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雜病
    

中醫(yī)名詞詞典:雜病

痃癖古病名!梆纭迸c“癖”是兩種證候,但習慣上通稱為“痃癖”。“痃”是形容臍的兩旁有條狀筋塊扛起,狀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指潛匿于兩脅之間的積塊,平時尋摸不見,痛時摸之才覺有物。前人分為食癖、飲癖、寒癖、痰癖、血癖等多種,其病因多由于…

痃癖

古病名!梆纭迸c“癖”是兩種證候,但習慣上通稱為“痃癖”!梆纭笔切稳菽毜膬膳杂袟l狀筋塊扛起,狀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指潛匿于兩脅之間的積塊,平時尋摸不見,痛時摸之才覺有物。前人分為食癖、飲癖、寒癖、痰癖、血癖等多種,其病因多由于飲食失節(jié)、脾胃受傷、寒痰結(jié)聚,氣血搏結(jié)而成。

即干嘔。嘔而無物之意。

膹菀

這里的“菀”與“郁”音義通,故“膹菀”又稱“膹郁”。是一種喘急痞悶的癥狀。《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氣膹郁,皆屬于肺」參見“病機十九條”。

腨[病捐]

語出《素問.陰陽別論》)!澳Y”:即腓腸肌,“[病捐]”肓,酸痛。指腓腸肌酸痛的癥狀!騕病捐],外面為“病”字去“丙”,里面為“捐”字去“手”。

[月真]脹

“[月真]”,飽脹之意。即上腹脹滿的癥狀。多屬脾失健運,消化不良!端貑枺庩枒蟠笳摗匪^“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噯腐

胃內(nèi)帶食腐的氣味從口中排出,叫“噯腐”,《傷寒論》稱為“干噫食臭”。多見于消化不良。若從胃內(nèi)排出的氣體無味的,稱為“噯氣”。《傷寒論》稱“噫氣”,俗稱這種噯氣為“胃風”。多因中焦氣滯,胸膈脹滿,故噯出才覺舒暢。多見于胃病及脾胃虛弱、肝胃不和的患者。

百合

古病名,見《金匱要略》。是一種心肺陰虛的病癥。臨床表現(xiàn)為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欲食又不能吃,寒熱似有似無,神志有時不寧,或作自言自語,伴有口苦,尿赤,脈數(shù)等內(nèi)熱見癥。類似西醫(yī)神經(jīng)衰弱,癔病,或某些熱病后期虛弱癥。亦有人認為《金匱要略》用百合、地黃等滋陰藥治療本病有效,而命名。

半身不遂

又稱為“偏癱”或“偏風”。指一側(cè)肢體偏癱或不能隨意運動。久病則患肢此健側(cè)枯瘦,麻木不仁,故又稱為“偏枯”或“偏廢不仁”多屬中風后遺癥等疾患。

膀胱咳

又稱為“偏癱”或“偏風”。指一側(cè)肢體偏癱或不能隨意運動。久病則患肢此健側(cè)枯瘦,麻木不仁,故又稱為“偏枯”或“偏廢不仁”多屬中風后遺癥等疾患。

胞痹

語出《素問.痹論》!鞍,指膀胱。“痹”,指氣機阻塞不通。主要癥狀為小腹脹滿,小便艱濇不利,小腹部有壓痛。是由風寒濕之邪侵犯膀胱,影召膀胱氣化失常所致。

暴厥

古病名。是因氣逆于上,而致卒然仆倒,不省人事,脈來躁疾如喘的病癥。《素問.大奇論》:「脈至如喘,名日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暴仆

卒然昏仆的癥狀。多因肝風內(nèi)動,痰涎攻心,或氣火上沖所致。常見于中風、癲癇、厥證等病。

奔豚

古病名,見《靈樞》、《難經(jīng)》、《金匱要略》等,為五積之一,屬腎之積!督饏T要略》稱之為“奔豚氣”。豚,即小豬。奔豚一由于腎臟寒氣上沖,一由于肝臟氣火上逆,臨床特點為發(fā)作性下腹氣上沖胸,直達咽喉,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易涼,煩躁不安,發(fā)作過后如常,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癥狀。因其發(fā)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從證候表現(xiàn)看,類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而出現(xiàn)腸道積氣和蠕動亢進或痙攣狀態(tài)。

鼻衄

俗稱“流鼻血”。多由肺熱上壅,或胃熱熏蒸所致。也有因肝火偏旺或肺腎陰虛而引起的。因肺熱致衄的,癥見鼻燥、咳嗆、痰少等。因胃熱致衄的,癥見鼻燥,煩渴引飲,口臭等。因肝火引起的,癥見頭痛眩暈,目赤,善怒等。肺腎陰虛則虛火上升,血隨火升而衄血,常兼見咳嗽、盜汗、低燒、頭昏、耳鳴等。

鼻掀胸挺

鼻翼煽動叫“掀”;氣喘胸高叫“挺”。是形容小兒喘咳、呼吸困難的狀態(tài)。

痹氣

指陽氣虛,內(nèi)寒盛,使營衛(wèi)之氣失調(diào),血行不暢,而致氣血閉阻不通的病理!端貑枺嬲{(diào)論》:「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痹癥

是泛指邪氣閉阻軀體或內(nèi)臟的經(jīng)絡而引起的病癥!氨浴奔撮]阻不通也。通常多指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肌表經(jīng)絡和骨節(jié),發(fā)生關節(jié)或肌肉疼痛,腫大和重著等一類疾患。《素問.痹論》即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也!乖谂R床上主要可分“風痹”,“寒痹”,“濕痹”和“熱痹”四種。在內(nèi)經(jīng)等古籍中,按病變部位又可分為“筋痹”,“骨痹”,“脈痹”,“皮痹”,“熱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腎痹”,“攣痹”,“陰痹”,“遠痹”,“血痹”,“胸痹”,“腸痹“,“胞痹”,“食痹”,“五臟痹”等。詳見各條。

便血

泛指血從肛門下泄,包括糞便帶血或單純下血的證候。本病有因脾虛不能統(tǒng)攝;有因濕熱下注大腸而損傷陰絡。血色紫暗的,多屬氣虛或濕毒;血色鮮紅的,多屬熱證。

薄厥

《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故侵赣捎诰翊碳,可使陽氣急亢,血隨氣逆,致使血液郁積于頭部,發(fā)生卒然昏厥的病癥。

不得眠

又名“不寐”。指難以入睡,或睡而不熟。多由于勞神過度,陽虛內(nèi)熱,血虛不能養(yǎng)心,憂思郁結(jié),老人陽氣衰,胃不和或火熾痰郁,溫病里熱盛等原因所致。

不得前后

前指小便、后指大便,即二便不通。

不育

通常指男子無生育能力?梢蛳忍煨陨称鞴侔l(fā)育不全,或后天病變引致腎氣虧損、精氣虛冷而致。

嘈雜

是一種胃烷、心口部位的癥狀,虞搏《醫(yī)學正傳》謂:「夫嘈雜之為證也,似饑不饑,似痛不痛,而有懊儂不自寧之狀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惡心,漸至胃烷作痛……!蛊渫赐檬臣粗。多因痰火、肝胃不和、胃熱、血虛等所致,是潰瘍病和胃炎等病較常見的癥狀。

腸痹

古病名,語出《素問.痹論》。內(nèi)臟痹證之一,即痹證影響于大小腸所出現(xiàn)的一種證候。主要癥狀為渴飲而小便不利,腹脹泄瀉。因大小想腸之氣痹阻不行,致水道不通,糟粕不化,清濁不分所致。

腸風便血

因風熱客于腸胃或濕熱蘊積腸胃,久而損傷陰絡,致大便時出血,故名。臨床表現(xiàn):大便前出血如注,血色鮮紅,肛門無腫痛,舌紅、脈數(shù)等。

腸覃

古病名。語出《靈樞.水脹篇》。主要表現(xiàn),初起時腹內(nèi)有塊狀物如雞蛋大,以后逐漸增大,腹脹如懷孕狀,塊狀物堅硬,推之可移,月經(jīng)照常來潮。是由于氣阻血瘀,癖積留滯所致。類于婦女卵巢腫瘤。

蟲臌

由寄生蟲如血吸蟲等引起臌脹稱“蟲臌”又稱“蠱脹”,或簡稱“蠱”。臨床表現(xiàn);初起時腹部脹滿,脅下有痞塊,以后腹水逐漸增加時,面色蒼白或萎黃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減少,倦怠無力。病因是蟲毒結(jié)聚于內(nèi),肝脾受傷,脈絡瘀寒,升降失常,清濁相混所致。

蟲積

是指寄生于腹腔臟腑(以胃腸道為主)的寄生蟲病,以兒童為多見。主要癥狀有“嘈雜”腹痛,時發(fā)時止,久則面色萎黃,消瘦或腹部膨大等。

除中

古病名。語出《傷寒論》。“除”,消除之意,“中”,指中焦脾胃之氣。疾病到了嚴重階段,本來不能飲食,但突然反而暴食,這是中焦脾胃之氣將絕的反,F(xiàn)象,稱為“除中。

怵愓

指受恐懼刺檄而引起心跳不安。

喘促

見“喘急”。

喘急

或稱“喘促”。是形容氣喘時呼吸急促之狀。

喘鳴

指喘氣時喉間有痰鳴聲而言。若痰盛而作喘,稱為“痰喘”;痰喘而兼見咳嗽,稱為“喘咳”。(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原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等)

喘癥

以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動,或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其特征。見于外感或內(nèi)傷等疾患,臨床上分“實喘”和“虛喘”兩類。“實喘”多由風寒或痰濁、痰熱等所致。由風寒引起的,初起有惡寒發(fā)熱等表癥;由痰濁誘發(fā)的,則見胸中滿悶,甚則咳引胸痛。由于痰熱的,則發(fā)熱,咳嗽痰盛,胸痛,煩燥等!疤摯庇址址稳、腎虛兩種。肺弱的以喘促短氣,咳聲低弱,自汗畏風為主;腎虛的則以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神疲肢冷為主。

大腸咳

指咳嗽時會出現(xiàn)大便失禁的癥候。

大汗

指汗出過多的現(xiàn)象。可因熱盛迫汗、發(fā)表太過、病后氣虛、元氣欲脫等原因而出現(xiàn)。汗是津液所化,汗多則傷津,甚則“亡陰”;汗為心液,汗多也可以“亡陽”。參見“亡陰”、“亡陽”、“漏汗”、“熱汗”、“冷汗”等條。

大厥

屬“中風”的病癥。指中風卒倒,昏迷不醒的證候,與“厥證”昏倒不久即行復蘇的癥狀有別。參見“中風”條。

大衄

口鼻一起出血,甚至眼、耳、口、鼻、二陰同時出血的病癥,有因血熱妄行,也有因氣虛不攝所致。

戴陽

陽氣因下焦虛寒而浮越于上,出現(xiàn)下真寒而上假熱的證候,稱為“戴陽”;颊咭姎舛,呼吸迫促,倦怠懶言,勉強說話即感上氣不接下氣,頭暈心悸,足冷,小便清,大便稀溏,舌胖嫩,苔黑而潤。這些都是真寒的表現(xiàn)。但面色浮紅,口鼻有時出血,口燥齒浮,脈浮大,按之空虛無力。這些是假熱的癥狀!按麝枴迸c“格陽”都屬真寒假熱的病理變化。格陽證是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戴陽證是下虛寒而上假熱。實際上病情發(fā)展到這種嚴重階段,兩者?苫ヒ,不能截然分開。參閱“陰盛格陽”條。

膽咳

指咳嗽時會嘔吐出膽汁或青色苦水的癥候。

盜汗

指夜間入睡后不自覺的汗出,醒后即止的一種癥狀。多因陰虛內(nèi)熱,迫汗外泄所致。

巔疾

“巔”,指頭頂。巔疾,泛指頭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種頭痛。頭為諸陽之會,臟腑血氣皆上會于頭部。故凡六yin外感、臟腑內(nèi)傷,均可發(fā)生巔疾。

癲狂

癲和狂都是精神錯亂的疾病。癲,表現(xiàn)為抑郁狀態(tài),情感淡漠,沉默癡呆,語言錯亂,不知饑飽,甚則僵仆直視,屬虛證。病由痰氣郁結(jié),或心脾兩虛所致。狂,表現(xiàn)為興奮狀態(tài),喧擾不寧,衣被不斂,打人罵人,歌笑不休,多怒,甚則逾垣上屋,屬實證。病由陽氣過亢,心神外越所致。故《難經(jīng).十二難》說:「重陽者狂,重陰者癲!沟,癲與狂在病理變化上仍有關聯(lián)。癲病經(jīng)久,痰郁化火,可以出現(xiàn)狂證;狂病既久,郁火漸得宣泄而痰氣留滯,亦能出現(xiàn)癲癥。故常癲狂并稱。

