱之癥也。而用熱認(rèn)定為陽熱。更觀陰虛癥之發(fā)熱用四逆湯或真武湯。其發(fā)熱也。咸惡寒發(fā)熱。如太陽病之熱狀。極不能一般的定方。余于臨床時。曾屢見陽明病或少陰病者亦惡寒發(fā)熱;蛲鶃砗疅峄虺睙。此種病癥。欲擬對癥之方。不得不先明脈狀也。
  傷寒雜病辨證曰。蓋發(fā)熱一證。頗多類似。脈浮而緊。發(fā)熱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數(shù)。發(fā)熱惡寒;蛴型刺幷摺,F(xiàn)癰潔之兆也。脈浮而按之反強(qiáng)澀。發(fā)熱惡寒;螂鮾(nèi)實而嘔吐者。傷食也。脈浮而滑;蝾^眩嘔吐者。風(fēng)痰也。脈浮而弦。發(fā)熱惡寒。或思飲食者。化為瘧疾之徵也。能辯此脈。又能辯其證者。方可無誤。
  往來寒熱者。寒與熱相往來也。寒去熱現(xiàn)。熱往則寒來。雖如發(fā)熱惡寒。但熱與惡寒不同時。此往來寒熱者。示邪在少陽部位也。柴胡劑可治之。故小柴胡湯為少陽病正面之治方。
  傷寒雜病辨證曰。小柴胡湯用于往來寒熱。柴胡桂枝干姜湯用于但頭汗出之往來寒熱。奔豚湯用于往來寒熱是皆專治邪在少陽者也。一主胸脅微結(jié)。但俱無下之之法。大柴胡湯用于往來寒熱。熱結(jié)在里者也。往來寒熱屬少陽。為柴胡之正證。若表證則多加桂枝。里證則多加大黃。是其大法也。
  潮熱者。如海水之潮。來時身體手足胸腹中。無不充滿其熱。故曰潮熱。此為邪氣熾盛于陽明部位之徵。應(yīng)用大黃、芒硝之配劑。
  傷寒雜病辨證曰。潮熱者。邪氣入胃而現(xiàn)之證也。若脈浮而緊。潮熱下痢;蛐”汶y出。大便溏者。邪氣入胃而猶未入之兼少陽證者也。先當(dāng)和解其外。若小便利而大便硬者。攻之。但癆疾(肺結(jié)核)而潮熱者。必屬虛癥。
  煩熱者用小建中湯、八味丸、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溫經(jīng)湯。以上五方。前已分列主治病癥。則煩熱與潮熱之相異自明。即潮熱者概為陽實證。煩熱者悉為虛癥。有手足煩熱者。有四肢苦煩熱者。手足煩熱者多為陽虛。(有時陰虛亦有此苦。)
  傷寒雜病辨證曰。煩熱者。熱之苦煩者也。其癥在心胸之間。如蒸如焮。熱氣怫郁。煩擾不能安靜也。有手煩熱。有足心煩熱。蓋煩擾者。無奈何這意也。又有僅僅足下熱或足欣熱者。此皆系胃中蓄血所致。與手足煩熱相似。但不可混同。
  煩熱而胸中窒塞者用梔子豉湯。煩熱而心亂者用三黃湯。(指金匱中風(fēng)歷節(jié)病編之千金三黃湯)煩熱不得臥者用八味丸。是皆在心胸之間。其因有三。一、因下汗后虛邪湊于心胸。一、因風(fēng)氣侵心。一、因氣上而不能下通。故治法亦有陰陽之別。手足煩熱者用小建中湯。四肢苦煩熱者用小柴胡湯。手掌煩熱者用溫經(jīng)湯。屬四肢血熱之所致也。
  瘀熱者用茵陳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此二方治黃疸均有效。蓋黃疸者。瘀熱在里而發(fā)者也。瘀熱郁于里。故發(fā)瘀穢之熱也。熱入血室者。所謂血熱也。熱與血之結(jié)也。
  身熱者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梔子干姜湯。潮熱可下之而去也。身熱則雖下而不能除。故雖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因身熱系里熱非表熱也。故不當(dāng)以瀉下之劑。
  傷寒雜病辨證曰。身熱者。大(大者大表之大。非小之大。)熱也。太陽篇云。身大熱者。其病屬陽明。與微熱相反。微熱者。熱潛在里也。身熱者。熱顯于表也。中西深齊云。身熱者。胸腹常熱。在肌膚。其人身重而微煩云。
  身熱者。邪氣傳于里而未實也。表里俱熱。但純里熱甚輕耳。此外尚有表熱、外熱之名。亦屬身熱。均不用下法。
