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臨證指南醫(yī)案 痰飲 上課筆記
    

臨證指南醫(yī)案教程:痰飲

風某(二七) 風傷衛(wèi),寒熱頭痛脘悶。(風傷衛(wèi)) 蘇梗(一錢) 淡豆豉(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濃樸(一錢半) 連翹(一錢半) 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某(二一) 風邪外襲肺衛(wèi),畏風發(fā)熱,咳嗽脘悶,當用兩和表里。淡豆豉(一錢半) 蘇梗(一錢) 杏仁(…

某(二七) 風傷衛(wèi),寒熱頭痛脘悶。(風傷衛(wèi)) 蘇梗(一錢) 淡豆豉(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濃樸(一錢半) 連翹(一錢半)
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某(二一) 風邪外襲肺衛(wèi),畏風發(fā)熱,咳嗽脘悶,當用兩和表里。淡豆豉(一錢半) 蘇梗(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半) 連翹(一錢半) 通草(一錢)

江(五六) 勞倦過月,氣弱加外感,頭痛惡風,營衛(wèi)二氣皆怯,嗽則閃爍筋掣而痛。大凡先治表后治 里,世間未有先投黃連清里,后用桂枝和表,此非醫(yī)藥。(風傷營衛(wèi)誤治) 當歸建中湯。

沈 虛人得感,微寒熱。(體虛感風) 參歸桂枝湯廣皮。

經(jīng)云:風為百病之長,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則風寒,兼暑則曰暑風,兼濕曰風濕,兼燥曰風燥,兼火曰風火,蓋因風能鼓蕩此五氣而傷人,故曰百病之長也。其余五氣,則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與火,暑亦不兼寒,濕不兼燥,燥不兼濕,火不兼寒。

由此觀之,病之因乎風而起者自多也。然風能兼寒,寒不兼風,何以辨之,如隆冬嚴寒之時,即密室重幃之中,人若裸體而臥,必犯傷寒之病,此本無風氣侵入,乃但傷于寒,而不兼風者也。風能兼寒者,因風中本有寒氣,蓋巽為風,風之性本寒,即巽卦之初爻屬陰是也。因風能流動鼓蕩,其用屬陽,是合乎巽之二爻三爻,皆陽爻也,如炎 溽暑之時。若使數(shù)人扇一人,其人必致汗孔閉,頭痛惡寒骨節(jié)疼等,傷寒之病作矣。斯時天地間,固毫無一些寒氣,實因所扇之風,風中卻有寒氣,故令人受之,寒疾頓作,此乃因傷風而兼?zhèn)咭。故有但傷寒而不傷風之癥,亦有因傷風而致兼?zhèn)Y,又有但傷風而不傷寒之癥,有因傷風而或兼風溫風濕風燥風火等癥,更有暑濕燥火四氣各自致傷,而絕不兼風之癥,故柯韻伯所注傷寒云,傷風之重者,即屬傷寒,亦有無汗脈緊,骨節(jié)疼諸癥,此柯氏之書,所以能獨開仲景生面也。至仲景所著傷寒書,本以寒為主,因風能兼寒。故以風陪說,互相發(fā)明耳。學人看書,不可不知此理。若夫臟腑一切內(nèi)外諸風,各有現(xiàn)癥。具載內(nèi)經(jīng),尤當詳考。(華岫云)

某(二二) 客邪外侵,頭脹,當用辛散。(寒邪客肺) 蘇梗 杏仁 桔梗 桑皮 橘紅 連翹

某 寒熱,頭痛脘悶。淡豆豉 嫩蘇梗 杏仁 桔梗 濃樸 枳殼

某(五二) 復受寒邪,背寒,頭痛,鼻塞。(風寒傷衛(wèi)) 桂枝湯加杏仁。

某(十九) 時邪外襲,衛(wèi)痹發(fā)熱,頭痛,先散表邪。(寒邪兼濕) 淡豆豉 蘇梗 杏仁 濃樸 防己 茯苓

楊(四二) 太陽脈行,由背抵腰,外來風寒,先傷陽經(jīng),云霧自下及上,經(jīng)氣逆而病發(fā),致嘔痰涎頭痛。小溲數(shù)行病解,膀胱氣通,斯逆者轉(zhuǎn)順矣。當通太陽之里,用五苓散,倘外感病發(fā)再議。(寒客太陽膀胱經(jīng)氣逆)

某(二八) 勞傷陽氣,形寒身熱,頭疼脘悶,身痛。(勞倦陽虛感寒)
杏仁(三錢) 川桂枝(八分) 生(一錢) 濃樸(一錢) 廣皮(一錢) 茯苓皮(三錢)

傷寒癥,仲景立法于前,諸賢注釋于后,先生雖天資穎敏。若擬其治法,恐亦不能出仲景范圍,其所以異于庸醫(yī)者,在乎能辨癥耳。不以冬溫春溫風溫溫熱濕溫伏暑內(nèi)傷勞倦 瘟疫等癥,誤認為傷寒,其治溫熱暑濕諸癥,專辨邪之在衛(wèi)在營,或傷氣分,或傷血分,更專究三焦,故能述前人溫邪忌汗,濕家忌汗,當用手經(jīng)之方,不必用足經(jīng)之藥等明訓,垂 示后人,此乃先生獨擅見長之處也。若夫傷寒之書,自成無己注解以后,凡注疏者不啻 數(shù)百家,其尤著者,如嘉言三書,景岳書,傷寒三注四注等篇,近有柯韻伯來蘇集,傷寒論翼方翼,王晉三古方選注中所解一百十三方,諸家析疑辨義處,雖稍有異同,然皆或登 仲景之堂,或造仲景之室者,業(yè)醫(yī)者,當日置案頭,潛心參究,庶乎臨癥可無誤矣。(華岫云)

傷寒一癥,內(nèi)經(jīng)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又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其癥有六經(jīng)相傳,并病合病,兩感直中,難經(jīng)又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再加以六yin之邪,有隨時互相兼感而發(fā)之病,且其一切現(xiàn)癥,則又皆有頭痛發(fā)熱,或有汗無汗,或惡風惡寒,不食倦臥煩渴等,則又大略相同,故其癥愈多,其理愈晦,毋怪乎醫(yī)者臨癥時,不能灼然分辨,即其所讀之書,前人亦并無至當不易之論,將靈素難經(jīng)之言,及一切外感之癥,逐一分晰辨明,使人有所遵循,故千百年來,欲求一鑒垣之士,察六yin之邪,毫不紊亂者,竟未見其人,幸賴有仲景之書,以六經(jīng)分癥,治以汗吐下和寒溫諸法,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傷寒,茍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氣之病與諸雜癥,皆可融會貫通,無所不宜,此誠屬高論,固深知仲景者也。然余謂六yin之邪,頭緒甚繁,其理甚奧,即匯集河間東垣丹溪,及前賢輩諸法而治之,猶慮未能兼括盡善。若沾沾焉,必欲但拘仲景之法而施治,此乃見聞不廣,膠柱鼓瑟,不知變通者矣。今觀葉氏之書,傷寒之法,固屬無多,然其辨明冬溫春溫風溫溫熱濕溫之治,實超越前人,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學,觀者幸毋忽諸。(華玉堂)

徐評 此即俗名著寒之癥,偶爾受寒之小疾,不入經(jīng)絡(luò)之病也。何必牽引傷寒大癥,發(fā)諸議論,及細閱此編,竟無治傷寒一門,即此數(shù)方為傷寒之法,不禁失笑,夫醫(y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故仲景之書只有二種,傷寒論治傷寒之法也。金匱治雜癥之法也。而金匱之方,則又半從傷寒論中來,則傷寒乃病中之第一癥,而學醫(yī)者之第一功夫也。今此編獨闕此一門,則平日所習何書,所治何病耶,此老數(shù)十年醫(yī)道大行,豈無數(shù)千百大癥經(jīng)手,乃竟只錄此數(shù)方以了局,此非此老之過,乃編書之人胸中茫無定見耳。

風溫

僧(五二) 近日風溫上受,寸口脈獨大,肺受熱灼,聲出不揚,先與辛涼清上,當薄味調(diào)養(yǎng)旬日。(風溫傷肺)
牛蒡子 薄荷貝母 杏仁 冬桑葉沙參花粉山梔

楊 脈左實大,頭目如蒙,清竅不爽,此風溫仍在上焦,擬升降法。干荷葉 薄荷 象貝 連翹 鉤藤石膏

某 風溫從上而入,風屬陽,溫化熱,上焦近肺,肺氣不得舒轉(zhuǎn),周行氣阻,致身痛,脘悶,不饑,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醫(yī)謂六經(jīng),輒投羌防,泄陽氣,劫胃汁,溫邪忌汗,何遽忘之。
杏仁 香豉 郁金 山梔 栝蔞皮 蜜炒橘紅

葉 風溫入肺,肺氣不通,熱漸內(nèi)郁,如舌苔,頭脹咳嗽,發(fā)疹,心中懊,脘中痞滿,猶是氣不舒展,邪欲結(jié)痹,宿有痰飲,不欲飲水,議梔豉合涼膈方法。
出梔皮 豆豉 杏仁 黃芩 栝蔞皮 枳實

郭 風溫入肺,氣不肯降,形寒內(nèi)熱,胸痞,皆 郁之象,辛涼佐以微苦,手太陰主治。
黑山梔 香豉 杏仁 桑葉 栝蔞皮 郁金

秦(六三) 體質(zhì)血虛,風溫上受,滋清不應(yīng),氣分燥也。議清其上。(風溫化燥熱)
石膏 生甘草 薄荷 桑葉 杏仁 連翹

又 照前方去連翹薄荷加陳蔞皮郁金梔皮

某 風火上郁,耳后結(jié)核,目眶痛。(少陽風火)
薄荷 牛蒡子 前胡 象貝 連翹 黑梔皮 赤芍 生甘草

某 風溫熱伏,更劫其陰,日輕夜重,煩擾不寧。(風溫傷陰)
生地 阿膠 麥冬 白芍 炙草 蔗漿

馬(三五) 風溫熱灼之后,津液未復,陽明脈絡(luò)不旺,骨酸背楚,治以和補。
生黃 鮮生地 北沙參 玉竹 麥冬 歸身 蜜丸

某 陰虛風濕,氣從左升,桂枝湯加花粉杏仁。

風為天之陽氣,溫乃化熱之邪,兩陽熏灼,先傷上焦,種種變幻情狀,不外手三陰為病藪。頭脹汗出,身熱咳嗽,必然并見,當與辛涼輕劑,清解為先,大忌辛溫消散,劫爍清津,太陰無肅化之權(quán),救逆則有蔗汁廬根玉竹門冬之類也?嗪两担瑩p傷胃口,陽明頓失循序之司,救逆則有復脈建中之類。大凡此癥,驟變則為痙厥,緩變則為虛勞,則主治之方,總以甘藥為要,或兼寒或兼溫,在人通變可也。(邵新甫)

溫熱

某(二十) 脈數(shù)暮熱,頭痛腰疼,口燥,此屬溫邪。(溫邪入肺)
連翹 淡豆豉 淡黃芩 黑山梔 杏仁 桔梗

某 溫邪化熱,肺痹喘急,消渴胸滿,便溺不爽,肺與大腸見癥。
淡黃芩 知母 鮮生地 阿膠 天冬 花粉

謝 積勞傷陽,衛(wèi)疏,溫邪上受,內(nèi)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氣,氣窒不化,外寒似戰(zhàn)栗,其溫邪內(nèi)郁,必從熱化,今氣短胸滿,病邪在上,大便瀉出稀水,肺與大腸表里相應(yīng),亦由熱迫下泄耳。用辛涼輕劑為穩(wěn)。
杏仁 桔梗 香豉 橘紅 枳殼 薄荷 連翹 茯苓

龔 襁褓吸入溫邪,釀為肺脹危癥。
蘆根 仁 苡仁 冬瓜

施 久患虛損,原寢食安舒,自服陰柔膩補,不但減食不寐,脘中常悶,渴欲飲涼,此口鼻吸入溫邪,先干于肺,誤補則邪愈熾,氣機阻塞,弱質(zhì)不敢開泄,援引輕揚肅上,兼以威喜丸,淡以和氣,上焦得行,可進養(yǎng)胃法。
白沙參 苡仁 天花粉 桑葉 郁金 兼服威喜丸

王 溫邪發(fā)熱,津傷,口糜氣穢。(溫邪劫津)
卷心竹葉 嘉定花粉 知母 麥冬 金石斛 連翹

某 春溫身熱,六日不解,邪陷劫津,舌絳,骨節(jié)痛,以甘寒熄邪。
竹葉心 知母 花粉 滑石 生甘草 梨皮

丁 口鼻吸入熱穢,肺先受邪,氣痹不主宜通,其邪熱由中及于募原,布散營衛(wèi),遂為寒熱,既為邪踞,自然痞悶不饑,雖邪輕未為深害,留連不已,熱蒸形消,所謂病傷,漸至于損而后已。(熱傷胃津) 桂枝白虎湯。

又 氣分之熱稍平,日久胃津消乏,不饑不欲納食,大忌香燥破氣之藥,以景岳玉女煎,多進可效,忌食辛辣肥膩自安,竹葉石膏東加鮮枸杞根皮。

楊 伏邪發(fā)熱,煩渴,知饑無寐,乃胃津受傷所致,擬進竹葉石膏東加花粉。

葉 熱傷氣分,用甘寒方,白虎東加竹葉。

某 右脈未和,熱多口渴。若再劫胃汁,怕有脘痞不饑之事,當清熱生津,仍佐理痰,俟邪減便可再商。
麥冬 人參 石膏 知母 粳米 竹葉 半夏

葉(二八) 仲景云: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不寒癉熱,令人消爛肌肉,條例下不注方。但曰以飲食消息之,后賢謂甘寒生津,解煩熱是矣。今脈數(shù),舌紫渴飲,氣分熱邪未去,漸次轉(zhuǎn)入血分,斯甘寒清氣熱中,必佐存陰,為法中之法。
生地 石膏 生甘草 知母 粳米 白芍 竹葉心

毛(六十) 溫邪熱入營中,心熱悶,脅肋痛,平素痰火,與邪膠結(jié),致米飲下咽皆脹,老年五液已涸,忌汗忌下。(熱入心營)
生地 麥冬 杏仁 郁金汁 炒川貝 橘紅