短氣

即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續(xù)之意?梢娪诤芏嗉膊〉倪^程中。有虛有實。實證多突然發(fā)病,伴有胸腹脹滿。呼吸聲粗,多由于痰、食內(nèi)阻,影響氣機升降所致;虛證多實久病,聲低息微,形疲神倦,多由于元氣大虛所致。

奪精

奪,耗損之意。即精氣嚴重耗損。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耳聾、視物不明等。指脈跳在一呼之間跳一次或四次者(《難經(jīng)》)。

奪血

指血液喪失。奪,劫奪之意。血和汗同來源于水谷之精氣,對于血虛患者,本來津液不足,若強發(fā)其汗,勢必傷營動血,稱為“奪血”。

額汗

指頭額出汗而身上沒有汗出的癥狀,以陽明證兼有瘀血和濕熱證為多見。因熱郁于內(nèi),不得發(fā)泄,故循經(jīng)脈上越,熱退則汗自止。如因病后,或老年人氣喘,氣逆于上,往往也頭額多汗,屬虛癥。如重病末期,神倦肢冷,腹瀉,脈微細,突然額汗大出,這是虛陽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液隨氣而脫的危象。

呃逆

是氣逆上沖,喉間呃呃作聲,連續(xù)不斷的癥狀。有由于過食生冷或過服苦寒藥物所引起,的;有由于過食辛熱或過服溫燥藥物所引起的;有由于精神刺激、情志失調(diào)、胃氣郁逆引起的;也有由于久病、重病脾胃虛寒引起的。這些因素都會使胃氣上逆而出現(xiàn)呃逆,辨證上宜分清寒熱虛實!胃寒呃逆”,呃聲沉緩,得熱則減,得寒呃增,手足不溫,食少便溏,小便清長,舌苔白潤!拔笩徇滥妗,呃聲洪亮,連續(xù)有力,煩渴口臭,面赤便秘,舌苔粗黃。“胃虛呃逆”,呃聲微弱而緩,很久才呃一聲,厭食,食下易脹,形倦神疲,舌淡紅,光剝無苔。久病、重病出現(xiàn)虛呃,呃聲短頻而無力,多屬危重癥候!拔笇嵾滥妗,多因暴食傷胃,食滯胃脘,或痰濁阻滯所致,呃聲較頻而有力,噯出腐敗酸臭氣,常兼見腹痛,胸脘痞悶,或嘔吐痰涎。

反胃

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的食物,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無力,以其食入反出,故名!督饏T要略》稱為“胃反”,宋.朱端章《衛(wèi)生家寶產(chǎn)科備要》作“翻胃”。主要是脾胃虛寒所致。

泛惡

也叫“惡心”。指胃脘間由痰濁、濕邪、食滯等原因而出現(xiàn)欲吐難吐,泛溢清涎或酸水等癥狀。

肥氣

古病名。五積病之一,屬肝之積(《難經(jīng).五十六難》)。左脅下有腫塊突起,狀如覆杯,久則咳嗽嘔逆,脈弦細。本病多由肝氣郁結(jié),瘀血停聚所致。類于脾臟腫大等疾病。

肺閉喘咳

此癥多見于小兒,中醫(yī)認為是外邪壅阻于肺,肺氣郁閉不宣,而出現(xiàn)發(fā)熱、氣急、咳嗽,甚至鼻翼煽動,顏面蒼白,口唇發(fā)紺等的病癥。(類似肺炎)在病因方面,中醫(yī)認為其有因風寒外束,或風溫犯肺;也有因火熱迫肺而起的。風寒外束的,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而咳嗽氣喘;風溫犯肺的,寒輕熱重或不惡寒,有汗,喘咳脅痛,舌紅苔微黃;火熱迫肺的,高熱,自汗,煩渴,喘急,脈洪大。

肺痹

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惡寒、發(fā)熱、咳嗽、喘息、胸滿、煩悶不安等。由外邪閉阻肺氣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發(fā)展所致。《素問.痹論》:「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肺!挂徽f由于生活失于調(diào)養(yǎng),精氣內(nèi)損,復感外邪,邪氣積于胸中所致。(《素問.五臟生成篇》)

肺病

癇證的一種。發(fā)作時面色灰白,目睛上視,驚跳,頸項反折,手松開,張口吐舌,聲如羊叫等。由肺虛受邪,傷及肝腎所致。

肺咳

指咳時喘息有聲,甚至咳出血的癥候。

肺勞

五勞之一。由于肺氣損傷所致。主要癥狀有咳嗽、胸滿、背痛、怕冷、面容瘦削無華、皮毛枯槁等。即肺癆。

肺疝

古病名。因邪氣侵犯肺硁,肺氣不化,使水道不得通調(diào),致熱郁膀胱所形成的一種疝病。癥見少腹興睪丸脹痛,小便不通。

肺痿

是陰虛肺傷的慢性衰弱疾患。主要癥狀為咳嗽,吐出稠痰白沫,或伴有寒熱,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氣喘,口唇干燥.脈象虛數(shù)等癥。本病多續(xù)發(fā)于其它疾病或經(jīng)誤治之后,津液一再耗損,陰虛內(nèi)熱,肺受熏灼而致。若病久傷氣或肺中虛寒而致者,則表現(xiàn)為陽虛,患者多涎唾,常吐出涎沫而無咳嗽?砂橛醒、遺尿等癥狀。

是肺部發(fā)生癰瘍、咳唾膿血的病癥,類于肺膿瘍、肺壞疽等疾患。多因風熱病邪阻郁于肺,蘊結(jié)而成;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熱厚味,燥熱傷肺所致。病情變化一般分為三期:表證期:主要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出汗、咳嗽胸痛、脈浮數(shù)等癥;釀膿期:主要表現(xiàn)為咳逆胸滿、胸痛、時時振寒、脈象滑數(shù)等癥;潰膿期:主要表現(xiàn)為咳吐膿血腥臭。也可續(xù)于其它疾病。

肺脹

即肺氣脹滿。是泛指喘咳胸滿的病癥。是由于肺失肅降所致。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由邪氣壅肺,肺氣不降;虛證多由肺腎兩虛,導致腎不納氣,而肺氣上逆?梢娪诜窝住⒓毙灾夤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合并感染等疾患。

風痹

又稱“行痹”或“周痹”俗稱“走注”,痹證類型之一。臨床表現(xiàn)肢體酸痛,痛而游走無定處。病因風寒濕三邪中以風邪偏勝,而風邪易于游走所致。故《素問.痹論》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風痱

“痱”與“廢”同義。指中風后出現(xiàn)偏癱。

風水

水腫癥候類型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病急驟、脈浮、骨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風,浮腫以頭面較甚,多由于風邪侵襲,脾腎氣虛,肺氣失于肅降,通調(diào)水道的功能障礙,水氣不行所致。

風癇

癇證發(fā)作時頭強直視,不省人事,甚至牙關緊閉。多因肝經(jīng)積熱所致。由外感風邪而發(fā)生的癇病,實即小兒急驚風。

風消

古病名(見《素問.陰陽別論》)。指因情志郁結(jié)而形體瘦削的一種證侯。婦女則見經(jīng)閉,其發(fā)展可因血虛氣郁而生內(nèi)熱,陰液不斷被消耗,故形體日漸消瘦。《張氏醫(yī)通》說:「風消者,發(fā)熱消瘦」。

風懿

又名“風癔”,中風癥候之一。指猝然昏倒,舌強不能言,喉中有阻塞感和痰鳴音。是由痰火閉塞所致。

膚脹

語出《靈樞.水脹篇》。是寒氣留滯在皮膚之內(nèi)而出現(xiàn)腫脹的病癥。其臨床特點是腹部膨大,叩之中空不實,身腫,用指按壓腹部,被壓處凹陷不應手而起,皮厚而色澤無異常變化等。

胕疝

古病名,為臍下部有硬結(jié)腫塊的病癥。

胕腫

“胕”一說與“膚“字通。全身肌膚浮腫叫“胕腫”。參見“陰水”、“陽水”條。

跗腫

跗,部足背,跗腫乃指足背浮腫。

伏瘕(虙瘕)

古病名。語出《素問.氣厥論》!疤挕迸c“伏”音義相通。指一種邪氣伏于大腸的瘕證。下腹部有時鼓起塊狀,但有時消散,可伴有腹痛,便秘等癥狀。多因大腸熱氣郁積所致。

伏梁

古病名。主要是指心下至臍部周圍有包塊(或氣塊)形成的病證,大多由于氣血結(jié)滯所致。古代文獻描述本病癥狀主要有三種說法:五積病之一,屬心之積。癥見臍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塊,大如手臂,久不愈,令人心煩,睡眠不安。(《難經(jīng).五十六難》)下腹部堅硬脹滿,有包塊在腹腔腸胃的外面,推之不移,內(nèi)有膿血瘀積,臍周圍疼痛,身腫,下肢浮腫,忌切按。(《素問.腹中論》)在心胸之下的部位,能升能降,有時唾血(《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伏痰

又稱“宿痰”。指水飲由于內(nèi)熱的煎熬而成的痰,停留在膈間較久而得名。在中醫(yī)認為伏痰與伏飲意義基本相同,但“飲”多伏于胸腹四肢,(類似于水腫和胸腹腔積水的現(xiàn)象)。而“痰”則全身各處均可潛伏,除一般有咯痰癥狀的疾病外,如癲癇,某些關節(jié)病,淋巴結(jié)腫大的病癥等,在辨癥施治方面往往均興伏痰有關。

伏飲

指痰飲潛伏于體內(nèi),經(jīng)常發(fā)作的狀況。臨床癥狀是腰背酸痛,惡寒發(fā)熱,胸脅脹滿,咳嗽嘔吐,甚則眠淚自出,渾身顫動。

腹?jié)M

“腹脹滿”。是指腹部脹滿的癥狀。有虛實之分,虛證多因脾陽失運所致,每兼下利腹?jié)M痛而喜溫、喜按,苔白,脈緩弱。實癥多因熱結(jié)胃腸所致,每見便秘,腹痛拒按,苔黃燥,脈沉實有力。

肝痹

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頭痛,夜睡多驚夢,渴飲,多尿,腹脹,腰痛脅痛,足冷等。古人從臟象學說的觀點,認為本病由“筋痹”日久不愈,復感于邪,邪氣內(nèi)積所致。如《素問.痹論》說:「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肝。」

肝厥

由肝氣厥逆而上沖的病癥。主要癥狀有手足厥冷、嘔吐昏暈、狀如癲癇、不省人事等;颊咂剿丶从嘘幪摳瓮R蚴艿骄翊碳ざT發(fā)。

厥頭痛

簡稱“厥頭痛”。因肝氣失調(diào)而引起的一類內(nèi)傷性的頭痛癥。其中,因怒氣傷肝,肝氣上逆,上沖于腦而發(fā)作的頭痛,稱“肝逆頭痛”,疼痛常以左側(cè)為甚,并伴有脅痛;若平素胃氣虛寒,以致肝胃不和,肝氣夾胃中寒渴之氣上沖厥陰經(jīng)脈,癥見頭巔頭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沬的,稱“厥陰頭痛”。

肝咳

指咳時牽引到兩脅疼痛,甚則軀體不能轉(zhuǎn)側(cè),轉(zhuǎn)側(cè)則兩脅部脹滿的癥候。

肝勞

五勞之一。由于精神刺激,損傷肝氣所致。主要癥狀有視物不明,兩脅引胸而痛,筋脈弛緩,活動困難。

肝著

古病名。見《金匱要略》。著,邪氣留著之意。由于肝臟氣血郁滯,出現(xiàn)胸脅痞悶不舒,甚或脹痛,經(jīng)過摸按后才覺得舒服,并喜歡熱飲的病證。

疳疝

陰囊腫大,疼痛或硬結(jié)麻木。指男女外生殖器潰腫流膿的病癥。潰疝,是陽明筋病,內(nèi)有膿血,即巢氏(指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之胕疝,子和(指張子和《儒門事親》)之血疝也”(《醫(yī)宗必讀》)。

膏淋

主要癥狀見小便混濁如米泔,或如脂膏之物,尿出不暢。尿道熱澀而痛的屬實證,不熱不痛的多屬虛證。實證多因濕熱下注,蘊結(jié)膀胱,以致氣化不行,不能約束脂液所致。虛證多因腎虛不能蒸化和制約脂液所致。

骨痹

語出《素問.痹論》。指氣血不足,寒濕之邪傷于骨髓的病癥。主要癥狀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難舉。

骨痿

語出《素問.痿論》。屬痿證之一,癥見腰背酸軟,難于直立,下肢痿弱無力,面色暗黑,牙齒干枯等。由大熱灼傷陰液,或長期過勞,腎精虧損,腎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減所致。

骨蒸

“骨”,表示深層之意;“蒸”是熏蒸之意。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里透發(fā)而出,故名。這種熱型,每兼盜汗,是肺癆病的主癥之一。有“骨蒸癆熱”之稱。