  熱之含義甚廣。不能一例而論。宜考其前后。而后能判其為何種之熱。白虎湯證之熱。熱結(jié)在里。表里均熱之身熱也。白虎桂枝湯證之熱。身不寒而但熱之身熱也。梔子豉湯證。熱于外之身熱也。四逆湯之身熱。出大汗而熱不去。陰證之發(fā)熱也。通脈四逆湯證。亦陰怔之熱也。
  微熱者。有五苓散、小柴胡湯、大承氣湯、四逆湯、葦莖湯諸方。柴胡桂枝湯用于寒多微熱。微熱者無熱之謂。有陰有陽有虛有實。參考其他之證候。始能知其如何之種類焉。
  傷寒雜病辨證曰。微熱亦屬里熱。微即幽微之微。隱邃而不大顯之意。熱微如無之謂也。

-------------------
第十一章   不眠   譫語   狂癇
   不眠
  不眠有努力不眠。無心眠。及不能眠。(因疼痛瘙癢等)眠之不能久者。多為狂者之癥狀。當(dāng)于此條論之。因疼痛瘙癢等而不能眠者亦有種種。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不眠方有五。
  梔子豉湯(發(fā)汗吐下之后。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濃。
  酸棗仁湯(虛勞虛煩不得眠。)
  干姜附子湯 (下后復(fù)發(fā)汗。晝間煩躁不得眠。夜間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豬苓湯  (少陰病。下痢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皂莢丸   (欬而上氣。事實唾濁。坐不得眠。)  
  上列五方中末二方因欬而嘔渴、或欬逆上氣。而不得眠。在本章之范圍外。通觀其他三方。為發(fā)汗吐下后云云。虛勞云云。下之后虛煩云云。對于最初或汗吐下者排除病毒不留體內(nèi)。反復(fù)叮嚀。要之從證驅(qū)逐病邪實為當(dāng)務(wù)之急也。
  譫語
  傷寒論云。實時為譫語。虛時為鄭聲。鄭聲者反復(fù)重言。其聲無力而低。精氣虛也;钊藭。病人有譫語。有鄭聲。鄭聲由于虛。宜用溫藥。白通湯主治之。譫語者為實。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此不過一例耳。茲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治譫語者共六方如下。
  柴胡桂枝湯 (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與柴胡桂枝湯以和其榮衛(wèi)。通其精液后自愈。)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 。八九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周身覺重。不能轉(zhuǎn)側(cè)者。)
  白虎湯   (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于轉(zhuǎn)側(cè)?诓蝗。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或自汗者。)
  小承氣湯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故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此以小承氣湯為主。)
  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不能納食。而胃中必燥屎五六枚。或有納食而燥屎硬者。)
  調(diào)胃承氣湯   (或胃氣不合。譫語者。調(diào)胃承氣湯與之。)
  通觀以上。柴胡桂枝湯與白虎湯亦可以治譫語。則譫語一癥即非實證矣。此點先醫(yī)論點亦稍有矛盾矣。)
 狂癇
  狂癇。大概起于氣與血之變。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治方二。