馬 少陰伏邪,津液不騰,喉燥舌黑,不喜飲水,法當清解血中伏氣,莫使液涸。
犀角 生地 丹皮 竹葉 元參 連翹

陳(嫗) 熱入膻中,夜煩無寐,心悸怔,舌絳而干,不嗜湯飲,乃營中之熱,治在手經(jīng)。
犀角 鮮生地 黑元參 連翹 石菖蒲遠志
又 鮮生地 元參 天冬 麥冬 竹葉 茯神 金箔
又 陽升風動,治以咸寒。
生地 阿膠 天冬 人參 川斛 茯神 麥冬

張 營絡(luò)熱,心震動,復脈湯去姜桂參加白芍。

陸(六九) 高年熱病,八九日,舌燥煩渴,譫語,邪入心胞絡(luò)中,深怕液涸神昏,當滋清去邪,兼進牛黃丸,驅(qū)熱利竅。(熱邪入心胞)
竹葉心 鮮生地 連翹心 元參 犀角 石菖蒲

胡 脈數(shù),舌赤耳聾,胸悶,素有痰火,近日冬溫,引動宿病,加以勞復,小溲不利,議治胞絡(luò)之熱。
鮮生地(五錢) 竹葉心(一錢) 丹參(一錢半) 元參(一錢半) 石菖蒲根(六分) 陳膽星(六分)

顧 溫邪誤表劫津,邪入胞絡(luò)內(nèi)閉,至寶丹。

王 吸入溫邪,鼻通肺絡(luò),逆?zhèn)餍陌j(luò)中,震動君主,神明欲迷,彌漫之邪,攻之不解,清竅既蒙。絡(luò)內(nèi)亦痹,幼科不解,投以豁痰降火理氣,毫無一效,憶平脈篇,清邪中上,肺位最高,既入胞絡(luò),氣血交阻,逐穢利竅,須藉芳香,議用局方至寶丹。

施 溫邪如瘧,陰氣先傷,苦辛再傷陽及胃,內(nèi)風肆橫,肢掣瘈瘲,邪閉心胞絡(luò)中,痰潮神昏,乃熱氣蒸灼,無形無質(zhì),此消痰消食清火,竟走腸胃,與病情隔靴搔癢,速速與至寶丹三分,冷開水調(diào)服。若得神清,再商治法。

顧 飲酒又能納谷,是內(nèi)風主乎消爍,當春盡夏初,陽氣弛張,遂致偏中于右,診脈左弦且堅,肌腠隱約斑點,面色光亮而赤,舌胎灰黃,其中必夾伏溫邪,所怕內(nèi)閉神昏,治法以清絡(luò)宣竅,勿以攻風劫痰,扶助溫邪,平定廓清,冀其帶病久延而已。
犀角 生地 元參 連翹心 郁金 小青葉 竹葉心 石菖蒲

又 目瞑舌縮,神昏如醉,邪入心胞絡(luò)中,心神為蒙,謂之內(nèi)閉,前案已經(jīng)論及,溫邪郁蒸,乃無形質(zhì),而醫(yī)藥都是形質(zhì)氣味,正如隔靴搔癢,近代喻嘉言,議謂芳香逐穢宣竅,頗為合理,絕癥難挽,聊盡人工,至寶丹四丸,勻四服,涼開水,調(diào)化。

包 老年下虛,春溫上受,痰潮昏譫,舌絳黃苔,面赤微痙,先清上焦。(熱邪閉竅神昏)
天竺黃 銀花 竹葉心 連翹 竹瀝

張 溫邪自里而發(fā),喉腫口渴,舌心灰滯,上焦熱蒙,最怕竅閉昏痙,苦寒直降,攻其腸胃,與溫邪上郁無涉。
連翹 黑梔皮 牛蒡子 杏仁 花粉 馬勃 栝蔞皮 夏枯草 金汁 銀花露

張 周歲內(nèi),未得谷味精華,溫邪吸入,上焦先受,頭面頤頷腫浮,邪與氣血混處,刀針破傷經(jīng)絡(luò),溫邪內(nèi)閉熱壅,蔓延三焦,昏寐痰潮,舌刺卷縮,小溲點滴混濁,熱氣結(jié)錮在里。但膏連芩梔之屬,藥性直降,竟由胃達腸,而熱氣如煙如霧,原非形質(zhì)可蕩可掃,故牛黃產(chǎn)自牛腹,原從氣血而成,混處氣血之邪,藉此破其蘊結(jié),是得效之因由也。夫溫熱時癘,上行氣分,而漸及于血分,非如傷寒足六經(jīng),順傳經(jīng)絡(luò)者,大抵熱氣鴟張,必熏塞經(jīng)絡(luò)內(nèi)竅,故昏躁皆里竅之欲閉,欲宣內(nèi)閉,須得芳香,氣血久郁,必致瘍毒內(nèi)攻,謹陳大意參末議,用紫雪丹三分,微溫開水調(diào)服。

褚 溫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為咳喘,繼傳膻中則嗆血,乃心營肺衛(wèi)受邪,然邪在上焦,壅遏阻氣,必聚為熱,痰臭嗆渴,是欲內(nèi)閉。惜不以河間三焦立法,或謂傷寒主六經(jīng),或謂肺專泄氣血,致熱無出路,胸突腹大,危期至速矣。即有對病藥餌,氣涌沸騰,勢必涌吐無余,焉望有濟,夫溫熱穢濁,填塞內(nèi)竅,神識昏迷,脹悶欲絕者,須以芳香宣竅,佐牛黃金箔深入臟絡(luò),以搜錮閉之邪,今危篤若此,百中圖一而已,紫雪丹。

陳 溫邪逆?zhèn)麟,熱痰蔽阻空竅,所進寒涼消導,徒攻腸胃,毫無一效,痰乃熱熏津液所化。膻中乃空靈之所,是用藥之最難,至寶丹芳香,通其神明之竅,以驅(qū)熱痰之結(jié)極是。但稚年受溫邪,最易陰虧津耗,必兼滋清以理久伏溫邪為正。
犀角 鮮生地 元參 連翹心 丹皮 石菖蒲 化服至寶丹

某 濕為漸熱之氣,迷霧鬲間,神機不發(fā),三焦皆被邪侵,豈是小恙,視其舌伸縮如強,痰涎粘著,內(nèi)閉之象已見,宣通膻中,望其少蘇,無暇清至陰之熱。至寶丹四分 石菖蒲金銀花湯送下。

王(十八)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其熱從陰而來,故能食,形瘦,脈數(shù)左盛,兩月不解,治在血分。(熱陷血分)
鱉甲 青蒿 細生地 知母 丹皮 淡竹葉

許 溫邪已入血分,舌赤音低,神呆潮熱,即發(fā)斑疹,亦是血中熱邪,誤汗消食,必變昏厥。
犀角 細生地 元參 丹皮 郁金 石菖蒲

張 舌絳裂紋,面色枯槁,全無淖澤,形象畏冷,心中熱焚,邪深竟入厥陰,正氣已經(jīng)虛極,勉擬仲景復脈湯,合乎邪少虛多治法。(熱入厥陰) 復脈去人參生姜甘蔗汁代水煎。

又 熱病誤投,表散消導,正氣受傷,神昏舌強,勢如燎原,前進復脈法,略有轉(zhuǎn)機,宜遵前方,去桂加參,以扶正氣為主,復脈湯去桂加人參甘蔗汁代水煎藥。

又 進甘藥頗安,奈陰液已涸,舌強音縮,撫之干板,較諸已前齦肉映血有間,小便欲解掣痛。猶是陰氣欲絕,欲寐昏沉,午間煩燥,熱深入陰之征,未能穩(wěn)許愈期也。
生白芍 炙甘草 阿膠 雞子黃 人參 生地 麥冬 炒麻仁

某 誤下熱陷于里,而成結(jié)胸,所以身不大熱。但短氣胸滿煩躁,此皆邪熱內(nèi)燔,擾亂神明,內(nèi)閉之象,棘手重恙,仿仲景瀉心法,備參末議,再候明眼定裁。(誤下熱陷成結(jié)胸)
川連 黃芩 半夏 炮淡干姜 生姜 枳實

吳 神氣如迷,不饑不食,乃苦辛消導發(fā)散,劫奪胃津所致,蓋溫邪手經(jīng)為病,今世多以足六經(jīng)主治,故致此。(誤治傷胃津液)
細生地 竹葉心 麥冬 元參心 連翹心 郁金

王(嫗) 溫熱十三日,舌黃,心中悶痛,初病手經(jīng),不當用足經(jīng)方,老人怕其液涸,甘寒醒胃卻熱。
鮮生地 竹葉心 麥冬 郁金 川斛 菖蒲根

吳(十五) 近日天未寒冷,病虛氣不收藏,所感之邪謂冬溫,參苓益氣,薄荷桔梗杏仁泄氣,已屬背謬,加補骨脂溫澀腎臟,尤不通之極,自述夜寐深更, 有汗,稚年陰不充,陽易泄,論體質(zhì)可卻病。(冬溫傷液)
桑葉 大沙參 玉竹 苡仁 生甘草 糯米湯煎藥

陳(半歲) 冬溫入肺,膠痰化熱,因未納谷之身,不可重藥消痰通利。
炒麥冬 桑葉 大沙參 甜杏仁 地骨皮

某 脈數(shù)右大,煩渴舌絳,溫邪,氣血兩傷,與玉女煎。(氣血兩傷)
生地 竹葉 石膏 知母 丹皮 甘草

陳(二三) 陰虛溫邪,甘寒清上。(陰虛感溫邪)
白沙參 甜杏仁 玉竹 冬桑葉 南花粉 生甘草

關(guān) 陰虛挾溫邪,寒熱不止,雖不宜發(fā)散消食,徒補亦屬無益,擬進復脈湯法。
炙甘草 阿膠 生白芍 麥冬 炒生地 炒丹皮 青甘蔗汁煎

黃 體虛,溫邪內(nèi)伏,頭汗淋漓,心腹窒塞,上熱下冷,舌白煩渴,春陽升舉為病,猶是冬令少藏所致,色脈參視,極當謹慎。
阿膠 生地 麥冬 生牡蠣 生白芍 茯苓

張(五五) 勞倦內(nèi)傷,溫邪外受,兩月不愈,心中溫溫液液,津液無以上供,夜臥喉干燥,與復脈湯去姜桂參,三服后可加參。(勞倦感溫陰液燥)

汪 勞倦更感溫邪,陽升頭痛,寒熱戰(zhàn)栗,冷汗邪雖外達,陽氣亦泄致神倦欲眠,舌赤黃胎,口不知味,當以育陰除熱為主,辛散苦降非宜,復脈湯去參姜桂麻加青甘蔗漿。

曹 脈促數(shù),舌白不饑,寒熱汗出,初起腹痛,臍右有形,乃久傷勞倦,復感溫邪,今病兩旬又六。微咳有痰,并不渴飲,寒來微微齒痙,此營衛(wèi)二氣大衰,恐延虛脫,議固衛(wèi)陽,冀寒熱得平。(勞倦感溫營衛(wèi)胃陽兼虛)
黃耆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牡蠣 南棗

陳 熱病后,不饑能食,不寐,此胃氣不和。(病退胃不和)
香豉 黑山梔 半夏 枳實 廣皮白

華(五五) 口鼻受寒暄不正之氣,過募原,擾胃系,寒熱已罷,猶不飽不饑,舌邊赤,中心黃,余邪未清。食入變酸,乃邪熱不勝谷,以溫膽和之,半曲溫膽去甘草茯苓枳實,加郁金黑山梔。

林(氏) 腹?jié)M已久,非是暴癥,近日面頷腫脹,牙關(guān)緊閉,先有寒熱,隨現(xiàn)是象,診脈右搏數(shù),左小,乃溫邪觸自口鼻,上焦先受,氣血與熱膠固,致清竅不利,倏有痹塞之變,理當先治新邪,況頭面咽喉結(jié)邪,必辛涼輕劑以宣通。若藥味重濁,徒攻腸胃矣。仿東垣普濟消毒意。(熱毒壅結(jié)上焦)
連翹 牛蒡子 馬勃 射干 滑石 夏枯草 金銀花露 金汁

席 脈左數(shù),右緩弱,陽根未固,陰液漸涸,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數(shù),晡刻自熱,神煩囈語,夫溫邪久伏少陰,古人立法,全以育陰祛熱。但今見癥,陰分固有伏邪,真陽亦不肯收納,議仿劉河間濁藥輕投,不為上焦熱阻,下焦根蒂自立,冀其煩躁熱蒸漸緩。(陰虛邪伏)
熟地炭 茯苓 淡蓯蓉 遠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 飲子煎法

又 晚診,陰中伏邪,晡時而升,目赤羞明,舌絳而渴,與育陰清邪法。
生地炭 元參心 川石斛 炒麥冬 犀角 石菖蒲

又 脈左數(shù),右軟,舌干苔白,小溲淋瀝,吸氣喘促,煩汗,腎陰不承,心神熱灼蒙閉,議以三才湯。滋水制熱,三才加茯神黃柏金箔,晚進周少川牛黃清心丸一服。

又 昨黃昏后,診脈,較諸早上,左手數(shù)疾頓減,惟尺中垂而仍動,囈語不已。若有妄見,因思腎熱乘心,膻中微閉,神明為蒙,自屬昏亂,隨進周少川牛黃丸一服,俾迷漫無質(zhì)之熱,暫可泄降,服后頗安,辰刻診脈濡小,形質(zhì)大衰,舌邊色淡,下利稀水,夫救陰是要旨,讀仲景少陰下利篇,上下交征,關(guān)閘欲撒,必以堵塞陽明為治,以陽明司闔,有關(guān)無闔,下焦之陰,仍從走泄矣。議用桃花湯。
人參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

又 晚服照方加茯苓。

又 脈左沉數(shù),右小數(shù),暮熱微汗,時煩,辰刻神清,虛邪仍留陰分,議用清補。
人參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 豆皮 糯稻根

又 金匱麥門冬湯。

程(二八) 溫熱病,已傷少陰之陰,少壯陰未易復者,恰當夏令發(fā)泄,百益酒釀造有灰,辛熱劫陰泄氣,致形體頹然,藥難見效,每日餌雞距子生用,其湯飲用馬料豆湯。(邪熱兼酒熱傷陰)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者,重在冬不藏精也。蓋煩勞多欲之人,陰精久耗,入春則里氣大泄,木火內(nèi)燃,強陽無制,燔燎之勢,直從里發(fā),始見必壯熱煩冤,口干舌燥之候矣。故主治以存津液為第一,黃芩湯堅陰卻邪,即此義也。再者在內(nèi)之溫邪欲發(fā),在外之新邪又加,蔥豉湯最為捷徑,表分可以整肅,至于因循貽誤,豈止一端,或因氣燥津枯,或致陰傷液涸,先生用挽救諸法,如人參白虎湯,黃連阿膠湯,玉女煎,復脈法,申明條例甚詳,余則治痙厥以甘藥緩肝,昏閉用幽芳開竅,熱痰之溫膽,蓄血而論通瘀,井井有條,法真周到。(邵新甫)

