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臟腑辨證
概述
一、臟腑辨證的含義:
在認識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點的基礎上,將四診收集的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判斷疾病所在的臟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種辨證方法。
二、臟腑辨證歸類方法的形成
早在《內經(jīng)》即有闡述;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奠定了臟腑辨證的基礎;華佗《中藏經(jīng)》使臟腑辨證初具系統(tǒng)性;《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脾胃論》、《景岳全書》等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之得到較大的充實與發(fā)展。
三、臟腑辨證的意義
能夠較為準確地辨明病變的部位,是臨床辨證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證的基礎,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尤其適用于對內、婦、兒等科疾病的辨證。
四、運用臟腑辨證的基本方法
(一)判斷病位:據(jù)臟腑病變的常見癥狀來判斷疾病所在的臟腑部位。
咳、喘、痰――肺
飲食,大便――脾胃
脅肋痛――肝
咳嗽,氣喘等癥,根據(jù)肺主宣發(fā)及主氣,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和肺性肅降的特性,可判斷其病變部位在肺,基本病理是肺失宣降。
根據(jù)臟器組織間的聯(lián)系規(guī)律,可推斷腰痛,耳鳴等癥常是腎虛的表現(xiàn)。
(二)確定病性:結合八綱、氣血津液辨證以定病性。
心悸可提示部位在心,但
心氣、血、陰、陽虛損
火、痰、瘀、寒邪氣擾心―――均可見心悸
這時,只有根據(jù)病人的其它表現(xiàn),再結合臟腑病機,最后,才能對疾病作出確切的判斷。
五、臟腑辨證的運用范圍:
主要運用于內傷雜。ň唧w運用時還應與所屬學科特點相結合,與辨病相結合。
第一節(jié) 辨心病證候
一、概述:
(一)、心的生理功能及功能特點:
心主血脈,心主神明
――心火(少火)主煦,心臟陽氣的溫煦作用
心主血脈――心氣,心血,心脈――心行血脈賴心氣鼓動
(二)心病的病理特點
心主血脈:心氣(動力):心氣虛證--- 心陽虛證--- 心陽虛脫證
正損心血(物質): 心血虛證
心陰虛證
心脈(通道):心脈痹阻證(多因證)
神態(tài):心煩,癲,狂,癇病
火熱―― 心火亢盛證
受邪 痰火擾神證
痰濁――痰蒙心神證
瘀血―― 心血瘀阻證(寒、痰、氣、血)
瘀阻腦絡證
心病常見癥狀:
本臟:心悸,怔忡,心痛/胸悶痛(半病位)
心神:心煩,失眠,多夢,健忘,譫語,狂言,獨語,鄭聲
外竅:舌痛,舌瘡,舌謇舌尖變化
在體:脈弱,細,澀,結,代或促等
在志:喜笑無常
心病常見病因:多由內生
常見證型:
一、心血虛證和心陰虛證
〔含義〕陰血虧虛,心臟,心神及全身失于濡養(yǎng)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1、久病耗損陰血(外感熱病)
2、失血過多
3、情志不遂,氣火內熾,暗耗陰血
〔表現(xiàn)〕
共同見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定位
心血虛證:健忘,眩暈,面色少華,唇舌色淡,脈細弱(血虛)
心陰虛證:五心煩熱,潮熱顴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陰虛)
〔辨證要點〕
心血虛證:心悸、失眠、多夢和血虛證共見
心陰虛證:心煩、心悸、失眠與陰虛證共見
〔病機分析〕
1、血屬陰,二者性質相同,故主癥一致。
(1)、陰血虧虛,心本臟失于濡養(yǎng)――心悸怔忡
(2)、陰血虧虛,心神失于濡養(yǎng)――失眠多夢健忘
2、血和陰各自所代表的物質不同,故各自受損后的表現(xiàn)又有明顯差別。
(1)屬血虛者
心血虧虛,頭目失濡――眩暈
心血虧虛,頭面肌膚,舌體失充――面色無華,唇舌色淡
心血虧虛,脈道失充――脈細弱
(2)屬陰虛者
心陰不足,虛熱內生――全身虛熱之象
附:心陰虛證現(xiàn)代研究
1、動物模型:動物剝奪睡眠的小站臺法。體重200-250克雄性大鼠,用小站臺環(huán)境技術剝奪大鼠REM睡眠,以落水造成“驚”,久站造成“勞”的病因。心率逐漸加快而血壓逐漸下降,構成了“細數(shù)”脈象。
2、研究成果
(1)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
(2)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增高。全血粘度、全血還原粘度、血漿粘度等明顯增高。
(3)微循環(huán)障礙。甲皺微循環(huán)管袢纖細,微血流流態(tài)為線流。
(4)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5)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功能紊亂。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活性增高。
二、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陽虛脫證
〔含義〕三證是心臟功能受損后所出現(xiàn)的三個輕重不同的病理階段,即心臟賴以鼓動血行的原動力(心氣)受到損傷,直至死亡(陰陽離決)的動態(tài)發(fā)展全過程。
〔成因〕1、久病體虛
2、暴病傷正
3、先天稟賦不足
4、年老臟氣自衰
5、全身功能衰退及于心臟
〔病機演化特點〕
1、心氣虛進一步發(fā)展,以及心陽,致心陽受損
2、心陽虛脫證必有心陽虛的慢性發(fā)展過程,在此基礎上病情突變(急轉直下)
〔臨床表現(xiàn)〕
1、心氣虛證:心臟功能漸退所表現(xiàn)的證候。
定位:心悸,怔忡,胸悶
定性:氣短(心的功能由宗氣推動),自汗(在液為汗),活動后加重,面色淡白(其華在面)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2、心陽虛證:在心氣虛的基礎上導致虛寒內生的證候。
寒象:畏寒肢冷
心氣虛證+ 瘀象:心痛,面色暗滯
水象:舌淡胖嫩,脈微細
3、心陽虛脫證:在心陽虛的基礎上,見虛(氣)脫亡陽的證候。
汗:冷汗淋漓
肢:四肢厥冷
心陽虛證+突見 息:呼吸微弱
神:神志模糊
脈:微細欲絕
〔病機分析〕心氣是心臟賴以鼓動血行的動力
1、 心氣虛:
心本臟鼓動乏力,而感心中空虛,惕惕而動
――心悸怔忡(現(xiàn)代心肌收縮無力)
心氣虛,機體失于充養(yǎng)――全身氣虛癥狀(面色,汗,乏力,舌,脈)
心居陽位,心氣不足,胸中宗氣無力轉運――胸悶氣短
勞則耗氣,稍事活動則心氣益虛――諸癥加重
2、 心陽虛:
氣虛及陽,形體失于溫煦――畏寒肢冷
陽虛寒凝,氣機瘀滯,血行瘀阻――面色暗滯,心胸憋悶或痛
陽虛有瘀有濕――舌淡胖嫩,或紫暗,脈微細
3、心陽虛脫:
心陽敗極,陰寒內盛,虛陽被格拒于外――冷汗淋漓
心陽欲脫,宗氣外泄――呼吸氣微
神明失司(陽氣不能溫養(yǎng)心神)――神志模糊,甚則昏迷
寒凝阻絡――口唇青紫
附:現(xiàn)代研究
1、手指與指標:心電圖,心音圖,頸動脈及心尖搏動圖,心阻抗血流圖,心阻抗微分圖,中指血流圖,血液流變學,血液動力學,免疫學等。
2、研究成果:
心氣虛證:
(1)血液動力學改變:
A左室內壓上升速率減慢
B左室射血時,心肌纖維縮短的速率及縮短程度減少,相應的每搏輸出量減少。
C左室舒張末期壓力增加。
(2)血液流變學: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全血還原粘度增加,紅細胞電泳率下降。
心陽虛證:
(1)左室功能漸退(同心氣虛)
(2)血液流變學
(3)細胞免疫功能低下
(4)血漿cAmp和cGmp改變
cAmp與正常相似,cGmp高于正常值近3倍。A/G比值明顯低于正常。
三、心火亢盛證(里實熱證)
〔含義〕心火內熾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1、七情郁結,氣郁化火
2、火熱(六yin)邪氣內侵
3、嗜食肥甘,辛辣之品
〔表現(xiàn)〕
本臟:心胸煩悶
輕癥:失眠口舌生瘡
重癥:狂躁,吐血衄血,肌膚瘡瘍
佐癥:面赤口渴,尿黃便干
舌脈:舌紅尖絳,脈數(shù)有力
〔要點〕發(fā)熱、心煩、吐衄、舌赤生瘡、尿赤澀灼痛等實火表現(xiàn)。
〔分析〕
心居胸中,心火內熾――心胸煩悶
火熱擾動心神――輕則失眠,重則狂躁
火熱循經(jīng)上炎――口舌生瘡,面赤
火熱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心火內盛,火滯肉腐――肌膚瘡瘍
火熱傷津――口渴
熱及下焦――尿黃便干
心經(jīng)實熱內盛――舌紅尖絳脈數(shù)
〔分型〕
1、心火上炎證――以口舌生瘡,赤爛疼痛為主癥
2、心熱移小腸證――以尿赤澀灼痛為主癥
與小腸相關的臟腑:
心與小腸經(jīng)脈絡屬――病則――心經(jīng)移熱,(伴心煩,口渴,口舌生瘡)
脾胃與小腸腔道相連-病則――脾胃注熱(伴臍腹脹痛)
3、心火迫血妄行證――以吐血衄血為主癥
4、火熱閉擾心神證――以狂躁譫語,神識不清為主癥。
四、心脈痹阻證(心血瘀阻證)
〔含義〕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心臟,血脈痹阻不通為病機特點的證候。
〔表現(xiàn)〕
共有癥征:心胸憋悶疼痛,心悸,怔忡,痛引肩背內臂,時發(fā)時止
病因分證:
瘀阻心脈――痛如針刺,舌紫暗,脈澀或結代
痰阻心脈――心胸憋悶較甚,形體肥胖,身重困倦,苔白膩,脈滑。
寒凝心脈――心痛暴作,得溫痛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緊。
氣滯心脈――心胸脹悶疼痛,發(fā)作與情志有關,善太息,脈弦。
〔要點〕
以心悸怔忡,心胸憋悶作痛為審證依據(jù)。
本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證大多數(shù)屬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或伴心梗所引起的心絞痛。是40歲以上壯年,老年人的多發(fā)病,青少年較少,近年年齡有減少趨勢。
五、痰蒙心神證(痰迷心竅證)
〔含義〕痰濁蒙蔽心神,表現(xiàn)為以神志異常為主的證候。
〔表現(xiàn)〕
痰厥――意識模糊,甚則昏不知人,面色晦滯,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滑。
癲病――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癡呆,喃喃獨語,舉止失常。
癇病――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有痰聲。
〔要點〕以神志異常和痰濁內盛見癥為審癥要點。
六、痰火擾神證
〔含義〕痰火侵擾心神所表現(xiàn)以神志異常為主的證候。
〔成因〕有外感熱。ㄍ飧袩嵝),熱灼津液為痰,痰火互擾,
和內傷雜。ň翊碳),氣郁化火,煉液為痰,痰火內盛。
〔表現(xiàn)〕輕癥:失眠,心煩
重癥:如狂,或發(fā)狂,狂妄罵詈,不避親疏
外感病兼癥:或伴發(fā)熱,面紅目赤
舌脈: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以神志異常和痰火內盛見癥為審證要點。
〔鑒別〕應與痰蒙心神證相鑒別。
兩者均有痰濁為患及神志異常見癥,但前者兼熱屬陽,后者偏寒屬陰。關鍵在于陰陽動靜,有火無火
痰蒙心神證――氣郁生痰,痰氣郁結,屬陰主靜無火象
痰火擾神證――痰郁化火,火擾心神,屬陽主動,而有火熱
躁動之象
七、瘀阻腦絡證:
〔含義〕瘀血阻滯腦絡所形成的以頭痛,頭暈為主癥的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頭痛,頭暈經(jīng)久不愈
定性:痛如錐刺,固定不移,面色晦滯
兼癥:伴見心悸,失眠,健忘
舌脈:舌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澀
病史:常有頭部外傷病史
多見于腦震蕩后遺癥
〔辨證要點〕以頭痛,頭暈,及瘀血證為審證要點。
第二節(jié) 辨肺病證候
一、肺的生理功能及功能特性
――肺氣主降(生已而降)肺體喜潤
主氣―――集中體現(xiàn)
司呼吸――基本形式 主氣,助心行血
主宣發(fā)――具體功能 行水
肺功能 主肅降――具體功能
通調水道――抽化概括
朝百脈――助心行血
主治節(jié)――高度概括
維持呼吸,調節(jié),推動血行,影響津液代謝
臟體有屬陰屬陽,陰陽平衡則功能正常。
肺居高位,肺為華蓋,上通喉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與大腸相表里。
二、肺病病理特點
受邪:風寒犯肺證、寒痰阻肺證、飲停胸脅證、風熱犯肺證、燥邪犯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風水相博證
三、肺病常見癥狀:
主氣:咳嗽,氣喘 肺病主癥
行水:咳痰 (特異穩(wěn)定)
所居:胸悶胸痛
肺系:咽喉疼痛,聲音嘶啞
外竅:噴嚏,鼻塞,鼻干,鼻痛
外合:皮毛憔悴,易感外邪
在液:涕清,涕濁,涕腥臭
四、肺病常見病因
虛證多因久病咳喘,或由他臟病變所累,導致肺氣虛和肺陰虛。
實證多因風、寒、燥、熱等外邪侵襲和痰飲聚肺而成。
肺病常見證型:
一、肺氣虛證
〔含義〕肺氣虛弱,呼吸無力,衛(wèi)外不固,以咳嗽無力、氣短而喘、自汗衛(wèi)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成因〕1、久咳久喘,耗傷肺氣
2、脾虛,肺失充養(yǎng)
3、腎虛,攝納無權,致肺氣虧虛
〔表現(xiàn)〕
1、形式一:咳喘氣虛
定位:咳喘無力,咳痰清稀
定性:少氣不足以息,語聲低怯,動則尤甚,神疲體倦,面色淡白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2、形式二:自汗易感
主癥:稍微當風,即患感冒,自汗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分析〕
久病咳喘等因素致肺氣虛――咳喘無力,少氣不足以息,動則耗氣,故感諸癥加劇
氣虛而作的全身癥狀――語聲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淡白
肺氣不足,水液輸布障礙而停聚于肺――痰飲清稀
肺主皮毛,肺氣虛,皮毛不固,腠理疏松――自汗,畏風,易感
肺氣虛,氣血無力運行――舌淡脈弱
〔辨證要點〕多有久病咳喘、體弱等病史,以咳嗽無力、氣短而喘、自汗與氣虛癥狀共見為辨證依據(jù)。
附:肺氣虛證現(xiàn)代研究
1、免疫功能降低:研究發(fā)現(xiàn)肺氣虛證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表現(xiàn)在血清球蛋白、IgM、IgG、IgA均明顯減低。
2、肺紋理增粗:通過胸部X線檢查發(fā)現(xiàn),肺氣虛證患者肺紋理增粗增多。
3、肺功能降低:研究發(fā)現(xiàn)肺氣虛證患者的肺活量、最大通氣量等低于正常人,氣道阻力增大。
二、肺陰虛證(肺虛熱證)
〔含義〕肺陰虧虛,虛熱內生,以干咳、潮熱、盜汗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病因〕
1、外感:外感熱病,長期發(fā)熱,損傷肺陰
2、內傷:久咳久咯,耗陰傷肺/癆蟲蝕肺,消爍肺陰
〔病機特點〕
宣降失司(肺病主癥)
肺陰不足 陰虧失濡(燥象)
陰虛陽亢(熱象/火象)
〔表現(xiàn)〕
定位:干咳無痰/痰少而粘
定性:燥象:口干咽燥,形體消瘦
熱象:五心煩熱,潮熱顴紅盜汗或聲音嘶啞,痰中帶血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要點〕干咳、痰少難咯、潮熱、盜汗。
〔分析〕
外感內傷傷及肺陰,肺失滋潤――干咳少痰,痰粘難咯
陰精虧損,不能濡養(yǎng)機體――形體消瘦
虛熱內擾――全身低熱,五心煩熱,午后潮熱
虛火上炎――顴紅
熱擾營陰――盜汗
若內熱較甚,灼傷肺絡,絡破血溢――痰中帶血,甚則咳血
喉失陰津濡潤,虛熱內蒸――聲音嘶啞,甚則失音
舌脈――陰虛內熱之象
三、風寒犯肺證
〔含義〕風寒侵襲,肺衛(wèi)失宣,以咳嗽、咯稀白痰、惡風寒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主癥:咳嗽,痰稀色白
兼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鼻塞涕清
舌脈:苔薄白,脈浮緊
〔要點〕有外感風寒病史,咳嗽、咯稀白痰與風寒表證共見。
〔鑒別〕
風寒表證:病位在表,以寒熱為主,若影響肺之宣發(fā),則生咳嗽(較輕或無)
風寒犯肺:病在肺衛(wèi),重心在肺,以咳嗽為主,兼見表證(較輕或無)
四、風熱犯肺證
〔含義〕風熱侵襲,肺衛(wèi)失宣,以咳嗽、發(fā)熱惡風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主癥:咳嗽,痰稠量少色黃
兼癥:發(fā)熱微惡風寒,鼻塞涕濁,口干微渴,咽喉腫痛
舌脈:苔薄黃,脈浮數(shù)
〔要點〕有感受風熱病史,咳嗽、痰少色黃與風熱表證共見。
〔鑒別〕
1、風熱表證與風熱犯肺證
風熱表證:病位在表,以發(fā)熱惡寒咽痛為主,若影響肺之宣發(fā),則生咳嗽(較輕或無)
風熱犯肺:病在肺衛(wèi),重點在肺,以咳嗽為主,兼見表證(較輕或無)
2、風熱犯肺證與風寒犯肺證
均屬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證癥狀。
風熱犯肺證:發(fā)熱重惡寒輕,痰少色黃,流濁涕,苔薄黃脈浮數(shù)
風寒犯肺證:惡寒重發(fā)熱輕,痰白清稀,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
五、燥邪犯肺證(肺燥證)
〔含義〕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主癥:干咳無痰/痰少而粘
兼癥:唇、舌、鼻、咽干燥,發(fā)熱微惡風寒,少汗或無汗(非為郁閉腠理,而為燥邪傷津)
舌脈:苔薄干,脈浮數(shù)(溫燥:夏熱之余氣)/浮緊(涼燥:近冬之寒氣)
〔要點〕與氣候干燥有關,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為辨證要點。
〔鑒別〕
主癥均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燥邪犯肺――肺系癥狀干燥欠潤或兼表證
肺陰虛證――兼五心煩熱,潮熱,顴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六、肺熱熾盛證(熱邪壅肺證、肺熱證、肺火證)
〔含義〕火熱熾盛,壅積于肺,以咳喘氣粗、鼻翼煽動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熱證候。
〔表現(xiàn)〕
主癥:咳聲洪亮,氣喘息粗,鼻翼煽動,氣息灼熱
定位 所居:胸痛
肺系:咽喉紅腫疼痛
定性:發(fā)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舌脈: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