   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不解。熱解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則愈。)
   抵當(dāng)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之不結(jié)胸而其人發(fā)狂。以熱在下焦。故少腹當(dāng)硬滿。小病自利。血下乃自愈。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少腹硬。小便不利者。非血證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也。
   除上二方之外。又有防己地黃湯。亦系驅(qū)瘀血之劑。大有注意之價值。此外可參用譫語條說揭之方劑。及治心氣不定之瀉心湯等。因譫語亦屬狂之一癥。而心氣不定。亦現(xiàn)狂人之徵候也。
   桃核承氣湯、抵當(dāng)湯、均為驅(qū)瘀血之劑。前者用于輕癥。后者用于重癥。似狂者用前者。發(fā)狂者用后者。余嘗診一二十九歲之婦人。產(chǎn)后八個月(此期間無月經(jīng))而發(fā)狂。入精神院而不效。之后亦經(jīng)過不少醫(yī)師。終于無效。余先以抵當(dāng)湯與之。不效。轉(zhuǎn)而用桃核承氣湯(腹證上無桃核承氣湯之證存在)即見輕快。從此一例?芍l(fā)狂者用抵當(dāng)湯。似狂者用桃核承氣湯之區(qū)別矣。至于患者大便硬。小便自利云云。可不拘泥于文字云。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狂為癇之變證。即腦病也。故多難治者。此有緩急二癥。急發(fā)之證。及似甚重者。大抵可治。其緩證而似輕者。能治者甚稀。治后一旦復(fù)發(fā)者?裾叱蹼m不死。但稀有不死者。熟察其脈證。即可判斷其生死。
   急發(fā)者名陽狂。其初因思慮過度。日夜不眠。逐致精神錯亂。此證行走漫無定則。有時翻墻越窗。有時登屋。身體輕便自在。若走獄飛鳥。力倍于平常二三倍。往往二三人不能制止。見人時。不論親疏。往往肆意漫罵。強(qiáng)制之。則或唾人面;蛞湟。狀類瘋?cè)。有時或歌或笑;蚩藁蚱;颥F(xiàn)恐人捕捉遮手防御之態(tài);虬l(fā)被人殺害之疑。有時亦有安靜者。但不能保持其較長之短時間。飲食倍于平常。往往放飯流啜。對于藥品。每認(rèn)為有毒。不敢嘗試。強(qiáng)與之。則以后雖遇無毒之飲食。亦禁口不敢嘗食矣。眼生棱角之光。舌上作白苔或黑苔。干燥而煩渴。虛里之悸動高。脈弦數(shù)。大便秘結(jié)。小便遠(yuǎn)者二三日不出。其初大便不秘。下腹亦不急脹。凡悸動高之氣上沖之病人。其小便稍遠(yuǎn)。因其一身中之水分。盡被氣化而表散不到膀胱故也。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條云。不腫之證。小便不利者。用龍骨、牡蠣、丹等鎮(zhèn)悸之劑。此亦因上沖而小便不利也。凡陽狂之證。治宜先與吐劑。(中略)服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黃加辰砂湯、大柴胡湯、黃連解毒湯等?收哂脜⑦B白虎湯。(中略)
   陰狂禁吐下二法及灌水等之攻擊。思慮反復(fù)不止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驗。驚怕甚者兼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寧心膏。夜間眼氣清朗不能稍睡者用酸棗仁湯、溫膽湯、竹茹溫膽湯、加減溫膽湯。(中略)
   女子戀愛男子不能達(dá)意至于發(fā)狂者。名為華瘋。亦名花癲(華與花通)其證亦有陰陽?捎们爸畏。又妊娠中或產(chǎn)后發(fā)狂者。其治法亦可用前方。血熱不解者用加味逍遙散。惡露不金不盡而發(fā)狂者可用桃核承氣湯、甲子湯加大黃。或哭或笑或歌或悲者用甘麥大棗湯。(下略)