徐評 細詳諸案,俱是熱邪誤治入臟之壞癥居多,時邪溫熱之癥絕少。

某 大凡暑與熱,乃地中之氣,吸受致病,亦必傷人氣分,氣結(jié)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饑不欲食,不大便,皆氣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義,然無形無質(zhì),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傷氣分上焦閉郁)
杏仁 通草 象貝 栝蔞皮 白蔻 郁金汁

姚 奔走氣亂,復飲燒酒,酒氣辛熱,有升無降,肺氣 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氣結(jié)自胸及腹,自利不爽,周身膚腠皆痛,汗大出不解,無非暑濕熱氣,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醫(yī)消導苦藥。但攻腸胃,在上痞結(jié)仍然,議淡滲佐以微辛,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黃卷 馬兜鈴 射干 苡仁

范 伏暑阻其氣分,煩渴,咳嘔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 石膏 炒半夏 黑梔皮 濃樸 竹茹

又 痰多咳嘔,是暑郁在上,醫(yī)家亂投沉降,所以無效。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郁金 香豉 黑山梔

王 舌白煩渴,心中脹悶,熱邪內(nèi)迫,氣分阻閉,當治肺經(jīng),倘逆?zhèn)麟校刂禄柝省?br>杏仁 郁金 滑石 黃芩 半夏 橘紅 栝蔞皮

陳(四五) 暑濕傷氣,肺先受病,諸氣皆痹,當午后陽升,煩喘更加,夫無形氣病,醫(yī)以重藥推消,多見不效。
西瓜翠衣 活水蘆根 杏仁 苡仁

又 酒客中虛,重鎮(zhèn)攻消,清氣愈傷,夫暑邪皆著氣分,茍肺司清肅,則其邪不攻自罷,議仍以 廓清為法。若雨露從天下降,炎○ 自蕩掃無余,威喜丸二錢十服。

某(二二) 身熱,頭脹脘悶,咳嗆,此暑邪外襲于肺衛(wèi),當清上焦。
絲瓜葉(三錢) 大杏仁(三錢) 香薷(七分) 通草(一錢半) 飛滑石(三錢) 白蔻仁(五分)

陳 脈左勁,右濡,頭痛脘悶,麻痹欲厥,舌白,此暑邪內(nèi)中,蒙閉清空,成瘧之象,平昔陰虛,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葉 連翹 飛滑石 野郁金汁 大杏仁 川貝母

龔(二四) 脈寸大,頭暈,脘中食不多下,暑熱氣從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葉 杏仁 郁金 滑石 香豉 山梔

張(四七) 三瘧之邪在陰,未經(jīng)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濕,水谷內(nèi)聚亦濕,即濕多成五泄之謂,瘡痍僅泄經(jīng)隧濕邪,而里之濕邪未驅(qū),長夏吸受暑邪,上蒙清空諸竅,咳嗽耳聾,的系新邪,非得與宿病同日而語。
連翹 飛滑石 嫩竹葉 荷葉邊汁 桑葉 杏仁 象貝 黑山梔

程(三六) 暑風必挾濕,濕必傷于氣分,斷瘧瘡發(fā),即濕邪內(nèi)發(fā)之征,濕伏熱蘊,致氣壅塞咽底脘中,及至進谷無礙,二便通調(diào),中下無病顯然。
白通草 西瓜翠衣 活水蘆根 苡仁

吳 連朝驟熱,必有暑氣內(nèi)侵,頭熱目瞑,吸短神迷,此正虛邪痹,清補兩難,先與益元散三四錢,用嫩竹葉心二錢,煎湯涼用三四小杯,常用綠豆煎湯服。

龔(六十) 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從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涼微苦,氣分上焦廓清則愈。惜乎專以陶書六經(jīng)看病,仍是與風寒先表后里之藥,致邪之在上,漫延結(jié)錮,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經(jīng),不須再辨其謬。經(jīng)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經(jīng)義以論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間法。
杏仁 栝蔞皮 半夏 姜汁 白蔻仁 石膏 知母 竹瀝 秋露水煎。

又 脈神頗安,昨午發(fā)疹,先有寒戰(zhàn),蓋此病起于濕熱,當此無汗,肌腠氣窒,至膚間皮脫如麩,猶未能全泄其邪,風疹再發(fā),乃濕因戰(zhàn)栗為解,一月以來病魔,而肌無膏澤,瘦削枯槁,古謂瘦人之病,慮涸其陰,陰液不充,補之以味,然腥 濁味,徒助上焦熱痰,無益培陰養(yǎng)液,況宿滯未去,腸胃氣尚窒鈍,必淡薄調(diào)理,上氣清爽,痰熱不至復聚,從來三時熱病,怕反復于病后之復,當此九仞,幸加意留神為上。
元參心 細生地 銀花 知母 生甘草 川貝 丹皮 橘紅(鹽水炒) 竹瀝 此煎藥方,只用二劑可停,未大便時,用地冬汁膏,大便后,可用三才湯。

池 伏暑至深秋而發(fā),頭痛煩渴少寐。
薄荷 淡竹葉 杏仁 連翹 黃芩 石膏 赤芍 木通

張 病幾一月,猶然耳聾,神識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間有音,此非傷寒暴感,皆夏秋間暑濕熱氣內(nèi)郁,新涼引動內(nèi)伏之邪,當以輕劑清解三焦,奈何醫(yī)者不曉伏氣為病。但以發(fā)散消食寒涼清火為事,致胃汁消亡,真陰盡爍,舌邊赤,齒板燥裂血,邪留營中,有內(nèi)閉瘈瘲 厥逆之變,況右脈小數(shù),左脈澀弱,熱固在里,當此陰傷日久,下之再犯亡陰之戒,從來頭面,都是清竅,既為邪蒙,精華氣血不肯流行,諸竅失司聰明矣。此輕清清解,斷斷然也。議清上焦氣血之壅為先,不投重劑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連翹心 元參 犀角 郁金 橘紅(蜜水炒) 黑梔皮 川貝 鮮菖蒲根 加竹瀝

又 昨進清上焦法,諸癥雖然略減,而神識猶未清爽,總由病久陰液內(nèi)耗,陽津外傷,聰明智慧之氣,俱被濁氣蒙蔽,所以子后午前稍清,他時皆不清明,以陽盛時,人身應(yīng)之也。擬進局方至寶丹,藉其芳香,足以護陽逐邪,庶無內(nèi)閉外脫之虞。至寶丹每服三分,燈心嫩竹葉湯送。

又 脈右緩大,左弱,面垢色已減,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為辛散溫燥所傷,心營肺衛(wèi),悉受熱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聾,清陽阻痹,九竅不利,首方宣解氣血,繼方芳香通竅,無形令其轉(zhuǎn)旋,三焦自有專司,豈與俗醫(yī)但曉邪滯攻擊而已,今已獲效,當與清養(yǎng)胃陰肺氣,體素豐盛,陽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氣降則上焦先受,試觀霜露下垂,草木皆改容色,人在氣交,法乎天地,兼參體質(zhì)施治。
枇杷葉 炒黃川貝 橘紅 郁金 茯苓 苡仁

王 暑風熱氣入肺,上熱,痰喘嗽。(暑風傷肺)
石膏 連翹 竹葉 杏仁 桑皮 苡仁 橘紅 生甘草

又 肺氣壅遏,身熱喘咳,溺少,葦莖葶藶大棗湯。

某(二五) 暑風外襲,肺衛(wèi)氣阻,頭脹咳嗆,畏風微熱,防作肺瘧。
絲瓜葉 大杏仁 香薷 桔梗 連翹 六一散

某 舌灰黃,頭痛咳逆,左肢掣痛,此煩勞陽動,暑風乘虛襲入,最慮風動中厥。
鮮荷葉(三錢) 鮮蓮子(五錢) 茯神(一錢半) 益元散(三錢) 川貝母(一錢半) 橘紅(一錢)

楊(女) 暑熱穢濁,阻塞肺部,氣痹腹?jié)M,宜以輕可去實。
西瓜翠衣 白通草 活水蘆根 生苡仁 臨好,加入石膏末二錢。

周(二三) 暑風熱,神呆。
鮮荷葉 苦丁茶 滑石 木通 杏仁 濃樸 廣皮 白蔻仁

郁(二六) 暑熱,頭脹,咳喉痛。
鮮荷葉 杏仁 射干 橘紅 桑皮 桔梗 木通 滑石

胡 不饑不食不便,此屬胃病,乃暑熱傷氣所致,味變酸濁,熱痰聚脘,苦辛自能泄降,非無據(jù)也。(暑熱阻氣中痞不運)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實。

王 身熱自汗,腹痛,大小便不利,脈虛,右大左小,暑熱內(nèi)閉,擬和表里法。
薄荷 枳實 黃芩 生白芍 竹葉心 黑山梔 通草 甘草

程(四二) 穢熱由清竅入,直犯募原,初頭痛肌脹,今不饑痞悶,以苦辛寒法。
杏仁 半夏 濃樸 橘紅 竹葉 黃芩 滑石

又 脈虛,舌赤消渴,伏暑熱氣,過衛(wèi)入營,治在手厥陰。
竹葉 犀角 生地 麥冬 元參

某(六一) 舌黃,脘悶,頭脹,口渴,溺短,此吸受穢氣所致。
飛滑石(三錢) 白蔻仁(七分) 杏仁(三錢) 濃樸(一錢半) 通草(一錢半) 廣皮白(一錢半)

某(三三) 穢暑吸入,內(nèi)結(jié)募原,脘悶腹痛,便泄不爽,法宜芳香逐穢,以疏中焦為主。
藿香梗 杏仁 濃樸 茯苓皮 半夏曲 廣皮 香附 麥芽

楊 秋暑內(nèi)爍,煩渴,喜得冷凍飲料,脈右小弱者,暑傷氣分,脈必芤虛也。此非結(jié)胸癥,宜辛寒以徹里邪。
石膏 知母 濃樸 杏仁 半夏 姜汁

沈(二三) 脈小色白,氣分不足,兼之胃弱少食,聞穢濁要刮痧,陰柔之藥,妨胃助濁,常以豬肚丸養(yǎng)胃,入夏令,熱更傷氣,每食遠進生脈四君子湯一劑,恪守日服,可杜夏季客暑之侵,生脈四君子湯 長服豬肚丸。

卜(二八) 春夏必吞酸,肢痿麻木,此體虛不耐陽氣升泄,乃熱傷氣分為病,宗東垣清暑益氣之議。
人參 黃耆 白術(shù) 甘草 麥冬 五味 青皮 陳皮 澤瀉 葛根 升麻 黃柏 歸身 神曲

任(十六) 沖年真陰未長,逢長夏濕熱交迫,斯氣泄煩倦,當靜坐涼爽,過月涼 至,炎○ 去,乃卻病之期,與清暑益氣之屬,清暑益氣湯。

徐(十四) 長夏濕熱令行,肢起膿窠,煩倦不嗜食,此體質(zhì)本怯,而濕與熱邪,皆傷氣分,當以注夏同參.用清暑益氣法。
人參 白術(shù) 廣皮 五味 麥冬 川連 黃柏 升麻 葛根 神曲 麥芽 谷芽
鮮荷葉汁泛丸。

施(四七) 以煩勞傷陽,交長夏發(fā)泄令加,見癥都是氣弱,亦熱傷氣也。煩渴有痰,先治其胃,蓋陽明經(jīng)脈,主乎束筋骨以流利機關(guān)耳。(煩勞傷暑胃虛) 金匱麥門冬湯

吳 診脈肝膽?yīng)毚,尺中動?shù),先天素弱,水虧,木少滋榮,當春深長夏,天地氣機泄越,身中煩倦食減,皆熱傷元氣所致,進以甘酸,充養(yǎng)胃陰,少俟秋肅天降,培植下焦,固納為宜。
炒麥冬 木瓜 北沙參 生甘草 烏梅

程 暑久入營,夜寐不安,不饑微痞,陰虛體質(zhì),議理心營。(暑入心營)
鮮生地 元參 川連 銀花 連翹 丹參

顧(十三) 陰虛遺熱,小便淋瀝,近日冒暑,初起寒熱頭痛,汗出不解,肌肉麻木,手足牽強,神昏如寐,成瘧則輕,痙厥則重。
犀角 元參 小生地 連翹心 竹葉心 石菖蒲 滑石 化牛黃丸 二服

某 初病伏暑,傷于氣分,微熱渴飲,邪犯肺也失治邪張,逆走膻中遂舌絳縮,小便忽閉,鼻煤裂血,口瘡耳聾神呆,由氣分之邪熱,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衛(wèi),心主營,營衛(wèi)二氣,晝夜行于經(jīng)絡(luò)之間,與邪相遇,或涼或熱,今則入于絡(luò),津液被劫,必漸昏寐,所謂內(nèi)閉外脫。
鮮生地 連翹 元參 犀角 石菖蒲 金銀花

汪 暑風久入營絡(luò),微熱忽涼,議用玉女煎。(暑風入營)
玉女煎去麥冬牛膝加丹皮竹葉。

金 熱止,津津汗出,伏暑已解,只因病魔日久,平素積勞,形色脈象虛衰,深慮變病,今飲食未進,寤寐未寧,議以斂液補虛。(暑病久延傷液)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 炒白芍 塊辰砂一兩,綿裹同煎。

又 熱久,胃汁被劫,不饑不便,亦病后常事耳。古人論病,必究寢食,今食未加餐難寐,神識未清,為病傷元氣,而熱病必消爍真陰,議用三才湯意。
人參 天冬 生地 麥冬 五味子

顧 右脈空大左脈小芤,寒熱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積勞內(nèi)虛,秋暑客邪,遂干臟陰,致神迷心熱煩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經(jīng)絡(luò)間病,頗慮熱深劫陰,而為痙厥,張司農(nóng)集諸賢論暑病,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此其明征,議清陰分之邪,仍以養(yǎng)正輔之。(暑熱深入劫陰)
阿膠 小生地 麥冬 人參 小川連 烏梅肉