臌脹

即“臌脹”。是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萎黃、脈絡暴露為特征的病癥。致病原因有:因于情志郁結(jié),氣失調(diào)達,肝脾受傷者;有因于飲食不節(jié),嗜酒過度,脾胃受傷,運化失職者;有因蟲積或其它傳染病損仍肝脾,阻礙氣血者。病變多在肝、脾、腎三臟,而且互相影響,以致氣血,水濁瘀積腹內(nèi),故腹部日漸脹大而成臌脹,如患者頭面四肢消瘦,只腹部脹大的,稱為“單腹臌”;因其形狀類似蜘蛛,故又稱蜘蛛臌。

固瘕

語出《傷寒論.辨陽明病脈癥并治法》,它是胃腸病的一種。主要癥狀為大便先硬后溏,或硬糞和稀糞夾雜而下,這是因腸間寒氣結(jié)聚所致。

痼疾

是指久治不愈的比較難治的慢性疾病。

關格

病名!案瘛笔歉窬,“關”是關閉。上見吐逆叫“格”;下見二便不通叫“關”。在上由于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于熱結(jié)下焦,津液干涸,氣化障礙,故關閉。關格者,大小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nèi)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諸病源候論》卷十四)。脈診術(shù)語!端貑枺(jié)臟象論》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意指陰陽之氣均盛極,形成陰陽離決之勢,故名。

鼾聲

俗稱“打呼!奔慈胨蟀l(fā)出的呼吸粗鳴聲。正常人是屬生理現(xiàn)象。病理性的鼾聲多見于昏迷病人,屬痰阻心竅的閉證,也可見于溫病的熱盛傷陰或肺氣不利等。

寒痹

又稱“痛痹”,痹證類型之一。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酸痛、且疼痛程度較為劇烈,遇寒痛增,得熱痛滅。病因為風寒濕中以寒邪偏勝,使氣血凝滯不通所致。故《素問.痹論》說:「寒氣勝者,為痛痹!

寒厥

因陽氣虛微而引起的厥證。《素問.厥論》:「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谷缫騼(nèi)臟虛寒的,癥見神倦惡寒,下痢清谷,四肢逆冷,口不渴;或見身冷蜷臥,腹痛面赤,指甲青暗,甚至昏倒。因寒凝血脈的,則四肢厥冷,關節(jié)疼痛,脈微細等。

寒疝

一種急性腹痛的病癥。見《金匱要略》。由脾胃虛寒,或產(chǎn)后血虛,復感風寒外邪,結(jié)聚于腹中而致。癥見臍周絞痛、冷汗、四肢厥逆、脈沉緊,甚則全身發(fā)冷.四肢脈木;見于血虛者,腹痛連及兩脅、小腹擊急。(指寒邪侵于厥陰經(jīng)的痛證。癥見陰囊冷痛腫硬、痛引睪丸、陰莖不舉、喜暖畏寒、形寒肢冷等。

寒痰

以痰質(zhì)清稀色白的痰為特征。如由外感風寒而致病的,必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喉癢、咳嗽等癥狀。由脾腎虛寒引起的,則出現(xiàn)惡寒肢冷,神倦納呆,脈沉緩等癥狀。

汗出濈濈然

濈,水外流之意。形容汗出連綿不斷。是因胃腸熱盛、邪熱蒸迫汗液外泄所致。

汗出如油

指疾病垂危時,汗出不止,且汗的性狀如油樣粘膩,見于亡陽虛脫,如中風脫證等。參見“脫汗”條。

鶴膝風

以膝關節(jié)腫大疼痛,而股脛的肌肉消瘦為特征,形如鶴膝,故名。病由腎陰虧損,寒濕侵于下肢、流注關飾所致。大多由“歷節(jié)風”發(fā)展而成。

喉吤

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皡谩保唇娴伲呛碇腥缬薪娴贍钗镒枞陌Y狀。

古病名,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主要癥狀有咽喉部及前后陰潰瘍,因患者有神情惑亂不定,臥起不安,故名。病因傷寒失于發(fā)汗,濕毒無以排泄所致。

狐疝

古病名;蚍Q“狐疝風”。小腸墜入陰囊,時上時下,平臥或用手推時腫物可縮入腹腔,站立時又墜入于陰囊,如狐之出入無常,故名。類于腹股溝疝。

蛔厥

因蛔蟲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癥。癥見腹部絞痛,四肢發(fā)涼,痛甚則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蟲,時發(fā)時止,或伴有寒熱,胃腸功能紊亂等證候。類于肚道蛔蟲或蛔蟲性腸梗阻病。

因胃氣上逆而發(fā)出的呃聲,也即“呃逆”。參見該條。與啘同義。王履《醫(yī)經(jīng)溯洄集》:「夫啘與噦,蓋字異而音義俱同者也。」

昏厥

卒然仆倒,四肢厥冷,昏蒙不知人事的證候。視病因的不同,患者可經(jīng)短暫而自行復蘇,也可持續(xù)而昏迷不醒。包括今稱的“一時性昏暈”和“昏迷”兩癥,前者見于“郁冒”各種“厥證”和中暑等,后者見于中風,“實厥”等。

昏憒

神識昏亂,不明事理的癥狀。

肌膚甲錯

又稱“肌若魚鱗”,乃形容皮膚粗糙、干燥、角化過度,故外觀皮膚褐色,如鱗狀,通常是體內(nèi)有瘀血的一種外候。臨床上常兼有身體羸瘦、鞏膜呈青暗色等病狀。亦見于煙酸缺乏病的皮炎等。

瘕聚

婦女任脈受病的證候。主要癥狀為腹部臍下有硬塊,推之可移,痛無定處。

肩息

指呼吸困難,抬肩以助呼吸的狀態(tài)。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時均可出現(xiàn)這種情況。

煎厥

古病名。指內(nèi)熱消爍陰液而出現(xiàn)昏厥的病癥。多因平素陰精虧損,陽氣亢盛,復感暑熱病邪的煎迫而致。臨床表現(xiàn):耳鳴、耳聾,目,甚則突然昏厥,病勢發(fā)展十分急驟《素問.生氣通天論》。

轉(zhuǎn)動艱難之意。如舌蹇則語言不利,蹇膝則是不能行。

僵仆

卒然昏仆倒地的癥狀。

交腸

大小便易位而出,即大便時有尿流出,或小便時有糞水流出,故名。多見于膀胱、陰道損傷后與直腸形成直腸膀胱濌等疾病。

解[人亦]

語出《素問.平人氣象論》!敖狻奔葱傅;“[人亦]”即困倦。是指人體感覺困倦和肢體骨節(jié)懈怠的癥狀?梢娪谔摀p、消渴或熱性病后,是肝腎虛再、精血不足所致。

筋痹

語出《素問.痹論》。指以筋的癥狀為主的痹證。臨床表規(guī)為筋脈拘急,關節(jié)疼痛而難以伸張。因筋聚于關節(jié),風寒濕,邪氣侵于筋所致。

筋骨懈墮

筋骨松弛無力,難以支撐身體的癥狀。

筋疝

古病名。指陰莖疼痛急縮,或癢或腫,或潰破流膿,或兼陽萎,并有白色粘液隨小便排出的病癥。多由肝經(jīng)濕熱、房室勞傷所致。

筋痿

語出《素問.痿論》。屬痿證之一。癥見口苦,筋急而痙攣,陰莖弛綏不收,滑精等。本病系由于肝氣熱,肝陰虧損;或過度耗損腎精,使筋和筋膜失去滋養(yǎng)而致。

近血

指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腸或肛門,血色鮮紅,大便時先有血液流出才排大便。為大腸熱毒引起。多見于瘡或直腸病變引起的出血。

涇溲不利

即小便不利,也被用來形容大小便不通利。

驚癇

指因受驚而得的癇病。唐宋醫(yī)書所截的店癇,即指小兒驚風。

精冷

男子因真陽不足而引起精氣清冷,無生育能力者。類于性神經(jīng)衰弱,精子缺乏一類病癥。

九種心痛

其名稱原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熬欧N心痛”是泛指上腹脘部和前胸部的疼痛,主要有兩種分類法:蟲心痛、注心痛、風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飲心痛、冷心痛、熱心痛、去來心痛(《千金要方》卷十三)飲心痛、食心痛、血心痛、冷心痛、熱心痛、悸心痛、蟲心痛、疰心痛、氣心痛。至于“真心痛”則類似心絞痛,詳見“真心痛”條。

酒悖

酗酒后胡言妄動的狀態(tài)。

酒脹

脹之因于酒積所傷而得病,故名。主要癥狀為腹脹如斗,或見便血,尿血,脈數(shù)或澀。病由酒毒所傷,濕熱蘊結(jié)肝脾,氣血逆阻,肝不藏血,脾不統(tǒng)血所致。

逆氣自下而上,通常是指從腹部上至心脅部,多屬寒邪為病。忽然昏暈不知人事,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指肢體或手足逆冷,亦可同時兼見昏厥的情況。

厥氣

泛指一些繼發(fā)性病因。如功能失調(diào)、氣血逆亂、痰濁閉阻、食積停滯或暴痛等,因這些病理變化,在病理過程中又起了致病作用!端貑枺庩枒蟠笳摗罚骸肛蕷馍闲校瑵M脈去形!怪傅木褪茄S氣逆、脈道壅盛而致突然昏仆的病理。

厥疝

指厥氣上逆的疝證。癥見臍周絞痛,脅痛、惡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脈大而虛等,多因寒氣積于腹中上逆所致!稘健罚骸肛署迍t心痛(指胃脘部痛),足冷,食已則吐」。

厥癥

是泛指突然性的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不久即能逐漸蘇醒的一類病癥。中醫(yī)認為其成因大致可分兩類,一為平時肝陽偏旺,飲食不節(jié),精神周度剌激或劇痛等,使氣機逆亂,血隨氣逆或痰隨氣升,蒙閉心神而發(fā);另一成因系因元氣素弱,或因病后氣津受傷,或失血等,致使氣血不能上承而發(fā)。據(jù)內(nèi)經(jīng)論厥癥,有“暴厥”、“寒厥”、“熱厥”、“煎厥”、“薄厥”、“尸厥”等。后世又有“痰厥”、“食厥”、“氣厥”、“血厥”,“蛔厥”,“暑厥”等,詳見各條。

咳逆上氣

指咳嗽氣喘的病癥!吧蠚狻奔捶螝馍夏嬷狻4税Y臨床上有實證、虛證的區(qū)別。實證主要癥狀為喘咳胸滿、呼吸迫促、不能平臥、痰多粘膩、脈浮滑,是由于肺實氣閉所致。虛證主要癥狀為咳喘面浮、脈浮大無力,這是“腎不納氣”所致。

咳嗽

咳嗽是一個癥狀,中醫(yī)認為六yin外感,臟腑內(nèi)傷,影響于肺而引起咳嗽。前人區(qū)分有聲無痰叫“咳”,因痰作咳叫“嗽”。臨床上習慣把有痰而有聲的咳,統(tǒng)稱“咳嗽”。無痰的咳則叫“咳嗆”或“干咳”。但不離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一般按風寒、風熱、燥火、痰濕、勞傷施治。

咳血

指隨咳嗽唾痰而出的血。血液來自肺與氣管,往往色澤鮮紅,痰血相兼,或痰中帶有血絲,故稱“痰血”。因其隨唾而出,又叫“唾血”。多由于咳嗽損傷肺絡。因風熱燥邪的,見喉癢咳嗽、口干鼻燥;因肝火犯肺的,見胸脅牽痛,煩躁易怒;因陰虛內(nèi)熱的,見骨萎潮熱,咳嗽氣短。

口噤

牙關緊閉、口不能張的癥狀。

潰癃疝

指腹腔內(nèi)包裹性化膿性的炎癥腫塊,所謂“腹中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保王肯堂《證治準繩》)常兼見小便不通的證候。

勞淋

淋癥日久不愈,遇勞即發(fā),故名。主要表硯:小便淋瀝,尿后下陰部隱痛,肢倦腰酸,纏綿難愈。此證多因淋癥經(jīng)久失治,或調(diào)治失宜,致脾腎兩虛而起。若面色晄白,少氣懶言的,為脾氣虛;形虛肢冷,脈虛弱的,為腎陽虛;手足心熱,舌紅,脈細數(shù)的,為腎陰虛。

癆瘵

是指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稱“肺癆”。類于肺結(jié)核病。其發(fā)病原因,是由于某種因素使機體的抵抗能力降低,從呼吸道感染癆蟲(結(jié)核桿菌)所致,故又稱“傳尸癆”,以形容它是一種互相傳染的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咳嗽、咳血、潮熱、盜汗、身體逐漸消瘦等,以陰虛為多見。在整個疾病演變過程中,開始則陰精虧耗,繼則陰虛火旺,后期則陰損及陽、陰陽兩虧。