   (按) 溫膽湯者。半夏、枳實、甘草、竹乳、生姜、橘皮、茯苓也。竹茹溫膽湯者。柴胡、橘皮、半夏、竹茹、茯苓、香附子、枳實、黃連、人參、桔梗、麥門冬、甘草、生姜也。加減溫膽湯者。竹茹、枳實、橘皮、半夏、茯苓、酸棗仁、黃連、遠(yuǎn)志、菖蒲丹砂、甘草、生姜也。逍遙散者。柴胡、芍藥、茯苓、當(dāng)歸、薄荷、白術(shù)、甘草、生姜也。
   [有持桂里之說]   按桂里翁之論。癇中有癡、狂、驚悸、不寢、健忘、奔豚。故其所謂癇。非今日狹義解釋之癇。
   癇之癥狀。千端萬倪。不能一一例舉。其大者有六。其中奔豚一病。古來雖自別為一病。要之亦癇之一癥。此非余之管見。先達(dá)之士。以辯之審也。
   瀉心湯  癲狂癇凡熱實者總用此方。吳山甫云。治心火胸膈實熱而面赤狂躁者。
   參連湯  俄然直視煩悶者。先投此湯;蚣訁擒镙腔蚣有苣懼
   黃連解毒湯  無可笑處頻頻為可笑之狀者癇業(yè)。此心火也。用此方撲其焰。其病自止。
   大黃一物湯  江州民間所賣之狂藥。即是此藥。此藥非多飲水不效。故宜多煎以帶茶飲。余嘗得自江州鄉(xiāng)之澤村氏。其后涉獵醫(yī)籍。不見是說。最后在邵氏明醫(yī)指掌訂補(bǔ)中得見一語云。大抵狂病宜于大吐下。而吐下之效莫如大黃一物湯云云。又虞花溪亦有癲者吐狂者下之語。因恍然于二癥療治之梗概。且悟到癲亦可下?褚嗫赏轮怼J窃谝驎r制宜而已。
   柴胡龍骨牡蠣湯  此方以胸滿煩驚為主癥。其余皆為客癥。
   石散  (治傷寒。發(fā)狂。或棄衣奔走;蚍瓑υ轿葜。用黃連、寒水石各等分。細(xì)末。濃煎。冷卻后以甘草湯飲服之。每次二錢。
   麥門冬  癇疾其人不實。難于用瀉心湯、鵲石散者用之。此有止逆下氣之效。
   引風(fēng)湯  (大黃 干姜 龍骨 桂枝 甘草 牡蠣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熱難癱癇奇疾也。然亦有奇藥可以療之。所謂詹公之釣。千栽之鯉不能避也。
   余嘗治一洛西人。年弱冠。久患此癥。頭面畸斜。手足攣縮。其狀恰如異形奇態(tài)之傀儡。群醫(yī)用盡其技。莫之能愈。為期經(jīng)過二三年。最后求治于余。余以次湯與之一服即治其半。四五旬后。諸癥盡去。復(fù)態(tài)如常。人咸驚嘆不置。小兒之驚癇瘛瘲。(驚癇者抽搐癥也。瘛瘲者。手足牽引為或伸或縮之顫振也。以上為腦膜炎之病狀。)每日發(fā)作數(shù)十次者;蛞嗄苡么朔骄戎沃
   瓜蒂散
   桃核承氣湯
   抵當(dāng)湯
   鷓鴣刊湯  治回蟲之劑。
   酸棗仁湯  酸棗湯 (酸棗仁  桂枝  生姜  石膏  茯苓  知母  甘草  人參見千金方)
   甘草瀉心湯
   竹茹溫膽湯 (柴胡  香附  人參  黃連  甘草  桔梗  陳皮  半夏  竹茹  茯苓  枳實  大棗  生姜。治傷寒日數(shù)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不眠者。)
   高枕無憂散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實  竹茹  麥門  龍眼  石膏。治心膽虛怯。晝夜不睡。)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不寐之人。徹夜一目不眠。如及五六夜。必發(fā)狂。如恐其發(fā)。丞以此方服之。
   甘麥大棗湯
   茯苓大棗湯  心下悸者。大率屬癇與飲。此方中加龍骨牡蠣絕妙。此方又可治不寐之癥。又凡用酸棗仁湯或歸脾湯不愈者。用此方屢奏奇效。此系余之經(jīng)驗。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苓桂術(shù)甘湯
   真武湯