某 暑濕熱氣,觸入上焦孔竅,頭脹脘悶不饑,腹痛惡心,延久不清,有瘧痢之憂,醫(yī)者不明三焦治法,混投發(fā)散消食,宜乎無效。(暑濕彌漫三焦)
杏仁 香豉 橘紅 黑山梔 半夏 濃樸 滑石 黃芩

張 舌白罩灰黑,胸脘痞悶,潮熱嘔惡,煩渴汗出,自利,伏暑內(nèi)發(fā),三焦均受,然清理上中為要。
杏仁 滑石 黃芩 半夏 濃樸 橘紅 黃連 郁金 通草

某(二六) 暑熱郁遏,頭脹脘痛,口渴溺短,當清三焦。
絲瓜葉 飛滑石 淡竹葉 茯苓皮 濃樸 藿香 廣皮 通草

何 暑濕皆客邪也。原無質(zhì),故初起頭脹胸滿。但傷上焦氣分耳。酒家少谷,胃氣素薄,一派消導,雜以辛散苦寒,胃再傷殘,在上濕熱,延及中下,遂協(xié)熱自利,三焦邪蒸,氣沖塞填胸,躁亂口渴,瓜果下脘,格拒相斗,此中宮大傷,況進熱飲略受,其為胃陽殘憊,而邪結(jié)內(nèi)踞可知矣?际铋T時風煩躁,清濁交亂者,昔賢每以來復丹五六十粒,轉(zhuǎn)運清濁為先,攻補難施之際,望其效靈耳。來復丹。

吳 目黃脘悶,咽中不爽,嘔逆,寒少熱多,暑濕客氣之傷,三焦不通,非風寒之癥。
大竹葉 黃芩 杏仁 滑石 陳皮 濃樸 半夏 姜汁

又 暑濕熱,皆氣也。并釀蓄濁痰于胃,遂口甜膩滯不饑,議以宣氣理痰。
川貝母 栝蔞皮 杏仁 黑山梔 澤瀉 另用二賢散

某(四一) 診脈弦,午后惡寒似熱,不饑,溺澀短赤,暑熱炎蒸,外襲肺衛(wèi),游行三焦,致氣分窒痹而然。當用和法,宜薄滋味庶杜瘧患。
杏仁 香薷 木通 飛滑石 茯苓 濃樸 白蔻仁 淡竹葉

又 照前方去香薷,加半夏。

楊(二八) 暑熱必挾濕,吸氣而受,先傷于上,故仲景傷寒,先分六經(jīng),河間溫熱,須究三焦。

大凡暑熱傷氣,濕著阻氣,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經(jīng),據(jù)述病樣,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為上焦受病顯著,緣平素善飲,胃中濕熱久伏,辛溫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下利稀水即協(xié)熱下利,故黃連苦寒,每進必利甚者,苦寒以勝其辛熱藥味尚留于胃底也。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為味清涼,為肺之母氣,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孫真人未診先問,最不誤事,再據(jù)主家說及病起兩旬,從無汗泄。經(jīng)云:暑當汗出勿止,氣分窒塞日久,熱侵入血中,咯痰帶血,舌紅赤,不甚渴飲,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熱病之瘀熱,留絡(luò)而為遺毒,注腑腸而為洞利,便為束手無策,再論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熱處濕中,蒸yin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不與少陽耳聾同例,青蒿減柴胡一等,亦是少陽本藥,且大病如大敵,選藥若選將,茍非慎重,鮮克有濟,議三焦厘清治,從河間法。(初三日)
飛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黃竹茹 川通草 瑩白金汁 金銀花露

又 暮診,診脈后,腹胸肌腠,發(fā)現(xiàn)癮疹,氣分濕熱,原有暗泄之機,早間所談,余邪遺熱,必兼解毒者為此,下午進藥后,診脈較大于早晨,神識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體捫之,熱甚于早間,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瘦人慮其液涸,然痰咯不清,養(yǎng)陰藥無往而非膩滯,議得早進清膈一劑,而三焦熱穢之蓄,當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竅逐穢斯錮熱可解,濁痰不粘,繼此調(diào)理之方,清營分,滋胃汁,始可瞻顧,其宿垢欲去,猶在旬日之外,古人謂下不嫌遲,非臆說也。紫雪丹一錢六分。
知母 竹葉心 連翹心 炒川貝 竹瀝 犀角 元參 金汁 銀花露

又 一劑后用。
竹葉心 知母 綠豆皮 元參 鮮生地 金銀花

又 一劑后,去銀花綠豆皮,加人參麥冬。

又 初十申刻診,經(jīng)月時邪,脈形小數(shù),小為病退,數(shù)為余熱,故皮腠麩蛻,氣血有流行之義,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機,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黃苔,熱蒸既久,胃津陰液俱傷,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猶痛,咯痰濃濃,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奪,恐真陰更涸矣。此存陰為主,而清腑兼之,故亂進食物,便是助熱,惟清淡之味,與病不悖,自來熱病,最怕食復勞復,舉世共聞,非臆說也。
細生地 元參心 知母 炒川貝 麥冬 地骨皮 銀花露 竹瀝

又 脈癥如昨,仍議滋清陰分余熱,佐清上脘熱痰。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銀花露加鹽水炒橘紅。

某 脈虛,傷暑,頭重脘悶,跗酸。
絲瓜葉(三錢) 大杏仁(三錢) 六一散(三錢) 茯苓皮(三錢) 漢防己(一錢半) 綿茵陳(一錢) 細木通(一錢) 白蔻仁(五分)

某 中惡暑厥。(暑厥) 蒼術(shù)白虎東加滑石。

王 暑邪寒熱,舌白不渴,吐血,此名暑瘵重癥。(暑瘵)
西瓜翠衣 竹葉心 青荷葉汁 杏仁 飛滑石 苡仁

萬 暑邪不解,陷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下利血水,最危之癥。(暑邪入厥陰)
川連 黃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烏梅 人參 枳實

江 暑邪深入厥陰,舌縮,少腹堅滿,聲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危期至速,勉擬暑門酸苦泄熱,輔正驅(qū)邪一法。
黃連 淡干姜 烏梅 生白芍 半夏 人參 枳實

某(十八) 勞傷挾暑,肺氣受戕,咳血口干,先清暑熱(暑兼血癥)
鮮荷葉 白扁豆 大沙參 茯神 苡仁

朱(三二) 三伏中,陰氣不生,陽氣不潛,其頭脹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濕熱必先傷氣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夜煩蒸,狀如溫瘧,沐浴繞動血絡(luò),宿病得時邪而來。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也。
鮮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參 連翹 竹葉心 荷葉汁

王(三九) 雖是咳痰失血,然強能食,不知饑,目黃晡熱,舌心黃,已現(xiàn)暑熱客邪癥象,此先宜清理肺胃,莫因久恙而投膩補。
杏仁 象貝母 郁金 川通草 桑葉 石膏 橘紅 苡仁

又 晚服枇杷葉膏 早六味加阿膠麥冬。

又 阿膠 雞子黃 小生地 麥冬 桑葉 炒黑丹皮

徐(三六) 勞傷挾暑,咳血不饑。
鮮荷葉汁(沖) 大沙參 生苡仁 六一散 綠豆皮 杏仁 橘紅 白蔻仁

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人在蒸yin熱迫之中。若正氣設(shè)或有隙,則邪從口鼻吸入,氣分先阻,上焦清肅不行,輸化之機,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蘊結(jié)而為濕也。人身一小天地,內(nèi)外相應(yīng),故暑病必挾濕者,即此義耳。前人有因動因靜之分,或傷或中之候,以及入心入肝,為瘧為痢,中痧霍亂,暴厥卒死,種種傳變之原,各有精義可參,茲不重悉,想大江以南,地卑氣薄,濕勝熱蒸,當此時候,更須防患于先,昔李笠翁記中所謂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病也必稀,此語最確,蓋暑濕之傷,驟者在當時為患,緩者于秋后為伏氣之疾,其候也。脈色必滯,口舌必膩,或有微寒,或單發(fā)熱,熱時脘痞氣窒,渴悶煩冤,每至午后則甚,入暮更劇,熱至天明,醫(yī)學招聘網(wǎng)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兩三候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倘如元氣不支,或調(diào)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傷寒,其勢覺緩,比之瘧疾,寒熱又不分明,其變幻與傷寒無二,其愈期反覺纏綿。若表之汗不易徹,攻之便易溏瀉,過清則肢冷嘔惡,過燥則唇齒燥裂,每遇秋來,最多是癥,求之古訓,不載者多,獨己任編名之曰秋時晚發(fā),感癥似瘧,總當以感癥之法治之,要知伏氣為病,四時皆有。但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安,夫暑與濕,為熏蒸粘膩之邪也。最難驟愈。若治不中,暑熱從陽上熏,而傷陰化燥,濕邪從52667788.cn/job/陰下沉,而傷陽變濁,以致神昏耳聾,舌干齦血,脘痞嘔惡,洞泄肢冷,棘手之候叢生,竟至潰敗莫救矣。參先生用意,宗劉河間三焦論立法,認明暑濕二氣,何者為重,再究其病,實在營氣何分。大凡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者火旺,邪歸營分為多,陽虛者濕勝,邪傷氣分為多,一則耐清,一則耐溫,臟性之陰陽,從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涼微苦,如竹葉連翹杏仁,薄荷之類,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瀉心之類,在下者以溫行寒性,質(zhì)重開下,如桂苓甘露飲之類,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

或有所夾,又須通變,至于治氣分有寒溫之別,寒者宗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溫者從乎二陳湯,及正氣散法,理營分知清補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黃,加入心之品,補者有三才復脈等方,又如濕熱沉混之蒼術(shù)石膏湯,氣血兩燔之玉女法,開閉逐穢,與牛黃及至寶紫雪等劑,扶虛進參附,及兩儀諸法,隨其變幻,審其陰陽,運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驥蕪詞,高明教正。(邵新甫)

徐評 所列諸案,皆平素伏暑之癥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絕少。若卒受之癥,則當以香茹飲為主,不可不知也。此老治暑邪,能用輕清涼潤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長。但暑邪深入,必有悶亂煩躁等癥,近于霍亂,此則更有治法,至于病重癥危,屬熱邪橫逆,不但人參不可輕用,而桂附干姜服之,無不立斃,乃亦仿仲景傷寒壞癥治法,輕于一試,當時不知有害與否,而耳食之徒,竟以為必用之藥,名本于此老,我見死者甚多,傷心慘目,不得不歸咎于作俑之人也。

馮(三一) 舌白頭脹,身痛肢疼,胸悶不食,溺阻,當開氣分除濕。(濕阻上焦肺不肅降)飛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葉 炒半夏 白通草

王(二十) 酒肉之濕助熱,內(nèi)蒸釀痰,阻塞氣分,不饑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論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氣化也。
杏仁 栝蔞皮 白蔻仁 飛滑石 半夏 濃樸

吳(五五) 酒客濕勝,變痰化火,性不喜甜,熱聚胃口犯肺,氣逆吐食,上中濕熱,主以淡滲,佐以苦溫。
大杏仁 金石斛 飛滑石 紫濃樸 活水蘆根

孔 心中熱,不饑不寐,目黃自利,濕熱內(nèi)伏。
淡黃芩 連翹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某(二九) 濕溫阻于肺衛(wèi),咽痛,足跗痹痛,當清上焦,濕走氣自和。(濕溫阻肺)
飛滑石 竹葉心 連翹 桔梗 射干 蘆根

周 病起旬日,猶然頭脹,漸至耳聾,正如內(nèi)經(jīng)病能篇所云,因于濕,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氣之象,況舌色帶白,咽喉欲閉,邪阻上竅空虛之所,諒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濕溫,不能自解,即有昏痙之變,醫(yī)莫泛稱時氣而已。
連翹 牛蒡子 銀花 馬勃 射干 金汁

李(三二) 時令濕熱之氣,觸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肅不行,不饑不食。但溫乃化熱之漸,致機竅不為靈動,與形質(zhì)滯濁有別,此清熱開郁,必佐芳香以逐穢為法。(濕熱穢氣阻竅)
栝蔞皮 桔梗 黑山梔 香豉 枳殼 郁金 降香

某 吸受穢邪,募原先病,嘔逆,邪氣分布,營衛(wèi)皆受,遂熱蒸頭脹,身痛經(jīng)旬,神識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飲,是氣分窒塞,當以芳香通神,淡滲宣竅,俾穢濕濁氣,由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豬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葉 牛黃丸二丸。

吳 濕邪中傷之后,脾胃不醒,不饑口渴,議清養(yǎng)胃津為穩(wěn)。(濕熱傷胃津)
鮮省頭草 知母 川斛 苡仁 炒麥冬

張(嫗) 體壯有濕,近長夏陰雨潮濕,著于經(jīng)絡(luò),身痛,自利發(fā)熱。仲景云:濕家大忌發(fā)散,汗之則變痙厥,脈來小弱而緩,濕邪凝遏陽氣,病名濕溫,濕中熱氣,橫沖心胞絡(luò),以致神昏,四肢不暖。亦手厥陰見癥,非與傷寒同法也。(濕溫邪入心胞)
犀角 連翹心 元參 石菖蒲 金銀花 野赤豆皮 煎送至寶丹。

蔡 陽虛挾濕,邪熱內(nèi)陷,所以神識如蒙,議用瀉心法。(濕熱內(nèi)陷)
人參 生干姜 黃芩 川連 枳實 生白芍

張(六一) 此濕蘊氣中,足太陰之氣,不為鼓動營運,試以痞結(jié)胸滿,仲景列于太陰篇中,概可推求其理矣。(濕郁脾陽)
半夏(醋炒) 茯苓 川連 濃樸 通草湯煎。

周 濕傷脾陽,腹膨,小溲不利。
茅術(shù) 濃樸 茯苓 澤瀉 豬苓 秦皮
又 五苓散。
又 二術(shù)膏。

范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黃稍退,而神倦不語,濕邪內(nèi)伏,足太陰之氣不運,經(jīng)言脾竅在舌。邪滯竅必少靈,以致語言欲謇,必當分利,佐辛香以默運坤陽,是太陰里癥之法。
于術(shù)(三錢) 濃樸(五分) 茯苓(三錢) 草果仁(七分) 木瓜(五分) 澤瀉(五分)

又 身體稍稍轉(zhuǎn)動,語謇神呆,猶是氣機未為靈轉(zhuǎn),色脈非是有余,而濕為陰邪,不徒偏寒偏熱已也。
生于術(shù) 茯苓 苡仁 郁金 炒遠志 石菖蒲汁