癆疰

癆瘵的別稱!梆妗庇凶⑷牒途米≈,形容癆瘵患者的病程長,又能轉(zhuǎn)注給別人,故名。

雷頭風

頭痛時自覺雷鳴之聲,頭面起核,或腫痛紅赤。由濕毒郁結(jié)于上所致。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并不發(fā)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沉遲、舌質(zhì)淡苔白潤等寒性證侯。多因平素陽虛、衛(wèi)氣不足、膜理松疏而致;亦可因受驚引起。

冷勞

婦女虛勞病之屬于陰寒證者。多因氣血不足,臟腑虛寒所致。主要癥狀有臍下冷痛、手足時寒、月經(jīng)不調(diào)、飲食不化、間有嘔吐、時寒時熱、骨節(jié)酸痛、形體羸瘦等。

歷節(jié)風

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簡稱“歷節(jié)”,以關節(jié)紅腫,劇烈疼痛,不能屈伸為特點。多由肝腎不足而感受風寒濕邪,入侵關節(jié),積久化熱,氣血郁滯所致。因其主要病變?yōu)殛P節(jié)劇痛,發(fā)展很快,又稱為“白虎歷節(jié)”。如因寒濕偏勝,則以關節(jié)劇痛不可屈伸為主證。類于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飾炎,痛風等疾患。

兩脅拘急

兩脅部牽引不舒的感覺。多因水飲聚結(jié)于兩脅,或肝氣郁結(jié)所致。

淋癥

凡尿頻、尿急、排尿障礙或澀痛、淋瀝不斷的癥候統(tǒng)稱“淋癥”。分為“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等五種類型。包括泌尿系感染、結(jié)石、結(jié)核、乳糜尿、前列腺炎等多種疾病。多屬濕熱積于下焦,滲入膀胱,或由于腎虛而濕濁下注,氣化不利所致。五淋中病因又各不同,詳見各條。

留飲

指長期滯留不行的水飲。中醫(yī)認為系因中焦脾胃陽虛,失于運化,津液凝滯所致。臨床表現(xiàn)為口渴,四肢關節(jié)酸痛,背部覺寒冷,氣短,脈象沉等。如中陽不復,舊飲雖得排泄,但新飲又可再留積,故此癥遷延難愈。

六極

指六種勞傷虛損的病證!把獦O”則發(fā)墮善忘;“筋極”則拘攣轉(zhuǎn)筋;“肉極”則肌削萎黃;“氣極”則短氣喘急;“骨極“則齒浮足痿;“精極”則目暗耳聾。

咯血

指未經(jīng)咳嗽而喉中咯出血塊或血點,或痰血一并咯出,因一咯即出,故名。如偶然咯血,或略有咳嗽,是肺有燥熱。若咯血頻頻,面赤心煩,咽喉干燥,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是陰虛火亢,多屬肺腎陰虧,心肝火旺所致?┭R娪诜谓Y(jié)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癌等病。

癃閉

是尿閉或排尿困難,下腹脹滿的一種證候!榜笔切”悴粫常c滴而出,下腹緩緩脹滿;“閉”是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病勢較急,一般統(tǒng)稱為“癃閉”。本證包括由于膀胱、尿道的器質(zhì)性或功能性疾病所造成的排尿困難和尿潴留;或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腎功能減退或衰竭而造成的尿量極度減少等。導致癃閉的原因很多,臨床所見則不外虛證和實證兩類。如因濕熱下注,或瘀血,結(jié)石阻塞的,多屬實證;如因腎陽不足、不能氣化,或腎陰虧損、津液內(nèi)虛的,多屬虛證。

僂附

“僂”屈背之意!案健,同俯。僂附是行路時曲背彎腰,頭向下俯的體征。是腎氣衰而筋脈虛疲的表現(xiàn)。

漏汗

指表證發(fā)汗太過,以致陽氣受傷,衛(wèi)虛不固,汗液漏出不止的現(xiàn)象。由于出汗過多,不但陽氣不足,而且津液耗損,故常伴有小便短少、排尿困難、四肢微拘急、關節(jié)屈伸不利等癥狀。

攣痹

語出《素問.異法方宜論》。筋脈拘急為“攣”,肌府疼痛麻木為“痹”。泛指痹證的筋脈拘急,肌膚麻木,疼痛和關節(jié)活動不靈的一類癥狀。

脈痹

語出《素問.痹論》。凡是指以血脈癥狀為主的痹證。臨床表現(xiàn)為有不規(guī)則的發(fā)熱,肌膚有灼熱感、疼痛、皮府或見紅斑,多因血虛,以寒濕邪留滯血脈所致。

脈痿

語出《素問.痿論》屬痿證之一。證見下肢肌肉萎縮無力,脛部軟弱不能站立,膝踝關飾不能提屈等。由心氣熱,氣血走于上,而使下部血脈空虛;或因失血過多,經(jīng)脈空虛,使肌肉麻痹,進而發(fā)生本病。

瞑眩

本來是指頭昏目眩、眼睛睜不開的癥狀,但古書往往把瞑眩和藥物反應聯(lián)系起來(《尚書.說命篇上》:「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即服藥后出現(xiàn)惡心、頭眩、胸悶等反應的,稱為“瞑!薄

納呆

胃的受納功能呆滯,故名,也稱“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癥狀。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飽滯之感的,稱為“胃納呆滯”。

腦風

風邪上入于腦所引起的病癥。屬頭風一類疾患,主要癥狀:項背惡寒,腦戶穴(風府穴之上,為督脈、足太陽之會)局部冷感,惡風,頭部劇痛,痛連齒頰。

嘔吐

由于邪氣在胃、胃失和降、氣反上逆所出現(xiàn)的癥狀,前人以有聲無物為嘔,無聲有物為吐,但實際上很難截然劃分,一般都統(tǒng)稱為“嘔吐”。臨床常見有胃寒、胃熱、傷食、痰濁等四種。胃寒的,嘔吐清水,口中多涎,喜熱惡冷,小便清利,舌苔白膩;胃熱的,食入即吐,吐出物酸苦夾雜,口有臭氣,喜冷惡熱,舌苔黃膩;傷食的,胃脘脹悶,噯氣吞酸,嘔吐物多屬酸腐宿食,吐后稍覺舒暢,舌苔厚膩;痰濁的,平素多有頭眩、胸悶、心悸等癥,嘔吐黏痰或清涎,舌苔滑膩。

嘔血

指血隨嘔吐而出、色紫暗、量較多,并常夾有食物殘渣。多因胃中積熱,或肝郁化火,逆乘于胃,脈絡瘀滯,陽絡損傷所致。以門靜脈性肝硬化、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病較為常見。

盤疝

古病名,指臍周絞痛的病癥。

皮痹

語出《素問.痹論》。指以皮膚癥狀為主的痹癥。臨床表現(xiàn)為膚冷麻木等。由風寒濕邪氣侵于肌表,使衛(wèi)陽之氣不能溫養(yǎng)所致。

皮毛癢

指痿證之見皮毛枯槁失去潤澤的癥狀!端貑枺粽摗罚骸阜沃魃碇っ史螣崛~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皮水

水腫證候類型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病緩慢,全身性浮腫,肢體疼痛沉重,無汗,皮膚冷,四肢凹陷性水腫較重,脈浮。多由于脾虛濕盛、水溢皮膚所致。

脾痹

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四肢倦怠,胸悶,咳嗽,嘔吐清涎等。古人從脈象學說的觀點,認為本病由“肉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疾病深入發(fā)展所致,如《素問.痹論》說:「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脾!挂徽f由于四肢運動過度,汗出當風,邪氣積在腹中所致。

脾咳

指咳時右脅部疼痛,且牽引到肩背,甚至不可動,動則咳嗽增劇的癥候。

脾勞

五勞之一。由于饑飽失調(diào),或憂思傷脾所致。主要癥狀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減少,食則脹滿,大便溏泄等。

脾約

語出《傷寒論》。指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結(jié)的一種病癥。多因睥的運化功能失調(diào),氣虛不能化津,致腸中津液不足,故大便干結(jié)難解。

痞塊

指腹腔內(nèi)的積塊。

痞氣

五積病之一,屬脾之積(《難經(jīng).五十六難》)。右胃脘部位有腫塊突起,形狀像覆著的盤子一樣,日久不愈,會使人發(fā)黃疸,營養(yǎng)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四肢無力等。多因脾虛氣郁,痞塞不通,積氣留結(jié)所致。

偏沮

“沮”潤濕之意!捌凇笔瞧诎肷沓龊沟陌Y狀,因患側(cè)無汗,健側(cè)有汗,故偏于半身潤濕。由于氣血不能暢流周身所致?梢娪谥酗L或某些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的疾病!端貑枺鷼馔ㄌ煺摗罚骸负钩銎,使人偏枯”」。

偏頭痛

一種發(fā)作性的頭痛證。臨床表規(guī)以頭痛劇烈為主。但其痛處相對固定偏于左或右側(cè)。在比較疲勞或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容易發(fā)作。多因肝虛、肝陽偏亢、痰熱等所致。前人又有偏左屬風與血虛,偏右屬濕痰與熱之說,然亦不宜拘執(zhí)。

七疝

古籍中把疝氣分為七種的合稱。指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諸病源候論》)。指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頹疝。(《儒門事親》)指沖疝、狐疝、頹疝、厥疝、瘕疝、潰疝、疽癃疝(《醫(yī)宗必讀》)。

臍疝

又稱“臍突”。多見于幼兒。主要癥狀為臍中有包塊突出,皮包光亮。

氣臌

臌脹類型之一。因于脾虛氣滯者,癥見胸腹脹滿不適,按之仍覺柔軟,伴有氣逆,噯氣等癥狀。因于七情郁結(jié)、氣機壅寒者。癥見腹大、青筋顯露,膚色蒼黃,四肢消瘦等。

氣厥

由于氣病所引起的厥證。有氣虛、氣實的不同。氣虛而厥,癥見眩暈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氣息微弱,脈沉微等,類于低血壓或低血糖的昏厥。氣實而厥,每因暴怒氣逆所致,與“薄厥”同義。

氣淋

主要癥狀見下腹至陰囊脹痛,小便澀滯或尿后疼痛,多因膀胱氣滯所致。若久病不愈,反見少腹墜脹急痛,排尿困難,尿有余瀝,則是脾腎氣虛所致。

氣疝

古病名。主要癥狀為發(fā)作時陰囊偏墜腫痛,上連腰部(腎俞),每于惱怒過度或過勞時發(fā)作,氣平靜即逐漸緩解。

氣上沖心

指病者自覺有一股氣從下腹上沖心胸的癥狀。多由寒邪客于下焦及胃腸,或肝胃之氣上逆所致。

氣脹

腹部脹滿的癥狀,叫做“脹”,因氣滯而引起腹部脹滿叫“氣脹”,病因多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氣機阻滯有關。參閱“氣臌條”。

干咳(干咳)

指無痰的咳嗆。輕者連咳十數(shù)聲會有少量粘痰咯出,重者難多咳亦無痰,咳聲高亢,喉癢干燥,胸脅作痛,舌邊尖紅,苔黃而干,脈細澀或弦數(shù)。中醫(yī)認為多系由于燥火傷肺,肺津受灼所致。

干嘔(干嘔)

指嘔吐時有聲無物。多由胃虛而邪氣上逆所致。

干血勞(干血勞)

虛勞證候之一。多見于婦女。主要癥狀有面目暗黑、肌肉枯干而粗糙、肌肉消瘦、骨蒸潮熱、盜汗、口干顴紅、易驚、頭暈痛、月經(jīng)澀少,或閉經(jīng)。是血枯血熱積久不愈,肝腎虧損,新血難生所致。

強中

指陰莖無故而堅硬勃起、久久不痿,精液自泄的證候。常伴有小便多,唇、口干燥等,是一種陰虛陽亢、命火妄動之象。多因性欲過度,腎氣受傷所致。

圊血

又叫“清血”。清,古通“圊”,即廁所。上廁時即大便出血,故名。參見“便血”條。

熱痹

痹癥類型之一。臨床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紅腫熱痛,常伴有發(fā)熱,惡風、口渴、胸悶等全身癥狀。病因素有蘊熱,再感受風寒,熱為寒郁,氣機不通,久則寒亦化熱;或風寒濕之邪留滯經(jīng)絡,日久化熱而成。

熱汗

指發(fā)熱時的出汗,見于汗出熱不退或退而復熱時,可伴有口渴、煩躁、面紅目赤、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干、脈數(shù)等熱性證候。多因風邪化熱或內(nèi)熱蒸迫所致。

熱厥

由于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影響陽氣的正常流通,不能透達四肢而見手足厥冷的病癥。熱厥與寒厥的區(qū)別點是:寒厥的腹部清冷,多伴有寒瀉的癥狀,熱厥則胸腹有灼熱感,且有目赤,煩躁、口渴、便秘、尿赤、舌苔黃糙等實熱見癥。