   歸脾湯 (人參   茯苓   龍眼肉   黃芪   酸棗仁   白術(shù)   木香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人生經(jīng)多年之苦志辛勞而致健忘者。此方大有效驗。
   牡蠣奔豚湯 (牡蠣   桂枝  李哏白皮   甘草  可療奔豚氣。從小腹起直撞于胸。手足逆冷者。)
   奔豚湯  (桂枝   生姜   人參   半夏   甘草   吳茱萸)
   蝮蛇起廢丸  因蟲咬或觸毒而起癲癇者。若其人未滿三十歲者。用此方得效。
   [尾臺榕堂說]  發(fā)狂之陽證者。濕布水有奇效。無濕布之處。可用四斗之桶吊于高棚之上。桶中盛滿以水。將桶慢慢傾側(cè)。使水從桶嘴漏下。人下水。水由頭頂灌至兩肩、胸膈可愈。心胸閉塞之癥。以瓜蒂散吐之有奇效。煎藥可用甘連大黃加石膏湯、石膏黃連甘草湯、白虎加黃連湯、瀉心加辰砂湯、大柴胡加針砂湯、大承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急病者。其治亦速。緩癥者。則反廢工夫。其經(jīng)有年有月之滯患者多不治。婦女因經(jīng)閉而起者?捎锰液顺袣鉁⒌之(dāng)湯。
   [類聚方廣義說]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三方所謂治癇家之藥。凡上沖眩運耳鳴。胸腹動悸。夢寐驚起。精神恍惚等之癥;驘o故悲愁者。亦可從證擇用。
   [蘭軒醫(yī)談]  產(chǎn)后不眠。白治不效。問之病人。覺胸中煞刺煞刺而空虛。以致不眠者。名曰痰飲。系回蟲之所為。可與黃連阿膠湯。每藥一碗。用雞子半個。三碗即得安眠。此方用在下血多而不眠者亦有效。但未試過。

-------------------
第十二章   胸痛   腹痛
 胸痛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胸痛、胸痹、脅痛、心痛、心下痛、心中痛之方有二十二。列舉之如下。
  小柴胡湯 (脅痛。脅下滿痛。)
  十棗湯(脅下引痛。胸中痛。)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 (脅痛)
  大承氣湯 (心下必痛)
  大陷胸湯 (心下痛。按之如石硬。
  小陷胸湯 (在正心下。按之則痛。)
  栝樓薤白半夏湯 (心痛徹背者。胸痹)
  甘草粉蜜湯  (心痛發(fā)作時。)
  大建中湯 (心胸中大寒痛。)
  桂枝生姜枳實湯 (心懸桶。)
  走馬湯(心痛)
  赤石脂丸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九痛丸(治九鐘心痛。)
  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
  調(diào)胃承氣湯  (胸中痛。)
  栝樓薤白白酒湯 (胸背痛。胸痹。)
  大柴胡湯 (心中結(jié)痛。)
  茯苓杏仁甘草湯 (胸痹。)
  枳實薤白桂枝湯 (胸痹。)
  薏苡附子散  (胸痹。)
  桔皮枳實生姜湯 (從脅下逆搶至心。
  人參湯(胸痹。)
  以上諸方劑。與次舉腹痛條下諸方劑比較之。兩方共通者有二三。此外又有柴胡桂枝湯之治心腹卒中痛。備急丸之治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等。又心與胸之部位。完全同歟。抑不同歟。若謂同。則何以又有心胸中大寒痛云云。予抱此疑問。數(shù)年來迄不得解釋;蛳敌闹∥簧钚刂∥粶\。即或胸近于表。心近于里歟。然經(jīng)種種考慮。亦迄未能釋然也。此則只好姑置之耳。通觀古方。如大黃、芒硝之配為冷性下劑。巴豆之配為溫性下劑。芫花、甘遂、大戟之組合為利水效藥。附子、干姜、蜀椒、吳茱萸之藥為熱藥。甘草、蜂蜜飴之以治急迫等。再文字上對于心痛亦各有不同之目標(biāo)。在實際臨床時。亦應(yīng)審辯其痛究為陽性抑為陰性。為實證抑系虛癥。痛之放散。自胸至腹乎。抑自腹至胸乎。抑或常限于一局部乎。不拘泥于部位。實招誤總之基也。
   腹痛