又 脾胃不醒,皆從前濕蒸之累,氣升咳痰,參藥緩進。
炒黃川貝 茯苓 苡仁 郁金 地骨皮 淡竹葉

又 濕滯于中,氣蒸于上,失降不得寐,口數(shù)白疳,仍不渴飲,開上郁,佐中運,利腸間,亦是宣通三焦也。
生于術(shù)(五錢) 苡仁(三錢) 寒水石(一錢半) 桔梗(七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廣皮白(一錢半)

曹(三十) 腸胃屬腑,濕久生熱,氣阻不爽,仍以通為法。(濕阻中焦陽氣)
生于術(shù) 川黃連 濃樸 淡生姜渣 廣皮白 酒煨大黃水法丸,服三錢。

李(四五) 脈小澀,痰多上涌,食入脘阻,大便不爽,上秋至今夏不愈,自述饑飽失和,曾病黃膽,以濕傷氣痹主治。
大杏仁 苡仁 半夏 姜汁 茯苓 橘紅 郁金 香豉

俞(五五) 酒濕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辛苦寒。小川連 半夏 姜汁 枳實 茯苓 香豉

某(五九) 舌白目黃,口渴溺赤,脈象呆鈍,此屬濕郁。
綿茵陳(三錢) 生白術(shù)(一錢) 寒水石(三錢) 飛滑石(三錢) 桂枝木(一錢) 茯苓皮(三錢) 木豬苓(三錢) 澤瀉(一錢)

李 酒客中虛,粵地潮濕,長夏涉水,外受之濕下起,水谷不運,中焦之濕內(nèi)聚,治法不以宣通經(jīng)腑,致濕阻氣分,郁而為熱,自脾胃不主運通,水濕橫漬于脈腠之間,二便不爽,濕熱濁氣。交扭混亂,前輩治中滿,必曰分消,此分字,明明謂分解之義。但亂藥既多,不能去病,就是脾胃受傷于藥,蔓延腿肢,腫極且痛,病深路遠,藥必從喉入胃,然后四布,病所未得藥益,清陽先已受傷,此湯藥難以進商也。議用丹溪小溫中丸三錢,專以疏利腸中,取其不致流散諸經(jīng),亦一理也。小溫中丸八服。

某(三六) 陽微體質(zhì),濕痰內(nèi)聚,便溏脘悶,肌麻舌干,清理濕邪,氣機升降自安。
金石斛 茯苓 半夏 廣皮白 鉤藤 白蒺

張 脈右緩,濕著阻氣。
濃樸 廣皮 煨草果 炒楂肉 藿香梗 炒神曲

某(二二) 不耐煩勞是本虛,脘悶便泄屬濕邪,先治濕,后治本。
藿香梗 廣皮 茯苓 大腹皮 濃樸 谷芽

陸 濕滯如痞。
山茵陳 草果仁 茯苓皮 大腹皮絨 濃樸 廣皮 豬苓 澤瀉

汪(三三) 舌黃脘悶,穢濕內(nèi)著,氣機不宣,如久釀?wù)簦鼗療釟,即有身熱之累?br>杏仁 藿香 茯苓皮 滑石 濃樸 廣皮白

某 閱病源,皆濕熱內(nèi)停之象,當去濕清熱為主,至于藥酒,蘊濕助熱,尤當永戒。
生白術(shù) 赤小豆皮 綿茵陳 黃柏 茯苓 澤瀉

某 脈濡,頭脹,胸身重著而痛,寒熱微嘔,此濕阻氣分。
濃樸 杏仁 白蔻仁 木通 茯苓皮 大腹皮 滑石 竹葉

某 長夏外受暑濕,與水谷之氣相并,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氣阻,熱從濕下蒸逼,不饑不食,目黃舌白,氣分之結(jié)。
濃樸 杏仁 廣皮 茯苓 半夏 姜汁

某 脈緩,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此水谷之氣不運,濕復阻氣,郁而成病,仍議宣通氣分,熱自濕中而來,徒進清熱不應(yīng)。
黃芩 滑石 茯苓皮 大腹皮 白蔻仁 通草 豬苓

方(四四) 形質(zhì)頹然,脈遲小澀,不食不寐,腹痛,大便窒痹,平昔嗜酒,少谷中虛,濕結(jié)陽傷。寒濕濁陰鳩聚為痛。
炒黑生附子 炒黑川椒 生淡干姜 蔥白 調(diào)入豬膽汁(一枚)

王(二五) 冷濕損陽,經(jīng)絡(luò)拘束,形寒酒客少谷,勞力所致。
桂枝 淡干姜 熟附子 生白術(shù)

莫(五十) 今年夏四月,寒熱不饑,是時令潮 氣蒸,內(nèi)應(yīng)脾胃,夫濕屬陰晦,必傷陽氣,吞酸形寒,乏陽營運,議鼓運轉(zhuǎn)旋脾胃一法,苓姜術(shù)桂湯。

某(十六) 地中濕氣,自足先腫,濕屬陰邪,陽不易復,畏寒,筋骨猶牽強無力,以金匱苓姜術(shù)桂湯。

陳(五一) 濁凝,氣結(jié)有形,酒肉挾濕。
蓽茇 生香附汁 木香 草果 茯苓 廣皮白

江 脈緩,臍上痛,腹微膨,便稀,溺短不爽,此乃濕郁脾胃之陽,致氣滯里急,宗古人導濕分消。用桂苓散方。
生茅術(shù) 官桂 茯苓 濃樸 廣皮白 飛滑石 豬苓 澤瀉 炒楂肉

林(五二) 中年清陽日薄,忽然脘中痞悶,乃清陽不自轉(zhuǎn)旋,酒肉濕濁之氣,得以凝聚矣。過飲溏瀉。濕傷脾胃,胃陽微,仲景法,以輕劑宣通其陽。若投破氣開降,最傷陽氣,有格拒之害,苓桂術(shù)甘湯

嚴(三一) 胸滿不饑,是陽不營運,嗜酒必挾濕凝阻其氣,久則三焦皆閉,用半硫丸,二便已通,議治上焦之陽,苓桂術(shù)甘湯。

王(六二) 病患述病中濃味無忌,腸胃滯雖下,而留濕未解,濕重濁,令氣下墜于肛,肛墜痛不已,胃不喜食,陽明失闔,舌上有白腐形色,議劫腸胃之濕。
生茅術(shù) 人參 濃樸 廣皮 炮姜灰 生炒黑附子

胡(二十) 受濕患瘡,久瘡陽乏氣泄,半年淹淹無力,食少,噯噫難化,此脾胃病,法以運中陽為要。
茯苓 桂枝 生于術(shù) 炙草 苡仁 生姜

汪 夏令脾胃司氣,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濕氣上干,食味重濁少運,所謂濕勝成五泄也。古云寒傷形,熱傷氣,芒種夏至,天漸熱,宜益氣分以充脾胃,此夏三月,必有康健之理,補中益氣湯。

某(五十) 穢濕邪吸受,由募原分布三焦,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不爽,當用正氣散法。(濕邪彌漫三焦)
藿香梗 濃樸 杏仁 廣皮白 茯苓皮 神曲 麥芽 綿茵陳

蔡 仲景云: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利者,血癥諦也。此癥是暑濕氣蒸,三焦彌漫,以致神 昏,乃諸竅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滿,大便不下,全是濕郁氣結(jié),彼夯醫(yī)猶然以滋味呆鈍滯藥。與氣分結(jié)邪相反極矣。議用甘露飲法。豬苓 浙茯苓 寒水石 晚蠶砂 皂莢子(去皮)

某(十四) 脘悶,便溏,身痛,脈象模糊,此屬濕蘊三焦。
濃樸 廣皮 藿香梗 茯苓皮 大豆黃卷 木防己 川通草 苡仁 牛 向年積聚,誤服燥熱諸藥,頻與清奪推陳致新乃安,身處江南濕熱之鄉(xiāng),飲啖仍用山右 濃重之味,留熱由腸升膈,三焦不消,議攻無形之熱,清心涼膈去芒硝加菖蒲。

韓(三一) 冷酒水濕傷中,上嘔食,下泄脂液,陽氣傷極,再加浮腫作脹則危。(酒濕傷陽郁生胃癰)
人參 茯苓 熟附子 生于術(shù) 生白芍 生姜

又 酒濕類聚,例以分利,診脈微,陽氣已敗,濕壅生熱至胃癰膿,清熱則陽亡即死,術(shù)苓運中祛濕,佐附迅走氣分,亦治濕一法。
茯苓 熟附子 生白術(shù) 左牡蠣 澤瀉 車前

龐(四四) 濕久脾陽消乏,中年未育子,腎真亦憊,仿安腎丸法。(陽衰濕傷脾腎)
鹿茸 胡蘆巴 附子 韭子 赤石脂 補骨脂 真茅術(shù) 茯苓 菟絲茴香

張(五四) 陽傷痿弱,有濕麻痹,血。
生白術(shù) 附子 干姜 茯苓

某(三八) 舌白身痛,足跗浮腫,從太溪穴水流如注,此濕邪伏于足少陰,當用溫蒸陽氣為主。
鹿茸 淡附子 草果 菟絲子 茯苓

楊 厥陰為病,必錯雜不一,瘧痢之后,肝臟必虛,發(fā)癥左脅有痞,腹中塊 外堅,脅下每常汨汨有聲,惡虛就實,常有寒熱,胃中不知饑,而又嘈雜吞酸,脈長而數(shù),顯然厥陰陽明濕熱下滲前陰,陽縮而為濕熱癥也。議用升發(fā)陽明胃氣,滲泄厥陰濕熱,其癥自愈。(肝胃濕熱)
蒼術(shù) 半夏 茯苓 橘紅 通草 當歸 柏子仁蒺藜 川楝子 茴香 即丸方。

浦(氏) 胸膈迷漫,胃痛嘔食,肢節(jié)屈曲處冷痛,經(jīng)落后,來時周身腰脊不舒,脈弦沉,痛即便溏,此濕郁阻閉,氣血不行,用藥先須斷酒。(濕郁肢節(jié)冷痛)
生茅術(shù) 炮黑川烏 姜汁 白芥子 濃樸 廣皮 蓽茇 茯苓

徐 溫瘧初愈,驟進濁膩食物,濕聚熱蒸,蘊于經(jīng)絡(luò),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起灰滯之形,面目痿黃色,顯然濕熱為痹,仲景謂濕家忌投發(fā)汗者,恐陽傷變病,蓋濕邪重著,汗之不卻,是苦味辛通為要耳。(濕熱入經(jīng)絡(luò)為痹)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連翹 山梔 苡仁 野赤豆皮

某(四七) 風暑濕渾雜,氣不主宣,咳嗽頭脹,不饑,右肢若廢,法當通陽驅(qū)邪。
杏仁(三錢) 苡仁(三錢)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濃樸(一錢) 半夏(一錢半) 漢防己(一錢半) 白蒺藜(二錢)

某 汗多身痛,自利,小溲全無,胸腹白疹,此風濕傷于氣分,醫(yī)用血分涼藥,希冀熱緩,殊不知 濕郁在脈為痛,濕家本有汗不解。(濕郁經(jīng)脈痛)
苡仁 竹葉 白蔻仁 滑石 茯苓 川通草

濕為重濁有質(zhì)之邪。若從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氣升騰,從內(nèi)而生者,皆由脾陽之不運。雖云霧露雨濕,上先受之,地中潮濕,下先受之,然霧露雨濕,亦必由地氣上升而致。若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皆成燥癥矣。何濕之有,其傷人也;驈纳,或從下或遍體皆受,此論外感之濕邪,著于肌軀者也。此雖未必即入于臟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當察其兼癥。若兼風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言外受之濕也。然水流濕,火就燥,有同氣相感之理,如其人飲食不節(jié),脾家有濕,脾主肌肉四肢,則外感肌軀之濕,亦漸次入于臟腑矣。亦有外不受濕,而但濕從內(nèi)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過度;蚴蕊嫴铚啵蚴成涔瞎疤鹉佒,治法總宜辨其體質(zhì)陰陽,斯可以知寒熱虛實之治。若其人色蒼赤而瘦,肌肉堅結(jié)者,其體屬陽,此外感濕邪,必易于化熱。若內(nèi)生濕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濕熱,濕火之癥。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軟者,其體屬陰。若外感濕邪,不易化熱。若內(nèi)生之濕,多因茶湯生冷太過,必患寒濕之癥,人身若一小天地,今觀先生治法。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也。若脾陽不運,濕滯中焦者,用術(shù)樸姜半之屬,以溫運之,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泄之,亦猶低 濕處,必得烈日曬之,或以剛燥之土培之,或開溝渠以泄之耳。其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或再加風藥,甘酸膩濁,在所不用,總之腎陽充旺,脾土健運,自無寒濕諸癥,肺金清肅之氣下降,膀胱之氣化通調(diào),自無濕火濕熱暑濕諸癥。若夫失治變幻,則有腫脹黃膽泄瀉淋閉痰飲等類,俱于各門兼參之可也。(華岫云)

徐評 方案重復,令閱者生厭,編書者意欲何為,治濕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疏肺氣而和膀胱,此為良法,惟健脾消痰培土之方未備,則于固本之法,猶有缺耳。

某 脈右數(shù)大,議清氣分中燥熱。(氣分熱)
桑葉 杏仁 大沙參 象貝母 香豉 黑梔皮 卞 夏熱秋燥致傷,都因陰分不足。(肺胃津液虛) 冬桑葉 玉竹 生甘草 白沙參 生扁豆 地骨皮 麥冬 花粉

某 燥火上郁,齦脹咽痛,當辛涼清上。(火郁上焦)
荷梗 連翹殼 生甘草 黑梔皮 桔梗 綠豆皮

王(六七) 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陽氣過動,致五液皆涸而為燥,冬月無妨,夏月深處林壑,心境凝然,可以延年。(心陽過動傷液) 每早服牛乳一杯。

陳 秋燥復傷,宿恙再發(fā),未可補澀,姑與甘藥養(yǎng)胃。(胃陰虛)
麥冬 玉竹 北沙參 生甘草 茯神 糯稻根須

某 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此為定評,今陽明胃腑之虛,因久病嘔逆,投以辛耗破氣,津液劫傷,胃氣不主下行,致腸中傳送失司。經(jīng)云:六腑以通為補,半月小效,全在一通補工夫,豈徒理燥而已,議甘寒清補胃陰。
鮮生地 天冬 人參 甜梨肉 生白蜜