〔要點〕新病勢急,咳喘氣粗、鼻翼煽動與火熱癥狀共見
〔鑒別〕
病因 | 病位 | 發(fā)作特征 | 主癥 | 兼癥 | 預后 | |
共同 | 感受熱邪 | 急性發(fā)作 | 咳嗽 | |||
風熱犯肺 | 風熱并重 | 重點在肺 | 勢緩 | 較輕 | 風熱表證 | 病輕易治 |
肺熱熾盛 | 熱邪 | 全部在肺 | 勢驟 | 咳劇伴喘 | 里熱實證 | 病重(死亡/成癰) |
七、痰熱壅肺證
〔含義〕痰熱交結,壅滯于肺,肺失清肅,以發(fā)熱、咳喘、痰多黃稠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主癥:咳嗽,氣喘息粗,鼻翼煽動,咯痰黃稠量多或咳吐膿血腥臭痰(肺癰)
定位 所居:胸悶胸痛
肺系:喉中痰鳴
定性:發(fā)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煩躁不安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要點〕發(fā)熱、咳喘、痰多黃稠。
〔鑒別〕
痰熱壅肺證與肺熱熾盛證52667788.cn同屬里實熱證。
痰熱壅肺證:痰熱俱盛,咯痰黃稠量多;
肺熱熾盛證:但熱無(或少)痰
八、寒痰阻肺證
〔含義〕寒飲或痰濁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主癥:咳嗽痰多色白,質粘稠/清稀,或伴喘促
定位 所居:胸悶
肺系:或見喉中哮鳴(寒哮)
定性:形寒肢冷
舌脈:舌淡苔白膩/白滑,脈弦/滑
〔要點〕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九、飲停胸脅證(懸飲)
〔含義〕飲停胸脅,阻礙氣機,以胸廓飽滿、胸脅脹悶或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胸脅脹悶疼痛,咳唾引痛,氣息短促,轉側或呼吸時牽引胸脅作痛。
定性:眩暈
舌脈:苔白滑,脈沉弦
〔要點〕胸廓飽滿、胸脅脹悶或痛。
十、風水相搏證(水腫――風水)
〔含義〕風邪外襲,肺衛(wèi)失宣,水濕泛溢肌膚,以突起頭面浮腫及衛(wèi)表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水(在皮):眼瞼頭面先腫,繼及全身,來勢迅速,皮薄光亮,小便短少
風(在表):惡寒發(fā)熱,無汗,苔薄白,脈浮緊(偏風寒)
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數(shù)(偏風熱)
〔要點〕突起頭面浮腫及衛(wèi)表癥狀共見。
第三節(jié) 辨脾病證候
概述
一、脾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脾主運化特性-升清
派生-統(tǒng)血
主肌肉及四肢,其華在唇,開竅于口
脾氣宜升則健,太陰濕土得陽始運
二、脾的病理特點
氣虛及陽――脾陽虛證
脾用(氣):脾氣虛證無力升舉――脾虛氣陷證
正損 血失統(tǒng)攝――脾不統(tǒng)血證
脾體(陰):脾陰(血)虛證
從陽化熱――濕熱蘊脾證
受邪――濕 病在脾胃
從陰轉寒――寒濕困脾證
三、脾病常見癥狀
所主:腹脹腹痛
飲食:食少納呆
大便:便溏,便秘
運水:肢體浮腫,帶下清稀
升清:臟器下垂
統(tǒng)血:出血
脾病常見證型:
一、脾氣虛證
〔含義〕脾氣不足,運化失職,以食少、腹脹、便溏及氣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1、飲食不節(jié)
2、老倦過度
3、憂思日久,損傷脾土
4、稟賦不足,素體虛弱
5、年老體衰
6、大病初愈,調養(yǎng)失慎(食復)
〔表現(xiàn)〕
定位:食:食少納呆
腹:腹脹,食后益甚
便:大便溏薄
定性: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浮腫
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要點〕食少,腹脹,便溏兼氣虛表現(xiàn)
〔分析〕
脾的運化功能,是指依賴旺盛的脾氣來消化水谷,吸收精微營養(yǎng)物質而輸布全身,維持生命活動。
脾氣虛弱,運化失健――腹脹,納少
脾氣虛,運化乏力,濕留滯不化,流注腸中――大便溏薄
脾虛精微吸收輸布不足,肌體失養(yǎng)――全身性氣虛象
氣虛必致血虛,氣弱血虛,舌脈不充――舌淡,脈緩弱
二、脾虛氣陷證(脾氣下陷證、中氣下陷證)
〔含義〕脾氣虛弱,中氣下陷,以脘腹重墜、內臟下垂及氣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成因〕
1、勞傷過度;
2、孕產過多;
3、產后失于調護
〔表現(xiàn)〕
脘腹墜脹,食后益甚
便意頻頻,肛門重墜
陷證 久瀉久痢,甚則脫肛
小便混濁如米泔(膏淋 乳糜尿)
陰挺
(《內經(jīng)》: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虛象:食少納呆,便溏,神疲乏力
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要點〕脘腹重墜、內臟下垂及氣虛癥狀共見。
〔病機〕脾氣虛損,運化吸收不及,體內氣機升降失常,內臟升舉無力而下陷。
三、脾陽虛證(脾虛寒證)
〔含義〕脾陽虛衰,失于溫運,陰寒內生,以食少、腹脹腹痛、便溏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
〔成因〕
1、脾氣虛遷延日久,損傷脾陽
2、恣食生冷,暴伐脾陽
3、腎陽不足,火不燠土
〔表現(xiàn)〕
定位:食:食少納呆
腹:腹脹腹痛,喜溫喜按
便:大便溏。ㄆ滟|更稀)
定性:寒象:畏寒肢冷
水象:肢體浮腫或帶下清稀量多
舌脈: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要點〕食少、腹脹腹痛、便溏與虛寒癥狀共見。
〔分析〕
脾陽虛證,一般由脾氣虛證逐漸發(fā)展而來
脾失健運――腹脹納呆
運化水濕乏力,水濕停滯腸中――大便溏薄,其質更稀
水濕不化,泛溢于肌膚――周身浮腫
水濕趨于下,帶脈不固――白帶量多質稀
陽虛陰盛,寒凝氣滯,腸道氣機凝滯――腹痛喜溫喜按
陽虛不溫形體――畏寒,四肢欠溫
陽虛血失溫養(yǎng),血運遲弱,舌脈不充――舌淡胖,脈沉細
因屬寒凝――脈遲
水濕內盛――苔白滑
四、脾不統(tǒng)血證(氣不攝血證 氣虛失血證)
〔含義〕脾氣虛弱,不能統(tǒng)攝血行,以各種慢性出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成因〕勞倦內傷,損傷脾氣
〔表現(xiàn)〕
出血:便血,尿血,衄血,崩漏,月經(jīng)過多
虛象: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要點〕各種慢性出血與氣血兩虛證共見。
〔分析〕脾不統(tǒng)血證所見的出血癥狀,一般多是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以及皮下,齒齦出血等。
總病機:脾氣虛,而致氣統(tǒng)攝血的功能損傷,使血不循常道運行而泛溢脈外
泛溢于腸道――便血
泛溢于膀胱――尿血
泛溢于肌膚――肌衄
脾虛沖任不固――月經(jīng)過多,甚則崩漏
附:脾虛證現(xiàn)代研究
9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采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對脾虛證實質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脾主運化、脾主肌肉等方面。
1、脾主運化:研究結果表明,胃腸道功能、胃腸道激素、胰腺功能等下降,均可導致脾虛證。
2、脾主肌肉:研究發(fā)現(xiàn),脾氣虛證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肌型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明顯降低;對脾氣虛證大鼠骨骼肌細胞化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骼肌中琥珀酸脫氫酶、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明顯下降。脾陽虛證大鼠存在著肌肉組織氧的運輸和貯存不足,肌肉代謝障礙。
五、寒濕困脾證(病在脾胃) 里實寒證
〔含義〕寒濕內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以納呆、腹脹、便溏、身重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寒濕證候。
〔成因〕
1、飲食不節(jié);2、過食生冷;3、淋雨涉水;4、居處潮濕
〔表現(xiàn)〕
定位:上――泛惡欲吐
中――脘腹痞悶脹痛,納呆
下――便溏不爽
定性:口淡不渴,頭身困重,肢腫尿少
特異:(陰黃)面目晦黃,色晦暗如煙熏
舌脈:苔白膩,脈濡緩
〔要點〕納呆、腹脹、便溏、身重、苔白膩。
〔分析〕本證主要病因屬寒濕,主要病機是困脾,本虛標實
寒濕困脾,則脾之運化功能受阻――脘腹痞悶脹痛
氣機阻滯――食欲減退
濕注腸中――便溏,甚或泄瀉
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上逆――泛惡欲嘔
陰寒內盛――口淡不渴,苔白膩,脈濡緩
寒濕內停,漫溢肢體經(jīng)絡,阻遏氣機――肢體沉重
清陽不展――頭重如裹
寒濕久困,濕yin肌表,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泄――肌膚面目黃染,甚則黃色晦暗如煙熏
水濕不得溫化,泛溢肌表――肢體浮腫
影響膀胱氣化――小便短少
六、濕熱蘊脾證(病在脾胃)――脾胃濕熱證