  烏頭桂枝湯  (腹中痛。)
  小建中湯 (腹中痛。)
  小柴胡湯 (同上。)
  黃連湯(同上。)
  芎歸膠艾湯  (同上。)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 (寒疝。腹中?痛。腹中痛。[“?”處字是病字偏旁里面是個虧自無上一橫。])
  當(dāng)歸芍藥散  (腹中?痛。腹中痛。)
  當(dāng)歸建中湯  (腹中刺痛。)
  烏頭湯(腹中絞痛。寒疝。)
  土瓜根散 (少腹?jié)M痛。)
  大承氣湯 (腹中急痛。)
  大黃牡丹皮湯(少腹腫痞。按之即痛。)
  枳實芍藥散  (腹痛。)
  下瘀血湯 (同上。)
  通脈四逆湯  (同上。)
  真武湯(同上。)
  桃花湯(同上。)
  大烏頭湯 (腹中繞臍痛。)
  附子粳米湯  (雷鳴切痛。)
  大建中湯 (出見于皮。頭足上下不能觸近之痛。)
  烏頭煎(寒疝。)
  奔豚湯(上沖于胸之腹痛。)
  烘籃花酒 (腹中血氣刺痛。)
  腹痛與腹中痛異。此與咽痛、咽中痛之異點相同。但吾人于臨床之際。對此之區(qū)別之點。每每發(fā)生矛盾云。
  疝痛用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烏頭湯、烏頭煎。?[同上?]痛用當(dāng)歸生姜羊肉散、當(dāng)歸芍藥散。蓋疝痛之痛。其痛之局部如山之膨出。寒疝起于水毒。(水毒與瓦斯相混)而常移動。腸疝則瓦斯排出即消散如釋。故寒疝遇溫則輕快。遭寒則憎惡。是以配以熱藥溫藥之方劑也。?[同上?]痛則在寒處無理押進(jìn)時所起之痛也。起時往往伴以寒疝。不過可區(qū)別著。為處似有何物欲為無理之通過之感而已。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只言寒疝。而不言及治熱疝。不過在膽囊結(jié)石之際所見之痛。即熱疝也。屢屢伴以?[同上?]痛。故配用冷藥及寒藥之方劑。(參照膽囊炎、膽囊結(jié)石條。)
  后世之疝。與今日西醫(yī)之神精痛、洛伊麻基斯相等。
   備考
  [有持桂里心痛之說]  心痛、胸痹、結(jié)胸。其脈其癥。雖有異同。然皆心胸之病也。脅痛亦不外是。故此包括為一門。尋胸脅痛之源。有從痰飲而來者。有自痃癖起者。有起因于蛔蟲者。又有真心痛者。此系另一種之劇癥。靈樞厥篇云。真心痛手足清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此癥雖亦有綿延二三日者。但危機(jī)之癥。其痛異常。往往輾轉(zhuǎn)寐第。痛之地位。大抵在膻中。間亦引擴(kuò)之左右。凡脈之結(jié)代者。極惡之候也。(大冢曰:真心痛等于今日之狹心癥。)
  胸痹之病。輕者僅胸中氣塞而不痛。金鑒云。胸中急痛者。胸痹只重者也。又曰。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此非奇異之病。能自在運用藥方。不多勞作。病自可愈。
  結(jié)胸者。其痛在心下而至少腹也。主在心胸。故不結(jié)胸。
  桂枝生姜枳實湯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心中痞即胸痹也。諸家學(xué)說;蛟扑妗⒒鹉。或云上逆、吐逆。上逆以桂枝治之。吐逆嘔逆以生姜治之。又有以逆注釋為痰飲客氣者。余未認(rèn)為的確。蓋逆之云云。意即上犯。譬諸懸物。必從上懸。其向上者。方可稱逆。故凡逆于心脅者。不論何病?偡Q逆也。苓桂術(shù)甘湯治心下逆滿者也。枳實薤白桂枝湯治脅下逆搶心者也。唯此方不必定拘于痛。心胸痞塞。即可用之。凡心胸痞塞者。與以此方。得忽覺寬松焉。
  小陷胸湯  
  千金陷胸湯   (栝樓實  大黃  黃連  甘草)
  此在大小陷胸湯間之癥。用之極效。主治胸中心下結(jié)積。又飲食不消而痛者。亦有效。
  大陷胸湯
  甘草甘姜湯   疝癥水飲之癥。心胸痛。服苦味之藥不解。用此甘味之藥。有意外之效。