熱淋

淋證類型之一。臨床表現(xiàn)有小腹拘急疼痛,小便赤澀如血,尿時灼痛,或伴有寒熱、身酸等癥狀。是由于下焦熱結(jié)所致。類于急性泌尿系感染。

熱中

熱邪留滯腸胃的意思!跋D”的別名。風病的一種。因風邪侵犯陽明胃經(jīng)而化熱,以目黃為主癥(《素問.風論》)。

肉痹

語出《素問.痹論》。指以肌肉的癥狀為主的痹癥,又稱為“肌痹”。臨床表規(guī)為肌肉麻木或酸痛無力,困倦,汗出等。由風寒濕邪氣侵于肌肉所致。

肉痿

語出《素問.痿論》。屬痿證之一。癥見肌肉麻痹不仁,萎弱無力。本病系由于脾氣內(nèi)熱,胃陰不足,以致肌肉得不到營養(yǎng)的輸布;或因久居濕地,肌肉為濕邪所傷而致。

三焦咳

指咳嗽時肚腹脹滿而不欲飲食的癥候。

三消

“上消”、“中消”、“下消”三種證型的合稱。是根據(jù)病機、癥狀和病情發(fā)展階段的不同,對消渴病的三種分型,故名。

泛指體腔內(nèi)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癥。多伴有氣痛的癥狀,故稱為“疝氣”、“小腸氣”、“小腸氣痛”或“盤腸氣”。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溝部位,或從腹腔下入陰囊的腸疝等。指生殖器、睪丸、陰囊的部份病癥。如男女外生殖器潰腫流膿,溺竅流出敗精濁物,睪丸或陰囊的腫大疼痛等病癥,有的可兼有腹部癥狀。指腹部的劇烈疼痛,兼有二便不通的證候,如“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素問.長刺節(jié)論》)!付矫}為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指大小便秘結(jié)),為沖疝」(《素問.骨空論》)。

疝瘕

見《素問.玉機真臟論》等篇,或稱“瘕疝”。是指小腹部熱痛,溺竅流出白色粘液的病癥。

善食而瘦

“中消”證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由于內(nèi)熱消耗陰津所致。參閱“食亦”、“中消”條。

上膈下膈

上膈是食入即吐,下膈指朝食暮吐。

上氣

指呼多吸少,氣息急促,是肺經(jīng)受邪,氣道不利的證候。指上部之氣心、肺之氣)。心肺在人體之上部,故名。

上消

又稱“肺消”或“鬲消”。以口渴多飲為主癥,有偏熱偏寒的不同。如見口干舌燥、小便多,舌紅苔黃的,是偏熱證,是因胃火或心火熏灼于肺,使肺陰耗傷所致。如見飲一溲二,迅速消瘦,倦怠無力,氣短、脈沉遲的,是偏寒證,是因氣津兩傷所致。

少氣

即氣虛不埕。主要表現(xiàn)為氣息低微,說話時感覺氣不夠用、懶言、倦怠、脈弱。多因中氣不足、肺腎兩虛所致。

舌衄

即血液從舌體滲出。多因心火熾盛所致,也有因脾腎二經(jīng)虛火上炎的。

身不仁

身體肌膚麻木,失去各種皮膚感覺的癥狀。此因邪氣中于絡脈,營氣不能運行于肌表所致。

身體煩疼

指肌肉關節(jié)疼痛,煩憂不寧,周身不適的癥狀。

神思間病

泛指精神、神經(jīng)活動(特別是思維意識活動)失常一類病證。

腎痹

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骨萎弱不能行走,腰背彎曲,不能伸直,或關節(jié)腫脹,強直不能屈曲等。由“骨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內(nèi)舍于腎。一欣認為氣積于小腹和外陰部,內(nèi)傷腎氣所致。

腎咳

指咳時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唾涎的癥候。

腎勞

五勞之一。由于性欲過度損傷腎氣所致。主要癥狀有遺精、盜汗、骨蒸潮熱、甚則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尸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患者呼汲微弱,脈極微細,或毫不應指,故乍看似死,須認真診察和及時搶救。可見于某些氣體如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窒息,腦震蕩等病。

失溲

即“小便失禁”。有因脾肺氣虛,腎氣不足,膀胱無力控制者,多見于老年人,病后體質(zhì)虛弱病人,其癥狀為少腹時覺墜脹,常有尿意、量少,滴瀝不禁等。有因于神志昏迷、膀胱失去控制者,可見于中風、熱性病邪陷心包的病人,病情多屬危重。

濕痹

又稱“著痹”。痹證類型之一。臨床表現(xiàn)為肌膚麻木,關節(jié)重著,腫痛處固定不移。病因風寒濕三邪中以濕邪偏勝,濕性粘膩滯著所致。故《素問.痹論》:「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石瘕

語出《靈樞.水脹篇》。本病多因月經(jīng)期間,寒氣入侵,惡血停積所致。主要癥狀為子宮內(nèi)有塊狀物形成,日漸增大;如懷孕狀,并有閉經(jīng)等,以包塊堅硬如石,故名。類于子宮腫瘤。

石淋

亦稱“砂淋”。主要癥狀有臍腹拘急,腰部一側(cè)疼痛,或有陣發(fā)性絞痛、痛連小腹及陰部、排尿不陽,或中斷,或頻急澀痛難出,有時尿中雜有砂石,尿色黃濁,或呈血尿,多因濕熱蘊結(jié)下焦,使尿中雜質(zhì)凝結(jié)而成,屬于泌尿系結(jié)石。

石水

水腫證候類型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腹?jié)M而不喘,或引脅下脹痛,水腫偏于腹部,脈沉。多由于腎陽虛弱不能化水所致,但與肺脾也有一定關系。

食痹

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胃病的一種。主要癥狀為飲食入胃后上腹部覺悶痛,吐出則覺舒服。多因肝氣乘胃,胃脘氣滯所致。

食厥

由飲食不節(jié)而引起的厥證,又稱“食中”。見于暴飲暴食后,偶感風寒或因情志觸動,食滯中脘,氣逆而上壅,使清竅閉塞而昏厥。癥見脘腹脹滿,噯出食物腐味,舌苔厚膩,脤滑數(shù)等。但當食物吐出后即可蘇醒。

食癇

癇證的一種,見于小兒由乳食所傷而誘發(fā)。

食亦

古病名。語出《素問.氣厥論》。即“中消”癥!耙唷弊鳌癧人亦]”解,怠惰之意。因善食易饑而身體反消瘦倦怠無力,故名。是中焦燥熱所致。

手足厥冷

四肢冷至肘膝以上的癥狀,也叫“手足逆冷”,或簡稱“四逆”。有寒熱之分:寒證由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四肢得不到陽氣的溫暖,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脈沉微、舌淡等;熱證由熱盛傷津,熱邪阻遏,陽氣不能外達四肢,但常有胸腹灼熱,口渴心煩,或神昏譫妄,舌質(zhì)紅絳,脈促或沉遲有力等。

暑咳

是咳嗽的一種。臨床表現(xiàn)咳嗽少痰或無痰,身熱口渴,心煩或胸脅痛,尿赤,脈濡滑而數(shù)等。中醫(yī)認為系感于暑邪,暑氣傷肺而咳。

水臌

臌脹類型之一。主要癥狀有腹脹大,皮薄而緊,色蒼小便難,兩脅痛。多數(shù)患者面色萎黃,或伴黃疸,身上有時可見紅點(蜘蛛痣)。此由肝郁傷脾,肝失疏泄,脾不運化,水毒結(jié)聚所致。

水氣

即“水腫”。水氣是從病理而言,水腫是從癥狀而言。體內(nèi)水份的運行,主要依靠肺氣的通調(diào)肅降,腎氣的開闔調(diào)節(jié),脾氣的運化轉(zhuǎn)輸,其中一臟的功能失常,都能導致水不化氣,水分停留而發(fā)生水腫。《金匱要略》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類型,又按五臟證候分“五水”。但臨床上一般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參見有關各條。

水疝

癥見陰囊腫痛,陰汗時出;或變腫狀如水晶(類于睪丸鞘膜積液等癥);或陰囊燥癢流黃水,或少腹部按之有水聲(《儒門事親》),多由腎虛、復感風寒,濕流囊中所致。

水飲

水飲是指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液。水和飲的區(qū)別是,稀而清者為“水”,稀而粘者為“飲”,名實異同,故常水飲并稱。(類似滲出液與滲透液之分)。參閱“飲癥”’。

水脹

語出《靈樞.五癃津液別篇》。水腫的別稱。以水溢于肌膚而腫脹,故名。多因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所致。認為水脹有別于水腫。汪必昌《醫(yī)階辨證》:「水腫之狀,或先足跗腫而上,或先眼窠腫而下,或面目足附一時并腫,漸至于胸腹,甚者外腫而內(nèi)脹!埂杆浿疇,先腹內(nèi)脹,而后外亦大,漸至四肢亦腫」。

四飲

見《金匱要略》,指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種飲癥。詳見各條。

四肢不用

四肢痿軟,失去活動能力的癥狀

溲數(shù)

即小便頻數(shù)、排尿次數(shù)頻多。

溲血

即“尿血”,也叫“溺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塊,排尿時無明顯疼痛,雖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不像血淋的小便艱澀,疼痛難忍。因此一般以有痛的叫“血淋”,不痛的叫“溲血”。臨床上分虛證和實證。實證多突然發(fā)作,尿血鮮紅,排尿時尿道有熱澀感覺,如兼見身熱面赤,心煩、口渴的為熱擾血分或下焦?jié)駸;兼見神疲,目眩耳鳴、腰腿酸軟的,為陰虛火動。虛證多屬久病,尿血淡紅,排尿時多無痛滯感,而食少神倦,面色萎黃,腰脊酸痛、頭暈耳鳴等,多因脾腎兩虛所致。

宿疾

指舊有的病,又稱久病,與新病相對而言。

宿食

或稱“宿滯”、“食積”或“傷食”。由于脾胃運化失常,或脾胃有寒,食物經(jīng)宿不消,停積胃腸,故名。初起多有胸烷痞悶、惡食、噯腐吞酸、舌苔厚膩等癥狀。

痰火

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煎熬膠結(jié)貯積于肺的病證,所謂“窠囊之痰”。平時可無明顯癥狀,如因外邪或飲食內(nèi)傷等因素則引致發(fā)作。其癥頗似哮喘,煩熱胸痛,口干唇燥,痰塊很難咯出等。是頭部及耳后有痰核如串珠狀,或臟下有結(jié)核的病癥。其核按之緊,推之不移,兼見舌紅苔黃、脈弦滑數(shù)等。因其由于肝火、痰郁所致,故名。

痰積

主要癥狀有胸膈痞滿隱痛,痰涎咳咯不出,涕唾稠粘,吞咽梗阻,頭暈目眩,腹中有硬塊。是由于痰阻氣滯,濕濁凝聚于胸膈間所致。

痰咳

亦稱“痰濕咳嗽”,臨床表現(xiàn)以咳聲重濁,痰多且易咯出,痰出則嗽止為這種咳嗽的特色。伴有胸悶食少,苔白膩,脈浮滑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本癥多因痰濕內(nèi)蘊,上干于肺所致。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病。

痰飲

廣義的痰飲是指多種水飲病的總稱,泛旨體內(nèi)水液轉(zhuǎn)輸不利,停積于體腔、四肢等處的一類疾病。(類似于水腫Edema)。中醫(yī)認其主因系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相互影響所致,尤其是脾陽失于健運,三焦氣化障礙留積而成。狹義的痰飲,是水飲病的一種,分虛癥和實癥兩類;虛癥主要表現(xiàn)為胸脅支滿,脘部有振水音,嘔吐清涎、頭暈、心悸、氣短、形體消瘦。中醫(yī)認為系由于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谷,水飲散在胃腸所致(類似幽門阻塞PylonSteuoris所致的胃潴留)。實癥主要表現(xiàn)為胃脘部堅滿,腹瀉,瀉后稍感舒服,但胃部又立刻堅滿,水液流動于腸間,有瀝瀝的聲響。中醫(yī)認為這是由于水飲留伏于胃腸所致。(類似痢疾圻Dyseutery引起的癥狀)。