〔含義〕濕熱內蘊,脾失健運,以腹脹、納呆、發(fā)熱、身重、便溏不爽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濕熱證候。
〔成因〕
1、外感濕熱
2、過食肥甘 釀生濕熱,蘊結脾胃
3、嗜飲酒醇
〔表現(xiàn)〕
定位:上――泛惡欲嘔
中――脘腹痞悶脹痛,納呆
下――便溏不爽
定性:口渴尿短赤,頭身困重
舌脈:苔黃膩,脈濡數(shù)
〔要點〕腹脹、納呆、發(fā)熱、身重、便溏不爽、苔黃膩。
第四節(jié) 辨肝病證候
概述
一、肝的生理功能及功能特性
肝:藏血,主疏泄 主筋 華于爪 竅于目
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
疏泄膽汁
為脾散精
舒暢氣機
調節(jié)情志
體陰而用陽,其氣主升 喜條達而惡抑郁
二、肝的病理特點:
從中醫(yī)發(fā)病觀并結合其功能特性去認識。
體陰:物質:肝血虛證 血不濡筋 血虛生風 虛風內動
(陰血) 屬性:肝陰虛證 陰不濡筋 陰虛生風
正損 陽失陰制 肝陽上亢證 亢陽無制
肝陽化風證
用強:郁: 自郁:肝氣郁結證 肝郁化火 肝火熾盛證
用陽 橫逆:乘脾犯胃:肝脾不調 肝胃不和
(陽氣) 用弱:虛:肝氣虛 肝陽虛
寒 寒凝肝脈 寒凝肝脈證
受邪 熱 燔灼筋脈 熱極生風證
濕肝膽濕熱證
特點:肝氣易郁,肝火易炎,肝陽易亢,肝風易動,肝陰(血)易虧
清:王旭高:“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
三、肝病常見癥狀
肝。
病史:常有情志刺激或精神創(chuàng)傷史
所居:脅肋疼痛(脹、灼、刺、隱、掣)
所過:少腹疼痛或前陰疾患(陰囊濕疹,睪丸疼痛)(女子陰癢,帶下黃臭)/巔頂痛
肝性失和: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
目疾:目赤,目脹,目痛,目昏,雀目
所主:筋脈拘急攣動
筋余:爪甲不榮,反甲
月經(jīng)病(女子以肝為先天):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前乳脹,痛經(jīng),閉經(jīng)
脈象:弦脈
四、常見病因 多于情志有關
肝病常見證型:
一、肝血虛證
〔含義〕血液虧虛,肝失濡養(yǎng),以眩暈、視力減退、經(jīng)少、肢麻手顫等及血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成因〕
1、失血過多(各種出血,經(jīng)血過多)
2、脾胃虛弱,血液化源不足
3、久病耗傷肝血
〔表現(xiàn)〕
定位:目:視物模糊,雀盲
筋:肢體麻木,關節(jié)屈伸不利
爪:爪甲不榮
定性:面白無華,眩暈,或月經(jīng)量少色淡,甚則閉經(jīng)
動風:手足震顫,肌肉瞤動
舌脈:舌淡,脈細
〔要點〕多有體弱、失血等病史,以眩暈、視力減退、經(jīng)少、肢麻手顫等及血虛癥狀共見為辨證依據(jù)。
〔分析〕本證常見于虛老,眩暈,不寐,麻木,雀盲,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等疾病中。
肝藏血,主疏泄,以血為本,體陰而用陽,血液充盈,則肝有所藏,疏泄有方,若肝血不足,則全身失去血的濡養(yǎng),包括肝竅目,所主筋,筋余爪等。
〔變證〕
1、血虛甚者,可致虛風內動,出現(xiàn)肢體麻木,手足震顫或肌肉瞤動。
2、血液不足,氣機不暢,常致血瘀,反之,血瘀則新血不生,復致肝血更虛,而使病情纏綿難愈。(祛瘀生新)
二、肝陰虛證(肝虛熱證)
〔含義〕陰液虧虛,肝失濡潤,陰不制陽,虛熱內擾,以頭暈、目澀、脅痛、煩熱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成因〕本證多因失血過多,久病耗損,劫奪肝陰所致,為肝血虛的嚴重階段。
肝陰虛一般多在肝血虛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但也有部分病人可不出現(xiàn)或僅出現(xiàn)短暫時間的肝血虛,很快出現(xiàn)肝陰虛。
如:情志內郁化火者,常先見肝血虛,而后出現(xiàn)肝陰虛,溫病后期,一般無明顯肝血虛,很快出現(xiàn)肝陰虛征象。
〔表現(xiàn)〕
定位:脅:脅肋隱隱灼痛――陰虛使絡脈失養(yǎng),虛火內灼。
目:兩目干澀,頭暈眼花――肝陰虛損,不濡頭目。
定性:五心煩熱,潮熱顴紅,盜汗,口咽干燥
動風:手足蠕動――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要點〕頭暈、目澀、脅痛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分析〕本證多見于年老體弱,久病耗傷,或失治,誤治,劫奪陰液的患者,婦女則更為多見。
〔鑒別〕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鑒別
均屬肝的虛證,均見頭暈等癥狀。
肝血虛證――血虛,無熱象―眩暈、視物模糊、經(jīng)少、肢麻手顫等。
肝陰虛證――陰虛,虛熱明顯―目澀、潮熱、顴紅、手足蠕動。
三、肝郁氣滯證(肝氣郁結證)
〔含義〕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以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所居:脅肋脹悶竄痛
所過:少腹脹痛
肝性失和:情志抑郁,善太息
月經(jīng)。涸陆(jīng)不調,經(jīng)前乳脹,痛經(jīng),閉經(jīng)
氣郁生疾:癭瘤,梅核氣(咽部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慢性咽炎)
舌脈:苔薄白,脈弦(肝病未累及脾胃時,舌苔可正常)
病史:有較為明顯的情志抑郁/精神創(chuàng)傷史。
〔要點〕多與情志因素有關,以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痛等為辨證依據(jù)。
〔提示〕本證是肝病中較輕的證候,亦是演化為肝病其它證候的基礎,多見于中青年女性。
〔分析〕肝郁氣滯證可出現(xiàn)于多種疾病中,其證候表現(xiàn)各具特點(癲病,脅痛,胃脘痛,腹痛,梅核氣,積聚,月經(jīng)病等)
但是,總不離乎肝氣郁結這一病機。
情志不遂,肝氣疏泄,氣機不暢――脅腹脹痛,胸悶善太息 (此脹痛以脹為特征,有脹而不痛者,無痛而不脹者)
肝失其柔順之性――易怒
肝氣郁滯肝經(jīng),沖任失調――乳脹,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
氣郁聚津為痰,痰隨氣逆于咽部――梅核氣
痰氣結于頸項――頸癭
氣郁血瘀,日久而積――癥塊
附:肝郁證模型研究
湖南醫(yī)科大學選用艾葉(超過用藥劑量150倍)制成注射液注射小白鼠試制肝郁模型。小白鼠雌雄各半,體重19-28g,腹腔注射艾葉注射液0.6mg(生藥0.3g),隔日一次。在注射藥物45天、60天后,取皮層、丘腦、肝臟作CAMP、CGMP測定,并留肝組織病檢。造模特證:動物表現(xiàn)活動增加,興奮撕打,不易抓到,肝肉眼觀察暗紅,粗糙(45天),灰黃粗糙(60天)。
四、肝火熾盛證(肝火上炎證)
〔含義〕火熱熾盛,內擾于肝,氣火上逆,以頭痛、煩躁、耳鳴、脅痛等及火熱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熱的證候。
〔表現(xiàn)〕
肝經(jīng)實熱的基本癥狀:脅肋灼痛
+ 火炎于上: 頭暈脹痛,甚者痛如刀劈
面紅目赤
口干口苦
耳鳴如潮
肝性失和:急躁易怒
火熱擾神:失眠夢多
火熱傷津:尿赤便干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要點〕頭痛、煩躁、耳鳴、脅痛等與火熱癥狀共見。
〔分析〕本證因火氣上炎,燔灼肝經(jīng)而成,由于火熱具有炎上,傷津的特點,故主要表現(xiàn)為肝經(jīng)循行部位實火盛炎的癥狀。
〔治療〕清瀉肝火 龍膽瀉肝湯
〔鑒別〕肝火上炎證與肝陰虛證鑒別
均見眩暈耳鳴及脅痛脈數(shù)等熱象
肝火上炎證―肝郁化火,火氣上逆(實熱)―頭暈脹痛,耳鳴如潮。
肝陰虛證―陰血虧虛,頭竅失濡(虛熱)―頭痛綿綿,耳鳴如蟬。
五、肝陽上亢證
〔含義〕肝陽亢擾于上,肝腎陰虧于下,以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煩躁、腰膝酸軟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1、肝陰虛―――肝陽亢 本虛標實
2、腎陰虛―――肝陰虧 ――水不涵木 (下虛上實)
〔表現(xiàn)〕
上實:眩暈耳鳴
頭目脹痛 陽亢于上,火炎之勢
面紅目赤
急躁易怒:肝失水涵,剛而不柔
下虛: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肝腎陰虧,筋骨失養(yǎng)
失眠多夢:肝腎陰虧,腦髓失充
舌脈:舌紅,脈弦有力。上實之象(說明本證突出上實)
〔分析〕本證屬于標實或下虛上實證,其臨床表現(xiàn)必然既有“下虛”癥狀,又包括“上實”之象,下虛是本證的基本條件。
其成因有二:一為肝陰虛,二為由腎陰久耗而成肝陰耗損的水不涵木
如果沒有下虛表現(xiàn),則為肝火上炎證。
肝陽上亢突出上實癥狀,主要是眩暈,頭目脹痛。
〔鑒別〕區(qū)別于肝火熾盛證
兩證均見頭暈脹痛,面紅目赤耳鳴等“實火”盛炎之象
肝火熾盛證――氣郁化火,火氣上炎,為里實熱證,無下虛表現(xiàn)
肝陽上亢證――本虛標實證,兼腰膝酸軟,頭重腳輕等下虛癥狀。
附:肝陽上亢證現(xiàn)代研究
1、模型研究:先以鈴聲及喇叭聲作為條件刺激實驗大鼠,而后延長刺激時間(30-60s),并給予較強的電刺激(50V左右),使動物趨于竄叫不安的緊張狀態(tài),間隔1-2min,重復刺激,每日1-2次,每次給予12-30個刺激。造模特征:2周后血壓超過17Kpa(130mmHg),大鼠活動增加,躁動,興奮撕打,不易抓到。
2、研究成果:
(1)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交感神經(jīng)亢進。
(2)紅細胞內核苷酸含量與健康阻比較,有高度顯著性差異。血清鈣普遍降低。
(3)寸口脈多普勒血流圖:射血期、舒張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連續(xù)血流速度,血管阻抗指數(shù)等明顯大于正常組及同病異證組,具有高度顯著性意義。
六、肝風內動證
〔含義〕泛指因風陽、火熱、陰血虧虛等所致,以肢體抽搐、眩暈、震顫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類型〕
1、肝陽化風證:在肝陽上亢的基礎上,因元陽無制,進而動風的證候。(肢體筋脈抽動的表現(xiàn))
病史:有明顯的肝陽上亢病史
動風:眩暈欲仆,頭搖――肝風內旋,上擾頭目
頭痛不止――氣血隨風上逆,壅滯脈絡
項強,肢體震顫――風動筋脈攣縮
語言蹇澀――肝經(jīng)絡舌本,風陽竄擾脈絡
醫(yī)學招聘網(wǎng) 手足麻木――肝風內動(非“虛而不榮”)
步履不正――陰風內動,下虛上盛
舌脈:舌紅,脈弦有力(弦勁有力)
并發(fā)癥(風痰):嚴重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喉中痰鳴
要點:以眩暈、肢麻震顫、頭脹痛、面赤,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為辯證依據(jù)。
2、熱極生風證(外感病范疇):溫病邪熱熾盛,引動肝風所表現(xiàn)的證候。
熱象:高熱,舌紅絳,脈弦數(shù)
動風:(熱灼筋脈)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
本病多見于溫熱病中,后期。
病機:溫熱病邪熾盛,熱灼筋脈,熱閉心包,引動肝風。
要點:高熱、神昏、抽搐。
3、陰虛動風證 虛風內動肝陰虛證+動風癥狀
4、血虛生風證 肝血虛證+動風癥狀
要點:陰虛動風—眩暈、手足震顫、蠕動與陰虛內熱癥狀共見。
血虛生風—眩暈、肢麻、震顫、拘急、瞤動、瘙癢與血虛癥狀共見。
七、 寒滯肝脈證(肝經(jīng)實寒證)
〔含義〕寒邪侵襲,凝滯肝經(jīng),以少腹、前陰、巔頂?shù)雀谓?jīng)經(jīng)脈循行部位冷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寒證候。
〔成因〕本證較為單純,從病因來看,系受寒邪
主要病機是:寒邪凝滯肝經(jīng),陽氣被遏,氣血運行不利
〔表現(xiàn)〕
定位:上:巔頂冷痛(多見肝寒胃逆證)
下:男:少腹牽引睪丸墜脹冷痛,甚則陰器收縮引痛。
女:帶下清冷,痛經(jīng)。
定性:形寒肢冷,小便清長
舌脈:苔白滑,脈沉弦/弦緊
〔要點〕少腹、前陰、巔頂冷痛與實寒癥狀共見。
〔提示〕本證主要見于男性,但若女子出現(xiàn)該部位的冷痛,亦屬本證。
第五節(jié) 辨腎病證候
概述
一、腎的生理功能及特征
1、腎藏精,主命火
腎精屬元陰,是生殖及生長發(fā)育的根本物質
生理功能 命火為元陽,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2、水并納氣 維持體內水液代謝及氣機攝納如常。
二、腎的病理特點
精:腎精不足證
物質 固攝無權――腎氣不固證
氣:腎氣虧虛 氣失攝納――腎不納氣證
腎病 (肺腎氣虛證)
屬性: 陰:腎陰虛證
陽:腎陽虛證
三、腎病常見癥狀
所居:腰酸腰痛
所主:骨骼痿軟,各種骨病
生長發(fā)育:小兒發(fā)育遲緩,成人早衰。
亢進(陽強,夢遺,頻泄;夢交,月經(jīng)不調,崩漏)
主水:面目虛浮,肢體浮腫,小便短少
納氣:呼吸表淺,呼多吸少
耳竅:耳聾耳鳴
骨余:齒搖發(fā)脫
外華:發(fā)脫發(fā)白
腎病常見證型:
一、 腎陽虛證(命門火衰證)
〔含義〕腎陽虧虛,機體失卻溫煦,以腰膝酸冷、性欲減退、夜尿多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為臟腑虛證中最嚴重的一種)
〔成因〕
1、先天稟賦不足
2、年老腎氣自衰
3、房事過度
4、素體陽虛
5、它臟久病,日久及腎
〔表現(xiàn)〕
定位:腰膝酸冷而痛
定性:畏寒肢冷(下肢尤甚),精神萎靡,面色晃白
特異:小便清長,夜尿頻多
男:陽痿,滑精,早泄
女:宮寒不孕,性欲冷淡
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兼證:腎虛泄瀉: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瀉
腎虛水泛: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小便短少,甚則腹部脹滿,心悸咳喘,面色黧黑。
〔要點〕腰膝酸冷、性欲減退、夜尿多與虛寒癥狀共見。
〔分析〕
陽衰不溫――腰膝酸痛,畏寒肢冷
腎居下焦,陽氣不足――兩足冷甚
陽虛氣血運行力弱,頭目失養(yǎng),舌脈失溫――眩暈,面白,舌淡脈弱。
陽氣不足,神失溫養(yǎng)――精神萎靡
腎主生殖,腎陽虛則生殖機能減退――陽痿,滑精,早泄,帶下量多而稀,宮寒不孕
腎司二便
腎陽虛衰,不能蒸化水液,水液偏滲膀胱――尿頻清長
夜間陰氣盛而陽氣衰――夜尿頻多
腎陽不溫,脾陽運化失職――久泄,完谷不化,五更瀉
腎虛水泛
腎陽虛,水之蒸化開合失司,泛溢肌膚――水腫
水液內滲腹腔――腹部脹滿
水氣凌心射肺――心悸咳喘
水濕內盛,加寒凝血滯――面色黧黑
二、腎陰虛證
〔含義〕腎陰虧損,失于滋養(yǎng),虛熱內擾,以腰酸而痛、遺精、經(jīng)少、頭暈耳鳴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為臟腑陰虛證中最嚴重的一種。
〔成因〕
1、先天稟賦不足 2、年老體衰 3、房事過度
4、素體陰虛 5、它臟久病,日久及腎
6、過服溫燥劫陰之品
〔表現(xiàn)〕
定位:腰膝酸痛,眩暈耳鳴
定性:口干咽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顴紅,盜汗。
特異:男:陽強,夢遺,頻泄
女:性欲亢進,夢交,月經(jīng)不調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要點〕腰酸而痛、遺精、經(jīng)少、頭暈耳鳴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分析〕腎陰虧耗,是各臟腑陰虛證中最為嚴重的一種,腎陰虛可影響全身,呈現(xiàn)全身陰液虧損或引致它臟陰虧,并可因陰虛而致陽亢,而使病情復雜
陰虛內熱――形體消瘦,潮熱盜汗,無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腎陰不足,腰脊失于滋養(yǎng)――腰膝酸痛
腦髓空虛――眩暈耳鳴
陰虛火旺,擾動心神――失眠多夢
腎水不足,相火妄動――陽強易舉
內擾精室――遺精早泄
陰津虧損,沖任失養(yǎng)――經(jīng)少或經(jīng)閉
火迫血妄――崩漏
〔鑒別〕腎陽虛證與腎陰虛證
共見:腰膝酸痛,眩暈耳鳴
不同:腎陽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晃白,舌淡苔白脈沉弱
性功能障礙:男子陽痿,滑精,早泄女子不孕,性欲冷淡,帶多
腎陰虛:形體消瘦,潮熱盜汗,無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性功能障礙:男子陽強,夢遺,頻泄,女子夢交,經(jīng)少經(jīng)閉或崩漏
三、腎精不足證
〔含義〕腎精虧損,腦與骨、髓失充,以生長發(fā)育遲緩、早衰、生殖機能低下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關系〕腎精與腎陰
腎陰對人體具有滋潤,濡養(yǎng)作用
腎精則關系到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機能
〔成因〕
1、先天不足 2、年老體弱 3、房事勞倦 4、久病及腎
〔表現(xiàn)〕
小兒身材矮小,五遲
小兒:發(fā)育遲緩: (立、行、發(fā)、齒、語)
小兒智力,動作遲鈍
生長發(fā)育 囟門遲閉,骨骼痿軟
發(fā)脫齒搖,耳鳴耳聾
成人:未老先衰 恍惚健忘,動作遲
足痿無力,精神呆鈍
生殖機能 男子:精少不育
女子:經(jīng)少不孕
〔要點〕多與先天不足有關,以生長發(fā)育遲緩、早衰、生育機能低下為要點。
〔分析〕
腎精屬腎陰范疇,為腎陰中更重要的一種物質。
腎精不足,不能化氣生血,充肌長骨――小兒發(fā)育遲緩,身材矮小,囟門遲閉,骨骼痿軟
無以充髓益智――智遲
腎精不足,生殖之精量少――男子不育
經(jīng)血不足――經(jīng)閉不孕
同樣,腎精不足,尚可見青壯年早衰。
四、腎氣不固證
〔含義〕腎氣虧虛,失于封藏、固攝,以腰膝酸軟,小便、精液、經(jīng)帶、胎氣不固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成因〕
1、年幼腎氣未充
2、早婚,房事過度
3、年老腎氣虧虛
〔表現(xiàn)〕
一 虛:腰膝酸軟,聽力減退,面白神昏,舌淡苔白,脈沉弱
五不固:腎固攝無權
孕婦胎動易滑(任脈)
月經(jīng)淋漓不盡(沖脈)
帶下清稀量多(帶脈)
男子滑精早泄(精囊)
〔要點〕腰膝酸軟,小便、精液、經(jīng)帶、胎氣不固與氣虛癥狀共見。
〔分析〕本證以腎氣虛為基礎證,而腎氣虛是在腎陰或腎陽虛的基礎上產生的(腎氣因腎陽蒸化腎陰而成)所以,腎氣虛常兼有腎陰和腎陽虛的表現(xiàn)。
腎氣虧虛――腰膝酸軟,聽力減退,面白神昏,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腎氣虧虛,固攝無權,膀胱失約――尿頻清長,淋漓不盡,遺尿,尿失禁,夜尿頻多。
腎氣虧虛,失于封藏,精關不固,精液外泄――滑精,早泄
帶脈失固――帶下清稀量多
沖任之本在腎,腎氣不足,沖任失約――月經(jīng)淋漓不盡