張 脈數(shù)虛,舌紅口渴,上 干涸,腹熱不饑,此津液被劫,陰不上承,心下溫溫液液,用炙甘草湯。(熱劫陰液)
炙甘草 阿膠 生地 麥冬 人參 麻仁

某(氏) 心中煩熱,正值經(jīng)來,而熱渴不已。若清肺氣大謬,用復脈法。
炙甘草 生地 阿膠 麥冬 棗仁 蔗漿

某 陽津陰液重傷,余熱淹留不解,臨晚潮熱,舌色若赭,頻飲救亢陽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脈俱虛,難投白虎,議以仲景復脈一法,為邪少虛多,使少陰厥陰二臟之陰少蘇,冀得胃關(guān)復振,因左關(guān)尺空數(shù)不藏,非久延所宜耳。
人參 生地 阿膠 麥冬 炙草 桂枝 生姜 大棗

燥為干澀不通之疾,內(nèi)傷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時風熱過勝,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傷人上焦氣分,其法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喻氏清燥救肺湯,及先生用玉竹門冬桑葉薄荷梨皮甘草之類是也。內(nèi)傷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病從下焦陰分先起,其法以純陰靜藥,柔養(yǎng)肝腎為宜,大補地黃丸,六味丸之類是也。要知是癥大忌者苦澀,最喜者甘柔。若氣分失治,則延及于血,下病失治,則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噫膈之萌,總由此致。大凡津液結(jié)而為患者,必佐辛通之氣味,精血竭而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風藥而成功,在腑以緩通為要務(wù),古之滋燥養(yǎng)營湯,潤腸丸,五仁湯,瓊玉膏,一 丹,牛羊乳汁等法,各有專司也。(邵新甫)

徐評 有因風而燥,當兼治風案中未備。

朱 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彌漫神識,不是風寒客邪,亦非停滯里癥,故發(fā)散消導。即犯劫津之戒,與傷寒六經(jīng)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穢邪,逆走膻中。當清血絡(luò),以防結(jié)閉,然必大用解毒,以驅(qū)其穢,必九日外不致昏憒,冀其邪去正復。(癘邪入膻漸干心胞)
犀角 連翹 生地 玄參 菖蒲 郁金 銀花 金汁

姚 疫毒,口糜丹疹,喉啞,治在上焦。
犀角 鮮生地 玄參 連翹 石菖蒲 銀花 金汁 至寶丹

譚 口鼻吸入穢濁,自肺系漸干心胞絡(luò),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竅閉神昏之象,疫毒傳染之癥。不與風寒停滯同法。
玄參 連翹 郁金 銀花 石菖蒲 靛葉 射干 牛蒡 沖入真白金汁一杯

楊 吸入疫癘,三焦皆受,久則血分漸瘀,愈結(jié)愈熱,當以咸苦之制,仍是輕揚理上,仿古大制小用之意。
玄參 西瓜翠衣 金銀花露 瑩白金汁

金(氏) 人靜則神昏,癘邪竟入膻,王先生方甚妙,愚意兼以芳香宣竅逐穢。(至寶丹)

疫癘一癥,都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傷寒六經(jīng),可表可下,夫疫為穢濁之氣,古人所以飲芳香,采蘭草,以襲芬芳之氣者,重滌穢也。及其傳變,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是以邪在上焦者,為喉啞,為口糜。若逆?zhèn)麟姓,為神昏舌絳,為喉痛丹疹,今觀先生立方,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如犀角菖蒲銀花郁金等類,兼進至寶丹,從表透里,以有靈之物,內(nèi)通心竅,搜剔幽隱,通者通,鎮(zhèn)者鎮(zhèn)。若邪入營中,三焦相溷,熱愈結(jié),邪愈深者,理宜咸苦大制之法,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玄參金銀花露金汁栝蔞皮,輕揚理上,所謂仿古法而不泥其法者也?际前Y,惟張景岳喻嘉言吳又可論之最詳,然宗張喻二氏,恐有遺邪留患。若宗吳氏,又恐邪去正傷,惟在臨癥權(quán)衡,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方不愧為良醫(yī)矣。(鄒滋九)

徐評 治時疫不外此等方。若癘疫則一時傳染惡毒,非用通靈金石之品,虔制數(shù)種,隨癥施用,不能奏效也。

痧疹瘰

張 伏氣熱蘊三焦,心凜熱發(fā),煩渴,遍體赤,夜躁不寐,兩脈數(shù)搏。(三焦伏熱)
羊角 犀角 連翹心 玄參心 鮮生地 金銀花 花粉 石菖蒲

又 寒熱,必有形象攻觸,及于胃脘之下,口渴,喜飲暖湯, 已發(fā)現(xiàn),病不肯退,此邪氣久伏厥陰之界矣。
桂枝 川連 黃芩 花粉 牡蠣 枳實

嚴 濕溫雜受,身發(fā)斑疹,飲水渴不解,夜煩不成寐,病中強食,反助邪威,議用涼膈疏斑方法。(濕溫)
連翹 薄荷 杏仁 郁金 枳實汁 炒牛蒡 山梔 石膏

又 舌邊赤,昏譫,早輕夜重,斑疹隱約,是溫濕已入血絡(luò),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漸至結(jié)閉,為昏痙之危,苦味沉寒,竟入中焦,消導辛溫,徒劫胃汁,皆溫邪大禁,議清疏血分輕劑以透斑,更參入芳香逐穢,以開內(nèi)竅,近代喻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參 連翹 銀花 石菖蒲 先煎至六分,后和入雪白金汁一杯,臨服研入周少川牛黃丸一丸。

江 溫邪發(fā)疹,濕熱內(nèi)蘊,便閉不通,先開上焦。
杏仁 蘇子 栝蔞皮 紫菀 山梔

某 風溫發(fā)痧。(風溫)
薄荷 連翹 杏仁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梔

某 風溫發(fā)疹。
薄荷 赤芍 連翹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梔

費 暴寒驟加,伏熱更熾,邪郁則氣血壅遏,痧疹不肯外達,痰氣交阻,神迷喘促,漸入心胞絡(luò)中,有內(nèi)閉外脫之憂,熱注下迫,自利粘膩不爽,法當開其結(jié)閉,消毒解其膻中之壅,必得神清,方保無變。(熱邪入胞絡(luò))
連翹心 飛滑石 石菖蒲 炒金銀花 射干 通草 煎化牛黃丸一丸。

朱(十二) 痧后痰多,咳嗽氣急。(濕熱郁肺)
蘆根(一兩) 杏仁(一錢半) 桔梗(一錢) 飛滑石(一錢半) 桑皮(八分) 通草(一錢)

某 痧后伏火未清,內(nèi)熱身痛。(痧后陰傷)
玉竹 白沙參 地骨皮 川斛 麥冬 生甘草

某 痧后熱不止,陰傷。
生白芍 炙甘草 生扁豆 炒麥冬 川斛 谷芽

章 涼風外襲,伏熱內(nèi)蒸,秋金主令,內(nèi)應(yīng)乎肺,喘咳身熱,始而晝熱,繼而暮熱,自氣分漸及血分,齦肉紫而肌壘發(fā)疹,辛寒清散為是。(外寒內(nèi)熱)
薄荷 連翹 石膏 淡竹葉 杏仁 桑皮 苡仁

吳 病在暴冷而發(fā),肌表頭面不透,是外蘊為寒,內(nèi)伏為熱,肺病主衛(wèi),衛(wèi)氣分兩解為是。
麻黃 石膏 牛蒡子 枳殼汁 杏仁 射干 桔梗 生甘草

尹 環(huán)口燥裂而痛,頭面身半以上,發(fā)出癮疹赤紋,乃陽明血熱,久蘊成毒,瘦人偏熱,頗有是癥,何謂醫(yī)人不識。(陽明血熱) 犀角地黃湯。

江 溫邪自利,癮疹。(溫邪內(nèi)陷)
黃芩 連翹 牛蒡子 桔梗 香豉 薄荷 杏仁 橘紅 通草

李(二七) 發(fā)瘰熱腫,獨現(xiàn)正面,每遇九十月大發(fā),五六月漸愈,七八年來如是,因思夏令,陽氣宣越。營衛(wèi)流行無間,秋冬氣凜外薄,氣血凝滯,此濕熱漫無發(fā)泄,乃少陽木火之郁,及陽明蘊蒸之濕,故上焦尤甚耳。法以辛涼,佐以苦寒,俾陽分郁熱得疏,庶幾發(fā)作勢緩。(膽火胃濕郁蒸)
夏枯草 鮮菊葉 苦丁茶 鮮荷葉邊 羚羊角 黑梔皮 郁金 苡仁

唐(四五) 麻木忽高腫發(fā)瘰,必有風濕襲入皮膜,乃軀殼病,昔人每以宣行通劑。(風濕)
姜黃 羚羊角 川桂枝 撫芎 半夏 白芥子

某(十九) 風塊瘙癢,咳嗽腹痛,邪著表里,當用雙和。
牛蒡子 杏仁 連翹 桔梗 桑枝 象貝母 煎藥送通圣丸。

者,有觸目之色,而無礙手之質(zhì),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見于四肢,總以鮮紅起發(fā)者為吉,色紫成片者為重,色黑者為兇,色青者為不治,蓋有諸內(nèi)而 形諸外,可決其臟腑之安危,邪正之勝負也。殆傷寒瘟疫諸癥,失于宣解,邪蘊于胃腑,而走入營中,每有是患耳。考方書之治,其法不一,大抵由失表而致者,當求之汗,失下而致者,必取乎攻,火甚清之,毒甚化之,營氣不足者,助其虛而和之,托之,至于陰 一說,見象甚微。若必指定些些之 點為陰,猶恐不能無誤,想前人此例,無非覺后人勿執(zhí)見 為 實熱之義也。吾故曰,必參之脈象及兼證方妥,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而如粟象,癮者,即疹之屬,腫而易癢,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不外乎太陰陽明之患,故繆氏專以肺胃論 治為精也。若先生之法,本乎四氣,隨其時令之勝復,酌以辛涼辛勝,及甘寒苦寒咸寒淡 滲等法而治之,凡吾幼科諸友,于此尤當究心焉。(邵新甫)

汪(五八) 宿哮久矣不發(fā),心悸震動,似乎懊 之象,此屬痰火,治以宣通郁遏,勿徒呆補。(痰火)
半夏 川連 石菖蒲 蛤粉 枳實 茯苓 川郁金 橘紅 竹瀝姜汁法丸。

劉 痰火郁遏,氣滯,吸煙上熱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古稱痰因氣滯熱郁,治當清熱理氣為先。
川連 白術(shù) 枳實 濃樸 茯苓 半夏 淡姜湯泛丸。

沈(三四) 痰火久嗽,海蛤丸。

張(嫗) 痰火風眩暈,防仆跌。明天麻 炒半夏 茯苓 橘紅 羚羊角 鉤藤 竹瀝

陳(嫗) 老年痰火咳逆,痰有穢氣。
蘆根 苡仁 桃仁 絲瓜子 葶藶 大棗

又 下虛不納,濁泛嘔逆,痰穢氣。
熟地炭 紫衣胡桃肉 炒杞子 炒牛膝 川斛 茯神

某 痰火上逆蒙竅,耳鳴頭暈,二陳加天麻鉤藤甘菊羚羊蔞皮。

某 夏至節(jié),兩關(guān)脈弦長,五火燔燎,而肝陽胃陽尤甚,動怒抽掣為肝病,食辛香濃味即病至。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頃刻可掃除,惟靜養(yǎng)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發(fā)之勢必緩,由漸加功議藥,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連 郁金 山梔 北秦皮 牛黃 膽星 橘紅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 方諸水法丸,竹葉燈心湯送。

何(嫗) 診脈右關(guān)弦滑,痰多,舌干微強,語言似謇,蓋因痰火上蒙,津液不得上承,高年頗慮風痱。宜清上宣通,勿進剛燥及膩滯之藥。
半夏 金石斛 橘紅 黑山梔 茯苓 郁金 生甘草 石菖蒲 竹瀝 姜汁

張 昏昏如寐,神憒如迷,痰熱內(nèi)閉,勢非輕渺。(痰熱內(nèi)閉神昏)
半夏 石菖蒲 桔梗 枳實 郁金 橘紅 竹瀝 姜汁

某 郁痰。(郁痰)
半夏曲 郁金 石菖蒲 明天麻 白蒺藜 橘紅 茯苓 鉤藤 陶 脈左弦堅搏,痰多,食不易運,此郁慮已甚,肝侮脾胃,有年最宜開懷,不致延及噎膈
半夏 姜汁 茯苓 杏仁 郁金 橘紅

又 脈如前,痰氣未降,前方去杏仁加白芥子。

金(四六) 濕熱內(nèi)蒸,痰火日伙,根本漸怯,陽泄為汗,陰泄遺濁,酒客喜于爽口食物,醫(yī)藥中滋膩補方,決不適用也。(濕熱蒸痰)豬肚丸方。

葉 久寓南土,水谷之濕,蒸熱聚痰,脈沉弦,目黃,肢末易有瘡疾,皆濕熱盛,致氣隧不得流暢。法當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輩痰因熱起,清熱為要。
生茅術(shù) 黃柏 栝蔞實 山梔 萊菔子 川連 半夏 濃樸 橘紅 竹瀝姜汁丸。

某 病后,濃味蒸痰。
風化硝 栝蔞仁霜 枳實 郁金 生茯苓 姜汁炒山梔 竹瀝法丸。

汪 脈脹,濕阻熱痰。
半夏 茯苓 黑山梔 橘紅 制蒺藜 遠志 降香

徐 陽動內(nèi)風,用滋養(yǎng)肝腎陰藥,壯水和陽,亦屬近理,夏季脾胃主司,肝膽火風,易于貫膈犯中,中土受木火之侮,陽明脈衰,痰多,經(jīng)脈不利矣。議清少陽郁熱,使中宮自安。若畏虛滋膩。上中愈實,下焦愈虛,二陳去甘草加金斛桑葉丹皮。(木火犯中胃虛生痰)

又 脈左浮弦數(shù),痰多,脘中不爽,煩則火升眩暈,靜坐神識安舒,議少陽陽明同治。
羚羊角 連翹 廣皮 炒半夏曲 黑山梔皮 香豉

又 脈兩手已和,惟煩動恍惚欲暈,議用靜藥,益陰和陽。
人參 熟地 天冬 金箔

汪 痰火上盛,腎氣少攝,朝用通攝下焦,暮服清肅上焦方法。(肝腎虛上有痰火)
羚羊角 半夏 茯苓 橘紅 黑梔皮 郁金 苦丁茶煎湯法丸暮服
熟地 淡蓯蓉 杞子 五味 牛膝 茯苓 遠志 線膠 蜜丸,早服。