天柱倒

指頸項軟弱無力,頭向下垂的體征,多見于小兒發(fā)育不全.或年老體弱者。若見于病久,是腎氣大虛,精神氣血俱衰之侯。

頭扁

常見癥狀之一。病因主要有風、熱、濕、痰、氣虛、血虛等幾種。屬于風的,頭目眩暈,怕風,汗出;屬于熱的,壯熱,面色煩渴,多汗;屬于濕的,頭重如裹,身熱不揚,四肢酸倦;屬于痰的,頭目眩暈,惡心,欲吐;屬于氣虛的,綿綿作痛,遇勞加重,倦怠氣短;屬于血虛的,痛在額上,下午痛甚,常與心悸、怔忡、眩暈并見。頭痛一證,“大抵風則抽掣,寒則拘急(抽掣、拘急是形容頭痛的性質(zhì)),熱則煩心,濕則頭重,痰則欲吐”,(秋日散人《醫(yī)學說的》)。這是一般常見頭痛的病因辨證。此外,尚有“肝厥頭痛”、“瘀血頭庸”、“偏頭痛”、“雷頭風”等,各詳本條。

頭風

指頭痛日久不愈、時發(fā)時止,甚至一觸即發(fā)的病癥。由風寒侵入頭部經(jīng)絡,或因痰涎風火,郁遏經(jīng)絡,以致氣血壅滯所致。癥見頭部劇烈掣痛,痛連眉梢、眼睛,甚則目昏不能睜開,頭不能抬舉,頭皮麻木,有的患者可以兼見眼的癥狀。

頭搖

頭部搖動、顫動的一種癥狀。病因各有不同。因膽火內(nèi)郁而引動肝風的,見突然頭搖、目眩耳聾、頸項強痛等。因陽明實熱而引動肝風的,見高熱面赤、腹痛便秘、胸悶煩躁等。因年老肝腎不足,病后氣血虛弱,虛風內(nèi)動的,頭常不時搖動,多伴有其它虛弱癥狀。此外,小兒急驚發(fā)作前也會出現(xiàn)頭搖,這是肝風內(nèi)動的先兆。

頭重

頭部自覺重墜的癥狀,并覺頭如被布帶裹扎之感。多由外感濕邪或濕痰內(nèi)阻所致。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因于濕,首如裹,……」。因感外濕的,有表證,頭重而頸項酸痛;由濕痰內(nèi)阻的,無表證,頭重而眩暈,惡心,胸脘痞悶,胃納呆滯,四肢困倦。此外,氣血虛弱或陽明經(jīng)的實熱證也可見頭重,但前者以虛弱癥狀為主,后者以火熱癥狀為主。

吐失

嘔吐物中混有糞便。是由于胃腸阻滯,陰陽錯亂,清濁混淆而出現(xiàn)?梢娪谀c梗阻等疾患。

吐血

血液從口而出,包括嘔血和大量咯血。參見嘔血、咯血條。

頹疝

古病名。睪丸腫大堅硬,重墜脹痛或麻木不知痛癢。指婦女少腹腫的病癥(《素問.脈解篇》)。

吞酸

方隅《醫(yī)林繩墨》:「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溢之間,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挂嗉次钢蟹核。多因肝氣犯胃所致。有偏熱偏寒之分。偏熱兼見心煩、咽干、口苦、苔黃;偏寒兼見胸脘隱痛,嘔吐清涎,舌苔淡白。

脫汗

又稱“絕汗”。指病情危重,陽氣欲脫時,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癥狀。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危侯,是陽氣將絕的征象,故稱?梢娪休克,心力衰竭等。

喎僻不遂

口眼歪斜,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的癥狀?谕嵝倍坎荒芫o合的,稱為“口眼喁斜”若只見口角歪斜的,稱為“口僻”或“口喎”。多由于風痰阻于經(jīng)絡所致。受邪的一側(cè),因絡脈之氣痹阻塞。呈松弛狀態(tài);健側(cè)氣血運行如常,肌張力較高。緩者為急者所牽引,故歪向健側(cè)。類似顏面神經(jīng)麻痹、中風后遺癥一類疾患,“不遂”主要是指“半身不遂”多由腦血管意外所致,常與喎僻癥狀同時并見,故名。

亡血

是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證的統(tǒng)稱。

痿厥

“痿證”的癥狀之一,即手足萎弱無力而不溫。痿證與厥證的合稱。

痿癥

定指肢體萎弱廢用的一類病癥,又稱“痿躄”(音“畢”),多由下肢無力開始,漸至手足軟弱,肌肉麻木不仁,皮膚干枯失澤等。亦有在高熱后出現(xiàn)四肢痿弱不舉,或產(chǎn)后萎軟失用的。其病因可能由于“肺熱葉焦”,邪熱灼傷血脈,或陽明濕熱傷筋,致筋弛不收;或肝腎虧損,精血不足,使筋失濡養(yǎng)所致。按其病因和癥狀還有“筋痿”、“脈痿”、“肉痿”、“骨痿”、“皮毛痿”等。詳見各條。

胃咳

指咳時會嘔吐,嘔得厲害時則會嘔出蛔蟲的癥喉。

胃痛

又稱“胃脘痛”。因胃脘部近心窩處發(fā)生疼痛,所以又叫“心下痛”。多因長期飲食不節(jié)或精神刺激而發(fā)病。初則肝胃不和,胃氣郁滯;久則氣滯血瘀,損傷胃絡,由氣及血而成此證。臨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之分。屬于肝胃不和的,如胃脘脹滿,痛連脅肋。兼有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苦的為火郁;若痛處固定而拒按,便黑、脈澀的,為血瘀。屬于脾胃虛寒的,癥見隱痛喜按,泛吐清水,形疲肢冷,大便不實等。

五不男

指男性的天、漏、腱、怯、變五種不育癥!疤臁奔础疤旎隆,泛指男性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睪丸缺陷及第二性征發(fā)育不全!奥奔淳翰还蹋W赃z泄!半臁奔搓幥o或睪丸切除!扒印奔陽痿!白儭庇址Q“人痾”,類于兩性畸型,俗稱“陰陽人”。

五積

“積”是指胸腹腔有形塊的一類病證!峨y經(jīng).五十六難》就它的發(fā)病病機、部位、形態(tài)等用五臟來區(qū)分,如心之積叫“伏梁”,肝之積叫“肥氣”,脾之積叫“痞氣”,肺之積叫“息賁”,腎之積叫“奔豚”,合稱為“五積”。原文對五積所描述的各種癥狀,可能包括肝脾腫大,以及胸腹腔的腫塊、積液、膿腫等病變。由于缺乏具體而實用的治法,故五積這類名稱,現(xiàn)已少用,參見各條。

五淋

即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的合稱。詳見各條。

五水

語出《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水腫病因五臟受水氣的影響,出現(xiàn)不同的證候,分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腎水。其主要癥狀為,“心水”,身重而少氣,煩躁不得臥,下陰腫;“肝水”,脅下腹部脹滿而痛,不能轉(zhuǎn)側(cè),尿量時多時少;“脾水”,腹大而小便難,少氣,四肢困重;“肺水”,呼吸不利,身腫而小便難,大便鴨溏;“腎水”,腰痛,排尿困難,腹大而臍腫,下陰常有水濕滲出,足冷,面形消瘦。

五臟痹

因痹證日久不愈,復感風寒濕邪,使痹證從筋、脈、骨、肉、皮等發(fā)展至與其相合的內(nèi)臟,致內(nèi)臟受傷,而相應出現(xiàn),肝痹、心痹、腎痹、脾痹、肺痹等。也可由于氣血內(nèi)虛,陰精虧損、或陽氣不運,邪氣乘虛而襲,積聚于胸腹所致。(參見《素問.痹論》等篇)

五臟六腑咳

語出《素問·咳論》。中醫(yī)認為咳嗽是肺臟有病的一個癥狀。五臟六腑有病時,病氣影響到肺也會引起咳嗽。同時咳嗽過久也可以影響到其它臟腑功能的失常。因此,古人發(fā)現(xiàn)咳嗽會引起或并有其它臟腑功能及臟腑的經(jīng)脈循行路線的癥候,而以五臟六腑來分類辨癥。故而有“心咳”,“肝咳”,“脾咳”,“肺咳”,“腎咳”,膽咳”,“胃咳”,“小腸咳”,“大腸咳”,“膀胱咳”,“三焦咳”等。(詳見各條)。但不能誤解為除肺之外其它臟腑本身會出現(xiàn)咳嗽。

息賁

古病名,見《靈樞.經(jīng)筋篇》;《難經(jīng).五十六難》等。五積病之一,屬肺之積。癥見右脅下有包塊,形狀如履著的杯子,呈急迫感,有見胸背痛、吐血、伴有寒熱、咳嗽、嘔逆、呼吸迫促等癥狀,這是肺氣郁結(jié),痰熱壅遏所致。

息高

指呼氣多而吸氣少的喘迫現(xiàn)象,這是肺氣將絕,真陽渙散的虛脫證候,類于潮式呼吸,如《傷寒論》:「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積

古病名。語出《素問.奇病論》。病因肺失肅降,肺氣長期郁積所致。癥見胸脅脹滿,呼吸氣逆,但不妨礙飲食。類于肺氣腫等病。

下氣

氣由腸道中泄出者,俗稱放屁。指人身下部之氣。指降氣的治法(參見“降氣”條)。

下消

又稱“腎消”。以多尿小便如膚如脂為主癥,常兼見煩躁,口干引飲,舌紅,脈沉細而數(shù)。本病系因腎陰虧損、虛不固攝所致。也與脾失輸化有關。如小便頻多,面色暗黑,陽痿,脈沉細而弱,是陰陽兩虛之象。

癇癥

又名“癲癇”,俗稱“羊癇風”。是一種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其特征為發(fā)作時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發(fā)出如豬羊的叫聲,醒后除感覺疲乏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時地發(fā)作。中醫(yī)認為其病因系大驚大恐,傷及肝腎,腎虛肝旺所致;蚶m(xù)發(fā)于其它疾病,痰聚經(jīng)絡,致使肝氣失于調(diào)和,氣逆痰涌,阻塞清竅,而突然發(fā)作。亦有由于先天因素而得者,多發(fā)于兒童時期。臨床上癇癥分為“陰癇”和“陽癇”兩類。按病因分又有“驚癇”,“風癇”,“食癇”,“肺癇”等。詳見各條。

消癉

原出《內(nèi)經(jīng)》,又名“熱癉”,即消渴病。“消”指消耗津液而見消瘦;“癉”指內(nèi)熱。消癉就是邪熱內(nèi)熾,消灼津液,而見多飲食而消瘦的證候。

消谷善饑

消渴病主要癥狀之一,“消谷”,指消化食物;“善饑”,即容易饑餓。是形容食欲過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饑餓。往往身體反見消瘦,這是胃火熾盛,胃陰損耗所致。

消渴病

含兩義:指渴而飲多,食多而反消瘦,尿多和出現(xiàn)尿糖的一類病癥,類似于西醫(yī)的糖尿病。本病多由于嗜酒和恣食甘肥,中焦積熱;或五志過極,郁而化火;或因縱欲過度,虛火妄動,腎精耗損。陰虛和燥熱兩者互為因果,消灼肺胃津液及腎的陰精。因為陰虛的重點在腎,陰傷及陽,病久往往導致腎陽亦虛。泛指以渴飲多尿為主癥的一類疾病,根據(jù)病機、癥狀和病情發(fā)展階段的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別,常見于糖尿病,尿崩癥,腎上腺皮質(zhì)機能減退等疾病。

消中

52667788.cn/zhicheng/

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等篇。指消食善饑的病癥,即消渴病的“中消”癥。參見該條。

小便淋瀝

即排尿次數(shù)多而短澀,滴瀝不盡。本證有虛有實。虛證多因腎氣不固,或脾腎兩虛所致;實證多因下焦?jié)駸幔蚰蚵方Y(jié)石所致。

小腸咳

指咳嗽時會放屁,咳、屁同時出現(xiàn)的癥候。

哮喘

“哮”是指喉間聲響而言,開口閉口皆有痰聲,“喘”是指呼吸而言,氣息迫促,升多降少!跋痹诎l(fā)作期間,每與喘促相兼,而喘則未必兼哮。習慣上多以哮喘合稱,實際上是有分別的。

哮癥

呼吸時伴有喘鳴聲(呷呀聲)為特征。常與喘互見。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鳴咳喘的癥狀,故俗稱為“呷呀”,或“呷嗽”。自幼即患本病者稱為“天哮“。中醫(yī)認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內(nèi)伏痰飲,因外感,飲食,情志或勞累過度等因素而誘發(fā),尤其與氣候變化關系更密切。病久可導致肺、脾、腎三臟皆虛,出現(xiàn)本虛標實的癥候。臨床上大抵分為“冷哮”和“熱哮”兩種類型!袄湎,咳痰清稀,呈粘沫狀,口不渴,胸膈窒悶,或兼有風寒表癥!盁嵯保瑒t痰濁稠黃膠粘,難以略唾,面赤、自汗、煩悶、喘脹迫促,或兼有風熱表癥。

泄風

指揍理疏松而外感風邪,以致出現(xiàn)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癥《素問.風論》。皮膚長小疙瘩并有搔癢的病癥。