腎氣虧虛,胎氣不固――胎動易滑
〔鑒別〕
腎氣不固證:可由氣陷證發(fā)展而來,病變部位在腎,以腎氣無力溫煦助運,下關不固為主,伴腰膝酸軟。
氣陷證:病在中焦脾胃,以脾氣不升,中氣下陷為主,每伴神疲納呆。
附:腎虛證現(xiàn)代研究
關于腎的病證實質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
1、腎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
腎虛證三碘甲腺原氨酸(T3)、促甲狀腺素(TSH)、血漿睪丸酮(T)低于正常,雌二醇(E2)升高,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均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腎陽虛證甲狀腺素(T4)下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濃度下降。
腎陰虛證T4值降低不明顯,甲狀腺功能處于紊亂狀態(tài)。
2、腎主水:
腎虛證可出現(xiàn)尿滲及滲比異常。
腎陽虛證尿滲曲線處于低水平,其變化幅度明顯減少,尿溶質排量也明顯減少;
腎陰虛證尿滲曲線處于高水平,其變化幅度較小,尿溶質排量明顯高于腎陽虛證,但仍低于正常人;
陽虛患者腎功能損害明顯比陰虛患者嚴重。
3、腎主骨:
腎虛證骨密度、骨礦物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值和無腎虛證者。
腎陽虛證骨密度低于腎氣虛證和腎陰虛證。
4、腎開竅于耳:
腎主耳的物質基礎可能包括鐵、醛固酮和鈣。腎虛證的血清鐵、運鐵蛋白、總鐵結合力不同程度下降,血清鐵的含量降低程度與耳聾的程度呈比例關系。腎虛證血鈣低于正常人,尿鈣值亦降低。
第六節(jié) 辨腑病證候
包括胃、大腸、小腸、膽、膀胱。
概述
一、胃腸
(一) 胃腸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胃喜潤惡燥、胃主通降
大腸吸收水分、排泄糟粕
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情濁
(二)胃腸的病理特點
其氣不降:胃腸氣滯證
陽失溫助: 胃氣虛證(隸屬脾氣虛證)
正損 胃陽虛證(隸屬于脾陽虛證)
陰液失濡: 胃陰虛證(腑病陰虛證的代表)
腸燥津虧證
食: 食量:食滯胃腸證
食性:偏寒:寒滯胃腸證
偏熱:胃熱熾盛證
受邪 熱:腸熱腑實證(陽明腑實證)
飲:飲留胃腸證(金匱 狹義痰飲)
蟲:蟲積腸道證
(三)胃腸病常見癥狀
胃:所居:脘腹脹悶疼痛
飲食:食少納呆
大腸:泄瀉:便溏,痢疾
便秘
小腸:腹脹、腸鳴、腹痛腹瀉
二、膽
(一)生理功能:
受盛,排泄膽汁――助消化
主決斷――與情志活動有關
(二)病理特點
上逆膽氣:口苦隨胃氣而逆
藏泄膽汁膽汁:吐黃綠色苦水
正損外溢 : 黃疸 (多見于肝病證)
主決斷:(受心神支配):心虛膽怯證 (見中內“心悸”)
受邪(痰熱):膽郁痰擾證
(三)常見癥狀:口苦、黃疸、膽怯、易驚。
三、膀胱
(一)生理功能:膀胱為貯尿,排尿之腑,與腎相表里
(二)病理特點:
濕熱侵襲、腎病影響膀胱,排尿功能異常。膀胱濕熱證。
(三)常見癥狀:尿頻、尿急、尿痛、尿閉。
常見證型
一、胃氣虛證
〔含義〕胃氣虛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隱痛或痞脹、喜按,食少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成因〕
1、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
2、勞倦過度,久病失養(yǎng); 損傷胃氣-受納腐熟減退,胃失和3、其它臟腑病證影響。 降。
〔表現(xiàn)〕
定位:上:噯氣
中:胃脘隱痛或痞脹、按之覺舒,食欲不振,得食痛緩,食后脹甚。
定性:氣短懶言,面色萎黃,神疲倦呆。
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要點〕胃脘痞滿、隱痛喜按、食少與氣虛癥狀共見。
二、胃陽虛證
〔含義〕陽氣不足,胃失溫煦,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畏寒肢涼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
〔成因〕
1、飲食失調,嗜食生冷;
2、過用苦寒、瀉下之品; 傷及胃陽-虛寒內生,寒凝氣機-受納
3、脾胃素弱,陽氣自衰; 腐熟減退,胃失和降。
4、久病失養(yǎng)。
〔表現(xiàn)〕
定位:上: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
中: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食少脘痞。
定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口淡不渴
舌脈: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
〔要點〕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畏寒肢涼。
〔鑒別〕
脾氣虛、脾陽虛與胃氣虛、胃陽虛,均有食少、脘腹隱痛及氣虛(陽虛)的共同癥狀。
脾陽虛、脾氣虛:以脾失運化為主,脹(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脹腹痛、便溏、水腫等癥突出。
胃陽虛、胃氣虛:以受納腐熟功能減弱、胃失和降為主,脹(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隱痛、噯氣等癥明顯。
三、胃陰虛證
〔含義〕陰液虧虛,胃失濡潤、和降,以胃脘嘈雜,饑不欲食,脘腹痞脹、灼痛等胃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成因〕
內傷。猴嬍巢还(jié),素食辛辣
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胃陰不足,使胃之受納腐熟功能減弱,胃失和降
外感熱病:久耗胃陰
〔表現(xiàn)〕
定位:上:干嘔呃逆
中:胃脘嘈雜、隱痛、灼痛,痞脹不舒,饑不欲食
下:大便干結
定性:口咽干燥(局部燥象)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要點〕胃脘嘈雜、灼痛,饑不欲食與虛熱癥狀共見。
〔分析〕
胃陰不足,虛熱內生,熱郁胃中――胃脘嘈雜、隱痛、灼痛、痞脹。
胃不納谷而消食較快――饑不欲食
胃陰虧損,上不滋口咽――口咽干燥
胃陰虧損,下不濡大腸――大便干結
陰虛內熱――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四、胃熱熾盛證(胃熱證,胃火證)
〔含義〕火熱壅滯于胃,胃失和降,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饑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熱證候。
〔成因〕
1、過食辛溫燥熱
2、情志不遂,化火傷胃 胃火熾盛、功能亢進,失于和降
3、邪熱犯胃
〔表現(xiàn)〕
定位:上:口臭,牙齦腫痛潰爛,齒衄
中:胃脘灼痛,消谷善饑
下:大便秘結
定性:渴喜熱飲,小便黃赤
舌脈: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要點〕胃脘灼痛、消谷善饑等與實火癥狀共見。
〔鑒別〕
胃陰虛證與胃熱熾盛證均屬胃的熱證,可見脘痛,口渴,脈數(shù)。
胃陰虛證:為虛熱,嘈雜、饑不欲食、舌紅少苔、脈細。
胃熱熾盛證:為實熱,消谷善饑、口臭、牙齦腫痛、齒衄、脈滑。
五、寒飲停胃證
〔含義〕寒飲停積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脹、胃中有振水聲、
嘔吐清水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脘腹痞脹,胃中有振水聲
定性:嘔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暈
舌脈:舌苔白滑、脈沉弦。
〔要點〕脘腹痞脹、胃中有振水聲、嘔吐清水。
〔分析〕寒飲停滯于胃腑,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飲邪內阻,清陽不升。
六、寒滯胃腸證(胃寒證,腸寒證)
〔含義〕寒邪侵襲胃腸,阻滯氣機,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勢急劇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寒證候。
〔成因〕1、寒邪直中 寒凝胃腸,氣機阻滯
2、過食生冷
〔表現(xiàn)〕
定位:上:惡心,嘔吐
中:脘腹冷痛,痛勢急暴
下;泄瀉清稀,或便秘
定性:口淡不渴,肢冷不溫
舌脈:舌苔白潤脈沉緊
〔要點〕多有寒冷刺激的誘因,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勢急劇為辯證要點。
七、食滯胃腸證
〔含義〕飲食停積胃腸,以脘腹痞脹疼痛、嘔瀉酸餿腐臭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病因〕
1、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急性胰腺炎)
2、脾胃素弱,運化失健,稍有不慎即可成滯。
〔表現(xiàn)〕
定位: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腐吞酸
嘔吐酸腐食物,矢氣,便溏,瀉物臭穢
定性:舌苔厚膩,脈滑
〔要點〕多有傷食病史,以脘腹痞脹疼痛、嘔瀉酸餿腐臭等為辨證依據(jù)。