曹(五一) 色鮮明,屬上有痰飲,蓋上實則下虛,半百年歲,未得種玉,診得脈左小不靜,右部弦滑,法當清肺胃之熱痰,益腎肝之精血,仿曼倩衛(wèi)生方法。
燕窩膠 甜梨膏 人參 黃耆 麥冬 山藥 茯苓 于術(shù) 黃節(jié) 黑節(jié) 鹿尾膠 羊內(nèi)腎 淡蓯蓉 故紙(胡桃蒸) 青鹽

芮 向來痰多食少,而參術(shù)服餌未合,此 質(zhì)為陽,不受溫熱剛燥之劑,上年冬季溫暖,入春痰愈多,體中微倦,由乎藏聚未固,春氣自地升舉之征,法當攝腎固真,乃治痰之本,方為有益。(腎虛痰多)
熟地 茯苓 補骨脂 胡桃肉 杞子 五味 牛膝 遠志 車前 蜜丸。

痰癥之情狀,變幻不一,古人不究標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論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驗,遂有稱痰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標,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則不消痰而痰自無矣。余詳考之,夫痰乃飲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氣之邪,則脾肺胃升降之機失度,致飲食輸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膩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質(zhì)脾胃陽虛,濕濁凝滯而生者,有因郁則氣火不舒,而蒸變者,又有腎虛水泛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則腎中陰濁上逆耳。非腎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陰虛勞癥,龍相之火,上炎爍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濃濃。若欲消之,不惟無益,而徒傷津液,其余一切諸痰,初起皆由濕而生,雖有風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氣而化,非風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與氣一時壅閉咽喉者,不得不暫用豁痰降氣之劑以開之。余皆當治其本,故古人有見痰休治痰之論,此誠千古之明訓,蓋痰本飲食濕濁所化,人豈能禁絕飲食。若專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則痰或可清,如寒痰溫之,熱痰清之,濕痰燥之,燥痰潤之,風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觀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開郁清火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濕因熱者,則用燥濕清熱,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腎虛而生痰者,則純乎鎮(zhèn)攝固補,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濕者,更當于痰飲門兼參而治之。(華岫云)

徐評 所列方案,皆治肺胃浮痰之藥。若透經(jīng)入絡(luò),盤踞臟腑,及三焦隱處之老痰,尚有峻厲制煉之方,此等方不能奏效也。

痰飲

某(六一) 高年衛(wèi)陽式微,寒邪外侵,引動飲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云:治飲不治咳,當以溫藥通和 之。(外寒引動宿飲上逆)
杏仁(三錢) 粗桂枝(一錢) 淡干姜(一錢半) 茯苓(三錢) 苡仁(三錢)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聾鳴響,是水虧木火蒙竅,冬陽不潛,亦屬下元之虛。但今咳聾,喉下有痰音,脅痛。臥著氣沖,乃沖陽升而痰飲泛,脈浮,當此驟冷,恐有外寒引動內(nèi)飲,議開太陽以肅上。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 當午時服。

某(二一) 新涼外束,肺受寒冷,氣餒不降,宿飲上干,而病發(fā)矣。法當曖護背心,宿病可卻。
淡生姜粉 半夏 蛤蜊粉 茯苓 桂枝木 苡仁煎湯。

某(五十) 背寒咳逆,此屬飲象,先當辛通飲邪,以降肺氣。(飲上逆肺氣不降)
鮮枇杷葉 杏仁 茯苓 橘紅 生姜 半夏

某(五二) 脈右大弦,氣喘,咳唾濁沫,不能著枕,喜飲湯水,遇寒病發(fā),此屬飲邪留于肺衛(wèi),如見咳,投以清潤,愈投愈劇矣。
葶藶子 山東大棗

徐(氏) 痰飲上吐,喘不得臥,乃溫邪阻蔽肺氣,氣不下降,壅滯不能著右,議用宣通,開氣分方法。
小青龍去細辛麻黃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嫗) 冬溫,陽不潛伏,伏飲上泛。仲景云:脈沉屬飲,面色鮮明為飲,飲家咳甚,當治其飲,不當治咳,緣高年下焦根蒂已虛,因溫暖氣泄,不主收藏,飲邪上擾乘肺,肺氣不降,一身之氣交阻。熏灼不休,絡(luò)血上沸。經(jīng)云:不得臥,臥則喘甚痹塞,乃肺氣之逆亂也。若以見病圖病,昧于色診候氣,必致由咳變幻,腹腫脹滿,漸不可挽,明眼醫(yī)者,勿得忽為泛泛可也。茲就管見,略述大意,議開太陽,以使飲濁下趨,仍無礙于冬溫,從仲景小青龍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
白芍 炙草

方(氏) 冷暖失和,飲泛氣逆,為浮腫喘咳,腹脹,臥則沖嗆,議用越婢方。
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施(四七) 勞煩太甚胃陽受傷,外衛(wèi)單薄,怯寒畏冷,食物少運痰飲內(nèi)起,氣阻濁凝胸背皆痛,辛甘理陽已效,當此長夏,脾胃主令,崇其生氣,體旺病可全好。(脾胃陽虛) 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黃(三四) 身居沿海,氛瘴霧露客邪,侵入清陽,陽傷畏寒,久嗽病患不知卻病護身,猶然用力承辦。里結(jié)飲邪,沉痼不卻病,茯苓桂枝湯。

胡(四六) 脈沉而微,微則陽氣不足,沉乃寒水陰凝,心痛怔忡,漸及兩脅下墜,由陽衰不主營運,痰飲聚氣欲阻,致痛之來,其心震之謂,亦如波撼岳陽之義,議用外臺茯苓飲合桂苓方。
人參 茯苓 半夏 枳實 桂枝 姜汁

白(二六) 脈沉小弦,為陰濁飲邪, 質(zhì)陽不充旺,胸中清氣不得舒展曠達,偶觸入寒冷,或誤進寒物飲邪暴冷,凝結(jié)胸痞,當平日食物,忌用酒肉腥濁,便清陽流行,常服仲景苓桂術(shù)甘湯百劑。若病來因冷,即服大順散。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脈帶弦,平素有飲,為陽氣不足之體,年紀漸多,防有風痹,此酒肉宜少用,勞怒當深戒矣。議外臺茯苓飲方。
人參 茯苓 廣皮 枳實 半夏 金石斛

朱(四九) 煩勞太過,陽傷,痰飲日聚,陽蹺脈空,寤不成寐衛(wèi)陽失護,毛發(fā)自墜,乃日就其衰奪矣。初進通飲濁以蘇陽,接服外臺茯苓飲。

吳(氏) 脈弦,背中冷,左偏微痛,食少欲嘔,四肢牽強,此飲邪內(nèi)結(jié),議通陽氣。
桂枝 茯苓 半夏 姜汁 炙草 大棗

某 眩暈惡心胸脘不爽,脈右弦左弱,面色紅亮,此乃痰飲上泛,有厥中之事。
炒半夏 制蒺藜 橘紅 煨天麻 石菖蒲 茯苓 姜汁

尤 口中味淡,是胃陽虛,夫濁飲下降痛緩,向有飲濕為患。若不急進溫通理陽,濁飲必致復聚,議大半夏湯法。
人參 半夏 茯苓 枳實 姜汁

張(二七) 酒客谷少中虛,常進疏散表藥,外衛(wèi)之陽亦傷,其痰飲發(fā)時,胸中痞塞,自述或饑遇冷病來,其為陽氣受病何疑,不必見痰搜逐。但護中焦脾胃,使陽氣健運不息,陰濁痰涎,焉有竊踞之理。(脾陽不運)
生于術(shù) 川桂枝 茯苓 淡姜渣 苡仁 澤瀉 姜棗湯法丸。

王(三二) 脈沉為痰飲,是陽氣不足,濁陰欲蔽,當以理脾為先,俾中陽默運,即仲景外飲治脾之意。
苓桂術(shù)甘加半夏陳皮水法丸。

某(三四) 舌白,咳逆不渴,非飲象而何,宜宣溫藥和之。
杏仁 苡仁 半夏 干姜 粗桂枝 茯苓 濃樸 炙草

某 食后脘中痞阻,按之漉漉有聲,手麻脅痛,心煩,耳目昏眩,是氣不流行,痰飲內(nèi)聚中焦,用桂苓丸,竹瀝姜汁法丸。

又 桂枝 人參 茯苓 半夏 廣皮 炙草

黃 味過甘膩,中氣緩,不主運,延綿百天,聚氣結(jié)飲,東垣云:病久發(fā)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饑,乃痰飲為患,飲屬陰類,故不渴飲,仲景五飲互異,其要言不繁,當以溫藥和之,通陽方法,固無容疑惑,大意外飲宜治脾,內(nèi)飲治腎,是規(guī)矩準繩矣。議用苓桂術(shù)甘湯。

某 形體似乎壯實,陽氣外泄,畏風怯冷,脾陽消乏,不司健運,水谷悍氣,蒸變痰飲,隧道日壅,上實下虛,仲景謂飲邪當以溫藥和之,苓桂術(shù)甘得效,從外飲立方。
人參 淡附子 生于術(shù) 枳實 茯苓 澤瀉 荊瀝姜汁法丸。

某 老人久嗽妨食,議以外飲治脾,苓桂術(shù)甘湯。

王(三四) 脈沉,背寒,心悸如墜,形盛氣衰,漸有痰飲內(nèi)聚,當溫通補陽方復辟,斯飲濁自解。(脾腎陽虛)
人參 淡附子 干姜 茯苓 生于術(shù) 生白芍

馮 陽虛則形寒汗出,痰飲痞聚,都是陰濁成形,乘陽氣衰微,致上干竊踞,古人法則,必通其陽以掃陰氛。但宿病無急攻方,況平素憂郁,氣滯血澀,久耗之體,不敢純剛,防劫液耳。
人參 熟附子 淡干姜 炒川椒 川桂枝 烏梅肉 生白芍 另真武丸(三兩)

程(四八) 左脈沉靜,右脈微弦,四旬清陽日薄,脾臟鼓運漸遲,加以煩心縈思,水谷悍氣,蘊蒸痰飲。

仲景謂外飲當治脾陽,況中年常有遺泄之患,按脈非龍相之動搏,議固下益腎,轉(zhuǎn)旋運 脾二方,分早晚服,早服從還少聚精七寶,參用丸方。
熟地 蓯蓉 枸杞 五味 萸肉 茯神 山藥 菟絲 覆盆 魚膠 菖蒲 遠志 龍骨 青鹽 熟蜜同棗肉搗丸,早服五七錢。
茅術(shù) 于術(shù) 半夏 茯苓 廣皮 生益智 白蒺 鉤藤 姜棗湯泛丸,晚服三錢,開水下。

徐 清陽未展,濁陰欲踞,久延必結(jié)痰飲,議用真武丸二錢五分,人參一錢煎湯送,胃陽得震。濁當退避矣。十服。

某 脈沉弦,飲泛嗆咳,乃下虛無以制上,議早服腎氣丸,攝納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飲,午服外臺茯苓飲,轉(zhuǎn)旋中焦,使食不致釀痰,茯苓飲去術(shù)。

某(七一) 高年久嗽,脈象弦大,寤不成寐,乃陽氣微漓,濁飲上泛。仲景云:進溫藥和之。(脾胃陽虛飲逆咳嘔)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川桂枝(一錢) 生姜(一錢) 苡仁(三錢) 炙草(四分) 大棗(二枚)

顧(二四) 咳嗽數(shù)月,嘔出涎沫,建中不應(yīng),已非營衛(wèi)損傷,視其面色鮮明,飲食仍進,仿飲邪主治。
小半夏東加桂枝杏仁姜汁。

李(三八) 勞傷陽氣,內(nèi)起痰飲,臥著氣鈍飲阻,其咳為多,痰出稍通勢緩,且體常汗泄,非風寒表邪 不解,并不熱渴,亦非火炎爍金。仲景云:飲家而咳,當治飲,不當治咳。
茯苓 桂枝木 苡仁 炙草 姜汁

陳 脈澀小,舌白不渴,身動嘔痰,身如在舟車中,此寒熱攻胃致傷,逆氣痰飲互結(jié),通補陽明為正,白術(shù)甘草守中,未能去濕,宜緩商。
人參汁 半夏 枳實汁 茯苓 竹瀝 姜汁

馬(三四) 肌肉豐溢,脈來沉緩,始發(fā)右季脅痛,湯飲下咽,汨汨有聲,吐痰涎頭痛,此皆脾胃陽微,寒濕滯聚,年方壯盛,不必介懷,溫中佐其條達,運通為宜。
茅術(shù) 濃樸 半夏 茯苓 陳皮 淡姜渣 胡蘆巴 炙草 姜汁泛丸

馬(四十) 甘緩頗安,辛泄不受,此陽分氣衰,將來飲邪日聚,然臥著咳多,清氣失旋,先用苓桂術(shù)甘湯,繼進外臺茯苓飲。

曹(四七) 中年陽氣日薄,痰飲皆屬陰濁,上干清道,為沖逆咳嗽,仲景治法,外飲治脾,內(nèi)飲治腎,分 晰甚明,昔年曾用桂苓澤術(shù)得效,是治支飲治法,數(shù)年真氣更衰,古人謂飲邪當以溫藥和 之,須忌治嗽肺藥。先用小青龍去麻辛 接服外臺茯苓飲。

程(五七) 昔肥今瘦為飲。仲景云:脈沉而弦,是為飲家,男子向老,下元先虧,氣不收攝,則痰飲上泛。

飲與氣涌,斯為咳矣。今醫(yī)見嗽,輒以清肺降氣消痰,久而不效,更與滋陰,不明痰飲皆屬濁陰之化,滋則堆砌助濁滯氣,試述著枕咳嗆一端,知身體臥著,上氣不下,必下沖上逆,其痰飲伏于至陰之界,腎臟絡(luò)病無疑,形寒畏風,陽氣微弱,而藩籬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煩曰。飲邪必用溫藥和之,更分外飲治脾,內(nèi)飲治腎,不讀圣經(jīng),焉知此理。(脾腎陽虛飲逆咳嘔)
桂苓甘味湯 熟附都氣加胡桃。

陳 痛久氣亂,陽微,水谷不運,蘊釀聚濕,胃中之陽日薄,痰飲水濕,必傾囊上涌,而新進水谷之氣,與宿邪再聚復出,致永無痊期。仲景云:飲邪當以溫藥和之。又云不渴者,此為飲邪未去故也。則知理陽通陽,誠有合于圣訓,斷斷然矣。真武湯。