齘齒

齘(音“謝”),睡眠時上下齒摩擦有聲的癥狀。多由胃熱或蟲積所致。

心痹

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心悸,氣喘,咽干,常嘆氣,煩躁,容易驚恐等。由“脈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疾病深入發(fā)展所致!端貑枺哉摗罚骸该}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挂徽f因思慮過度,心血虛損,復感外邪,邪氣積于胸中所致。

心動悸

指心臟較劇烈的跳動,不但患者自覺心悸,而且從外觀亦可覺察其搏動,所謂“其動應衣”。參見“心悸”、“怔忡”條。

心汗

指心前區(qū)(包括前胸正中部位)一片出汗獨多的癥狀。方隅《醫(yī)林繩墨》稱:「皆因多慮,有傷心脾」所致

心悸

是自覺心跳悸動不安的病證。一般多呈陣發(fā)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fā)作。本病的發(fā)生,除精神因素外,多因心血不足,心陽虛弱,腎陰虧損,或因水飲內(nèi)停、瘀血痰火所致。心悸若因驚恐、惱怒而發(fā)作的,稱為“驚悸”,但多先有心氣內(nèi)虛的內(nèi)在因素。因心血不足的,則見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因心陽www.med126.com衰弱的,則見面色晄白,頭暈神倦,肢冷形寒;因心腎虧損的,則見心煩少寐,頭目昏眩,耳鳴腰酸;因水飲內(nèi)停的,則見心下脹滿,小便不利,頭眩暈,甚則浮腫氣喘,形寒肢冷;因痰熱上擾的,則見痰多胸悶,善驚,惡夢紛擾;因瘀血內(nèi)阻的,則見胸悶不舒,甚或心痛陣作,短氣喘息,舌色紫暗,脈澀或結(jié)代等。

心咳

指咳時心胸部疼痛,喉頭似有物梗咀,甚則咽喉腫痛的癥侯。

心勞

五勞之一。由于耗損心血所致。主要癥狀有心煩失眠,心悸易驚。

心疝

古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等。是因寒邪侵犯心經(jīng)而致的一種急性痛證。癥見下腹有形塊突起,氣上沖胸,心暴痛,脈弦急。

心下溫溫欲吐

語出《傷寒論》!靶南隆保肝鸽洳课。“溫溫”,惡心之意。全語形容胃脘間有惡心感欲吐又吐不出。是因胃中寒飲上逆或胸中痰氣阻塞所致。

心中憺憺大動

“憺”,空虛而震動之意。心中,憺憺大動,形容心臟劇烈跳動,有空虛感。多見于溫熱病的后期,因陰盧水虧,虛風內(nèi)擾,心神不能自主所致,常伴有手足蠕動、神倦脈虛等心腎陰虧、肝風內(nèi)動的癥狀。

胸痹

語出《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因陽氣不能正常運行,致水飲或痰渴閉阻于胸中的病癥。主要癥狀為胸背痛、胸中氣塞、呼吸喘促、咳嗽多痰等。

虛勞(虛癆)

是“虛損勞傷”的簡稱,又有“勞怯”之稱。也是五臟諸虛不足而產(chǎn)生的多種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病久失養(yǎng),正氣損傷,久虛不復,表現(xiàn)各種虛弱證候的,都屬虛勞范圍。其病變過程,大都由積漸而成。病久體弱則為“虛”,久虛不復的則為“損”,虛損日久則成“勞”。虛、損、勞是病情的發(fā)展,又是互相關聯(lián)的。由于虛勞證的范圍很廣,所以前人對這方面的分類,有“五勞”、“六極”、“七傷”等名稱。但總的病理變化,不離陰虛、陽虛、陰陽兩虛等方面。參見有關各條。

虛腫

指水腫的虛證,多屬于陰水,有由于脾陽虛的,有由于腎陽虛的,主要表現(xiàn)為腫勢緩慢,氣弱聲低,面色暗淡,倦怠泄瀉、畏寒肢冷、脈沉細無力等。

蓄水癥

指太陽膀胱腑之癥。主要癥狀有小便不利、小腹?jié)M、睡眠不安,心煩,喝水仍覺口渴,微有惡熱,頭痛,脈浮。中醫(yī)認為是由于發(fā)汗后表邪未凈而膀胱的氣化功能失職,水停下焦所致。

懸飲

指水飲之留于脅肋部者。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臨床癥狀為脅下脹滿不適,或見微腫?人曰蛲傧褧r兩脅引痛,脈沉而弦,嚴重時咳嗽加劇,胸脅痞滿而痛,牽引至鎖骨上窩,伴有干嘔短氣,頭痛等癥(類似于滲出性胸膜炎,胸膜積水等狀況)。

眩暈

眩,眼目昏花;暈,頭腦暈轉(zhuǎn)。本證有多種稱法,如因頭暈而致眼花的,叫“巔!;因眼花而致頭暈的,叫“目!;頭昏重而眼黑發(fā)花的,稱為“眩冒”。多與體虛、肝風、痰氣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xiàn)有虛、有實,以虛證為多。虛證多屬肝腎陰虧或心脾氣血不足所致,實于肝腎陰虛的,癥見頭目昏眩、精神不振、腰膝酸軟、遺精耳鳴等。屬心脾兩虛的,癥見心悸失眠,體倦納減、面色晄光、唇色淡等。實證多屬肝風上擾、痰濁阻閉所致。屬風陽上擾的,癥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口苦等。屬痰濁阻閉的,癥見頭重、多痰、胸悶惡心等。

眴仆

因眩暈而仆倒的癥狀。

血痹

語出《金匱要略.血痹虛癆病脈證并治》。是身體局部麻痹、疼痛一類的內(nèi)傷病癥。主要癥狀為身體麻木,游走性的痹痛,脈微而濇緊。病由氣血內(nèi)虛,因勞倦汗出,或當風睡臥,邪氣柔虛侵入,使血氣閉阻不通所致。

血臌

臌脹類型之一。亦稱“蓄血臌”。主要癥狀有吐血、衄血、便血或大便色黑、小便赤、身發(fā)瘀斑等,腹內(nèi)可摸到腫塊,并逐漸增大。病因主要由于瘀塊阻滯,影響水濕的運行。本癥可見于肝硬化,亦見于子宮或卵巢腫瘤等病。

血瘕

屬婦女癥瘕一類疾病。多因月經(jīng)期間,邪氣與血結(jié)聚,阻于經(jīng)絡而成。主要癥狀:少腹有積氣包塊,急痛,陰道內(nèi)有冷感,或見背脊痛,腰痛不能俯仰等。血瘕在少腹及在脅下,假物成形,無常處。

血厥

由于血病所引起的厥證。有血虛、血實的不同。血虛而厥,多見于失血過多或久病貧血,因腦部一時缺血而突然暈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口張自汗,呼吸緩慢。血實而厥,多因內(nèi)有瘀血,閉塞清竅,以致突然昏倒,牙關緊閉,面赤唇紫。

血枯

古病名。語出《素問.腹中論》。主要癥狀有胸脅脹滿,甚至妨礙飲食,發(fā)病時先聞到腥臭的氣味,鼻流清涕、唾血、四肢清冷、目眩、時常大小便出血,病名“血枯”。病因主要有二:一是少年時曾患大出血癥,二是酒色過度,傷了肝腎精血,婦女則月經(jīng)衰少或經(jīng)閉。指大失血后血液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血淋

指血尿而伴有尿道熱澀刺痛,下腹部疼痛脹急的病癥。多因下焦?jié)駸崽N結(jié)、迫血妄行所致。若無熱微痛的,屬陰虛火動,不能攝血所致。

血疝

指陰囊部位的瘀血腫痛,痛如錐刺,痛處不移,又名“瘀血疝”。多平素有瘀血,因勞累過度或受寒而誘發(fā)。指小腹近外生殖器部位的癰踵!度彘T事親》:「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瓪庋饕纾瑵B入脬囊,留而不去,結(jié)成癰腫,膿少血多」。

血脫

指大出血而引起的虛脫。指慢性出血病人而有面色蒼白無華、形體瘦弱、脈象虛的證侯。

血泄

即使血。血由大便泄出,故名。參見“便血”條。

血癥1

由血瘀積滯,逐漸形成,主要癥狀,胸腹肋間疼痛,按之覺硬,推之不移,身體日漸消瘦,體倦乏力,飲食減少,婦女患者可有經(jīng)閉。

血癥2

指血液不循經(jīng)脈運行而溢出的病癥。如咳血、咯血、吐血、嘔血、衄血、便血、尿血、溲血、溢血、奪血、亡血、圊血、遠血、近血、皮下出血等,詳見各條。中醫(yī)認為凡外傷、飲食、情志、內(nèi)傷虛損等均可引起。本癥有虛實之分。虛癥為傷陰虛火妄動,或氣虛不攝;實癥則為火盛氣逆,血熱妄行。

徇蒙招尤

語出《素問.五肢生成篇》。指頭暈眼花的癥狀!搬呙伞笔悄克矂佣擅敛幻鳎弧罢杏取笔穷^部動搖不定的感覺。

牙衄

又稱“齒衄”。多由胃火上升,血隨火動,或肝腎陰虛,虛火上浮所致。齒齦紅腫疼痛,口腔發(fā)出臭味、大便秘結(jié)的,是胃火上升;齦浮齒搖而微痛的,是陰虛火炎。

陽旦

“陽旦”指陽旦湯所治的病證。陽旦湯即桂枝湯(見《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并治》)。后世醫(yī)家如孫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燾(音“”)《外臺秘要》等,也有陽旦湯,乃桂枝湯黃芩一味組成,治微惡寒、發(fā)熱、自汗、心煩、小便數(shù)、腳攣急等太陽表虛證夾陰虛內(nèi)熱,雖名陽旦湯,但與《金匱要略》的陽旦湯略有出入。

陽水

水腫病兩大類型之一。凡因肺失宣降,水不下行而引起的呈熱象的水腫,稱為“陽水”。臨床表現(xiàn)多見上部先腫,皮色黃赤,便秘口渴,脈沉數(shù)。一般多屬急性、實證。

陽痿

又稱“陽事不舉”。指陰莖不舉的病癥!秲(nèi)經(jīng)》稱為“陰痿”。多由于性欲過度或誤犯手yin,致?lián)p傷精氣,命門火衰;或思慮憂郁,損傷心脾;或恐懼過度損傷腎氣所致。命門火衰的,多見頭暈神倦、腰足酸軟。思慮損傷心脾或恐懼傷腎的,每見膽怯多疑、睡眠不安。

陽癇

癇證偏于實熱的一種類型。一般病人體質(zhì)比較壯實,發(fā)作急驟,卒倒啼叫,抽搐吐涎,牙關緊閉,兩目上視,身熱,麻弦數(shù)。小兒急驚風的別稱。

噎膈

吞咽有梗阻的感覺謂之“噎”;胸膈阻塞,飲食不下謂之“膈”!耙背J恰半酢钡那捌诎Y狀,但多合稱為“噎膈”?梢娪谖赴、食道癌、食道狹窄和食道痙攣等病變。多因長期憂思郁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而致脾傷氣結(jié),津液不能轉(zhuǎn)輸,聚而成痰;肝傷氣郁血滯,積而為瘀;痰瘀互結(jié),內(nèi)阻食道,胃失和降而成。久則津血枯竭,胃氣虛敗、脾陽不振,出現(xiàn)衰竭證候。臨床分三種類型:痰氣交阻。癥見吞咽梗阻,胸膈痞滿隱痛,大便艱難,口干咽燥。瘀血內(nèi)結(jié)。癥見胸膈疼痛,痛如錐刺.食入而復吐出,甚則水飲難下,大便堅如羊糞,或嘔吐痰涎紫血,大便干黑。氣虛陽微,癥見飲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氣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腫,腹脹。

噫氣

又稱“噯氣”!毒霸廊珪s證門》:「噫者,飽食以息,即噯氣也....。」多因肝胃不和或飽食、胃氣阻郁所致。其癥狀為胃中似有氣上胃,微有聲響,但與頻頻作呃的呃逆不同。

遺精

亦名“遺泄”或稱“失精”。有夢而遺精的,叫“夢遺”;白天精自滑出者,叫“滑精”。主要是“心腎不交”、“相火熾盛”、“腎氣不固”等所引起,也有少數(shù)由于濕熱下注的。心腎不交的,夢中遺精,頭暈,心悸神倦,小便黃短有熱感;相火熾盛的,陰莖易舉?诟缮嗉t,頭昏目眩,耳鳴腰酸;腎氣不固的,精易滑出,面色晄白,精神萎靡,頭眩腰酸,脈沉弱;若由于濕熱引起的,多有口苦,小便赤,苔黃膩等兼癥。

遺溺

即“遺尿”。指經(jīng)常夜間睡眠時不自覺的排尿,即俗稱“尿床”。多見于兒童。大都由于腎氣不足,以致膀胱之氣不固,屬虛證。偏寒的尿色清白;偏熱的尿黃而臭。指小便失禁。

溢血

即出血。泛指血液外溢。指咳血、咯血、吐血、衄血等由口鼻等上竅的出血。《張氏醫(yī)通》:「從上溢者,勢必假道肺胃;從下脫者,勢必由于二腸,及從膀胱下達耳!