〔分析〕
胃氣以降為順,以通為用,若宿食停滯則影響胃的功能
食停胃氣郁滯――胃脘脹悶疼痛
胃氣上逆,腐敗谷物上泛――噯腐吞酸,甚則嘔吐酸腐
積滯日久,腐氣充斥腸道――矢氣頻多,便溏,瀉物臭穢
胃中濁氣上騰舌面――苔厚膩
正邪相爭,氣血充盛――脈滑利有力
八、胃腸氣滯證
〔含義〕胃腸氣機阻滯,以脘腹脹痛走竄、噯氣、腸鳴、矢氣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病因〕情志不遂
外邪內侵胃腸氣機阻滯
病理產物或病邪停滯
〔表現(xiàn)〕
定位:上—噯氣、嘔吐
中—胃脘、腹部脹滿疼痛、腸鳴
下—瀉而不爽/大便秘結,矢氣
定性:脹痛,走竄不定,得噯氣、矢氣后可緩解。
舌脈:苔厚、脈弦。
〔要點〕脘腹脹痛走竄、噯氣、腸鳴、矢氣。
〔鑒別〕
胃腸氣滯證與寒滯胃腸證
胃腸氣滯證脘、腹痞脹 以脹痛為主,噯氣、腸鳴、矢氣明顯,
疼痛、嘔瀉 無寒因、寒癥。
寒滯胃腸證有寒因,冷痛喜溫、惡寒肢冷、脈緊。
九、蟲積腸道證
〔含義〕蛔蟲等寄生腸道,耗吸營養(yǎng),阻滯氣機,以腹痛、面黃體瘦、大便排蟲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進食不潔,蟲卵隨之入口,在腸道內繁殖孳生。
〔表現(xiàn)〕
定位:胃脘嘈雜、時作腹痛
特異:大便排蟲、嘔吐蛔蟲;按腹部有條索狀物;面黃體瘦;睡中介齒;鼻癢、面部白斑、白睛(鞏膜)藍斑、唇內有粟粒樣白點。
〔要點〕腹痛、面黃體瘦、大便排蟲。
十、腸熱腑實證(大腸熱結證、大腸實熱證、陽明腑證)
〔含義〕里熱熾盛,腑氣不通,以發(fā)熱、大便秘結、腹?jié)M硬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熱證候。
〔成因〕邪熱熾盛、汗出過多/誤用發(fā)汗,津液耗損,腸中干燥,里熱熾盛,邪熱與腸中燥屎內結,腑氣不通。
〔表現(xiàn)〕
定位:臍腹脹滿硬痛、拒按,大便秘結,熱結旁流。
定性:高熱、日晡潮熱,汗多口渴,大便惡臭,小便短黃,神昏譫語、狂亂。
舌脈:舌質紅、苔黃厚而燥/焦黑起刺,脈沉數(shù)(或遲)有力。
〔要點〕發(fā)熱、大便秘結、腹?jié)M硬痛。
十一、腸燥津虧證(大腸液虧證)
〔含義〕津液虧損,腸失濡潤,傳導失職,以大便燥結、排便困難及津虧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1、素體陰虧
2、久。s病)傷陰
3、熱病后津傷未復
4、產后出血過多――――津液虧虛,腸道失濡
〔表現(xiàn)〕
腸燥:便秘,干結,數(shù)日一行
液虧:口干咽燥,感口臭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澀
〔要點〕病久而勢緩,以大便燥結、排便困難與津虧癥狀共見為辨證依據(jù)。
十二、腸道濕熱證(大腸濕熱證)
〔含義〕濕熱內蘊,阻滯腸道,以腹痛、暴瀉如水、下痢膿血、大便黃稠穢臭及濕熱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時令暑濕侵襲或飲食不潔――蘊生濕熱,積于大腸,損傷腸道氣血。
〔表現(xiàn)〕
主癥:腹痛――濕熱蘊阻大腸氣機
便瀉:暴注性下瀉,色黃味臭(泄瀉)
下痢赤白膿血,里急后重(痢疾)
兼癥:肛門灼熱,口渴,小便短赤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要點〕腹痛、暴瀉如水、下痢膿血、大便黃稠穢臭與濕熱癥狀共見。
十三、膀胱濕熱證
〔含義〕濕熱侵襲,蘊結膀胱,以小便頻急、灼澀疼痛及濕熱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1、外感濕熱(陰部不潔)――女性多見
2、飲食失節(jié),濕熱下注膀胱
〔表現(xiàn)〕
定位:主癥:尿頻,尿急,尿痛,尿黃赤
定性:兼證:1、發(fā)熱腰痛(熱淋)
2、尿血(血淋)
3、尿中夾有砂石(石淋)
兼證存在說明病情復雜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
〔分析〕
濕熱蘊結膀胱,熱迫尿道――尿頻,尿急,尿痛,尿黃赤
濕熱內蘊,津液被灼,尿之化源不足――尿少
濕熱內侵――發(fā)熱
邪及腎府――腰痛
邪灼絡脈――尿血
濕熱久煎尿中雜質――尿中砂石
濕熱內蘊――舌脈
〔要點〕新病勢急,小便頻急、灼澀疼痛與濕熱癥狀共見。
十四、膽郁痰擾證
〔含義〕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熱內擾所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七情郁結,氣機不暢
〔表現(xiàn)〕
主癥:驚悸不寐,膽怯易驚
定位:所居:胸脅脹悶
肝性:急躁易怒,善太息
內擾:擾胃:口苦,惡心嘔吐
擾神:多夢
定性:眩暈
舌脈:苔黃膩,脈滑
病史:常有精神刺激史
〔分析〕本證多由情志不悅,或精神刺激,使肝氣郁結,氣郁生痰,痰郁化熱,痰熱內戀,膽氣失寧,人之勇怯失衡。
〔要點〕膽怯、驚悸、煩躁、失眠、眩暈、嘔惡等。
〔鑒別〕濕熱,痰火(熱)類證候的鑒別
相同:苔黃膩
不同:
膀胱濕熱證――小便異常
腸道濕熱證――大便異常
脾胃濕熱證――脾胃癥狀(上、中、下)
肝膽濕熱證――脅肋+脾胃癥狀
痰火擾神證――神志異常
痰熱壅肺證――咳喘痰黃稠
膽郁痰擾證――驚悸失眠
第七節(jié) 辨臟腑兼病證候
臟腑兼病的含義:
凡兩個或兩各以上臟腑的病證并見的。
臟腑兼病的特點:
并非臟腑單一證候的簡單相加,而是在病理上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規(guī)律。
1、具有表里關系的臟腑之間,兼證兼為常見。如肝膽濕熱證。
2、生克乘侮關系兼病,較為常見。如脾肺氣虛證、肺腎陰虛證、肝郁脾虛證、肝胃不和證、肝火犯肺證。
3、氣血津液運行配合失常;主消化、神志、生殖等功能失卻有機聯(lián)系。如心脾兩虛證、心肝血虛證、肺腎氣虛證、脾腎陽虛證。
臟腑兼證證型
一、心腎不交證(≠心腎陰虛證)
〔含義〕心腎陰液虧虛,陽氣偏亢,以心煩、失眠、夢遺、耳鳴、腰酸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關系〕
心居上焦,屬火,腎居下焦,屬水,水火既濟――腎水上騰于心,濟心陰配心陽,使心火不亢。心火下蜇于腎,助腎陽暖腎陰,使腎水不寒。
水火既濟,是在生理狀態(tài)下,心陽下降于腎,以溫腎水,腎陰上濟于心,以養(yǎng)心火,成心腎相交之象。反之,病理情況下,出現(xiàn)水火不相濟的情況。
思考:水性趨下,火性炎上,此何以水升火降
(腎)水虧于下,(心)火亢于上――陰虛陽亢
《辨證錄.不寐門》:“夫心腎之所以不交者,心過于熱,而腎過于寒也,心原居火,過于熱則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腎,腎原屬水,過于寒則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
〔表現(xiàn)〕
主癥:心煩,失眠
定位:心:心悸怔忡
腎: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 多夢健忘
定性:口燥咽干,潮熱盜汗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分析〕
水火不濟,火擾心神――心煩不寐(心悸)
水虧陰虛,骨髓不充,腦髓失養(yǎng)――健忘,頭暈耳鳴
腰膝不得陰津奉養(yǎng)――腰膝酸軟
陰虛火旺,擾動精室――夢遺
陰虛陽亢――虛熱之象
〔要點〕心煩、失眠、腰酸、耳鳴、夢遺與虛熱癥狀共見。
〔提示〕本證常見于神經(jīng)衰弱及多種慢性虛弱性疾病。
二、心腎陽虛證
心陽(君火):氣血運行原動力 溫煦臟腑
腎陽(相火):一身陽氣之根本 協(xié)調共運 溫運血液
氣化津液
病則:不溫臟腑――寒象
不運血液――瘀象
不化津液――水象
〔含義〕心腎陽氣虛衰,失于溫煦,以心悸、水腫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心:心悸怔忡
腎:小便不利(腎主水)
定性:寒象:畏寒肢厥
瘀象:唇甲舌暗淡青紫
水象:肢體浮腫
舌脈:苔白滑,脈沉微
〔要點〕心悸、水腫與虛寒癥狀共見。
〔提示〕多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右心衰竭,原發(fā)性心肌病
〔分析〕心腎陽虛證,多由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致心陽久虛,影響腎陽,或腎陽久衰影響心陽,而使心腎陽氣兩虛。
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心陽為氣血運行的原動力,心腎陽氣共虛,必然使全身機能活動處于極度低下的狀態(tài)。
陽氣衰微,心失溫養(yǎng)――心悸怔忡
心腎陽虛,水氣內停,上凌于心――心悸怔忡
全身陽氣虛弱,形體失于溫煦――畏寒肢厥
陽氣不振――精神萎靡,甚則昏昏欲睡
腎陽虛衰,水液內停,泛溢肌膚――肢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
陽虛血運無力,血行瘀滯――唇甲舌青紫
心腎陽衰,陰寒內盛――苔白滑,脈沉微
三、心肺氣虛證
〔含義〕心肺兩臟氣虛,以咳喘、心悸、胸悶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成因〕
1、勞倦,思慮過度 2、久病咳喘 3、先天不足 4、老年體衰
〔表現(xiàn)〕
病位:心:心悸,胸悶
肺:久咳,氣短而喘,動則尤甚,咳痰清稀
病性:聲音低怯,頭暈神疲,自汗乏力,面色淡白
舌脈:舌質淡嫩或唇舌淡紫,脈細弱
〔分析〕久病體虛,久咳傷肺,勞倦耗氣,影響宗氣的合成,致使心肺氣虛。
〔要點〕咳喘、心悸、胸悶與氣虛癥狀共見。
四、心脾兩虛證(心脾氣血虛證 心血虛,脾氣虛)