  枳實薤白桂枝湯   此方治心中痞。氣結(jié)胸滿。自脅下沖至心者。
  茯苓杏仁甘草湯   治胸痞之輕癥。
  小柴胡湯
  薏苡附子散
  九痛丸   九痛之用。詳于千金。金匱程注云。九痛分為九種之痛也。不外積聚飲痰、血結(jié)、蟲注、寒冷。此說于療治尤為的切。其方在外臺中引千金之附子丸。附子者。內(nèi)容能夠治胸痞心痛者也。
  [有持桂里腹痛之說]   腹痛、病癥也。非病名也。系兼諸病之癥候。不能別設(shè)門類。然先哲之方書中。咸為特立篇目。余已只好顰而效之也。
  小建中湯   腹中急病者。小建中湯主治之。凡小建中湯之腹候。治之甚易。但稀有無柴胡者。
  小柴胡湯   凡腹痛于左脅者。柴胡主治之。但宜參酌用大柴胡湯、(心下滿痛)四逆散、(腹中痛)柴胡桂枝湯、(心中卒痛)之類。
 大冢曰。柴胡治左脅之痛。對于右脅則不效。此系桂里翁之說。自此以后。咸奉為定理矣。然余對右脅之痛。屢屢用柴胡劑治之也。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   此系桂枝加芍藥癥內(nèi)實之治方。疾病初起。腹痛甚者。用此方隨手可愈。又疝癥之腹痛;蛲庑凹嫠奘持础;虬l(fā)瘡疹之腹痛者。用此方皆有效。
  黃連湯   此方用于心下中腕間之痛有嘔氣者為良。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之痛。從腹至胸者。
  附子粳米湯   腹中寒氣者病因也。雷鳴于下者病癥也。今觀此病。多因水飲與寒疝?擅麨楦怪泻畾庠。
  甘草粉蜜湯   此本為治蟲痛之方。其因飲水而腹痛者;钣弥。亦甚有效。此藥用后。即手足身體發(fā)腫。胃氣快復(fù)者。。佳兆也。其所現(xiàn)之浮腫。不宜雖用利水之劑。經(jīng)日自能消散。倘經(jīng)日不消。。始可用腎氣丸。。大凡一經(jīng)。發(fā)腫而愈者。以后永不再發(fā)矣。此真百試百效之神力也。
  大承氣湯
  備急丸  

-------------------
第十三章   腹?jié)M
   腹?jié)M
腹?jié)M亦有陰陽虛實。陽實之腹?jié)M。不似陰虛腹?jié)M之隱見出沒。且按之緊張而有抵抗者也。陰虛之腹?jié)M。則忽而膨隆。忽而輕減。按之抵抗弱而無底力者也。陽實之脈。緊遲或沉實而有力。陰虛之脈。則現(xiàn)遲而微弱。或浮而微弱等。
   陽實之病。當(dāng)下之則腹?jié)M減。陰虛則雖下而不減。或更增大。恰如陽實癥之腹痛下則輕減。陰虛之腹痛下則增劇。同出一軌。傷寒、金匱之方中言及腹痛者有下列二十五方。
   調(diào)胃承氣湯   (吐后腹脹滿。)
   大承氣湯  (腹?jié)M。腹?jié)M痛。腹中滿痛。腹脹不大便。)
   小承氣湯  (腹大滿。)
   桃核承氣湯   (少腹腫痞。)
   大黃甘遂湯   (少腹?jié)M。)
   抵擋湯 (少腹硬滿。)
   厚樸七物湯   (腹痛。)
   桂枝去芍藥大黃湯   (腹?jié)M大實痛者。)
   大黃硝石湯   (腹?jié)M。)
   茵陳蒿湯  (腹微滿。)
   走馬湯 (腹脹不大便。)
   己椒藶黃丸   (腹?jié)M。)
   大黃蟄蟲丸   (腹?jié)M。)
   硝石磐石散   (腹脹如水狀。少腹?jié)M。)
   三物備急丸   (心腹脹滿。)
   桂枝加芍藥湯 (腹?jié)M時痛者。)
   四逆湯 (下痢腹脹滿。)
   小青龍湯  (少腹?jié)M。)
   土瓜根湯  (少腹?jié)M痛。)
   白虎湯 (腹?jié)M。)
   梔子厚樸湯   (腹微滿。)
   小半夏湯  (腹?jié)M而喘。)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腹脹滿。)
   枳實芍藥散   (腹痛煩滿。)
   溫經(jīng)湯 (腹?jié)M。)
   以上十六方之中。有芍藥者五方。有厚樸者二方。