溢飲

指水液滯留于體表及皮下組織,與一般所謂水氣病相同。臨床表現(xiàn)為身體疼痛,四肢浮腫沉重,或見喘咳等(類似于心臟病水腫,腎炎水腫等狀況)。

陰斑

斑之屬于虛寒性的、或稱為“陰證發(fā)斑”。主要表現(xiàn)為胸腹部微見斑點,斑色淡紅,陰而不顯,伴有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脈虛大無力或沉微等。皮下慢性出血而呈紫暗色的。

陰痹

指陰邪所致的痹證。如寒、濕屬陰邪,故痛痹、著痹為陰痹。指痹證發(fā)于陰分。如“五脈痹”等。

陰汗

指外生殖器、陰囊及其周圍(包括大腿內(nèi)側(cè)近股陰處)一片經(jīng)常出汗較多的癥狀,汗味腥臭,多由下焦?jié)駸嵋稹?/p>

陰結(jié)

指脾腎虛寒所致的大便秘結(jié),臨床表現(xiàn):病人多體質(zhì)虛弱,大便多日不解,雖有便意,但難于排出,腹中一般沒有脹滿感覺,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多沉遲。

陰冷

即陰寒。指婦女陰戶有寒冷感,甚至腹內(nèi)也覺冷,往往影響生育,多因下元虛寒所致(《金匱要略》)。指陰莖或陰囊冷而不溫,多因命門火衰或寒氣凝滯干腎所致。

陰水

水腫病兩大類型之一。凡因脾腎虛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的水腫,稱為“陰水”。臨床表現(xiàn)多見下肢先腫,皮色淡白或晦暗,口淡,便溏,脈沉遲。一般多屬慢性、虛證。

陰縮

亦叫“陽縮”,即陰莖痿軟上縮的癥狀。多因腎陽虧虛所致。

陰癇

癇證偏于虛寒的一種類型。一般病人體質(zhì)較弱,或癇癥反復發(fā)作,正氣漸衰,痰結(jié)不化。發(fā)作時證見面色蒼白,呆滯無知,不動不語,身冷,脈沉弦。小兒“慢驚風”的別稱。

瘖痱

中風證候之一!隘姟闭Z言不利或不能講話,“痱”,四肢痿廢,不能運動。臨床上有虛實之分,實證是由于風痰阻塞,虛證是因腎虛精氣不能上承。

隱癥

包括“痰引”、“懸飲”、“溢飲”、“支飲”四種合稱!八娘嫛币姟督饏T要略》。是統(tǒng)指各種“水飲”所引起的病癥。

瘀血頭痛

頭痛證之一。癥見頭昏而脹,頭刺痛劇烈,痛有定處,時發(fā)時止,纏綿不愈,舌見瘀點或紫暗,脈澀。多因久病氣滯血瘀或因外傷后遺所致。

郁冒

指郁悶眩暈,甚則發(fā)生一時性昏厥,但旋即可自行蘇醒?捎裳摱鼋蛞夯蚋螝庥艚Y(jié)、外邪阻遏等所致!督饏T要略》:,新產(chǎn)婦人……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

郁癥

是指情志不舒,氣機郁結(jié)所引起的一類病癥。有實癥、虛癥之分。實癥有肝氣郁結(jié),氣郁化火,痰氣郁結(jié)三類!案螝庥艚Y(jié)”則肝失條達,癥見精神抑郁,胸悶脅痛;若肝氣橫逆犯脾,則表現(xiàn)腹脹噯氣,不思飲食。“氣郁化火”則肝火上逆,癥見口干口苦、頭痛、急躁、胸悶脅脹等!疤禋庥艚Y(jié)”則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虛癥則分久郁傷神與陰虛火旺兩類!熬糜魝瘛,則營血耗損,心神失養(yǎng),臨床表現(xiàn)精神恍惚,悲憂善哭,疲乏等。“陰虛火旺”則虛火上炎,臨床表規(guī)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等。

遠痹

語出《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指日久不痣的痹證。

遠血

指先排大便,后出血,血色暗黑的病癥。因其是遠離直腸、肛門部位的出血,故名。多見于上消化道出血。

雜病

又名“雜癥”。通常指外感病以外的內(nèi)科疾病。

臟毒便血

由腸胃積熱或濕熱郁滯引起。臨床表現(xiàn):下血多呈片塊狀,污濁色暗,大便溏而不暢,胃納不振,身體倦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等。

臟躁

是種發(fā)作性精神病,以女性患者為多。在未發(fā)時,常有精神憂郁、幻覺、感情易激動,知覺過敏或遲鈍等先期癥狀。發(fā)作時自覺煩悶,急躁,無故嘆氣或悲傷欲哭,甚至抽搐,但面色不蒼白,意識亦不完全消失。故與癲癇不同。本證類于癔病,由心肝血虛,兼有情志抑郁,血躁肝急所致。

早泄

指行性生活時排精過早的現(xiàn)象。多因腎虛,相火過盛所致。

燥咳

是一種痰少干咳的癥狀,并有咽喉干痛,口鼻及皮膚干燥,氣息不利,骨節(jié)煩痛,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等。中醫(yī)認為系由于燥氣耗傷肺津引起的咳嗽。

燥痰

以痰質(zhì)稠粘、量少,或帶血絲為特征。多伴有口干、鼻燥、痰難咯出,咽痛,脈細數(shù)等癥狀。

戰(zhàn)汗

即戰(zhàn)栗而后汗出的癥狀。這是熱病過程正邪相爭的一種表現(xiàn)。如抵抗力尚強,正能勝邪,則病隨汗而解,是一種好現(xiàn)象;但如果正氣不足,戰(zhàn)栗而不能出汗,則是邪有內(nèi)陷的趨勢;或雖能汗出而正氣也隨之外脫,則是危重證候。故出現(xiàn)戰(zhàn)汗時要注意嚴密觀察,如患者汗出熱退,脈搏和緩,是邪去正安,可讓病人充分休息,使其元氣逐漸恢復,不必驚擾;若汗出肢冷,脈搏躁動,煩躁不寧,是正不勝邪,有虛脫傾向。宜及時救治。

折髀

“髀”即股部。指股部疼痛如折的癥狀。如坐骨神經(jīng)痛等。

真頭痛

頭痛證之一。其癥狀為頭痛劇烈難忍,連腦戶盡痛,手足厥冷至肘膝關節(jié)以上。前人認為此由邪入腦戶所致。腦為髓海,真氣所聚,受邪則痛不可忍,為頭痛中之危重病癥。其中有些可能和顱內(nèi)疾患(如腦室內(nèi)腫瘤等)有關。

真心痛

類似心絞痛。主要癥狀為心前區(qū)發(fā)作性絞痛,常兼有心胸憋悶感,甚則出現(xiàn)大汗、肢冷、紫紺等現(xiàn)象。為區(qū)別于心窩部位疼痛(即胃烷痛,古書或叫“心痛”、“心下痛”),故名。

怔忡

是心跳劇烈的一種癥狀。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心胸躁動,謂之怔忡!固鴦油现列男,下達臍腹。是由于心血、心陰虛損,心陽不足所致。與心悸大致相同,但病情較重。心悸為陣發(fā)性,怔忡多為持續(xù)性;心悸有虛有實,怔忡多偏于虛;一般說心悸多屬功能性,怔忡多屬器質(zhì)性。這是二者在臨床上區(qū)別的要點。但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進一步發(fā)展,似又不能截然分開。故臨床上常是心悸、怔忡并稱。

正水

水腫證候類型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全身浮腫,腹?jié)M而喘,脈象沉遲。多由于脾腎陽虛,水氣不能輸化,潴留胸腹,迫及肺臟所致。其標在肺,其本仍在于脾腎。

癥瘕積聚

癥瘕和積聚,都是腹內(nèi)積塊,或脹或痛的一種病癥。癥和積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臟,屬血分,瘕和聚是無形的,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腑,屬氣分。積聚中焦病變?yōu)槎啵Y瘕下焦病變及婦科疾患為多,因而有不同名稱。癥瘕積聚的發(fā)生,多因情志抑郁,飲食內(nèi)傷等,致使肝脾受傷,臟腑失調(diào),氣機阻滯,瘀血內(nèi)停,日久漸積而成。而正氣不足,更是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癥疝

古病名。主要癥狀為腹中之氣驟然脹滿,胃腸膨脹隆起如手臂狀,胃脘部疼痛。

支節(jié)煩疼

四肢關節(jié)煩熱疼痛的癥狀。

支飲

是指痰飲、水氣停留于胸膈胃脘部位的病癥。中醫(yī)認為系由于上迫肺氣,肺失肅降,氣機的升降受阻,故而胸膈不利。臨床癥狀為喘咳上逆,胸滿氣短,倚息不能平臥,甚則浮腫。(類似于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郁血性心臟衰竭等)。

直視

指患者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兩眼向前凝視,目睛無神的癥狀。常與其它腦神經(jīng)癥同時發(fā)生。多由肝風內(nèi)動所致。見于中風、驚風、癲癇等病。

中風

“風”指“內(nèi)風”。中風指腦血管意外等疾患,又稱“卒中”,即“急驟的風證”之意。病可因陰精虧損,或暴怒傷肝,使肝陽偏亢,肝風內(nèi)動;或嗜食肥甘厚味,痰熱內(nèi)壅而化風;或氣血虧損而生虛風;或本內(nèi)虛耐驟然感受外來的風邪等等。古籍中按其癥狀分類中風和真中風兩種!邦愔酗L”:卒倒、昏迷、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言語障礙等,按病情輕重又有中絡、中經(jīng)、中腑、中臟之分,以中絡最輕,中臟最重。除包括腦出血、腦栓塞、腦血栓形成等病外,世包括了腦實質(zhì)及腦神經(jīng)的一些病癥!罢嬷酗L”除有類中風的癥狀外,初起即有發(fā)熱惡風寒等癥狀。實際上,發(fā)熱也常是腦血管疾病本身的癥狀之一,故此說的鑒別意義不大。另一說認為,類中風只是暫時的知覺喪失,醒后無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等癥,系指“氣厥”、“食厥”、“血厥”一類疾病而言。以上兩說只作了解古醫(yī)籍的參考。“風”指“外風”。即外感風邪的病癥,癥見發(fā)熱、頭痛、汗出、脈浮緩等(《傷寒論》)。

中腑

中風證候類型之一。卒然昏倒,蘇醒后出現(xiàn)半身偏癱、口眼歪斜、語言困難,或痰涎壅盛、不能語言、二便失禁或閉阻等證。

中胳

中風證候類型之一。病在絡脈,出現(xiàn)口眼歪斜、肌膚麻木等癥,或伴有頭暈、頭痛等。

中經(jīng)

中風證候類型之一。病在經(jīng)脈,不昏倒而出現(xiàn)半身偏癱、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語言不流利、脈多弦滑等癥。

中滿

指腹中脹滿的癥狀?梢驓馓、食滯、寒濁上壅、濕熱困阻等原因,使脾胃運化失常,氣機痞塞而致。

中消

又稱“消中”、“胃消”或“脾消”。以多食易饑而形體反見消瘦為主癥,兼見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頻數(shù)、舌苔黃燥等。多因胃火熾盛,消耗水谷精微而精血受傷所致。

中臟

中風證候類型之一。臨床以卒倒昏迷為特征,分閉證、脫證二類。閉證又分陽閉、陰閉。陽閉者昏迷、牙關緊閉、握拳、面紅氣粗,或痰聲漉漉,二便常俱閉,舌苔黃膩,甚則舌卷縮,脤弦滑而數(shù)。陰閉者昏迷,牙關緊閉,握拳,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冷,舌苔白膩,脈沉滑。脫癥:深度昏迷、眼合、口開、鼻有鼾聲、呼吸微弱、四肢寒冷,或兩手撤開,遺溺,大汗出,或汗出如油,舌淡,苔白潤、脈細弱。

腫脹

全身水腫謂之“腫”,腹部脹滿謂之“脹”。前人有分頭面四肢先腫而后腹脹的屬水,先腹脹而后四肢腫的屬脹。但是,水亦有兼脹的,脹亦有兼水的,一般把水腫腹脹滿的癥狀,統(tǒng)稱之為“腫脹”。

自汗

指白天不因勞動、厚衣或發(fā)熱而汗自出的一種癥狀。多因肺氣虛弱、衛(wèi)陽不固所致。

走哺

指上見嘔逆,下見二便不通的病癥,汪必昌《醫(yī)階辦證》認為系“由下不通,濁氣上沖而飲食不得入”所致。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