〔含義〕心血不足,脾氣虧虛,以心悸、神疲、頭暈、食少、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表現(xiàn)〕
心血虛: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
脾氣虛:食少腹脹便溏,體倦乏力 眩暈萎黃
氣血關系失常:氣不生血:月經(jīng)量少色淡
氣不攝血:月經(jīng)量多色淡,肌衄
舌脈:舌淡嫩,脈細
〔分析〕本證多因病久失調,思慮過度,飲食失節(jié)或慢性出血而成。
〔要點〕心悸、神疲、頭暈、食少、腹脹、便溏。
〔提示〕多見于神經(jīng)衰弱,更年期綜合征,慢性胃腸炎,貧血,滑胎等。
五、心肝血虛證
〔含義〕血液虧少,心肝失養(yǎng),以心悸、多夢、眩暈、肢麻、經(jīng)少與血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心: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
肝: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爪甲不榮
定性:眩暈,面白無華,月經(jīng)量少色淡
舌脈:舌淡脈細
〔要點〕心悸、多夢、眩暈、肢麻等與血虛癥狀共見。
六、脾肺氣虛證
〔含義〕脾肺兩臟氣虛,以咳嗽、氣喘、咯痰、食少、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脾:食少,腹脹,便溏
肺:久咳久喘痰稀
定性:氣短聲怯懶言,神疲乏力,面浮肢腫(重癥有水象)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要點〕咳嗽、氣喘、咯痰、食少、腹脹、便溏與氣虛癥狀共見。
〔分析〕
久病咳喘、耗傷肺氣,子病及母,影響脾氣 脾肺氣虛
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損,土不生金,累及于肺
七、肺腎氣虛證(腎不納氣證)
〔含義〕肺腎氣虛,攝納無權,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表現(xiàn)〕
主癥:喘咳無力,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動則尤甚
腰膝酸軟,尿隨咳出,耳鳴
定性:氣短聲怯,乏力,自汗
舌脈:舌淡紫,脈弱
〔要點〕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尤甚與氣虛癥狀共見。
〔鑒別〕
心肺氣虛證 心氣不足
脾肺氣虛證 肺氣虛,呼吸功能減退 脾失健運
肺腎氣虛證 腎失攝納
八、肺腎陰虛證
〔含義〕肺腎陰液虧虛,虛熱內擾,以干咳、少痰、腰酸、遺精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腎:腰膝酸軟
定性:體瘦咽干,潮熱顴紅盜汗
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
特異:男:遺精
女:月經(jīng)不調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要點〕干咳、少痰、腰酸、遺精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九、肝火犯肺證(與肝火熾盛證為因果關系)
〔含義〕肝火熾盛,上逆犯肺,肺失肅降,以胸脅灼痛、急躁、咳嗽痰黃或咳血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實熱證候。
(肝主生發(fā)于左,肺主肅降于右,升降相宜,氣機為暢,若因郁怒傷肝,或肝經(jīng)火熱上逆,氣火影響及肺,肺失清肅,形成本證)
〔表現(xiàn)〕
肺逆:咳嗽陣作,痰黃稠,甚則咳血
肝火: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頭脹,面紅目赤,口干口苦
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要點〕胸脅灼痛、急躁、咳嗽痰黃或咳血等與實熱癥狀共見。
〔分析〕本證屬實、熱證
肝經(jīng)實火燔灼――胸脅灼痛,頭暈目赤
肝經(jīng)氣火循經(jīng)灼肺,氣機上逆――咳嗽陣作
津為火灼,煉液為痰――痰粘量少色黃
火邪灼傷肺絡――咳中帶血
氣火內郁,肝失柔順――胸中煩熱,急躁易怒
熱蒸膽氣溢于口――口苦
肝經(jīng)實熱――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十、肝膽濕熱證
〔含義〕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失常,以身目發(fā)黃、脅肋脹痛等及濕熱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成因〕
1、感受濕熱外邪
2、嗜酒,過食肥甘
3、脾運失常,濕濁內生化熱。
〔表現(xiàn)〕兩種形式
1、濕熱蘊結肝膽本臟
定位:脅肋脹痛
橫逆:上:泛惡欲吐,口苦
中:脘悶厭食
下:大便不調
定性:口渴短赤/寒熱往來
特異(陽黃):黃疸色鮮明如橘皮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2、濕熱循經(jīng)下注前陰
定位:男:陰囊濕疹,睪丸脹痛
女:陰部瘙癢,帶下黃臭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要點〕脅肋脹痛、身目發(fā)黃,陰部瘙癢、帶下黃臭等與濕熱癥狀共見。
〔分析〕本證可見于脅痛,黃疸,陰囊濕疹,睪丸腫痛等疾病中。
多因濕熱蘊結肝膽,肝絡失和,膽失疏泄。故以口苦,脅肋脹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主要病征,兼見脘悶納呆,惡心嘔吐等癥。
另外,濕熱內蘊肝膽,下注膀胱或循經(jīng)注陰,可表現(xiàn)為以陰部證候為主,無論何種原因,只有具備了濕熱的典型舌脈,才能明確診斷。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
濕熱蘊結肝膽本臟:脾胃濕熱+脅肋脹痛
〔鑒別〕臟腑病見黃疸證候:
脾胃濕熱 陽黃 苔黃膩 脾胃癥狀
肝膽濕熱 黃疸 陽黃 脅肋+脾胃癥狀
寒濕困脾 陰黃―苔白膩 ―脾胃癥狀
十一、肝胃不和證(類證)
〔含義〕肝氣郁結,胃失和降,以脘脅脹痛、噯氣、吞酸、情緒抑郁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肝失疏泄:胸脅脹痛,情志抑郁,急躁易怒
胃失和降:胃脘脹痛,噯氣呃逆,吞酸嘈雜
舌脈:苔薄黃脈弦
〔要點〕脘脅脹痛、噯氣、吞酸、情緒抑郁。
〔提示〕此屬肝火犯胃證,尚有其它分型,如肝寒胃逆的吳茱萸湯證等。
〔分析〕本證病機為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可因情志不暢,氣郁化火犯胃而成,或因寒邪較甚,內侵肝胃而成。
肝氣郁結,疏泄無方――胃脘胸脅脹悶疼痛,噯氣呃逆
氣郁化火――嘈雜吞酸,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shù)
肝失柔順條達――急躁易怒
十二、肝郁脾虛證
〔含義〕肝失疏泄,脾失健運,以脅脹作痛、情志抑郁、腹脹、便溏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表現(xiàn)〕
肝郁:胸脅脹悶竄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脾虛:食少腹脹便溏/腹痛欲瀉,瀉后痛減
舌脈:苔薄白脈弦
〔要點〕脅脹作痛、情志抑郁、腹脹、便溏。
〔提示〕常見于慢性肝炎,腸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證等
〔分析〕
肝失疏泄,脾運失健――胸脅脹悶竄痛,納呆腹脹
擾脾運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
肝氣郁結,胸陽不展――胸悶
太息則可使氣郁暫得一絲條暢――善太息
氣機郁結――精神抑郁
肝失柔順之性――急躁易怒
肝氣橫逆,脾運受累――大便不爽,腸鳴矢氣
脾濕不運――苔白膩
附:肝郁脾虛證現(xiàn)代研究
1、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
2、血漿環(huán)核苷酸比值降低;
3、血粘度升高,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
4、小腸吸收功能障礙。
十三、肝腎陰虛證
〔含義〕肝腎陰液虧虛,虛熱內擾,以腰酸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肝:脅痛,目眩
腎: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健忘,失眠多夢
定性:男:遺精
女:月經(jīng)不調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要點〕腰酸脅痛、眩暈、耳鳴、遺精等與虛熱癥狀共見。
〔提示〕本證與肝陽上亢證為因果證候
十四、脾腎陽虛證
〔含義〕脾腎陽氣虧虛,虛寒內生,以久瀉久痢、水腫、腰腹冷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寒證候。
〔表現(xiàn)〕
定位:脾:久泄,久痢,完谷不化
腎:腰膝或下腹冷痛 五更瀉
定性:寒象:畏寒肢冷
水象:全身浮腫,小便不利,面色晃白
舌脈: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分析〕本證多因脾腎久病耗氣傷陰,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yǎng)腎陽,終致脾腎陽虛證
〔要點〕久瀉久痢、水腫、腰腹冷痛等與虛寒癥狀共見。