張(四一) 痰飲喘咳,肌肉麻痹,痞脹不堪納谷,冬寒日甚,春暖日減,全是陽氣已衰,陰濁逆干犯上。肺藥治嗽,無非辛泄滋潤,蓋辛散則耗陽,滋清助陰濁,濁阻在陽分,氣不肅,為夜不得臥,小青龍意,主乎由上以泄水寒,直從太陽之里以通膀胱,表中里藥也。仲景謂飲邪當以溫藥和之,驅(qū)陰邪以復陽,一定成法。早腎氣去萸換白芍,炒楂炭水法丸,晚外臺茯苓飲,姜棗湯法丸。

程(六十) 腎虛不納氣,五液變痰上泛,冬藏失職,此病為甚,不可以肺咳消痰,常用八味丸,收納陰中之陽,暫時撤飲,用仲景桂苓味甘湯。

孫 未交冬至,一陽來復,老人下虛,不主固納,飲從下泛,氣阻升降,而為喘嗽,發(fā)散寒涼苦瀉諸藥,焉得中病,仲景云飲家而咳,當治飲,不當治咳,后賢每每以老人喘嗽,從脾腎溫養(yǎng)定論,是恪遵圣訓也。
桂枝 茯苓 五味子 甘草湯代水,加淡姜棗。

李 腸紅久病,不必攻治,今者氣沖喘嗽,脘脅痞阻,是飲濁上僭,最宜究悉。
川桂枝(七分) 茯苓(三錢) 干姜(一錢) 五味子(同姜合搗一錢) 杏仁(一錢半) 白芍(一錢)炙草(五分) 生左牡蠣(三錢)

吳(二七) 壯年下元久虛,收納氣泄,每交秋冬受冷,冷氣深入,伏飲夾氣上沖,為咳喘嘔吐,疏肺降氣不效者,病在腎絡(luò)中也。蓋精血少壯不旺,難以搜逐,病根不去謂此,絕欲一年,小暑艾灸。靜養(yǎng)一百二十天可愈,附都氣加車前。(腎陽虛飲逆喘咳嘔)

潘(二九) 勞力喘甚,肩背惡寒,飲泛上逆,皆系下元虛損,莫以喘用瀉肺等藥,薛氏八味丸。

王 秋深天氣收肅,背寒喘咳,飲濁上泛,緣體中陽氣少振,不耐風露所致,最宜暖護背部,進通陽以治飲。
茯苓 桂枝 半夏 姜汁 苡仁 炙草

又 早腎氣丸 夜真武丸

陳 脈虛微,春陽地升濁陰上干,喘不得臥,治在少陰。
人參 淡熟附子 豬膽汁

又 照前方加淡干姜一錢半。

又 脈弦,暮夜?jié)彡帥_逆,通陽得效,議真武法,以撤其飲。
人參 淡附子 生白芍 茯苓 姜汁

又 真武泄?jié),脘通思食,能寐昨宵已有渴欲飲水之狀,考金匱云:渴者飲邪欲去也。當健補中陽,以資納谷。
人參 生于術(shù) 淡附子 茯苓 澤瀉

又 早服腎氣丸四五錢,晚用大半夏湯。
人參 半夏 茯苓 姜汁

董 脈弦右濡,陽微惡寒,飲濁上干,咳吐涎沫,且食減胃衰,寒疝竊踞,陰濁見癥,豈止一端,喻嘉言謂濁陰上加于天,非離照當空,氛霧焉得退避,反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陰霾沖逆肆虐,飲邪滔天莫制,議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掃群陰以驅(qū)飲邪,維陽氣以立基本,況尊年尤宜急護真陽為主。
人參 茯苓 熟附子 生姜汁 南棗

戴 十二月間,診得陽微,濁飲上干為咳,不能臥,曾用小青龍湯,減去麻黃細辛,服后已得著枕而臥,想更醫(yī)接用不明治飲方法,交驚蟄陽氣發(fā)泄,病勢再熾,頃診脈來濡弱無神,痰飲咳逆未已,諒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湯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陽逐飲立法,真武湯去白術(shù)加人參。

計 不臥嗆喘,泛起白沫,都是腎病,議通太陽膀胱。(腎陽虛膀胱氣化不通降)
茯苓 川桂枝 淡干姜 五味子 白芍 炙草

顧 飲邪泛溢,喘嗽,督損頭垂,身動喘甚,食則脘中痞悶,臥則喘咳不得息,肺主出氣,腎主納氣,二臟失司,出納失職,議用早進腎氣丸三錢,以納少陰,晚用小青龍法,滌飲,以通太陽經(jīng)腑,此皆圣人內(nèi)飲治法,與亂投膩補有間矣。小青龍去麻辛甘芍,加茯苓杏仁大棗。

某 形盛面亮,脈沉弦,此屬痰飲內(nèi)聚,暮夜屬陰,喘不得臥,仲景謂飲家而咳,當治其飲,不當治咳,今胸滿腹脹,小水不利,當開太陽以導飲逆,小青龍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 半夏 干姜 五味 杏仁 石膏 茯苓 白芍

某 服三拗湯,音出喘緩,可見苦寒沉降之謬,素多嘔逆下血,中焦必虛,而痰飲留伏顯然,議治其飲。
桂枝湯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某 太陽經(jīng)氣不開,小水不利,下肢腫浮漸上,著枕氣塞欲坐,濁飲上干,竟有坐臥不安之象。醫(yī)者但以肺病刻治,于理未合,急用小青龍法,使膀胱之氣無阻礙,濁飲痰氣自無逆沖之患矣。
桂枝 杏仁 干姜 五味 半夏 茯苓

章 伏飲陰濁上干,因春地氣主升而發(fā),嘔吐不饑,自然脾胃受傷,六君子宣補方法,未嘗不妙,今診得吸氣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腫,其腑中之氣開闔失司,最慮中滿,夫太陽司開,陽明司闔,濁陰彌漫,通腑即是通陽,仿仲景開太陽一法。
牡蠣 澤瀉 防己 茯苓 五味 干姜

張(二七) 嗆喘哮,坐不得臥,神迷如呆,氣降則清,水寒飲邪,上沖膻中,用逐飲開濁法。(寒飲濁邪上沖膻中)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炙白附子 茯苓 桂枝 炙草 石菖蒲

某(三四) 咳緩,痰少,脘中不爽,肌腠瘙癢,皆濕邪未盡,痰飲竊踞之象,當用六安法。(肺胃濕痰)
杏仁 白芥子 炒半夏 茯苓 淡干姜 橘紅

王 當年陽虛,濁飲上泛喘急,用真武湯丸而效,因平素嗜酒少谷,中虛濕聚,熱蘊蒸痰,目黃齦血,未可為實熱論治,議方用外臺茯苓飲,減甘草佐以微苦,清滲理其濕熱,以酒客忌甜故也。(中虛濕熱)
茯苓(四兩) 人參(二兩) 苡仁(四兩) 枳實(一兩) 半夏(二兩) 廣皮(二兩)
金石斛八兩,煮汁為丸。

汪 面色鮮明,脘中漾漾欲嘔,因郁勃熱氣,蒸為痰飲,宜暫緩參術(shù),務(wù)清中焦熱痰。(中焦痰熱)
杏仁 枳實汁 橘紅 栝蔞皮 郁金 半夏曲 桔梗 黑梔皮

張(氏) 痰飲挾燥,咳,喉中癢。(痰飲挾燥)
杏仁 花粉 茯苓 象貝母 橘紅 半夏曲

陳(嫗) 痰飲挾氣火上踞,脘痞脹不爽,宜理氣熱。(氣火不降)
半夏 茯苓 栝蔞皮 黑梔皮 橘紅 郁金

某 脈弦右澀,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飲,頭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噯氣稍舒,酒客谷少中虛,痰飲聚蓄,當此夏令,地氣上升,飲邪挾氣上阻清空,遂令前癥之來,金匱云:脈弦為飲,色鮮明者為留飲,口干不欲飲水者,此為飲邪未去故也。況 汗出,豈是風寒,春夏溫邪,辛溫發(fā)散為大禁,自云身體空飄,年已六旬又四,辛散再泄其陽,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連 吳萸 茯苓 枳實 竹瀝

潘(三八) 遠客路途,風寒外受,熱氣內(nèi)蒸,痰飲日聚于臟之外,絡(luò)脈之中,凡遇風冷,或曝烈日,或勞碌形體,心事不寧,擾動絡(luò)中宿飲,飲泛氣逆,咳嗽,氣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著枕嗆吐稠痰。氣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飲,治之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歲,仍受其累耳。(哮喘伏飲)小青龍湯去細辛。

童(五六) 背寒,短氣,背痛映心,貫脅入腰,食粥噫氣脘痞,瀉出黃沫,飲邪伏濕,乃陽傷竊發(fā),此溫經(jīng)通絡(luò)為要,緩用人參。(飲伏經(jīng)絡(luò))
川桂枝 生白術(shù) 炒黑蜀漆 炮黑川烏 濃樸 茯苓

葉(四十) 脈右弦,舌黃不渴,當心似阻,昔形壯,今漸瘦,咳久不已,臥著則咳,痰出稍安,此清陽少旋。支脈結(jié)飲,議通上焦之陽。(胸次清陽少旋支脈結(jié)飲)
薤白 栝蔞皮 半夏 茯苓 川桂枝 姜汁

楊 頭中冷痛,食入不消,筋脈中常似掣痛,此皆陽微不主流行,痰飲日多,氣隧日結(jié),致四末時冷,先以微通胸中之陽。
干薤白 桂枝 半夏 茯苓 栝蔞皮 姜汁

又 微通其陽已效,痰飲阻氣,用茯苓飲去廣皮加姜汁。

程(三三) 支脈聚飲,寒月喘甚,初因寒濕而得,故食辛稍安。(支脈結(jié)飲)
杏仁 半夏 濃樸 苡仁 茯苓 姜汁法丸。

趙 支飲,脅痛咳逆,小青龍去麻辛。

汪(氏) 支脈結(jié)飲,阻氣喘脹,入脅則痛,厥逆為眩。
茯苓 桂枝 半夏 杏仁 郁金 糖炒石膏

黃 支脈結(jié)飲,發(fā)必喘急,病發(fā)用。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懸飲流入胃中,令人酸痛,涌噫酸水,當辛通其陽以驅(qū)飲。(懸飲)
桂枝木 半夏 茯苓 炒黑川椒 姜汁

又 照前方加淡附子。

施 診脈右虛,左小弦,面色黃,少華采,左脅肋痛,五六年未愈,凡久恙必入絡(luò),絡(luò)主血,藥不宜剛,病屬內(nèi)傷,勿事膩補,錄仲景旋復花湯,加柏子仁歸須桃仁。

又 初服旋復花湯,未應(yīng),另更醫(yī)謂是營虛,用參歸熟地桂芍炙草,服后大痛,醫(yī)又轉(zhuǎn)方,用金鈴半夏桃仁延胡茯苓,服之大吐大痛,復延余治,余再議方,謂肝絡(luò)久病,懸飲流入胃絡(luò),致痛不已,議太陽陽明開闔方法。
人參 茯苓 炙草 桂枝 煨姜 南棗 服苦藥痛嘔,可知胃虛,以參苓闔陽明,用草桂開太陽,并辛香入絡(luò),用姜棗通營衛(wèi),生姜恐伐肝,故取煨以護元氣,而微開飲氣也。

又 前方服之痛止議丸方。
人參 半夏 川椒 茯苓 桂枝 煨姜南棗湯丸。

某 夏季陽氣大升,痰多嗆咳,甚至夜不得臥,谷味皆變,大便或溏或秘,診脈右大而弦,議以懸飲流入胃絡(luò),用開闔導飲法。
人參 茯苓 桂枝 炙草 煨姜 南棗

又 早診脈,兩手皆弦,右偏大,凡痰氣上涌,咳逆愈甚,日來小溲少,下焦微腫,議通太陽以撤飲邪。
人參 茯苓 桂枝 炙草 五味 干姜

又 脈弦略數(shù),不渴不思飲,此飲濁未去,清陽不主營運,前方甘溫,主乎開闔,能令胃喜,次法開太陽以撤飲邪,亦主陽通,據(jù)自述心下胃口。若物阻呆滯,其濁錮陽微大著,其治咳滋陰。適為陰濁橫幟矣。議用大半夏湯法,大半夏東加炒黑川椒。內(nèi)經(jīng)止有積飲之說,本無痰飲之名,兩漢以前謂之淡飲,仲景始分痰飲,因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之義,而立大小青龍半夏苓桂術(shù)甘腎氣等湯,以及內(nèi)飲外飲諸法,可謂闡發(fā)前賢,獨超千古,與后人所立風痰濕痰熱痰酒痰食痰之法迥異,總之痰飲之作,必由元氣虧乏,及陰盛陽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滯,不能輸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變?yōu)闈,水積陰則為飲,飲凝陽則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強脾健,則飲食不失其度,營運不停其機,何痰飲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乃后人不知痰飲之義,妄用滾痰丸,茯苓丸,消痰破氣,或滋填膩補等法,大傷脾胃,堆砌助濁,其于仲景痰飲之法,豈不大相乖謬乎,然痰與飲,雖為同類,而實有陰陽之別,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故王晉三先生取仲景之小半夏茯苓,及外臺飲三湯,從脾胃二經(jīng)分痰飲立治法,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術(shù)甘,外臺茯苓飲,腎氣丸,真武湯,分內(nèi)飲外飲治法,而于痰飲之癥,無遺蘊矣。愚歷考先生治痰飲之法,則又有不止于此者,然而病變有不同。治法亦有異,如脾腎陽虛,膀胱氣化不通者,取仲景之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飲,腎氣真武等法,以理陽通陽,及固下益腎,轉(zhuǎn)旋運脾為主,如外寒引動宿飲上逆,及膀胱氣化不通,飲逆肺氣不降者,以小青龍合越婢等法,開太陽膀胱為主,如飲邪伏于經(jīng)絡(luò),及中虛濕熱成痰者,則有川烏蜀漆之溫經(jīng)通絡(luò),外臺茯苓飲去甘草,少佐苦辛清滲理濕之法,其飲邪上沖膻中,及懸飲流入胃中而為病者,又有姜附南星菖蒲旋復川椒等,驅(qū)飲開濁,辛通陽氣等法,絲絲入扣,一以貫之,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非深于得道者,其孰能之。(鄒滋九)


點擊查看:<<臨證指南醫(yī)案>>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