   通例下痢則腹?jié)M減。然四逆湯條下有下痢腹脹之語。此想系陰虛之腹?jié)M也。友人某氏。其叔父就余診療。謂下痢與腹?jié)M腹痛。已有數(shù)月。經(jīng)西醫(yī)診治。漸次憎惡。初診之日。咽干舌強(qiáng)燥(口不渴)脈微弱而遲。腹?jié)M尤在臍下為甚。時時疝痛。瓦斯之排泄多。大便如泥狀。量微。一日數(shù)十回。而不間斷。無食欲食味之變化。食后腹?jié)M增加。呼吸迫促。尿一日從三百厲至五百厲。尿道微痛。余始與以大建中湯。服藥一二日。疝痛、咽干舌燥、腹?jié)M不減。而尿不利者一日。繼與豬苓湯。僅一帖而尿量減而為閉尿狀態(tài)。腹?jié)M更強(qiáng)。時訴苦悶。有急宜處置之必要。急以電話通來。余亦自詫為粗忽。即用大建中湯、四逆湯、半夏厚樸湯合方與之。即見尿量增加。腹?jié)M減。大便呈黃色之整形。次數(shù)減。其后全身浮腫。心下部尤甚。轉(zhuǎn)與桂姜棗草黃辛附湯。即痊愈。此患原來為純?nèi)恢幪摪Y。故投以熱藥溫藥為主治。而尿量少。在投以冷藥。則更不治也。
 備考
  [有持桂里鼓脹之說]   孫思邈云。蠱脹者。腹?jié)M而不呈腫脹者也。水脹者。四肢面目俱腫脹也。醫(yī)者不察診候。用治水之藥以治蠱。或治蠱之藥以治水。或治水之藥以治腹?jié)M。是真仲景所謂愚醫(yī)殺人也。明孫一奎曰。臍腹四肢悉腫者水也。只腹脹而四肢不腫者蠱也。蠱即鼓脹。古人蠱鼓通。后世方書稱氣虛中滿者即鼓脹也。因其外堅內(nèi)空故也。
  千金腹?jié)M門云。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者虛也。按之痛者實也。凡腹?jié)M凸?jié)M者吉。平滿者兇。腫毒之漫腫者。其病重。鼓脹之滿。臂細(xì)臍凸。手心足心及背平滿。青筋繞腹等。種種惡癥齊現(xiàn)者不治。
  厚樸七物湯   主治詳于金匱。但不必待此癥悉備。千金七物湯方下云。治腹?jié)M氣脹。但以脈浮散者。為用此方之真面目。按先哲鼓脹之脈說。浮大者可治。虛小者危急。此其大法也。又脈似虛小而實沉小者。此往往為下藥之癥。金匱水病篇云。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可下。按凡病脈之見絕者。絕無攻下之理由。此沉絕之絕。實系沉伏之解云。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三物湯
  大承氣湯
  大黃甘遂湯   少腹?jié)M者瘀血也。小便微難。亦與水有關(guān)系。故水與結(jié)而入血室。則周身腫脹。小腹尤滿。用桂枝茯苓丸或琥珀湯而力不及者?捎么朔健
  鱉甲湯   (抵當(dāng)湯方中之水蛭、虻蟲代以虎杖。加鱉甲。不論男女。凡瘀血脹滿者均用之。)
  瘀血脹滿。此方甚佳。凡百疾患。腹中有形塊。按之不移動。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黑。棉黃。手掌有赤紋者。肌膚甲錯等皆瘀之候也。輕癥不盡現(xiàn)。醫(yī)者應(yīng)細(xì)細(xì)診視之。
  加味腎氣丸   (八味丸加車前子牛膝。治脾腎虛。腰痛腿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脹痛。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現(xiàn)蠱證者。)
  腰痛腳腫。小便不利者。腎氣丸之本癥。人所熟知也。喘急痰盛。已現(xiàn)蠱癥。則用此者甚稀。

  上篇十三章完畢。(八、九章連在一起,注意)

-------------------
成無己先生的《傷寒明理論》可與任先生的書互參。:)

-------------------
推薦《徐靈胎醫(yī)學(xué)全書》。
...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